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与禅的“无常言”

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与禅的“无常言”

一、试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论文文献综述)

聂清[1](2019)在《禅宗研究的语用学维度》文中提出目前禅宗研究呈现出语言学转向的轨迹,其中包含了从禅宗语义学研究向禅宗语用学研究的转化。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通过语用学对基于日常语言的禅宗文本进行分析具有特殊优势,他们大致从三个路径展开基于语用的禅宗研究:其一是以维特根斯坦为中心的前语用学分析,其二是以奥斯汀为中心的言语行为分析,其三是以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主的禅宗会话涵义分析。这三种路径各有其针对的问题,也取得了相应成果,然而禅宗研究的语用学转向并未真正完成。

陶罗琪[2](2019)在《唐宋禅宗灯录詈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詈语,是使用了詈词或者在语意上带有明显詈意的用语,包括词、短语和部分短句。对唐宋时期禅宗灯录《祖堂集》《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7种灯录进行詈语的整理,发现:唐宋禅宗灯录骂詈语以唐宋俗语言为基础,可按照致詈方式分为禽兽、鬼神、物件、行为品性、身份地位、诅咒和容貌等7类。可将禅宗僧众看作一个言语社区,影响唐宋禅宗灯录詈语的社会因素包括禅宗成员社会背景、禅宗僧众生产方式、性别和方言。禅宗詈语的使用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准则、态度准则、方式准则和相关准则,原因是禅宗交际是靠“目的-意图”驱动的,而不是合作原则。从语用价值上来看,禅宗灯录詈语的使用具有对学人提示、警醒的“以言行事”的作用和功能。禅宗灯录多詈语的原因在于禅宗僧众的语言态度和世俗詈语的丰富与渗透。

宁凡[3](2019)在《佛教名言观疏诠 ——以《楞伽经》“五法”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佛教语言观是一个很重要又很庞大的研究领域,《楞伽经》在佛教历史上也有着特别的地位。佛教之“五法”为理解佛教名言观的重要概念,而这一概念亦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主旨之一。加强对此概念的研究,有利于相关问题的澄清。为此,本文选择《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五法”为疏诠的基础,主要尝试澄清佛教语言观中:名言与世界、名言与生死、名言与解脱的运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依此,本文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佛教语言观和《楞伽经》文本的相关研究情况。文章主体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以五法为基础疏诠佛教语言观中名言与世界、名言与生死、名言与解脱三个向度的内容。结论部分,通过主体部分的分析,并以之为基础对绪论部分中的相关研究情况作部分的回应,也尝试对比佛教语言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言观在一些问题中的同一与差异。

袁阳[4](2019)在《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对比,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从单纯的领域拓展到文化、价值观、民族特色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在信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就,物质充裕的时代,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下,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中国文化的禅可以使人们远离这种浮躁、焦虑的状态,禅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动画成为很好的文化载体,同时动画也要深刻的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因此如何发展中国动画我们需要从文化中去寻找,把禅与动画结合起来。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动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这几个方面,深挖它们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一、“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中体现了无常观的思想,无常观是禅宗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从其美学思想中总结出幽深清远的氛围、物哀思想、不完整美、不确定性美的美学理念,结合实例探讨这些美学理念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二、禅宗的悟在动画中和动画创作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文中探讨了悟的特征、灵感、审美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从悟的三个层次上论述动画作品和动画创作中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悟所引发的感性超越。三、禅宗的空是禅宗思想的关键,空并非一无所有,在艺术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论文中空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化实为虚,再到有限性与无限性,体现动画中的“空”。四、不立文字被作为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体现出重意轻形的美学观,从而在动画中语言风格呈现出一定的特色。五、不二法门的实质是事物二元对立的超越。在现实中一般是矛盾、不合理的存在,而在艺术中这种不合理却是“无理而妙”,比如“雪中芭蕉”这个历史上出了名的案例。在动画中却有很多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现不二法门所衍生“无理而妙”的观点。文化与动画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研究禅宗的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的美学思想,以具体的动画和创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了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动画中的体现及应用。动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寻求禅宗美学与动画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禅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单虹泽[5](2019)在《阳明心学与神秘主义》文中指出通常理解的神秘主义,指的是能够使修习者获得较高层次精神力量的各种教义和巫术仪式。而我们将神秘主义界定为精神本体对理性和现实性的超越。通过直觉反思,精神领悟到本体就是一种否定了全部经验表象并超越理性的绝对原理。阳明心学即展现出这样一种神秘主义向度。阳明心学是继程朱道学之后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阳明对具有绝对超越性的良知本体的领悟,达到了一种精神的绝对反思与内在超越的统一,标志着儒家心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学神秘主义将本心理解为超理性、超现实的神秘精神,并通过直觉反思的工夫否定外在现实对本心的约束和桎梏。古代的巫史传统遗留下了“天人合一”、“直觉内省”、“万物一体”等神秘主义观念,它们对后世儒家神秘主义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意味着个体通过内心的道德直觉,主动参与到宇宙生命的创造与转化之中。“直觉内省”表明个体以内在精神为对象,通过证悟自我与超越者的冥契,最终达到超现实的境界。“万物一体”指的是个体与万物在感应中建立起的一种神秘的共存关系。秦汉以来,包括孔子、孟子和董仲舒在内的很多思想家的学说都包含了神秘主义的观念,它们是后世心学神秘主义发生的思想资源。宋明时期,禅佛教的神秘主义对儒家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禅佛教的本体论和修道论的神秘主义逐渐被儒家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宋明儒学的神秘主义。而在儒家传统中,最具神秘主义色彩的学说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神秘主义,既继承了传统儒学中的部分神秘主义观念,又在禅佛教的影响下使儒家的神秘主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阳明心学的兴起,一方面形成以超越性和反思性为特征的精神本体论,另一方面对超理性本体的追求和体认也成为心学在实践层面的特征。因此,阳明心学的神秘主义包含了本体论与工夫论的两个向度。首先,阳明心学包含了一种本体论的神秘主义。阳明心学将良知领会为否定了一切自然、现实存在甚至概念与理性的超越实体。这种实体就是一种恒常、无形式、无差别的纯粹澄明,它超越了思维、理性,因而是神秘的精神。儒家传统的“心”的概念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精神化、本体化的过程之中。阳明心学既继承了传统儒学的“心”的概念,又在大乘佛教的影响下对本心有着新的理解。阳明心学深受禅佛教的影响,将“心”视为一种超绝的精神实体,亦即为自由的本体。阳明认为,作为无善无恶的神秘本体,良知既是全部伦理法则的本质内容,更是超越经验伦理的先验实在。相对于现实层面的“有”,良知呈现为否定全部现实经验、理性的“无”,二者构成精神内在的辩证关系。因为良知是神秘的精神实体,所以它难以被日常语言诠解,而往往通过譬喻的方式说明。阳明以光、镜和太虚三种喻体说明本心,分别意谓心体的光明本性、感应明觉及虚无的特质。其次,阳明心学还包含了一种工夫论的神秘主义。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修证的对象是神秘的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包含了一种超理性的、持续内向化的直觉反思运动,具体表现为面向精神本体的神秘直觉。在这一过程中,良知不断地否定外在、经验的自我,最终将超理智的神秘澄明作为终极真理。第二,修证的方法是神秘的直觉反思。良知本体的超理性、超现实性的特征决定了对它的认识只能诉诸于某种神秘的直觉。经过“龙场悟道”,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旨,确定了工夫的内向化进路。阳明又提倡默坐澄心之功,藉此获得对心体的证悟。继而渐觉静坐形成的喜静厌动之弊,乃专提“致良知”,注重工夫体证中的动静合一。阳明还提出通过涵养体气来转化身心结构,最终体验到自我与天地万物的浑然一体之感。通过这些修养工夫,精神不断否定外在的表象,并领会到本心是超越概念与理性的生命意志。第三,心学的教法是神秘的。心学深受禅宗的影响,故阳明在言教中屡发机锋、险语。然而,一个超理性的本心、灵明,本质上是与作为理性规定的伦理法则相矛盾的。对于它而言,任何伦理法则、教条都是外在的,都违背它的自由,因而本心与现实伦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将神秘的本心置于全部现实存在之上,势必导致学者过于专注内心的体验而疏略道德实践,从而导致“狂禅”现象的发生。在中晚明时期,儒、释、道的互动与融合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这是促成心学神秘主义成型的主要原因。同时,阳明和部分王门学者把良知作为信仰的对象,而心学的宗教化进路也依此而展开。在王门后学那里,阳明心学的神秘主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王龙溪、王心斋等现成派学者把良知理解为一种内在、无住的自由精神,全部后天的工夫皆为良知本体之外缘。而聂双江、罗念庵等归寂派学者认为,良知本是虚寂的神秘原理,故推崇主静归寂之功以悟入良知。这两派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良知当作一种超越理性与现实性的存在,并强调排除了全部理性思辨及经验验证的直觉体悟。

赵建章,赵迎芳[6](2017)在《“言不尽意”论的传统误区及出自语言哲学观的修正》文中研究说明"言不尽意"是言意关系在理论上的神秘化。在主客不分的道境中,"意"和"言"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并不存在可说不可说的问题。传统思想对言意关系的理解,以朴素的反映论为基础,认为思想是对世界的符合,语言是对思想的符合。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世界是在语言的层面上被理解的。意识和思想是语言的建构,而不是在语言之前已经存在的现成之物。"言不尽意"论暗示存在一种私有语言,但脱离公共语言规则的私有语言并不能产生意义。"言不尽意"在某种程度上说的是语言不能代替现实或不能代替我们对现实的感觉,但这种说法在哲学上是无意义的。

龚兵[7](2017)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禅宗哲学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禅宗哲学均强调知行合一,故维氏作风可谓其哲学的生命化。有趣的是,维氏作风与禅师风范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其前期哲学中的"可不说"和"显示",也分别与禅宗哲学的"不立文字"和"棒喝"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后期哲学的两大支柱——"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则与禅宗哲学的"平常心是道"遥相呼应。由于两者在中西哲学史上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对两者比较有利于中西哲学之间的对话,加深相互了解。不过,站在禅宗立场看,维氏并未如禅师那样降伏乃至于断除烦恼,与禅师气象相差甚远。当然,维氏悟到语言有限、形而上学无限的慧思,足以使他成为伟大的哲人。

胡晓瑞[8](2017)在《中国心相画学初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返本初心”为主旨的中国心相画学理论研究属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范畴。是在深化抽象绘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创建具中国特质绘画语言体系的理论研究。是从抽象绘画领域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建立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体系。是以摆脱西方艺术理念单一模式,深化自身文化艺术精神,探寻内在本质的具有中国特质创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是以“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为方向构建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艺术理论体系。试迈出在艺术领域实现“中国式学术话语”及创建“中国式绘画语言体系”的第一步。“中国心相绘画”是区别于西方抽象绘画并彰显中国特质的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亦是首创的绘画理念和形式。在美术理论方面首次突破美术学科长期理论研究和绘画创作实践脱节的壁垒,率先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华结合中西方优秀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方法形成包括本质、原理、规律和丰富内容构成的系统理论框架。旨在建立一个独立的、系统的、科学及具有中国特色深层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创新文化艺术自洽理论体系,并尝试为思想界相关学科和领域提供来自艺术界的智慧和方案。当前,鉴于为美术学绘画专业培养具有中国当代人文内涵和全面绘画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提供自身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及脱离西方单一话语模式,以探寻内在本质为需要建设一个传统和当代贯通,东方和西方融合,自身和诸多关系学科渗透,理论和实践合一的深广现当代艺术理论体系已经变得必要和迫切。在突破旧的传统范式,建构一个创新且包容度较大的理论框架需要长期共赢的合作,为此,“中国心相画学”理论研究力求开放、自由,坚持以真理为师、包容并蓄的精神。为整个美术学科提供新鲜且与时俱进的理论框架。在整个美术教学理论体系中与其他专业相辅相成、合作共存及互补长短。秉承“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各自优势,与相邻学科互为启示共谋发展。“中国心相画学”艺术理论体系的探索是为回答时代和绘画本身的问题。所以,理论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就是绘画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即艺术主体(人的意识)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转化成绘画语言呈现过程的问题。确切的说,是自然界、意识以及绘画观念三者的关系。本文试通过广义认识过程的辩证论述,回答什么是中国心相绘画?中国心相画学理论是怎样具体指导艺术主体进行绘画创作实践的?特别是如何通过中国心相绘画创作实践和欣赏心相艺术作品实现心灵返本的智慧曜出?从而获得天性与德性合一的自由自在境界。当艺术主体的观念(德性)集聚到一定程度(自由)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天性)发展到内外合一时(自在),就是获得天人合一的智慧(自由自在)。“中国心相画学”理论体系研究正是本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提供如何使艺术主体获得(自由)返归本性(自在)方法和路径的智慧。进而实现“立德为本”的教育本质。“中国心相画学”艺术理论体系参鉴比较学研究方法论结合科学分类法,针对自身学科特点作出整体理论建构。运用共时性、横向的、平面的现象学比较方法论及历时性、纵向的、线性的历史学及人类学方法论探究中西艺术中与自身学科相关的一切现象和构成内容。构建出“中国心相画学”艺术理论体系的框架雏形。简称:【12334】理论框架模式。内容包括:一个原理(基原理),二个基础(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基础、中国心相画学绘画语言基础),三种心灵观念(道观念、义观念、德观念),三种绘画语言(光语言、势语言、韵语言),四大要素(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中国心相画学心灵体验、中国心相画学语言转化行为、中国心相画学组织和制度)。根据上述内容依次组建第一章《中国心相画学本质要素及类型》、第二章《中国心相画学四要素内容构成》的学理构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科学理性的构建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返本说”的核心部分,内容包括:“基”原理及中国心相画学建立的哲学基础和实践方法,使其区别于西方及其他观念性绘画理论研究具备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以此构成第三章《中国心相画学基原理》、第四章《中国心相画学哲学基础和实践方法》的学理架构。从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共时性、平面的展演趋向不同形态关联的横向研究,及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历史继承性的历时性、线性的不共特质关系展开纵向研究,以此构成第五章《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发展趋向性关联研究》、第六章《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历史承传性关联研究》的学理内容。从中国心相画学和相关领域渗透关系概述其与文化、政治、道德、科学、宗教、哲学及文化艺术其他门类之间的输出性和交互性,以此共同构成第七章《中国心相画学与文化》的学理内容。旨在探究中国心相画学作为社会文化艺术形态所承担的文化社会价值和功能。最后,在结章《中国心相画学未来》中阐释中国心相画学适应人类心灵发生、发展共同需要的未来形态特征说。全文第三、四章为整个理论体系构成的主干部分,第一、二章构成整体的左翼部分,第五、六、七章构成整体的右翼部分,以此共同交织成一个“活体”有机理论体系。“中国心相画学”艺术理论体系创新性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一,重点阐明中国心相画学本质和定义。第二,重点阐明中国心相画学道观念、义观念、德观念。第三,重点阐明中国心相画学光语言、势语言、韵语言。第四,难点构建“心灵返本”为主旨的“基”原理。第五,难点构建作为社会化艺术现象客观化存在基础的“四个要素”理论。“中国心相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合作共创,因此,仅凭一本论文是不可能为所有问题提供一个结论性的定式。那也不是本文所希望出现的结果。本文可以做到的仅仅是从目前了解和掌握的国内外相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广义认识过程角度梳理一个粗略的宏观性理论框架雏形。使其成为一个起步性的铺埋,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只是提供一种创新的综合性开放式思维方式,如果这种方式是科学的、符合时代的,那么这种综合性开放式创新思维方式的本身就是一种开创性理论建设。追求真理的真正意义恰恰是对于真理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最后的定式性结论。随着各学科的综合发展,随着我们对未知领域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和掌握,必然要求我们做出新的回应和思索,本文希望聆听来自各方面善意和智慧的指正,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共同为人类回归心灵家园增力。

单欣[9](2014)在《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此之前,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就已说:“语言是世界观。”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着特征,由此完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哲学成为第一哲学。虽然西方语言哲学运动成果已介绍到中国,但目前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来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的人还不多。而佛典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语料,要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语言哲学的论述必定少不了从新的视角对佛典进行重新梳理。国内学界对汉译佛经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晚近的事情,相比佛教的传入要晚很多。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佛经文献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佛典语言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微观语言学,如语音、词汇、语法、版本等各个具体学问的研究。对于佛典中体现出的语言观念,和佛典语言中蕴藏的宗教或哲学精神的关注还不多。实际上,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其语言的逻辑结构、宣讲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其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构建。季羡林先生说:“在宗教宣传方面,‘语言政策’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1]本人试图通过对《华严经》的语言哲学解读,以期一方面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对华严典籍进行重新诠释,建立起东西方对话的桥梁,将佛典研究引入全球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佛经中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丰富中国语言哲学研究成果。对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虽说是近代科学与哲学探讨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那里也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源头。在远古的思想中,语言与世界往往是混然不分的,一切语言似乎都带有神秘色彩,而且不同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往往还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往往是通过神话或是颂神的歌曲来展现的。到后来中国的《道德经》,印度的《吠陀》、《森林书》,西方的《圣经》皆认为分别了的语言造就了分别了的世界,世界乃因之语言而得以澄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执”与“我执”的不断加深,本来与世界浑然一体的语言自身也被实体化了,它的意义完全在于完成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指称。语言与世界这一困扰现代科学界与哲学界的问题,也一直是佛教关注的对象。佛教不同宗派对于语言的态度各有区别。在佛教的语言思想中,随着部派佛教各家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纷争,再到印度佛教大乘中观行派与瑜伽行派的发展,进而到中国的华严宗与禅宗的圆融统一,表现出了对人类早期社会语言与世界的原始统一的一种复归。中观学(印度中观行派,中国三论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因而也就看到了世界的虚妄性,唯识学(印度瑜伽行派、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并在世间法层面肯定了其存有论意义,但认为出世间法的解脱毕竟要转识成智,言语道断。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一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界是语言性的,语言性的世界不再虚妄。生死即涅盘,轮回即解脱。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华严经》及其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华严经》中有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在微观语言哲学方面它对语言的属性、功用、种类等具体语言学都有充分的阐述。并且伴随着《华严经》的传译,出现了为其中词语注音释义的音义之书,即《华严音义》,这成为现代研究古汉语的重要语料。在宏观语言哲学方面,《华严经》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出发,接续原始佛教时即提出的“名”、“色”关系问题,既包含中观学对“名言戏论”的世界的否定,也包含唯识学对世界“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肯定,虽本性空但肯定其“方便”之存有论意义,得出虚妄分别的语言同样可以显示诸法实相,“名言戏论”的世界与“离言真如”的法界本是一,不是二,从而完整的表达出圆融无碍的世界观。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依《华严经》而形成“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他对语言的重视可以体现在其判教思想上。法藏依据佛教各派对待语言的不同态度,将佛法分为五类。但是世界的语言性不是法藏立说的重点,法藏着述的主要目的是阐释虚妄分别的世界与法界真如的统一。他引入《大乘起信论》中“一心”的概念作为其真如缘起的基石,并运用了“三性同异”、“六相圆融”、“因门六义”、“缘起十义”、“十玄无碍”等诸多名相阐述其“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由此法藏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从而将唯识宗的世间法的一切唯“识”扩展到出世间法仍旧一切唯“识”,从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他的目的不是在于论证世界及其本体的语言性,而是通过这样的论证,表现出对世间的更积极的介入与肯定。另外《华严经》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既有佛经语言的共同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经论的独特之处,这样的语言特点对其将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严经》在宏观语言观方面对后世禅宗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胡宏昇[10](2014)在《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着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对美学问题的反思是将其哲学思想贯穿起来的一条重要线索。本研究立足文本,运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以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为线索展开探讨,阐释维特根斯坦核心的美学思想,即“美不可言,美在生活”,引领我们漫游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现实的、批判的,蕴含着幸福生活的美学国度。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渊源;维特根斯坦运用语言分析来批判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其批判性美学思想构建,从美不可言必须保持沉默,到美就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美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审美和艺术活动;其美学思想的旨归在于告诉我们一种审美的人生和生活;通过将维特根斯坦与庄禅美学传统进行比较,揭示中西美学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深化不同文化对美学的理解;最后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对现代美学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启示。本文试图从批判性解释学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整体阐释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真谛;并通过中西比较研究,实现中西美学跨越时空的沟通和融合,使文本产生创生性之意义。

二、试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论文提纲范文)

(2)唐宋禅宗灯录詈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2 唐宋禅宗詈语致詈方式及其释义
    2.1 唐宋禅宗詈语致詈方式
    2.2 唐宋禅宗詈语与唐宋世俗社会詈语对比
3 影响禅宗语录骂詈语的社会语言学因素
    3.1 禅宗社区社会阶层与詈语
    3.2 禅宗社区生产方式与詈语
    3.3 禅宗灯录詈语与性别
    3.4 禅宗灯录詈语与方言
    3.5 小结
4 唐宋禅宗灯录詈语语用分析
    4.1 唐宋禅宗灯录詈语与合作原则的违反
    4.2 唐宋禅宗灯录詈语与言语行为理论
    4.3 唐宋禅宗灯录詈语与“目的-意图”模式
    4.4 唐宋禅宗詈语的表情功能
5 禅宗多詈语原因
    5.1 禅宗的语言态度
    5.2 唐宋世俗社会詈语的丰富与渗透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佛教名言观疏诠 ——以《楞伽经》“五法”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第一章 名言的现起
    第一节 合业生相
    第二节 依相立名
    第三节 名言的特征
第二章 名言与生死
    第一节 依名言现起妄想
    第二节 因妄想而造惑业
    第三节 因惑业而有生死
第三章 名言与解脱
    第一节 正智观名言
    第二节 不立名相与非不立名相
    第三节 证入无言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起源
    二、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禅宗美学的概念
第一章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佛教史简述
    第二节 印度禅到中国禅
        一、慧能以前的禅
        二、南禅
    第三节 佛学禅到美学禅以及美学禅的特点
        一、佛学禅到美学禅的转变
        二、美学禅的特点
    第四节 禅宗的人间化
第二章 禅宗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第一节 禅与文化的交往:以士大夫文化为主
        一、禅宗与士大夫的交往及其心理结构的变化
        二、禅宗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三、禅宗与士大夫的艺术思维
    第二节 禅与艺术合流发展的过程
        一、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冲突
        二、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沟通
        三、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
    第三节 禅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体现
        一、禅宗美学的选择——动画的娱乐性和传播性
        二、禅宗美学的体现——动画的表象符号和内质意义
        三、禅宗美学的发展——动画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多元化形式
第三章 动画的禅宗美学思想
    第一节 “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一、无常引发“直彻心源”的生命思考
        二、幽深清远的生命氛围形式
        三、物哀思想的影像呈现
        四、残缺美与不确定美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悟”的感性超越
        一、“悟”的特征与灵感的体现
        二、“悟”与审美
        三、“悟”境法门的开启
        四、无念为宗的体现
    第三节 “空”的丰富性
        一、“空”的美学
        二、留白在国画中的解析
        三、“空”的表达方式
        四、“空”的营造与应用
    第四节 不立文字语言风格的呈现
        一、不立文字:“频呼小玉原无事”
        二、不立文字影响的美学观:“重意轻言”
        三、美学角度中语言风格呈现的特色
    第五节 不二法门的艺术创作方法
        一、不二法门的实质:二元对立的超越
        二、不二法门的“不合理”变奏:“雪中芭蕉”
        三、不二法门的表达形式:“无理而妙”
第四章 禅宗的影响、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一节 禅宗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一、积极向善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不一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问题
        一、禅宗美学的意识淡薄
        二、过分强调商业性忽视禅宗文化的发展
        三、国外优秀动画文化的涌入和观众的认同
    第三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观念更新
        二、完善表达方式
        三、加强理论研究
        四、重视产业发展
        五、立足中国特色
结语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5)阳明心学与神秘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阳明学的研究现状
        (二)神秘主义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从史料出发的方法
        (二)概念的逻辑分析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比较哲学的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的难点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导论
    (一)“神秘主义”释义
    (二)“心学”发微
    (三)宗教性与人文性的儒家传统
    (四)明代思想史上一些问题的决疑与检讨
第一章 中国思想史中的神秘主义传统
    引言
    第一节 古代宗教中的神秘主义
        1.1.1 天人之际
        1.1.2 内圣之境
        1.1.3 物我之间
        小结
    第二节 先秦两汉儒家思想中的神秘主义
        1.2.1 孔子的默识之学
        1.2.2 孟子的反身而诚
        1.2.3 汉代的天人感应
        小结
    第三节 宋明儒学中的神秘主义
        1.3.1 宋代理学的神秘体验
        1.3.2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1.3.3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小结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心学本体论的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心”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1.1 佛教入华前儒家之“心”的概念
        2.1.2 吠檀多—禅宗之真心本体论的影响
        小结
    第二节 良知作为神秘的本体
        2.2.1 “心即理”的神秘主义内涵
        2.2.2 “无善无恶”的良知与神秘精神
        小结
    第三节 阳明哲学的“心”的几种譬喻
        2.3.1 光喻
        2.3.2 镜喻
        2.3.3 太虚之喻
        小结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心学工夫论的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从龙场悟道到知行合一
        3.1.1 龙场悟道之所悟
        3.1.2 言说与体知
        小结
    第二节 静的追求及其效验
        3.2.1 略论先秦儒家的“静”之观念
        3.2.2 宋明儒者的静坐实践
        3.2.3 动静合一:从静坐到致良知
        小结
    第三节 心学的气论与“养气”工夫
        3.3.1 气即良知:气的本体论转向
        3.3.2 阳明的“养气”论及工夫效验
        小结
    第四节 心学神秘主义的局限性
        3.4.1 神秘精神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张力
        3.4.2 中晚明的“狂禅”现象
        小结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王门后学的宗教意识与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中晚明的阳明学与佛老的互动
        4.1.1 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
        4.1.2 心学宗教化的历史现象
        小结
    第二节 现成良知,直下悟入
        4.2.1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
        4.2.2 王心斋的现成自在之学
        小结
    第三节 归寂通感,主静混一
        4.3.1 聂双江的归寂之学
        4.3.2 罗念庵的主静之学
        小结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言不尽意”论的传统误区及出自语言哲学观的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破解神秘之“意”:“意”是如何使用的
二、传统“言”“意”关系的颠倒:“意”是“言”的建构
三、消解内在之“意”:“意”不是私有语言

(7)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禅宗哲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维特根斯坦的作风与禅师风范之比较
二、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不可说”与禅宗哲学的“不立文字”之比较
三、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显示”与禅宗哲学的“棒喝”之比较
四、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与禅宗哲学的“平常心是道”之比较

(8)中国心相画学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二、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抽象绘画
        (二)心相画学
        (三)通过四要素内容构成界定中国心相画学性质
        (四)中国心相画学研究范畴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心相画学本质要素及类型
    第一节 中国心相画学名称问题
        一、心相画学三种特征
        二、心相画学名称内涵
        三、心相美范畴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心相画学本质
        一、分析中国心相画学本质多元化趋势
        二、吴大羽诗性艺术观对中国心相画学启示
    第三节 中国心相画学基本四要素及逻辑结构
        一、中国心相画学基本四要素及相互关系
        二、中国心相画学四要素说定义
        三、中国心相画学定义的理解与应用
        四、中国心相画学分类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心相画学四要素内容构成
    第一节 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
        一、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性质及核心
        二、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理论基础“道”观念的性质
        三、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功能作用“义”观念的性质
        四、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升华显现“德”观念的性质
    第二节 中国心相画学心灵体验
        一、中国心相画学心灵体验及表现
        二、中国心相画学心灵体验原因和对象
        三、获得中国心相画学心灵体验的方法
    第三节 中国心相画学绘画语言转换行为
        一、“光”语言的转换行为
        二、“势”语言的转换行为
        三、“韵”语言的转换行为
    第四节 中国心相画学的组织与制度
        一、中国心相画学的组织层次与制度
        二、中国心相画学观念理论化和学术体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心相画学基原理
    第一节 中国心相画学本源论
        一、研究中国心相画学本源意义与需要
        二、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观念本源说
    第二节 如何依基原理实现“心灵返本”?
        一、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返本”义理
        二、中国心相画学“心灵返本”根基
        三、“基”显现原理决定“心灵返本”三种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心相画学哲学基础与实践方法
    第一节 从科学角度论证基的物质性
        一、现代物理学角度证明基的物质性
        二、量子物理学角度证明意识的物质性
        三、结论
    第二节 从哲学角度论证基的物质性
        一、列宁物质定义内核
        二、基显现本质
        三、基本体唯物论证明
        四、结论
    第三节 从绘画过程哲学本质论证中国心相画学唯物性
        一、绘画过程的哲学本质
        二、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中国心相画学理论构架
        三、结论
    第四节 中国心相画学基原理实践方法
        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心相画家
        二、吸纳儒释道精粹的中国心相画学实践方法论
        三、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发展趋向性关联研究
    第一节 西方抽象绘画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向
        一、西方抽象绘画基本内容
        二、西方抽象绘画发展趋向
    第二节 中国抽象绘画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向
        一、中国抽象绘画基本内容
        二、中国抽象绘画发展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心相画学与中西抽象绘画历史承传性关联研究
    第一节 西方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一、二十世纪早期西方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二、二十世纪中期西方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三、二十世纪末期西方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第二节 中国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一、二十世纪后期85新潮期间中国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末期中国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三、二十一世纪初期至今中国抽象绘画思潮历史嬗变
    第三节 中国抽象绘画语言历史承传
        一、势与气
        二、势与象
        三、势与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心相画学与文化
    第一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心相画学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体系
        二、中国心相画学是独具特质的艺术文化形式
        三、中国心相画学在文化体系中地位作用
    第二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中国心相画学与政治相互影响服务关系
        二、中国心相画学与政治自然渗透关系
    第三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道德的关系
        一、从道德起源探究中国心相画学和道德的关系
        二、从中国心相画学与道德关系同异研究美育与德育关系
    第四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概述科学的起源和特征
        二、中国心相画学与科学同异关系
        三、中国心相画学与科学相互关系
    第五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中国心相画学和宗教相同点
        二、中国心相画学与宗教起源说
    第六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心相画学与哲学同异关系
        二、中国心相画学与哲学互助关系
    第七节 概说中国心相画学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
        一、概述中国心相画学与音乐的关系
        二、概述中国心相画学与书法的关系
        三、概述中国心相画学与诗歌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章 中国心相画学未来
    第一节 中国心相画学共创性特质
        一、中国心相画学艺术精神特征
        二、中国心相画学形成历史条件
    第二节 “心灵返本”主旨共创性实践与探索
        一、西方现当代“心灵返本”主旨实践与探索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心灵返本”主旨实践与探索历程
        三、中国心相画学未来展望
    第三节 研究结语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局限
        三、今后方向
        四、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简历
博士科研成果及完成工作
后记

(9)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古代宗师对《华严经》的研究
        1.2.2 当代学者对《华严经》的研究
        1.2.3 对华严宗哲学思想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华严经》中的微观语言学
    2.1 语言的属性
        2.1.1 语言和言语
        2.1.2 语音的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
        2.1.3 语言的神秘性
    2.2 语言的功用
        2.2.1 讲法依赖于语言
        2.2.2 闻法(理解佛法)依赖于语言
    2.3 语言的种类
    2.4 基本语言概念
    2.5 语言能力与语言技巧
        2.5.1 语言能力
        2.5.2 语言技巧
    2.6 《华严经》语言研究成果
第3章 语言与世界的冲突
    3.1 语言与世界的原始统一
        3.1.1 原初世界是无分别的混沌统一体
        3.1.2 世界因之语言而澄清
    3.2 佛教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分离及其复归
        3.2.1 原始佛教的语言思想
        3.2.2 佛教各派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分离及其复归
第4章 《华严经》中的语言与世界
    4.1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4.2 “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
    4.3 《华严经》呈现的世界
    4.4 方便施设的语言
第5章 法藏依据《华严经》而形成的“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5.1 判教——教法的分类
    5.2 法藏对语言与世界的诠释
        5.2.1 虚妄分别的世界是言说中的世界
        5.2.2 虚妄分别的世界与法界真如的统一
        5.2.3 语言对真理的呈现
第6章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象征性及其对后世语言的影响
    6.1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与象征性
        6.1.1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
        6.1.2 《华严经》语言的象征性
    6.2 《华严经》语言影响
        6.2.1 对禅宗的影响
        6.2.2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学之思的心路历程及学术渊源
    第一节 哲学反思的心路历程
        一、 为哲学而生的人
        二、 个性特异造就美学天才
    第二节 众星闪耀中的思想明星
        一、 反思没落时代的病症
        二、 汲取同时代思想家的力量
        三、 思想发展深处的动力
第二章 传统消解和现代批判:美学思想的颠覆性
    第一节 批判传统美学
        一、 对本质主义美学起点的批判
        二、 分步消解本质主义美学
    第二节 批判现代美学
        一、 批判实验心理学美学
        二、 批判精神分析美学
第三章 描述取代解释:批判性美学思想的建构
    第一节 美不可言
        一、 美学不可言说
        二、 伦理和美学同一
        三、 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
    第二节 美与日常语言
        一、 美处于语言游戏中
        二、 美学是一个大家族
        三、 美的意义在于使用
第四章 美学实践和艺术之思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实践表达
        一、 审美能力体现在审美活动中
        二、 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
        三、 以审美反应取代审美感受
    第二节 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
        一、 音乐就是世界本身的表现
        二、 建筑是对绝对精神的赞美
        三、 作诗就是哲学智慧的行思
        四、 绘画是对世界静观的自述
第五章 审美关怀与生活旨归
    第一节 审美与人生问题
        一、 人生问题的提出
        二、 人生问题视域的反思
        三、 以审美人生解决人生问题
    第二节 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
        一、 美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 审美词语和日常生活现象
        三、 美学决定于生活形式
第六章 言说之思:维特根斯坦与庄禅美学之比较
    第一节 庄子“道不可言”和禅宗“不立文字”
    第二节 语言使用的态度
    第三节 意义的表达
    第四节 语言的实践
结语: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一、 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二、 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四、试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论文参考文献)

  • [1]禅宗研究的语用学维度[J]. 聂清. 世界宗教文化, 2019(04)
  • [2]唐宋禅宗灯录詈语研究[D]. 陶罗琪. 暨南大学, 2019(02)
  • [3]佛教名言观疏诠 ——以《楞伽经》“五法”为中心的考察[D]. 宁凡. 贵州大学, 2019(09)
  • [4]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D]. 袁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阳明心学与神秘主义[D]. 单虹泽. 南开大学, 2019(05)
  • [6]“言不尽意”论的传统误区及出自语言哲学观的修正[J]. 赵建章,赵迎芳.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4)
  • [7]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禅宗哲学之比较[J]. 龚兵.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5)
  • [8]中国心相画学初论[D]. 胡晓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9]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D]. 单欣. 吉林大学, 2014(03)
  • [10]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D]. 胡宏昇.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与禅的“无常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