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一、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论文文献综述)

刘韵清[1](2021)在《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证据价值并非孤立性的,而是关系性和结构性的。证据链重视证据与其他证据的相互作用以及证据处于整个证据系统的地位,发挥着证据审查、证明增量、逻辑推进、整体涌现等作用。证据链决定了证据的证据价值,掌握着法律证明的逻辑命脉,体现出司法论证的科学路径。在领土主权争端中,国际司法机构事实上运用了证据链理论,将单个证据放在"证据链"上进行分析,根据证据之间的互相作用分别赋予其不同作用,把对领土主权的认定建立在对各类证据的综合考量和整体涌现之上。在钓鱼岛问题上,本文通过对中国证据链的重新构建,将证据链建立在历史证据、条约证据、有效控制证据、地图证据等证据的基础上。各类证据在证据链上分别发挥决定、支撑、补强、确证、解释、承接、反驳等不同作用,在证据审查上彼此印证,在证据价值上互相增进,在逻辑发展上共同推进,通过证据链扞卫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宋建欣[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李途[3](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提出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闫立光[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日一衣带水,两千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主旋律,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仅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近代,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曾一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特别是1931年至1945年间进行的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由此产生和引发的系列战争遗留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转变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为恢复发展中日邦交关系和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政权初步处理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灵活性的政策、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开展了努力推进该问题解决的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阶段,更多侧重于微观维度的考察,而从宏观维度系统探究较为薄弱。加之,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四十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因此,无论是着力于学术研究点而言,还是基于时间节点来说,全面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总结经验,启迪未来,十分必要,也意义深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承继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历史分析、交叉研究等方法,多源爬梳、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和国外的部分史料等,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重向度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逻辑,进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并为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给出了启示、提出了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分六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分析了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述评。在该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由此,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研究、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第二章是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概述。本部分主要阐释了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重点对作为本文研究的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内涵、基本特点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其投降的性质、国民党挑起内战影响对日罪行的清查、战后世界冷战及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根源。其次,在明确本文研究的内涵之后,从历史认知、战争赔偿、领土争端、日遗化武、日本战犯与日侨等方面论及了该问题包括的基本要素。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概括了该问题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章节主要回答了是什么的元问题,为下面开展研究提供了逻辑前提。第三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依据及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主要依据什么,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在什么实践基础上解决该问题。国际上形成的涉及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法律性文件、惯例以及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发表或签署的相关文件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历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早期处理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决该问题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较为详细地回顾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借助民间外交灵活解决日侨回国问题,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改造审判酌情释放以宽大处理日本战犯问题,着眼大局对日提出并解决国家层面战争赔偿问题,通过临时集中掩埋初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等方面。之后,简要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成效及其对于中日恢复邦交关系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新与旧、历史与现实并存或凸显的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应对与处理的推进实践。其与上一章节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这一章节仍然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系统回顾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驳斥纠正日本右翼势力错误的历史认知问题,深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应对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以及表态支持民间对日索赔问题等方面的实践。之后,简要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成效及其对于维护历史事实、和平正义、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扞卫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这一章节,首先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历史进程总结出其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着眼中日发展大局、始终重视民间友好力量、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以贯之地同日本右翼势力做坚决斗争,争取日本友好力量的支持与人民的理解,遵循国际法推进领土争端问题的和平解决,制定多元化保障措施彻底销毁日遗化武,加强党和政府对民间索赔工作支持力度等前瞻性启示和建议。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在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还是恢复和发展中日邦交关系,抑或是扞卫和平与正义来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系统梳理和透视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基本经验,提出启示建议对于今后最终解决问题或有所裨益。

福井冰(FUKUI HYO)[5](2019)在《《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钓鱼岛报道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和日本建交始于1972年1。在最初的阶段,为了维持这种良好的关系,中日两国的政府以及两国的国民都互相友好的交流,这样较为友好的关系维持的很好。而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高度的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很快,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日益增加并且引进了很多技术,因此对日本的依赖度便开始逐渐减少,加之日本当时上位的首相小泉纯一郎对中国的态度表现的较为强硬,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日游行使中日两国之间的问题增加了不少2。中日关系的变化不仅反应在两国的媒体新闻报道上,在全球也都一直被受关注着。而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备受全球关注的事情最明显的就属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以下同)。自2010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瞬间让钓鱼岛问题明显化,中日几乎所有的各大媒体都在跟踪报道关于钓鱼岛的新闻,中日关系也因此跌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中国对日本报纸的研究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日本的媒体在全球位于前列,有着各式各样的媒体形式,而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报道方式。而本研究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中对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明确在日本媒体中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框架以及日本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在国家采访方面,其环境存在很大的制约,采访阵容较弱的时候,记者的报道框架就会大大的左右其报道的新闻内容。而中国对采访的限定可以说比较严格,因此日本的媒体的报导框架就会更加明显化3。因此新闻报道文章的主题框架会直接影响到读者接受到的新闻信息。中日两国同为亚洲重要的国家,两国距离也相距较近,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深入的交往,两国有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同时历史问题也是阻碍两国共同发展的一大因素。了解日本主流媒体的两大代表对钓鱼岛新闻的报道方式,有利于了解中日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由于历史问题引发的事件,了解在日本如何报道中国新闻以及日本媒体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而且如果在生活中只看一种新闻类型的话就很容易被这一媒体新闻的思想影响到,因此而导致误导的事件也有很多。为了不得到这样的结果,在同一件新闻上就有必要知道不同媒体的差异。因此,本文将日本同为三大媒体中的《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做为研究对象,随取抽取两报对钓鱼岛新闻的报道,通过对报道的内容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阳登[6](2019)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现状与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围绕着领土权益和资源的争夺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激烈展开。领土主权意识开始纳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体系,增强领土主权意识是时势所趋,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然体现。对领土主权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可以丰富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学地理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提供参考。文章以初中生领土主权意识的培养为目标,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归纳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涵,分析中学地理中领土主权意识培养内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长沙市初中生的领土主权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初中生领土主权意识状况令人担忧。受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自身素质、学校重视程度等方面影响。初中生的主权意识与民族意识较强,但空间意识与版图意识较弱,感性认识普遍高于理性认识。(2)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空间意识、版图意识、主权意识、民族意识四个维度之中。领土主权意识的四个维度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要注重空间意识与版图意识的培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地理教材作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主要载体,内容的设置与编写直接影响领土主权意识的培养效果。现阶段初中地理教材存在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内容偏少、版图意识较弱等问题。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应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处理方式。(4)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综合性强,课程资源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整合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网络混合式资源、实践活动方面的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5)在中学地理中进行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前提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有利于领土主权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

汪凡家[7](2018)在《盟国对德日领土处置及德日应对的研究》文中提出德国和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东西战场的策源地,在战争中侵占了大量他国领土,尤其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进行了大量领土扩张。因此在二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举行多次国际会议协商战后解决德日领土问题,并且形成了《大西洋宪章》、《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协定》等文件,确定了战后处置德日领土问题的基本方针。应该说战时盟国在处置德日问题时,虽然出现了矛盾,但是在领土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战争结束之后,原本世仇的法德走向和解。尤其是舒曼计划的提出为欧洲一体化开了先河,使得原本是问题的萨尔问题逐渐不再是问题,可以说萨尔问题正是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得以解决。与法德相反,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爆发了冷战,美英法和苏联由战时盟国走向战后敌国,因此在对德日领土处置上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具体表现在《波茨坦协定》中关于德国东部的边界因为战后美苏冷战和德国分裂而无法通过签署对德和约来落实。两大集团的互不信任表现在苏波两国认为德国东部边界问题已经解决,而美英德认为德国的边界必须在对德和约中解决。在苏波看来,西方的观点是企图修正二战的结果,而在西方看来,苏波是领土扩张。另外,战后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东德在1950年出于压力接受了奥德-尼斯线,但是西德不仅不接受奥德-尼斯线,还认为西德的边界线应该回到1937年水平。战后由于德国东部领土已经事实上被苏联和波兰占领,在冷战紧张局势下,苏东集团认为承认现行边界是缓和的前提,西方的缓和政策自然走向接受现行边界,这也促使西德在60年代末实施新东方政策。另外,西德人对于二战的反省和对于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忏悔之情也促使了西德人从内心深处接受现行边界。当1990年东德政权不稳之时,东西德迎来了统一的机会,这个时候,波兰、苏联、法国甚至包括美英均希望西德在统一之时承诺接受现行边界,并承诺未来不谋求改变边界。在国际舆论压力之下,西德不得不接受美苏法英波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和迎来了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在东亚日本,由于冷战和朝鲜战争,对日和约由计划中的全面媾和走向了片面媾和,即对日作战重要参与国中国和苏联均未签署《旧金山和约》,这样日本的领土问题也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对日和约和在如何处置日本领土问题上享有巨大发言权。苏联虽然在对日和约问题上不如美国有影响力,但实际占领了《雅尔塔协定》中罗斯福所承诺的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因此,尽管美国一再袒护日本,尽管日本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一再要求苏联归还,但是苏联在领土问题上也难以退让。甚至当苏联和日本于1956年有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达成妥协时,美国却横加阻挠,承认国后和择捉是日本领土。在独岛问题上,战后初期美国计划将独岛置于韩国领土主权之下,但是随着半岛局势紧张和日本对美国的要求,美国转变了态度,使得独岛未能出现在对日和约中的日本所要放弃领土之列。在琉球和小笠原群岛问题上,战后美国根据冷战的需要,不顾中国和苏联的反对,在对琉球战略托管的同时,让日本保留了琉球的剩余主权。在1972年琉球复归时,美国把属于中国的钓鱼岛也“还给”了日本,造成了中日领土纠纷。比较战后的德日领土问题处置,既要比较美英苏中等盟国在两国领土处置上态度的异同,也要比较德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态度的异同。在日本领土问题上,美国占据着主动权。日本也看到了美国的这种主动权,打着《大西洋宪章》中的“领土不扩大原则”旗帜,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美国,而美国也需要日本来实施亚洲冷战。尽管战后,德国和日本都曾依赖西方索回领土,也在不同程度上不承认现行领土边界,但是到了 60年代西德逐渐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并且因忏悔历史而实施了新东方政策。日本则一直和美国互为奥援,在历史问题上缺乏足够的反省,自然在领土问题上与领国争端纷起。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既为日本索回了一部分领土,也使得日本在领土问题上难以与邻国达成和解。冷战结束之际,伴随着德国统一,德国的领土边界问题获得了解决,德国与周边邻国实现了和解。可以说战后西德面临的领土损失大于日本,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比日本恶劣,但是西德能成功解决领土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西德人真心忏悔历史观的结果。然而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依然与中、苏(俄)、韩存在领土纠纷,甚至可以说领土问题成为日本和邻国关系和解的障碍之一,有时是关系恶化的根源之一。如何清除这个障碍,中、俄、韩需要积极面对,日本更要积极面对,而美国需要反省。

万祥春[8](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徐艳芳[9](2018)在《论领土争端解决中的有效控制原则》文中研究表明领土争端,自古有之。新形势下,海洋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到海洋权益争夺序列。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我国的历史档案中早有记载。日本长时间以来坚持实效控制原则主张对钓鱼岛拥有主权。长期以来,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问题一度关系紧张。扞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长久存在,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框架。实践中形成的这种划分规则对解决我国的领土争端有着重要意义。国际规则作为划分依据必须要满足特定条件,只有所有要素具备才能得到国际规则的支持,单方面的宣称没有任何说服力。近年来,国际法院在解决领土争端中运用最多的原则就是有效控制原则。在确认领土没有合法所有者的前提下,国际法院把争议领土判给实际有效控制较强的一方。有效控制不单单是实际上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就能够依据有效控制原则获得争议地的主权。有效控制原则自身有着一系列的适用要求,只有符合这些适用要求,排除适用限制,才能依据有效控制原则获得争议地的主权。有效控制原则作为近来国际领土争端中的明显裁判规则,很多国家出现了误读,争先恐后甚至对他国合法的领土实施强行占领和管控。为了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深入研究有效控制原则的适用要求,解决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有效控制原则的具体内容,适用的情形,适用的限制等。深入剖析国际领土争端中的适用有效控制原则的经典案例。有效控制原则作为一项国际司法实践的产物,要想深入研究该原则必须研究相关经典案例。在对有效控制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有效控制原则的核心内涵之后,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分析中日钓鱼岛争端,这也是本文深入研究有效控制原则的重要实践意义。文章首先会论述有效控制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渊源构成要件等,从整体上把握有效控制原则。其次,会着重分析有效控制原则在国际司法裁判中的具体运用,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该规则的具体适用发展情况。再次,根据有效控制原则自身的适用要求,分析有效控制原则适用的程序规则限制。最后,通过驳斥日本关于钓鱼岛主张的不合法,论证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对于钓鱼岛主权的宣称是毫无根据的,违反国际法相关规定,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完整。根据前文所述有效控制原则的适用要求,论证中日钓鱼岛争端不适用有效控制原则。即使适用有效控制原则,结合有效控制原则的裁判规则,钓鱼岛也属于中国,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季澄[10](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二、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论文提纲范文)

(1)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
    (一)证据链的含义
    (二)证据链在领土主权争端中的作用
        1.证据审查
        2.价值认定
        3.事实推理
二、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构建
    (一)横向层面:同一类型证据在不同案件的不同作用
        1.条约作为直接证据的情况
        2.条约不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情况
        3.条约作为间接证据的情况
        (1)作为主权行为的证据
        (2)作为承认/默认的证据
    (二)纵向层面:同一案件中不同类型证据的不同作用
        1.条约作为直接证据
        2.其他条约作为间接证据
        3.地图作为间接证据
        4.承认/默认作为间接证据
        5.有效控制行为作为间接证据
        6.勘界、测量活动作为间接证据
三、中国钓鱼岛主权的证据链构建
    (一)历史证据在证据链中具有决定作用和支撑作用
        1.中国的历史证据支持中国在先合法权原
        2.日本的历史证据不支持日本的先占主张
        (1)1895年前,日本未对钓鱼岛提出竞争性主张
        (2)1895年后,日本不构成对钓鱼岛的先占
    (二)条约证据在证据链中具有承接作用和反驳作用
        1.中国的条约证据在中方证据链发挥承接作用
        (1)《马关条约》割让的中国领土包含钓鱼岛
        (2)《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日本归还的中国领土包含钓鱼岛
        2.日本的条约证据不支持甚至反驳了日本的主权主张
        (1)“旧金山和约”不涉及钓鱼岛主权问题
        (2)《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违反了联合国托管制度和人民自决权
    (三)有效控制证据在证据链中具有补强作用和反驳作用
        1.中国的有效控制证据进一步补强了在先合法权原
        2.日本所谓的有效控制证据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或确证证据
        (1)日本有效控制证据不能作为确证证据
        (2)日本的有效控制证据不能取代在先合法权原
        (3)日本所谓的有效控制行为在国际法上不能成立
四、结论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产生根源
        2.1.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其投降的性质
        2.1.2 国民党挑起内战影响对日罪行清查
        2.1.3 战后世界冷战及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2.2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内涵
        2.2.1 历史认知问题
        2.2.2 领土争端问题
        2.2.3 战争赔偿问题
        2.2.4 日遗化武问题
        2.2.5 战犯日侨问题
    2.3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基本特点
        2.3.1 历史的延续性
        2.3.2 内容的广泛性
        2.3.3 处理的复杂性
        2.3.4 较高的敏感性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依据及基础
    3.1 法律依据
        3.1.1 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
        3.1.2 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国际惯例
        3.1.3 中日两国签署的带有法律性的文件
    3.2 理论基础
        3.2.1 毛泽东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3.2.2 邓小平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3.2.3 江泽民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3.2.4 胡锦涛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3.2.5 习近平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3.3 实践基础
        3.3.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早期处理
        3.3.2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处理
第4章 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
    4.1 灵活解决日侨回国问题
        4.1.1 制定日侨回国的方针计划
        4.1.2 进行日侨回国事宜的沟通
        4.1.3 集中分批地协助日侨回国
    4.2 宽大处理日本战犯问题
        4.2.1 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改造日本战犯
        4.2.2 组织开展对日本战犯的侦讯工作
        4.2.3 陆续地审判与宽大释放日本战犯
    4.3 对日提出战争赔偿问题
        4.3.1 酝酿和确定对日索赔政策
        4.3.2 同日方交涉战争索赔问题
    4.4 初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
        4.4.1 设立日遗化武处理机构
        4.4.2 初步集中深埋日遗化武
    小结
第5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
    5.1 驳斥纠正历史认知问题
        5.1.1 严正批评日本右翼错误历史言行
        5.1.2 强化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
        5.1.3 推动中日双方开展共同历史研究
    5.2 深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
        5.2.1 促使日方承担销毁化武责任
        5.2.2 协助日方开展化武销毁工作
        5.2.3 敦促日方加快销毁遗弃化武
    5.3 应对中日领土争端问题
        5.3.1 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5.3.2 坚定不移维护钓鱼岛主权权益
        5.3.3 促使双边协商解决钓鱼岛争端
    5.4 表态支持民间赔偿问题
        5.4.1 明确民间受害者的对日索赔权
        5.4.2 支持民间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
    小结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6.1.2 始终高度重视民间友好力量
        6.1.3 始终着眼中日关系发展大局
        6.1.4 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6.2 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现实启示
        6.2.1 一以贯之地同日本右翼势力做坚决斗争
        6.2.2 争取日本友好力量的支持与人民的理解
        6.2.3 遵循国际法推进领土争端问题和平解决
        6.2.4 制定多元化保障举措彻底销毁日遗化武
        6.2.5 加强党和政府对民间索赔工作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5)《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钓鱼岛报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 研究对象与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日本研究现状
        1.4.2 中国研究现状
        1.4.3 外国研究现状
2 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
    2.1 关于钓鱼岛的中国说法
    2.2 关于钓鱼岛的日本说法
    2.3 钓鱼岛问题激化的缘由
        2.3.1 发现了丰富的资源
        2.3.2 中日船只在钓鱼岛相撞,中国船长被捕
        2.3.3 东京知事宣布购买钓鱼岛,政府决定“国有化”
3 两报关于钓鱼岛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3.1 两报的概况
    3.2 “尖阁诸岛冲”词汇的运用
        3.2.1 《朝日新闻》相关报道
        3.2.2 《读卖新闻》相关报道
    3.3 中日船只相撞、中国船只多次出现在钓鱼岛附近的新闻
        3.3.1 《朝日新闻》:并未发现中国船只强行进入钓鱼岛的意向
        3.3.2 《读卖新闻》:中国船只的多次出现是对日的挑衅
    3.4 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事件
        3.4.1 《朝日新闻》:中日关系趋紧,政府行为背后似另有目的
        3.4.2 《读卖新闻》:中国持续反日,在华日本人生活受到威胁
    3.5 中国军事威胁新闻
        3.5.1 《朝日新闻》:应通过外交的方式回应中国军事威胁
        3.5.2 《读卖新闻》:与美国军事合作来对抗中国军事威胁
    3.6 石原慎太郎华盛顿演讲新闻
        3.6.1 《朝日新闻》:石原硬说大话不负责任
        3.6.2 《读卖新闻》:政府应支持石原
    3.7 钓鱼岛在高校指导中的“合法化”
        3.7.1 《朝日新闻》:如果作为正确答案进行传达的话,无法赞成
        3.7.2 《读卖新闻》:不能屈服于外国压力,支持修改教育方案
4 两报关于钓鱼岛其他方面的对比
    4.1 《朝日新闻》分析
    4.2 《读卖新闻》分析
5 两报异同点的分析
    5.1 《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相同点
        5.1.1 相同站位:“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
        5.1.2 对中国新闻相同的关注度以及形象的呈现
        5.1.3 两报相同报道的分析
    5.2 《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相异点
        5.2.1 对钓鱼岛问题的不同思想理念
        5.2.2 对中国新闻的不同报道框架
        5.2.3 两报不同报道的分析
参考文献

(6)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现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对领土主权意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1.1.2 领土主权意识开始纳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体系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领土
        2.1.2 领土主权
        2.1.3 领土主权意识
        2.1.4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政治地理学
        2.2.2 认知心理学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特征及要求
    3.1 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
    3.2 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特征
    3.3 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要求
4 初中地理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教材分析与评价—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
    4.1 教材内容分析
        4.1.1 知识点分析
        4.1.2 呈现方式分析
    4.2 教材内容评价
        4.2.1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内容偏少
        4.2.2 领土及相关概念的内容缺乏
        4.2.3 版图意识较弱
5 初中生领土主权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1 现状调查
        5.1.1 调查目的与方式
        5.1.2 调查结果分析
    5.2 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不受重视
        5.2.2 教师的领土主权意识素养有待提高
        5.2.3 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2.4 领土主权意识教学内容碎片化
6 初中地理教学中深化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6.1 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6.2 提高教师领土主权意识,渗透相关教学理念
        6.2.1 提高自我的领土主权意识
        6.2.2 渗透领土主权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
    6.3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6.4 优化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资源体系
        6.4.1 建设校本课程,突出特色
        6.4.2 围绕课程标准,整合资源
    6.5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拓宽自我教育途径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盟国对德日领土处置及德日应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 学术价值
        (二) 现实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盟国处置德国领土问题
        1. 萨尔问题
        2. 德国东部边界问题
        (二) 盟国处理日本领土问题
        1. 琉球(冲绳)问题
        2. 北方领土问题
        3. 独岛(竹岛)问题
    三、史料和方法
        (一) 史料
        (二) 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二战后盟国对德日领土处置方针的起源
    第一节 德日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的对外领土扩张
        一、德国的领土扩张
        (一) 第二帝国的殖民扩张
        (二) 德国大战前的领土蚕食
        (三) 德国大战后的领土扩张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领土扩张
        (一) 吞并琉球
        (二) 窃取钓鱼岛和割占台澎
        (三) 日俄战争后的领土扩张
        (四) 一战后日本的领土扩张
        (五) 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的领土扩张
        (六) 卢沟桥事变后对中国的全面扩张
        (七) 太平洋战争后对亚太的扩张
    第二节 盟国二战期间对德日领土处置的构想
        一、二战期间盟国对日本的领土处置构想
        (一) 战时盟国对琉球问题的处置构想
        (二) 《开罗宣言》对日本领土处置构想
        (三) 《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对日本领土处置的构想
        二、二战期间盟国对德国的领土处置构想
        (一) 德黑兰会议对德国领土的处置设想
        (二) 雅尔塔会议对德国领土处置设想
        (三) 波茨坦会议对于德国领土的处置协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后盟国对德国领土的处置
    第一节 萨尔问题的解决
        一、战后初期法国政府对萨尔的控制
        二、《舒曼计划》对萨尔问题解决的帮助
    第二节、德国东部边界问题
        一、战后到五十年代的德国东部边界问题
        (一) 战后初期美英法和苏联对战后波德边界的不同态度
        (二) 战后初期西德和东德对波德边界的不同态度
        (三) 1950年代两大阵营就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的较量
        (四) 美英法与西德在德国东部边界问题上的裂痕
        (五) 德波边界改变所带来的难民问题
        二、六十年代两大集团对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的态度
        (一) 美英法对德国东部边界的新政策
        (二) 西德对奥德-尼斯河边界线的态度变化
        (三) 苏东集团对德国东部边界的态度
        三、新东方政策的实施与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的突破
        (一) 新东方政策开展的背景
        (二) 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突破过程
        四、德国的统一和东部边界问题最终的解决
        (一) 德国统一和东部边界问题同时解决
        (二) 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后盟国对日领土处置
    第一节 独岛问题
        一、独岛问题的产生
        二、二战后独岛问题的复杂化
    第二节 日本北方领土问题
        一、对日和约前美苏在北方领土问题的较量
        二、战后日本在北方领土问题的态度
        三、《旧金山和约》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
        四、日本在旧金山和约前后索取北方领土的努力
        五、旧金山会议后苏日会谈
        六、《苏日联合宣言》签署后的北方领土争端
    第三节 琉球(冲绳)及钓鱼岛问题
        一、战后美国对琉球处置的变化和日本对琉球的索取
        二、《旧金山和约》签署后日本要求归还冲绳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和德国领土处置的异同
    第一节 德国和日本在对其领土处置态度上相似之处
        一、战后西德依靠西方和《大西洋宪章》来抵制苏联的领土扩张
        二、战后日本依靠美国和《大西洋宪章》来索回被剥离的领土
    第二节 日本和德国领土处置不同之处
        一、两国历史观的差异在领土问题上的反映
        二、地缘政治的不同对两国领土处置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三、德国分裂对于德国领土处置的影响
        四、领导人的个人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论领土争端解决中的有效控制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有效控制原则概述
    第一节 有效控制原则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有效控制原则的构成要件
        一、控制的意图
        二、控制的行为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与相关国际法概念
        一、有效控制和有效占领
        二、有效控制和时效原则
        三、有效控制和时际法
    第四节 有效控制原则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效力
第二章 有效控制原则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有效控制原则的提出与初步适用
    第二节 有效控制原则构成要件基本定形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重视实际控制因素
    第四节 有效控制原则对适用前提的嬗变
    第五节 有效控制原则证据规则晚近发展
第三章 有效控制原则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限制
    第一节 适用前提限制——难以确定争议领土的合法所有者
        一、基于先占取得领土主权
        二、基于国际条约或协定取得领土主权
        三、基于殖民地继承的保持占有取得领土主权
    第二节 使用规则的限制——通过明确关键日期产生限制作用
    第三节 其他重要限制——禁止反言与排除非法占领的要求
        一、禁止反言
        二、排除非法占领
第四章 从有效控制原则看中日钓鱼岛争端
    第一节 日本对钓鱼岛享有“主权”的主张
        一、日本认为先占取得钓鱼岛的主权
        二、日本认为通过美日之间的协定取得钓鱼岛主权
        三、日本认为通过实施有效控制而时效取得钓鱼岛主权
    第二节 中日钓鱼岛争端不适用有效控制原则
        一、中国对钓鱼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日本主张的“有效控制”不符合有效控制的构成要件
        三、日本非法占领钓鱼岛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三节 即使适用有效控制原则钓鱼岛也属于中国
        一、争端中钓鱼岛在关键日期属于中国
        二、中国从未主动放弃对钓鱼岛的主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概念界定与探析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本章小结
尾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论文参考文献)

  • [1]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与应用[J]. 刘韵清. 南大法学, 2021(03)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D]. 闫立光. 吉林大学, 2019(10)
  • [5]《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钓鱼岛报道的比较研究[D]. 福井冰(FUKUI HYO). 浙江大学, 2019(01)
  • [6]初中地理教学中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现状与策略[D]. 阳登.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盟国对德日领土处置及德日应对的研究[D]. 汪凡家. 武汉大学, 2018(12)
  • [8]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9]论领土争端解决中的有效控制原则[D]. 徐艳芳.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10]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钓鱼岛,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