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出于混乱

2004:出于混乱

一、2004:走出迷茫(论文文献综述)

鲁道夫·G·瓦格纳,李秋红[1](2021)在《现代中国学术困境的全球背景:疑古还是信古(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主要讨论疑古思潮的背景、影响和代价。疑古思潮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即利用学术批评的权威推翻作为当时中国"保守派"精英分子信念基石的正统"儒家"历史观。《古史辨》的发起者和编辑者顾颉刚声称他的思想完全来自一位中国人并完全符合学术传统。其核心主张是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圣王叙事是编造的神话文章反对这种说法,并将疑古思潮的背景置于国际上有关神话与历史关系以及阅读神话的正确方式的讨论之中,并将说明古史辨派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调整:欧洲经典语文学的某些元素、用宗教历史的而非神学的方式来处理希伯来和基督教圣经的方法、对基督教官方教义的批评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文章首先探究在汉学团体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共同努力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重估(critical revaluation)而产生的影响,随后延伸到简帛本发现之前人们对《老子》的断代和理解问题上。并指出,疑古思潮的支持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并不重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外国学者的汉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走出疑古时代"的思潮同样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目的的驱动。最后则讨论历史研究政治化的代价,即它没有解决释读新发现的出土文献这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周婧[2](2020)在《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教学水平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突出,是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发现其成长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有助于为普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示,有助于推进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选取G省L市G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X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基于信任与尊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半开放式访谈,以及对其同事和所教学生的半开放式访谈,收集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基于收集的各类资料,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任职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X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X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进行叙事,揭示X老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结合X老师专业成长历程,研究者进而剖析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凸显的个体特征,分析X老师专业成长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结构化理论以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为起点,对X老师行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所处的时空情境、X老师的权力以及成长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并建构出X老师专业成长的模型,显示X老师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专业成长过程中个体行动与所涉及结构在相应时空情境下不断互构,实现个体专业成长。结合X老师的专业成长得出结论,批判性反思为X老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他特征的发挥与专业成长的发生提供阶梯;外部因素为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应行动提供媒介;时空情境是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活动的土壤;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而不断实现权力的扩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资本;内外部因素的联结使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的保障。根据X老师专业成长,本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得出相关启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阶梯、外部因素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媒介、时空情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土壤、权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内外部因素联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保障。

周魏非[3](2020)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以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为切入点,将作品置于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从作者生平经历、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两性关系的变动入手,分析宫崎骏在作品中构建的生态女性主义方式的宏大叙事,总结这一叙事的结构、成因和意义以及对我国动漫创作的借鉴作用。第一部分是对生态女性主义流派的兴起和主张进行梳理,以及通过回顾宫崎骏的生平,深入探究影响宫崎骏创作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思潮,并得出结论:二战后日本兴起的左翼革命宏大叙事和生态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对宫崎骏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的形成有显着影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深入分析文本,解读宫崎骏作品中的主题建构和形象塑造,从细节阐释宫崎骏所建构的生态女性主义宏大叙事中,女性与自然的地位以及两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部分将后宫崎骏时代中日动漫的代表作品与宫崎骏作品进行对比,论述宫崎骏之后的动漫创作者对宫崎骏生态女性主义表达的拙劣模仿和有意摒弃,他们的成功或失败证明了宫崎骏作品在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理论框架中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结论部分指出宫崎骏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宏大叙事,反映了面对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折衷思想和矛盾性。

董柳[4](2020)在《语言社会化视角下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研究 ——以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方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研究生学术文化适应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以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一年级研究生是如何适应新的学术环境。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4名研究对象。本研究有三个研究问题:1)作为刚入学的研究生,他们是如何快速融入学术氛围之中的?2)研究生新生在学术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相异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原因导致了研究生新生在学术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了这些异同?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教师反馈来收集数据,通过数据整理,按照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者总共收集了 26小时40分钟的课堂观察记录以及24小时的访谈数据。研究发现,研究生新生的学术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大部分的研究生新生会经历四个阶段:预期阶段、非正式阶段、正式阶段和个体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描述,研究者分析了背后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本研究旨在帮助研究生新生快速融入学术氛围,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指导质量提供参考。

张锁江[5](2020)在《主编寄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季更迭,岁去年来,才刚刚叹完红枫知秋,不知不觉又到了雪漫故园的时节。时光总是不慌不忙,不急不缓,见证了时空交替的神奇转换,时光承载了过去一年里的重担和升华,也满载着对未来的期望与寄托。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万象更新的时刻,《过程工程学报》也细细回首了一路走来的点滴,展望新的憧憬、新的企盼!1958年,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钢铁成为国

陈嘉鸿[6](2019)在《走出迷茫的理性人——论自由与内容规范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意向性的规范主义认为一切有内容的意向状态都是规则遵循的,因此自由与内容规范性是否相容成为规范主义必须回应的问题。康德和布兰顿从概念之间的划分与联结入手证明了规则对于语义的优先性,并且通过把"规则"置换为"形式"的方法,得出了关于自由与内容规范性的强相容论结论。但是他们只考察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如果把"作为备选能力的自由"也考虑进来,那么弱相容论比强相容论更为合理。

田玉铭[7](2019)在《伦理关系与和谐重构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多丽丝·莱辛是(Doris Lessing,1919-2013)英国当代的着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自1950年第一部小说《青草在唱歌》发表以来,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纵观莱辛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莱辛的每一部作品都浸透着她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其短篇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反映非洲殖民地生活的早期短篇小说中,还是在揭露英国社会问题的中后期短篇小说中,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问题是莱辛笔下主人公时常遭遇的困境。在短篇小说中,莱辛通过对种族、性别问题的突显,以犀利的文笔描绘了白人殖民者与黑人奴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与影响、对立与融合。本文着力于文本细读,结合文学伦理学、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与知识,以生态伦理、两性伦理、社会伦理和人性伦理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探析莱辛短篇小说中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伦理关系,试图厘清其短篇小说所具有的伦理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作者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思想,进而对莱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全方位考察。本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其次,对莱辛文学创作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作出了综合评述。然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创新性。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维度,对莱辛早期非洲短篇小说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概括莱辛的生态伦理观。莱辛将社会看成由男性和女性构成,因此在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两性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角度考察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在第二章中,通过考察莱辛笔下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伦理关系,笔者试图展现莱辛关于两性和谐的伦理诉求。在第三章中,主要考察了莱辛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与社会伦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描绘特定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莱辛展现了个人在社会现实的禁锢中争取自由、获得独立的抗争。在最后一章中,主要从人性伦理角度对莱辛短篇小说中的人与自我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了考察。在莱辛看来,人与自我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十分复杂,个人只有突破自我的桎梏,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和身份认同,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构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结语部分,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笔者认为,莱辛在其短篇小说中所提倡的生态伦理观、两性伦理观、社会伦理观以及人性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是莱辛在殖民背景下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抗议。莱辛在其短篇小说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伦理关系的书写,是她力图消解种族和性别差异的歧视、对文明冲突和世界分裂秩序的和谐重构。

梁晓芳[8](2019)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研究生整体规模的发展,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密切相关,其择业观状况如何,关系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西省四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择业观的四个维度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期望和择业态度来设计问题,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体进行调查,了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现状,试图找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探索引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择业观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较为强烈;择业意识清晰,定位富有弹性;择业期望较高,总体上比较理性,注重个体的满足;择业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未来职业发展比较模糊。在影响因素上,根据均值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排在前十二位的因素为:自身能力水平、个人价值观、个人知识水平、就业供求市场、学科专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就读学校声誉、国家政策导向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并列第八)、成长环境和社会实践经历(并列第九)、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维度之间对择业观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要适应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和社会方面应加强政策保障,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注重择业观教育;家庭要转变思想,合理期望,了解就业形势,注重引导;个人要通过主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念。

薛琳芳[9](2019)在《父亲在位对青少年抗逆力影响的链式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春期作为个体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期,往往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提升青少年应对这一时期挑战与考验的能力,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来研究发现抗逆力(Resilience)对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能力等都有显着积极作用。基于此,识别和验证有助于青少年应对逆境与挑战的内外部“优势品质”,理清其各“优势要素”间的影响机制,发展个体内生力量,有望成为另一种青少年应对逆境的解码方式。在确定研究选题,回顾相关文献后,本研究以青少年抗逆力身心动态平衡模型(Psycho dynamic model of Resilience)为基点,在优势视角理论(Strength Perspective)的指导下,结合父亲在位动力学理论(Dynamic model of Father Presence)与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建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父亲在位与抗逆力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最终得到如下结论。在研究一中,通过对15位中学生的半结构化质性访谈和两次量化施测得到了《青少年父亲在位量表》和《青少年失败学习量表》。其中《青少年父亲在位量表》共38个题项,包括物质保障、情感关怀、参与指导、未来规划、经验传递、榜样示范及整体意向七个维度;《青少年失败学习量表》共25个题项,包括失败认知、反思分析、经验转化与审慎尝试四个维度;两者经检测均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父亲在位及失败学习的有效工具。在研究二中,采用青少年父亲在位量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青少年失败学习量表和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366名初中生和260名高中生进行实证调查,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抗逆力与父亲在位(r=0.285,p<0.01)、成就目标定向(r=0.162,p<0.01)、心理安全感(r=0.625,p<0.001)及失败学习(r=0.540,p<0.001)这四个变量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在位(β=0.131,t=4.59**)、成就目标定向(β=0.012,t=4.017*)、心理安全感(β=0.506,t=17.616***)和失败学习(β=0.342,t=11.339***)均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抗逆力,并累计贡献55.3%的解释率;3.简单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失败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和心理安全感均在父亲在位和青少年抗逆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链式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成就目标定向和失败学习在父亲在位与青少年抗逆力间的链式中介成立,总中介效应量为58.6%;心理安全感和失败学习在父亲在位与青少年抗逆力间的链式中介成立,总中介效应量为39.7%;5.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父亲在位、失败学习及成就目标定向水平在学生类别、性别及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上,青少年父亲在位、成就目标定向及抗逆力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上,青少年父亲在位、成就目标定向、心理安全感及抗逆力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父亲学历上,青少年父亲在位、失败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及抗逆力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为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提出以下建议与策略:1.指导父亲践行多重角色效能,关注子女内在心理需求,为子女发展提供有效指导,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扩充青少年外在支持;2.建议家庭、学校及个体多管齐下,为青少年积极品质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个体内生力的提升;3.内外联动,多方协作,助力青少年抗逆力提升,进而更积极的应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

陈民镇[10](2018)在《信史抑或伪史——夏史真伪问题的三次论争》文中研究表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及近年,分别上演了三次有关夏史真伪的论争。在第一次论争中,顾颉刚、王国维、徐旭生分别奠定了探索夏史的三种路径。第二次论争则以"疑古"与"走出疑古"之争为背景,基本上是第一次论争的延续。第三次论争方兴未艾,反映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视角的介入,是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入整合阶段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2004:走出迷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走出迷茫(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中国学术困境的全球背景:疑古还是信古(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疑古”思潮的跨文化语境
    1. 背景
    2. 国际学术背景
    3. 东亚加入讨论
    4. 古史辨派与国际学术中的政治和科学思潮
    5. 重申真实性
    6. 新考古发现的影响

(2)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家政策背景
        2.个人旨趣
        3.问题的确定
    (二)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的确定
        3.研究方法
二、进入研究场域
    (一)研究对象X老师所在学校
    (二)研究对象个体情况
三、叙说:X老师专业成长故事
    (一)X老师专业成长的轨迹
        1.成绩优异,选择中师
        2.学习努力,夯实基础
        3.机缘巧合,进入G校
        4.勤学勤练,初露锋芒
        5.把握机遇,屡获嘉奖
        6.走出迷茫,更进一步
        7.以新试新,再显佳绩
        8.明确方向,精益求精
    (二)X老师的主要工作
        1.自然幽默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2.充满“干货”的讲座
        3.耐心细致的教学指导
        4.落到实处的儿童阅读活动
    (三)他人眼中的X老师
        1.同事眼中的X老师:“G校的旗帜与标杆”
        2.学生眼中的X老师:“是我们的‘老大’”
        3.家人眼中的X老师:“工作与家庭兼顾者”
四、探析: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
    (一)好学
    (二)自主
    (三)善思
    (四)深钻
    (五)勤练
    (六)吃苦
五、追溯:X老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持续进行批判性反思
        2.积极实施规划
        3.保持理性化认知
    (二)外部因素
        1.关键事件的影响
        2.重要他人的影响
        3.相关规则的影响
六、阐释:X老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之思
    (一)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内部因素主推
    (二)X老师成长中的结构——外部因素主供
    (三)X老师所处的时空情境——内外部因素共建
    (四)X老师成长中的权力扩张——内外部因素交互
    (五)X老师成长的“二重性”——内外部因素联结
七、解悟:X老师专业成长的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X老师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二 同事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与生态女性主义
    第一节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第二节 宫崎骏的创作历程与动画电影作品
    第三节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第三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主题建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表达
    第一节 反乌托邦主题中的生态末日与女性救世
    第二节 成长主题中的理性追求与女性关怀
    第三节 反战主题中的男权暴力与女性思维
第四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形象塑造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表达
    第一节 母亲形象反映的女性自然共生关系
    第二节 男性形象反映的两性、人与自然理想状态
    第三节 女性反派形象反映的人与自然困境
    第四节 精灵形象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解
第五章 宫崎骏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承与新表达
    第一节 新海诚对宫崎骏“生态女性”表达的突破与反写
    第二节 《大鱼海棠》模仿宫崎骏“生态女性”表达的失语与失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和宫崎骏1983年后动画电影年表

(4)语言社会化视角下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研究 ——以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方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生学术文化
        2.1.2 学术适应
        2.1.3 研究生学术化过程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跨文化适应理论
    2.4 文化适应策略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背景
        3.1.1 研究生培养方案
        3.1.2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质性研究的概念
        3.3.2 选择质性研究的原因
    3.4 研究问题
    3.5 数据收集
        3.5.1 深度访谈
        3.5.2 课堂观察
        3.5.3 其他数据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转换
        3.6.2 数据编码
    3.7 小结
第四章 学术化适应过程
    4.1 预期阶段
        4.1.1 入学期待和迷茫
        4.1.2 师生关系
    4.2 正式阶段
        4.2.1 课堂学习
        4.2.2 小组合作
        4.2.3 课堂展示
        4.2.4 课程论文
    4.3 非正式阶段
        4.3.1 学术会议
        4.3.2 新“师生关系”
    4.4 个体阶段
    4.5 小结
第五章 影响学术化适应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5.1 影响因素
        5.1.1 个人因素
        5.1.2 导师因素
        5.1.3 学校因素
    5.2 应对策略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走出迷茫的理性人——论自由与内容规范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德论自由与规范性
二布兰顿论自由与规范性
三备选能力自由与迷茫的理性人

(7)伦理关系与和谐重构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莱辛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伦理关怀
        (一)莱辛的短篇小说创作
        (二)莱辛短篇小说的伦理关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溯源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溯源发展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生态伦理:在自然的怀抱中反思文明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困境
        (一)征服梦:殖民者的危机
        (二)饥饿感:被殖民者的焦虑
    二、人类中心主义困境的突围
        (一)悲剧性命运的探究
        (二)生态伦理观的探索
    三、走出困境的生态文明启示
        (一)回归自然:放鸟归林
        (二)敬畏生命:埋葬石榴
第二章 两性伦理:在婚姻的困境中追逐幸福
    一、婚姻困境的双重呈现
        (一)乱伦恋:伦理身份的混乱
        (二)婚外情:伦理意识的薄弱
    二、走出困境的自我拯救
        (一)女性声音的质疑
        (二)双重独立的实现
    三、重构和谐的伦理诉求
        (一)自我欲望的克制
        (二)两性认知的差异
第三章 社会伦理:在现实的禁锢中争取自由
    一、主流社会下的个人生存
        (一)“体面”的道德价值观念
        (二)社会边缘的悲惨晚年
    二、等级观念之下的个人追求
        (一)贵族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美与和谐的追寻
    三、种族歧视下的个人成长
        (一)白人殖民者的种族伦理偏见
        (二)黑人文化传统的回归
第四章 人性伦理:在自我的桎梏中探寻真我
    一、自我的迷失
        (一)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
        (二)金钱与权力的双重诱惑
    二、自我的追寻
        (一)伦理身份的成因
        (二)走向成熟的自我顿悟
    三、真我的回归
        (一)现实自我的感知认同
        (二)理想自我的伦理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1.2 择业观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学
        2.1.2 教育学研究生
        2.1.3 择业
        2.1.4 择业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特质—因素理论
        2.2.2 理性选择理论
        2.2.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3.1.2 测量维度设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问卷试测
        3.2.1 信效度分析
        3.2.2 题项适切性检验
    3.3 问卷的正式施测
    3.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1 问卷描述性统计
        3.4.2 关于择业动机的分析
        3.4.3 关于择业认知的分析
        3.4.4 关于择业期望的分析
        3.4.5 关于择业态度的分析
第4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择业观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4.2 社会因素分析
    4.3 学校因素分析
    4.4 家庭因素分析
    4.5 个人因素分析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国家和社会方面: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5.1.1 优化外部就业环境
        5.1.2 避偏见重能力
    5.2 学校方面: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5.2.1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5.2.2 加强择业观教育
        5.2.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5.3 家庭方面: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5.3.1 转变传统的观念
        5.3.2 加强引导
    5.4 个人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5.4.1 学会自我规划,提升能力水平
        5.4.2 分清价值分类,端正择业价值取向
        5.4.3 树立适应时代和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父亲在位对青少年抗逆力影响的链式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对象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抗逆力概念界定
        2.2.2 抗逆力的结构
        2.2.3 抗逆力的测量
    2.3 理论基础
        2.3.1 抗逆力动态平衡模型
        2.3.2 父亲在位动力模型
        2.3.3 经验学习圈理论
        2.3.4 优势视角理论
        2.3.5 小结
    2.4 青少年抗逆力的前因变量
        2.4.1 父亲在位概念
        2.4.2 父亲在位的测量
        2.4.3 父亲在位与青少年抗逆力及优势要素相关研究
    2.5 父亲在位与青少年抗逆力之间的中介变量
        2.5.1 失败学习
        2.5.2 成就目标定向
        2.5.3 心理安全感
        2.5.4 小结
    2.6 综述小结与框架设计
        2.6.1 综述小结
        2.6.2 研究框架设计
第三章 研究一:核心变量的访谈与量表编制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访谈
        3.1.1 访谈目的
        3.1.2 访谈设计
        3.1.3 访谈案例
        3.1.4 访谈资料分析方法
        3.1.5 访谈结果编码
        3.1.6 访谈结果小结
    3.2 基于量表编制的量化研究
        3.2.1 量表编制
        3.2.2 取样
        3.2.3 实施测量
        3.2.4 统计方法
        3.2.5 结果分析
        3.2.6 量化结果小结
第四章 研究二:父亲在位对青少年抗逆力的链式作用路径
    4.1 研究对象
    4.2 测量工具
        4.2.1 青少年父亲在位量表(FPQ)
        4.2.2 青少年抗逆力量表(RQ)
        4.2.3 青少年失败学习量表(LFFQ)
        4.2.4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AGOQ)
        4.2.5 心理安全感量表(SQ)
    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 统计处理
    4.5 结果分析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相关分析
        4.5.3 回归分析
        4.5.4 简单中介效应分析
        4.5.5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4.5.6 差异分析
    4.6 实证结果总结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各变量总体状况
        5.1.1 青少年父亲在位的总体状况
        5.1.2 青少年成就目标定向总体状况
        5.1.3 青少年心理安全感总体状况
        5.1.4 青少年失败学习的总体状况
        5.1.5 青少年抗逆力的总体状况
    5.2 青少年抗逆力与相关变量关系分析
        5.2.1 青少年抗逆力与父亲在位关系
        5.2.2 青少年抗逆力与失败学习的关系
        5.2.3 青少年抗逆力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5.2.4 青少年抗逆力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
    5.3 失败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5.3.1 失败学习的中介作用分析
        5.3.2 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分析
        5.3.3 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5.3.4 成就目标定向、失败学习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5.3.5 心理安全感、失败学习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5.4 研究变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5.4.1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学生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5.4.2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5.4.3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5.4.4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家庭结构上的差异分析
        5.4.5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5.4.6 研究变量在青少年父亲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第六章 教育启示与对策
    6.1 践行父亲多重效能,扩充青少年外在支持
        6.1.1 物质与情感并重,关注子女心理需求
        6.1.2 成长发展多指导,主动提升参与质量
        6.1.3 情感情境相结合,增强榜样示范作用
    6.2 多管齐下提升青少年个体内生力
        6.2.1 关注成就目标转向,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6.2.2 和谐交际、合理规划,收获心理安全感
        6.2.3 丰富自我成长经验,理性认知失败价值
    6.3 内外联动,助力青少年抗逆力提升
        6.3.1 父亲在位为青少年内在品质撑起“保护伞”
        6.3.2 内在品质为青少年抗逆力注入“强心剂”
        6.3.3 “保护伞”与“强心剂”联合作用抗逆力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青少年父亲在位访谈提纲(样例)
    附录B 青少年失败学习访谈提纲(样例)
    附录C 青少年父亲在位预测量表(样例)
    附录D 青少年失败学习预测量表(样例)
    附录E 父亲在位对青少年抗逆力影响的链式路径研究量表(样例)
    附录F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2004:走出迷茫(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中国学术困境的全球背景:疑古还是信古(上)[J]. 鲁道夫·G·瓦格纳,李秋红. 国学学刊, 2021(03)
  • [2]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周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 周魏非.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4]语言社会化视角下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研究 ——以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方向为例[D]. 董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主编寄语[J]. 张锁江. 过程工程学报, 2020(01)
  • [6]走出迷茫的理性人——论自由与内容规范性的关系[J]. 陈嘉鸿.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3)
  • [7]伦理关系与和谐重构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创作研究[D]. 田玉铭.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D]. 梁晓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父亲在位对青少年抗逆力影响的链式路径研究[D]. 薛琳芳. 江南大学, 2019(12)
  • [10]信史抑或伪史——夏史真伪问题的三次论争[J]. 陈民镇. 中国文化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2004:出于混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