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录

《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录

一、《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怀翔[1](2021)在《平朔烟煤热解特性及其热解产物定向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在我国能源利用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煤热解焦油重质组分含量偏高,不仅腐蚀设备还制约热解工业化发展。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平朔烟煤的热解特性及其热解产物定向调控研究。本文首先在固定床实验系统研究了热解温度(500~900℃)、颗粒粒度(0.096-0.150mm,0.15-1.25mm,1.25-2mm和2-3mm)和热解气氛(N2、CH4、H2和CO2)对平朔烟煤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增加,焦油产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600℃取得最大值。500~600℃时,CH4在煤气组分中占比最大,超过36%。而700~900℃,H2在煤气组分中占比最大。随着颗粒粒度增加,半焦产率升高;焦油产率总体降低。相比于N2气氛,CO2、CH4和H2气氛均促进了焦油产率增加。CO2气氛平均提高焦油产率16%左右,H2气氛促进效果大于CH4气氛。为实现焦油轻质化,在小型流化床实验系统考察了N2、CH4、H2气氛和后置催化剂Ni/Al2O3对平朔烟煤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2和CH4气氛均提高热解焦油产率。相比于CH4气氛,CH4+Ni使焦油产率提升10%,热解焦油趋向轻质化。通过模拟蒸馏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得到,相比于N2气氛,CH4、H2气氛和CH4+Ni降低了沥青含量,提高了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的相对含量,且提高量呈现:CH4+Ni>H2>CH4。相比于CH4,CH4+Ni下焦油中多环芳烃和脂肪烃增加,而酚类物质大幅降低。通过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得到半焦特性,发现H2和CH4气氛降低半焦中S和N,还增加了半焦结构的孔隙和气泡。通过X射线(XRD)、热重(TG)、比表面积(BET)、SEM和能谱分析(EDS)表征催化剂。结果发现,反应前后催化剂均含有Al2O3和Ni Al2O4,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C。反应后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比反应前均减少。最后,基于1MWt中试实验系统得到不同热解温度下的煤气和焦油特性,形成热解产物定向调控技术方案。

李文玉[2](2017)在《实验室类核心期刊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相关性研究——以《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016年文献统计为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016年发表的8 037篇论文作为统计分析源,采用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方法,对实验室类核心期刊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栏目与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特约专栏"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栏目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学科针对性,管理类高被引与高下载论文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指明了精准方向。

石学伟[3](2016)在《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质,其中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仓储、各类运输、加工使用以及废弃危险品和包装物处置各个环节流程,都存在着不容疏忽的各类问题及风险,当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将导致产生安全隐患,这些状况,使得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既需要垂直纵向的各级政府部门属地化监管,又需要水平横向的跨各类职能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广泛协作,既需要通过当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与管理,也需要生产经营单位与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及参与。现阶段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健全安全生产领域法律法规、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大现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各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等工作,都是形成科学有效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目前在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仅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一项来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容器的许可管理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车辆和专业司乘人员的许可管理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与运输容器和车辆均不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的负责部门又换成是交警部门,运输的物质如果涉及剧毒及易爆品,又需要公安部门批准购买,如果运输工具报废处理,又需环境保护部门监督处置,多部门、多头监管模式未形成合力,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管理到位的,出了事故之后各自找理由解释,推卸责任,没有部门承担责任,最后就由各级安全监管理部门承担总责,如果按照事权划分,这些职能可以梳理整合,参照十八大后国家海洋部门执法机构的改革情况,即按照“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立国家海警局,形成统一的部门,把海监(海洋局)、渔政(农业部)、海警(公安部)、总署缉私部门(海关)等相关事权单位分支进行合并。同样的,安监系统也可以参考国家海洋部门执法机构改革,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正式出台之前,将危险化学品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把分散在安监、质检、交通、公安、消防、环保、建设、发展改革部门中对危险化学品的行业监管、行政许可、规划审批、检验监测、监察执法职能整合,成立安监系统专设的危险化学品监察机构。正是基于对现行安全监管模式思考,面对日益复杂艰巨的安全监管监察任务,由过去狭义的生产安全监管,过度到现在涉及各行业各方面的大安全的安全监管,本文从兰州市目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监察实际调研情况入手,在分析大量原始数据及相关事故案例基础上,不断分析危险化学品监管存在问题,尝试探索解决目前困境的新途径、提出新对策,在开展针对性、前瞻性调研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兰州地区危险化学品行业当前安全生产现状,摸清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并结合2007年以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经验,深入分析目前兰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消除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存在安全隐患的对策。

杨海恩[4](2013)在《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政治、经济等多种属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背景下,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石油资源,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依存度还会进一步提高。日益尖锐的石油供需矛盾,是中国石油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国际话语权逐渐增加,同时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提升,要求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石油企业经过改革开发以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已经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开了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为中国石油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客观环境,作为大国的石油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及大生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需要。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及企业自身都有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及与中国类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全球范围获取石油资源的实践及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历程及发展战略,都有助于我国制定和实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和措施。我国石油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屡遇困境。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以更清楚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和具体措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资源、经济和政治等多种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成本低廉、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再分配。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积极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并月国内石油企业要联合起来,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要上下游并重,采取资本并购与风险勘探相结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创造有利于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体制环境、创造良好的国际化经营条件和环境,加强经营和管理,实现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主要阐述有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方法和措施的理论依据;跨国公司及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为石油企业在当前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具体的投资方式及制定具体措施提供依据。第三章,国外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在阐述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为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经验。第四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对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对外投资实践、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海油收购瑞索普为典型案例,分析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第五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战略。第六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选择。本章主要研究影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要素,根据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定量分析各自的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资源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影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因素,确定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第七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及建议。本章主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包括国外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经验借鉴、国内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困境等),制定中国石油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战略及具体措施。

刘廷[5](2013)在《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膨胀、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努力寻找应对各种措施,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取得了显着效果,但由于多数措施着眼于末端治理,而不是资源投入的生产开端,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世界上许多学者努力寻求从生产开端来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从生产开端开始努力减少资源消耗的全过程解决问题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也逐渐成型,并且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被世界多个国家应用到本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遇到了能源、环境等瓶颈的约束,亦必须依靠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合实际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在中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中,财政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同时,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不仅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也会促进对循环经济及财政政策的理论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讨论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体架构。第二章介绍了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分析了清洁生产的“5R”原则、庇古税、科斯定理、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学理论,以及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为下文的分析准备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章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分为废弃物利用为主——末端治理为主——步入清洁生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这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具体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认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不够先进、需求不足引致的恶性循环机制以及钢铁和铜的再生资源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等是制约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第四章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深入分析了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演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实际,主要分析了矿产资源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财政政策的演变,以及现行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在分析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及财政政策作用于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的提高是决定性因素,应着眼于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的完善是基础条件、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是当务之急。第六章总结和评价了经济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本章分别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并在对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第七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及其实施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方向是弥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的不足,培育市场的薄弱环节,促进薄弱环节市场的形成。要完善循环经济税收制度体系,即主要完善资源税制度、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优化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建立环境税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税收以外的政策制度,即建立产品责任金制度、废弃物回收抵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政府补贴和奖励、倾斜性的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还分析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机制,这也是财政政策能有效实施的条件或制约因素,即财政政策的监督与透明化体系、税收信息追踪系统、社会公众的广泛理解与参与、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第八章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研究了广西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这个案例作为本文研究结果的一个载体,反映了本文分析结论的适用性,也为当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和初步的结果。

徐彦明[6](2012)在《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内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2.5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9%,已经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面对这一现状,实施海外经营、积极获取海外油气资源已成为以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系统研究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既是中石油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国际化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等理论,结合中石油十多年国际化经营的实践,对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面对的矛盾与复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目前中石油国际化研究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外大型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经验,阐述了其对于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的借鉴作用。系统探讨了中石油国际化战略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战略目标、战略模式和体系要素等;深入研究提出了中石油国际化的战略、应采取的措施和需要构建的保障体系等。同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石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对中石油带来的变化、影响、提升、转变和促进,客观评价了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所面临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等。为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订提供了可供参考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国家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中石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战略意义,并在分析目前石油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对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进行梳理,构建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国际化理论为主线,以能源安全战略为补充和支撑的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理论体系。第三章,中石油国际化的现状和动因。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中石油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七大问题;其次,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各种因素展开了分析,指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最后,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石油国际化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经营效率的提升需要和资源寻求需要两个方面。第四章,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采用SWOT方法,结合中石油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石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形成了中石油SWOT分析表。通过SWOT分析,指出中石油要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国际间竞争,激发企业最大潜力,获取最大利润,实现四个突破。为中石油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国际化发展自身的优劣势和经营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对所处环境有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以及未来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和依据。第五章,国外大型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是总结和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石油企业、亚太和中东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和经验;二是选取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典型的国际大型石油公司为案例,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他们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和成果。三是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启示和借鉴。第六章,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体系构建。通过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现状、矛盾和复杂性的分析,给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提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策略,中石油国际化战略体系的组成要素,以及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条件。并基于此对中石油国际化的具体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给出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同时,对论文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任静[7](2011)在《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有着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十一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十八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速,能源产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并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能源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同时,中国能源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问题仍然存在,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能源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居民健康,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电力产业优势较强,能源产业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强调要把中部地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八大任务。其中,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是这次建设的重点。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不仅要在现有常规能源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努力扩大规模,增加能源产量,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新的能源品种,大力推广能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实施多元化能源发展战略。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将会使中部崛起驶入发展快车道。加强中部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扭转全国运输、电力紧张的局面,又可以使中部更好的为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支撑和纽带作用。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要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健全政策法规,形成良好制度环境、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节约、加强能源环境保护、加快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替代能源。本论文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集中于对中部地区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及电力产业供需现状、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中部地区新能源发展状况的描述、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从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首先,论文对能源产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具体包括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理论综述、对能源产业的相关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及能源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分析。其次,论文对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中国能源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在分析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特征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进行研究。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分别研究了中部地区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及电力产业的供需情况、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研究了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新能源资源禀赋情况、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借鉴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姜星莉[8](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显着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无一例外的深入到能源领域,并带来一系列新的能源问题。本论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和能源安全格局的研究,结合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借鉴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经验,为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对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障能源经济安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首先从能源、能源安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分析了能源安全的内涵、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的表现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安全中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激烈。第三章首先在世界能源供需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然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如:能源资源储备状况堪忧,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比例较低,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尖锐等。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能源价格日益趋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争夺等等。如何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第四章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能源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了分析,美国制定的能源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能源多元化,欧盟的清洁能源利用,日本的节能技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战略尤其值得中国借鉴。第五章和第六章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发展过程和整体目标入手,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全球化特点和趋势,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的建议。对内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能源节约战略,重视环境保护战略等。对外能源安全战略包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与能源大国的竞争合作战略,与国际能源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能源合作,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能源运输安全战略等。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能源领域的表现,国际能源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市场不断多元化,跨国能源公司不断并购和大发展,国际资本开始向能源领域大规模聚集,区域能源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等等,同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能源竞争、能源合作、能源科技、能源与环境等等。2、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油气的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面对一个全球能源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日益趋高的能源价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抢滩中国能源市场等等,并试图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状况的分析和对内对外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提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该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重视对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等。

肖红蓉[9](2010)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以下简称GHG ETS)是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环境经济手段,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将环境恶化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降至最低的一种有效的途径。GHG ETS的原理是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这一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将环境容量资源的外部性内在化,利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配置效率。本文基于GHG ETS理论研究的需要,较为全面地论述了GHG ETS的理论渊源,理论框架,国际GHG ETS的发展演化,国际和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交易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国内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以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纲要,并提出构建国内GHG ETS的原则和设计方案。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探讨了GHG ETS产生的理论渊源。本章首先指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属于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接着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制定该资源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配置目标和手段的必要性。接着本章运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深入剖析了环境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论证了市场与政府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必要性。最后本章比较了包括市场和政府两类环境资源配置手段的利弊,得出GHG ETS是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第二章通过对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权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理论的阐述,为从经济学视角研究GHG ETS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除了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做简单的介绍以外,本章依据排污权交易理论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地界定,从商品价值论、许可证理论和产权理论的不同视角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章最后则介绍了“京都机制”下,构成GHG ETS的国家信息通报制度、减排机制、资金机制和遵约机制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评述了国际GHG ETS形成的全球环境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分别简称《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结过程和主要规则,还对《公约》和《议定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对《议定书》生效后的国际气候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对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盟等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态度与政策选择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四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GHG ETS在全球的运行情况,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市场规模、主要交易类型、交易平台、市场特征、发展趋势等,旨在介绍我国GHG ETS运行的国际市场环境。第五章的目的是介绍我国建立和完善GHG ETS的社会经济背景,其中包括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导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等。第六章介绍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其中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分析了未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七章就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的GHG ETS,实现国内与国际制度的接轨,充分利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最优配置,继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论述。其中评述了中国建立GHG ETS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遵循的六个基本原则,并结合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成功的欧盟ETS的实践,分析了中国在构建排放权交易制度中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则通过对GHG ETS的四个主要制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GHG ETS的具体方案。

袁新华[10](2005)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变动之中,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竞争渗透着政治利益冲突,政治利益冲突又推动着经济竞争或对抗,而能源一直是这种政治经济大竞赛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特别是极其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中叶仍将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诞生的俄罗斯凭藉其庞大的石油与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储产量和出口潜力,在新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展现出成长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的势头,促使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潜在的重大变化。有鉴于此,作为未来的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和现任总统普京都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国中长期的能源战略,由此推动了2003年《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出台。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政府以《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为导向,一方面推动了本国油气产量及出口能力的增加,从而扩大了在世界油气市场上的地位,并通过“尤科斯事件”整治了违反普京“五条诫律”的石油寡头,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力图将油气资源作为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复兴并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武器。“9·11”事件后,俄罗斯政府利用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出现的有利形势,竭力将能源战略运用到全球和地区层面以及与独联体国家、美国、欧盟国家、中国、日本等各大国的外交中,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在国家与公司两个层面全力拓展能源外交。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当然,俄罗斯政府在推行其能源战略与外交过程中,也受到了国内外一些因素的制约。 本论文即沿此思路而展开论述,共由七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写作本论文的缘由,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在与本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作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俄罗斯”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即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特点与变化,石油与天然气在未来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俄罗斯在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演变;第二,《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实施《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效果分析;第四,尤科斯事件以来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进展。 第三章“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外交”主要阐述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五个

二、《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平朔烟煤热解特性及其热解产物定向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炭多联产技术概况
    1.3 煤热解
        1.3.1 煤热解过程
        1.3.2 煤热解机理
        1.3.3 煤热解影响因素
    1.4 气氛对煤热解的影响研究现状
        1.4.1 氧化性气氛
        1.4.2 还原性气氛
        1.4.3 混合气氛
    1.5 催化剂对煤热解的影响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实验系统及方法介绍
    2.1 实验原料制备与分析
        2.1.1 煤样制备及分析
        2.1.2 催化剂制备
    2.2 实验系统
        2.2.1 固定床热解实验系统
        2.2.2 小型流化床热解实验系统
        2.2.3 1MWt中试实验系统
    2.3 产物分析
        2.3.1 焦油处理
        2.3.2 产物产率计算
        2.3.3 煤气分析
        2.3.4 焦油分析
    2.4 实验参数确定
    2.5 催化剂表征
        2.5.1 热重分析仪
        2.5.2 BET测试
        2.5.3 SEM分析
        2.5.4 XRD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固定床平朔烟煤热解特性
    3.1 引言
    3.2 温度对煤热解的影响
    3.3 颗粒粒度对煤热解的影响
        3.3.1 颗粒粒度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3.3.2 颗粒粒度对煤气各组分产率的影响
    3.4 气氛对煤热解的影响
        3.4.1 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3.4.2 气氛对煤气各组分产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流化床平朔烟煤热解特性
    4.1 引言
    4.2 气氛对煤热解的影响
        4.2.1 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4.2.2 气氛对煤气各组分产率的影响
        4.2.3 气氛对焦油组分和馏分的影响
        4.2.4 气氛对半焦特性的影响
    4.3 后置催化剂对煤热解的影响
        4.3.1 后置催化剂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4.3.2 后置催化剂对煤气各组分产率的影响
        4.3.3 后置催化剂对焦油组分和馏分的影响
        4.3.4 后置催化剂对半焦特性的影响
    4.4 催化剂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1MW_t循环流化床煤热解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煤样及工况
    5.3 煤气特性
    5.4 焦油特性
        5.4.1 焦油工业及元素分析
        5.4.2 焦油组分分析
        5.4.3 焦油产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实验室类核心期刊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相关性研究——以《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016年文献统计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与数据来源
3 主要栏目设置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契合度
    3.1 主要栏目统计与分析
    3.2 主要栏目与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
4“特约专栏”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4.1“特约专栏”的总体情况与统计
    4.2 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5“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栏目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学科针对性
    5.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栏目统计
    5.2 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具有学科针对性
6“管理”类高被引与高下载量论文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指明了精准方向
    6.1“管理”类论文被引用与下载情况
    6.2 高被引与高下载量论文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指明了精准方向
7 结语

(3)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基本方法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危险化学品概念
        (二)危险化学品主要特征
        (三)危险化学品的其他定义称呼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管制理论
        (二)风险管理理论
        (三)危机管理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
    一、国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
        (一)国内危险化学品监管主要法规
        (二)国内现行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管模式
        (三)政府安全监管职责
        (四)近年来国内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概况
    二、国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
        (一)国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现状
        (二)国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经验
第三章 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特点及监管现状
    一、行业特点
        (一)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历史延续
        (二)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基础条件
        (三)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集中区情况
    二、监管现状
        (一)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数量及分布
        (二)兰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组成
        (三)兰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理情况
第四章 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兰州市危险化学品监管存在问题
        (一)政府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不健全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及职能分散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历史遗留问题众多
        (五)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支持不足,生产设备老化
    二、问题产生原因
        (一)危险化学品行业发展技术方面原因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企业投入方面原因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地区条件制约原因
        (四)安全监管体制方面原因
第五章 兰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措施选择
    一、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建设
        (一)强化政府安全监管责任
        (二)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三)加大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治理财政投入
    二、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基础
        (一)完善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降低安全隐患
        (二)完善安全过程管理,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三)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机制
    三、创新危险化学品监管体系,解决政策制度问题
        (一)创新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二)健全本地区危化品法规政策,建立监管新机制
    四、加强安全技术水平提升,构建事中安全监管机制
        (一)强化安全技术管理,建设运行数字化安全监管系统
        (二)强化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健全执法岗位监管责任制
    五、加强安全监管法制程序,严格许可准入门槛
        (一)严格前置条件,加强行政督查力度
        (二)严格治理规范,加强行政审批监管
        (三)严格处置程序,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1.2.3 关于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相互协调及竞争等问题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1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内部化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5 比较优势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新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2.3 技术地方化理论
        2.2.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本章小结
3 国外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
    3.1 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动因
        3.1.1 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3.1.2 跨国石油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3.2 国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借鉴
        3.2.1 国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2 国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
    3.3 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
        3.3.1 印度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及成效
        3.3.2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及成效
        3.3.3 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4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4.1.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阶段
        4.1.2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4.2 中国石油企业三巨头对外直接投资实践
        4.2.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
        4.2.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
        4.2.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
        4.2.4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效
    4.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失败案例简析
        4.3.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
        4.3.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并购瑞索普石油公司——成功
    4.4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4.4.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
        4.4.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困境
    本章小结
5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5.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O)
        5.1.4 威胁(T)
    5.2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本章小结
6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选择
    6.1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6.1.1 评估方法
        6.1.2 常用评估指标
    6.2 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分析及投资环境评估
        6.2.1 影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分析
        6.2.2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部分国家投资环境评价
    6.3 全球石油资源总体状况
        6.3.1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情况
        6.3.2 当前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分析
        6.3.3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分布现状
    6.4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
        6.4.1 中东地区
        6.4.2 中亚—俄罗斯地区
        6.4.3 中南美地区
        6.4.4 非洲地区
        6.4.5 亚太地区
        6.4.6 北美地区
    本章小结
7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及建议
    7.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思路
        7.1.1 布局原则
        7.1.2 项目进入时机的选择
        7.1.3 多元化的项目获得方式
        7.1.4 油田开发与勘探并举
        7.1.5 常规与非常规并举
    7.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7.2.1 联盟
        7.2.2 国内石油企业的联合
        7.2.3 上下游并重
    7.3 保障措施
        7.3.1 政府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支持
        7.3.2 国家继续大力支持和开展能源外交
        7.3.3 创造良好的国际化经营条件和环境
        7.3.4 中国政府相关法律体系的保障
        7.3.5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技术战略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二、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论和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节 研究目标、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二、再利用原则
        三、再循环原则
    第二节 从“庇古税”到“系统学理论”
        一、庇古税
        二、科斯定理
        三、生态学理论
        四、系统学理论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财政收入政策的作用途径
        二、财政支出政策的作用途径
    第四节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三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演变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演变
        一、废弃物利用为主阶段
        二、末端治理为主阶段
        三、步入清洁生产阶段
        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阶段
        五、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第二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不够健全
        二、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不够先进
        三、需求不足引致的恶性循环机制
        四、钢铁和铜的再生资源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第四章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变迁分析——以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例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资源税
        二、资源补偿费
        三、矿区使用费
        四、资源勘查采矿登记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概论
        二、增值税(产品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财政补贴及奖励政策
    第三节 若干主要领域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二、煤炭资源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三、废旧物资回收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第五章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形成
        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不断上升
        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四、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持续向好
    第二节 典型领域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煤炭产业
        二、废旧金属产业
    第三节 现行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财政政策
        一、资源税
        二、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
    第四节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不健全
        二、资源税调节范围和力度不大
        三、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
        四、税收政策成本在中央和地方分摊不合理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美国促进循环消费的财政政策
        二、美国促进循环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美国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开发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 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
        三、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第四节 欧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排放费
        二、服务费
        三、污染产品税
        四、投入品税
        五、资源税
    第五节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比较及启示
        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
        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启示
第七章 完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的建议与实施机制
    第一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及外部条件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效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体系架构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目标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原则和体系架构
    第三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一、完善资源税制度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
        三、优化增值税制度
        四、完善消费税制度
        五、建立环境税制度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税收以外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建立产品责任金制度
        二、废弃物回收抵押金制度
        三、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政府补贴和奖励
        四、倾斜性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监督体系
        一、财政政策的监督与透明化体系
        二、税收信息追踪系统
        三、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
    第六节 财政政策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要加快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二、要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
        三、要大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第八章 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广西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的试点
    第一节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园区基本状况
        二、园区现行财政优惠政策
    第二节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财政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1 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
        附录2 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
    附录二
        附录1 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
        附录2 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废渣目录
    附录三

(6)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国际化
        1.2.2 企业发展战略
        1.2.3 能源安全战略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思路
        1.3.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 论文的结构
2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2.1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2.1.1 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
        2.1.2 国际新企业理论
        2.1.3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2.1.4 企业国际化分工理论
        2.1.5 以西方国际化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理论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
        2.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3 能源安全战略理论
    本章小结
3 大型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借鉴
    3.1 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概述
        3.1.1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
        3.1.2 亚太和中东地区主要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
    3.2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3.2.1 以全面战略管理见长的埃克森美孚公司
        3.2.2 通过战略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英国石油公司
    3.3 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对我国石油公司的启示
        3.3.1 我国石油公司经营发展战略趋势分析
        3.3.2 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对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本章小结
4 中石油国际化的现状和动因
    4.1 中石油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4.1.1 中石油的发展现状概况
        4.1.2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现状
    4.2 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动因
        4.2.1 中石油安全态势分析
        4.2.2 影响中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5 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5.1 中石油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分析
        5.1.1 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
        5.1.2 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
    5.2 中石油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5.2.1 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机遇(O)
        5.2.2 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威胁(T)
    本章小结
6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6.1 中石油国际化战略体系构建原则
        6.1.1 前瞻性原则
        6.1.2 整体性原则
        6.1.3 安全性原则
        6.1.4 资本增值原则
        6.1.5 与国内业务协调发展原则
    6.2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和模式选择
        6.2.1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6.2.2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6.2.3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6.3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具体内容
        6.3.1 多元化发展战略
        6.3.2 资本运营战略
        6.3.3 自主创新战略
        6.3.4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6.3.5 跨文化融合战略
        6.3.6 可持续发展战略
    6.4 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6.4.1 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原则的现代化企业
        6.4.2 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市场运作成本,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
        6.4.3 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确保市场份额
        6.4.4 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
        6.4.5 树立企业正面形象、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6.4.6 合理运用国外法律,维护企业最大利益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7.4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件一:中石油国际化稳定成长阶段大事件
附件二:中国石油国际化规模扩张阶段大事件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7)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能源产业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能源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能源的内涵及属性
        二、能源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循环经济理论
    第四节 能源经济学理论
        一、能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
        一、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阶段
        二、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禀赋
        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供需状况
        三、中部地区能源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四、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第三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和问题
    第一节 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能源资源储量
        二、能源利用技术
        三、市场需求
        四、环境因素
        五、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一、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
        一、太阳能产业
        二、风能产业
        三、生物质能产业
        四、核能产业
    第二节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部地区新能源资源禀赋
        二、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不发达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加强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
        五、新能源产业市场规模偏小
第五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一、经济增长促进能源发展
        二、能源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三、能源消费强度
        四、不同产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
第六章 国外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能源产业发展
        一、美国能源产业概况
        二、美国能源产业政策
    第二节 日本能源产业发展
        一、日本能源产业概况
        二、日本能源产业政策
    第三节 欧盟能源产业发展
        一、欧盟能源产业
        二、欧盟能源政策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
        一、俄罗斯能源产业
        二、俄罗斯能源政策
第七章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国外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推进国际合作
        二、突出节能
        三、实行环保
        四、技术创新
        五、推动市场
        六、培育节能意识
    第二节 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健全政策法规以形成良好制度环境
        三、提高能源效率以促进能源节约
        四、加强能源环境保护
        五、加快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
    第一节 能源与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挑战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影响能源安全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态势
    第一节 世界能源供需态势及安全格局分析
    第二节 中国能源状况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第四章 主要国家(集团)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二节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三节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对内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进与战略目标
    第二节 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能源节约战略
    第四节 环境保护战略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
    第二节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渊源
    2.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1.1 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义
        2.1.2 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特征
    2.2 环境容量资源的配置问题
        2.2.1 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
        2.2.2 环境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失灵
    2.3 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
        2.3.1 环境政策概论
        2.3.2 环境经济政策选择之一;行政管制手段
        2.3.3 环境经济政策选择之二:市场激励手段
第3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框架
    3.1 温室气体的概述
        3.1.1 温室气体的种类及其作用
        3.1.2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2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2.1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相关概念
        3.2.2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内涵
        3.2.3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经济学特征
    3.3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内容
        3.3.1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界定
        3.3.2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征
        3.3.3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4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1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的背景
        4.1.1 政治背景: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和妥协
        4.1.2 社会经济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4.1.3 制度背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4.2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基础
        4.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评价
        4.2.2 《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及其作用
    4.3 "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发展
        4.3.1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缔约方会议成果
        4.3.2 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谈判格局
    4.4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
        4.4.1 欧盟的CO_2排放权交易制度
        4.4.2 美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演变
        4.4.3 日本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4.4.4 澳大利亚的排放配额交易
第5章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
    5.1 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因素
        5.1.1 经济因素
        5.1.2 政治因素
        5.1.3 技术因素
        5.1.4 环境资源因素
    5.2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构成
        5.2.1 市场交易主体
        5.2.2 市场交易的主要类型
        5.2.3 市场交易方式
    5.3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现状
        5.3.1 交易规模
        5.3.2 市场特征
第6章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与趋势
    6.1 排放历史与现状
        6.1.1 历史累积排放情况
        6.1.2 现实排放状况
    6.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
        6.2.1 人口因素
        6.2.2 济结构失衡
        6.2.3 收入效应
        6.2.4 城市化进程加快
        6.2.5 能源利用效率低
        6.2.6 政府主导的能源定价机制
    6.3 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测
        6.3.1 SRES情景设定
        6.3.2 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测
第7章 气候变化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7.1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7.1.1 中国观测的气候变化数据
        7.1.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7.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
        7.2.1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2.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7.2.3 未来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宏观经济影响
第8章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与完善
    8.1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的前提条件
        8.1.1 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8.1.2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着
        8.1.3 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8.1.4 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成果显着
        8.1.5 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经验
        8.1.6 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已基本建立
    8.2 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2.1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8.2.2 发展权优先的原则
        8.2.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8.2.4 循序渐进原则
        8.2.5 广泛合作的原则
        8.2.6 长效性原则
    8.3 交易制度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8.3.1 排放权免费分配导致能源企业暴利的问题
        8.3.2 排放权的超额分配导致减排动力不足的问题
        8.3.3 交易市场缺乏严格的规范性
    8.4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方案
        8.4.1 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框架
        8.4.2 排放权的总量控制制度
        8.4.3 排放权的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
        8.4.4 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制度
        8.4.5 监督与评估制度
附录一:《联合国用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件一和附件二
附录二:《京都议定书》附件A和附件B
附录三:《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俄罗斯
    第一节 石油与天然气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第二节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特点与变化
    第三节 俄罗斯在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酝酿和出台
    第二节 《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实施《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尤科斯事件以来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进展
第三章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外交
    第一节 针对准国外的能源外交
    第二节 针对远国外的能源外交
    第三节 针对中国的能源外交
    第四节 俄日能源合作及前景分析
    第五节 俄美能源伙伴关系及前景分析
第四章 影响与制约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能源供需的结构性因素
    第二节 能源法规与政府管理体制因素
    第三节 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制约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地缘政治因素
第五章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外交”政策:——国家能源外交在商务领域的体现
    第一节 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参与并影响能源外交决策
    第二节 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的“外交”
    第三节 跨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油气公司的合作与博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朔烟煤热解特性及其热解产物定向调控研究[D]. 李怀翔. 浙江大学, 2021(07)
  • [2]实验室类核心期刊与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相关性研究——以《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016年文献统计为基础[J]. 李文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12)
  • [3]兰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管研究[D]. 石学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2)
  • [4]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杨海恩. 武汉大学, 2013(09)
  • [5]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刘廷. 武汉大学, 2013(07)
  • [6]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D]. 徐彦明. 武汉大学, 2012(06)
  • [7]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任静. 武汉大学, 2011(07)
  •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 姜星莉. 武汉大学, 2010(07)
  • [9]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 肖红蓉. 武汉大学, 2010(10)
  • [10]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 袁新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天然气化工》2004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