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公元甲申(猴)年(闰)(农历闰二月)

2004公元甲申(猴)年(闰)(农历闰二月)

一、公元2004年 甲申〔猴〕年(闰)(阴历闰二月)(论文文献综述)

斯琴毕力格[1](2020)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文中指出“达尔扈特”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八白宫中所供奉诸多神灵的守护者,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活典籍”和“活化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民族精神文化,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从达尔扈特群体入手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八白宫及其诸多神灵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完整内涵。本文充分利用清与民国时期形成的有关鄂尔多斯部及成吉思汗祭奠的满文、蒙古文、汉文档案史料,以“达尔扈特”为主线,首次系统地探讨了达尔扈特的形成、五百户达尔扈特、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多祭祀之神、达尔扈特组织体系、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达尔扈特的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等,较完整地还原了历史事实,为全面了解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历史文化打下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内容为:一、对达尔扈特的形成和五百户达尔扈特及其源流、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神灵等分别进行了考述。清廷鉴于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附近从事守护成吉思汗斡耳朵和供奉诸神灵之人群的特殊身份,没有将其纳入任何旗的编制内,而是归“济农”来管理,继续从事成吉思汗祭祀相关事宜,随后他们才被正式命名为“达尔扈特”。而济农由鄂尔多斯万户首领变成了只负责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守灵者达尔扈特事务的官员。对于达尔扈特来源之五种论断,本文依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档案史料作了精细的辨析,认为鄂尔多斯诸部及达尔扈特人群均来自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守卫者的假说最接近史实,继而厘清了档案所记载达尔扈特人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其诸神灵。二、达尔扈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清与民国时期,他们不受盟旗制度的制约,自称体系,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体制。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勾勒出了达尔扈特部的组织体系轮廓,即由行政组织与祭祀组织两部分构成,均隶属于济农,济农则是达尔扈特部最高首领。围绕达尔扈特的行政组织和祭祀组织,对济农的任免、主要职责、济农制度的变革以及达尔扈特达如噶与达玛勒、衙木特德、哈然和克什克等职守人员分别进行了详细考述。考证出清与民国时期24任济农的准确生卒年和任期,对相关研究的讹误作了纠正。对于达尔扈特祭祀组织的考证中,较系统地恢复了达尔扈特左右翼衙木特德称号和克什克之名称,并明确指出18个克什克的哈然隶属关系,规范了一些克什克的名称,考证了“哈坦”、“乌鲁德”等名称。三、运用档案史料,归纳出清与民国时期的达尔扈特筹募成吉思汗祭祀费用的方式及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的收支、达尔扈特通过募化得来的财物的收支、“约孙阿勒巴”、信奉者的布施、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等。四、以当时档案记载为依据,阐述了达尔扈特的驻牧地和生计。同时详细统计和分析了此时形成的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考证了关于达尔扈特的人口、念经喇嘛、家仆等诸多问题,并明确指出圣主达尔扈特和苏勒德达尔扈特的八大衙木特德的克什克隶属情况。同时利用档案与相关文献记载,阐述了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嘉庆十五年(1810)间,大伊金霍洛周围的禁地内先后所建八座达尔扈特寺庙的情况,进而得出佛教在鄂尔多斯地区传播过程中直接影响达尔扈特的宗教信仰的结论。

胡光华[2](2017)在《喻良能《香山集》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喻良能(1119-?),婺州义乌人(浙江义乌),字叔奇,号香山居士,又号锦园先生,是南宋中兴时期的重要诗人。喻良能出生在义乌一个穷困家庭,其父母品行高洁,喻良能兄弟五人皆登科。他与吕祖谦、王十朋、杨万里、陈亮等均有交游。喻良能生平创作颇多,有《香山集》《忠义传》《诸经讲义》、《家帚编》等。但目前存留下来的只有《香山集》,学术界对喻良能关注较少,对喻良能作品的研究甚少。本文梳理喻良能的生平、家世,交游情况,诗歌内容及特色,并对《香山集》的诗歌进注释,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论文的绪论部分说明《香山集》的研究现状和意义。论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喻良能的家世和生平,第一节主要是根据地方志、族谱和相关史料对考述喻良能的家庭成员父亲喻葆光、母亲黄净德,兄喻良倚,弟喻良材、喻良显、喻良弼五人。第二节是以时间顺序对喻良能的生平和仕宦情况进行细致的探讨。第二章是对喻良能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述,喻良能交游广泛,其多次外任,所到之处结交的同僚和好友皆存有唱和酬答之作。第一节探讨与当朝名宦的交游,喻良能虽一生未做高官,但与宰相和一些名宦交往甚密,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对喻良能的诗文创作和生活状态产生了影响。第二节探讨与乡友同僚的交游,喻良能生于义乌,同僚中有同乡的人与他交往频繁,常在一起探讨诗歌,且有诗歌唱和。第三节探讨喻良能与王十朋等同年进士的交往,喻良能为王十朋榜进士,与王十朋诗歌唱和共二十五首,王十朋对喻良能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章节的最后将附一张喻良能交游人物简表,以详尽喻良能的交游关系。第三章研究喻良能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喻良能现存十六卷诗中共有诗772首,其中古体诗122首,今体诗650首,内容丰富,就其形式来看,有古体、律诗、绝句、长篇短制,各类体格兼备。第一节探讨政治诗,喻良能常借古讽今和体恤百姓,体现其爱国情怀。第二节探讨抒情感怀诗,首先是喻良能多次外任,对人生的感慨。其次是表达喻良能厌倦名利和归隐的愿望。第三节探讨山水景物诗,以喻良能活动范围所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第四节是闲适诗,以诗人对山水田园诗生活的向往和与文人雅集、诗社唱和为主。第五节为酬唱诗,主要是喻良能与僚友间的应酬和唱和诗。第六节是送别诗和挽诗,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送好友宦游、送好友归家等,挽诗主要为悼念逝去的友人,对象多半是官居要职的,有丞相、中书舍人等。第四章是对《香山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第一节是喻良能的诗法渊源,喻良能不名一师,取法多家,喻良能推崇韩愈、欧阳修,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其诗也颇有苏轼风味。第二节探讨喻良能的诗风,喻良能诗风以清新自然为主,有晋宋风味,自抒胸意,不屑于雕琢。第三节探讨喻良能诗歌的取题和造语,喻良能多关注自然中的细节,大到山川,小到生活中的一隅,其诗歌语言平易近人,蕴藉深厚。最后将附录喻良能的着述、诗文辑佚和辩伪。《香山集》的注释以《四库全书》为底本,参考《两宋名贤小集》本、《续金华丛书》本。对集中的典故、官职名、人名、地名以及疑难字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

安尊华[3](2016)在《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由经营土地而形成的契约文书是民间文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土地问题的珍贵史料。地处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侗人民自明清以来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契约文书。本文以土地制度为背景,以土地契约文书的内容为主线,通过对土地买卖作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寄理于述,从而揭示该流域地价变化的大体规律和土地契约文书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为进入主题之前的背景,第二章为该流域地权转移方式,第三章为土地契税,第四章至七章为田地契约、山场林地与阴地契约、房地契约和土契约等具体研究。第八章归纳土地契约文书特色。春秋战国前,清水江流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唐代该流域进入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封建领主所有制并存的时期。宋代开始出现地主经济。元代前至元十四年(1277)该流域始建立土司制度。清代改土归流以降,地主土地所有制、家族共有制和乡族共有制形成,延续到1952年新中国土地改革结束。土地买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产物,势必引起地权流动。地权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买卖,典卖、抵押、分关、拨换、赠送和捐补。土地买卖还引起官府对契约征税。经由元明两代的发展,契税在清代成熟,当时税率为卖九典六。民国前期契税率亦然,军阀政府对前清红契按买六典四征税;县级政府提高税率。1935年国民政府管辖贵州后,契税经由几次变化,税率提到百分之十五,以图增加财政收入,到1949年末然随着国民政府跨台而结束。土地主要分为田、山场林地、房屋地基和土四类。其买卖价格变化呈现一定规律。从清顺治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644—1949),田价表现为由低到高、由高到低、较平稳朝前、再逐渐升高的总趋势。田价围绕每边0.5两(合每亩18两)的单价上下波动,幅度不大。田作为特殊的商品,在土地买卖的历史演进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林地卖价表现为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回高、急剧下降、再降、较平稳朝前、再逐渐升高之后又略降的总趋势。林木交易非常活跃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刺激了人们的经营欲望。经营方式有卖栽手、典当山林、承包修理栽手山场、运用合同分山股份。股份制与租佃制并存。林地保护与维权受到重视。阴地买卖与农业开垦、植树造林之间矛盾突出。山林地类交易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房屋地基卖价出现两平稳和两起伏的状态,从康熙到嘉庆和从咸丰至宣统三年,每宗买卖趋向平衡。从嘉庆十三年到道光三十年价格一度上升,从宣统三年到民国二十四年亦呈上升趋势,此后逐步下降。土包括墦土、园、菜园、园圃等,其卖价有三次变化。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到道光年间土价呈上升趋势,咸丰同治年间则呈下降态势,从光绪初年到民国二十四年之间,土价逐渐上升;民国二十四年以后土价下降,三十四年以后始回升,到三十八年达到峰值。单宗塘的卖价比土价略高。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国际国内银钱比价、咸同年间贵州苗民起义以及全国经济起落的大环境有关。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为独立买卖,另有合卖。土地契约文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运用石、担、称、挑、运、箩、边、籽、卡、把、手、斗、升等表示田地产量单位,用封、拉、干、排、幅等物量词以及自造字和省笔字;分家文书承载的土地财产信息,维系了产权,促进了家族壮大;妇女在土地买卖中主要有独立处理土地和参与处分土地两种权利且逐渐扩张,凸显了苗侗民族的男女平等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等特征。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展现了清至民国土地买卖和地权流动的实态,土地买卖有力地推动了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其中土地纠纷的负面影响。概而言之,土地契约文书所蕴含的实用的经营管理土地方式、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谐观和诚实守信的契约观,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通过梳理与创造性的转化,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刘长东[4](2014)在《潼南大佛寺造像铭文考释》文中指出重庆市潼南县大佛寺,以摩崖造像而负盛名,顷者得其造像图片及铭文资料2,盥手籀读,庶乎亲往巡礼,获益寔多。欣闻大佛第五次装金蒇功,爰书劄记四则:(一)冯楫《皇宋遂宁县创造石佛记》碑的书丹篆额人略考,(二)定明院赐额的行政意义、赐额的背景及额名之义,(三)碑铭录文、繋年订误二例,(四)大佛寺关帝造像的历史背景。谨效寅恭颂祝、欢忭随喜之诚。

彭志才[5](2014)在《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文中提出契约文书是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是官修“正史”之外珍贵的“民间正史”。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依据馆藏文物“一物一号”的登录原则进行统计,共1442件(套)(其中含天主教堂契约照片72件),计实数为2032件。这一批契约文书,分布在全省的10个地市的30个县(区),尤其以南昌、赣州、抚州、上饶和宜春等地最为集中,跨越了从清雍正元年(1723)至公元1964年的241年,内容涉及土地关系与财产、赋役、商业、宗族、会社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尤其以土地和赋役文书数量最多。这批契约文书具有存世数量较大、文书种类齐全、归户性强、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等特点,能够真实、细致地体现江西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江西地区土地契约的交易产业有民田、水田、地、园地、山、坟地等。在这些不同类型的产业中,交易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民田、粮田,还包含了与土地相关的各种附属权利和附属物。江西地区土地交易,可以分为交易的前期准备事项、现场踏看、签订议字与预付定金、立契与付款、买主管业与过割纳税五个程序,反映了江西地区特有的土地流转民俗。在明清时期土地出现“皮骨分离”的背景下,江西地区的地权流转方式主要是租佃、买卖、典押,同时也有债务准折、兑换与逊让、归并等其他方式。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官方与民间在赋税推收方面的矛盾,也因此产生了“收除同票”、“私除同字”、“赣县有粮契式”和“赣县房产契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赋税推收文书样式,反映出清末地方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的凸显,显示出近代社会的新特点。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广昌县的乡村地主张殿酬,从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长达六十一年间,他承受(买、典、租、退、佃)田、土、山、房、基地等活动一共60次,其交易的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其居住地广昌县金砂里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这些交易,有32次集中于其家族内部。张殿酬一直生活在依山傍水,农耕稼穑,独居一隅却又与外界藕断丝连的环境中,他作为18世纪的中国农村乡村地主,在其数十年的经营当中,逐渐发家致富,积累起可观的家产。张殿酬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房产契约可以分成乡村房产契约和城镇店宅房契两种类型。乡村房产往往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交易的时候,注重房产的附属权利和产业使用的便利程度。城镇房产从侧面反映出城镇商贸活动繁荣程度,显示出商业市镇(如南昌县的谢埠街、广福墟)、区域中心城市(如赣州)和商业都会(如南昌)的不同经济地位、城市格局、产业种类、家族兴衰等丰富内容。南昌地区天主教堂房产契约数量虽然不多,却是近代社会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契约文书中的会社组织包括经济类会社、公益类会社、宗教类会社和宗族类会社四大类型。九江水事合约是民间公益类会社的代表,透露出传统社会通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适机制。围绕葛仙信仰出现的葛仙会等宗教类会社组织,在土地、房产的置买、管理过程中实现了会社与信众的良性互动。宗族作为最大的民间组织,几乎将所有的社会成员囊括其中。宗族势力在契约文书的签订过程中发挥着或显或隐的作用,形成宗族与个人的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社会生活格局。契约文书是深入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最为翔实而又鲜活的资料。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一批文书,是目前所见批量最大的江西地区契约,其丰富内涵与价值有待于继续深入挖掘。

黄约琴[6](2014)在《吴宽年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宽(1436-1504),字原博,自号匏庵,畏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既为馆阁领袖,又乃吴中前辈。他早学晚达,成化四年(1468)乡试第三名,成化八年(1472)会试、殿试皆第一,授修撰、入翰林。侍讲东宫。吴宽活跃於成化、弘治年间,吴中、京城雨地,以文章德行负天下望。其畏期仕於馆阁,又不忘提携後造,封富时馆阁、吴中两地的文学风气、害法风格的改燮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他为官清正,不为某些权臣所喜,虽官至礼部尚书,然其於政治未能大展才能。他识趣高雅,行履端洁,不为慷慨激烈之行,与人友善,笃厚伦谊,乃所谓大雅君子。吴宽交游广泛,上至朝廷重臣如李东阳、谢迁、王鏊,下至山林布衣如沈周、史监等。他好古力学,善诗文,被韶为是茶陵派的羽翼,其诗清雅高洁,深厚醲郁,用词沉着,自成一家,为当时馆阁巨手,明中叶以後,吴中鲜有过之者,有《匏庵家藏集》七十七卷傅世。他工书法,尤好苏体,被认为是吴门书派的先驱。其书姿润又出奇崛,一反吴中书法当时畅行之纤媚,而学习苏体之端庄凝重,其最为可贵处,乃在於他学苏体笔法而自出新意,盖用苏之体而奇崛过之也。此笔墨之法於引尊吴中後起之秀步入害坛功不可没。他喜藏书,封前辈的遗珍非常爱惜,多抄本,其手抄卷帙历来受藏家亲睐。本年谱通遇搜集吴宽本人的诗文书画作品,查阅有关史料及友人文集、害画录,封吴宽的一生进行梳理,勾勒出其一生行跻、师友交游及文学创作轨迹。

徐士友[7](2014)在《清代淮河中游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以水旱蝗灾为中心》文中提出清代淮河中游频繁发生的水、旱、蝗、瘟疫、大风、冰雹、低温霜冻等灾害给区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其中以水、旱、蝗灾对社会的危害最大。本文通过对水、旱、蝗灾的研究,深刻分析了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考察了清代淮河中游的仓储备荒情况及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救灾的措施,探讨了清代淮河中游积极减灾的措施——堤防建设和水利治灾工程,剖析了水、旱、蝗灾对淮河中游社会的影响。第一章主要探讨淮河中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清代淮河中游的地形、气候及水系与历史时期相比较,可以看出淮河中游的地形和气候在清代与历史时期相比较变化不大,只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后,在淮河中游北面留下了一条废黄河。淮河中游的水系在清代与历史时期变化较大,一是清代淮河中游出现了湖泊群,其中以洪泽湖为最;是淮河的北岸支流汝水、颍水、涡河变迁较大,其中以汝水为最。清代淮河中游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时期相比较,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不大;随着商业的发展,清代在淮河流域诞生了一批重镇,包括周家口、正阳关、朱仙镇等;随着“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落实,区域内人口大量增加,有的州县甚至增加了数倍,出现了人地关系失衡的局面,为了增加食物供给,番薯和玉米得以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开始伐林垦荒、侵占陂塘为田。其中的许多因素正是造成水、旱、蝗灾频发的主要原因。第二章主要探讨清代淮河中游水、早、蝗灾三大灾害的概况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清代淮河中游水、旱、蝗灾的基本情况、时空分布特点及重大灾情等研究,认为水、旱、蝗灾的发生十分频繁,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三大灾害给区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灾难。灾害发生的原因虽然自然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因素,特别是黄河长期夺淮把大量泥沙淤积在淮北平原上,致使许多河道被淤成平陆,破坏了原有的水系,水流不畅,水、旱、蝗灾频发。第三章主要探讨清代淮河中游各府州县的仓储备荒情况及抗灾救灾措施。可以看出清代淮河中游的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的建置是有效的,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仓储的粮食充足,在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些仓储设施即使到了晚清时期仍然得到不断的建置与修缮,其中有些仓储的粮食甚至到民国时期还在发挥着救灾作用。对于抗灾救灾而言,无论官方救灾,还是民间救灾,都积极踊跃且成效显着,特别是民间救灾方式灵活,灾害降临初期,在官方未能及时救助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主要探讨淮河中游的堤防建设与水利治灾工程。堤防建设包括淮河的干、支流堤防及区域内黄河南岸堤防;水利治灾工程主要包括重要河段的河道疏浚及部分河道的开挖,可以看出清代淮河中游干、支流堤防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建起了堤防,一些城镇还建起了护城堤防;对于支流的疏浚能够抓住关键河道进行疏浚,以保持水流的顺利下泄,减轻灾害。对于淮河中游的农田水利建设而言,十分重视堰坝、陂塘和沟洫的治理,一些堰坝、陂塘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寿州的芍陂等。第五章主要探讨清代淮河中游水、旱、蝗灾对社会的影响。因为灾害频仍,区域内出现了大量流民,并逐步形成了逃荒习俗;在饥饿面前,灾民不得不铤而走险,大大地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为灾害频繁,造成大量人口、耕牛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为了减轻灾害,官民求助于龙王神和城隍神,希望借助于龙王神和城隍神来驱旱止雨,因此,淮河中游的龙王庙和城隍庙建置十分普遍,并且得到了不断的修缮,这也体现了在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中,官民适应环境、抵御灾害、应对灾害的一种策略。可以看出清代淮河中游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水、早、蝗灾频发,为了应对灾害,区域内仓储备荒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仓储贮存了大量的粮食,并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减轻灾害,淮河中游的干、支流建起了堤防,影响水流下泄的河道得以不断疏浚;同时,加强堰坝、陂塘、沟洫的治理与管理,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减少蝗灾发生的频率。清代淮河中游水、旱、蝗灾的频发,不仅增加了区域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捻军起义正是灾害频发的直接结果;而且加剧了区域内的社会贫困,迟滞了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滋生了龙王神、城隍神等禳弭信仰,可以说清代淮河中游水、早、蝗灾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范志鹏[8](2013)在《易顺鼎年谱长编》文中研究指明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亦作实父、石甫、硕甫,又字中实,亦作仲硕。少时自号眉伽,中年後号哭庵,亦作哭盒、哭厂。湖南能阳(今汉夀县)人。光绪元年(1875)中举,此後五赴舍试不第。报捐刑部郎中,改河南候补道。甲午战後曾只身赴台参与抗日救台活勤。光绪二十八年(1902)授广西右江道,旋调太平思顺道,在任三月,被劾罢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授霎南临安阴广道,未赴任。明年,调广东廉钦道,又署广肇罗道,移高阳雷道。辛亥革命後避居上海,民国二年定居北京,三年官印铸局参事,後颓唐潦倒以终。易顺鼎身处的时代是勤荡燮革的时代,他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富於傅奇色彩的一生。晚清民初中国社舍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如太平天国戟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燮法、庚子事燮、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连勤等,易顺鼎或多或少、或主勤或被勤,都曾参与其中。易顺鼎早年受到洋务迢勤主要人物之一的郭嵩熹的赏识,後来又拜入张之洞门下,畏期在张的幕府中。他与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隙宝箴关保也非常密切。他也经常奔走於其他权要之门,干褐求进,如左宗棠、刘坤一、王文韶、柴禄及袁世凯等。易顺鼎是一位天才的诗人,晚清诗坛分爲漠魏六朝诗派、宋诗派、中晚唐诗派三大主要流派。他是汉魏六朝诗派代表人物王闓运的晚辈,王闓运呼其爲“仙童”,数十年间交往频繁;他舆宋诗派的主将隙三立是世交,总角相契,至老不渝;他自己是中晚唐诗派的雨位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位是他的晚年密友樊增祥。易顺鼎是中国最後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他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後的骄子,他也是中国古代社舍最後的殉葬品。从这一角度来说,易顺鼎的一生是很值得後人去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易顺鼎年谱畏编》将易氏一生六十三年按照时代的节点划爲三佃阶段:咸同时期(18581874);光宣时期(18751911);民国时期(19121920)。大致可以相应概括爲:神童;才子加名士;老名士。或者:少年得意;中岁忧乐;老境颓唐。本谱在群细爬梳易氏诗文作品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舆易顺鼎有关的人物诗文集、笔记、日记、方志、档案及报刊资料,尽最大努力去还原谱主一生行迹,见微而知着,藉以反映畴代燮遥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封今後的近代文学、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于春英[9](2012)在《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年—1911年)》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东北地区水灾频发,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东北地域开发,在经济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遭到破坏,水灾发生越来越频繁,给当时的小农经济、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极大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打击下的小农经济、灾民生活、社会冲突、政府与民间的救灾应对措施,了解把握水灾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对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与其影响下的经济、社会,以及政府的荒政、民间救助等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力图揭示水灾影响下的东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规律,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全面考察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对水灾类型、水灾统计、水灾分布及水灾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了特大水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了其成灾的原因。认为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发生频繁,地域分布广,地区差异大;特大水灾多,波及范围广;成灾原因多,不仅有气候变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人口增长、土地垦殖、森林砍伐、水利不发达、战争、苛政等人为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小农经济的打击,劳动力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凋敝,商业萧条,财税减少。认为清代东北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防灾、抗灾能力薄弱,一旦发生水灾,就会对农业造成破坏,不仅吞噬无数的人畜,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而且淹没农田,毁坏庄稼,造成土地荒芜,农作物减产,粮食歉收,进而引起商业萧条,财税减少,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第三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灾民生活的影响。认为水灾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最大,频繁的水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生存,导致生存环境恶化,物质生活匮乏,灾民生活极其悲惨。水灾后的灾区到处“灾黎遍地,啼饥号寒”,“饿殍载道,积尸盈野”,灾民无衣无食,饿死、冻死、病死的比比皆是,广大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异常凄惨。第四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所造成的社会冲突,抢粮、闹灾、抗捐、盗掠活动频繁,加剧了社会危机。认为在清代东北地区的特大水灾中,一些失去正常生活秩序的人,开始到处抢掠,抢粮、闹灾、抗捐、盗掠活动不断出现,从而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影响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第五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济举措,包括赈济、蠲缓、平粜、设立粥厂、广施借贷、安辑流民、以工代赈等救灾措施,以及仓储备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防灾减灾措施,并对救灾的实效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救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挽救了经济损失,救助了灾民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清代小农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加之各级官吏报灾不实,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政府财力有限等,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各种困难。第六章论述了清代东北的民间救助,包括设立慈善机构,置办民仓,筹办义赈等。认为在清代小农社会里,仅依靠政府救济并不能完全解决灾民问题。所以,清代统治者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提倡民间自救。广大灾民为了挽救自身,常常自发组织起来互救互助,社会各阶层也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义赈,救灾济民。结语部分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几点结论和历史启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水灾的发生是连续不断、不可避免的;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关键是要完善救灾体系,进行科学救灾。

许德庆[10](2012)在《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河水系中下游流经京、津、冀三省市之地,两岸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燕赵文明。然而,明至清中期以来,自然环境不断变迁,致灾因素增多,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足以抵抗自然灾害之侵袭。明至清中期的480多年间,该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有:水灾、旱灾、虫灾、地震、冰雹、雾灾、霜灾、雪灾、海溢等。由于流域内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及州县地理条件的差异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亦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总体来讲,区域内自然灾害发生具有灾害类型多、波及范围广、多灾并发且有较强连续性、破坏性大等特征。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以水旱灾害为例,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人文社会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政治原因等。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灾害对该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对农耕社会为主的州县影响广泛而深远。首先,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区域内大量人口的流动迁移与死亡,使得当地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次,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所有权的转让、耕作制度变化、粮价波动等的发生,它造成了当地社会政治的不安定,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可以说,自然灾害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明至清中期的荒政集历代之大成,在相对较为完善的政府救灾体制之下,一些时期政府抗灾救灾的应对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组织的抗灾救灾应对活动亦发展起来。但对其救灾实际效果不能过高估计。

二、公元2004年 甲申〔猴〕年(闰)(阴历闰二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元2004年 甲申〔猴〕年(闰)(阴历闰二月)(论文提纲范文)

(1)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其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主要史料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史料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达尔扈特部的形成及所守护的诸斡耳朵
    第一节 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达尔扈特
        一、达尔罕及达尔扈特
        二、达尔扈特的形成
        三、“五百户”达尔扈特
    第二节 达尔扈特源流考辩
        一、兀良哈人之辩
        二、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人之辩
        三、四十万蒙古中委派之辩
        四、十个盟旗中抽调之辩
        五、成吉思汗遗物守护者之辩
    第三节 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关于成吉思汗八白宫
        二、清朝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伊克斡耳朵
        (二)三位哈屯斡耳朵
        (三)胡日萨德格斡耳朵
        (四)伊希哈屯斡耳朵
        (五)哈日苏勒德
        (六)两座吉劳斡耳朵
        (七)两座布日耶斡耳朵
        (八)温德根查干神马及宝日温都尔
第二章 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组织体系
    第一节 达尔扈特行政组织
        一、达尔扈特最高首领——济农
        (一)济农制度的变革
        (二)济农的任免(选官与任用)
        (三)济农的主要职责
        (四)清与民国时期二十四任济农
        二、达尔扈特的达如噶与达玛勒
        (一)达尔扈特的达如噶
        (二)达尔扈特的达玛勒
        (三)达如噶与达玛勒的关系
    第二节 达尔扈特祭祀组织
        一、达尔扈特衙木特德
        (一)大小达尔扈特衙木特德之称谓
        (二)大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三)小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二、达尔扈特的哈然和克什克
        (一)大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二)小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第三章 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一、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二、五百两银子的支出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募化及其路线和物资管理
        一、达尔扈特的募化
        二、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的募化路线
        三、八白宫仓廪档案所记供品
    第三节 “约孙”阿勒巴
        一、更新圣主弓箭之约孙阿勒巴
        二、更新温德根查干之约孙阿勒巴
        三、更新圣主布日耶之约孙阿勒巴
        四、龙年更新哈日苏勒德之约孙阿勒巴
        五、非正常祭祀所征收之约孙阿勒巴
        六、更新黄车之约孙阿勒巴
        七、济农之处供献之约孙阿勒巴
        八、更新骆驼之约孙阿勒巴
        九、四时大祭之约孙阿勒巴
    第四节 信奉者的布施
    第五节 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
        一、国民政府对兴隆山成吉思汗祭祀的财政支持
        二、国民政府对伊克昭盟伊金霍洛等处达尔扈特各户的补助
第四章 达尔扈特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驻牧地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生计
        一、畜牧业
        二、农耕业
        三、狩猎业
    第三节 达尔扈特的丁册
        一、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
        二、达尔扈特丁册的内涵
    第四节 达尔扈特的宗教生活
        一、达尔扈特的八大寺庙
        (一)圣主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苏勒德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佛教对达尔扈特宗教生活的影响
        (一)达赖和班禅的影响
        (二)章嘉呼图克图的影响
        (三)梅力更葛根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喻良能《香山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喻良能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喻良能的家世
    第二节 喻良能生平事迹
第二章 喻良能交游考述
    第一节 与杨万里、周必大等人的交游
    第二节 与张镃、陈亮等人的交游
    第三节 与王十朋等同年进士的交往
第三章 喻良能诗歌的内容
    第一节 政治诗:关爱百姓、讽喻现实
    第二节 咏怀诗:感叹仕途,厌倦名利
    第三节 山水景物诗: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
    第四节 闲适诗:平生固寡好,嗜石如奇章
    第五节 酬唱诗:盍簪才百日,唱和无虑百数篇
    第六节 送别诗:他年应作祖张图与挽诗:惭痛泪阑干
第四章 《香山集》的诗学成就
    第一节 不名一师,取法多家
    第二节 不刻意雕琢,自抒胸意
    第三节 取法自然,含蕴深厚
附录一 喻良能的着述
附录二 喻良能的诗文辑佚和辩伪
附录三 沈叔埏跋
结语
喻良能《香山集》注
    凡例
    卷一
        赋
        喜赋
        古瓮赋
        菊赋并序
        辞
        和归去来辞并序
        五言古诗
        咏怀
        豪士
        雨后晓行并序
        新浴
        苦热不寐独起对月
        秋暑炽甚忍饥偶作书季直弟以诗见嘲因次韵
        中秋望月偶诵唐欧阳詹玩月诗追和一首
        望所居西山瀑布
        月山诸峰
        近结茒屋数椽以可赋轩揭取子美可以赋诗之义用沈约体赋诗一首
        古风一首谢张漕子温惠示诗卷
        伏日陪府公侍御登四望亭分韵得四字
        叶自强读书堂
        狱空
        同从兄季弟游香山追和东坡端午游诸寺韵
        题张漕子温贵希斋
        由下梅至资福估卖官産
        龙池寺
        观田家宴集
        次韵周敏卿秋兴三首
        星源县斋书事
        题圆通寺至乐亭次待制王公韵
        次韵侍御五月二十日闵雨
        鵞湖寺
        七峰亭独坐
        侍御王公去饶饶之士民数千万人遮道攀辕又相与断城北桥以留之公不得已乃回城从间道遁去余千主簿翁君画断桥图作诗二十韵寄侍御以和篇见示因次韵一首
    卷二 五言古诗
        石钟山
        题渊明醉石
        媿陶
        送吕宪帅维扬
        偶题
        十月五日从兄四弟三侄侍太孺人赏菊亦好园以赏心乐事为韵分得赏字
        闳中堂
        次韵提举王正言寒食游茶焙
        题红云岛
        道旁松
        夜宿天章寺
        华峰亭
        己亥中秋
        勿言鲁酒薄为史端叔作也端叔同寮于越未终更求奉中都祠归丞相侍傍作是诗以送之
        正月大雪追和退之辛夘年雪韵
        次韵奉酬刑部王嘉叟侍郎书戏彩集后
        次韵宗郎中师仁见示古风
        送高炳如悴天台
        张持荷示诗编次韵一篇为谢
        王丞相生辰
        次韵奉酬赵景明法曹见赠
        斋宿昭庆院祀南岳南海
        留别直院莫子斋少卿
        留别王嘉叟检正
        送参议林郎中
        游鹿田三洞
        次韵巩宪见示桐栢瀑布之作
        月桥诗
        约季野九日登云黄不果季野有诗因次韵
        送晏伯安
        次韵伯寿兄残春即事
        为何监狱题种德堂
        何茂宏茂恭携酒见过复又以诗次韵一首
        谢叶致政送芍药
        秋晓野步案此诗据南宋名贤小集增入
    卷三 七言古诗
        次韵伯寿兄海棠
        潘淑妃
        张丽华
        广信试院追和东坡催试官考校韵
        吉老手刃凶人为母报仇诗以纪之
        木状元惠示近诗一卷作诗为谢
        向伯章通判请赋画扇
        为周提宫题尚友堂
        题晚节香亭
        丫头岩
        侍御宴僚属于番江楼以卧病不克与分韵得四字
        题楞伽寺李公山房藏书阁
        春晚遣兴
        次韵王侍郎寄题亦好园
        种菊
        仆坐钓几季野弟寄诗来因次韵
        新居成茂恭以诗见贺次韵奉酬
        蚊
        题叶省干见示诗卷次韵一篇
        谢君植矮梅百许蟠屈如轮腊至皆着花洒洒可爱
        试院一首
        余同年田试院积俸给买马而归中路几逸戏作长句赠之
        安抚开府史丞相诞辰
        参议李郎中惠示古律诗两巨轴次韵首篇奉酬
        八月十五夜玩月
        予由中都还至暨阳道中闻禽鸣云明朝早起插田作诗识之
        送刘孟冶司令之官四明
        若耶曲
        点检朝陵内人顿逓至西兴道中纪事
        四月二十九日坐直庐读山谷效东坡作薄薄酒二章慨然有感追赋一首
        次韵王待制读东坡诗兼述韩欧之美一首
        古风一首奉送淳叟太博通守豫章
        都丞李侍郎叔永和予小园二十六诗因成古诗一首奉谢
        都丞侍郎再和屋字韵诗次韵奉酬
        李侍郎三和屋字诗次韵为谢
        何司业和屋字诗见诒次韵奉酬
        寄湖口刘少魏主簿求皂湖石
        伯琬明府年兄和予致字韵诗举英石见遗谨次来韵以报盛贶
        周希稷见示诗卷作诗为谢
        次韵杨廷秀浣花图歌
    卷四 七言古诗
        王枢使生辰
        题旌忠庙次王龟龄韵
        次韵王龟龄侍御不欺室
        饮饯王共父分韵得转字
        题愍孝庙次王龟龄韵
        二月二十四日杨廷秀郎中诸友约游西湖余以小疾不至分韵得子字
        王丞相生辰
        次韵王龟龄状元西湖赏梅
        次韵逢使君寺丞见赠
        赠神童林公滋公泽女神童(?)玉
        二月二十一日何司业集客于张园玉牒给事命予赋诗紫薇舍人左史舍人亦以见委因成七言十韵一首
        送杨飞卿国录
        丙午仲春西湖舟中作
        天台歌
        重阳
        次韵茂恭见寄
        题李氏拥万堂
        月窗以所画观音见遗为赋一篇
        砚屏
        以春盂送茂恭蒙以古诗为谢次韵奉酬
        悲夏畦
    卷五 五言律诗
        题三洞
        三月六日宴李家园亭
        郊行
        次韵季野弟蜡梅
        读书
        读玉局集
        留别伯寿兄
        之官桐川道中口占
        戏彩堂有作
        次韵赵景明呈许明府
        对镜芙蓉二岭相望仅三十里高不知几百尺十步九折殆不啻蜀道之难也己卯孟秋沿檄过之仆夫告痛已亦罢极因成小诗
        九日同尤司户舟行游梅山
        题听雨轩
        晚行竹山道中
        始生之日黎明以职事出郊
        朝爽之前瑞竹忽生
        端午至太平寺
        题九华山用太白联句韵
        题建德驿用经畧张舍人壁问韵
        新安遇雪
        次韵谢子良咏雪
        青岩道中
        周少府由姑孰送予同宿于玩鞭亭
        寄陈孟容二首
        广信道中
        次韵侍御晚宿三叉口
        书大洞僧壁
        寒食游香山
        被郡檄祷雨丹井山徐真君祠登山拜毕即获滂霈追用韩文公郴州祈雨韵
        紫霄宫
        摄邑狱空
        石井
        游西源
        奉和赵大本教授何处春深好二首
        景德道中口占
        由安仁回宿大木寺
        奉酬王宗丞用宿大木寺韵见赠
        送侍御帅夔府
        被檄之上饶言还未(?)又复往焉至小渡遇雨遣兴一首
        九月五日周少府卫秀才会饮吴波亭周有诗因次韵
        次韵王侍御夜宿高牙
        至日见梅
        次韵俞尉春日遣兴
        留别赵明府
        初离鄱阳
        衢右道中
        村居夜坐读王右丞山中与裴迪书爱其清婉有魏晋风味因集其语作诗一首亦老坡哨遍之义也
        独善堂
        灵山寺
        买舟至九里松游三天竺
    卷六 五言律诗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
        次韵刘淳叟见寄二首
        次韵季直小疾初愈见寄
        二月二日大雪
        遣兴
        伯兄由临海归省出示近诗次韵奉别
        重九会饮爱山堂
        乏酒
        五舅处士惠访小园作诗为谢
        海上作
        再用彝公长老韵赠嗣宗教授
        叠嶂寒溪砚屏
        次韵何茂恭永新见寄之什
        立秋日迓宣谕中丞奉怀宋嗣宗
        试院九日次王茂材丞公韵兼呈翁沂伯广文
        筠溪
        二月五日夜梦何茂恭论诗
        挽盐官县丞何公
        夜梦亦好园
        闻东嘉王公得杂学士喜而成篇
        由真隐至枕峰寺
        题雪峰寺
        八月十六夜月
        送广漕曽郎中赴阙奏事
        侍太孺人由安国过贤沙至凰池
        山阴
        禹帝祠有序
        有感二首
        次韵伯寿兄秋日偶题
        夜发曹娥堰
        书堂
        九日诸暨道中示兴之
        道中口占
        题隐静寺
        访何茂恭于南湖何有诗因次韵
        即事
        紫笑
        雨馀
        谢赵昌父投赠诗卷
        三月六日湖上分韵得山字
        三月二十六日工部宿直
        题秀野堂
        奉酬鲍仲山机宜见赠
        次韵陈鲁望郎中
        温泉
        曹务拘缀不及赴张持荷赏梅之约因得小诗寄似
        题郭邵州同尘庵
        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卷七 五言律诗
        次韵李大着春日杂诗十首
        次韵王龟龄春日湖上
        罗春伯以吕居仁集寄似作诗为谢
        六月二十二日夜省宿一首
        印印诗有序
        十一月二日与陆明府陈广文黄使君吴都曹江广文同饮于闳中堂修年契也酒后耳热因得小诗呈似
        同德坊寓居
        检书偶见故王侍郎嘉叟旧与余倡和之什良用慨然因题四韵
        挽高宗皇帝词
        入局言怀
        寄宋子渊运使
        判院蔡丈和予五诗次韵一篇奉酬
        黄讲书太器见和五诗次韵一篇奉酬
        献之大着得予喜赋以诗来谢次韵奉酬
        茂林见访有诗次韵奉酬
        陈彦山寄示新诗次韵奉酬
        题周希稷清闭轩
        喜雪
        赠陈宣干
        侍亲由三山还东阳
        文举仙尉以诗寄似兼惠新安纸乳洞茶次韵奉酬
        题云黄山宝林寺
        锦园
        题何茂宏茂恭林堂
        月桂堂
        廿五兄宣义见招偕诸弟赴新亭宴集即席有作
        锦园双桂植之二十八年未尝着花今忽盛开紫趺黄蕊所未曾见喜而赋诗
        八月十三夜仲季二弟弄月亭对饮
        次韵程观过夜饮灵济祠下
        送朱师古少卿归蜀
        丞相王公挽词
        丞相大资叶公挽词
        挽商元鼎
        挽黄泰之
        挽楼士特
        挽唐立夫舍人
        挽石似之郎中
        挽国史侍读李公仁父
        挽处士陈容
        挽李康靖少傅夫人
        挽汤丞相汉国夫人
    卷八 七言律诗
        春水
        次韵送季直弟入越
        一室
        记梦
        次韵伯寿兄宿华藏有感
        晓霁
        题绣川驿揖秀亭次张明府韵
        次韵赵禹平春日书怀
        八月十四日亦好亭迟月不至分韵得秋字
        次韵卫知机秀才梅花
        谢张使君惠簟
        送张使君
        寄题梅山
        宁川
        再用前韵
        秋浦试院奉和马驹父见寄
        由当涂回宿齐山用杜牧之韵
        九日青阳道中呈张主簿
        谒太平兴国宫
        八月十五日夜试院玩月呈叶判官徐教授蔡主簿
        亦好园梅花
        次韵茂恭元日大雪
        柳季修知丞以诗见贻次韵为谢
        送交代李丞元举
        春尽偶书
        题颜范祠堂
        宴饯逢寺丞口号
        捕盗至栗洪岭下道人庵滞留数日遣兴
        题开先寺
        鹅湖寺
        游西源于白云峰下烟霏雾霭间逢一女子缟裙翠袂玉雪可念同游十有二人遂共酌酒于大石屏季直弟有诗因用其韵
        西禅寺
        予卧病数日意思殊昏昏中秋强起陪老人把酒对月不敢濡唇吻思去岁在当涂试院与诸公饮酒赋诗又一载矣因成长句
        次韵戏彩老人重阳怀故园作
        送阎紫微归蜀
        寄周彦礼知丞楼文举司理
        次韵伯寿兄见寄
        二月十五日陪府公出郊劝农
        陪曹使君牧马寺劝农
        次韵木蕴之状元见寄之作
        登五峰亭望庐山
        咏月
        陪通守李丈出郊
        晓行霜重如雪
        挽施州使君钟公
    卷九 七言律诗
        东归
        东归见梅
        草堂成即事二首
        亦好园即事
        亦好园春晚再用前韵
        经理西山同二客二弟侄辈侍太孺人游观联句
        春兴
        侍太夫人拜扫先茔季直弟有诗因次其韵
        次韵伯寿兄中秋玩月
        东轩即事
        寄程教授士廓
        重阳遣兴
        亦好园江梅变红仲文季直二弟有诗因次韵
        雪中赏横枝梅花
        戊子除夕追和陈简斋除夜一首
        次韵季直弟春日雪
        次韵和夷仲节推陪府公游北山
        题祥符寺灵山阁
        武夷山
        天申节望阙口号
        试院次韵马驹父见寄
        试院七夕
        陈知府体仁和予七夕试院诗并以龙涎数十饼为饷次韵奉酬陈每讲会甚盛
        司户李岩詹和予庐山诗二十一篇作诗为谢
        题冯家洞
        校官厅新栽岩桂
        参议李郎中见和次韵奉酬
        再用前韵呈参议李郎中
        寄张君玉
        次韵周希稷咏芭蕉
        次韵叶省干重九楼上言怀
        送洪右史赴召三首
        由建宁回三山道中重阳
        通判孙宗丞分饷温柑次马抚干咏橘韵作诗为谢
        园中口占
        闻交代将至喜而成篇
        府学职事置酒九仙以饯予行
        铅山
        中秋终日雾雨予还自都下宿分水岭夜漏约七八刻月出乌饭草荐山之东徘徊窗牖间欣然把酒对之因赋长句
        重阳咏菊
        送伯寿兄之官上虞
        贤良马叔度和周内翰送予悴越诗见贻次韵奉酬
        叔度贤良再用游字韵见贻复次韵谢之
        次韵马叔度再用前韵见寄
        过严濑寄陆守务观
        斋宿净明寺小饮易安斋口占
        挽县尉陈元圭
    卷十 七言律诗
        题确山梵安寺
        鉴湖道中口占
        次韵王龟龄谒大禹祠酌菲饮泉
        题东山谢安石故居
        既游东山乘月登舟至曹娥江
        题归宗寺
        次陆务观韵题姚复之秀才适斋
        追和陈子高赠王法曹韵
        喜待制王丈归自夔门
        次韵林参议小雪快晴
        大雪
        送王共父
        沿檄舟行出五云关
        挽周判院
        次韵林明府何主簿唱酬之什
        林明府携所和诗见过次韵奉酬
        帅参宴客于蓬莱阁林参议有诗次韵呈府公
        次韵王待制刘侍郎倡和
        次韵林致甫参议西园宴集
        读林公懿诚竹轩集次韵卷首一篇
        次韵林参议七月七日见示新作
        次韵奉酬林明府咏梅
        偶成
        裴园小集郑汝谐同年有诗次韵奉酬
        次韵宇文舍人见贻之作
        张使君生辰
        读初寮集呈王宗丞
        记六月二十日湖上所见
        六月晦日同楼少府由钱塘门至上竺遂游下中竺憩冷泉亭涂中记所历
        次韵范伯廉机宜病起见寄
        中秋示仲文弟
        次韵王宫教见贻之什
        长至忆天衣旧游寄王状元
        次韵奉酬黄泰之状元见寄
        挽吴春卿舍人
        除夕
        过东亭湖
        席上
        送陈给事帅四川
        姜春坊以诗编见贻借题雪堂图韵作诗为谢
        李大着惠示诗卷次韵首篇为谢献之
        史丞相生辰
        洪右相生辰
        次韵和宗郎中中秋不饮
        挽司理奉议楼公
        挽周子及
    卷十一 七言律诗
        次马抚干韵赠黄泰之状元
        次韵王侍御题诗史堂
        十月二十三日携家游裴园
        谢中书施舍人宴集
        试诸生直庐书事
        安抚大资李参政生辰
        次韵宋嗣宗梅花
        次韵谢察院田寺丞倡酬之作
        平湖
        思归
        王母口号
        显谟左司周公元吉将漕湖北一时名流赋诗饯行予与左司同出于詹事周公之门为同门同居班列二年为同朝同考类试于贡闱为同寮三者既同契好弥笃于其行也作长句以送之
        黄泰之郎中以潮阳诗见贻次韵一篇奉酬
        赠楼尉
        挽提宫知丞周公
        送曾大卿将漕江东
        悼吴居厚
        由之流溪回亭午苦热小憩牧马寺
        九日偕成均同官北山登高二首
        之官括苍道出涵碧因题四韵以继宾客刘公之后尘云
        再游东阳
        松峭山傍偃松昔尝过之为赋长句今三十有六年矣复至其下慨然有感因次韵
        游下岩过松峭祠傍偃松又赋长句
        州宅
        次韵奉酬王给事见贻之什
        签厅落成为赋长句
        对厅口号
        十一月十日同幕府诸公游郡圃叶抚属得梅花一枝马抚属有诗因次韵
        次韵木蕴之状元义乌道中一首
        送黄机宜叔愚归省四明
        爱山
        彦礼知丞上巳过访流觞于爱山之曲水
        次王待制维舟弄水亭韵
        三月二十四再到永佑陵
        己酉中秋
        盆池
        中秋爱山玩月
        次韵何茂恭重阳前二日见过
        磬湖之侧累拳石为山岩谷幽邃有巫庐台霅之趣因成短篇
        次韵奉酬参议林郎中见贻之作
        自题木假山
        次韵奉酬茂恭送茉莉重台白莲
        亦好园海棠秋开红英满树
        次韵张持荷桂花
        庚戌中秋病起言怀
        九日亦好园小集
        雪
        题渊明祠堂
        辇下言怀
    卷十二
        五言排律
        桐汭
        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
        由上饶之贵溪舟中书事
        为柴怀叔殿院题世彩堂
        题东林寺
        送参议李器之
        释奠礼成上安抚大观文十四韵
        夜宿浮石山崇福寺上方题壁
        湖上用王茂材同年韵
        过分水岭初出建宁界
        送江充之郎中知温州
        送赵达明太社知江州
        东宫生辰
        留别王状元二十四韵
        六言诗
        亦好园群花盛开戏成
        题李通判断桥图
        书赵德庄词后
        访何茂恭于南湖作三绝句
        茂恭见和再用前韵奉酬
        磬湖居士得片石于斗坡山其长五尺其广一尺有咫耸拔孤秀缜密温润绝不类此间石疑自他山飞来因目之曰飞来石
        五言绝句
        题齐山翠微亭
        赋竹
        海棠坞
        七峰亭独坐
        水乐洞
        曲水
        方池
        弄月亭
        紫君林
        小山
        石洞
        竹岩
        石塘
        饮茶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曝书
        池边树
        汲水
        赏月
        弈棋
        扫室
        浇花
        采菊
        策杖
        题径山一览亭
        题钱清江
        亦好园初春次韵
        读书
        览镜
        次王状元晚菊二绝
        彦礼提宫寄似黄芙蓉诗次韵奉酬二绝
        亦好园四咏
        黄石榴吾里所未有仆始携自中都植之二年方着花明洁可爱异于他榴
        磬湖即事
        题亦好亭集句
        园中即事二绝
        爱山堂
    卷十三 七言绝句
        锦园小春
        春雨
        春日偶成
        戏咏书案上江梅水仙
        寿星泉
        次韵杨廷秀郎中游西湖十绝
        九日无酒
        雪
        晓行
        道上口占
        咏梅
        十四日陪同年十有六人游净慈遂饮于水月居坐中即事
        凝香阁
        上巳郡宴即事
        次韵叶宰植竹四绝
        偶成
        至德
        齐山
        池阳报恩寺新成轮藏应公出示鲍仲山诗因赠
        游青山当涂王使君命供张甚适
        放姑恶
        春日道中绝句
        次韵何茂宏见寄
        登寺后峰绝顶
        洄溪阁
        蓬莱阁
        自入新安境中鸭脚千树罗生道傍秋实离离低拂行客顾之欣然因成绝句
        任公钓台
        好溪堂
        凝霜阁
        题灵源洞
        昌园赏梅
        县斋夜坐
        余祷雨龙湫翼日响应儿子兴之有诗纪实仲文季直弟亦既同赋老子久不作诗因得绝句
        馀干资福寺岩桂盛开因折一枝戏成绝句
        云锦阁
        上清
        七月晦日闻莺
        九月八日次韵沈虞卿一首
        次韵朱昂仲见寄一绝
        九日鞫狱茶山广教院遣兴一绝
        鹅湖双松亭
        石扶山
        松源山
        怀爱山
        仙隐观费长房故宅旧名灵阳宫观后有葛陂盖竹杖化龙处也
        题谷帘泉
        月台
        琵琶亭
        次韵梅花绝句
        次槐卿舅咏梅二绝
        石钟山
        题煮泉亭
    卷十四 七言绝句
        望月台
        题太白祠堂
        初到庐山
        温泉
        题开先寺飞桥次待制王公韵
        游柴桑怀渊明二绝
        题石榴洞
        登清音堂
        彦礼提宫以诗见招赴惠山登高之集次韵奉酬
        题徐子由菊坡图
        清心堂
        去岁十月六日由番江向安仁今岁十月回自广信复以是日同王蓝田诸公登安仁张古峰
        怀王侍郎刘秘监
        腊前二日见青梅桃花
        丞廨之后正瞰城城上有古木十数株盛夏五六月清风徐来萧然有山林之趣尝诵陈后山城荒可当山之句欲作亭对之榜曰当山而三岁之间十捧差檄三摄剧邑猝猝未能也今且去矣乃留诗壁间庶几后之君子会有成吾之志者
        次韵赵十太尉留题驿亭绝句
        爱山
        朝爽轩红蕉着花喜而成篇
        题泛五湖游东山图
        亦好亭独坐
        湖口主簿刘君少魏以皂湖石二峰见遗其一盘拗呀豁彷佛金华洞天因目之曰小三洞赋诗一绝
        病起
        次韵槐卿舅诗寄石榴
        六月十日偕夏卿兄季野孟明仲文季直弟游香山因得小诗书僧堂壁
        孟秋七日邀从兄廿五宣义四弟五侄同饮锦园即席之作
        何逊梅花诗云枝横却月观和林靖云水边篱落忽横枝又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是或一律也亦好园江梅一株枝横丈馀作平坛凿小池于其下坛池初成榜曰横枝喜而赋诗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北山登高
        渡江至侯官镇记所见
        峡桥
        文举司理以鸂鶒一双见遗作诗为谢
        赠神童陈朴
        就报恩借碾碾茶彝老有诗因次其韵
        七夕戏咏
        岩桂
        谢司路钤遗菊花塔
        谢陈苏州送酒
        元日追次东坡和子由省宿致斋韵
        人日道中口占
        书红香堂壁
        参议林郎中蓄乘轩君向来止有其一今日见之乃有嘉偶因得小诗
        南剑道中
        九曲溪
        游龙井
        次韵马驹父晚菊五绝
        莆阳道中
        乘风雨登舟至曲院
        登蒜岭
        次韵赵景明初见梅花
    卷十五 七言绝句
        送师相陈大观文
        桐庐舟中
        望湖亭
        贺知章祠
        鉴湖
        弄水亭次李察院韵
        题五泄瀑布四首
        绿毛龟
        禹帝祠道中
        窆石
        菲饮泉和韵
        陪胡少卿登山瞻禹陵
        鹅池
        秦望阁
        定泉
        登望海亭
        题智者双清堂
        磨勘转朝请郎
        乙未咏梅
        湖上二绝
        天申节明庆寺启建
        雨中至上竺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送王季海敷文赴闽漕
        追忆王詹事何知录
        直庐锁宿呈监丞宋丈
        怀亦好园钓矶寄仲文季直二弟
        蚊
        题蓝田松竹图
        送终南函谷二图还司路钤
        次韵林参议致甫以诗见索近作
        仆不饮久矣今日过宋嗣宗且谈且饮不觉沾醉
        次韵王待制游东坡留题十一绝
        九日无酒仍不见菊唯岩桂一瓶伴此岑寂
        次韵夔府王待制寄示巫山图
        上叶参政二绝
        雨后闻蛙
        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平沙落雁
        渔村落照
        江天暮雪
        次韵王待制初见虎牙铜柱诗
        老僧携筇竹杖来试就求之欣然举以见赠
        得伯寿兄知丞书因成绝句奉寄
        读韩诗有感用介甫体
        读乐天诗
    卷十六 七言绝句
        次韵郑季远国录贤良题余庐山诗记
        次韵王待制题予庐山记后二绝
        荷花
        八月十八日观潮
        次韵郭删定观潮四绝
        读侍御去国集次韵卷首赴召
        张持荷以二诗见贻不敢虚辱次韵奉酬
        张持荷以诗见约同沈无隐赏梅因得绝句奉谢
        自题端溪砚
        谢监丞子长雪中四绝
        喜雪次侯宰韵
        高国正约饭素净慈遂至刘寺酌茗于凤凰泉同游者苏太博计抚挥公禅师请公道者苏计与予同庚
        春晚
        喜雨
        次韵李同年诚之见贻之什
        丁未二月十三日延和轮对
        送楼大防倅丹丘
        丐外得括苍东归侍次
        永佑陵
        誓节马驿读龙溪诗
        涂中读周希稷所示诗卷以诗代简
        州宅
        淳熙己酉上巳前一日蚤与遂昌县尉叶禾晚与弟良弼侄得之金华监酒何震饮于月山之曲水览节物之方新欣湖山之如画率尔成篇
        少微阁
        简张子温运使
        椿桂堂
        题吴先生祠
        题挹仙亭
        送王节推夷仲秩满赴阙
        寄洪舍人二绝
        平远台
        吴越王庙
        次韵丁端叔舟中值雪三绝
        二月二十八日周提宫叶致政楼司理过访锦园
        磬湖偶成
        次韵黄三以诗分送笋
        醉题艇斋
        送竹枕与勾希载太博
        次韵何茂恭咏玉簪三绝
        题湖上月林
        亦好园菊花盛开为赋二绝
        亦好园海红黄香梅着子戏成小诗
        磬湖小山激水作小溪
        连理枝
        送李深卿赴省试
        秋日有怀仲文季直二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水江文书
    二、本文选题缘起
第一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制度
    一、明以前及明代土地制度
        (一) 明以前土地制度
        (二) 明代土地制度
    二、清代与民国土地制度
        (一) 清代土地制度
        (二) 民国土地制度
    三、清水江流域地主剥削方式
        (一) 地租形态
        (二) 高利贷剥削
        (三) 租佃剥削
第二章 清水江流域地权转移方式
    一、断卖
    二、典卖
    三、抵押
    四、分家析产
    五、拨换
    六、赠送
    七、捐与补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税
    一、清代土地契税
    二、民国土地契税
        (一) 元年至十七年土地契税
        (二) 十八至二十五年土地契税
        (三) 二十六至三十四年土地契税
        (四) 三十五至三十八年土地契税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田地契约
    一、田地契约书格式及内容
        (一) 官府对土地买卖契约的规范
        (二) 土地买卖习惯
        (三) 田地契约文书格式
        (四) 田地契约文书记载内容
    二、田地价格
        (一) 清代田地价格
        (二) 民国田地价格
    三、田地经营
        (一) 田地买卖双方关系
        (二) 田地买卖与家庭和社会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山场林地阴地契约
    一、契约格式及内容
        (一) 顺治至雍正年间
        (二) 乾隆嘉庆时期
        (三) 道光以降至民国
    二、山林地价
        (一) 山林地价抽样
        (二) 清代山场林地价
        (三) 民国山场林地价
    三、山场林地经营
        (一) 卖栽手
        (二) 卖山场林地
        (三) 承包修理栽手山场
        (四) 合同分山股
        (五) 佃山栽种与退佃
        (六) 护山与维权
    四、阴地
        (一) 祖遗及分配
        (二) 阴地买卖
        (三) 阴地拨换
        (四) 阴地讨要
        (五) 风水林及其禁碑
第六章 清水江流域房屋地基契约
    一、房地契约文书格式及内容
        (一) 顺治至雍正年间
        (二) 乾隆嘉庆时期
        (三) 道光以降至清末
        (四) 民国时期
    二、房屋地基价格
        (一) 清代房屋地基价格
        (二) 民国房屋地基价格
    三、房屋地基经营
        (一) 断卖
        (二) 活卖
        (三) 其他方式
        (四) 买卖双方关系
第七章 清水江流域土契约及其他
    一、土契约格式及内容
        (一) 顺治至嘉庆
        (二) 道光以降至民国
    二、土价格
        (一) 清代土价格
        (二) 民国土价格
    三、土经营
        (一) 活卖
        (二) 断卖
        (三) 合卖
        (四) 拨换
        (五) 用土作抵押物借贷
    四、其他土类契约
第八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地域特色
    一、物量词
        (一) 清至民国官府田粮计量单位
        (二) 民间田粮计量单位
        (三) 其他物量词
    二、土地契约中的字与词
        (一) 字
        (二) 词
    三、分关文书及其所体现的观念
        (一) 书写格式
        (二) 所体现的观念
    四、土地契约中妇女角色
        (一) 妇女独立处理土地
        (二) 妇女参与处理土地
        (三) 妇女与地主订立契约
        (四) 妇女典当与借贷
        (五) 妇女享受土地赠送与陪嫁
参考文献

(4)潼南大佛寺造像铭文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楫《皇宋遂宁县创造石佛记》碑的书丹篆额人略考
二、定明院赐额的行政意义、赐额的背景及额名之义
三、碑铭录文、繋年订误二例
    (二)潼南大佛东岩造像第5号像龛,有高浮雕的道教天尊像一躯,龛之左楣阴刻竖条挂匾一方(拓片参图三),匾上所残存字爲:
四、大佛寺关帝造像的历史背景

(5)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契约文书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江西地区的契约文书研究
        (三)小结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资料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馆藏江西契约概述
    第一节 馆藏江西地区契约文书的分类统计
        一、按地域分布统计
        二、按时代统计
        三、按类型与内容分类
    第二节 清代以来江西契约文书的演变
        一、清初契约文书制度的恢复
        二、雍正至乾隆年间契约文书的形制变更
        三、清末契约文书样式的变革
        四、民国时期的江西契约文书
    第三节 馆藏江西地区契约文书的特点
    第四节 时空背景——清代至民国江西的区域社会
第二章 土地交易契约与地权变动
    第一节 土地交易对象
        一、粮田、赋税及其附属权利
        二、水塘与用水权、捕鱼权的分离
        三、山地及坟地
    第二节 江西地区土地交易的程序
        一、田产交易前的准备事项
        二、现场踏看与起草契文
        三、签订议字与预付定金
        四、立契与付款
        五、买主管业与过割纳税
    第三节 交易的种类与地权变动
        一、土地的租佃
        二、土地的买卖
        三、土地的典、押
        四、土地与借贷、债务准折
        五、土地的兑换与逊让
    第四节 “收除同票”与赋税推收
        一、民间田产交易中的漏税与丢粮
        二、官方“收除同票”的推行
        三、民间“私除同字”的广泛使用
        四、官方对赋税推收管理的强化
第三章 广昌县乡村地主张殿酬个案研究
    第一节 张殿酬所处的时代与区域环境
        一、江西省广昌县基本情况
        二、清代中期的广昌县社会经济
    第二节 张殿酬契约概述与分析
        一、张殿酬的生活环境
        二、张殿酬契约概述
        三、张殿酬契约的交易范围
        四、张殿酬契约的交易方式
    第三节 清代中期乡村地主的样板
        一、张殿酬契约的特点
        二、张殿酬的标本意义
第四章 店宅房契与城乡经济
    第一节 房产交易契约概述
        一、城乡商品经济与房产交易的背景
        二、店房契约的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乡村房产交易
        一、乡村房产出售内容与特点
        二、乡村房产出售的买主与价格、交易模式
    第三节 城镇店宅房契交易
        一、南昌县的店铺交易与市镇经济
        二、赣州房契与城市经济
        三、南昌家族房产契约与城市经济
    第四节 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研究
        一、清末传教士在南昌的活动
        二、南昌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的简要统计
        三、南昌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的社会经济史分析
        四、政府对天主教置业的应对
第五章 契约文书中的民间组织
    第一节 江西契约文书中的会社组织
        一、经济类会社
        二、公益类会社
        三、宗教类会社
        四、宗族类会社
    第二节 九江水事合约与民间互助合作
        一、九江水事合约介绍
        二、水事合约的实施背景
        三、水事合约的实施
        四、水事合约的实施效果与意义
    第三节 上饶葛仙庙与民间信仰组织
        一、葛仙与上饶地区的葛仙信仰
        二、葛仙庙的土地交易与社会互动
    第四节 契约文书中的宗族参与
        一、社会学中的宗族“参与”
        二、宗族参与的表现形式
        三、宗族参与契约文书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家族契约文书概述
致谢

(6)吴宽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年谱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系简图
附录二 傅记资料
附录三 傅世作品考略
附录四 诗文题跋补遗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後记

(7)清代淮河中游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以水旱蝗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资料、方法、结构与创新点
第一章 淮河中游的生态坏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节 淮河中游的地形气候
        一、淮河中游的地形
        二、淮河中游的气候
    第二节 淮河中游水系的变迁
        一、从独流入海到黄河夺淮
        二、淮河中游干流的变迁
        三、淮河中游支流的变迁
    第三节 淮河中游的社会坏境
        一、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人地关系的失衡
第二章 淮河中游的灾害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淮河中游的水灾
        一、水灾的基本情况与时空分布特点
        二、水灾类型
        三、水灾灾情举要
    第二节 淮河中游的旱灾
        一、旱灾的基本情况及时空分布特点
        二、旱灾灾情举要
    第三节 淮河中游的蝗灾
        一、蝗灾的基本情况及时空分布特点
        二、蝗灾灾情举要
    第四节 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灾害频发的自然因素
        二、灾害频发的社会因素
第三章 淮河中游地区的仓储备荒与抗灾救灾
    第一节 淮河中游地区的仓储备荒
        一、淮河中游地区的常平仓
        二、淮河中游地区的社仓
        三、淮河中游地区的义仓
    第二节 淮河中游地区的抗灾救灾
        一、官方的抗灾和救灾
        二、民间力量的社会救助
第四章 淮河中游地区的堤防建设与水利工程
    第一节 河道的堤防建设与疏浚
        一、干流的堤防建设
        二、支流的堤防建设
        三、黄河南岸堤防建设
        四、河道的疏浚开挖
    第二节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一、堰坝的建设
        二、陂塘的建设
        三、沟洫的建设
        四、清代芍陂的治理
第五章 淮河中游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社会稳定
        一、就食他乡与逃荒习俗
        二、饥民抢夺与盗匪频发
    第二节 滞碍农业生产发展
        一、耕地的大面积缺失
        二、入口与耕牛的缺失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滞后
    第三节 滋生禳弭信仰
        一、龙王庙与龙王信仰
        二、城隍神信仰与城隍庙
结论
参考文献

(8)易顺鼎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绪言
    一、易顺鼎其人、其事、其诗文
        (一) 其人其事
        (二) 其诗文
    二、易顺鼎研究现状
        (一) 易顺鼎诗文研究
        (二) 易顺鼎着作整理
        (三) 易顺鼎生平研究
    三、结语
凡例
谱前
年谱
    一、咸同时期
        清文宗咸丰八年戊午(1858)一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二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三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四岁
        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六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七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八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九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十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十一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十二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十三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十四岁
        同治十一年壬辰(1872)十五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十六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十七岁
    二、光宣时期
        清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十八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十九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二十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二十一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二十二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二十三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二十四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二十五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二十六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二十七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二十八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二十九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三十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三十一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十二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三十三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三十四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三十五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三十六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三十七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三十八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三十九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一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四十二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四十三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四十四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四十五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四十六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四十七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四十八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四十九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五十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一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二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五十三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五十四岁
    三、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壬子(1912)五十五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五十六岁
        民国三年甲寅(1914)五十七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五十八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五十九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六十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六十一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六十二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六十三岁
附录
    一、程颂万《易君实甫墓志铭》
    二、陈三立《祭易实甫文》
    三、易顺鼎《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赏戴花翎、原任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先府君行状》
    四、易佩绅《易氏家传》
参考文献
    一、易氏着作
        (一) 易佩绅
        (二) 易顺鼎
        (三) 易顺豫
        (四) 易瑜
        (五) 易君左
    二、其他参考文献
        (一) 专着
        (二) 期刊文章
        (三) 学位论文
        (四) 工具书
後记

(9)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年—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
    第一节 水灾概况及特征
        一、 水灾类型
        二、 水灾统计
        三、 水灾分布
    第二节 特大水灾
        一、 光绪十四年奉天特大水灾
        二、 宣统元年吉林大水灾
        三、 宣统二年黑龙江大水灾
        四、 宣统三年东三省特大水灾
    第四节 水灾的成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第二章 水灾与小农经济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的破坏
        一、 人力资源的锐减
        二、 畜力资源的缺失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凋敝
        一、 农田被淹、土地荒芜
        二、 农作物收成减少、粮食歉收
        三、 水利设施毁坏
    第三节 商业萧条、财税减少
        一、 商业萧条
        二、 财税减少
第三章 水灾与灾民生活
    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恶劣
        一、 庐舍被淹
        二、 交通设施被毁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匮乏
        一、 食物短缺
        二、 灾民乏食
        三、 饥荒频仍
    第三节 灾民的悲惨生活
        一、 忍饥挨饿、病馁交加
        二、 外出逃荒、流离失所
第四章 水灾与社会冲突
    第一节 抢粮
    第二节 闹灾
    第三节 抗捐
    第四节 盗掠
第五章 政府的救济
    第一节 政府的救济措施
        一、 赈济
        二、 蠲缓
        三、 平粜
        四、 设立粥厂
        五、 广施借贷
        六、 安辑流民
        七、 以工代赈
    第二节 防灾减灾措施
        一、 仓储备荒
        二、 兴修水利
        三、 植树造林
    第三节 救灾的实效分析
        一、 赈务机构形同虚设
        二、 地方官商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三、 地方官吏报灾不实、玩视民瘼
        四、 救济的财力有限
第六章 民间救助
    第一节 设立慈善机构
    第二节 置办民仓
    第三节 筹办义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10)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题解及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状况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状况
    第一节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状况
        一、 水系概况
        二、 地形地貌
        三、 气候状况
        四、 植被状况
    第二节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人文地理状况
        一、 农业状况
        二、 交通与商业状况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政区沿革
第二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状况
    第一节 水灾、雹灾
        一、 洪水灾害
        二、 暴雨涝灾
        三、 雹灾
    第二节 旱灾与虫灾
        一、 旱灾
        二、 虫灾
    第三节 其他灾害
        一、 地震灾害
        二、 风沙灾害
        三、 霜灾、雾灾、雪灾
        四、 海溢
第三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成因剖析
    第一节 水旱灾害产生的自然因素
        一、 地形、地貌因素与灾害
        二、 大气候因素
        三、 季风因素
        四、 水文因素
    第二节 水旱灾害频发的人文社会因素
        一、 人口增加与土地垦殖面积的扩大
        二、 上游森林资源的破坏
        三、 政治因素
第四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特征
    第一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时间特征
        一、 季节性显着
        二、 灾害发生的连续性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空间特征
    第四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
        一、 灾害频繁程度前所未有
        二、 交织性、伴生性、并发性
        三、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
第五章 明至清中期灾害对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灾害与人口变动
        一、 灾害与人口的死亡
        二、 灾害与人口的流动
    第二节 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一、 灾害对畜力资源的影响
        二、 灾害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三、 灾害对粮食产量与粮价的影响
        四、 灾害对田舍、水利设施的损毁
        五、 灾害与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第三节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
        一、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秩序
        二、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伦理道德
第六章 明至清中期政府与民间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第一节 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举措
        一、 灾害的预防措施
        二、 政府的救灾措施
        三、 慈善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明至清中期民间抗灾救灾
        一、 民间社仓和义仓建设
        二、 民间义举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中下游地区应对灾害措施的评估
结语
附表: 1370-1850 年的海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公元2004年 甲申〔猴〕年(闰)(阴历闰二月)(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D]. 斯琴毕力格.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喻良能《香山集》注[D]. 胡光华. 广西大学, 2017(01)
  • [3]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D]. 安尊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潼南大佛寺造像铭文考释[J]. 刘长东. 国学, 2014(00)
  • [5]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D]. 彭志才. 河北大学, 2014(09)
  • [6]吴宽年谱[D]. 黄约琴. 兰州大学, 2014(11)
  • [7]清代淮河中游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以水旱蝗灾为中心[D]. 徐士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8]易顺鼎年谱长编[D]. 范志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 [9]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年—1911年)[D]. 于春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 许德庆.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2004公元甲申(猴)年(闰)(农历闰二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