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外围和数字市场展望

2004 年外围和数字市场展望

一、2004年外设和数码市场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欣[1](2021)在《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研发》文中指出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包括热线风速仪,热分布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插入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等。在测量应用方面,热分布气体质量流量计主要用于测量低速微小流量。插入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偏向于测量中高流速气体体积流量,适合于大中型管道气体流量测量。目前,市面上能用于测量腐蚀性气体、毒气等核工业、特殊化工行业所需气体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物,其测量精度大(5%),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此类流量计需求小,适用面窄的因素,其研制进展长期处于空白。本论文研究就是基于上述现状开展的,目的是设计一款可用于对微流量腐蚀/毒性气体测量的高精度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确定设计目标后,针对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传感器测量经过方案对比和功能需求考量,确定传感器测量管测量方案为非接触管段式热分布型测量,遵循此测量方案设计选型设计传感器测量管。使用STM32L072LZT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基于功能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信号放大模块、电压恒流源模块、数据显示通信等模块电路,器件选型上为提升测量精度选择高精度器件。论文采取分时程序结构,功能模块划分在不同的时间间段内,降低了程序模块间的耦合性,方便对各个功能子模块管理升级和系统维护。上述工作完成后,设计了实验平台对流量计性能进行了调试实验,检测了设计的测量精度,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线性拟合,最终的测量精度符合设计预期,同时实验结果显示本课题研发设计的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的测量精度达到了设定的3%同时测量量程满足0.5L/h-10L/h。

王米换[2](2020)在《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全站仪在实际工程测量如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智能化地获取并实时地传输、处理全站仪数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将nRF905作为通信方式,充分利用部署方便、灵活的网络技术,设计并实现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和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软件处理以及电子塔尺显示的组合,开发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实现全站仪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至上位机,处理并最终在电子塔尺端显示。该系统由全站仪端外部辅助传送器、上位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三维测量系统和电子塔尺四部分组成。首先各部分选取DSP作为控制核心,以此设计了全站仪数据控制、传输、显示等硬件。之后通过电路图设计、制板、焊接,实现了硬件设计。选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根据nRF905无线模块的通信协议,DSP核心控制器对nRF905无线模块进行软件配置,完成了通信软件的设计。在VB开发软件中,使用模块化的思想设计了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软件。对三维测量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后,对其进行了整体构思、模块划分和程序编写。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可以完成全站仪数据实时接收、道路曲线数据上传、数据的解算处理等功能。外部辅助传送器与上位机通信时,为提高传输质量,使用了自动通信模式。最终进行系统测试。数据采集、传输至上位机显示测试中,数据准确上传,表明数据在120米的范围内传输正确率为100%。整个系统在西安市高新区科技四路和七路进行了测试。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建立了 nRF905无线传输网路,放样数据在电子塔尺端显示,确定放样点,表明整个系统达到了要求。故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稳定,达到了数据传输实时、精确的指标和要求,适合道路、桥梁、房屋等工程的精确测量,对类似的测量系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荣昌[3](2020)在《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论文以医药企业包装机械中的数粒机为应用背景,采用音圈电机(Voice Coil Motor,VCM)为激振源,完成电磁式振动给料机的改进。传统的振动给料机基本以电磁结构为激振源,在数粒机中用于分散和传输物料。但电磁结构的激振存在受弹簧老化的影响严重、易受环境影响和振幅不能稳定可控等缺点,在送料效果和速度方面的稳定性不够,不利于数粒机快速和稳定工作。而音圈电机具有运动过程精确可控、抗干扰能力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以音圈电机替代电磁结构的振动给料机,能精确控制振幅和频率,有利于提高送料速度和稳定性。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音圈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描述了电磁式振动给料机的工作过程,分析了电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采用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激振,实现对振动给料机进行改进。(2)为了确立音圈电机的数学模型,从工作原理上进行分析,在等效的情况下,得到其模型的传递函数。由于音圈电机驱动振动给料机时需要做快速往复运动,介绍了音圈电机的复杂迟滞特性,说明高频运动下音圈电机呈现出不可忽略的非线性特性,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被控对象,并通过振动给料机的动力学分析,确定音圈电机做高频往复运动时的位置伺服控制要求。(3)为了得到更优的控制效果,对H桥功率变换器进行了分析,并对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进行了研究和仿真验证。为进一步提升电流环动态性能,添加两种前馈补偿环节:反电动势扰动的前馈补偿、电流给定的前馈,组成“PI+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方式。介绍了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方法并应用于位置环,用于适应音圈电机的复杂迟滞特性,同时能够提高位置环的控制精度。文中详细分析了电流环和位置环的控制算法,并列举了其参数设计的过程,最终通过Simulink平台进行了仿真验证。(4)介绍了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结构,并对其中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硬件包括功率电路、操作面板和控制电路,软件包括控制算法模块、面板通信模块和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方法(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CORDIC)。(5)以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为激振源,搭建了相应的振动给料机实验平台,并成功应用于包装机械的数粒机中。对所设计的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进行了带载测试,并通过与经典PID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ADRC的控制性能。控制音圈电机产生高频振动,进行持续的平台送料测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

周钰致[4](2020)在《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网络技术的发展,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以及网络边缘设备中产生的数据量迅速增加,这给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很难稳定地保持对网络边缘设备请求处理的实时性。一种新提出的边缘计算模型采取了将部分计算处理的过程迁移至终端设备或者网络链路中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响应的延迟。人机交互系统的性能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显示设备又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桥梁。因此低时延高可靠的显示系统对于边缘计算来说非常重要。本文重点针对边缘计算设备中人机交互显示系统的实时性、低功耗、可靠性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通过算法、架构、系统、芯片四个层次协同优化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了低时延、低功耗、高可靠的边缘计算显示芯片。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实时性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边缘计算的异构图形运算系统的架构,通过均衡流水线不同阶段的运算负载及顶点片元异构加速器架构设计实现了高能效的图形处理。通过自研的芯片开发板在常温室内条件下对芯片中的图形处理核进行了测试,测试过程中关闭了其他运算单元模块,图形处理核最高频率能达到200MHz。通过选取典型的边缘计算的界面进行测试,最高处理速率为152MPixels/s,性能功耗比相比于面向低成本显示系统的ARM架构微处理器芯片 STM32L476 提升了 5.8 倍。(2)针对功耗及内存带宽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块的实时帧缓存压缩算法,设计了压缩器的架构。通过在帧像素点产生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压缩的方法,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运算单元的带宽需求。在基于Kintex-7 FPGA的测试平台上移植了图形处理系统和帧缓存压缩器并运行典型界面进行测试,压缩后系统功耗节省的效果相比于采用JPEG格式的帧缓存压缩方法提升了 2.3倍。(3)针对可靠性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周期累加冗余信息的脉动阵列容错算法,设计了容错脉动阵列架构。通过软件仿真注入错误验证错误恢复率,实验结果表明错误恢复率能达到99%,错误恢复情况优于时间空间冗余算法,能满足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脉动阵列的需求。采用Synopsys公司的综合工具进行综合并对比面积,在乘法器精度为32bit的情况下,冗余面积为61.5%,对比双模冗余架构节省了 38.5%的冗余面积,相比于错误迁移方法可以实现软错误的错误检测及错误恢复。(4)设计并流片了一款基于RISC-V扩展指令集的高能效显示芯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芯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芯片系统的运行功耗为65mW,相比于学术界中统一着色器架构的图形处理器芯片的研究成果功耗降低了 3倍。通过面向边缘计算的典型场景进行测试,性能功耗比相比于主流基于ARM的微处理器芯片STM32L476提升了 1.49倍。通过算法、架构、系统多个层面进行了软硬件协同优化设计,并在芯片设计层面上采用了低功耗的设计方法,本文最终实现了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高可靠显示芯片。

张治安[5](2020)在《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工业4.0时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嵌入式设备高度集成,功率较小,功能可裁剪,通信功能强大,便于与其它设备结合,因此在汽车电子,新型工业设备及智能家电上应用极广。传统使用烧录器对嵌入式设备进行现场下载程序的方式已远不能满足诸如家电,电动汽车控制器软件升级对高频次,便携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新近研究往往又把其重点放到终端设备本身,这给嵌入式设备本身增加了不稳定性,使其更繁冗,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只适合价格昂贵,结构和功能复杂的嵌入式设备。本论文对借助“互联网+”中间件对单片机类嵌入式设备进行软件升级展开研究,构建远程访问FTP云服务器实现现场升级方案。用便携升级工具件作为媒介连接远程服务器获取新固件后对ARM系列单片机类嵌入式系统如电动汽车控制器,空调电机控制器等家电的电控软件进行更新。主要研究和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嵌入式系统工作环境,查阅近年国内外文献并分析比较大量专利。在此之上,构建一种基于升级中间件访问云服务器(软件数据库)升级嵌入式设备的模式。第二,硬件平台搭建,选用STM32F446主控芯片构建升级中间件。面向上层通过SPI外设和网络芯片W5500通讯,并通过RJ45口接入互联网或工厂内网实现对远程主机或云上服务器固件的获取;面向下层使用CAN总线连接嵌入式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和通讯指令传达。第三,软件部分,在云服务器上搭建服务端,并且在云服务器实现BIN文件的校验并同它一起供升级工具下载。移植FTP协议到升级工具,升级工具借助W5500实现DHCP,方便接入局域网或者广域网,搭建FTP客户端以访问数据库,待升级设备的BOOTLOADER部分实现对升级工具的连接,版本号比对,数据接收,及对自身FLASH的擦除和重新编程。第四,安全和数据完整方面,升级工具自身对接收固件进行CRC校验,并和服务器下载的校验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升级文件的完整无错;BOOTLOADER部分在接收完升级包数据后回传给升级工具,再由升级工具实现二次CRC校验并进行比对,保证数据没有错误。第五,对整个系统进行模块化验证后进行系统测试评估以确定效果并得出结论。并根据结果找出不完善之处以优化本设计。

张确健[6](2020)在《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常见血液病发生率呈快速上升态势。2017与2018年我国血液病医院总诊疗人次分别为28.2万、38.49万。数据统计,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2.76/10万,患者5年生存率仅24.8%。儿童及35岁以下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中白血病居首位。血常规作为检验科室三大项检查之一,主要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法来完成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工作。但血细胞分析仪根据其原理只能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无法识别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等信息。若提示有异常细胞,仪器无法区分是血液性疾病还是非血液性疾病,甚至当细胞出现结构异常而数量、大小等方面变化不大时还会出现漏诊现象。因此,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初筛手段。显微镜法观察血涂片是检查血液质量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简单、快速判断是否患有血液病或者患有何种血液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这一方法仍以手工镜检为主,操作步骤较繁琐,不适合大规模开展,且结果易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本课题提出一种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能够很好的辅助医生将血涂片形态学检查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用户只需要将待测血涂片放置于阅片仪内的特制卡仓中,仪器便会自动进行上卡、自动聚焦、自动分类等工作。阅片完成后,用户只需要在配套软件端进行血细胞形态学结果审核,审核完毕便结束本次血涂片检查工作。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将大大减少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升血涂片镜检的质量,对于提高血涂片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根据医疗器械研发过程中设计原则和流程,进行阅片仪硬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然后制定系统方案。围绕系统方案进行硬件电路的详细设计工作,按硬件电路功能分三大模块:1.主控芯片选型STM32F407,围绕主控芯片搭建最小系统模块;2.根据电源分布需求,制定详细的电源分配方案。选用医用开关电源获得直流24V电压输入系统,再通过降压芯片LM2595-ADJ获得5V电压作为部分芯片和外设电源输入,通过LM1117-3.3降压芯片获得3.3V电压作为主控芯片电源输入;3.外设驱动电路的设计,大力矩牵引部件采用TMC260芯片设计大电流驱动单板;镜检扫描平台选用TMC2209芯片设计静音防抖驱动电机单板;主控电路板与各电机驱动板之间选择以CAN通讯方式互联。2)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课题软件部分包括下位机驱动程序与上位机软件开发。其中下位机驱动程序以STM32F407芯片为核心资源、以Free RTOS操作系统为框架设计实现,选用基于logistic回归函数模型设计多视野快速聚焦算法并实现电机驱动模块。其中针对血涂片有效染色区域设计S型低倍扫描路径。通过建立坐标系获得白细胞准确位置,然后驱动平台进行高倍视野快速定位。上位机软件模块中使用QT Creator设计出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软件操作界面,详细包括实现白细胞图片的显示、样本测试、结果查询、数据通讯等功能。3)系统集成与实验分析。该部分主要对以上硬件设计模块和软件设计模块进行调试与系统集成,通过整机实验获得实验数据,最终分析得出整机性能和功能评价。首先对硬件电路模块进行上电测试,各电路板上关键电压测试点数据正负偏差不超过0.1V。然后进行上下位机之间的数据通讯测试,通过设置阻塞与非阻塞测试实例,得出丢包率0%。在功能良好的电路系统上植入电机驱动程序,对535例血涂片样本反复进行扫描平台测试。每例样本通过获得50张低倍视野图进行白细检测识别,再利用所得白细胞坐标信息,转换高倍镜准确定位并聚焦采图,测试结果显示均符合要求。最后对以上血涂片样本进行整机实验,最终得出以下数据结果:单个样本10倍镜下扫描一次平均耗时约40秒,完成一次100倍镜下聚焦平均耗时约3秒,完成一个样本测试平均耗时约3min,仪器分类耗时明显少于人工分类。最终课题从硬件系统设计实现、软件系统设计实现、系统集成和实验分析等多个方面实现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的研制。该设备很好的提高了临床实验室工作效率,完成检测结果同时又能保证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许峰[7](2020)在《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变的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可以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让电梯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是当今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梯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目前领先的通信技术和控制算法,设计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该电梯控制系统具备了电梯物联网、故障诊断、智能速度控制,无线通信等功能,使电梯的在数据管理、智能控制、安全性能、节能高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对当前电梯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中所总结的相关问题和未来电梯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其次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说明,定义了电梯控制的硬件的功能接口和软件的应用功能,随后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根据硬件结构的规划,结合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技术特点,完成了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原理图和PCB的详细设计,并打样制作完成了电梯控制器成品。在软件设计方面,搭建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并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底层软件以及电梯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最后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对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分别进行了调试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基本逻辑,也可以实现复杂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这给未来的智能电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思路。

李敏[8](2020)在《MW级风电机组永磁直驱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国内风电装机呈稳步发展态势。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作为风电机组三大控制系统之一,承担着稳定风力机输出功率和抑制桨叶、塔架等部件振动的任务。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永磁直驱变桨距驱动结构,该结构去掉了行星齿轮减速器,降低了系统故障率,提高了对桨距角位置的跟随控制能力。通过理论建模推导、数值仿真及实验验证对永磁直驱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基于动量叶素理论分析了桨叶的负载特性,构建了三维风速模型。根据变桨距风力机的运行状态和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Coleman变换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器;根据2MW风力机的参数搭建了独立变桨距控制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控制器对塔架和桨叶的振动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基于矢量控制策略进行独立变桨距位置控制。设计了基于内模控制的电流控制器;结合变桨距负载特性,设计了基于LADRC的速度控制器,提高了系统对变桨突变负载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了位置控制器并提出了一种桨距角的定位方法。基于MATLB/Simulink搭建了矢量控制仿真模型,进行了速度控制与位置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LADRC具有较强的抗负载扰动能力,且电机输出实际转角可较好地跟随目标转角。(3)针对永磁同步电机低速大扭矩驱动下对驱动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对驱动器进行软硬件设计。在硬件方面对驱动器功率电路、IGBT驱动电路等关键模块进行了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给出了一种实时性高的软件框架,并基于此框架进行了程序设计。(4)基于负载特性模拟原理,提出了独立变桨距动态负载模拟方法。搭建了“永磁直驱变桨电机”加“磁粉测功机”的半实物模拟实验平台,进行了速度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速度控制器在突变负载下具有良好的响应性能,电机转矩脉动对位置控制的影响较小。验证了永磁直驱变桨距驱动系统对独立变桨距位置控制的可靠性。该论文有图57幅,表9个,参考文献89篇。

李翔[9](2020)在《基于DSP的多轴运动控制卡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运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运动控制卡作为运动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平台,研究高精度、低成本的运动控制卡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产业升级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在中低端市场,国内大量自动化厂商对低价稳定、高性价比的运控产品需求依然旺盛,且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可观。在参考国内外运动控制卡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本文对运动控制卡的软、硬件和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为后续的完善和推广提供了理论积累和技术储备。具体内容如下:1)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结合运动控制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运动控制卡的总体设计方案;2)硬件系统设计。以DSP为控制核心,又在其外围扩展了基于FPGA的地址译码、通用输入/输出、D/A、A/D和编码器反馈等模块,实现三轴同步控制和信号采集等功能;采用标准以太网实现上位机与运动控制卡通信;3)软件系统开发。以可移植性强、便于二次开发、操作简单为主要设计原则,基于模块化、层次化的设计思想,进行人机交互界面、应用程序、动态链接库和通信协议等单元的设计开发;4)算法推导与仿真。基于输入整形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轨迹跟踪算法的理论推导和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对给定输入轨迹的精确跟踪和残余振动抑制;5)实验。利用运动控制卡和直线伺服电机系统搭建实验平台,测试运动控制卡软、硬件,同时验证轨迹跟踪算法。设计实现的运动控制卡,满足了开放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其中硬件系统通过外围扩展,实现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这样可以针对一些细分行业的特殊需求,灵活提供硬件方案;软件系统通过可编程接口函数为后期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便利,缩短了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开发周期,降低企业成本;相比于现有的轨迹跟踪算法,论文提出的控制算法控制器参数收敛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同时表现出了良好的末端残余振动抑制效果。最后,论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运动控制卡及控制算法的优势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李雷雷[10](2019)在《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高校的教学楼建筑以及新学区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校内照明、空调等用电设备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急速增大,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在于因使用不当而产生的电能损失也日趋严重。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目前学校内在教室使用时所呈现出“长明灯”现象以及物业管理人士对楼栋内用电设备进行手动管控不便以及维护不利情况等问题,本课题就如何对教室内照明和空调等用电设备实现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系统化控制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套以STM32F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采用高精度的专业计量元器件采集用电设备工作状态以及使用性能优越的传感器监测环境状态参数变化情况的终端设备,然后把楼宇内所有这些终端设备通过RS485有线通信或射频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再经本地服务器或智能数据终端等网关设备接入“云端”,实现对若干栋楼宇乃至整个学区教室内照明、空调等用电设备进行远程化、集中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监管的详尽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在降低成本和节能增效上的优势尤为突出。本课题在设计时采用主节点和从节点相互配合进行组网的方式,通过主节点与多个从节点之间的双向通信以实现对照明与空调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在阐述时以设计过程为主线,分别从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两方面描述管理系统内各个模块的设计过程,即主要从硬件电路的构建设计到实现所需设计目标和功能的编写软件程序代码与仿真调试。在硬件方面,这个系统内每个模块的控制器都是以STM32F1系列单片机为基础,针对各自设定的应用方式,分别实现了电能参数计量、有线通信、无线数据传输、近距离红外控制、环境状态参数变化情况监测以及恶性负载判断等功能,将这些模块协同在一起可以轻松配合远程服务端对本地照明和空调设备进行无人值守式的实时监管。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控制电路的设计过程,包括照明与空调控制电路、采样计量电路、RS485有线通信电路、无线数据传输电路以及环境数据监测电路等。而有关软件方面,设计上主要侧重电能计量、有线通信、无线数据传输、灯光控制、定时控制及恶性负载判断等程序设计,在硬件电路设计上对工频环境中会存在的电磁兼容等问题重新选定电能采集设计方案以及优化处理相关设计电路的同时,软件设计中也为配合全相位数据处理、三角自卷积窗等方式在专业计量芯片的应用调整了电能计量算法,用以提升所设计的电子式电能计量产品的高精度、高稳定以及较强的抗干扰力和对复杂工频环境下适应性的能力。依托性能稳定可靠的模块化产品和时下蓬勃发展的物联网(IOT)技术,在云服务器上以“数据库+网页端”的方式构建远程监测系统,使得这一针对照明和空调设备的节能用电系统得以具有扩展性强、灵活性高、远程互通和监管、个性化情景模式应用、多元化网络架构和高效化数据吞吐等优势,可以满足依据课表安排教室照明和空调设备进行灵活而又集中管理与控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根据特殊环境或校方提出的特殊要求提供个性化情景模式定制乃至复用,这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更具有了非常高的市场应用推广价值。

二、2004年外设和数码市场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外设和数码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概述
        1.2.1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传感器基本原理与设计
    2.1 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测量原理
        2.1.1 流体流动相关原理介绍
        2.1.2 传热原理介绍
    2.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
        2.2.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2.2 传感器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硬件系统设计
    3.1 微处理器选择与控制模块设计
    3.2 电源电路恒流源模块电路设计
        3.2.1 恒流源电路、信号放大电路电源设计
        3.2.2 模块供电电源和参考电压电路设计
    3.3 信号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3.4 RS-485 通信电路模块设计
    3.5 LED数码管显示电路设计
    3.6 按键电路设计
    3.7 4-20m A电流输出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软件功能模块整体设计
        4.2.1 主程序
        4.2.2 信号采样
        4.2.3 数据处理计算
        4.2.4 EEPROM数据存储
        4.2.5 RS-485 通信模块
        4.2.6 LED数码管显示
        4.2.7 4-20m A电流输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微流量气体体积流量控制装置
    5.2 硬件调试
        5.2.1 信号放大电路基准电压调试
        5.2.2 线性关系验证
    5.3 系统整体实验测量
        5.3.1 标定点确定
        5.3.2 相关误差分析
        5.3.3 标定点分段线性拟合校正
        5.3.4 标定校正后二次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全站仪、无线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1.2.2 全站仪外部辅助传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3 工程放样中全站仪的应用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内容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的确立
    2.2 系统模块的选择
        2.2.1 DSP芯片的选择
        2.2.2 全站仪
        2.2.3 无线传输方案选择
        2.2.4 电子塔尺的设计
    2.3 道路放样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全站仪数据传输的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2 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
        3.2.1 电源电路的设计
        3.2.2 DSP与 n RF905 接口电路
        3.2.3 复位电路及JTAG下载口电路设计
        3.2.4 串口及按键电路设计
        3.2.5 振荡时钟电路
        3.2.6 电子塔尺
    3.3 主控板PCB设计
        3.3.1 PCB板的开发环境
        3.3.2 PCB电路板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无线数据传输与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4.1 全站仪数据传输的软件系统设计
        4.1.1 软件开发环境
        4.1.2 系统初始化
        4.1.3 全站仪端外部辅助传送器采集、发送数据
        4.1.4 上位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接收、发送数据
        4.1.5 电子塔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接收、显示数据
    4.2 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
        4.2.1 软件开发环境
        4.2.2 三维测量软件开发
        4.2.3 三维测量系统各部分模块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测试
    5.1 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测试
    5.2 系统测试
        5.2.1 放样点坐标设计
        5.2.2 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音圈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数粒机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音圈电机数学模型
    2.1 音圈电机的工作原理
    2.2 音圈电机的数学模型
        2.2.1 音圈电机的电压平衡方程
        2.2.2 音圈电机的力平衡方程
        2.2.3 音圈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音圈电机的迟滞特性
    2.4 音圈电机的位置伺服指标
    2.5 音圈电机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圈电机控制方法研究与仿真分析
    3.1 音圈电机控制方法
        3.1.1 PID控制算法
        3.1.2 ADRC控制算法
    3.2 H桥功率变换器分析
        3.2.1 H桥功率变换器的数学模型
        3.2.2 电流纹波分析
    3.3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3.3.1 电流环设计与仿真
        3.3.2 位置环设计与仿真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结构框图
    4.2 功率电路
        4.2.1 开关电源电路
        4.2.2 驱动电路
        4.2.3 H桥功率变换器电路
    4.3 操作面板电路
    4.4 控制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实现总体方案
    5.2 STM32外设配置
    5.3 控制算法模块
        5.3.1 电流环控制程序设计
        5.3.2 位置环控制算法程序
    5.4 操作面板程序
    5.5 故障处理模块
    5.6 数据处理
        5.6.1 CORDIC算法
        5.6.2 浮点数据定点化处理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搭建实验平台
    6.2 实验波形分析
        6.2.1 电流环波形分析
        6.2.2 位置环波形分析
    6.3 振动给料机送料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边缘计算的发展概述
        1.1.2 边缘计算的研究价值
        1.1.3 边缘计算中的人机交互系统面临的挑战
        1.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 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图形运算加速技术
        1.2.2 缓存压缩技术
        1.2.3 容错技术
    1.3 本文研究成果及文章结构
第2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技术研究
    2.1 相关技术概述
        2.1.1 基于嵌入式CPU的图形绘制技术
        2.1.2 移动GPU的图形绘制流水线概述
        2.1.3 IMR与TBR渲染模式
        2.1.4 降低图形运算功耗的研究
    2.2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算法研究
        2.2.1 边缘计算图形化界面需求分析
        2.2.2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流水线设计
        2.2.3 模型描述
        2.2.4 顶点处理流程
        2.2.5 像素着色流程
    2.3 面向边缘计算的图形处理IP核设计
        2.3.1 流水线瓶颈分析
        2.3.2 基于TBR的GPU整体架构设计
        2.3.3 顶点处理器架构设计
        2.3.4 像素着色引擎架构设计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软件模型与流水线测试
        2.4.2 IP综合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帧缓存压缩技术研究
    3.1 相关技术概述
        3.1.1 无损帧缓存压缩技术
        3.1.2 GPU系统中帧缓存压缩需求
        3.1.3 基于块的纹理压缩技术
        3.1.4 基于频域的压缩技术
    3.2 实时帧缓存压缩算法研究
        3.2.1 场景分析
        3.2.2 算法设计
    3.3 帧缓存压缩IP核设计
        3.3.1 帧缓存压缩器整体设计
        3.3.2 子模块设计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压缩算法评估
        3.4.2 带宽压缩及性能提升
        3.4.3 功耗评估
        3.4.4 IP综合及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动阵列容错技术研究
    4.1 面向脉动阵列的容错技术研究现状
        4.1.1 面向硬错误的容错架构
        4.1.2 面向软错误的容错架构
    4.2 脉动阵列容错架构设计
        4.2.1 背景描述
        4.2.2 容错算法
        4.2.3 容错架构设计
        4.2.4 系统分块冗余架构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错误恢复率
        4.3.3 额外面积消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显示芯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1 显示芯片中微处理器指令集研究
        5.1.1 微处理器指令集概述
        5.1.2 指令集选择的研究
        5.1.3 指令集扩展的研究
        5.1.4 RISC-V处理器IP核设计
    5.2 显示芯片存储系统架构研究
        5.2.1 边缘计算中数据处理瓶颈分析
        5.2.2 分层存储系统架构设计
    5.3 显示芯片总线系统架构研究
        5.3.1 片上总线概述
        5.3.2 设备互联与仲裁研究
        5.3.3 系统互联架构设计
    5.4 显示芯片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高能效显示芯片的实现与验证
    6.1 显示芯片低功耗设计
        6.1.1 功耗来源分析
        6.1.2 门控时钟
        6.1.3 多电压设计
    6.2 显示芯片综合与实现
        6.2.1 逻辑综合
        6.2.2 后端设计及流片
    6.3 显示芯片的测试与验证
        6.3.1 综合及版图设计
        6.3.2 测试平台介绍
        6.3.3 边缘计算场景测试
        6.3.4 显示芯片性能测试
        6.3.5 性能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整体设计和系统架构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应对策略
    2.3 系统结构
    2.4 平台工作过程
    2.5 总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选取和搭建
    3.1 硬件结构框图
    3.2 主控最小系统及外设
    3.3 网络接入方式选择和实现
        3.3.1 网络接入方案
        3.3.2 网络通信协议
        3.3.3 有线网络模块具体实现
    3.4 扩展存储和其它外设
        3.4.1 CAN通讯实现
        3.4.2 EEPROM存储
        3.4.3 UART转 USB及其它
    3.5 电源供电及信号隔离
    3.6 调试与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实现和相关通讯协议及组件
    4.1 Linux下搭建文件传输服务
        4.1.1 服务器平台及FTP安装
        4.1.2 服务器FTP服务的配置和访问
    4.2 中间件动态IP获取
        4.2.1 DHCP基本原理
        4.2.2 硬件协议网络模块的初始化配置
        4.2.3 中间件通过硬件网络协议实现DHCP
    4.3 主控芯片FTP客户端的移植
        4.3.1 FTP基本介绍,通信过程,两种模式
        4.3.2 FTP客户端移植
    4.4 Bootloader的相关实现
        4.4.1 Bootloader基本介绍
        4.4.2 待升级设备的Bootloader具体实现
    4.5 相关驱动及协议
        4.5.1 EEPROM驱动的实现
        4.5.2 升级包的分割与校验
        4.5.3 调试信息输出
        4.5.4 Bootloader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BIN文件的生成,分割,上传
    5.2 升级工具测试
    5.3 对底层设备升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显微自动聚焦成像的研究现状
        1.3.2 血细胞形态学阅片仪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概述
    2.1 系统设计原则
    2.2 系统功能分析
    2.3 系统结构分析和流程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3.2 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3.3 硬件模块化设计实现
        3.3.1 供电电源模块
        3.3.2 主控芯片模块
        3.3.3 外设电路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下位机驱动程序设计实现
    4.2 快速自聚焦算法设计实现
        4.2.1 显微聚焦原理
        4.2.2 常用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
        4.2.3 快速自聚焦算法设计实现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硬件电路测试
    5.2 电机驱动测试
    5.3 数据通讯测试
    5.4 扫描平台测试
    5.5 整机性能测试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梯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2.2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2.3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平台选型
        2.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2.4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2.4.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接口方案
        2.4.2 电梯控制器的软件功能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设计
    3.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3.2 电梯控制器的原理图设计
        3.2.1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2.3 数码管显示电路
        3.2.4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2.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2.6 CANBUS通信电路设计
        3.2.7 4G通信模块
        3.2.8 控制器核心板
    3.3 电梯控制器的PCB设计
        3.3.1 PCB设计的流程
        3.3.2 PCB设计的要求
        3.3.3 PCB的详细设计
        3.3.4 PCB设计的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的建立
    4.2 U-Boot移植
        4.2.1 系统启动过程
        4.2.2 U-Boot的源码结构
        4.2.3 U-Boot的移植
    4.3 Linux内核移植
        4.3.1 Linux内核的结构
        4.3.2 Linux内核的优化和编译
    4.4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开发
        4.4.1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概述
        4.4.2 CAN总线驱动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应用软件设计
    5.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
        5.1.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5.1.2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5.2 速度控制功能
        5.2.1 电梯速度曲线的分析
        5.2.2 电梯速度曲线的计算
        5.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5.2.4 速度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5.3 通信协议设计
        5.3.1 CAN通信协议的设计
        5.3.2 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
    5.4 故障处理功能
        5.4.1 故障处理功能的设计
        5.4.2 故障诊断功能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软件的测试
        6.1.1 底层软件调试
        6.1.2 系统软件测试
    6.2 应用软件的测试
        6.2.1 CAN通信协议的测试
        6.2.2 电梯逻辑功能的测试
        6.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测试
        6.2.4 故障处理功能的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MW级风电机组永磁直驱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独立变桨距负载特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2.1 动量—叶素理论
    2.2 变桨距负载分析
    2.3 风速模型
    2.4 变桨距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直驱变桨电机位置控制研究
    3.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建模与矢量控制
    3.2 电流控制器的设计
    3.3 线性自抗扰速度控制的设计
    3.4 位置环复合控制器的设计
    3.5 永磁直驱变桨距控制仿真
    3.6 本章小结
4 永磁直驱变桨电机驱动器软硬件设计
    4.1 驱动器硬件电路设计
    4.2 驱动器DSP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永磁直驱变桨距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验证
    5.1 永磁直驱变桨距负载特性模拟
    5.2 永磁电机参数离线辨识
    5.3 永磁直驱变桨距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5.4 永磁直驱变桨距系统调试及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DSP的多轴运动控制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况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运动控制卡硬件系统设计
    2.1 运动控制卡硬件框架
    2.2 DSP主控系统
        2.2.1 DSP最小系统
        2.2.2 DSP电源电路
        2.2.3 DSP复位电路
    2.3 DSP外设电路
        2.3.1 外扩存储电路
        2.3.2 A/D保护电路
        2.3.3 网络通信电路
    2.4 FPGA协处理器系统
        2.4.1 FPGA最小系统
        2.4.2 FPGA电源电路
        2.4.3 FPGA配置电路
    2.5 通用输入/输出电路
    2.6 伺服控制电路
        2.6.1 脉冲输出电路
        2.6.2 编码器电路
        2.6.3 D/A电路
    2.7 串口通信电路
        2.7.1 数据格式
        2.7.2 模块架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控制卡软件系统设计
    3.1 软件系统框架
    3.2 通信协议
    3.3 运动控制卡软件
        3.3.1 系统初始化
        3.3.2 指令解析和组织
    3.4 上位机软件
        3.4.1 动态链接库
        3.4.2 应用程序
        3.4.3 局域网IP地址扫描
    3.5 数据传输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输入整形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轨迹跟踪算法
    4.1 迭代学习
    4.2 性能指标
    4.3 输入整形器和前馈控制器参数化
    4.4 最优化算法
    4.5 稳定近似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输入整形器和前馈控制器的优化仿真与实验
    5.1 MATLAB/Simulink仿真
        5.1.1 四阶输入轨迹
        5.1.2 控制器参数化
        5.1.3 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
        5.1.4 对象仿真
    5.2 直线伺服平台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应用技术
        1.3.1 STM32的应用
        1.3.2 电能表的应用
        1.3.3 有线通信技术
        1.3.4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架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和性能
    2.1 系统设计要点
    2.2 系统的框架结构
    2.3 系统研究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STM32系统电路设计
        3.1.1 控制器电路
        3.1.2 供电电路
        3.1.3 时钟电路
        3.1.4 复位电路
        3.1.5 启动模式选择电路
        3.1.6 存储电路
        3.1.7 调试接口电路
    3.2 电能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3.2.1 继电器驱动电路
        3.2.2 采样计量电路
    3.3 数据通信系统电路设计
        3.3.1 485有线通信电路设计
        3.3.2 无线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3.4 环境数据监测系统电路设计
        3.4.1 人员监测
        3.4.2 温湿度监测
        3.4.3 光照强度监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理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4.1 软件设计
        4.1.1 软件开发平台-KEILMDK
        4.1.2 软件设计流程
    4.2 电能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电能计量算法
        4.2.3 校表程序设计
    4.3 数据通信系统程序设计
        4.3.1 主程序设计
        4.3.2 485有线通信程序设计
        4.3.3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3.4 红外通信程序设计
    4.4 环境数据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环境数据监测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系统的服务端设计
    5.1 服务端系统解决方案
    5.2 WEB端介绍
        5.2.1 登录系统
        5.2.2 首页页面
        5.2.3 空调监控
        5.2.4 照明/风扇监控
        5.2.5 设备监控
        5.2.6 查询统计
        5.2.7 系统设置
    5.3 微信端介绍
        5.3.1 用户登录
        5.3.2 教室查询
        5.3.3 数据分析
        5.3.4 自习课室查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管理系统的调试
    6.1 系统调试方法及步骤
    6.2 系统动态调试
        6.2.1 电能采集
        6.2.2 数据通信
        6.2.3 环境数据监测
        6.2.4 异常问题分析
    6.3 管理系统现场调试
        6.3.1 现场搭建产品应用环境
        6.3.2 现场设备状态查验
        6.3.3 管理系统调试及方案验证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硬件设计PCB板图
    附录2 软件设计程序示例
致谢
详细摘要

四、2004年外设和数码市场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式气体质量微流量计研发[D]. 刘佳欣.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米换.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音圈电机位置伺服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荣昌.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边缘计算环境中低时延高可信显示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周钰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基于中间件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的设计与实现[D]. 张治安. 吉林大学, 2020(08)
  • [6]全自动血细胞阅片仪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确健. 深圳大学, 2020(10)
  • [7]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许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8]MW级风电机组永磁直驱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研究[D]. 李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DSP的多轴运动控制卡设计[D]. 李翔.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10]智慧教室节能用电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雷雷.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2004 年外围和数字市场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