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特性及合理利用初探

国槐特性及合理利用初探

一、苦豆子的特征特性及其合理利用途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华羚淇[1](2021)在《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人口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供应,种植者广泛使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能够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危害。近期的研究表明,人为干预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改变。新疆当地种植者在种植瓜类时,经常用苦豆子地上部分作为绿肥施用于作物根际,以提高瓜类的甜度,然而,对西瓜和甜瓜根系施用增甜肥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与甜瓜果实糖分积累的关系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苦豆子植株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苦参碱在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杀蚜虫活性和抗菌活性,作为农用杀虫剂应用,苦豆子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尚有待开发。本研究以苦豆子和羊粪为原料,研制了一种有机肥。探讨了有机肥提高果蔬甜度的作用机理,并探究了苦豆子所含生物碱提高甜度的作用机理。同时通过从本地作物根际分离出具有高效解磷?解钾?固氮功能的菌株,并与此前分离得到的生防菌混配,构成各菌种共存?协同生长的复合微生物菌群,并在后续实验中应用于甜瓜、西瓜和番茄等作物,验证其应用价值,并探究苦豆子有机肥、生物碱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作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有机肥施用后改变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促进甜瓜植物根际有益细菌的生长,提高了Pseudomonas,Bacillus,Mycobacterium,Burkholderia,Streptomyces,Acinetobacter,Proteobacteria,Lysobacter,actinomycetes,Penicillium和Aspergillus的丰度,增加植物对磷的供给,从而提高果实中糖的含量,达到增甜的效果。苦豆子生物碱则通过提高Tricharina,Botryotrichum,Zopfiella,Mycothermus和Thermomyces的丰度,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果实中糖的含量,达到增甜的效果。施用生物碱和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番茄根际Aeromicrobium,Altererythrobacter,Erythrobacter,Hyphomicrobium,Pedomicrobium,Steroidobacter,Streptomyces和Lysobacter的丰度提升,促进了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番茄植株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来提升果实的糖分累积,达到增甜效果。

苏永霞[2](2021)在《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是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和抗风蚀等植物学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及保护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苦豆子最早记录在《新疆中草药手册》,具有清热燥湿和止痛杀虫的功效,可以治疗痢疾、顽癣和溃疡等病症。苦豆子药理作用广泛,在我国资源储量巨大,但是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促进苦豆子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本研究以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的苦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薄层色谱和GC-MS联用技术确定苦豆子种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采用国家标准法检测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明确其营养价值;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明确苦豆子种子毒性大小,并进行毒性分级;最后经小鼠在体试验,检测苦豆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苦豆子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通过植物化学系统预试,初步确定苦豆子种子中含有甾体或三萜类、挥发油和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生物碱、醌类、黄酮类、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等物质。采用环己烷静置法提取苦豆子豆籽油,随后进行薄层色谱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薄层色谱检测出现5个棕色斑点,GC-MS法检测出60种化合物,与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已知化合物50种,主要包含萜类化合物、烷类、醛类、有机酸和酯类、γ-生育酚、维生素E、甾体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物质。采用95%乙醇热回流和有机溶剂系统萃取,对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进行提取和分离,薄层色谱检测显示,碱性二氯甲烷部分出现3个橘色斑点、碱性正丁醇部分出现2个橘色斑点;随后将碱性二氯甲烷部分进行GC-MS检测,检测出金雀花碱、N-甲基金雀花碱、羽扇豆碱、槐定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等几种主要的生物碱。2.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法对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干物质含量分别是25.29%、4.46%、20.22%、2.47%和92.76%;矿物质元素中钙、磷、钾、镁、铁、锰、锌、铜、铬和硒的含量依次为2587.50 mg/kg、2353.50 mg/kg、7002.25 mg/kg、1416.00mg/kg、110.67 mg/kg、25.04 mg/kg、27.48 mg/kg、5.80 mg/kg、0.89 mg/kg和0.05 mg/kg;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17.67%,必需氨基酸9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以上结果显示,苦豆子种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3.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参考毒理学试验方法与技术以及LD50计算原则,检测苦豆子种子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苦豆子种子醇浸膏和生物碱分别染毒后,高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而低剂量组小鼠部分出现神经症状,但停止染毒后存活小鼠愈后良好。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出小鼠单次灌胃苦豆子种子醇浸膏LD50为1406.05 mg/kg,95%可信限为1221.80~1621.81 mg/kg;苦豆子种子生物碱LD50为416.87 mg/kg,95%可信限为346.74~501.19 mg/kg。4.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作用研究:探讨苦豆子生物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组(60 mg/kg、30mg/kg和15 mg/kg)。小鼠自由饮用4%DSS溶液7 d造成UC模型,在造模同时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采用DSS造模之后,小鼠体质量减轻,肛门出血以及结肠充血水肿严重,表示结肠炎造模成功;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和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因此,苦豆子生物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较好。以上试验说明苦豆子种子化学物质种类丰富,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苦豆子在农业和医用方面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李金[4](2020)在《淹灌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加强,生态水资源锐减,荒漠河岸林由于长期缺乏生态用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为保护退化的荒漠生态系统,避免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2016年自治区决定开展生态退化区保护输水的工程。本文主要探究其补水效果,将研究区选在叶尔羌河下游、塔里木河中上游重点胡杨林淹灌区,通过实地调查植被及土壤数据,分析淹灌对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的影响,并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探讨了淹灌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该研究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护区补水效果实施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叶尔羌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上中游淹灌后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了341%、233.5%,随着距河距离的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叶尔羌河下游距河道600m范围内地下水位由灌溉前的4-6m减少为灌溉后的1.7-2.7米,塔里木河上中游地下水埋深由4-4.5m下降至1-4.5m;叶尔羌河下游淹灌后该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增加了37.5%,且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减少表层土壤含盐量有降低的趋势,淹灌后塔里木河上中游表层土壤含盐量减少了14.2%;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减小表层土壤含盐量有降低的趋势,在叶尔羌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上中游在淹灌后土壤有机质均略有减少,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2)在叶尔羌河下游淹灌3年后胡杨苗增长率最高,塔里木河上中游淹灌2年后胡杨苗增长率最高,塔河中上游在淹灌后胡杨苗密度明显高于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枝下高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其中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枝下高下降了78.5cm,较淹灌前下降了20.1%;塔里木河上中游胡杨枝下高下降了104cm,较淹灌前下降了31.6%;胡杨总体长势为塔里木河上游情况要好于塔里木河中游和叶尔羌河下游。研究区淹灌前种群年龄结构近似于纺锤型,属于“衰退种群”,经过3年的补水,胡杨林各龄级都有增长趋势,胡杨林年龄结构较为健康,胡杨种群的聚集程度均有所增加。(3)通过淹灌,叶尔羌河下游、塔里木河上中游新增12和11种植物,主要是植物幼苗、喜湿植物以及一年生草本。叶尔羌河下游450m后优势种为胡杨、柽柳、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淹灌300m内优势种为一年生草本或喜湿植物,塔里木河上中游距生态闸大于300 m后优势种为柽柳、耐旱的多年生草本,300m范围内以胡杨、柽柳幼苗及喜湿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为主,特别的,胡杨苗?一年生草本在450 m后消失。(4)从环境角度分析,研究区淹灌、河流走向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表层土壤全盐含量有显着增加的趋势;随着经纬度的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着增加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群落Ι、群落П、群落Ⅲ、群落Ⅷ主要受0-60m表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植物群落Ⅳ、群落Ⅴ、群落Ⅵ、群落Ⅶ、群落X受地下水埋深以及0-60cm土壤全盐含量及有机质影响较大。

史芳芸,邱明宁,李国中,张庚,吴晨晨,路浩,赵宝玉[5](2019)在《苦豆子资源现状、化学成分、毒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苦豆子是一种耐盐碱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干旱荒漠草地,特别是盐碱化草地,已经成为遏制草地退化的重要植物,其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因此,将苦豆子作为可利用的植物资源,发挥其本身的价值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杀虫活性、毒性作用以及苦豆子生物碱制剂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加快苦豆子资源化利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苦豆子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毒理作用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苦豆子资源化利用及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刘建康[6](2019)在《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油蒿群落是毛乌素沙地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沙治沙、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退化草地恢复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地区油蒿群落出现严重退化,封育作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地区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对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过程的综合对比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在宁夏盐池县典型油蒿群落分布区布设不同退化程度及封育时间的样地,对油蒿种群、群落及土壤进行同步调查,系统分析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种群空间格局、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综合探讨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的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退化油蒿群落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草地退化影响种群更新与生长,不仅降低了油蒿种群密度、盖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还导致个体高度、冠幅及生物量的下降,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得幼苗及成株变少,枯死植株增多,进而影响种群结构。退化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衰退型(轻度退化)→增长型(中轻度退化)→稳定型(中度退化)→衰退型(极重度退化)。封育后随着幼苗的大量生长发育,个体的冠幅、高度及生物量逐渐降低,油蒿种群矮小化,在封育10年时种群盖度、密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达到峰值,之后有减小的趋势。封育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增长型(封育5年)→衰退型(封育10年)→稳定型(封育15年)→衰退型(封育25年)。(2)油蒿种群具有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斑块状和条带状的分布特点,在退化及恢复过程中种群空间异质性会发生显着变化,总体表现为:退化样地>封育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长期封育样地>短期封育样地。(3)油蒿种群、幼苗及成株多在小尺度聚集(0-2m)、大尺度(20-25m)随机或均匀分布,而半死株及死株在不同尺度多随机或均匀分布,封育导致油蒿幼苗聚集尺度增大。幼苗与成株多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与半死株、死株多相互独立。四种优势伴生种群(草木樨状黄芪Sophora alopecuraoides、苦豆子Astragalus melilot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在空间上呈不同程度的小尺度聚集分布,且不同种群在同一样地中聚集尺度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的封育样地聚集尺度大于较差的退化样地。四种伴生种群多与油蒿种群在小尺度相互竞争、大尺度相互独立。(4)研究区内菊科、禾本科、藜科、豆科植物占物种总数的70%以上,且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而灌木所占比重最小,草地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样地物种组成会发生显着变化。不同的处理显着影响(P<0.05)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枯落物重量、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SW、SP及均匀度指数E等指标,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枯落物逐渐降低,根冠比逐渐升高,E指数变化不显着,而其它各群落特征指标及群落稳定性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中度退化样地最高。封育后植被群落逐渐恢复,各植被特征在短时间内显着改善(P<0.05),群落稳定性也随之增强,封育10年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群落的各个特征指标将逐渐降低,而群落稳定性在封育15年时最强。(5)不同处理(P<0.01)及土层(P<0.05)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各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土壤容重及砂粒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黏粒、粉粒及各化学性状(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封育后土壤黏粒、粉粒、含水量及各化学性状的含量均逐渐增加,但封育25年后土壤含水量将有所降低。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综合肥力会发生变化,总体变化趋势为:长期封育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短期封育样地>中度退化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土壤结皮的波动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含量,且不同类型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6)RDA分析结果表明,前两轴物种-土壤性状关系积累贡献率为78.95%,说明前两轴已能很好的解释土壤性状与植被群落间的关系,不同土壤性状对该地区群落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容重及土壤黏粒含量对植物群落及样地影响较大,而土壤速效氮及pH值的影响较小。

陈林[7](2019)在《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态适应对策》文中认为荒漠草原是亚洲中部特有的、最具旱生性的草地类型,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一类十分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荒漠草原是宁夏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占全区草地面积的42%。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恶劣环境能力以及在生物群落中较强的竞争能力,往往成为退化荒漠草原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种和优势种,是影响荒漠草原恢复初期稳定性和群落进一步演替的关键物种。猪毛蒿对荒漠草原的适应对策是研究其单优群落形成机制、荒漠草原植被恢复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针对宁夏中部荒漠草原的猪毛蒿,采用种群和群落调查、种群动态监测、化感试验、繁殖特征分析等方法,从种间关系(生态位特征及其化感作用)和种内特征(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和分析猪毛蒿的生态适应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毛蒿在荒漠草原群落中的地位。对荒漠草原开展190个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到15科36属42种植物,以豆科、禾本科、菊科和藜科的草本植物为主。猪毛蒿生态位宽度和总宽度值均居首,且分布在生态位重叠指数DCA排序图的中心,说明具有较强的资源占有和利用能力,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该区域主要优势种。2、猪毛蒿的化感作用。猪毛蒿地上和地下部分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对10种草本植物的试验发现,受体植物幼苗生长期的敏感性强于种子萌发期,其中胚根长是衡量猪毛蒿化感作用的最敏感指标。从化感作用敏感指数来看,短花针茅(Stipacapillaia)受抑制作用最强,蒙农杂交冰草(Agropyron crisiatum×Agropyrondesertorum cv.’Hycrest-Mengnong’,/HM)则受到促进作用。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扁穗冰草(Agropyroncristatum)和蒙农杂交冰草(HM)的敏感指数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对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um)、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短花针茅(S.capillata)则具有抑制作用。猪毛蒿地下部分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高于地上部分。经GC-MS分析,共检测和鉴定出57种化合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共有化合物为24种,以醇类居多。因此,化感作用在增强猪毛蒿生存竞争力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猪毛蒿在荒漠草原的生态适应对策之一。3、猪毛蒿种群动态。通过编制不同生境条件下2017~2018年猪毛蒿种群动态生命表,发现2018年猪毛蒿种群密度显着高于2017年,猪毛蒿种群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Ⅰ型。不同土壤类型和增减雨处理下猪毛蒿个体的存活数均呈前期波动后期下降的趋势,风沙土和灰钙土生境下死亡率的波动变幅较大。土壤类型和降水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株高和冠幅有极显着影响,且株高和冠幅的可塑性指数较高,说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猪毛蒿可以通过优先调节这2个参数来应对生境的变化,以维持其种群的优势地位。4、猪毛蒿的繁殖对策。基岩风化残积土生境下猪毛蒿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营养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繁殖体数量和重量均小于风沙土和灰钙土生境。繁殖器官生物量的绝对投入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大而显着增加。猪毛蒿存在繁殖阈值,其繁殖分配和个体大小呈现负相关关系。单个头状花序重量和个体大小、每株头状花序数量间均呈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资源配置的表型可塑性。猪毛蒿的株高、茎粗、根长、根重和单株生物量表现为随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单个头状花序重量并未随着个体大小和头状花序数量的增加而发生显着变化,且在不同土壤相对湿度和不同部位间均无显着差异。土壤相对湿度>40%生境下的头状花序数量和重量显着高于土壤相对湿度<30%和30~40%生境。随着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繁殖分配比例极显着增大。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物量、头状花序重量和数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存在正向权衡。由此可见,猪毛蒿在不同土壤相对湿度生境下产生的可塑性是其生存繁殖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猪毛蒿单株头状花序数量和质量极显着的受到土壤水溶性碳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繁殖分配和单个头状花序质量与土壤水溶性碳、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水溶性碳和土壤水分是荒漠草原影响猪毛蒿种群繁殖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综上所述,猪毛蒿在荒漠草原植被结构中占有很高的频率、重要值和生态位,是荒漠草原的一种关键植物。造成猪毛蒿在荒漠草原植被演替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猪毛蒿含有较多量和种类的潜在化感物质,对荒漠草原的一些关键种(如针茅)具有抑制作用。猪毛蒿的生命表和存活曲线表明其具有以数量取胜和密度制约的生存特征。猪毛蒿对荒漠草原的灰钙土、风沙土等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对增减水具有显着的响应。因此,猪毛蒿具有的生存、化感和对降水、土壤的适应对策,使其成为荒漠草原植被格局中的优势种乃至关键演替物种。

于瑞鑫[8](2019)在《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文中认为草地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净初级生产物质,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斑块状群落分布为特征的草地破碎化是干旱地区退化草地常见的一种存在形式。本文以表层土壤属性为依据,选取荒漠草原退化草地常见的三类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的月度变化进行连续监测,结合无人机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的植被群落的性状参数进行估算,进而从斑块尺度对群落结构及植被性状的变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三类斑块总体物种丰富度较低。斑块A和斑块B植物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生长季内新增加的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且斑块C与斑块A、斑块B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斑块中的主要优势种在整个生长季内均维持较高的优势地位,且斑块A与斑块B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程度、物种个体分配均匀程度基本相同,斑块C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则低于斑块A和斑块B。比较而言,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优势种,豆科植物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斑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较为复杂的群落结构。(2)基于生态位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斑块C内的群落多样性较低,各物种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度较弱,斑块A和斑块B内的物种多样性高、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大、物种对之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大。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是维持群落稳定及格局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季节尺度上,斑块内的植物主要通过调整生态位的宽度,以此适应不同生育期的环境变化,使自身在生长季内保持较高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在不同斑块群落中,优势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斑块A与斑块B主要以短花针茅为主体,群落结构较稳定,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光捕获能力较强,而斑块C中各优势种分别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段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不同。(4)不同斑块在生长季内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较大,且斑块内部的NDVI变化程度也不同。不同斑块在生长季内受N/P的限制强度最大,植被的SLA(比叶面积)和WBI(Water band index)对生物量的影响强度随季节的变化其相互作用强度互相转换。不同斑块类型的生物量构成在生长旺盛期受均匀度、个体分配程度的影响较大,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受群落的复杂程度影响较大。

崔东[9](2018)在《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草地退化严重影响农牧民的增产、增收以及草原的生态安全。草地退化、导致毒害草蔓延扩张,毒害草与优良牧草争水争肥,影响了可食牧草的数量和质量。苦豆子为伊犁退化草原的毒害草之一,近些年来,在伊犁河谷草原、农田等大肆蔓延、扩散,危及河谷草原的生态安全,苦豆子由于繁殖速度快,快速蔓延,往往在伊犁河谷形成单优群落。因此,开展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苦豆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扩散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可为当地毒害草的管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和手段,在野外调查、实地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伊犁退化草原大肆扩散植物苦豆子构建水平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苦豆子不同扩散阶段根际土壤团聚体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苦豆子入侵对根际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及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的研究,以期探明苦豆子作为一种入侵性杂草的特殊蔓延机制,从而为苦豆子的有效防治,以及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苦豆子C、N、P含量均值分别为391.40、13.17、1.51 mg/g,C∶N、N∶P、C∶P均值分别为45.61、8.52、326.38。苦豆子根、茎、叶在整个生长季内C、N、P均值含量变化一致,为叶>茎>根。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中规律则不同,C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增加,N和P的含量则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减少;苦豆子根系中的C、N、P含量有随着深度变化而递减的趋势;器官间的差异性说明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对C、N、P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植物叶片中C、N、P含量和N∶P普遍较低,苦豆子生长受N、P的共同限制,更容易受到N元素的限制。(2)随着苦豆子扩散的进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显着增加,均表现为在0—20 cm土层最高,20—40cm土层次之,40—60 cm最低,而苦豆子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变化不大;相同扩散程度在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最高。塑造苦豆子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全效养分分配及其平衡关系存在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5—2 mm大粒径土壤团聚体中,通过作用于0.25—2 mm粒径团聚体提升了土壤全效养分的供应和保持能力。(3)苦豆子表层(0—10 cm)土壤中的根生物量、碳水化合物、微生物量都显着高于本底草甸土壤。苦豆子促进了表层(0—10 cm)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矿化。苦豆子土壤中的脱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本底草甸土壤。综上所述,苦豆子改变了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使其更有利于苦豆子的生长,加速了苦豆子在伊犁河谷草原上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4)0—20cm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可矿化有机碳(M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0.230.83、3.083.20、0.150.34、0.040.05 g/kg之间;2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分别在0.210.79、2.702.96、0.120.30、0.030.04 g/kg之间。土壤MBC、ROC、MOC含量大致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DOC含量则表现为秋季远低于春、夏、秋三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水分、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及其有效性显着相关(P<0.05),与速效钾及全钾含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

代菲[10](2017)在《苦参碱及槐定碱对大鼠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为豆科(Leguminosae)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包括苦豆子的干燥全草、根及种子,为根茎地下芽旱生耐盐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苦豆子虽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但苦豆子属于有毒植物,家畜采食一定量会发生中毒症状。苦豆子生物碱是苦豆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苦参碱(Matrine,MT)和槐定碱(Sophoridine,SRI)是苦豆子生物碱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两种生物碱,相关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苦参碱对肝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出现细胞数量减少、死亡细胞数增多、细胞核碎裂等现象,但是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苦参碱和槐定碱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诱导BRL-3A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苦参碱和槐定碱对BRL-3A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含0.5,0.75,1,1.25,1.5,1.75,2 mg/m L苦参碱和0,0.25,0.31,0.39,0.49,0.61,0.77,0.96,1.20,1.50 mg/m L槐定碱的完全培养液对BRL-3A细胞分别攻毒12h、24h、48h后测定吸光度值。抑制率的计算结果显示,苦参碱和槐定碱能够抑制BRL-3A细胞的增殖,并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2.苦参碱和槐定碱对BRL-3A细胞毒性作用研究:用含0,1,1.5,2 mg/m L苦参碱和0,0.25,0.5,0.75 mg/m L槐定碱的完全培养液对BRL-3A细胞攻毒24h,用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随着苦参碱和槐定碱攻毒浓度的增加,LDH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苦参碱和槐定碱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强,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苦参碱和槐定碱对BRL-3A细胞具有显着的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苦参碱和槐定碱诱导BRL-3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用含0,1,1.5,2 mg/m L苦参碱和0,0.25,0.5,0.75mg/m L槐定碱的完全培养液对BRL-3A细胞攻毒24h,DAPI染色,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拍照记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和槐定碱处理组细胞核均出现了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如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细胞染色质凝聚,核固缩,染色加深等,说明从形态学角度来看,苦参碱和槐定碱能够诱导细胞凋亡。4.苦参碱和槐定碱诱导BRL-3A细胞凋亡的检测:用含0,1,1.5,2 mg/m L苦参碱和0,0.25,0.5,0.75mg/m L槐定碱的完全培养液对BRL-3A细胞攻毒24h,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苦参碱和槐定碱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凋亡率逐渐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槐定碱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5.苦参碱和槐定碱诱导BRL-3A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用含0,1,1.5,2 mg/m L苦参碱和0,0.25,0.5,0.75mg/m L槐定碱的完全培养液对BRL-3A细胞攻毒24h,提取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和槐定碱处理组,Caspase3/9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Bax/Bcl-2的比值升高;苦参碱处理组Fas L和CD95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槐定碱处理组Fas L和CD95的表达水升高,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p38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p38磷酸化水平均逐渐升高,且表现为差异极显着(P<0.01),总的来说,苦参碱能够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BRL-3A细胞发生凋亡而槐定碱主要通过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相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苦参碱和槐定碱诱导的细胞凋亡。

二、苦豆子的特征特性及其合理利用途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豆子的特征特性及其合理利用途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 土壤微生物组与植物关系研究进展
        1.1.2 根际促生功能菌株的相关研究进展
        1.1.3 甜瓜、西瓜果实糖分累积机制研究进展
        1.1.4 生物及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
        1.2.3 苦豆子对果实增甜机制的研究
        1.2.4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土壤微生态效应的研究
        1.2.5 技术路线
第2章 苦豆子有机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研制
    2.1 供试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苦豆子有机肥的制备
        2.2.2 解磷解钾菌的筛选
        2.2.3 菌株复筛
        2.2.4 菌株的鉴定
        2.2.5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2.3 结果
        2.3.1 苦豆子有机肥的制备
        2.3.2 解磷菌的溶磷圈和菌种特性
        2.3.3 解钾菌的解钾能力和菌种特性
        2.3.4 解有机磷细菌 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2.3.5 解钾菌 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2.3.6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制备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苦豆子有机肥及生物碱的甜瓜增甜效果与微生态效应研究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3.2.3 甜瓜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的测定
        3.2.4 甜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3.2.5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苦豆子有机肥增甜效果实验结果
        3.3.2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效果实验结果
    3.4 讨论
        3.4.1 苦豆子有机肥实验结果讨论
        3.4.2 苦豆子生物碱实验结果讨论
第4章 苦豆子生物碱的西瓜增甜效果与微生态效应研究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效果实验
        4.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3 西瓜果实糖含量的测定
        4.2.4 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4.2.5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苦豆子生物碱处理后西瓜果实的糖含量
        4.3.2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对西瓜根际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4.3.3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对西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4 Beta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 A)和功能单元主坐标分析(PCo A)
        4.3.5 冗余分析(RDA)
    4.4 讨论
第5章 复合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碱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5.1 供试材料
        5.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5.2.3 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5.2.4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糖含量变化
        5.3.2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酶活性
        5.3.3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4 主坐标分析(PCo 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
        5.3.5 冗余分析(RDA)
    5.4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苦豆子有机肥增甜实验的LEf Se分析结果
附录2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实验的优势微生物热图
附录3 复合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碱微生态效应实验优势微生物热图

(2)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苦豆子资源分布、药理活性、毒性及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1.1 苦豆子在我国的资源分布
        1.2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挥发油化合物
        1.2.4 氨基酸类
        1.2.5 其他成分
        1.3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1.3.1 传统溶剂提取
        1.3.2 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
        1.3.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1.3.4 离子交换法
        1.3.5 大孔树脂吸附法
        1.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
        1.4.1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1.4.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抑菌和抗炎作用
        1.4.5 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1.5 苦豆子生物碱的毒性作用研究
        1.6 苦豆子在农业及医药方面的应用
        1.6.1 抑菌和杀虫作用
        1.6.2 植物源农药
        1.6.3 绿肥植物
        1.6.4 饲用
        1.6.5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试验研究
    第二章 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2.2.2 苦豆子豆籽油的提取
        2.2.3 苦豆子种子浸膏和生物碱的提取
        2.2.4 薄层色谱分析
        2.2.5 GC-MS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
        2.3.2 苦豆子豆籽油与浸膏的提取结果
        2.3.3 苦豆子豆籽油和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2.3.4 苦豆子豆籽油GC-MS检测结果
        2.3.5 苦豆子种子碱性二氯甲烷部分GC-MS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3.2.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方法
        3.2.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方法
        3.2.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3.2.5 试验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3.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果
        3.3.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实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处理
        4.4 试验结果
        4.4.1 苦豆子种子醇浸膏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4.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药品
        5.1.2 实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5.2.2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
        5.2.3 小鼠结肠长度变化测定
        5.2.4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5.2.5 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
        5.2.6 试验数据处理
        5.3 试验结果
        5.3.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造模结果
        5.3.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体质量和DAI的影响
        5.3.3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5.3.4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黏膜损伤治疗情况
        5.3.5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淹灌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貌特征
    2.2 气候特征
    2.3 水文特征
    2.4 植被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样带和样地的选取
    3.2 土壤指标选取及监测
        3.2.1 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测量
        3.2.2 土壤有机质监测
        3.2.3 土壤总盐含量的测定
    3.3 监测植物指标选取和测量
    3.4 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及格局分析
    3.5 生物多样性及重要值计算
第四章 淹灌对荒漠河岸林下土壤特性的影响
    4.1 淹灌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 淹灌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4.3 淹灌对表层土壤总盐的影响
    4.4 淹灌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淹灌对胡杨林长势及林龄结构、分布格局的影响
    5.1 胡杨苗密度变化
    5.2 胡杨枝下高变化
    5.3 胡杨长势变化
    5.4 胡杨年龄结构及格局分析
        5.4.1 胡杨年龄结构变化
        5.4.2 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
        5.4.3 胡杨种群的分布格局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淹灌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的影响
    6.1 淹灌前后物种变化
    6.2 淹灌前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变化
    6.3 不同淹灌距离群落结构的变化
    6.4 淹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4.1 淹灌前后生物多样性变化
        6.4.2 不同淹灌距离生物多样性变化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7.1 植物群落分类
    7.2 CCA排序
    7.3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苦豆子资源现状、化学成分、毒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豆子资源分布状况
2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2.1 生物碱
    2.2 黄酮类
    2.3 挥发油和脂肪酸
    2.4 多糖
    2.5 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
3 苦豆子及其生物碱毒理作用研究
    3.1 动物水平毒性
    3.2 细胞水平毒性
4 苦豆子综合利用
    4.1 药用植物资源
    4.2 植物源农药资源
    4.3 饲用植物资源
    4.4 生态功能
    4.5 其他
5 展望

(6)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草地退化概述
        1.2.1 草地退化原因
        1.2.2 草地退化发展趋势
        1.2.3 草地退化影响研究进展
    1.3 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概述
        1.3.1 草地恢复理论基础
        1.3.2 草地主要恢复措施
        1.3.3 毛乌素沙地恢复措施选择
        1.3.4 封育影响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研究
        1.4.2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4.3 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1.4.4 土壤特征研究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植被
        2.2.3 土壤
        2.2.4 地形地貌
        2.2.5 水资源
3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1.1 样地选择及布设
        3.1.2 样地调查
    3.2 数据分析处理
        3.2.1 重要值
        3.2.2 群落α多样性指数
        3.2.3 群落稳定性指数
        3.2.4 群落相似性
        3.2.5 空间点格局
        3.2.6 半方差函数
        3.2.7 种群生物量估测模型
        3.2.8 种群大小结构划分
4 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研究
    4.1 油蒿种群数量特征研究
        4.1.1 油蒿种群组成
        4.1.2 油蒿种群基本数量特征
    4.2 油蒿个体特征间关系
    4.3 油蒿种群冠幅及高度分布结构研究
    4.4 油蒿种群生存分析
    4.5 油蒿种群生物量研究
        4.5.1 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
        4.5.2 生物量模型检验
        4.5.3 油蒿种群生物量估算
    4.6 讨论
        4.6.1 油蒿种群数量波动分析
        4.6.2 油蒿种群结构波动分析
        4.6.3 油蒿种群生物量波动分析
    4.7 小结
5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 油蒿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1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2 空间异质性研究
        5.1.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2 优势伴生种群空间点格局研究
        5.2.1 基本数量特征研究
        5.2.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2.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3 油蒿种群种内关联性研究
    5.4 油蒿种群与优势伴生种群种间关联性研究
    5.5 讨论
        5.5.1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5.5.2 种群空间关联性分析
    5.6 小结
6 油蒿群落植被特征研究
    6.1 油蒿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分析
        6.1.1 群落科属组成
        6.1.2 群落生活型组成
    6.2 群落相似性分析
    6.3 群落基本数量特征分析
    6.4 群落生物量分析
    6.5 群落α多样性分析
        6.5.1 α多样性指数数量分析
        6.5.2 α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6.6 各群落指标相关性矩阵
    6.7 群落稳定性分析
        6.7.1 M·Godron稳定性分析
        6.7.2 M·Godron稳定性与群落特征值关系
        6.7.3 M·Godron稳定性与α多样性关系
    6.8 讨论
        6.8.1 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6.8.2 群落特征值波动
        6.8.3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波动
        6.8.4 降水年际波动对群落的影响
    6.9 小结
7 油蒿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7.1 土壤物理性质统计分析
        7.1.1 土壤含水量
        7.1.2 土壤容重
        7.1.3 土壤机械组成
    7.2 土壤化学性质统计分析
        7.2.1 土壤有机质
        7.2.2 土壤全氮及速效氮
        7.2.3 土壤全磷及速效磷
        7.2.4 速效钾
        7.2.5 土壤pH
    7.3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7.4 土壤因子与植被关系冗余分析
    7.5 土壤肥力评价
    7.6 生物结皮分析
        7.6.1 生物结皮盖度
        7.6.2 结皮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7.7 讨论
        7.7.1 土壤理化性质波动
        7.7.2 植被群落与土壤间反馈机制
        7.7.3 生物结皮对土壤影响
    7.8 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态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猪毛蒿研究进展
        1.2.2 植物对生境异质化的适应
        1.2.3 “化学武器”的生态适应对策
        1.2.4 繁殖特征的生态适应对策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生态位变化特征
    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2.2.2 多样性分析
        2.2.3 重要值
        2.2.4 生态位宽度
        2.2.5 生态位重叠值及其排序
        2.2.6 生态位重叠指数总平均值
    2.3 讨论与小结
        2.3.1 异质生境下群落组成与生态位特征
        2.3.2 荒漠草原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第三章 猪毛蒿化感作用适应对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计算及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种子萌发的差异性检验
        3.2.2 对胚轴和胚根的差异性检验
        3.2.3 猪毛蒿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分析
        3.2.4 猪毛蒿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化感作用
        3.3.2 化感敏感性及其影响机制
        3.3.3 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章 猪毛蒿种群动态适应对策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及方法
        4.1.2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降水和气温特征
        4.2.2 土壤水分特征
        4.2.3 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种群存活分析
        4.2.4 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种群生长特征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猪毛蒿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
        4.3.2 猪毛蒿对异质生境的可能适应对策
第五章 猪毛蒿繁殖适应对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选择
        5.1.2 植株特征和繁殖特征测定
        5.1.3 土壤因子测定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土壤类型生境下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的关系
        5.2.2 不同土壤相对湿度生境下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的关系
        5.2.3 猪毛蒿繁殖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5.3.1 不同生境下的个体大小及其位置效应
        5.3.2 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
        5.3.3 生物量间的权衡关系
        5.3.4 异质生境对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5.3.5 土壤因子对猪毛蒿繁殖特征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猪毛蒿的生态位特征
        6.1.2 猪毛蒿的化感作用
        6.1.3 猪毛蒿种群动态特征
        6.1.4 猪毛蒿的繁殖特征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物种共存
        6.3.2 化感作用
        6.3.3 繁殖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荒漠草原不同生境主要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
    附录2: 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获取猪毛蒿地理分布数据
    附录3: 基于R的猪毛蒿繁殖特征与植株性状特征间相关性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8)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荒漠草原不同斑块群落结构特征
    3.1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组成
    3.2 不同斑块优势种重要值年内动态特征
    3.3 不同斑块群落数量特征
    3.4 不同斑块群落多样性指数年内动态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荒漠草原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生态位及共存格局
    4.1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生态位宽度年内动态特征
    4.2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共存格局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斑块群落优势种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1 整株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2 叶片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3 植株含水量年内动态特征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不同斑块群落冠层参数与性状的年内动态变化
    6.1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不同斑块群落植被功能性状估算
    6.2 不同斑块样方NDVI年内变化及分类
    6.3 不同斑块植被性状对生物量的影响
    6.4 不同斑块群落结构对生物量的影响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原毒杂草
        1.2.2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1.2.3 植物入侵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1.2.4 苦豆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伊犁河谷自然梗概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土壤概况
    2.4 植被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苦豆子构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苦豆子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3.2.2 苦豆子不同器官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3.2.3 苦豆子植物根系中的碳、氮、磷随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根际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样品采集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4.2.2 不同扩散过程苦豆子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2.3 不同苦豆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逐步回归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苦豆子扩散对伊犁河谷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地概况
        5.1.2 样品采集
        5.1.3 样品分析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土壤质地和地下生物量
        5.2.2 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碳水化合物
        5.2.3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
        5.2.4 无机氮与氮矿化
        5.2.5 土壤酶活性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伊犁河谷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特征
    6.1 研究材料与方法
        6.1.1 样地设置
        6.1.2 样品采集
        6.1.3 实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6.2.2 土壤含水率对不同扩散过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6.2.3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环境间的相关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苦参碱及槐定碱对大鼠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苦豆子的研究概况
        1.1 苦豆子的资源分布
        1.2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生物碱
        1.2.2 黄酮类
        1.2.3 挥发油成分
        1.2.4 脂肪酸
        1.2.5 多糖
        1.2.6 氨基酸
        1.3 苦豆子的药理学活性及综合利用
        1.3.1 苦豆子的药理学活性
        1.3.2 苦豆子的综合利用
        1.4 展望
    第二章 苦豆子生物碱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2.1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2.1.1 苦豆子总碱提取方法研究
        2.1.2 苦豆子总碱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2.2 苦豆子生物碱的临床毒性研究
        2.3 苦豆子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2.4 展望
试验研究
    第三章 苦参碱及槐定碱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3.1 材料
        3.1.1 细胞系
        3.1.2 苦参碱及槐定碱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冻存与复苏
        3.2.2 细胞增殖
        3.2.3 DAPI染色
        3.2.4 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
        3.2.6 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苦参碱及槐定碱对BRL-3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苦参碱(MT)与槐定碱(SRI)对BRL-3A细胞毒性的形态学观察
        3.3.3 苦参碱与槐定碱诱导BRL-3A细胞凋亡的细胞核形态学观察
        3.3.4 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
        3.3.5 细胞凋亡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苦参碱及槐定碱诱导BRL-3A细胞凋亡的通路研究
        4.1 材料
        4.1.1 细胞系
        4.1.2 苦参碱及槐定碱
        4.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方法
        4.2.1 全蛋白的提取
        4.2.2 蛋白浓度的测定
        4.2.3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
        4.3 试验结果
        4.3.1 Bcl-2/Bax的表达
        4.3.2 Caspase3/9 的表达
        4.3.3 Fas L/CD95 的表达
        4.3.4 p38及Phospho-p38 的表达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苦豆子的特征特性及其合理利用途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D]. 华羚淇. 塔里木大学, 2021
  • [2]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D]. 苏永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淹灌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 李金.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苦豆子资源现状、化学成分、毒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史芳芸,邱明宁,李国中,张庚,吴晨晨,路浩,赵宝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13)
  • [6]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D]. 刘建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态适应对策[D]. 陈林. 宁夏大学, 2019
  • [8]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D]. 于瑞鑫. 宁夏大学, 2019
  • [9]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D]. 崔东. 新疆大学, 2018(12)
  • [10]苦参碱及槐定碱对大鼠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D]. 代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国槐特性及合理利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