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品种选育中的几个问题

青稞品种选育中的几个问题

一、青稞良种选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涛[1](2021)在《西藏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2016年2月,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要立足于我国资源优势以及粮食的供求形势,顺应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升级的趋势,并以此树立大食物观。多方位、多途径的来开发食物资源,并确定将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产品来开始产业化的开发。国家提出强化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政策支持的同时,自治区和南木林县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诸多政策对马铃薯产业进行扶持,将马铃薯作为主食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明显促进了马铃薯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进了马铃薯产业链的不断丰富。本研究分为五章,主要介绍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及产业相关政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发现现有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家新政,对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马铃薯产业、产业政策、政策评估方法,明确本文是对南木林马铃薯产业政策进行政策效果评价,从而提出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理论基础及所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南木林县“艾玛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现有马铃薯产业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为全文打下现实基础。第三部分即是对南木林县马铃薯政策的效果评价,本部分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问卷情况以及最终的模糊综合评价。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的结论找出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则是结合当前国家新政及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发展现状、优势及不足提出政策建议。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成为新政策下当地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实体。西藏南木林县的马铃薯产业相关政策对推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当地加深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第一,了解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现状及现有政策的梳理。第二,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政策进行效果评价并发现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第三,结合目前国家新政,对目前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建议。

其美旺姆[2](2018)在《西藏冬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在"十二五"冬青稞育种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育种目标,扩大亲本来源,新配杂交组合,筛选积累优异品系和杂交后代材料,提交审定和审定的品种有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余hm2,为"十三五"冬青稞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陈彬龙[3](2018)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自红原鸡被驯化以来,家鸡就受到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压力,由此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揭示选择塑造遗传变异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对6个代表性藏鸡群体和8个四川盆地特有的地方鸡品种共78只家鸡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同时结合报道的5只红色原鸡和8只西双版纳斗鸡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群体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与鸡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和高原适应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鸡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总共获得1.69万亿碱基,每个样本平均覆盖率为18.03层,发现8.53 Mb高度可信的SNP,新发现SNP 1.10 Mb,每个群体鉴定出SNP 3.46-7.52 Mb,每个群体检测到1398-7977个特异性SNP。利用序列多样性统计的方法对每个群体核苷酸可变性(θπ)和多态性(θ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藏鸡比四川本地鸡品种具有相对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GC含量和SNP以及插入和缺失(InDe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鸡基因组等容线中,SNP数量和GC含量呈正相关(r=0.73,p=0),在所有鸡群体和单个品种或群体中插入和缺失的数量和GC含量在等容线中呈负相关(r=-0.14,p=0),显示基因组突变率高度依赖基因组GC含量。同时,超过80%的插入片段长度在1到5 bp之间,近一半的插入和缺失发生在基因间区。通过邻接法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6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藏鸡群体至少存在3个明显的分支,这些独特的分布模式显示藏鸡可能与其它家鸡一样是多起源。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其它家鸡品种比藏鸡群体以及红原鸡具有更高的衰减率,反映了其它家鸡品种在人工育种中相对较高水平的近亲交配。利用日本鹌鹑作为外群检测红原鸡和15个家鸡群体之间的基因渗入,结果显示,藏鸡、野生红原鸡和其它品种鸡之间存在基因相互渗入的现象,相比于其它鸡品种,红原鸡与藏鸡之间有更多的基因渗入。通过对野生红原鸡和具有表型多样性的鸡品种基因组变异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6号染色体一个80-kb的区域(18.86–18.94 Mb)发现了5个(CH25H,PANK1,LIPA,SLC16A12和IFIT5)至少在5个家鸡群体中受到正选择的基因,它们主要参与了生长、代谢、免疫、行为和繁殖相关的通路。总的来说,LIPA,SLC16A12和IFIT5基因可能是现代鸡种肉产量和抗病能力的主要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能是鸡驯化过程中的主要被选择基因。2.鸡驯化过程中重要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筛选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因组区域内与鸡经济性状(羽毛、皮肤颜色、生长、繁殖和攻击性)相关的基因受到了强烈选择。在金阳丝毛鸡的性染色体上20.7-Mb长度的区域,发现了204个独特受选择基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PDSS2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被确立为丝羽性状的候选基因。在本研究中,在PDSS2基因编码区发现了另一个该品种特有的SNP突变,它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报道。在沐川乌骨鸡中检测到SMPD3基因非编码区上游受到了最强烈的选择性清除信号zFST达到9.67(FST=0.70,p<0.001),该基因对小鸡出生后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编码肌纤维蛋白的相关基因(MYH1E,MYH1C和MYPN)也具有较高的zFST值。这些基因与鸡的生长相关,这与该鸡在所有鸡种中具有最高的180日龄体重一致。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在所研究的鸡品种中具有最高的300日龄产蛋量,在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中同时检测到了KIF18A基因受到了强烈的选择信号。通过将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和不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EDN3(FST=0.153,zFST=5.23,p<0.001)和TUBB1(FST=0.156,zFST=5.33,p<0.001)基因具有高分化峰值。在斗鸡中发现许多与肌肉发育和心血管活动相关的基因,比如FGF14,VCL,MYH11和SYNE1基因在斗鸡中发生了变异,一个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网络图显示它们参与的通路很可能与斗鸡攻击性相关。3.藏鸡的高原适应性为检测藏鸡在高海拔适应过程中是否受到了自然选择压力,本研究检测了藏鸡群体的基因组变异,筛选调控藏鸡高海拔适应性的候选基因。通过对藏鸡个体测序数据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藏鸡和家鸡之间存在具有显着等位基因频率差异(p<0.001)的SNP,其中11个位于编码区,且PKD2L1,EVI5和ZDHHC9三个基因包含非同义突变。通过滑动窗口分析的方法,检测了藏鸡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和频率,发现TRIT1,HPCAL4,NT5C1A,LOC419677和HEYL等5个基因在所有藏鸡23号染色体40 kb的区域受到了选择性清除信号。本研究一共鉴定了127个受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25个主要与能量代谢、体型管理和消化有关的通路,这可能是藏鸡对高原的寒冷气候、鸟类的高体温以及对所能获取的食物的适应。

皇甫睿[4](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一定成就。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受西方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深远,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等,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将这样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扶贫实践,进而衍生出“梯度理论”、“工业反哺农业”、“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等相关理论指导思想,辐射出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公司+农户”的帮扶措施等。然而,面对的结果却是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解决,反而还伴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实践,则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拉拢、控制这些国家站在自己阵营,以在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中获得有利地位,甚至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显然都不合时宜。当下,中国的十四个连片贫困特区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基本处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区,其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推行的扶贫开发必然是凭借汉文化对异文化区域所从事的开发活动,必然涉及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事项。从生态民族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稳态延续,是各民族成员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在超长的历史时段内,为满足当事民族全体成员生存与繁衍的需求,凭借各民族文化在对当事民族的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产物。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即为斯图尔德所称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为体系,必然表现为在自身特有信息系统的节制下,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与能量,而进行的有序、有节制的交换与重组。各民族的文化系统正是其自身特有的信息系统,是维系整个共同体自为体系自我运行的内生动力,也是“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网状交织的粘合剂。这样的文化系统同时也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与模塑,而不会肆意干预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因而,该文化系统中共同体成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会引导共同体成员选择某种资源利用方式(经济样式),从而使得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这样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必然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特定的民族归属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历史证明,“文化生态”共同体能够稳态延续上千年的基本前提是,以其特有文化为主导,推动共同体内部的有序运行,并维系其共同体基本结构的稳固。可见,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绝对不是纯经济问题,也绝对不能凭借单一的经济手段或措施来加以解决。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遗留的负面问题进行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国内外动态进行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扶贫”的全新理解和认识。第二至第五部分,将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共同体,以其几百年的生计变迁为切入口,分别从历史进程、生态背景和文化变迁的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该苗族村寨每一次生计变迁的内外部动因和时代背景,探明变迁前后两种生计方式之间的传承、变化关系,揭示生计变迁后相应社会制度框架下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最终发现,当这个“文化生态”共同体当面临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其力度与方式没有触碰共同体的内部核心结构,共同体的文化系统则有自主能力随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生计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因子为其所用,这样并不会阻碍或扰乱共同体内部的自行运行,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也并不明显。而当外来因素对这些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所拥有文化系统的核心结构改变或破坏,传统生计自然遭到摒弃,那么共同体内部的自我运行则会受阻,表现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显着。特别是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形成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思路,应用于农业发展和扶贫实践工作,会导致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通过结合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研究分析,一步步破除西方的发展主义神话,揭示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虚伪面具。第六部分针对前面的论述研究,对黄金村今后的扶贫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中国的“生态扶贫”应该从国情出发,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本身就置身于千差万别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将各民族文化化异为同,也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在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擅长的方式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参与人类现实整体性、多元一体化的宏伟叙事。传统的并不都是糟粕,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共同体成员所生息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去考虑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而不是为其寻找一个并不适合的“替代方案”。以此为鉴,旨在为当下的“生态扶贫”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有效借鉴,促进“生态扶贫”终极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靳玉龙,周珠扬,白婷,强小林[5](2017)在《青稞粮草双高新品种藏青2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选育粮草双高型青稞新品种,既是西藏自治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也是种植区农户种养结构改善的需要。藏青27以中晚熟高秆大粒丰产型新品种藏青320为母本,用中熟中秆大穗多粒的美国大麦品种做父本杂交,1987年形成杂交组合,2016年通过西藏自治区作物品种审定后推广。该品种在西藏全区多点生产比较示范中,平均产量为326.7 kg/667 m2,比对照喜拉19号增产15.8%,丰产性较好。本文从选育过程、不同海拔种植地的播种期、播种管理、栽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李泽[6](2017)在《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文中提出油桐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植物的统称,与油茶、核桃和乌桕并称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桐油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附着力强、富光泽、耐酸碱等优良特性,是制造优质、环保油漆的最好原料。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在原油日趋减少的今天,油桐成为了优良的生物能源树种。油桐生长快,结实早,3年即可始果,这与它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合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品种选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了三年桐和千年桐两个油桐物种基本光合特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对叶绿体基因组开展了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油桐良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油桐不同品系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两个物种的4个油桐品系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葡萄桐、小米桐、对年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千年桐的Pn、Gs、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2)4个品系的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呈不规则的“V”字型;(3)4个品系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平均值大小排序为:葡萄桐>小米桐>对年桐>千年桐;(4)影响油桐净光合速率值大小的主要生态生理指标依次为: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小米桐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油桐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其中,葡萄桐的光合效率最高,千年桐的光合效率比葡萄桐的低13.39%。2.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供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对油桐幼苗生长、叶片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生长、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明显影响(P>0.05);中度干旱及重度干旱使两种油桐的叶绿素SPAD值、生长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下降(P<0.05),且在重度干旱胁迫下迅速下降,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着升高(P<0.05);中度干旱胁迫下油桐幼苗Pn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及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三年桐的光合机构活性及光合效率高于千年桐,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较千年桐强。3.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对镁元素的响应。采用营养液砂培试验,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镁水平的增加,两个油桐物种叶片镁含量逐渐升高。低镁浓度(Mg2+<2 mmol·L-1)显着抑制了油桐的生长,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PSII的潜在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下降(P<0.05),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游离脯氨酸(Pro)有所升高;高镁浓度(Mg2+>4mmol·L-1)也抑制了油桐幼苗的生长,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下降(P<0.05);随着供镁水平的增加,油桐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净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镁离子浓度为2-4 mmol·L-1时,有利于油桐幼苗正常生长,缺镁胁迫下油桐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通过观察油桐叶片解剖结构及胞间连丝,测定了叶片Rubisco和PEPC羧化酶活性、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及叶脉密度初步研究了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结果表明:油桐叶片叶肉细胞中具有密集的维管束鞘细胞,且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羧化效率、Rubisco及PEPC羧化酶活性高于C3植物油茶和水稻。另外,油桐的胞间连丝密度介于C3和C4植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的值较C3植物的低,同时,与C3植物相比,油桐具有较高叶脉密度。这些结果表明油桐可能是一种介于C3植物和C4植物之间的中间型物种,这对C3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分析。应用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平台(PacBio RS II)对油桐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并与麻疯树、巴西橡胶及木薯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1,528 bp,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26,819 bp,被分隔的大单拷贝区(LSC)和小单拷贝区(SSC)长度分别为89,132 bp和18,758 bp。编码114个基因,包含81个蛋白编码基因、29个tRNAs和4个rRNAs基因,其中16个基因含有内含子,21个基因位于IR区。基因的种类、数目以及GC含量等与其他大戟科物种相似。总共鉴定了 81个大于10个碱基的SSR位点。与同科的麻疯树叶绿体基因组相比,油桐叶绿体基因组中有8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82个核苷酸插入或缺失。基于55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36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油桐与麻疯树是姐妹种,在进化中位于I类真蔷薇分支。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研究对今后物种进化及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阐明油桐在大戟科的进化位置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陈俊杰[7](2013)在《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期刊、网络等有关资料和信息,结合调查实际,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简述了世界及我国大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别是对新疆大麦生产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及新疆大麦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在新形势下发展新疆大麦的初步思路。当前,我国大麦生产仍处于低谷时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优质专用大麦育种综合水平和效率较低、优质专用大麦生产栽培技术滞后、食用和饲用大麦产后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缺乏、产学研沟通不畅和销售流通环节混乱等。相比之下,新疆具有种植大麦的优势条件:(1)优越气候条件;(2)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较充足的水利资源;(3)啤酒大麦实现增效相对容易;(4)啤酒大麦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较差的土地。新疆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都适合大麦的种植。当前在奇台、巴里坤、额敏等县境内的兵团农场及乡村种植啤酒大麦较为集中而且规模较大。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大麦生产仍然处于低谷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四点:(1)进口啤酒大麦的冲击;(2)新疆生产的啤酒大麦原料在品质上不过硬;(3)产品外销的运距远,增高了成本;(4)当地的种植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待提高。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六点可行性对策:(1)注重优质选育,优化栽培技术;(2)促进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3)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品质结构;(4)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区域布局;(5)强化基础建设,丰富服务平台;(6)加快专用大麦新品种与技术研发。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大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共有5个方面:(1)特异育种材料鉴定、基因挖掘与利用;(2)快速高效育种技术研究;(3)现代生产管理与栽培技术研究。(4)主要病虫草害新型防治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研发;(5)高附加值产品与加工技术研发。

其美旺姆[8](2013)在《“十一五”冬青稞育种项目进展与“十二五”育种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一五"冬青稞育种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育种目标,扩大亲本来源,新配杂交组合,筛选积累优异品系和杂交后代材料,提交审定和审定的品种有4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万多亩,为十二五冬青稞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强舸[9](2013)在《权力、技术变迁与知识再生产 ——当代西藏作物种植史的政治学叙事》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西藏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变迁,具体研究对象是西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种植品种(青稞和小麦)现代化的变迁历史,本文关注的核心历史时段是1970年代至1990年代。通过对档案、口述史和田野调查的资料的研究,本文的现实目的是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过程透视和展现新中国的西藏治理得失。本文的核心理论问题是:什么因素和机制决定了西藏农业技术变迁?本文基本回答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及其互动决定了西藏技术变迁的结果,并进一步塑造了知识的再生产,即农民关于农业的文化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知识都再随之变化。而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的结果是发展嵌入传统,两者共同繁荣。研究发现,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中存在国家和农民两个行为体,它们对新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国家推动技术变迁的一般目的是追求农业的更高产出,而农民在技术变迁中受到的制约机制则是更为复杂,他更多的受到本地生计模式的制约,他在选择技术时首要考虑的是他的生计问题,而获得更高的农业产出很可能对他的整个生计方式造成破坏。因而,国家和农民受不同的利益所驱使,就会在农业技术变迁的方向上产生分歧,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就会产生冲突,而决定冲突结果的,就是两者所拥有的权力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互动。除导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要阐释决定农民在技术变迁中行为选择的制约机制,全面的分析在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中,自然环境、生计模式与农业文化之间的制约关系。第二、三、四章则是在第一章的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农业技术变迁历史的分阶段分析来讨论国家和农民之间权力结构的变化及权力的互动是如何导致了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后果。第二章具体分析的农业技术变迁事实是1970年代西藏的冬小麦推广,探讨国家是如何在拥有土地控制权的前提下,通过政治运动实现冬小麦推广这一农业技术变迁。第三章具体分析的是1980年前后西藏“压缩冬小麦,扩种青稞”的农业政策及其后果。第四章具体分析的是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在“土地归户”之后,农民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国家设想的矮秆化农业技术变迁方向,实现了自身所需要的高秆化农业技术变迁。最后,是简要的结论。

迟玉花[10](2013)在《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着名民族学人类学教授、结构功能学派的领袖人物A·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 Brown)与我国民族学奠基人吴文藻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细致的研究,研究者有必要在最初阶段,将一个村子作为研究单位。循着这样的思路,本论文将研究视点落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的一个有53户人家的藏族村落——郭大村。通过对农牧兼营的郭大村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笔者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处入手详细考察描述了改革开放前后,郭大村人在经济生活模式、社会基本结构、教育的获得、精神世界的建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层与流动等方面的现状与变迁。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通过纵向的比较研究,分析郭大村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起因与过程,探察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印证“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发展”这一理论的同时,尝试提出了科学处理和解决郭大村城乡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论文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在较为详细地提供了关于田野点——中国西北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郭大村的地理定位和文化图景的民族志描述基础上,记叙本项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主题与基本关切点,同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村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评论其得失的基础上,表明:在坚持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项研究在·个村落社区现代化的进程中,试图以扎实的民族志研究为推手,促进中国藏族村落民族志的发展。第二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产方式。通过详细描述郭大村藏族居民传统的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土地和牧场,即农、牧业的取舍,论证了郭大村人面对现代化所进行的“自觉选择”。在充分分析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的利弊,以及基于传统和现实的情况,郭大村人应该做出“联合”——农农联合、牧牧联合、农牧联合的选择,以此来提升农牧业经济实力。第三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基于对郭大村人日常收入和人情礼信支出的详细描述,表明在现代化的今天,郭大村人仍例行着祖辈相传的传统人情礼俗,这是村落居民相互间维系个人情感和亲属、邻里关系的重要方式。民居的建盖和家用电器及小型农用机械化的使用,既显示出现代化对提高郭大村人生活水平的直接作用,也显现出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一需引起关注的世纪难题。最后,以在郭大村村落家庭中有代表性的3个家庭作为个案,详细叙述了他们的生计方式和家庭状况,笔者认为,传统的生计模式不能使郭大村人致富,应整理思路,改变观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第四章郭大村的社会结构。此章以郭大村的历史及社会特征、村落社会及村规民约、村人的婚姻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社会结构深描为主线,意在说明文化变迁对郭大村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五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教育。“双语”教育、传统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寺院教育在培养藏族知识分子、传播藏族文化和知识、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脱离广大群众、不能普及大众知识、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相分离等局限性。人力资本是21世纪各种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及生产生活等皆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而郭大村人受教育程度现状堪忧,文盲率高达56%,与现代化的社会要求极不匹配。应汲取以往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素质。第六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信仰。该章对郭大村人的宗教信仰、郭大村主寺恰盖寺、村民与寺院的互动、村民宗教支出、宗教的调适做出描述与分析,指出,为适应现代化的脚步,村民与宗教在积极的调试中获得了各自的发展。第七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民俗与娱乐。郭大村村民的民俗娱乐在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变迁中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但是,作为凝聚村民的粘合剂,民俗娱乐将会在改变中得到继承。第八章结语:研究结论与反思。陈述本项研究的初步结论,对郭大村人的文化适应、政府施政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符合民族志事实的解释,进而指出,文化自觉是社区发展和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的前提,并对本项研究作为一项村落民族志研究作出辩护和反思。此外,各章节中与郭大村相关的图片,笔者都在每一章的最后给予了展示。

二、青稞良种选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稞良种选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1.2.3 研究综评
    1.3 理论基础
        1.3.1 产业发展理论
        1.3.2 公共政策评估
        1.3.3 公共政策量化分析范式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梳理
    2.1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1 南木林县基本情况
        2.1.2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2.1.3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2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概述
        2.2.1 国家层面政策梳理
        2.2.2 自治区级层面政策梳理
        2.2.3 县市级层面政策梳理
第三章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 设计思路与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调研情况分析
        3.2.1 问卷设计
        3.2.2 数据来源与信度效度分析
        3.2.3 调研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确定指标权重
        3.3.1 确定指标权重方法选择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4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章 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政策宣传不到位
    4.2 政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
    4.3 政策的执行机构不健全
    4.4 政策的保障性不明显
第五章 完善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5.1 加强政策宣传
    5.2 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5.3 加强政策执行机构建设
    5.4 在政策全过程中提升政策保障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西藏冬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品系选育结果
    1.2 全区区域试验
    1.3 审定通过品种
    1.4 期间所获得的获
    1.5 发表论文、专着、地方标准、技术手册
    1.6 生产上应用情况
    1.7 期间冬青稞品种选育过程和主要特点
2 冬青稞育种实施的经验
    2.1 实施主要内容
    2.2 主要研究试验方法
3 今后冬青稞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 需求与展望
5 今后冬青稞育种规划
    5.1 明确育种目标
    5.2 育种技术改进
    5.3 实现冬青稞品种的最大效益

(3)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词语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的起源驯化及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1.1 鸡的起源与驯化
        1.2 鸡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2 国内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1 国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2 国内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3 动物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1 高通量测序发展概况
        3.2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3 鸡基因组重测序研究进展
    4 鸡表型性状研究进展
        4.1 鸡的表型性状
        4.2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研究
    5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1 动物高原适应性概况
        5.2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3 鸡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所需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分析
        2.2.2 SNP、插入或缺失及删除检测
        2.2.3 群体结构、进化历史和基因渗入分析
        2.2.4 选择性清除分析
        2.2.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鸡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3.1.1 遗传多样性
        3.1.2 群体遗传结构
        3.2 重测序揭示鸡的基因渗入
        3.3 重测序揭示鸡的选择性清除信号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4.2 人工选择压力对选择性清除信号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基因组重测序鉴定鸡特定表型性状相关基因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鸡丝羽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鸡体重相关基因的鉴定
        3.3 鸡产蛋相关基因的鉴定
        3.4 鸡乌骨性状相关基因的鉴定
        3.5 鸡攻击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4.2 鸡生产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第四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藏鸡的高原适应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藏鸡高原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藏鸡高原适应性相关通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相关通路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调控
        4.2 环境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与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认识与理论研究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当代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生态背景
    第三节 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田野点选取理由
第三章 从“斯威顿”生计到“双轨”式生计
    第一节 黄金村苗民的传统认知理念
    第二节 黄金村古茶园复合农耕系统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的“双轨”式生计
    第四节 皇权制度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四章 从“双轨”式生计到固定农耕生计
    第一节 统购统销时期湖南茶业的恢复发展
    第二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茶业
    第三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的固定农耕生计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五章 从固定农耕生计到市场化生计
    第一节 现代“保靖黄金茶”产业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黄金茶业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六章 黄金村生态扶贫路径
    第一节 古茶园保护
    第二节 文化持有者主体参与
    第三节 现代茶业市场开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堂朗公社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B 堂朗公社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C 堂朗公社历年耕牛、牲猪情况(1957-1979)

(5)青稞粮草双高新品种藏青2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藏青27选育过程
2 藏青27特征特性
3 藏青27产量表现
4 藏青27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4.2 播前准备
    4.3 栽培控肥要点
    4.4 田间管理
    4.5 适时收获

(6)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桐概述
        1.1.1 油桐简介
        1.1.2 油桐栽培历史及资源分布
    1.2 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2.1 光合作用的研究意义
        1.2.2 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午休”现象
        1.2.3 光合作用年变化
        1.2.4 油桐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1.3.1 水分
        1.3.2 矿质营养
        1.3.3 光照
        1.3.4 温度
        1.3.5 CO_2浓度
    1.4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1.4.1 种
        1.4.2 不同的发育阶段
        1.4.3 叶龄
        1.4.4 叶位
        1.4.5 果实的有无
    1.5 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
        1.5.1 C_3途径
        1.5.2 C_4途径
        1.5.3 C_3-C_4中间型光合
        1.5.4 景天科酸代谢(CAM)途径
        1.5.5 不同光合碳同化途径的鉴别方法
        1.5.6 光合碳同化途径研究现状及水平
    1.6 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
        1.6.1 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
        1.6.2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性
        1.6.3 基因组测序研究概述
    1.7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课题来源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1.7.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油桐不同物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2.1.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1.5 净光合速率对光响应的测定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
        2.2.2 油桐4个品系SPAD值的比较
        2.2.3 油桐4个品系P_n的日变化
        2.2.4 油桐4个品系T_r的日变化
        2.2.5 油桐4个品系G_s的日变化
        2.2.6 油桐4个品系C_i的日变化
        2.2.7 油桐4个品系的P_n与其T_r、G_s、C_i及PAR的相关性分析
        2.2.8 油桐4个品系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干旱胁迫对油桐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SPAD值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油桐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干旱胁迫对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叶绿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镁元素对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Mg含量的测定
        4.1.4 生长指标测定
        4.1.5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Mg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4.2.8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5.1.2 冰冻切片观察叶片解剖结构
        5.1.3 石蜡切片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
        5.1.4 油桐叶片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素分布观察
        5.1.5 油桐胞间连丝密度衡量
        5.1.6 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片横切面结构观察
        5.2.2 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
        5.2.3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_3、C_4物种和油桐叶片的胞间连丝
        5.2.4 光合酶活性的测定
        5.2.5 δ~(13)C测定
        5.2.6 叶脉密度的比较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DNA提取及检测
        6.1.3 文库构建
        6.1.4 DNA测序
        6.1.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
        6.1.6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6.1.7 基因组验证
        6.1.8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6.1.9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研究
    6.2 结果分析
        6.2.1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
        6.2.2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验证
        6.2.3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6.2.4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与大戟科物种比较
        6.2.5 重复序列分析
        6.2.6 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
        6.2.7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分析
        6.2.8 油桐与其它物种IR边界区基因分布比较
        6.2.9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油桐系统进化位置探讨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硕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新疆种植大麦的优势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世界大麦生产情况
    2.1 世界大麦栽培历史概述
    2.2 当前世界大麦生产的概况
    2.3 世界大麦贸易情况
    2.4 世界大麦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情况
    2.5 当前世界大麦面临的问题
第3章 我国及新疆大麦生产情况
    3.1 我国大麦生产情况
    3.2 新疆大麦生产的现状
第4章 新疆大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当前新疆啤酒大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新疆啤酒大麦的对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发展趋势
    5.3 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十一五”冬青稞育种项目进展与“十二五”育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一五期间主要取得的成就
    1.1 十一五期间冬青稞品种选育结果
    1.2 申报审定品种和审定通过品种
    1.3 获奖情况
    1.4 十一五冬青稞品种选育过程和主要特点 (见下表)
    1.5 新品种生产上应用情况
2 项目实施的经验
    2.1 项目主要内容
    2.2 主要研究试验方法
3 西藏冬青稞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1 育种手段落后
    3.2 品种资源研究与育种工作脱节, 亲本选择面窄
    3.3 早熟冬青稞品种缺乏
    3.4
    3.5
    3.6 需要进行饲料型冬大麦育种的研究
4 需求与展望
5 十二五冬青稞育种规划
    5.1 要合理确定育种目标
        5.1.1 高产、抗寒、抗病型:
        5.1.2 早熟、稳产、抗寒型。
        5.1.3 综合型。
        5.1.4 饲料型。
        5.1.5 加工专用型。
    5.2 项目任务
    5.3 技术路线与思路
    5.4 措施与对策
        5.4.1 育种目标要明确具体。
        5.4.2 育种技术路线。
        5.4.3 育种方法。
        5.4.4 选育新品种材料是关键。
        5.4.5 合理的亲本组配。
        5.4.6
        5.4.7
        5.4.8
        5.4.9

(9)权力、技术变迁与知识再生产 ——当代西藏作物种植史的政治学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现实问题:西藏治理
        (一) 国外的研究:宗教的视角
        (二) 经济发展的视角
        (三) 本文进路:从农业发展看西藏治理
    第三节 理论问题:农业技术变迁
        (一) 农民如何选择新技术?
        (二) 国家(市场)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第四节 分析框架
        (一) 行为体
        (二) 因素
    第五节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资料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
    第一节 文化与技术变迁
    第二节 被抵制的新品种和被接受的新品种
        (一) 两类品种的收益比较
        (二) 两类品种的经营成本比较
        (三) 来自田野的回答
    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藏族生计的整体性
        (一)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农区牧业
        (二) 牛羊与藏族农民的传统生计
        (三) 农牧结合:藏族农民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性智慧
        (四) 农牧结合的生态意义
    第四节 被接受的新品种与藏族生计变迁
        (一) 藏族传统生计模式严重的内在危机
        (二) 被接受的新品种
        (三) 新技术嵌入后对传统生计模式的作用
        (四) 文化禁忌变迁的两个例子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政治运动与1970年代西藏的冬小麦推广
    第一节 “抓革命”能“促生产”吗?
    第二节 冬小麦推广计划的出台
        (一) 冬小麦育种的历史
        (二) 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冬小麦推广工作的启动
    第三节 冬小麦推广遇到的障碍
    第四节 阶级斗争的生产意义
        (一) 阶级斗争的作用
        (二) 开展阶级斗争
    第五节 思想改造
        (一) 阶级斗争的局限
        (二) 思想改造的经验基础
        (三) 思想改造与改造自然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一) 冬小麦推广的结果
        (二) 讨论:政治运动的生产功能
第三章 :民族习惯还是权力结构?——1980年西藏冬小麦调整政策及其后果分析
    第一节 过度推广冬小麦的危害
        (一) 违背了自然规律
        (二) 与当地生计模式发生严重冲突
        (三) 讨论
    第二节 文革结束后西藏种植政策的调整(1976-1985)
        (一) 西藏内部对冬小麦种植的调整(1976-1980)
        (二)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三) 胡耀邦率团赴西藏考察与西藏种植政策的逆转
        (四) 具体调整内容(1980-1985)
    第三节 对1980-1985年西藏种植政策的分析
        (一) 整体评价
        (二) 山南的案例
        (三) “土地归户”后冬小麦种植面积的上升
    第四节 为什么相反的政策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一) 民族习惯是什么?
        (二) 谁决定“种什么”?
第四章 权力互动渠道与1980年代西藏种植业发展规划的转折
    第一节 权力互动渠道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1980年代初西藏种植业发展规划及行动
        (一) 国家的设想
        (二) 国家的行动:昆仑1号的推广
        (三) 昆仑1号的骤然谢幕
    第三节 国家和农民的双重困境
        (一) 国家的困境
        (二) 农民的困境
        (三) 双方困境的解决出路
    第四节 藏青320的脱颖而出
        (一) 1980年代初藏青320的境遇
        (二) 藏青320命运的转折
        (三) 两个青海的类似案例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一) 行为体和因素
        (二) 技术变迁机制的具体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10)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其运用
    第四节 研究内容概述
    第五节 村落社区研究综述
    第六节 田野地点的选择
    第七节 郭大村历史沿革
第二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牧业生产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半农半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其他经济活动
    附图
第三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收入和人情礼信支出
    第二节 郭大村藏族民居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使用家用电器情况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3个家庭
    附图
第四章 郭大村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郭大村的历史记忆及社会特征
    第二节 郭大村村落社会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家庭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婚姻
    第五节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五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教育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第二节 传统教育中的寺院教育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受教育情况调查
    第四节 发展藏族现代教育的经验与感悟
第六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信仰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郭大村主寺恰盖寺院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与恰盖寺院的互动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宗教支出
    第五节 宗教的调适与变革
    附图
第七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民俗与娱乐
    第一节 民俗与娱乐综述
    第二节 “斡阁玛戛”习俗解读
    附图
第八章 结语: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与问题
    第二节 反思与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对郭大村前任大队支书付完玛的访谈
    附录2:对恰盖寺院囊欠管家成来的访谈
    附录3:二十世纪甘肃藏族研究概述
    附录4:郭大村改革开放前后部分原始经济资料

四、青稞良种选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 马涛. 西藏大学, 2021
  • [2]西藏冬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其美旺姆. 西藏农业科技, 2018(S1)
  • [3]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D]. 陈彬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4]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D]. 皇甫睿. 吉首大学, 2018(01)
  • [5]青稞粮草双高新品种藏青2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靳玉龙,周珠扬,白婷,强小林.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3)
  • [6]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D]. 李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5)
  • [7]新疆大麦的生产现况和发展前景[D]. 陈俊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8]“十一五”冬青稞育种项目进展与“十二五”育种规划[J]. 其美旺姆. 西藏科技, 2013(08)
  • [9]权力、技术变迁与知识再生产 ——当代西藏作物种植史的政治学叙事[D]. 强舸. 复旦大学, 2013(02)
  • [10]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D]. 迟玉花. 兰州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青稞品种选育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