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额会给我们新的灵感

营业额会给我们新的灵感

一、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董燕[1](2017)在《论先锋小说与中国80年代小说观念的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先锋小说”一般指称的是1985年左右兴起,以马原、余华、格非等作家为代表所创作的一批致力于形式实验和叙事革命的小说,这类小说在理念和叙事手法等方面完全迥异于以往,深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是具有明显探索和创新特质的新潮小说。从小说的观念嬗变来看,先锋小说对传统小说观的突破可以说是深入的、广泛的、决绝的,毫不夸张地说,“先锋小说”的大量创作和批评实践,是中国小说观念的一次重大革新,对此后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着越来越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马原、格非、苏童、余华等先锋作家有关小说创作理论方面的专着或讲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先锋小说与中国当代小说观念的变革。先锋小说对小说真实的颠覆性看法,对小说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崭新叙说,对小说构成元素和对象的新鲜界定和大胆拓展,对小说叙事特质的关注和强调,以及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等,无疑为在传统世界开辟新思维提供了另外的可能与道路,必将深刻影响到今后中国小说的发展进程。当然,这种极端的形式实验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比如坚实的本土根基的缺乏、挑战传统叙事成规时的矫枉过正以及因对叙事“技术”的过度关注而导致的内容贫乏和思想苍白等等,这都需要进行认真清理、辨证评析。把这些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和他们有关小说观念的论着结合起来,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可以把对先锋小说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对他们小说观念中的洞见与不见的梳理与评析,对我们有效把握和预测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也会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王洪平,刘海飞[2](2013)在《苏、浙、冀三省商品交易市场考察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专题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4月6日至13日,由省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队赴浙江、江苏、河北三省,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与三省及杭州、南京、徐州、保定等市商务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徐州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白沟国际箱包城、中国白沟和

郭慧[3](2012)在《试论二胡演奏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文中认为在民族音乐中,二胡作为众多民问器乐中的一种,有它本身的个性与特殊性,它以表现细腻、委婉、柔美的音色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在近百年的发展与状大中,成为我国民族器乐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在众多民族器乐中脱颖而出。无论是演奏技术技巧的提高、乐曲数量的增加、表现风格的多样化,还是乐曲内涵的表达、表现,都取得了非凡的、不可忽视的的成绩。因此,对于二胡演奏,无论是从形式手段、技术技巧方而,还是音乐深度,音乐内容方而,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要在不断巩固提高技术技巧的前提下,整体性、全面性地把握乐曲内容、乐曲风格,完整无误地表达乐曲内涵,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塑造典型的音乐形象成为了新时期的二胡演奏的新要求。在二胡演奏中,它有着作为二胡这件乐器所独有的演奏手段和技术技巧等表达方式作为它的基本特点,因此,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独树一帜,为二胡的特征化、个性化打下了基础。例如演奏中滑音、颤音、音色等的特殊性。通过它本身的技术形式所能够表达的特殊的音乐特征作为它本身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所存在。本文立足于演奏过程中,形式手段的把握与内容内涵的表达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哲思、哲理的运用,剖析二胡演奏中形式手段、形象思维以及内容表现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

史立刚[4](2007)在《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大空间公共建筑作为以大量性建筑为“底”的“图”,从古至今备受关注,占据了与其数量不成比例的资源配额。因此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功能、技术含量较高,构思涉及“自变量”的更多,使得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一直是建筑师不愿碰触的雷区和死角而显得扑朔迷离。本文旨在对这一前沿课题有所突破,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类型深化与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进行有益探索。首先基于对生态研究和大空间公共建筑研究的背景分析,本文认为二者的整合研究对于各自的深化发展都极具建设性,并明确了其与节能建筑、功能可持续使用、气候设计的关系。其次从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本体特点入手探讨了它的生态使命,提出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概念、特性及展望。然后通过对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原则的探讨搭建了其理论框架。其外部条件包括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业主决策的理性态度、建筑教育的观念更新及公众参与的积极策应,重点讨论了引入科学的建筑策划和全寿命周期评价思想及建立开放互动的三元一体化合作机制问题。其内在设计原则包括高效化原则、健康化原则、木桶效应原则和此时此地原则。接着从选址的生态位策划、形式追随生态和内容结合生态三方面建构了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策略,从而为其实现画出了合理的战术路线图。最后通过对其美学特征和评价的探讨揭示出生态化设计的大空间公共建筑美学的深层内涵和规律。本文归纳和评述了大量相关文献,掌握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互证的角度对其研究,建构了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系统理论,对于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系统地阐释了当代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的理念基础应由单纯注重结构理性向生态理性拓展和提升的本体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概念并建立开放互动的三元一体化合作机制,并搭建了从设计的外部条件到本体原则的理论框架。自上而下地建构出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策略,并提出其模式图解,深入地论证了设计追随生态的合理性。建构了大空间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美学框架,揭示出其美学表象及其深层逻辑,从而实现了大空间建筑美学的拓展和超越。

虞乐仲[5](2014)在《“印度精神”的召唤 ——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孟加拉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自由观、普世性民族主义思想为重点,以泰戈尔对民族运动的参与、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对心灵自由与多元和谐的呼吁和追求为主线,致力于从思想和行动纵横两个方向勾画泰戈尔的政治理想和相关实践。除了导论和结语之外,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为:在近代印度,英国殖民者通过英语教育传播的平等自由思想和英国人信奉的崇尚理性精神的基督教,既让近代印度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沾染了自由主义色彩,也与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印度教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印度知识分子在对印度教传统的非理性因素有了深刻认识的同时,内心深处也产生了文化焦虑。在印度这个宗教影响远远大于政治的社会,他们的民族意识首先以宗教危机感的形式萌发。由此触发了一场高扬理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家族祖孙三代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这场运动。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尔卡纳特的贡献主要在于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领域,为日后的民族运动铺垫基础;泰戈尔的父亲德本德拉纳特努力通过宗教改革,在印度社会植入了理性精神:泰戈尔本人则通过文学运动,进行大众启蒙,让普通民众认识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危害。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对泰戈尔政治理想的勾画——由第三、第四和第五章组成。由第三章开始,首先重点论述泰戈尔的哲学思想、“人的宗教”思想,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泰戈尔的自由观。受家庭氛围以及家族成员与英国人特殊关系的影响,泰戈尔在自由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试图超越政治疆域的狭隘性,在精神领域调和东西文化。他认为,政治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离不开和谐,和谐来自对真理的证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泰戈尔认为,和谐可以实现,因为梵我同一,天下苍生在精神上本是一家;从认识论的角度,泰戈尔也认为,和谐可以实现,因为属于真理的无限寓于有限之中,以有限形式存在的个体,可以通过心灵感悟无限,从而在精神上证悟真理,实现你我合一。在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上,泰戈尔认为,自由来自行动、关爱和教育。只有在超越国界、和谐多元的人类大家庭中,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基于民族国家扼杀自由,民族国家必然消亡的信念,泰戈尔对民族主义提出强烈的批判,因为通过膜拜物质力量、鼓动恶性竞争、溶解个体意识,民族主义将破坏社会和谐。在印度如何走向自治的问题上,泰戈尔认为,印度的问题在于内部。当务之急是解除政治、宗教和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人心灵的约束。政治自由不是最迫切需要,如果印度人的内心不自由的话,自治也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在此基础上,泰戈尔构想了一套普世性民族主义思想。他认为,自由来自人类关系的改善。为此,必须超越民族疆域的狭隘性,在文化领域培育多元价值观,为和谐的国际环境铺垫基础。从印度传统中,泰戈尔发现了崇尚精神自由、倡导包容合作的“印度精神”。他认为,在一战刚刚结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印度应该凭借独特的精神,为人类承担起特殊的使命。受政治理想的驱动,在“印度精神”的感召下,泰戈尔在圣蒂尼克坦开展了一场教育实验——创办圣蒂尼克坦和国际大学。他希望,在多元的文化环境和自由的教育体制下,培育学生的包容和兼爱精神,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1924年,泰戈尔率领国际大学代表团,带着“印度精神”所背负的使命,前往中国宣传他的政治大同理想。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他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以及民众的冷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政治理想脱离了作为后发国家之一的中国的现代化的特殊情境。本文的结论是,与其说泰戈尔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的政治理想不大现实,但不可否认,时至今日,他的理想仍然是一个指引着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标杆。

钟汇[6](2001)在《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文中指出

二、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论先锋小说与中国80年代小说观念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引论: 一个尚未终结的文学话题
    第一节 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梳理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说本质的别样言说
    第一节 表达个体的经验与超验
    第二节 唯一的真实是灵魂的感知
第二章 小说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
    第一节 小说是审美的艺术
    第二节 小说应直面人类精神的存在境遇
    第三节 小说应提供崭新意义的启蒙
    第四节 小说是严肃的“游戏”
第三章 小说元素和对象的崭新认识
    第一节 小说应拓展多种表现空间
    第二节 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第三节 小说应突破传统线性情节模式
第四章 小说“叙事”特质的强调和探索
    第一节 为叙而叙的纯粹叙事艺术
    第二节 提供可信的细节暴露虚构
    第三节 时间的意义在于重新结构世界
余论: 一笔弥足珍贵的遗产
    第一节 艺术的进化与非文学因素的清除
    第二节 挑战传统中的矫枉过正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苏、浙、冀三省商品交易市场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印象
    1. 划行归市, 迁场集聚
    2. 转型升级, 拓展商圈
    3. 产业融合, 互动发展
    4. 功能集成, 完善体系
二、启示与体会
三、几点建议
    1. 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发展
    2. 创新管理体制, 推动发展
    3. 科学规划定位, 统筹发展
    4. 完善机制建设, 调控发展
    5. 加大政策支持, 保障发展
    6. 坚持试点先行, 率先发展

(3)试论二胡演奏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二胡艺术及二胡的发展
    1.1 二胡艺术概述
    1.2 二胡的构造
    1.3 二胡的发展
第二章 二胡演奏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2.1 速度
    2.2 力度
    2.3 节奏
    2.4 揉弦
        2.4.1 滚揉
        2.4.2 压揉
        2.4.3 滑揉
        2.4.4 迟到揉弦
    2.5 颤音
    2.6 滑音
    2.7 气息
    2.8 音区
    2.9 音色
第三章 二胡演奏中的内在内容表现
    3.1. 作品的创作
    3.2 作品的表演
        3.2.1 乐曲“读谱”阶段
        3.2.2 乐曲演奏阶段
        3.2.3 传统哲理、哲思对演奏的影响
        3.2.4 乐曲的表现阶段以及认知——体验——表现的演奏观的形成
        3.2.5 乐曲的欣赏阶段
第四章 二胡演奏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4.1 二胡演奏中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4.2 注重音乐的形式美
    4.3 二胡表现中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4.4 二胡演奏中形式与手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4.4.1 形式手段对音乐内容的决定影响
        4.4.2 音乐内容对形式手段的召唤
    4.5 演奏观念的明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生态化
        1.1.1 对新奇无休止的迷恋
        1.1.2 建筑的返本归原
        1.1.3 生态意识的觉醒
        1.1.4 建筑与生态有约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动态
        1.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理论的发展
        1.2.2 生态建筑理论的深化
        1.2.3 国内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进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研究本体内容界定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方法及论文结构
        1.4.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结构体系与框架
第2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使命
    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空间特征解析
        2.1.1 空间尺度的特征
        2.1.2 空间使用的特征
        2.1.3 空间塑造的特征
    2.2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提出及探索
        2.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提出
        2.2.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特性
        2.2.3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优势及展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
    3.1 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
        3.1.1 国家政策对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意义
        3.1.2 国外生态政策的借鉴和中国生态政策的启动建设
    3.2 业主决策的理性态度
        3.2.1 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统筹平衡
        3.2.2 前期专业策划机制的完善
    3.3 建筑教育的观念更新
        3.3.1 升华建筑理念
        3.3.2 拓展技术结构
        3.3.3 改良设计模式
    3.4 公众参与的积极策应
        3.4.1 绿色消费观的启蒙倡导
        3.4.2 完备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框架
    4.1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4.1.1 有机整体法则
        4.1.2 物物相关法则
        4.1.3 协调稳定法则
        4.1.4 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流动法则
        4.1.5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法则
    4.2 生态理念内涵
        4.2.1 生态世界观
        4.2.2 机巧主义
        4.2.3 共生观念
        4.2.4 动态思维
    4.3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
        4.3.1 高效化原则
        4.3.2 健康化原则
        4.3.3 木桶效应原则
        4.3.4 此时此地原则
        4.3.5 有机化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
    5.1 建筑选址的“生态位”策划
        5.1.1 从功能可持续出发策划“生态位”
        5.1.2 从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出发选址
    5.2 形式追随生态
        5.2.1 从“自然之理”到“自然之利”
        5.2.2 集约的有机建筑体型
        5.2.3 理性高效的结构优化
        5.2.4 缓冲气候的开放生态界面
        5.2.5 建筑构造多功能复合
        5.2.6 “意译式”的地域主义
    5.3 内容结合生态
        5.3.1 环境品质健康
        5.3.2 环境负荷减约
        5.3.3 空间功能高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美学宗旨
    6.1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内涵与外延
        6.1.1 传统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内涵
        6.1.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拓展与超越
        6.1.3 建筑进步的评价标准
    6.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表象
        6.2.1 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
        6.2.2 有机轻灵的建构优化
        6.2.3 自律宜人的空间品质
        6.2.4 精致高效的建筑构件
    6.3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深层逻辑
        6.3.1 生态理性的有机彰显
        6.3.2 生态美学的本体内涵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印度精神”的召唤 ——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和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英国人——播种自由的殖民者
    2.1 英国殖民入侵之前印度社会的特点
        2.1.1 国家认同感的缺失
        2.1.2 文化上的开放性
        2.1.3 宗教的影响大于政治
        2.1.4 独立自由的学术传统
    2.2 合与分: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
        2.2.1 以笔代剑:英国殖民统治的自由主义底色
        2.2.2 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
    2.3 同化与疏远:英语教育的双重影响
        2.3.1 英语学派的胜利
        2.3.2 英语教育的影响
    2.4 印度独立运动的特点
        2.4.1 宗教与政治混合
        2.4.2 整合有失全面
        2.4.3 抗争强度较低
3 孟加拉的文艺复兴——民族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响曲
    3.1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夹缝中的印度近代知识分子
    3.2 孟加拉的文艺复兴:从文化焦虑到自治诉求
    3.3 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民族觉醒的先行者
    3.4 德本德拉纳特·泰戈尔:理性主义的倡导者
    3.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文学启蒙的推动者
        3.5.1 印度近代文学的兴起
        3.5.2 泰戈尔与文学运动
4 自由来自和谐——泰戈尔的自由观
    4.1 梵我如一:泰戈尔的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
    4.2 人的宗教:从人性到神性的和谐之路
        4.2.1 人对物质自我的超越
        4.2.2 在有限中证悟无限
        4.2.3 用爱融合有限与无限
    4.3 如何理解“自由”
        4.3.1 来自家庭的影响
        4.3.2 自我、存在与自由
        4.3.3 泰戈尔对自由的理解
    4.4 如何获得自由
        4.4.1 爱能发现自由
        4.4.2 自由离不开行动
        4.4.3 教育培育自由
5 印度如何自由——泰戈尔与民族主义运动
    5.1 印度民族运动的历程
    5.2 民族运动中的泰戈尔
    5.3 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
        5.3.1 何谓“民族国家”
        5.3.2 民族国家的反道德性
        5.3.3 民族国家必然消亡
        5.3.4 对泰戈尔民族国家观的各种评析
    5.4 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5.5 心灵的斯瓦拉吉:印度自治的钥匙
6 和而不同的多彩世界——泰戈尔的政治理想
    6.1 泰戈尔的普世性民族主义
        6.1.1 对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定位
        6.1.2 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内容
    6.2 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实质
        6.2.1 泰戈尔在历史观上的矛盾
        6.2.2 泰戈尔的双重身份与双重使命
        6.2.3 泰戈尔对双重使命的调适
    6.3 对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各种评析
    6.4 印度精神:泰戈尔的“救世良药”
        6.4.1 印度历史的独特性:政治缺席
        6.4.2 印度文明的特点:崇尚精神性
        6.4.3 “印度精神”特质:包容与合作
        6.4.4 时代的需要与印度的使命
7 国际大学——泰戈尔政治理想的试验场
    7.1 为了自由的教育:通往和谐之路
        7.1.1 教育必须以自由为目的
        7.1.2 教育如何培育自由
    7.2 泰戈尔对印度教育的诊断
    7.3 圣蒂尼克坦:人的全面发展
    7.4 维斯瓦·巴拉蒂:世界在这里相遇
        7.4.1 泰戈尔的普世主义情怀
        7.4.2 国际大学的建立及其意义
8 不受待见的使者——“印度精神”在中国的窘境
    8.1 中国:播种政治理想的“沃土”
    8.2 冷热参半:始料不及的遭遇
    8.3 从“忽视”到“误解”:众说纷纭的解释
结语 作为精神标杆的理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的学术和科研成果

四、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先锋小说与中国80年代小说观念的变革[D]. 董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2]苏、浙、冀三省商品交易市场考察报告[J]. 王洪平,刘海飞. 商场现代化, 2013(Z1)
  • [3]试论二胡演奏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D]. 郭慧. 山西大学, 2012(10)
  • [4]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 史立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5)
  • [5]“印度精神”的召唤 ——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D]. 虞乐仲. 浙江大学, 2014(01)
  • [6]上交会给我们留下新的启示[J]. 钟汇. 中外轻工科技, 2001(06)

标签:;  ;  ;  ;  

营业额会给我们新的灵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