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乐趣”与体育教学

“运动乐趣”与体育教学

一、“运动愉快感”与体育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蒋文怡,孔黄生,辛琳[1](2018)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松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松江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讨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对学生的体育项目受欢迎程度、运动参与性、学生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性体育场馆紧缺;(2)教学内容以常规项目为主,新颖性项目偏少;(3)各项目的教学评价细则自成体系,难易程度难以统一;(4)学生学习兴趣较之前有所提高,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徐彬超[2](2017)在《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岑溪中学高中二年级两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在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相同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阅、教学试验、填写问卷、数理统计、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合作学习与中学体育教学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能够激发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进而提高体育成绩。本文通过对合作学习与中学体育教学关联性研究,希望能够为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体育教学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谷松[3](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房丞[4](2015)在《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现状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的种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了解现阶段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通过研究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提高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水平和增强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感的能力,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本研究以上海市1324名在校中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为研究工具收集数据,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法等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总体得分较高,但在耐力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平均值;上海市男中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均显着高于平均水平;上海市女中学生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力量和耐力维度显着低于平均水平。2通过对上海市中学生男生、女生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上海市中学生男生均高于女生。3通过对上海市6-9年级学生进行两两比较,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又对6-9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年级的两两比较,上海市男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协调、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体育活动维度呈现先下降后逐步回升的趋势,在外表维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回升的趋势;上海市女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等维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身体肥胖、外表、灵活、自尊等维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不同锻炼水平与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两两比较,不同体育锻炼水平会影响中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评价,小锻炼量、中锻炼量、大锻炼量与身体自我概念具有显着性差异,锻炼量的不同会影响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概念的认知和评价。5通过对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活动愉悦感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活动愉悦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身体自我概念中的运动能力、自尊、健康、耐力可以很好的预测体育活动愉悦感,其中运动能力和自尊与体育活动愉悦感的相关度最高。

孙紫琪[5](2014)在《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中文版修订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研究证明了体育活动中的愉悦感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Scale (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最初由Kendzierski&De Carlo编制,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修订,并已译为不同语言版本,是国外专门测定身体活动中偷悦感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中文版的修订,通过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活动愉悦感的测定,检验《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的信度、效度、和条目质量,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比较目前上海市初中学生不同性别、年级参与体育活动偷悦感的水平,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量表可以衡量不同教材、教法对学生体育课愉悦感的影响,为该量表的推广,尤其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中文版的条目质量、信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判别效度进行检验,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初中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调査表951份,有效率为92.24%。使用实验法对量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上海市某中学9年级学生,分别对相同教材不同教法和相同教法不同教材条件下体育课学生愉悦感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①PACES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63-0.861之间,高低分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②PACES的C’r0nbaChsa系数为0.957,分半系数法检验两部分信度系数皆大于0.9,显示《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③通过与《简式POMS (心境状态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PACES得分与《简式POMS (心境状态量表)》各消极情绪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积极情绪的精力和自尊感两个维度在0.01水平(双侧)呈显着正相关,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④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PACES的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各因子载荷符合要求,没有需要删除或修改的条目^⑤性别和年级对比分析显示男生体育活动愉悦感显着高于女生,愉悦感水平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但除9年级外,其他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⑥实验研究发现釆用游戏法教学学生体验到的愉悦感显着高于练习法,在同样使用练习法教学的情况下,男生在篮球课、女生在排球课上体验到的愉悦感显着高于耐力跑,实验证明《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能够有效验证学生体育课的愉悦水平。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符合心理测量要求,可以推广应用,后续研究可使用PACES对其他影响学生体育课上愉悦感的因素进行研究。

胡涛,胡杰[6](2011)在《中学生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愉快感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以南通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目标定向、运动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愉快感的关系及运动自我效能感在目标定向和运动愉快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任务定向与运动自我效能感均对运动愉快感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自我定向与运动效能感、运动愉快感成显着负相关;同时,运动自我效能感在目标定向与运动运快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亢俊[7](2010)在《小组合作学习对中学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实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对中学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是可行和有效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互助合作的快乐和共同目标达成的愉悦。

胡雪[8](2010)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在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经过12周的体育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后都进行SEQ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实验前、后对体育课的各种感受资料,实验后测查EFI问卷,获得实验后他们的情绪体验以及实验后的体育学习成绩。

许在华[9](2009)在《普通高校足球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法”的设计与实验》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小团体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弊端,对"小团体教学法"进行创新设计,通过16周的实验对学生足球专项成绩及心理、情绪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小团体教学法"在足球课程中的创新设计是成功的,它转变了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学生运动愉快感,提高了学生专项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个体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传递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施小丽[10](2009)在《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术动作,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毅力等,让学生感到愉快,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激发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二、“运动愉快感”与体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愉快感”与体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3、高职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与分析
    3.1、体育选项课开设项目、场馆现状与分析
    3.3、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动机
    3.4、大学生在选项课学习过程中运动愉快感的调查
    3.4、学生对选项课教学及考评的评价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4.2、对策

(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2.1 “青少年”的界定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层面
        3.3.2 研究路线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4.4 讨论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研究架构
        5.4.1 自变量
        5.4.2 中介变量
        5.4.3 因变量
    5.5 研究假设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方差齐性检验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4 信度分析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5.8 讨论
        5.8.1 被试特征分析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6.5.1 增强育心意识
        6.5.2 完善知识结构
        6.5.3 提高操作技能
7 综合讨论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现状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名词的界定
        2.1.1 自我概念
        2.1.2 身体自我概念
        2.1.3 体育锻炼等级
        2.1.4 体育活动愉悦感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身体自我的维度和结构
        2.2.2 身体自我的测量
        2.2.3 身体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2.2.4 体育活动愉悦感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调查工具
        3.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2.3 调查量表检验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基本情况分析
        4.1.1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基本情况
        4.1.2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4.1.3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
        4.1.4 上海市中学生男生、女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
    4.2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4.2.1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量的关系研究
        4.2.2 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体育活动愉悦感相关分析
        4.2.2.1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活动愉悦感基本情况
        4.2.2.2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活动愉悦感与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中文版修订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界定
        2.1.1 体育活动
        2.1.2 愉悦感
    2.2 基本理论简介
        2.2.1 情绪与动机
        2.2.2 积极情绪的作用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PACES 的修订与检验
        2.3.2 PACES 的应用
    2.4 国内对体育活动愉悦感的研究现状
    2.5 研究现状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量表翻译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实验法
    3.4 数理统计法
        3.4.1 项目分析
        3.4.2 信度分析方法
        3.4.3 效度分析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的基本情况
    4.2 PACES 中文版项目分析
    4.3 PACES 中文版的信度分析
    4.4 PACES 中文版的效度分析
第5章 初中体育教学中愉悦感的实证研究
    5.1 不同教法愉悦感的比较
        5.1.1 实验假设
        5.1.2 实验内容
        5.1.3 实验对象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教材愉悦感的比较
        5.2.1 实验假设
        5.2.2 实验内容
        5.2.3 实验对象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实验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中学生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愉快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定义及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运动愉快感及运动量的测定
        2.2.2 目标定向的测量
        2.2.3 运动自我效能感测定
    2.3 施测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愉快感的相关分析
    3.2 假设模型检验及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7)小组合作学习对中学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研究工具
    4. 具体实施阶段:
三、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

(8)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在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专家访谈法
        1.2.4 实验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2.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2.3 实验班、对照班体育成绩 (艺术体操技评成绩) 的差异比较
    2.4 运动愉快感的比较
3 结语

(9)普通高校足球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法”的设计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2 专家访谈法
        1.2.3 实验法
        1.2.4 数理统计法
2 实验方案与时间
    2.1 本研究对足球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法”实验设计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2 实验时间
3 分析与讨论
    3.1 学习态度、动作技能的形成及专项学习成绩的转变
    3.2 课堂气氛、运动愉快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和传递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获得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10)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
    1. 打好运动基础
    2. 养成体育习惯
    3. 形成健康意识
    4. 发展身心健康
二、愉快感对促进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激发学生愉快感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教师良好的教态, 能激发学生的愉快感
    2.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以培养愉快感
    3. 让学生体验愉快感
    4.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体育兴趣来体验愉快感

四、“运动愉快感”与体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J]. 蒋文怡,孔黄生,辛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21)
  • [2]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徐彬超.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上海市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现状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D]. 房丞.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5]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PACES)中文版修订及应用[D]. 孙紫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6]中学生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愉快感的关系研究[J]. 胡涛,胡杰. 运动, 2011(03)
  • [7]小组合作学习对中学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J]. 亢俊.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10)
  • [8]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在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胡雪. 湖北体育科技, 2010(02)
  • [9]普通高校足球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法”的设计与实验[J]. 许在华.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06)
  • [10]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J]. 施小丽. 机械职业教育, 2009(10)

标签:;  ;  ;  ;  ;  

“运动乐趣”与体育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