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边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雅砻江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边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一、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徐超[1](2017)在《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与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而坡体内的地下水动态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库蓄水特别是库水的周期性涨落将极大的改变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导致其长期处于饱和-非饱和动态变化状态,对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不利。要探明其影响程度有多大,是否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必须掌握边坡地下水渗流场在库水位涨落和降雨条件下的分布特征。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能将现场监测数据、土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结合起来对典型水库型滑坡开展研究,因而很难揭示库水及降雨作用下库岸边坡的地下水动态。本文以二滩水电站库首金龙山谷坡II区蠕变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库岸边坡地下水动态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并根据监测资料对降雨及库水位涨落条件下金龙山谷坡II区蠕变体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据此,对谷坡II区蠕变体地质模型进行修正和概化,建立了二维Visual-Modflow模型来研究水库蓄水前后不同工况下渗流场特征,较好地再现了监测所揭示的坡体内渗流场的变化规律,为库岸边坡稳定状态和变形发展过程的分析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通过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成果:(1)收集并分析研究了二滩水库蓄水前、初蓄期与运行期多年的降雨、库水位、渗压水位以及相应的地下水流量和滑坡体变形等监测资料,为研究库岸边坡渗流场提供了实例资料。(2)水库蓄水前,降雨入渗是改变坡体内地下水位的直接因素,降雨量越大地下水位升幅越大,但滞后降雨1个月左右。坡体前缘地下水与江水具有良好的水力互补联系,当汛期江水上升时,渗压水位上涨时间略有滞后。蓄水前研究区坡体内地下水浸润线为呈一定斜率的曲线,平均水力梯度约为23.2°。平面上雨季地下水流方向为S22°W,干季地下水流方向为S7°W,总体偏向雅砻江下游方向。(3)初蓄期,各测孔渗压水位与库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地下水位随着水库水位的快速涨落同步升降,坡体内地下水的升降速率与库水位几乎相同,两者保持良好的相关性。在水库快速蓄水初期,测孔渗压水位的上升幅度略滞后于水库水位的上升幅度,但滞后时间短,反映了坡体相对较好的渗透性。(4)正常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随着库水位的涨落同步升降,几乎无滞后时间。当库水位上升或者下降时,地下水的升降速率与库水几乎相同,两者保持良好的相关性。由于渗透路径的延长,正常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与库水位达到了新的地下水位动态平衡,在库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要比试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低1m左右。(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地下水位高于渗压水位,更接近实际地下水位,且与实测渗压水位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模拟水位能很好的对监测数据进行校对补充,更能反映坡体实际地下水渗流场变化情况。埋设在坡体深部的渗压计观测到的渗压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及库水位,其原因除使用时间较长渗压计老化外,主要因为坡体内存在渗透阻力,致使渗压计读数偏小,故换算出的渗压水位也偏小,但渗压水位对地下水位升降波动变化的反映仍是较可靠的。

薛秀[2](2016)在《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库岸边坡特别是近坝库岸边坡的稳定与水库大坝的运行安全戚戚相关。在水电工程灾难中,1963年发生在意大利瓦伊昂水库的特大滑坡具有历史性的深刻教训,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库岸稳定进行关注。金龙山谷坡属于二滩水电站的近坝库岸边坡,其变形及稳定与否对水库的正常运营意义重大。故以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为工程背景,以其长达二十多年的原位监测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针对其变形机理开展研究。首先,在充分认识地质原型的基础上,依据地表及深部变形监测资料,分四个阶段(蓄水前、快速蓄水、试运行期、正常运行期)阐述了滑坡变形的时间特征以及空间特征;运用Geo-Studio软件,对蓄水前、库水骤升、库水骤降、降雨、库水骤升联合降雨这五种工况条件下的渗流场,进行了二维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对五种工况下的应力—形变场(主应力、塑性区、位移)进行了渗流和应力耦合下的二维模拟计算。最后结合渗流力学理论,对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原因及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目前主要取得了以下五点研究成果:1.蓄水前,滑坡的坡表变形受降雨影响明显。快速蓄水期,滑坡地表及滑面的变形速率均明显增大,且变形具有滞后性;试运行期,坡体地表及滑面位移速率均在1998年9月开始降低,随后位移以小速率呈线性增长;正常运行期,滑坡地表及深部位移速率进一步降低,地表位移与降雨存在关联性,而旱季库水下降与滑坡滑面变形量的增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库水下降会促进坡体变形。2.滑坡地表变形以水平向为主,前缘隆起变形。地表变形与高程相关,即高程低的滑坡前部变形大于高程高的中后部位。且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坡体地表变形范围快速向坡后扩大。由坡体深部变形可知,滑坡体沿着粘土岩顶部顺滑坡向整体蠕滑变形。3.库水位快速上升时,库水入渗坡体的浸润线先呈现“倒流”趋势,随后逐渐变缓。滑坡的孔隙水压力在库水上升、降雨及二者联合工况下都会增大,而库水位下降时孔隙水压力则会降低。并且,库水位变动时,水位附近的坡体渗流速度及水力梯度也最大,这与客观规律相吻合。4.滑坡在降雨、库水位上升、下降工况下应力场变化集中在坡体前部,且位移场发生了变化,塑性区也相应增大。库水位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坡体变形,主要是库水与坡体的渗流作用产生的浮托力和渗流力共同作用导致的,加上库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的弱化,使得坡体稳定性系数下降。与降雨相比,库水波动的渗流作用对滑坡的变形起到了更为重要的影响。5.从影响深度来看,降雨对均匀介质坡体地表的影响更大。降雨弱化一定深部内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故抗滑力降低;而被雨水浸润后的岩土体容重增大,坡体下滑力增大,因而稳定性系数相应降低。事实上,滑坡体并不是数值模拟中的均匀介质,其内部存在着诸多裂隙,降雨会顺着裂隙流到滑面处,弱化滑面力学性质,滑面变形量相应增大。

冷超勤,张扬[3](2016)在《基于变形监测的金龙沟料场边坡失稳时间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在加强现场检查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监测及资料的深入分析,科学构建边坡失稳预测预报与稳定性评价模型和方法,对及时发现边坡工程安全隐患,实时调整施工过程,确保边坡工程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亦是边坡工程领域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以金龙沟料场边坡为依托,开展了相关预测模型、预报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金龙沟料场边坡失稳垮塌案例分析,证实了双曲线预测模型、非等时距GM(1,1)模型、黄金分割法、变形速率判据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高帅[4](2013)在《二滩水电站库区金龙山斜坡稳定性监测的自动化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滩水电站金龙山斜坡稳定性监测工作至今已历时20多年。目前主要依赖全站仪、滑动式测斜仪、百分表等人工观测仪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人工观测具有观测效率低、周期长、观测频次少而且观测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人为误差等缺点。因此对金龙山斜坡现有监测仪器进行自动化改造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本文以金龙山斜坡为研究对象,以工程地质条件和现有的监测方案为研究背景,在对现有监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采集信号分析成果,明确了必要进行自动化改造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部位;根据金龙山斜坡区域内的GPRS/CDMA信号强度测试值,及现有的自动化采集和传输技术,对金龙山斜坡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斜坡地质条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阳新灰岩顶部和底部的假整合面(J1和J2)的出露程度,将金龙山斜坡划分成为3个研究区域;通过对各区域坡体稳定特性的分析研究,得出Ⅱ区具有深层滑动和浅层滑动的可能性,为自动化改造研究的重点区域。(2)在对地表位移监测点水平向变形、竖向变形和深部位移测斜孔变形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区域坡体的变形特征,并对变形量较大的地表位移监测点、测斜孔内滑面的位置进行了统计;通过对V号平硐内主要结构面、底板沉降和水平位移特征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平硐内有必要进行自动化改造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部位。(3)采用TEQC质量分析软件对3个地表位移控制点和13个地表位移监测点的GPS采集信号测试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测点的历史变形特征,筛选出各区域内适合进行自动化改造的地表位移监测点。(4)在对GPRS和CDMA信号强度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与光纤通讯、短距无线通讯方式对比,提出应采用CDMA通讯业务进行监测数据的传输。(5)根据自动化改造测点的选取结果,结合斜坡的地形地貌条件、现场可用的辅助设施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现状,对金龙山斜坡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

吕洪斌[5](2011)在《攀枝花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研究》文中认为攀枝花市是我国着名的矿业城市,城市建设具有“矿在城中,城中有矿”的特殊布局,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造成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三废”污染、水均衡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对攀枝花市人居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对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日益重视,我国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投入,用于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各级政府制定了规划,矿山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工作力度将大大提高。本次研究在对攀枝花市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条件、社会经济、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主要矿山环境问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及矿山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划分出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4个不同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其中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划分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巴关河石灰石矿区、宝鼎煤矿区、红格钒钛磁铁矿北矿区和米易黄草-草场花岗石矿区为5个亚区;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划分为龙洞石灰石矿区、红坭煤矿区、红格钒钛磁铁矿南矿区、大龙潭-平地苴却砚石矿区、平地石膏矿区、白马钒钛磁铁矿区为6个亚区;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划分为西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和南部片区5个亚区;攀枝花市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划分为盐边县西北部(包括格萨拉地质公园、择木龙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区、岩口—洼落生态自然保护区、箐河自然保护小区)、苏铁自然保护区、龙洞石林风景区、大黑山森林公园、米易海塔—晃桥麝自然保护区、大田—平地猕猴自然保护区(包括阿喇白尾梢红雉保护区)、攀枝花城市规划中心城区、成昆铁路视野区、217省道和规划108国道公路视野区、312省道和规划攀宜、攀大铁路视野区、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二滩库区(包括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白坡山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湿地保护区等)、红格温泉度假区、米易县龙潭溶洞风景区14个亚区。在分区的基础上,通过对4个分区共计30个亚区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进—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吴柏清[6](2010)在《“3S”技术支持下的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以雅砻江二滩水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回顾评价是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工程环境管理措施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工程的环境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它工程的环保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水电开发工程带来的环境效益和不利影响。本文以雅砻江二滩水电站为研究原型,以“3S”技术为支撑,以动态对比研究为指导思想,进行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在2006-2008年的3年研究时间内,选择典型时段进行二滩水电站库区实地调查与评价,获取水电站建成运行后的第一手资料。(2)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模型分析工程投入运行前10年间(1988~1998年)和运行后10年间(1999~2008年)较长序列的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年变化、月变化规律,采用Mann-Kendall模型进行水库蓄水前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的突变检测,进而分析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3)利用1988年、1999年、2003年和2006年4个时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GIS和FRAGSTAT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4)基于遥感和GIS,采用RUSLE模型(Revised Universal SoilLoss Equation,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分析水电站运行前后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5)在对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单项评价的基础上,选取水土流失强度、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湿度指数和热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在GIS的支持下,基于图形叠置法,综合评价工程建成前后环境质量的变化。(6)在研究综合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二滩水电开发工程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初步建立了一套基于“3S”技术的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利用GPS作为野外考查的辅助工具,可以方便获取到地理坐标信息;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客观地获取到水电工程建成前后的地表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植被覆盖信息、土壤亮度指数、湿度指数、热度指数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水电开发环境影响的单体评价和综合评价。由于“3S”技术在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方面所具有的客观性,使评价结论更加符合实际。(2)二滩水电站作为中国20世纪末建成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目前安全运行已逾十余载,工程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单体影响评价和综合影响评价认为,工程建成运行后,二滩水电站库区及库周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是总体好转,但局部有恶化现象。研究第一次长尺度、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二滩水电开发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为目前的水电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依据,为其它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提供类比案例。(3)将图形叠置法在GIS环境中得到了拓展,丰富了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利用GIS技术在空间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处理与分析的巨大优势,获取各个单体评价因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因子权重,将其与图形叠置法有机融合使用,使得评价实施更为简洁和快捷,并且易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定量化与空间化。

冉光静[7](2009)在《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左岸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电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分析是一个非常热门和复杂课题。而今随着水电工程数量增多、规模加大,经常需要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对各种各样的高陡边坡进行人为开挖,而这些边坡工程的稳定性,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安全,会对整个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投资及效益。因而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日益严峻。金川水电站坝高112m,装机容量860MW。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边坡高陡,坡体表部岩体伴随着风化卸荷作用,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明坝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进水口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为核心,通过各种方法评价了边坡不同部位岩体物理力学特征及岩体结构特征,并对边坡变形失稳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坝址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明进水口边坡主要位于三叠系上统上段(T3z2)第六岩组(T3z2(6))和第七岩组(T3z2(7))。在边坡上游侧出露一条陡倾的断裂F19,但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作用不明显。而进水口边坡发育的挤压带和层间错动带、长大结构面及卸荷裂隙等,对边坡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2)通过对边坡岩体结构面进行工程地质特征分类和岩体结构面特征分析。根据岩体强度经验准则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工程边坡岩体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各类岩体结构面的岩体力学参数指标。(3)应用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研究成果,以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现场定性分级法和SMR分级法以及修正的CSMR分级法的基础上,对边坡进行综合岩体质量分级。得出导流洞进水口边坡的岩体结构以薄层互层状为主,受风化的影响,坡体表面的岩体质量以IV类为主,而岩体质量总体上以Illa,Illb类岩体为主。并结合国标中各类岩级的岩体质量参数的取值标准,通过差值法得出各级岩体的综合抗剪强度和变形参数指标。(4)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边坡坡体结构和边坡岩体卸荷特征进行研究,将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和破环模式联系起来,对自然边坡存在的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变形破环机理进行分析研究。(5)采用赤平投影和三维地质模型筛选方法,对边坡可能组合的块体进行搜索,利用块体理论对边坡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边坡进行局部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6)本论文对部分块体组合的内在因素敏感性进行分析,发现各敏感因子对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影响规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影响自然边坡块体稳定性的主要因数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地下水、地震、块体滑移面内摩擦角等;外因在自然边坡中对块体的稳定性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主要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表水等。(7)边坡的开挖坡比与稳定性呈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关系到工程的投资和开挖量的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得出边坡自然坡比,最后通过最大自然坡比与边坡的关系,确立了未来边坡的最佳开挖坡比值。(8)连通率是反映随机结构面延伸程度和连通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对评价工程岩体的稳定性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本论文通过对边坡岩体连通率模拟,得到连通率与岩体力学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岩体力学强度参数值。(9)通过slide软件对自然边坡和未来开挖边坡在各种工况下是对其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边坡在暴雨+地震工况时,边坡的整体稳定系数为1.4以上,说明其稳定性较好。(10)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边坡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开挖后的边坡会沿着开挖面的临空方向发生卸荷回弹,在边坡开挖底部高程2230m附近,岩体会发生小规模的变现,而在轴向边坡出现的最大剪应变变形量为0.744mm,表明边坡整体稳定性良好,其模拟结果与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相符合。

晏同珍,吴光[8](1989)在《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认为 一、论文综述 本次大会计有15个单位提交有关论文21篇,大体上反映了相应的研究现状和水平。 (一)滑坡灾害的研究 1.滑坡区域规律研究 视滑坡为一定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下的作用过程和现象,予以群体性研究,较之过去单体研究有了扩展。“巴谢河流域滑坡分布规律及石质黄土层在大型滑坡形成中的作用”一文指

傅荣华[9](1988)在《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金龙山位于雅砻江二滩电站库首左岸,距坝址约600 m,距左岸导流隧洞洞口仅百余米。金龙山斜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二滩电站建设及运行,因而曾引起各方面的严重关注.曾在国内引起过重大争论,至今余波未平。本文主要根据笔者85年至87年实地调查的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金龙山斜坡无全局性的古滑坡存在,属滑移——弯曲型变形体,且仅处于初期变形阶段。现状基本稳定。

二、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渗流研究现状
        1.2.2 降雨及库水位变动对坡体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坡体结构特征与分区
        2.4.1 坡体结构特征
        2.4.2 坡体分区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第3章 监测系统及主要监测成果
    3.1 监测工作开展历史
    3.2 监测项目及布置
        3.2.1 降雨量监测
        3.2.2 库水位监测
        3.2.3 渗压监测
        3.2.4 地下水流量监测
        3.2.5 深部变形监测
    3.3 库水及降雨监测成果
        3.3.1 降雨监测成果
        3.3.2 库水位监测成果
    3.4 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
        3.4.1 渗压计监测成果
        3.4.2 平尺水位计监测成果
        3.4.3 V~#平硐地下水流量监测成果
        3.4.4 地下水水温监测成果
    3.5 坡体变形监测成果简介
        3.5.1 典型深部位移监测成果
        3.5.2 典型地表位移监测成果
    3.6 小结
第4章 蓄水前地下水演化规律
    4.1 蓄水前地下水动态特征
        4.1.1 雨季地下水动态特征
        4.1.2 干季地下水动态特征
        4.1.3 蓄水前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1 概念模型
        4.2.2 模型边界配置
        4.2.3 模型空间离散
        4.2.4 模型参数选取
    4.3 蓄水前渗流场数值模拟
        4.3.1 计算方案选取
        4.3.2 渗流模拟分析
    4.4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5.1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地下水动态特征
        5.1.1 快速蓄水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5.1.2 试运行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5.1.3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2 库水位快速上升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5.2.1 计算方案选取
        5.2.2 渗流模拟分析
    5.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库水位下降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6.1 库水位下降阶段地下水动态特征
    6.2 库水位下降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6.2.1 计算方案选取
        6.2.2 渗流模拟分析
    6.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水库运营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7.1 正常运营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7.1.1 库水位涨落阶段地下水动态特征
        7.1.2 库水位涨落阶段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7.2 库水位涨落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7.2.1 计算方案选取
        7.2.2 渗流模拟分析
    7.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变形影响因素及规律特征
        1.2.2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研究
        1.2.3 库水位变动对滑坡的影响研究
        1.2.4 水-岩耦合作用下滑坡体变形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滑坡特征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降雨及气候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古滑坡基本特征
        2.3.1 古滑坡发育特征
        2.3.2 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特征
第3章 滑坡变形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主要监测成果
        3.2.1 降雨监测成果
        3.2.2 库水位监测成果
        3.2.3 地表位移监测成果
        3.2.4 滑面位移监测成果
    3.3 滑坡时间变形特征分析
        3.3.1 蓄水前变形特征
        3.3.2 快速蓄水期变形特征
        3.3.3 试运行期变形特征
        3.3.4 正常运行期变形特征
    3.4 滑坡空间变形特征分析
        3.4.1 地表变形特征
        3.4.2 深部变形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坡地下水渗流特征
    4.1 概述
    4.2 建模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工况
        4.2.3 参数选取
        4.2.4 边界条件设置
    4.3 渗流场模拟结果
        4.3.1 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分析
        4.3.2 库水位变动下的渗流场分析
        4.3.3 降雨作用下的渗流场分析
        4.3.4 库水位及降雨联合作用下的渗流场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模型
    5.3 模拟结果
        5.3.1 库水位变动作用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3.2 降雨作用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3.3 库水位及降雨作用联合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4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5.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基于变形监测的金龙沟料场边坡失稳时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 1 概述
    1. 2 金龙沟料场边坡安全监测概况
2 基于变形监测数据的边坡失稳预测预报方法
    2. 1 边坡变形预测模型
        2. 1. 1 双曲线预测模型
        2. 1. 2 灰色预测模型
    2. 2 基于变形状况的边坡失稳时间预测方法
        2. 2. 1 黄金分割法
        2. 2. 2 变形速率判据法
3 基于监测资料的金龙沟料场边坡失稳分析
    3. 1 巡视检查情况分析
    3. 2 监测资料分析
    3. 3 边坡失稳时间预测
4 结论

(4)二滩水电站库区金龙山斜坡稳定性监测的自动化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库岸滑坡监测现状
        1.2.2 自动化监测系统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降雨及气候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
        2.2.2 地层岩性
        2.2.3 主要地质结构面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各区基本特征
        2.3.1 Ⅰ区
        2.3.2 Ⅱ区
        2.3.3 Ⅲ区
第三章 现有监测成果分析与方案评价
    3.1 监测仪器布置及运行情况
    3.2 变形特征分析
        3.2.1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3.2.2 地表位移特征分析
        3.2.3 深部位移特征分析
        3.2.4 V 号平硐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3 现有监测方案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信号测试与分析
    4.1 GPS 监测系统概述
        4.1.1 系统组成
        4.1.2 工作原理
        4.1.3 误差源
    4.2 GPS 采集信号测试
        4.2.1 测试目标
        4.2.2 信号测试方案
        4.2.3 信号质量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4.3 GPS 信号测试成果分析
        4.3.1 GPS 采集信号质量的总体评价
        4.3.2 GPS 采集信号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4 无线数据传输信号测试
        4.4.1 信号测试方案及评价指标
        4.4.2 信号质量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
    5.1 现有监测项目自动化改造方案研究
        5.1.1 地表位移监测项目
        5.1.2 深部位移监测项目
        5.1.3 地下水位监测项目
        5.1.4 V 号平硐内监测仪器
    5.2 新增自动化监测项目
        5.2.1 降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
        5.2.2 土壤含水率监测项目
    5.3 数据传输系统的选择
    5.4 自动化辅助系统研究
        5.4.1 供电
        5.4.2 避雷
    5.5 自动化监测方案效果评价
        5.5.1 工程量汇总
        5.5.2 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攀枝花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查评估与规划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2.4 攀枝花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条件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自然条件
        2.1.3 地质背景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2.4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现状与预测
第3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3.1 分区原则
    3.2 分区依据
    3.3 分区方法
    3.4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第4章 重点治理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1.1 分区位置、范围、地质条件和开采情况
        4.1.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4.1.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4.2 巴关河石灰石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2.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4.2.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4.2.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4.3 宝鼎煤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3.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4.3.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4.3.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4.4 红格钒钛磁铁矿北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4.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4.4.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4.4.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4.5 黄草—草场花岗石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4.5.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4.5.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4.5.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建议
第5章 一般治理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1 龙洞石灰石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1.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1.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1.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5.2 红坭煤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2.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2.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2.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5.3 红格钒钛磁铁矿南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3.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3.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3.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5.4 大龙潭—平地苴却砚石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4.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4.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4.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5.5 平地石膏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5.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5.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5.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5.6 白马钒钛磁铁矿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治理对策
        5.6.1 分区位置、范围和矿山开采情况
        5.6.2 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5.6.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第6章 重点预防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6.1 分区位置、范围及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6.2 矿山环境保护对策
第7章 重点保护区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
    7.1 分区位置、范围及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7.2 矿山环境保护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3S”技术支持下的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以雅砻江二滩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水电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及其评价
        1.1.3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3S”技术在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2.1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2.2 环境影响回顾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1.3 论文研究原型选取及工作基础
        1.3.1 研究原型概况及研究区范围划定
        1.3.2 论文研究工作基础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数据源
    2.2 基础地理数据处理
        2.2.1 基础地理框架参数确定
        2.2.2 地形图分幅校正与坐标配准
        2.2.3 地形图镶嵌
    2.3 遥感影像处理
        2.3.1 辐射校正
        2.3.2 几何精校正和坐标配准
    2.4 高精度格网DEM (数字高程模型)构建
第3章 二滩水电站库区实地调查与评价
    3.1 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3.1.1 泄洪雾化
        3.1.2 施工迹地恢复
        3.1.3 水质污染问题
        3.1.4 水库淤积问题
        3.1.5 地质灾害问题
        3.1.6 地质环境考查后的建议
    3.2 库区移民调查与评价
        3.2.1 二滩库区(攀枝花市)移民概况
        3.2.2 二滩库区(攀枝花市)移民现状
        3.2.3 二滩库区移民工作建议
第4章 二滩水电站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价
    4.1 水利水电工程局地气候影响评价概述
    4.2 研究内容确定与实验区选取
    4.3 工程建成前后局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4.3.1 线性倾向估计模型
        4.3.2 降水量趋势分析
        4.3.3 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分析
        4.3.4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4.4 工程建成前后局地气候评价指标的突变检测
        4.4.1 突变检测模型—Mann-Kendall检验
        4.4.2 降水量突变分析
        4.4.3 相对湿度突变分析
        4.4.4 气温突变分析
    4.5 工程建成前后局地气候影响的定量评价
        4.5.1 定量评价方法
        4.5.2 工程对降雨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4.5.3 工程对气温影响的定量分析
        4.5.4 工程对相对湿度影响的定量分析
    4.6 二滩水电站对局地气候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第5章 工程建成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1 基于遥感影像的多时相土地利用专题信息提取
        5.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制定及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5.1.2 计算机自动分类及精度评价
        5.1.3 分类后处理及数据质量控制
        5.1.4 基于GIS制作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5.2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5.2.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及计算
        5.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第6章 工程建成前后水土流失动态分析
    6.1 水土流失测算模型的选取
    6.2 水土流失评价因子信息提取
        6.2.1 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计算
        6.2.2 基于GIS空间插值的降雨因子R计算
        6.2.3 基于DEM的地性因子LS计算
        6.2.4 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因子P确定
    6.3 水土流失量估算与动态特征分析
        6.3.1 水土流失量估算、强度分级与制图
        6.3.2 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分析
第7章 工程建成前后环境质量变化综合评价
    7.1 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
    7.2 评价因子获取与分级量化
        7.2.1 水土流失强度
        7.2.2 植被指数
        7.2.3 土壤亮度指数
        7.2.4 湿度指数
        7.2.5 热度指数
    7.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7.4 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7.4.1 环境质量评价分级
        7.4.2 环境质量动态特征分析
第8章 水电开发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
    8.1 加强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
    8.2 加强库区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8.3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库区二次移民
    8.4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8.5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库区移民收入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7)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左岸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历程概述
        1.2.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3.1 杂谷脑组下岩段(T_3z~1)
        2.3.2 杂谷脑组上岩段(T_3z~2)
        2.3.3 松动变形岩体(Bxt3)
        2.3.4 第四系堆积物(Q_4)
    2.4 地层构造
        2.4.1 断层
        2.4.2 节理裂隙
    2.5 地应力特征
    2.6 岩体的风化、卸荷
        2.6.1 岩体风化
        2.6.2 岩体卸荷
    2.7 水文地质条件
        2.7.1 地下水类型
        2.7.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7.3 岩体透水性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3.1 岩体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1.1 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边坡岩性特征
        3.1.2 岩体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
        3.1.3 进水口边坡结构面特征研究
    3.2 边坡岩体结构分类特征
        3.2.1 岩体结构划分方案
        3.2.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3.3 边坡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参数取值研究
        3.3.1 结构面力学特性
        3.3.2 结构面抗剪强度实验及参数取值
第4章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4.1 岩体质量分级
        4.1.1 岩体质量分级的基本依据
        4.1.2 现场定性岩体质量分级
    4.2 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4.2.1 SMR 法分级
        4.2.2 CSMR 分级方法
        4.2.3 分级结果
    4.3 岩体力学参数的经验强度取值
第5章 边坡坡体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研究
    5.1 进水口边坡坡型及风化卸荷特征
    5.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研究
        5.2.1 平面滑动破坏模式的基本特征
        5.2.2 倾倒变形失稳模式的基本特征
        5.2.3 楔形滑动模式的基本特征
        5.2.4 随机组合块体破坏模式的基本特征
        5.2.5 阶梯状滑动模式的基本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边坡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1 局部稳定性评价方法
    6.2 边坡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2.1 长大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
        6.2.2 利用三维模型筛选边坡组合块体边界结构面
    6.3 块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6.4 块体稳定性计算及结果
        6.4.1 利用三维模型筛选边坡组合块体稳定性计算分析
        6.4.2 随机组合块体稳定性计算分析
    6.5 边坡块体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6.5.1 滑移面内摩擦角敏感性分析
        6.5.2 地震系数敏感性分析
第7章 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7.1 边坡坡比
        7.1.1 边坡自然坡比调查分析
        7.1.2 建议边开挖坡比分析
    7.2 边坡坡体结构研究分析
    7.3 岩体裂隙连通率及强度研究分析
        7.3.1 带宽连通率的计算
        7.3.2 岩体强度参数的计算
        7.3.3 边坡岩体连通率及强度研究分析
    7.4 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7.4.1 边坡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简介
        7.4.2 边坡地质概况分析
        7.4.3 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分析
        7.4.4 ANSYS 数值模拟分析
    7.5 边坡加固防治措施
    7.6 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D]. 徐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2]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D]. 薛秀.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3]基于变形监测的金龙沟料场边坡失稳时间预测[J]. 冷超勤,张扬. 水电站设计, 2016(01)
  • [4]二滩水电站库区金龙山斜坡稳定性监测的自动化改造技术研究[D]. 高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 [5]攀枝花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研究[D]. 吕洪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6]“3S”技术支持下的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以雅砻江二滩水电站为例[D]. 吴柏清.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1)
  • [7]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左岸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 冉光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8]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研究[J]. 晏同珍,吴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89(04)
  • [9]雅砻江二滩电站金龙山斜坡的变形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A]. 傅荣华. 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 1988

标签:;  ;  ;  ;  ;  

雅砻江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边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