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与胃癌并存9例

食管癌与胃癌并存9例

一、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论文文献综述)

项灵云[1](2021)在《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单发结直肠癌(CRC)患者及伴有CRC的多原发癌(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RC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2015.01.01-2018.12.31经病检确诊的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RC患者的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224例CRC中,183例为单发CRC(81.7%,183/224),伴有CRC的MPCs患者共41例(18.3%,41/224)。单发CRC患者与伴有CRC的MPCs患者男女比分别为1.1:1和0.8:1;224例CRC的中位年龄为58岁(28-86岁),其中单发CRC中位年龄为61岁(28-86),41例伴有CRC的MPCs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51-79)。分组显示: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组≥50岁以上分别为88.0%(161/183)和87.8%(36/41);两者的CRC发病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42.7%(78/183)和47.0%(19/41);两者的CRC分期均以I-II期多见,分别占59.0%(108/183)和65.9%(27/41)。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MPCs中,同时性MPCs占19.5%(8/41),异时性MPCs占80.5%(33/41),异时MPCs明显高于同时MPCs。第一原发癌(FPC)与第二原发癌(SPC)间隔时间为0-696个月,中位时间95月(90.5±10)。其中,FPC诊断后的2年内发生SPC病例占46.3%(19/41例)、10年后发生比例占24.4%(10/41例),56.1%(23/41例)为其他时间段发生。在41例MPCs中,SPC的肠外病灶共43个,按照发生部位依次为胃(9/43,20.9%)、肺(8/43,19.0%)、乳腺(6/43,14.0)。在8例同时性多原发癌中右半结肠5例,占62.5%;33例异时性多原发癌中直肠18例,占54.5%。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MSI-H的患者分别为(1.1%,2/183)及14.6%(6/41),MPCs患者中MSI-H者明显高于单发CRC中MSI-H者(P=0.001)。结论:在CRC中,MPCs发生率为18.3%;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类似,不能通过CRC诊断时的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预测MPCs的发生;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肠外发病器官中以胃最常见;异时性MPCs发生率更高;MPCs可发生于CRC的2年内及10年后;MSI-H的CRC患者具有更高地发展为MPCs的风险。

冯笑山[2](2007)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蛋白质组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林州地区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Esophage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为主(95%)。该地区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adenocarcinoma,GCA)发病率也很高。目前,SCC和GCA仍然是该地区肿瘤相关主要死亡原因。该地区的另一特殊现象是同一个体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我们称之为食管/贲门双源癌(Primary concurrent cancers of the esophagusand gastric cardia from the same patient,CC)。食管/贲门双源癌并不少见,但由于食管/贲门双源癌漏诊率很高(90%),其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4-2.5%)。我们实验室对林州地区14805例单发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发现双源癌占本组病例的7%。发生于同一个体的食管/贲门双源癌处于相同的机体内环境,接触相同的外界环境因素,遗传背景相似,因此,对比分析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分子变化特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分子差异的认识,对阐明食管/贲门癌变机理,进一步筛选和鉴定用于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分子指标和手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信息。但是,因食管/贲门双源癌漏诊率高,资料收集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外有关食管/贲门双源癌的研究报道甚少,多数资料为临床个案报道,有关分子机理的研究报道更少。本实验室检测河南林州地区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11种蛋白表达(P53,Rb,P16,mdm2,C-erb2,bax,MUC1,PCNA,CyclinDl,bcl-2,P21waf1),发现MUC1,bcl-2和P53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组织中一致性表达率最高。然而,单纯分析这些蛋白质变化特征,很难全面反映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表达状况,从而难以确定食管/贲门双源癌癌变关键蛋白。近年研究提示,蛋白质组研究是检测细胞恶变相关差异表达蛋白,阐明癌变机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nion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a,SELDI-TOF-MS)蛋白质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等特点,特别适合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研究。但是,由于SELDI-TOF-MS技术主要检测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不能完全反映肿瘤组织中蛋白和基因的改变,而肿瘤组织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是一种将原位荧光杂交技术与数字图像分析相结合,检测肿瘤组织DNA全基因组异常(缺失、扩增、复制),并在染色体上定位这些变化的基因。很显然,在分析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变化的基础上,结合组织CGH分析,将能更全面了解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特异蛋白和基因改变,因此本研究采用SELDI-TOF-MS技术与CGH技术,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的血清和组织分子变化特征和规律,并与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分子改变进行比较,筛选和确定食管/贲门双源癌相关侯选蛋白和基因,加深对其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筛选和建立用于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分子指标和手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信息。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双源癌组):共19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15例,平均年龄62±11岁;女4例,平均年龄71±11岁)。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单发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共61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36例,平均年龄59±79岁;女25例,平均年龄56±9岁)。病理检查证实均为食管鳞癌,T分期:T1:7例,T2:8例,T3:44例,T4: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25例。单发贲门癌患者(贲门癌组):共47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36例,平均年龄61±8岁;女11例,平均年龄61±10岁)。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23例。健康对照组:共50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普查居民(男29例,平均年龄56±11岁;女21例,平均年龄60±10岁)。均经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为无食管炎等食管良性疾病。2.2样本(血清、组织)的收集2.2.1血清:所有检测对象均取5ml空腹静脉血,将血清与血凝块分装,-80℃冰箱保存。特别指出,取血样前,每例检查对象均排除急慢性炎症(肝炎,等)等疾病。2.2.2组织:各种手术切除标本均一分为二,一半固定,一半冰冻(-80℃),常规组织学处理,病理观察,备用。2.3方法2.3.1 SELDI-TOF-MS和IMAC-Cu蛋白芯片检测血清蛋白质组。2.3.1.1样品的准备取10μl血清样品,加20μl U9(9M尿素,2%CHAPS,50mM Tris-HCL调到pH9.0)缓冲液,4℃振荡30min,使蛋白变性。取上清液10μL加120μL结合缓冲液(50mM NaAC,PH3.5)震荡混匀5分钟备用。2.3.1.2芯片的预处理IMAC-Cu芯片每孔依次加入50μl 100mmol/L硫酸铜,50μl 100mmol/L醋酸钠(pH4.0),150μl结合/洗脱缓冲液(50mmol/LHEPES,pH7.0),最后每孔加入50μl稀释好的样品,4℃孵育60min后除去缓冲液,缓冲液冲洗。取出芯片风干,备检。2.3.1.3芯片检测利用PBSⅡ型蛋白质芯片阅读仪和IMAC-Cu芯片进行检测,检测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区间为1500-20000Da,低于1500Da的蛋白质或肽段将自动从波谱中被清除。采用加有All-in-one标准蛋白质的NP20芯片校正质谱仪,设定仪器参数,在CipherGen ProteinChip软件中设定读片程序读取芯片数据,由计算机根据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快速精确地绘制出蛋白质质谱图,其中纵坐标为蛋白质相对含量,横坐标为蛋白质质荷比。2.3.2候选相关蛋白质检索:根据差异蛋白质的质核比(相对分子质量),在SWISS-PROT蛋白数据库中通过http://us.expasy.org/tools/tagident.html网站检索与其相匹配蛋白质,分子量允许的误差范围<0.5%。2.3.3 CGH技术:2.3.3.1组织微切除对肿瘤组织进行冰冻切片。95%的乙醇固定,苏木精轻染,解剖显微镜刮片,5号针头刮取把肿瘤组织和周围的间质及正常细胞分开,刮下的肿瘤细胞转入1.0ml的离心管中。应用蛋白酶K/SDS消化刮取的肿瘤细胞,酚/氯仿/异丙醇抽提DNA。正常参照组DNA来自人正常胎盘组织。2.3.3.2正常人外周血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抽取健康男性静脉血5ml,每1ml加入10mlRPMI-1640培养基(20%FBS),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120μl(48μg)进行外周血培养(5%CO2培养孵育72h),培养终止前30min加入秋水仙素50μl(0.5μg),用0.075mol/L KCl低渗液处理20min,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甲醇-冰醋酸(3:1)固定,制成细胞悬液,滴片,自然干燥,37℃孵育3-7天备用。2.3.3.3 DNA探针的制备切口平移法标记DNA探针。1μg肿瘤组织DNA和1μg正常参照组DNA分别用Spectrum-Green-dUTP(Vysis,Downers Grove)和Spectrum-Red-dUTP(Vysis,Downers Grove)标记。15℃反应2h,凝胶电泳核对DNA片段为200-2000 bp,以产生均匀一致、强烈的杂交信号。标记好的DNA探针用乙醇沉淀纯化。2.3.3.4比较基因组杂交标记好的肿瘤基因组DNA探针和正常参照组探针和Cot-1DNA溶于10μl杂交缓冲液中(体积分别为50%甲胺,2*SSC,pH7.0)75℃变性5min。制备好的中期分裂相玻片,RNase处理,70%甲酰胺变性液75℃,变性5min,2×SCC各5min。杂交混合液滴于玻片上,湿盒内37℃孵育3天。杂交后玻片用0.4×SCC/0.3%NP40洗液75℃洗片2min,然后用2×SCC/0.1%NP40室温下洗片2min,洗片后用1μg/ml的DAPI 40μl进行染色。2.3.3.5 CGH图象分析应用装有Sensys相机的Zeiss Axioplan 2显微镜对杂交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数字化图象处理,Quips CGH程序(Vysis,Downers Grove,IL)进行图象分析,每一例至少应用5个中期相细胞产生的荧光比率进行综合分析。DNA序列拷贝数增加和丢失的分析阈值分别为肿瘤/正常参照比率>1.25或<0.75,高拷贝数的扩增为肿瘤/正常参照比率>1.50。2.3.4 RT-PCR技术RNA提取使用Promega公司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m试剂盒提取,方法按手册建议进行。反转录使用Promega公司ImProm-ⅡTM Reverse TranscriptionSystem试剂盒,方法按手册建议进行。PCR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COX7Cforward:5’-CCA GAG TAT CCG GAG GTT CA-3’,reverse:5’-GAAAGG TGCGGCAAACC-3’,扩增片段为151bp;Beta-defensin1-2-3 forward:5’-TGATGCCTC TTC CAG GTG TT-3’,reverse:5’-GAT GAG GGA GCC CTT TCT GA-3’,扩增片段为205bp。5U/μl Taq DNA Polymerase,10*Buffer,25mM MgCl2购自MBI Fermentas公司,10mMdNTP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体系为10×Reaction buffer 2μl,10mmoI/L dNTPs 2μl,25mmol/L MgCl2 1.6μl,forwardprimer 0.8μl,reverse primer 0.8μl,Taq DNA Polymerase 0.1μl,Template DNA2μl,Sterile deionized Water 10.7μl。共20μl。反应条件分别为:COX7C 95℃预变性3min,94℃变性30s,40℃退火2min,72℃延伸45s,共40个循环,72℃延伸5min。Beta-defensinl-2-3 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8℃退火15s,72℃延伸45s,共30个循环,72℃延伸8min。产物经1%的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溴化乙啶染色,通过凝胶成象系统分析电泳结果。2.3.5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所有蛋白质组检测数据先用Proteinchip Software 3.1进行统一校正,使总离子强度及分子量达到均一化。再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方差分析,计算不同组相同质荷比的蛋白质含量的P值,通过P值可以比较每个获得的蛋白质峰在各组间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性的显着程度。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显着性。各组间蛋白表达差异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取a=0.05。3.结果3.1 SELDI-TOF-MS检测血清标本3.1.1双源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两者间有10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以M2866.21Da、M5103.30Da、M6597.65Da、M7931.55Da、M9311.96Da、M4113.99Da等6种蛋白质建立决策树诊断模型可将双源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正确分组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73.68%和80%。3.1.2双源癌组、单发食管癌组、单发贲门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共有22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质(P<0.05),其中50%(11/22)在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三组中呈一致性改变,63%(14/22)在双源癌和单发贲门癌组血清蛋白质呈一致性改变,86%(19/22)在单发食管癌与单发贲门癌呈一致性改变。3.1.3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组成的肿瘤混合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有16种显着性差异蛋白,以M/Z值为M3154.10Da、M5077.56Da、M5340.52Da、M5849.26Da、M5869.54Da、M5897.23Da、M5950.50Da、M7770.81Da、M8157.72Da、M1519.88Da、M2889.83Da、M13872.6Da和M1486.54Da等13种蛋白质建立的决策树对肿瘤混合组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23%、83.54%和72%。3.1.4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三组之间质谱相互对比分析双源癌与单发食管癌有20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双源癌与单发贲门癌之间有17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之间有9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3.1.5单发食管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存在有18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以M9439.58Da、M6627.21Da、M2867.65Da、M4494.08Da、M7762.68Da、M6835.32Da和M4095.94Da等7种蛋白质建立决策树诊断模型将单发食管癌与健康对照组正确分组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88.5%和82%。3.1.6单发食管癌T分期蛋白质谱对比T1组和T2组:未发现显着性差异蛋白;T1组和T3组:检测到2种(M4297.26Da、M4241.78Da)具有显着性差异蛋白,均为单发食管癌的下调蛋白,相对含量比较为:T3组>T1组(P<0.05);T2和T3组:检测到2种(M6679.04Da、M6801.31Da)具有显着性差异蛋白,均为单发食管癌的下调蛋白,相对含量为:T3组>T2组(P<0.05)。3.1.7单发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质谱对比分析检测到2种(11730.18Da、9295.28Da)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蛋白质,均为单发食管癌的下调蛋白,相对含量为:未转移组>转移组(P<0.05)。3.1.8单发贲门癌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存在有20种显着性差异蛋白,12种蛋白明显上调,8种蛋白明显下调,以M/Z为M5908.48、M7943.64和M8938.70等3种蛋白质建立决策树诊断模型,可将健康人与单发贲门癌患者正确分组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85.1%和70%。3.1.9单发贲门癌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质谱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存在15种显着性差异蛋白,12种为单发贲门癌上调蛋白,相对含量:低分化组>中分化组(P<0.05);3种为单发贲门癌下调组蛋白,相对含量为:低分化组>中分化组(P<0.05)。3.1.10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单发贲门癌三组差异蛋白质的关系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有10种、18种和20种显着性差异的蛋白质(M/Z)。其中6种为3组共同的差异性蛋白;双源癌与单发食管癌之间有7种共同的差异性蛋白;双源癌与单发贲门癌之间有7种共同的差异性蛋白,单发食管癌与单发贲门癌之间有9种共同的差异性蛋白。3.2 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和候选蛋白mRNA表达3.2.1利用SWISS-PROT蛋白质库筛选候选蛋白对检测出的10种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蛋白(M/Z),根据其分子量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查询到与它们相匹配的蛋白质80种,依据双源癌中差异蛋白的相对含量(下调蛋白或上调的蛋白),从中筛选出21种与肿瘤相关的蛋白质(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7C,COX7C;Beta-defensin1-2-3,BDF123等),文献中均未见有关这些蛋白与双源癌关系研究的报道。3.2.2侯选相关蛋白在双源癌组织中mRNA的表达依据统计学差异分析及与肿瘤相关性,从21种双源癌候选相关蛋白中,筛选出二种密切相关蛋白(COX7C和Beta-defensin1-2-3),进一步检测其在双源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RT-PCR结果显示:双源癌组织COX7C mRNA表达阳性率为60%:双源癌标本中的食管癌组织和贲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相同。对照组正常食管上皮组织和贲门上皮组织均为阴性表达。双源癌组织中,食管癌Beta-Defensin1-2-3 mRNA阳性率(60%)高于同一个体贲门癌组织(40%)。对照组正常食管上皮组织和贲门组织COX7C和Beta-defensin1-2-3均为阴性。3.3双源癌组织CGH分析双源癌患者SCC与GCA相比,DNA拷贝数频发增加的染色体部位相似,主要为6p和13q;但是二者在DNA拷贝数频发丢失的染色体部位不尽相同,SCC频发丢失的染色体部位是8p,17p,18q,而GCA以1p,16q,17p和21q为主。3.4双源癌患者血清和组织蛋白质谱和CGH结果比较蛋白质谱筛选与双源癌密切相关的21种候选蛋白中,17种与CGH发现的频发DNA拷贝数频发增加和丢失的基因位点相吻合(81%,17/21);其中8种上调或下调的蛋白质与CGH检测的DNA拷贝数频发增加或丢失相吻合,但是,4种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时,与CGH检测的DNA拷贝数频发增加或丢失正相反;另外5种蛋白表达上调时CGH检测的DNA拷贝数既有增加又有丢失。4.结论4.1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单发贲门癌分别与对照组蛋白质组对比发现有6种候选蛋白在3种肿瘤中同时存在,占双源癌候选蛋白的60%(6/10),明显高于单发食管癌(33%)和单发贲门癌(30%)所占的比例。提示该6种蛋白为双源癌的重要候选蛋白;同时提示该地区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之间存在相似的分子基础。4.2 CGH检测显示双源癌组织中,食管鳞癌基因组DNA拷贝数异常的频发部位分别是6p(75%),13q(50%)(扩增)和8p(50%),17p(50%)(丢失),与同一个体贲门癌基因组DNA拷贝数异常的频发部位相一致的分别是13q(50%),6p(50%)(扩增)和17p(50%)(丢失),进一步提示双源癌患者食管癌和贲门癌具有相似的分子基础。4.3 SELDI-TOF-MS和CGH分别检测的候选蛋白和候选基因的吻合率为81%,提示这两种技术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特异性,所发现的候选蛋白和基因可能是食管/贲门双源癌癌变的重要分子基础。4.4通过对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不同病理分期的蛋白质组分析,发现4种与单发食管癌不同T分期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其中11730.18Da、9295.28Da等2种蛋白质与单发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贲门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该组蛋白是单发食管癌和贲门癌预后的重要分子基础。4.5 COX7C和Beta-defensinl-2-3在正常组织中mRNA均为阴性,在双源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血清蛋白质高表达一致。提示利用SELDI-TOF-MS检测出的侯选蛋白参与了食管/贲门双源癌的发生,为筛选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曹丽[3](2006)在《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离体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癌、贲门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很高,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研究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估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生存率及远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离体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对于研究食管癌的适宜切除长度及放疗范围制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收集符合病人选择标准的34例胸段食管癌及31例贲门癌患者完整病例资料与手术大体标本。术前准备自制的3cm及5cm直尺,术中游离肿瘤及食管、胃后,于切断前,在胸腔内无牵拉的情况下沿食管、胃纵轴以缝线方式做3cm或5cm标记。当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标本切除离体后,立即于肿瘤对面沿食管、胃纵轴剖开,待其自然收缩后,在无牵拉情况下将其平铺并用大头针固定于蜡板上,10%甲醛固定,24小时后测量术中所做3cm或5cm标记收缩后的长度及肿瘤长度、肿瘤宽度,分析离体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标本标记长度收缩规律。所有患者由同一医生于手术中判断并清除可疑转移淋巴结,详细记录其部位及清除数目。术后总结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晓青[4](2005)在《碘染色法结合p16、FHIT基因CpG岛甲基化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八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是食管癌集中高发区,总的5 年生存率尚不足10%,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现已公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措施,早期癌经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早期癌发病隐匿,不易发现,是食管癌患者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很快,目前认为,恶性肿瘤发生的基因学机制有两种:一是遗传学机制,即:DNA 序列的异常改变。另一个是表遗传学机制,即DNA 的基因外修饰,其主要形式是甲基化改变。与突变等基因改变不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是可逆的,这对肿瘤的防治尤为重要。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有关,但有关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情况及其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等尚未见文献报道。如能以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为基础,应用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早期食管癌甚至癌前病变进行筛查,再结合内镜检查,则可进一步提高食管早期癌的确诊率。研究表明,p16 和FHIT 基因是两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甲基化频率。因此,本课题首先采用食管粘膜碘染色法检出食管癌前病变,并探索碘染色的应用价值;再用MSP 法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患者血浆中p16 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与慢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病变组织及患者血浆的甲基化情况作一对比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p16 和FHIT 基因的甲基化对两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揭示p16 和FHIT 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 无吞咽症状患者和贲门癌患者食管粘膜碘染色 2002 年4 月至2003 年3 月,采用Olympus XQ-240 型电子内镜,

魏荣龙,曹锁玉[5](2004)在《上消化道多发癌及重复癌78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多发癌和重复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起源。方法 :回顾分析 78例上消化道多发癌和重复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上消化道多发癌和重复癌的发生率为 2 .16% ,男女比例接近 ,5 1~ 70岁为发病高峰。食管多发癌多位于中段 ,中、上段多为早期癌 ,病理为鳞癌。胃多发癌以贲门 -体角部好发 ,癌灶多为进展期 ,但早期癌多位于贲门部 ,病理多为腺癌。重复癌中食管癌多位于中段 ,胃癌多位于贲门部 ,病理与原位癌基本一致。结论 :上消化道多发癌和重复癌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多时相性的 ,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多发癌和重复癌的诊断水平。

魏运新[6](2001)在《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文中提出 食管癌和胃癌临床上较常见,但两癌并存及食管上、下段两癌并存则少见。笔者从本院1995年1月~1998年12月在5024例胃镜检查中查出胃和食管两癌及食管上、下段两癌并存共9例,占同期胃镜检查的0.17%。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例,其中食管上段和下段

孙玉明,闫广运,尚景和,闫红光[7](1994)在《食管多发癌及上消化道重复癌》文中认为食管多发癌及上消化道重复癌孙玉明,闫广运,尚景和,闫红光我院1987年4月—1994年4月经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诊断食管多原发癌和上消化道重复癌30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与性别诊断时年龄最小53岁,最大79岁,其中53~60岁9例,61~70...

刘炳学,冯先富,张庆河,陆林,徐向明,候文明,李瑞林,朱友星,刘炳彦[8](1991)在《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并存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告10年间共行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1670例中,食管癌贲门癌并存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对食管鳞癌并存贲门腺癌的发病率、病因、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程存拴,韩学生,梁金顺,李玉保,王建平,焦保昌,元安昌,郝六生[9](1990)在《对食管癌患者伴同时性多发性原发性消化系癌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于1982年4月—1988年9月间,在本院1486例经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发现有26例并存多原发性食管癌和其他消化系脏器癌。术前确诊6例,其余19例均仅于手术中发现并经术后病理确诊。本文讨论了同时件多发痛的诊断和治疗。

姜雪娇[10](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二、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论文提纲范文)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组织标本收集
        2.2.3 MLH1、MSH2、MSH6和PMS2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4 MSI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蛋白质组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正文: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蛋白质组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Ⅰ 论文第一部分: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与单发食管癌、贲门癌蛋白质组对比研究
        Ⅰ.1 前言
        Ⅰ.2 材料与方法
        Ⅰ.2.1 研究对象
        Ⅰ.2.2 标本收集
        Ⅰ.2.3 主要试剂
        Ⅰ.2.4 主要仪器
        Ⅰ.2.5 各种溶液的配制
        Ⅰ.2.6 实验使用的各种软件
        Ⅰ.2.7 方法
        Ⅰ.3 结果
        Ⅰ.3.1 双源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
        Ⅰ.3.2 双源癌组、食管癌组、贲门癌组和对照组质谱相互对比分析
        Ⅰ.3.3 双源癌组+食管癌组+贲门癌组(肿瘤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
        Ⅰ.3.4 双源癌组与食管癌组质谱对比分析
        Ⅰ.3.5 双源癌组与贲门癌组对比
        Ⅰ.3.6 食管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
        Ⅰ.3.7 食管癌不同T分期及有无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质谱对比分析
        Ⅰ.3.8 贲门癌组与对照组质谱对比分析
        Ⅰ.3.9 贲门癌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质谱对比分析
        Ⅰ.3.10 食管癌组与贲门癌组对比
        Ⅰ.3.11 双源癌、单发食管癌、单发贲门癌三组差异蛋白质的关系
        Ⅰ.4.讨论
        Ⅰ.5 小结
    Ⅱ 论文第二部分: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比较基因组杂交与蛋白质组变化对比研究
        Ⅱ.1 前言
        Ⅱ.2 材料与方法
        Ⅱ.2.1 血清标本
        Ⅱ.2.2 组织标本
        Ⅱ.2.3 SE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标本的方法
        Ⅱ.2.4 候选相关蛋白质查询
        Ⅱ.2.5 CGH检测方法
        Ⅱ.2.6 RT-PCR检测方法
        Ⅱ.3 结果
        Ⅱ.3.1 SELDI-TOF-MS检测双源癌患者血清结果
        Ⅱ.3.2 双源癌的侯选相关蛋白查询结果
        Ⅱ.3.3 CGH结果分析
        Ⅱ.3.4 双源癌的侯选相关蛋白与染色体异常改变的关系
        Ⅱ.3.5 双源癌的侯选相关蛋白在组织中mRNA的表达
        Ⅱ.4 讨论
        Ⅱ.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Ⅲ 综述
    综述一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综述二 蛋白质组学在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Ⅳ 中英文缩写词
Ⅴ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Ⅵ 致谢

(3)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离体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离体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
致谢
个人简历

(4)碘染色法结合p16、FHIT基因CpG岛甲基化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碘染色法结合p16、FHIT 基因CpG 岛甲基化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的诊断价值
    引言
    第一部分 无吞咽症状患者和贲门癌患者食管粘膜碘染色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食管癌前病变组织p16 及 FHIT 基因甲基化及其应用前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食管癌前病变p16和FHIT基因失表达与两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浆p16 和FHIT 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上消化道多发癌及重复癌7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 论

(9)对食管癌患者伴同时性多发性原发性消化系癌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10)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D]. 项灵云. 江汉大学, 2021(01)
  • [2]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蛋白质组和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D]. 冯笑山. 郑州大学, 2007(02)
  • [3]胸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离体手术标本长度收缩规律的研究[D]. 曹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2)
  • [4]碘染色法结合p16、FHIT基因CpG岛甲基化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的诊断价值[D]. 郭晓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05(06)
  • [5]上消化道多发癌及重复癌78例分析[J]. 魏荣龙,曹锁玉.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02)
  • [6]食管癌与胃癌两癌并存9例[J]. 魏运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01)
  • [7]食管多发癌及上消化道重复癌[J]. 孙玉明,闫广运,尚景和,闫红光. 当代肿瘤学杂志, 1994(04)
  • [8]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并存的诊治[J]. 刘炳学,冯先富,张庆河,陆林,徐向明,候文明,李瑞林,朱友星,刘炳彦.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1(01)
  • [9]对食管癌患者伴同时性多发性原发性消化系癌的诊治[J]. 程存拴,韩学生,梁金顺,李玉保,王建平,焦保昌,元安昌,郝六生. 癌症, 1990(05)
  • [10]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食管癌与胃癌并存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