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看体育发展

从新课标看体育发展

一、由新课程标准看体育课的发展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1](2021)在《高中生物教材(2019人教)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度的分析 ——基于疫情下的思考》文中提出新冠疫情突袭而来,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这是对医疗、全民健康素养、甚至是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验。人类的健康教育知识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密不可分,五育并举也要求学校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此次疫情向人们传递了生命至上,健康第一这一理念,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抗疫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大会上多次重复强调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大方向,反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健康科学知识和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缺失,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指日可待。因此,笔者对高中教材涉及健康教育情况及学生的健康知识受教材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对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影响度并为生物教材的编写及生物课堂内容的讲授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全论文均以新冠疫情为背景,首先,笔者用文献法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健康教育及疫情下的健康教育等相关概念及背景,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利用访谈法对多名高中生物教师进行采访确定了疫情下健康教育维度及指标,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维度划分;再次,自制量表调查教材中健康教育知识涉及情况,通过调查量表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后的受影响情况进行测量;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由结论可知:在食品安全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中等影响;疫情防御教育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了较小影响;在环境健康教育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生活教育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了中等影响;在运动健康教育方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了中等影响。本研究较客观得得出了高中生物学教材对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影响度,并针对教材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一线教学和教材编纂提供参考。期望和其他研究者一起对相关问题进行验证、完善同时继续深入探究、总结“疫情下健康教育”的内涵及本质,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李铭函,姚蕾[2](2020)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提出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援引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制度逻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研究认为:在历史时序上,学校体育课程经历了制度的更替、转换和叠层3个变迁阶段。在结构逻辑分析上,多重变量组合推动了课程的制度演变,其中宏观制度背景决定了课程走向,中层制度环境塑造了课程形态,微观主体行动制约了课程设计。在历史逻辑分析上,课程改革以国家为主导,呈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强化了课程制度的延续性;关键节点期则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由此,进一步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化路径:完善课程制度顶层设计,运用复杂思维提升政策执行效能;尊重体育课程发展规律,把握关键时机突破改革路径闭锁;构建多元主体沟通网络,畅通反馈渠道激发课程改革活力。

崔自勤[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曹仲允[4](2020)在《20世纪以来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体育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可以说最早的体育在人类原始文明社会出现伊始就已经产生,劳作、军事、跳舞、祭祀等等活动都可以视作最早的体育方式。体育课这一概念则是近代才开始出现,最早的体育教育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人民将角斗、游戏等活动纳入教育范畴,到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欧洲将赛跑游泳等项目也纳入教育范畴,统称之为“体操”。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将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称作“体育”。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体育课在我国的中小学已成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各种有关体育的加分政策,体育中考等政策的出现使得体育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自二十世纪以来美日中三国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史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将三个国家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整理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梳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展的时间线,着重整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指导思想,对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政策以及指导思想的特点进行梳理、罗列和分析,通过断代的方式将三个国家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整理和小结,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最后,对三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进行总体的脉络梳理和比较总结,通过对三个国家的学校指导思想的辩证思考,进而提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建议,为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国家政策的改革和社会背景的变化推动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的交流也带来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是由“体”到“人”,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针对得到的结论提出了以下启示:将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与当下的社会背景及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入细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其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认清学校体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幸航宇[5](2020)在《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课程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澳大利亚,随着战后的婴儿潮和移民,学生人口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校时间变得更长,学校的课程也开始适应和改变,各州和领地之间的课程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为跨地区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使澳大利亚在高度竞争的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澳大利亚提出推行国家课程。经过多次协商谈判,各州和领地同意推行国家课程。但实施的责任是地方政府的,他们有权利决定实施的方式和时间安排。不同的州和领地有自身独特的需求,而设计的国家课程却是统一的,如何兼顾统一的国家课程与不同地方的需求问题需要解决。在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过程中,有三个州对国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做出了一些改动。为了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并且兼顾地方本身的需求,改动围绕着国家课程框架,国家课程标准和其他国家课程相关要素进行,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开发新的教学大纲,再按计划逐步地推行地方化的进程。在国家课程地方化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其顺利推行,在不同阶段都给予了支持。主要表现在预备阶段,提供财政预算支持和其他相关的辅助计划;在执行阶段,展开培训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实践的活动;在监督反馈阶段,通过调研和评估,在网站公布透明的信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跟进和调整。总的来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过程中,表现了科学性、阶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国是实行国家课程的大国,探讨国外的国家课程地方化对我国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以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本分析法。通过澳大利亚政府官方网站收集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文件,以及通过收集政府报告和相关研究性文件,梳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家课程的目标和要素,阐明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现实路径和外部保障,并对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特点进行总结,讨论其在统一的国家课程和不同地区自身需求之间的平衡经验。

于征征[6](2020)在《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次优化改革,使整体教育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体育教学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校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共有高职院校27所,其中公办19所,民办8所。本研究试图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为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郑州市8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三个主要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师资队伍、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的观念与重视程度、经费的投入五个方面。具体结论如下:1、郑州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没有显示出职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传统,课程种类少;2、教学模式传统,创新性不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较为单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3、学生参与体育课目的多样,学生评价方式不能与时俱进;4、教师队伍偏年轻,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课时任务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运动以及教师上课要求。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建议和优化策略:1、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2、探索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3、丰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要求,将职业体能训练加入到教学中来;4、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新兴项目的体育人才;5、改善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和器械的建设。

王丹丹[7](2020)在《农村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现状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强调基础在人一生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差距,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安排,2001年国家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课程管理上给了地方及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之路,农村小学课程开设现状如何,是否达到了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本研究以一所农村小学为样本,重点研究样本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现状及主要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情况,以促进样本小学国家课程开设。以期客观真实反映农村小学国家课程现状,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深化教育课程实施,促进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使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通过文献梳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M小学为个案,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农村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现状,利用访谈、观察对实物及收集资料的分析,主要从学校内部入手,同时结合课程本身以及学校外部因素分析国家课程开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小学国家课程基本实现开齐,但在开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课程开设中,部分课程可以开足,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却被忽视,不能开足,距离开好也有一定的距离。影响国家课程开设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校长缺乏课程管理意识,校长教学领导水平不足,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师资的短缺等,学校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全面,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家庭等社会教育理念也亟需转变。针对样本小学国家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对策与建议: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意识,着重培养校长课程领导力;增加教师配置,教师结构合理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岗后专业培训;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考核制度;转变教育理念,落实新课程改革。由于本研究者本身的学识,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本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彭慧林[8](2020)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水平不断螺旋式前进,世界各国特别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包班制”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班级教学管理的“首选”。我国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到现在,一直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包班制”也逐渐深入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是建立在小班化、课程综合化、先进的教师和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育机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呈现课程综合化、班级小班化,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理念与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有不约而同之处,这无疑可以为我国“包班制”的实施与试点提供理论的支撑以及实践参考。本研究以我国新课程改革为视角,通过收集、参考国内外实施“包班制”的素材,以长沙市A小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实施的情况。通过对长沙市A小学学生和包班教师的调查与分析,再结合自己在观察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包班制”的研究内容及其观点,以及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考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的实施概况,从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和实施的举措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实施的举措是从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以及包班课程的具体实施四个方面探讨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情况;第四部分,主要是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包班制的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围绕学生和包班教师两大主体进行探究;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长沙市A小学在实施“包班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六部分,主要针对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过程中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语部分,对我国“包班制”实施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邹逸[9](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张强峰[10](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二、由新课程标准看体育课的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新课程标准看体育课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教材(2019人教)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度的分析 ——基于疫情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健康教育的意义
        2.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3.研究的缺失
    (二)研究意义
        1.帮助学校开展健康教育
        2.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更好的进行健康教育
        3.为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修改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校健康教育
        2.疫情下的健康教育
        3.教材内容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三、疫情下生物学健康教育要素的构成
    (一)基于疫情下生物学健康教育要素的初步拟定
        1.信息收集
        2.信息处理
    (二)基于疫情下生物学健康教育要素的修订
        1.要素构成的权重分析
        2.疫情下健康教育的要素构成的确立
四、指标的建立
    (一)教材内容指标建立
    (二)疫情下健康教育指标体系确立
        1.指标的设计
        2.指标标准的建立
五、疫情下教材内容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度分析
    (一)设计调查量表
    (二)调查量表的发放与回收
        1.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3.调查量表的填写
        4.调查量表的回收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的处理
        1.权重分析
        2.得分率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1.疫情下必修1 教材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情况分析
        2.疫情下必修2 教材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情况分析
        3.得分率分析
六、结论、建议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1.注重对学生疫情心理健康教育
        2.合理的进行疫情健康教育
    (三)研究不足
        1.选取的研究对象有限
        2.调查问卷仍有待完善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生物学疫情下健康教育指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B 基于生物学疫情下健康教育指标专家访谈提纲
附表C 基于生物学疫情下健康教育要素构成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D 疫情下健康教育指标构成访谈提纲
附表E 疫情下生物教材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度调查量表
附录 G 教材生物教材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主要内容
致谢

(2)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视角: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2 发展历程:体育课程的历史演进脉络
    2.1 体育课程制度的更替期(1949—1978年)
    2.2 体育课程制度的转换期(1979—2000年)
    2.3 体育课程制度的叠层期(2001—2019年)
3 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构逻辑
    3.1 背景—制度结构:宏观制度背景决定课程走向
    3.2 制度—变量结构:中观制度环境塑造课程形态
    3.3 制度—行动结构:微观主体行动制约课程设计
4 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逻辑
    4.1 路径依赖:正面反馈强化课程秩序的延续
        4.1.1 成本固化削弱初始制度的退出机会
        4.1.2 学习效应强化个体既有的行动模式
        4.1.3 协同效应生成相互配合的制度矩阵
        4.1.4 调试效应巩固课程秩序的持续运作
    4.2 关键节点:变革契机加速课程制度的断裂
5 优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5.1 完善课程制度顶层设计,运用复杂思维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5.2 尊重体育课程发展规律,把握关键时机突破改革路径闭锁
    5.3 构建多元主体沟通网络,畅通反馈渠道激发课程改革活力
6 结束语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4)20世纪以来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体育与学校体育
        1.3.2 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1.3.3 比较研究法和史学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史学研究法
        2.2.4 比较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二十世纪初期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3.1.1 美国欧洲体操体育的衰落和“新体育”思想的兴起
        3.1.2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
        3.1.3 清末学制系统的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军国民体育指导思想以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流行
        3.1.4 二十世纪初期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小结
    3.2 二十世纪中期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3.2.1 美国“学科运动(academic movement)”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进步
        3.2.2 日本战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与进步
        3.2.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进步
        3.2.4 二十世纪中期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小结
    3.3 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3.3.1 美国“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3.3.2 日本“快乐体育”、“生涯体育”到“终身体育”思想的转变
        3.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和进步
        3.3.4 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小结
    3.4. 二十世纪以来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小结
        3.4.1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4.2 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4.3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4.4 二十世纪以来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比较小结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国家政策的改革和社会背景的变化推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
        4.1.2 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4.1.3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由“体”到“人”,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4.2 启示
        4.2.1 将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与当下的社会背景及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4.2.2 深入细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其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
        4.2.3 认清学校体育的本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4.2.4 学习他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先进部分,结合我国实际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改善
5 参考文献

(5)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国家课程地方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2.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灵活性突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
        2.国家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化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发展历程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内容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争论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实施和政策比较的研究
        5.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目标
    (六)研究方法
一、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国家课程概念的提出
    (二)发展期:国家课程框架的制定
    (三)成熟期:国家课程的编制与推行
二、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目标和要素
    (一)国家课程的目标
        1.成功的学习者
        2.自信和有创造力的个体
        3.积极和明智的公民
    (二)国家课程包含的要素
        1.八个学习领域
        2.七项一般能力
        3.三个跨课程优先事项
三、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现实路径
    (一)以国家课程框架为中心,建立新的课程框架
    (二)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中心,确定新的课程标准
    (三)以国家课程要素为中心,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
    (五)预设时间方案,逐步实施推进
四、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外部保障
    (一)提供财政预算支持
    (二)制定其他相关的辅助计划
    (三)展开培训教育工作者的活动
    (四)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实践活动
    (五)对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监督
    (六)国家阅读和算数评估计划的反馈
五、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经验总结
    (一)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特点
        1.科学性:为地方化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安排
        2.阶段性:按照计划推进地方化的进程
        3.灵活性: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弹性空间
    (二)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的平衡经验
        1.国家课程编制的内容是基本出发点
        2.合理兼顾地方的实际需求是原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职院校
        2.1.2 公共体育课教学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评价的研究
        2.2.6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2.7 关于学生学习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分析
    3.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
        3.1.1 教学目标
        3.1.2 教学内容
        3.1.3 课程设置
    3.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教师的“教”
        3.2.1 教学模式
        3.2.2 教学方法
        3.2.3 教师评价
    3.3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的“学”
        3.3.1 学习效果
        3.3.2 学习兴趣
        3.3.3 学习评价
第四章 影响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4.1 教学条件
        4.1.1 师资水平
        4.1.2 场地器材
    4.2 管理制度
    4.3 领导的重视程度
    4.4 经费保障
第五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存问题优化策略
    5.1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5.1.1 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
        5.1.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5.2 强化体育师资建设
    5.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5.3.1 改进教学方法
        5.3.2 完善教学评价
    5.4 注重职业体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5.4.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业体能训练计划
        5.4.2 合理构建多元化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式
        5.4.3 合理调整职业体能训练结构
    5.5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费投入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农村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现状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必要性
        2.个人经历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
        2.国家课程
        3.课程开设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农村小学发展历程
        2.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3.国家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
        4.有关国家课程开设现状方面的研究
        5.有关国家课程开设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梳理
        2.调查研究阶段
        3.调查结果分析及整理
        4.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2.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1.个案的选取
        2.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
        1.进入研究现场
        2.研究资料的收集
        3.整理与分析资料
    (五)研究伦理与效度
        1.研究伦理
        2.研究效度
三、M小学国家课程开设总体状况
    (一)M小学基本情况
        1.调查地区概况
        2.调查学校概况
    (二)M小学的国家课程能否开齐
    (三)M小学的国家课程能否开足
    (四)M小学的国家课程是否开好
        1.学生主观感受
        2.学校教学质量
四、农村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内部因素
        1.学校管理
        2.教师方面
        3.学生方面
        4.学校配套设施
    (二)课程本身
        1.国家课程的城市化偏向
        2.课程评价体系
    (三)学校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2.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
五、农村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意识,着重培养校长领导力
    (二)增加教师配置,教师结构合理化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岗后专业培训
    (四)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五)转变教育理念,落实新课程改革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
        一、班级规模以小班制为主
        二、课程设置以主题课程为主
        三、教学形式强调多样化
        四、学生评价注重多元化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的原则
        一、负担合理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自主性原则
第三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及措施
    第一节 实施包班制的原因
        一、社会与家庭的需求
        二、公立学校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实施包班制的措施
        一、注重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
        二、重视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三、强调包班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包班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比较赞同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认同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较为积极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喜爱
第五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包班教师一岗多职,分工不明确
    第二节 包班教师办公室设置欠佳,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三节 课程整合力度不够,门类多且负担重
    第四节 包班教师全程陪伴,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第六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明确包班教师的职责
    第二节 改善包班教师办公条件
    第三节 注重综合课程的开设
    第四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已有的界定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过程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第二节 改进建议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问卷
附件二 访谈题纲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后记

四、由新课程标准看体育课的发展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教材(2019人教)对学生健康教育影响度的分析 ——基于疫情下的思考[D]. 王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李铭函,姚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11)
  •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20世纪以来美日中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D]. 曹仲允. 苏州大学, 2020(03)
  • [5]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地方化研究[D]. 幸航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D]. 于征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7]农村小学国家课程开设现状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M小学为例[D]. 王丹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D]. 彭慧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从新课标看体育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