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

打造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

一、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包保全,张振涛,薛培凤,马宇衡,王晓琴,阿古拉[1](2017)在《民族地区医药院校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文中指出立足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文化和中蒙药材资源优势,依托内蒙古医科大学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支撑,构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为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朱鹏宇[2](2014)在《校企联合培养博士 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是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推进的专项计划,也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一流高等学校,在校企联合培养博士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就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万明[3](2013)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科研生力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与竞争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教育规模的增加,我国研究教育体制面临重大挑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是否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否能保证公正、公平、合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后,研究生资助体制是否依然能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关系问题,会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逐步显现。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要解决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体制是国家教育方针和理念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制度化体现,是由教育理念、教育规范、教育组织与机构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历程及现状的历史考察与实证分析,总结剖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而后通过对美、德、英、日、印等国家研究生教育经验与教训的深入分析,总结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又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从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以上理论与案例研究基础上,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体制、培养体制、资助体制等方面,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及具体措施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体制是指建立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上的相关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生教育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制度、招生体制、资助体制、资源配置体制、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建设需求、优化调节控制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与时俱进、稳妥渐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改革发轫到质量提升四个时期,如何解决好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发展不均衡、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和支持环境不够完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通过对发达国家中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与我国国情类似的多人口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等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发展情况的考察,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有如下启示:应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招生单位自主、社会公众监督、市场机制调节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教育越来越依靠非政府投入,多元化地筹集研究生教育经费、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拨款组织成为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方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拥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多样化的录取标准和生源国际化成为研究生教育招生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多层次、多类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和宽进严出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的重要特点;完善的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是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基于上述经验和理论研究,本研究认为,增强分权意识、适度倾向公平、引入市场元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多主体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全面灵活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建立内涵式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建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李素芹[4](2010)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地方高校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数、学位点数、研究生规模也快速增长,但在这些外延发展的数量背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却存在着从招生到就业的全方位困境,这些困境涉及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效益、质量的内涵发展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数量大、分布广、差异性明显、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存亡。了解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对于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以地方高校或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着和论文不少,但大多都集中在现象层面或宏观层面,关注引起问题的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背后的原因的研究不多。然而,制度应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核心变量,尤其是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制度甚至就是发展本身。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制度”,采用的是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的定义,即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包括正式法规、非正式约束和制度实施机制。本研究中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是指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管理体制、正式法规、非正式约束和制度实施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制度为核心变量,从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透视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形成和僵化的原因。本研究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切入,推演出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期待;通过分析实地考察、访谈、问卷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暴露出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趋同性发展的现实问题;随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制度主义理论探析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趋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三个层次的地方高校中各选取一所进行案例剖析和比较,用微观层面的数据验证和充实整个分析框架;最后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本研究围绕着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期待和制度的趋同性导向之间的矛盾进行。本研究的立论基础是:我国地方高校的大量出现是在1995-200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改革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获得大发展是在1999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而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基本框架和核心制度体系的确立却是在1997年以前,这一制度体系是以部(委)属高校为蓝本、以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为目标制定的,制度体系是一元化、精英式的,其导向是趋同的,与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期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为廓清差异性期待的内涵,本研究在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管理体制等与部(委)属高校存在着现实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差异性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性期待。在差异性的角色定位方面,政府希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化的主角,同时充当研究生培养机构类型均衡化的主体、培养开发应用型研究生的主体和实现硕士生教育去精英化的主体。在差异性的价值期待方面,本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应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差异性的价值期待是研究生教育的普遍价值与本区域文化、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结合。然而,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期待并没有导致实践中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化发展,这种理想期待与现实表现的反差是由于各级政府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角色定位缺乏强制性,政府和市场也没有按照差异性角色定位和差异性价值期待配置教育资源所造成的,因为,为了获得资源,地方高校不得不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导师遴选、招考标准、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向部(委)属高校看齐,导致现实与差异性期待的偏离和与部(委)属高校的发展趋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部(委)属高校趋同,既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制度的客观因素,但归根到底,主观原因也是由制度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即制度是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同最根本的因素。本研究在梳理我国主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指出:导致地方高校选择趋同发展道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因素包括:名为三级管理实为中央集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主导并统一制定的、以科学学位为主的一元化的学位制度;产生于精英教育时期、主要以部(委)属高校为蓝本的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与一元化和精英式制度配套的制度实施机制。制度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使这些制度产生并得以延续的并不是制度本身,对于制度背后深嵌的原因,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进行了探寻。本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重学轻术的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存在及其制度化是使现有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形成并得以延续的文化传统因素;路径依赖的存在既能解释中央政府对一元化、精英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固守,也能解释省级政府权力虚置从而移植中央政府的制度体系,还能解释地方高校攀高求大地模仿部(委)属高校的行为,即路径依赖导致了一元化、精英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各个层面的僵化,进而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陷入了低效循环;制度成本的压力将制度障碍扩展到制度的实施机制中,使得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制度、分类分层办学制度、独立的专业学位制度、对应用性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倡导制度等均难以实施。本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分析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产生趋同导向的制度因素,并透视深嵌于制度背后的原因。透视是为了改进,在层层追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对于未来的制度体系,本研究指出:应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高校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制度变迁,特别是中央层面的制度变迁,应建立与国家学位并存的高校学位、改变专业学位的依附地位、扩大学科建设的覆盖面、引导实施研究生教育分层发展机制、引导建立和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中观层面则主要是落实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微观层面主要是加强本校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特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施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才能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使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衡旭辉[5](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具有学位与学历教育意义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肇始于一九八一年。之后近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也不断走向规范与丰富,为国家高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影响和决定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格局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本文运用发展分析和政策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演进历程的回溯性分析,从招生政策文本中厘清了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迁轨迹,探讨了其变迁的道路、途径和动力,目的在于丰富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促进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政策及其发展过程的深入理解。1.变迁道路层面: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作为国家控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政策工具,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核心战略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积极的适应性变革,特定时期宏观社会政策和观念的次第渗透,使硕士研究生教育被赋予的时代“功能”自然浸入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文本之中,推动招生政策变迁,从而催生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由外而内”的变迁道路。2.变迁途径层面: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孕育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路径创新基础之上,政策环境日益趋向积极、平稳。受国家治理渐进变革的深刻制约和影响,不论是作为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的中间层政策,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庞大的政策体系,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顺应性和适应性,路径依赖特征明显,在变迁途径上表现为路径依赖基础上的渐进变迁。3.变迁动力层面: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动力上看,“自生自发”的成分固然存在,但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本位基础上的理性设计,突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服务的功能,突出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撑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精英”作用突出,“理性建构”特点明显;在政策执行中,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表征国家意志的“理性建构”成为政策变迁的核心动力。研究认为,近3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迁,在政策理念、政策制定、政策内容等方面对我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

刘朝晖[6](2008)在《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文中认为研究生教育结构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适应,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与培养规模、类型层次结构以及地区分布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当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从理顺政府、培养单位、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刘朝晖[7](2007)在《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结构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适应,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匹配、培养类型比例失调、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楚、区域分布失衡等问题。因此,应积极调整结构,以社会需求发展为导向,理顺政府、培养单位、社会三者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进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包水梅[8](2007)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调整与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宏观结构,是协调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关系的有效选择。本研究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为题,分别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进行了探讨。以阐述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为基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理清博士与硕士两种学位的分野、从总体上控制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实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任务分工、实施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分别不同科类不同专业调整研究生教育层次等是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基本对策。针对科类结构,本研究分析了其存在与转换的机制和动力,全面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描述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为基础,提出要预测社会发展对各科类人才的需求趋势、协调各科类间的比例关系、保证科类结构在层次上差异互补、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教育过程等。本研究还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之间缺乏特色和差异、各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调整和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基本对策。透过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现状,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并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教育机会平等等不同角度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李世彬[9](2006)在《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其引发的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人才库与智力库,研究生教育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因此,要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本论文以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为写作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 第一,对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随着1999年研究生招生连年大幅增长,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已接近100万,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世界前列。但规模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及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并通过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国际、国内比较,找出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和不足,只有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 第二,构建了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国际化水平不高,存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同时以高校研究生数作为预测对象,选择人均GDP、预算内教育投资、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和导师数量为评价指标,运用最小二乘法和AR模型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规模的预测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我国2010年在校研究生数进行预测,为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提供参考。接下来,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进行阐述与分析,从三个方面概述了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即内

马星,陈劲松,张存泉[10](2006)在《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体会》文中指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也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质.本文结合自己单位实践认识与体会,指出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双赢”效果,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以确保使博士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研究所的学科积累可更加敦实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石,导师的联合指导与博士生的勤奋努力是获得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关键.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推行.

二、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医药院校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1.1 民族特色
    1.2 地域特色
    1.3“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
2 加强条件建设, 强化办学优势
    2.1 构建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
    2.2 打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
    2.3 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2.4 借助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 加大投入力度
3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1 构建体现“一体两翼”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3.2 搭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平台
    3.3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
4 改进计划及发展探讨
    4.1 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医药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4.2 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4.3 进一步突出蒙医药特色, 提升办学水平

(2)校企联合培养博士 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联合培养博士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
三、联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 基本原则
    2. 招生机制
    3. 培养模式
    4. 管理体制
四、联合培养博士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

(3)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契机
        1.1.2 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体制提出新要求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生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内涵
    1.4 理论基础
        1.4.1 企业家政府理论
        1.4.2 制度理性选择理论
        1.4.3 高等教育分层理论
        1.4.4 制度变迁动力理论
    1.5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分析框架
        1.5.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1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2.1.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1.2 服务国家建设需求
        2.1.3 优化调节控制机制
        2.1.4 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2.2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
        2.2.2 需求导向
        2.2.3 与时俱进
        2.2.4 稳妥渐进
第三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历程
    3.1 建国初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创立特点
    3.2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复建
    3.3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历程
        3.3.1 改革发轫期
        3.3.2 深化改革期
        3.3.3 规模扩张期
        3.3.4 质量提升期
    3.4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4.1 改革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3.4.2 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3.5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特征
        3.5.1 权力逐步分散
        3.5.2 趋向宏观调控
        3.5.3 渐进式改革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
    4.1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透视与结构分析
        4.1.1 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透视
        4.1.2 研究生学位类型的结构分析
        4.1.3 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
    4.2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多元需求
        4.2.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4.2.2 科学技术进步需求
        4.2.3 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4.2.4 教育国际竞争需求
    4.3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3.1 管理体制
        4.3.2 投资体制
        4.3.3 招生体制
        4.3.4 培养模式
        4.3.5 科研与资助体制
    4.4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须理顺的关系
        4.4.1 集权与分权
        4.4.2 计划与市场
        4.4.3 公平与效率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国际比较
    5.1 美国研究生教育体制
        5.1.1 管理体制
        5.1.2 投资体制
        5.1.3 招生体制
        5.1.4 培养模式
        5.1.5 资助体制
    5.2 德国研究生教育体制
        5.2.1 管理体制
        5.2.2 投资体制
        5.2.3 招生体制
        5.2.4 培养模式
        5.2.5 资助体制
    5.3 英国研究生教育体制
        5.3.1 管理体制
        5.3.2 培养模式
        5.3.3 资助体制
    5.4 日本研究生教育体制
        5.4.1 管理体制
        5.4.2 投资体制
        5.4.3 招生体制
        5.4.4 培养模式
        5.4.5 资助体制
    5.5 多人口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体制
        5.5.1 印度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
        5.5.2 巴西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
        5.5.3 巴西研究生教育招生体制
        5.5.4 印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5.5.5 印度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
    5.6 借鉴与启示
        5.6.1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5.6.2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启示
        5.6.3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5.6.4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改革的启示
        5.6.5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内容
    6.1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6.1.1 继续增强分权意识,提升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性
        6.1.2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适度增加公平性
        6.1.3 适度降低计划元素,积极引入市场元素
    6.2 构建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
        6.2.1 宏观调控
        6.2.2 效率优先
        6.2.3 服务型政府
    6.3 完善多主体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
        6.3.1 发展投资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
        6.3.2 增强其他主体的决策权
        6.3.3 发挥市场对教育投资的调节作用
        6.3.4 完善研究生教育监督体制
    6.4 建立全面灵活的研究生招生体制
        6.4.1 坚持综合多元的招生录取理念
        6.4.2 健全权责明晰的招生管理体制
        6.4.3 建立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
        6.4.4 探索招考分离的录取办法
        6.4.5 扩大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
        6.4.6 加强招考的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法规建设
    6.5 构建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
        6.5.1 建设质量优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6.5.2 建立适应内外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6.5.3 实施科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6.5.4 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6.6 完善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
        6.6.1 完善公平合理的研究生资助政策
        6.6.2 提高资助力度与扩大资助对象和范围
        6.6.3 完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6.6.4 建立研究生科研资助制度
    6.7 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体制
        6.7.1 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研究生教育资源区域优化的机制
        6.7.2 建立以培养质量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调节机制
        6.7.3 建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拨款机制
        6.7.4 建立全面、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6.7.5 建立以导师和学生为本的人力资源微观调节机制
第七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1 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1.1 明确中央与省级两级政府的职责与权限
        7.1.2 实行研究生教育管办分离
        7.1.3. 完善法人治理
    7.2 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7.2.1 实施成本分担制度
        7.2.2 改变政府投资职能
        7.2.3 制定合理标准政策
        7.2.4 成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7.2.5 强化财政专项拨款资金管理
        7.2.6 调整政府科研经费拨款支出项目
    7.3 招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3.1 建立招生考试行业管理体制
        7.3.2 放宽和规范报考条件
        7.3.3 增加考试频率
        7.3.4 调整考试科目
        7.3.5 实行统自结合的考试制度
    7.4 培养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4.1 构建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体系
        7.4.2 成立科教结合推进委员会
        7.4.3 实施联合培养模式
        7.4.4 培育多元化的导师队伍
        7.4.5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7.5 资助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5.1 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7.5.2 设立国家奖学金
        7.5.3 完善招生单位层面奖助体系建设
        7.5.4 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7.5.5 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制度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差异性: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性期待
    2.1 历史已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源流的差异性
    2.2 当下实然(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的差异性
    2.3 当下实然(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性
    2.4 未来应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角色定位的差异性
    2.5 发展必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价值期待的差异性
3 趋同性: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问题
    3.1 趋同的培养目标
    3.2 趋同的学科结构
    3.3 趋同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要求
    3.4 趋同的研究生招考标准
    3.5 趋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获取渠道
    3.6 趋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4 趋同导向:阻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4.1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概述
    4.2 名为三级管理实为中央集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4.3 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设计及其构成
    4.4 一元化的学位制度设计及其构成
    4.5 不健全的制度实施机制
    4.6 路径依赖:对趋同导向制度因素的全方位解释
5 案例分析
    5.1 A校:上升型
    5.2 B校:维持型
    5.3 C校:徘徊型
6 多样性: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路径
    6.1 中央层面的宏观制度变迁路径
    6.2 省级层面的中观制度变迁路径
    6.3 高校层面的微观制度变迁路径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立论基础
    7.2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人研究成果
附录2 三种调查问卷
附录3 十次授权审核中的地方高校名单
附录4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状态数据表
附录5 部(委)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状态数据表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三) 梳理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
        (二) 研究生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三) 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
        (四)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硕士生
        (二) 招生政策
        (三) 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历程回顾
    一、改革大潮中的政策萌生:1981-1985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
        (一) 政策环境分析
        (二) 政策内容与特点分析
        (三) 小结
    二、系统调整中的规范发展:1986-1998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
        (一) 政策环境分析
        (二) 政策内容与特点分析
        (三) 小结
    三、质量提升中的内涵发展:1999至今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
        (一) 政策环境分析
        (二) 政策内容与特点分析
        (三)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分析
    一、变迁道路:"由外而内"的适应性变革
        (一)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功能
        (二) 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政策目的
        (三) 与宏观政策紧密互动的政策演进历程
    二、变迁途径:路径依赖基础上的渐进变迁
        (一) 稳步推进的政策理念
        (二) 积极平稳的宏观政策环境
        (三) 渐进变迁的政策内容
    三、变迁动力:表征国家意志的"理性建构"
        (一) "理性设计"的政策源起
        (二) "权力精英"作用突出的政策制定模式
        (三)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主要内容与阶段特征
        (二)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的特点
    二、对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启示
        (一) 秉承积极发展、注重质量的政策理念
        (二) 大力推进政策制定和执行模式改革
        (三) 持续深化政策内容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社会不适应性
二、积极调整结构, 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一) 理顺政府、培养单位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依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三) 改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
        1. 明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过程

(8)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概述
    一、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二、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部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一、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标准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分层次发展概况与比较
    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基本对策
第四部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一、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与转换的机制和动力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
    五、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构想
第五部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初步形成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丰富与发展
    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建议
第六部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间发展状况分析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内发展状况分析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客观评价
    五、调整与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策略分析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
    2.1 教育学理论
        2.1.1 主体教育理论
        2.1.2 个性教育理论
        2.1.3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2.2 教育经济学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管理学理论
        2.3.1 人本管理思想
        2.3.2 战略管理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3.1.1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3.1.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特色
    3.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3.2.1 研究生教育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3.2.2 研究生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3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3.3.1 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
        3.3.2 研究生教育结构有所失衡
        3.3.3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3.3.4 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改善
        3.3.5 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
    4.1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特征分析
        4.1.1 组织松散型的特点
        4.1.2 学术自治的特点
        4.1.3 封闭与开放相统一的特点
    4.2 国外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2.1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2.2 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2.3 德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2.4 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2.5 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启示
    4.3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地区差异比较研究
        4.3.1 研究生教育规模状况比较分析
        4.3.2 研究生培养状况比较分析
    4.4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重点
        4.4.1 建立科学的政府管理体制
        4.4.2 建立自主的学位授予单位办学体制
        4.4.3 建立积极的社会参与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研究
    5.1 评价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目的
    5.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评价系统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系统模型的构建
        5.2.4 系统模型主要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5.3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5.3.1 评价模型的计算步骤
        5.3.2 评价模型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6.1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预测
        6.1.1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预测的指标选择
        6.1.2 预测模型的数据采集及计算流程
        6.1.3 预测模型的应用
    6.2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结构分析
        6.2.1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学科结构
        6.2.2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
        6.2.3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区域结构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7.1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运行环境要素
        7.1.1 外部运行环境
        7.1.2 内部运行环境
    7.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
        7.2.1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
        7.2.2 均衡式发展与非均衡式发展
        7.2.3 渐进式发展与突破式发展
    7.3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方式
        7.3.1 规范化与多样化
        7.3.2 自主性与指导性
        7.3.3 专业性与跨学科性
    7.4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
        7.4.1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7.4.2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
        7.4.3 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保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促进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
    8.1 建设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8.1.1 加大研究生教育立法工作
        8.1.2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8.1.3 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
    8.2 改革与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8.2.1 改革办学自主权
        8.2.2 改革学位授权制度
        8.2.3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
    8.3 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8.3.1 调整培养层次
        8.3.2 增强学制的弹性
        8.3.3 确保培养质量
        8.3.4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制度
    8.4 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8.4.1 优化办学层次
        8.4.2 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
        8.4.3 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
        8.4.4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8.5 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国际化
        8.5.1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8.5.2 增强研究生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医药院校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J]. 包保全,张振涛,薛培凤,马宇衡,王晓琴,阿古拉. 药学教育, 2017(03)
  • [2]校企联合培养博士 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J]. 朱鹏宇. 管理工程师, 2014(02)
  • [3]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 万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4]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 李素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研究[D]. 衡旭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6]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发展路径[J]. 刘朝晖. 教育与现代化, 2008(01)
  • [7]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问题的思考[J]. 刘朝晖. 中国农业教育, 2007(04)
  • [8]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 包水梅. 兰州大学, 2007(04)
  • [9]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 李世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10]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体会[A]. 马星,陈劲松,张存泉. 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 2006

标签:;  ;  ;  ;  ;  

打造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