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

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成,肖萍,陈国华,杨炼,刘成志[1](2021)在《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开展学科竞赛已成为地方院校培养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探讨了地方学院数学类专业如何通过"五结合、五互动"来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科竞赛的受益面,提升学科竞赛对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李小春,曹丹[2](2021)在《基于数学建模的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数学建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契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围绕数学建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以及当前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师资力量、构建新型数学建模框架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等具体路径选择。

杨然,周圣武[3](2021)在《以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文中提出该文分析了数学建模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数学建模竞赛宣传推广、开设数学建模系列课程、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精品赛事等方面阐述了普及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建模竞赛质量的有效措施;从建设数学建模实践创新培育基地、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平教学团队及网络资源等角度,总结了数学建模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经验。

刘君[4](2021)在《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校企精准对接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体,以竞赛平台为载体,结合竞赛特点将建模竞赛项目与数学课程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基于任务引领及理实一体理念,强化数学实践、重组实践模块,完善数学实践教学,"教研践学"四位一体,双能双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精准育人,为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付彤,马艳英[5](2020)在《基于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数学建模往往作为一种科学性的方法被使用,其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思维,很好地符合了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需求。除此之外,数学建模还具有多维性、通识性等一系列适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因此,在高校,数学建模的教育一直在发展。目前在数学建模的教育上,仍有较多提升点,如利用数学建模的通识性进行多学科的教学等等,文章对基于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给出方法,并对培养模式研究提出展望和适用范围。

刘君[6](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实现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文章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针对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创新实践和优化课程结构、教赛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建模竞赛为载体,课程教学为基础,教赛相长、竞赛实践促创新、教赛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王家阳[7](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李坤婷[8](2020)在《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从整体上回顾了中美两国资优教育和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包括资优生的界定和标准、资优教育理论发展及趋势、在资优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实践形式、资优教师发展和政策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聚焦到三所案例,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比了中国北京的A、B两所高中与美国托马斯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分析各自的特点,并结合两国资优教育发展研究差异背后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到启示。通过研究发现,得出如下结论:在数学课程内容上,中国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以数学竞赛内容为主,锻炼了资优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意志力,以大学先修课程内容为辅,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资优生的知识深度;美国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以大学先修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多,内容更深一些,并将计算机课程纳入数学课程体系中,实现数学和计算机的学科交叉;在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计算机的使用方面,较之我国两所学校,美国高中的数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应用性,强调图形计算器、计算机软件等的使用;在课程框架方面,美国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的框架连贯性强,讲究每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中国高中的数学课程呈螺旋上升,因此并未做严格规定;在课程实施保障方面,中、美两国这三所高中都联合校外力量共同参与资优生的培养,而美国高中与大学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更为深入。这些比较研究的结论为我国高中资优教育以及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提供了以下启示:1.资优教育要重视理论研究,及时与资优教育研究者联系;2.重视资优理论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扩大资优生的内涵;3.集结校外各类资源,共同承担高中资优教育任务;4.高中可设置更多更丰富的大学数学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5.计算机课程纳入数学课程体系中,扩大学科交叉,重视数学课程中技术和软件的使用。

朱睦正,朱蓉青,王艳丽[9](2019)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数学应用创新人才》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我校近二十年数学建模竞赛和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泛函分析等课程为理论基础和专业训练,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等课程为桥梁,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以应用数学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全方位、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李军成,陈国华,刘成志,杨炼,邓华[10](2019)在《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文中认为探讨地方院校如何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学科竞赛对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然后阐述了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学科竞赛的途径,最后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法,为地方学院数学类专业更好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的“五结合”
2 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的“五互动”
3 结语

(2)基于数学建模的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3 数学建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4 当前数学建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4.2 培训难成规模
    4.3 培训课时不够
5 基于数学建模的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5.1 完善师资力量
    5.2 增设数学建模内容
    5.3 多参与数学建模竞赛
6 结语

(4)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建模竞赛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1.1 数学建模竞赛的由来及功能定位
    1.2 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联系
        1.2.1 创新是数学建模的本质要求
        1.2.2 数学建模是创新的重要媒介
2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2.1 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四位一体多元互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2.1.1 以赛促“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1.2 以赛促“研”,锤炼学生科研精神
        2.1.3 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1.4 以赛促“学”,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2.2 基于建模竞赛完善数学实践体系,课赛融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2.2.1 重组数学实践模块
        2.2.2 完善数学实践平台
    2.3 健全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保障建模竞赛稳定开展
        2.3.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2.3.2 建设开放的建模基地
        2.3.3 组建优秀的指导团队
3 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3.1 理实一体促创新
    3.2 以赛促教显成效
4 结语

(5)基于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1.1 数学建模的历史溯源
    1.2 数学建模基于大学教育体系下的定位
2 基于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2.1 完善师资力量
    2.2 开设新课程或讲座
    2.3 组织校内比赛
    2.4 开展交流活动
3 展望与思考
    3.1 发展前景
    3.2 适用范围
4 结语

(6)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数学建模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二)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 数学建模竞赛平台是创新的重要载体
        2.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一)以竞赛培训为载体,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以竞赛创新为先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以竞赛实践为抓手,锻炼学生综合实力
    (四)以竞赛经验为指导,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三、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创新人才模式构建策略
    (一)基于竞赛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基于数学建模专题打造实践教学模块
        2. 以建模竞赛为载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二)教赛研三位一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1. 课程教学为基础
        2. 教赛相长寻突破
        3. 成果推广提成效
    (三)健全竞赛平台管理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1. 积极的支持配合
        2. 完善的管理机制
        3. 稳定的指导团队
        4. 充足的学生储备
四、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创新型人才模式成效
    (一)创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促创新
    (二)教学成果显着,以赛促教见成效
五、结语

(7)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高中
        二、资优
        三、资优生
        四、数学课程设置
第二章 中美两国研究综述
    第一节 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中美两国资优教育发展
    第一节 美国资优教育的发展
        一、关于资优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关于资优教育的实践
        三、关于资优教育的政策
    第二节 我国资优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案例的选择
    第二节 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数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的比较
        二、国际课程的比较
        三、课程框架和体系的比较
        四、研究活动和特色课程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9)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数学应用创新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 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 数学建模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三) 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优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以大学生竞赛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 加强理论学习, 夯实专业基础
    (二) 搭建实验平台, 提高实践能力
    (三) 开展学科竞赛,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10)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竞赛对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数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数学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锻炼数学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数学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夯实数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
    (六) 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学科竞赛的途径
    (一) 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 制定合理的学科竞赛组织方案
    (三) 创造浓厚的学科竞赛氛围
    (四) 构建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五) 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竞赛指导方式
    (六) 扩大参赛学生的受益面
三、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法
    (一) 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 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三) 学科竞赛之间相互融合
    (四) 学科竞赛兴趣小组以点带面
    (五) 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相辅相成
    (六) 学科竞赛与校企合作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四、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的探讨[J]. 李军成,肖萍,陈国华,杨炼,刘成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14)
  • [2]基于数学建模的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 李小春,曹丹.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07)
  • [3]以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杨然,周圣武.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3)
  • [4]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刘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 [5]基于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付彤,马艳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3)
  • [6]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刘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7)
  • [7]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8]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D]. 李坤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数学应用创新人才[J]. 朱睦正,朱蓉青,王艳丽. 智库时代, 2019(33)
  • [10]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J]. 李军成,陈国华,刘成志,杨炼,邓华. 高教学刊, 2019(11)

标签:;  ;  ;  ;  ;  

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