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将被多次出售

松辽将被多次出售

一、松辽还会被卖几次(论文文献综述)

马欢[1](2021)在《父职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社会学视角》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变迁,男性父职建构发生变化。但在现实社会中,大家提到父亲角色时总会使用严肃、内敛、沉默等词汇。而父子互动中男性的父职情感表达正是父子双方建构父亲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父职中的情感表达展开研究。本研究属于质性研究,以情感社会学为理论分析视角,将父亲情感置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下,通过3对祖、父的叙事故事和父子互动中父职身份建构的形成路径对父职情感表达展开分析。本研究主要使用叙事研究方法,自2020年7月到2021年1月,先后进入三组祖、父、子三代完整的家庭,从生活故事开启叙事收集。针对在研究现场收集的现场文本,研究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将其转化为研究文本,其一,将6位叙事对象的叙事故事整理成叙事文本,并从关系性、时间性、地理位置变化三个角度对每位叙事对象的故事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其对这种生活经验的理解与其父职情感表达的逻辑。其二,将进入每组家庭开启共同生活后观察到的父子互动故事转化为父子互动案例。并借助情感社会学对情感发生机制的界定,从父职身份建构、情感唤醒条件、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四个维度对这些父子互动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父代父职情感表达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因素。最后,对比祖、父两代人父职情感表达的联系,并从情感社会学视角对这种联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祖代的父职身份建构围绕“责任”、“父亲主体”展开,其父职积极情感的表达具有“克制”、“转移”、“物质化”的特点,其父职消极情感的表达具有“直接”、“权威”的特点。(2)父代父职身份建构围绕“养家人”、“全方位”展开,其父职积极情感的表达呈现“矛盾”的特点,体现为父职积极情感的表达中“克制”与“逐渐直接”的交替。其父职消极情感的表达呈现“压抑”和“协商”的特点。(3)两代人父职情感表达呈现“传递”和“适变”的特点。(4)文化和社会结构限制父子关系性质和男性父职身份建构,父子关系中父亲的权力和地位变化、儿童权利和地位的崛起对父职情感表达的“传递”和“适变”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本研究结合儿童视角,选取15位儿童为访谈对象,分析儿童理想中的父职情感表达。通过分析发现,儿童理想中的父职积极情感表达为“陪伴”、“直接”、“减少条件性”,儿童理想中的父职消极情感表达为“克制”、“理解”、“包容”。结合儿童对父职情感表达的期望,本研究对我国建构理想父职情感表达提出以下建议:(1)以代际平等为父职建构的核心,男性在父职建构中要减少权利,增加责任和义务;(2)通过提高父职履行积极性、主动性和完善育儿能力来协调母职,从而完善父职建构;(3)需要在父子互动中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及相应的需求,从儿童视角审视自己父职建构的状况;(4)担任“竞争性”育儿环境与儿童之间的“缓冲者”。综上,本研究属于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从情感社会学视角对父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在分析父职情感表达的现状时缺乏不同家庭类型的大数据参考,使得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受到一定限制。

犁痕[2](2020)在《萨尔图枪声——献给抗战胜利75周年》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上世纪30年代末,东京的秋晨,雾气蒙蒙,上班的人们在街道两旁行色匆匆地走着。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即便有些青年男女也面色乌灰,脚步疲乏无力,完全不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境外战争快9年了,已经使这个国家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人们更无法从这迷蒙的天气里看出未来和希望所在。皇宫西南侧的三宅坂台地上,坐落着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等国家军事中枢机关,因而,人们常把三宅坂作为军方的代名词。这些年,因为境外战争的缘故,人们十分关注三宅坂的动向。

云普星[3](2020)在《金朝骑兵研究》文中提出女真人依靠骑兵推翻辽国,攻灭北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金国。骑兵对于金朝的整个发展来说,都有着极其重大影响。女真人能够利用骑兵建立国家,得益于他们生存环境适宜养马。金朝骑兵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金朝骑兵的指挥系统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金朝在国家法律改革上,从初期的习惯法变为之后的成文法,并在士兵约束上越来越严格。金朝骑兵的骑士通常会从猛安谋克制、签军、募军、投降军、刑徒之中挑选,其中签军与猛安谋克是金国最为重要的两个来源。骑兵使用的战马主要从群牧司、战争掠夺、市马贸易、民间括马这几个方式获得。群牧司是战马最为主要的来源,它的兴衰对金朝骑兵战马供应影响极大。金朝骑兵训练通常主要通过围猎活动,射柳与马球也具有一定的军事训练意义。金朝骑兵使用武器有枪、剑、棍棒、弓箭。他们对于武器地制造并不重视,以至于很多人手中武器简易,杀伤力低。但金国骑兵铠甲较为优良,且有了大范围武装,对骑兵战术改进有了很大帮助。骑兵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运输类、侦查类、情报传送类以及特殊兵种类。金朝骑兵的战法分为攻敌要害、正面突破以及以运动战为基础的引敌出动、迂回战法、夹击与包抄以及追袭闪击。金朝骑兵对金国的政权兴衰、战争走势以及人民生活有很大影响。金朝骑兵又对南宋和蒙古的武备更新、战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张新昕[4](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张新阳[5](2020)在《基于噪声的中国东北沉积盆地内低频地震波放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沉积盆地内的低速沉积物可以放大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这种放大很可能引起人民生命的损失和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准确估计沉积盆地内不同地点的放大特征对于防震减灾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估计场地的放大特征,我们计算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尺度地震台阵的各个台站的背景噪音加速度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简称PSD)。NECESSArray台阵共包含127个台站,台站间距约为80 km,南北跨度和东西跨度分别为800 km和1200 km。这个台阵覆盖了松辽盆地、三江盆地及其周围的山脉。我们选择了位于盆地西部地区大兴安岭(西)的和位于松辽盆地东部地区张广才岭(东)的几个基岩台站作为参考台站,采用东西平均的方法来计算谱比。更具体的讲,我们计算了松辽盆地的台站和三江盆地的台站在0.1 Hz~1 Hz的谱比来定量化放大系数。对于松辽盆地,噪音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盆地台站的谐振频率在0.1Hz~0.6Hz。以噪音计算的放大系数在松辽盆地中南部台站显示出最高值,而地震的结果在盆地北部沉积层厚度最大的区域显示最高值,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0.1Hz~0.6Hz的背景噪音从海岸向内陆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引起的。对于三江盆地,大多数盆地台站的谐振频率在0.4 Hz~1 Hz之间,三江盆地台站的谱比结果显示,使用噪音数据计算出的放大系数小于使用地震数据计算的放大系数。对松辽盆地的台站,我们采用东西平均的方法得到的背景噪音谱比曲线和地震的谱比曲线无论在谐振频率的范围还是在放大系数都相当吻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比较接近,说明采用平均的方式能够有效矫正衰减的影响。此外,水平方向放大的范围和松辽盆地以及三江盆地的轮廓是一致的,并且表现出沉积厚度越大,放大系数越高的特征。总之,采用东西平均方法来计算松辽盆地的场地放大特征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三江盆地该方法适用性不够好。最终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对于一个面积比较大的深沉积盆地,在海岸线复杂或者缺少精确的衰减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和海岸不同距离的多个基岩台站作为一个基岩台站计算谱比,这样使最终的结果更真实、准确。

赵里萌[6](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城址,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以往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以往工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针对城址出土陶瓷遗存提出分期标准。主要运用陶瓷考古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城址调查,摸清以城址为中心的辽、金、元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征和组合面貌,并以此作为城址断代的依据。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以往的调查和发掘材料,结合笔者对70余座城址的调查新材料,系统的介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城址的基本情况,对这些城址的周长、结构、平面形态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并对城址出土和采集的遗物进行重新审视,对一些城址进行重新断代。第六章是对城址的总体分布、选址及各时期分布情况进行讨论。首先对城址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密度分析,将这些城址划分成18个城址群,对各城址群的形成过程逐一讨论,并对城址的选址和朝向进行分析。还分别探讨了辽代城址群的形成过程以及辽国的东部边界问题、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问题。第七章是对城址的规模和平面形态的探索。通过对600余座城址的周长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址规模、行政级别以及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对城址的平面形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各级规模城址中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还对不同平面类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进行了讨论。第八章是对城址的结构和布局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城门、瓮城、城墙、城壕、马面、角台、道路等设施的营建工艺、平面形态、布局规律、等级规模等问题。并利用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城址的布局进行宏观的探讨,揭示出十字街与开放街巷式的布局特点,并对城址内各类型建筑址和手工业遗迹的分布进行了讨论,还对城址兴缩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因进行了探讨。第九章是对相关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主要包括对辽代信州、辽代后期黄龙府属州、辽代前期黄龙府、金代宜春及曲江两县、元代肇州的地望进行新的考证,对松嫩平原地区辽金元时期的历史地理格局进行了更新与修正。第十章是结语,对本文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

刘燕[7](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王海霞[8](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李春霞[9](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袁裴[10](2019)在《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文中提出“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它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其理论以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前奏,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技能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学新手教师因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在教学设计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必然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的分析、设计等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对小学新手教师基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对反思性教学与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深全面、深入且系统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反思性教学”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小学新手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案例相结合,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的整个过程;通过比较个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反思前后的区别,分析发现该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学设计能力有较显着的提升。本文从行动前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两个时间维度,分析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新手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能力、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力的促进作用,以此为根本讨论反思性教学对教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点和作用程度。

二、松辽还会被卖几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还会被卖几次(论文提纲范文)

(1)父职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社会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理论层面——权威与情感对立
        1.1.2 实践层面——完善父职建构的需要
        1.1.3 个体层面——自身在父子相处中的疑惑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父职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关于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综述
        1.3.3 关于情感社会学外情感表达的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父职
        1.4.2 情感表达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选择
2 祖、父故事呈现与分析
    2.1 第一对祖、父故事——权威与安全感
        2.1.1 父亲故事呈现与分析
        2.1.2 祖父故事呈现与分析
    2.2 第二对祖、父故事——父职缺失与矛盾突起
        2.2.1 父亲故事呈现与分析
        2.2.2 祖父故事呈现与分析
    2.3 第三对祖、父故事——“逃避与自证”的无声对抗
        2.3.1 父亲故事呈现与分析
        2.3.2 祖父故事呈现与分析
3 祖代的父职情感表达
    3.1 祖代的父职情感表达特点
        3.1.1 积极情感的表达——“克制”、“转移”、“物质化”
        3.1.2 消极情感的表达——“直接”、“权威”
    3.2 祖代父职情感表达的影响因素
        3.2.1 “责任”、“父亲主体”的父职身份建构
        3.2.2 祖、父两代经验链接的两种情况
4 父代的父职情感表达
    4.1 父代父职情感表达的特点
        4.1.1 情感唤醒——“一边倒”现象
        4.1.2 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差异性”
        4.1.3 积极情感的表达——“矛盾”
        4.1.4 消极情感的表达——“压抑”、“协商”
    4.2 父代父职情感表达的影响因素
        4.2.1 “养家人”的父职身份建构
        4.2.2 “全方位”父职建构需要
        4.2.3 女性家长对男性父职身份建构的监督
        4.2.4 儿童需求下的父职“主动性觉醒”
5 父职情感表达——“传递”与“适变”
    5.1 祖、父两代父职情感表达的“传递”和“适变”分析
        5.1.1 祖、父两代“传递”与“适变”的父职建构
        5.1.2 祖、父两代“传递”和“适变”的父职情感表达
        5.1.3 祖、父两代父职情感表达“传递”和“适变”的形成因素分析
    5.2 父职情感表达的“传递”和“适变”溯源
        5.2.1 男性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变迁与父职情感表达
        5.2.2 从“祖先崇拜”到“子孙崇拜”中的父职情感表达
6 建构理想父职情感表达
    6.1 儿童对理想父职情感表达的期待
        6.1.1 积极情感的表达——“陪伴”、“直接”、“减少条件性”
        6.1.2 消极情感的表达——“压抑”、“包容”、“理解”
    6.2 对完善当前父职情感表达的建议
        6.2.1 以代际平等为父职建构核心
        6.2.2 在协调母职的基础上完善父职建构
        6.2.3 从儿童视角审视和完善父职建构
        6.2.4 担任竞争环境与儿童之间的“缓冲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萨尔图枪声——献给抗战胜利7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暗夜逃亡
觊觎已久
车站相遇
石油调查
南门锄奸
发现沥青
安达星火
惊动国府
县城游行
勘探找水
攻城劫狱
疯狂找油
重返安达
草原调查
东岗偶遇
重启调查
潜回安达
修筑公路
夜袭农场
确定井位
星夜迷航
井场狂欢
暗夜枪声
尾声

(3)金朝骑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金朝骑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金朝骑兵的形成
        一、骑兵部队的形成
        二、从部落骑兵到国家正规部队
    第二节 金朝骑兵的兴起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兴盛
        一、制度完善与战术细化
        二、骑兵扩张与衰退
        三、制度变革与骑兵兴盛
    第四节 金朝骑兵的衰落
        一、军备废弛与骑兵衰落
        二、蒙金战争与金骑覆灭
第二章 金朝骑兵制度
    第一节 骑兵的各类功能
        一、后勤运输类
        二、侦查类
        三、情报传送类
        四、作战类部队
    第二节 指挥体系
    第三节 日常管理
    第四节 骑兵的组成
        一、骑士来源
        二、战马来源
    第五节 骑兵训练与武备
        一、骑兵的训练
        (一)射柳活动
        (二)马球活动
        (三)围猎
        二、骑兵武器装备
        (一)攻击性武器
        (二)防御器具
第三章 金朝骑兵的战法战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骑兵的优势与特点
    第二节 金朝骑兵战法与战例
        一、攻敌要害
        二、正面突破
        三、运动战与相关战法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影响
        一、对金朝的影响
        (一)巩固金国统治
        (二)影响整体战争走势
        (三)影响金国人生活习惯
        二、对周边政权的影响
        (一)对南宋战备与战术的影响
        (二)对蒙古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噪声的中国东北沉积盆地内低频地震波放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背景噪音的来源
        1.2.2 背景噪音的主要成分
        1.2.3 场地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PSD-PDF方法
        2.1.1 功率谱密度(PSD)
        2.1.2 概率密度函数(PDF)
    2.2 SSRe
    2.3 SSRn
第3章 台阵数据处理
    3.1 区域地质概况
    3.2 数据概况
    3.3 计算PSD的原则
    3.4 数据挑选
    3.5 地震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以单个基岩台站得到的频率依赖放大系数曲线
    4.2 以两个基岩台站得到的频率依赖放大系数曲线
    4.3 放大系数的空间变化
        4.3.1 松辽盆地的空间变化
        4.3.2 三江盆地的空间变化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选择的台站的基本信息
附录B 平均后的盆地台站的谱比曲线
附录C 放大系数的空间变化
致谢

(6)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回顾
        一、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1949年至198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1980年至2000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四、2000年之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问题、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城址出土陶瓷遗存的分期
    第一节 城址地表陶瓷遗存的调查
    第二节 以城址为中心的各时期陶瓷遗存的时代特点
第三章 黑龙江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黑龙江东部地区
        一、鹤岗地区
        二、佳木斯地区
        三、七台河地区
        四、鸡西地区
        五、牡丹江地区
    第二节 黑龙江中部地区
        一、绥化地区
        二、哈尔滨地区
    第三节 黑龙江西部地区
        一、黑河地区
        二、齐齐哈尔地区
        三、大庆地区
第四章 吉林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吉林西部地区
        一、白城地区
        二、松原地区
    第二节 吉林中部地区
        一、长春地区
        二、吉林地区
        三、四平地区
        四、辽源地区
    第三节 吉林东部地区
        一、延边地区
        二、通化地区
第五章 辽宁地区的城址
    第一节 辽宁地区重要城址举例
    第二节 辽宁地区的辽金元时期城址列表
第六章 城址的分布与分期
    第一节 城址的总体分布与选址分析
        一、总体分布
        二、选址分析
        三、聚落城池化的探索
    第二节 辽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辽代城址及遗址的确定
        二、辽代城址的分期与分布
    第三节 元代城址及遗址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元代城址的旧识与新知
        二、东北地区元代遗址的发现与再认识
        三、东北地区元代城址与遗址的分布情况和分布规律
第七章 城址的规模与平面形态
    第一节 城址的规模
        一、城址周长的统计分析
        二、城址规模与行政级别的关系
    第二节 城址的平面形态
        一、类型学研究
        二、各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各类型城址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分布
第八章 城址的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 城址的结构
        一、城门
        二、城墙
        三、城壕
        四、马面
        五、角台
        六、道路
        七、其他设施
    第二节 基于区域系统调查的城市布局探索
        一、城址区域系统调查个案研究
        二、街区布局的规律
        三、城址内、外重要建筑的分布规律
        四、城市手工业的分布规律
        五、城市规模兴缩变化的考古学观察
第九章 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一节 辽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辽代信州治所考
        二、辽代后期黄龙府所辖安远、清、雍三州考
        三、辽代早期黄龙府兼渤海扶余府地望考
    第二节 金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对五国头城及金代胡里改路治所的思考
        二、金代宜春、曲江县地望考
        三、移里闵斡鲁浑猛安的位置
    第三节 元代城址的历史地理研究
        一、元代肇州地望考
        二、元代泰宁路治所考
        三、元代开元路治所考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7)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8)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一、体裁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一、唱词韵式特点
        二、唱词韵律个性
        三、语言演唱特色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一、学校教育传承
        二、激活民俗传承
        三、传统歌唱延续
        四、媒体化新视界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传承之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附录三 图目录
    附录四 图表目录
    附录五 谱例目录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后记
附图

(9)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一) 郡望北地
        (二) 出生于邺城
        (三) 避难于河内
        (四) 入太学于洛阳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一、曹魏时期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一) 着录情况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四) 诗歌补遗情况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二、法纪松弛之弊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庙堂雅诗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一) 颂美
        (二) 劝谏
        (三) 征实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一、纪实诗
        二、咏怀诗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一、辞赋题材类型
        (一) 花木瓜果类
        (二) 动物类
        (三) 器物类
        (四) 天象时序类
        (五) 朝会都城类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一、规诫性铭文
        二、题咏式铭文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节 文体论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一) 文体论的内容
        (二) 文体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2 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1.1.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个案
        1.3.1 专业发展情况
        1.3.2 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反思性教学”的文献综述
        1.5.2 “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
        1.5.3 “教学设计能力”的文献综述
        1.5.4 评论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反思性教学
        1.6.2 小学新手教师
        1.6.3 教学设计能力
2 理论基础
    2.1 反思性教学
        2.1.1 “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2.1.2 反思性教学的模型
        2.1.3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2.1.4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2.2 教学设计
        2.2.1 教学设计的特征
        2.2.2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2.2.3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3 教学设计能力
        2.3.1 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2.3.2 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
3 行动前的反思——基于反思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与反思
        3.1.1 教学内容分析
        3.1.1.1 教材分析
        3.1.2 学情分析
    3.2 教学目标分析、设计与反思
        3.2.1 “三维目标”的基本含义
        3.2.2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3.2.3 教学目标表述
        3.2.4 三维目标的设计
        3.2.5 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3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反思
        3.3.1 师生对话的教学策略设计
        3.3.2 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设计
        3.3.3 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
        3.3.4 体验教学策略设计
    3.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反思
        3.4.1 导入设计
        3.4.2 课堂讲解设计
        3.4.3 课堂活动设计
        3.4.4 课堂提问设计
        3.4.5 板书设计
        3.4.6 教学媒体设计
    3.5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反思
        3.5.1 教学评价的原则
        3.5.2 评价方法设计
        3.5.3 学生三维目标评价
        3.5.4 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设计
4 行动后的反思—基于反思的再设计
    4.1 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再分析
        4.1.1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偏差
        4.1.2 学科知识零散
    4.2 教学目标的反思及再设计
        4.2.1 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缺失
        4.2.2 教学目标表述空洞模糊
    4.3 教学策略选择的反思及再设计
        4.3.1 情境设计缺乏实效性
        4.3.2 合作技能与规则的缺失
    4.4 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再设计
        4.4.1 课堂讲解缺乏活力
        4.4.2 提问对象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4.4.3 对教学媒体的过度依赖
    4.5 教学评价的反思及再设计
        4.5.1 评价缺乏真情
        4.5.2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5 以反思促进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5.1 以教学日志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2 以教学观摩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3 以对话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4 以录像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6 结论与反思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对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松辽还会被卖几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父职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社会学视角[D]. 马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萨尔图枪声——献给抗战胜利75周年[J]. 犁痕. 地火, 2020(03)
  • [3]金朝骑兵研究[D]. 云普星. 西北大学, 2020(06)
  •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基于噪声的中国东北沉积盆地内低频地震波放大特征研究[D]. 张新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中国东北地区辽金元城址的考古学研究[D]. 赵里萌. 吉林大学, 2019(03)
  • [7]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8]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D]. 袁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松辽将被多次出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