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楠[1](2021)在《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充气膜结构作为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结构特性,因此充气膜结构这一轻型结构形式被广泛的使用在大空间建筑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充气膜结构的研究多半落脚于结构受力、材料性能以及作为建筑造型形态研究等方面,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研究较为匮乏。笔者发现,充气膜结构的建筑空间往往有着与传统建筑空间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充气膜结构在大空间方面的应用更为突出。充气膜结构的结构特性恰好能够解决大空间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并且能够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形式。本论文选题,试图从理性的、量化的、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充气膜结构这一结构形式所营造的大空间特点,通过对案例资料和技术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充气膜结构特性对其大空间设计的影响。本文以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特性为切入点,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对比法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体系构成,归纳总结出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充气膜结构的材料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进行发掘,总结分析气膜建筑在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次,本人通过实地考察与模拟分析法对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烧烤乐园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对其室内大空间的热环境和风环境进行实测与模拟,归纳分析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物理环境特点。最后从形态差异、空间功能、适应性设计、材料特性、构造技术等方面对收集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总结设计原则,最后对宝鸡蟠龙新区气膜商业伴侣公园中的部分建筑进行设计应用的对比解析。本文试图从宏观到微观、策略到手法,全面的结合实际案例,在充气膜结构特性的指导下,对充气膜大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代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推动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创作与发展。

张月[2](2021)在《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大气污染,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在一系列环保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整体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烟尘废气的排放,减少或阻止工业烟尘中颗粒物的排放,是减轻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工艺上广泛使用袋式除尘器作为主要的除尘设备,过滤材料的性能决定着袋式除尘器的使用效果。因此,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面前,更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一种高性能的耐高温过滤材料十分必要。聚四氟乙烯(PTFE)的耐高温性和耐化学稳定性强、摩擦系数小、易清灰、疏水性强。玻璃纤维机织布耐高温、耐腐蚀、拉伸断裂强力高、尺寸稳定性好。PTFE微孔膜复合玻纤机织布是当下工业烟尘超低排放的优选材料之一,但PTFE覆膜过滤材料具有易破损,覆膜牢度差的缺点。因此,本课题以PTFE乳液为主体母液,玻璃纤维机织布为基布,采用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技术,制备出一种新型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可以替代PTFE覆膜过滤材料,应用于耐高温工业烟尘过滤领域。通过对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研究,确定PTFE乳液发泡液的基础配方。对比三种不同的搅拌发泡方法,优选出最佳发泡搅拌方法,同时对高速搅拌泡沫的特性、稳定性和结构进行研究。利用刮刀涂层法将富含泡沫的PTFE发泡溶液刮涂在玻璃纤维机织布上,改变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参数,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研究微孔结构形成的机理。最终得到制备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具体工艺路线,并对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及分析。通过对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探究,最终选择在PTFE乳液中加入1%的甜菜碱作为发泡剂,2%的吐温80作为稳泡剂,1%的甲基纤维素和3%的丙烯酸树脂作为增稠剂。采用高速——多维搅拌棒法可以制备出富含泡沫的PTFE发泡溶液,泡沫的发泡比为8.46,密度为0.25g/m L,气泡直径为0.1-0.5mm,泡沫在30min内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在烘燥状态下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泡孔结构。使用刮刀涂层将PTFE泡沫涂层于玻璃纤维机织布表面,完成三个阶段的热处理:160℃低温烘燥5min,360℃高温烧结10min,缓慢降温处理5h。在低温烘燥过程中,水分从涂层的表面蒸发,泡沫会发生严重萎缩,涂层中可见的气泡会消失。高温烧结作用下,其他助剂、杂质等被分解除去,PTFE颗粒发生收缩、熔化和团聚,形成具有大量微孔的涂层结构。最终制备的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保有原玻璃纤维机织布的优异性能。能够在高温下长久使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疏水性,提高了滤料的易清理性,增强了滤料在高温下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过滤效率超过70%,提高了约40%,过滤阻力小于200Pa,过滤性能大大改善。滤料的孔径多数分布在10μm以下,表面微孔涂层的孔径小于1μm,涂层表面微孔致密,截面形成了多孔、多层次、内部连通的微孔结构。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平均孔径小,透气性佳,过滤阻力低,过滤效率较高,是一种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易清灰、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过滤材料,适用于高精度过滤以及高温、超高温粉尘工业烟气过滤领域。

何俊俊[3](2019)在《柔性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我国经济大跃进的同时促进着建筑群的快速矗立,纺织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功能的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建筑膜材)颇受建筑行业的青睐。本文从柔性纺织材料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建筑膜材(铝箔、PVC、PTFE建筑膜材),按照相关标准,研究探讨柔性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热防护性能等,并且针对不同季节温度下,柔性纺织材料的隔热性弊端,提出“篷材层合结构”概念,依据正交实验,研究其它因素对于隔热性能的影响。建立柔性隔热材料传热模型,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屋顶隔热节能的基本要求,对屋顶隔热构造模式进行分析,并计算了不同构造模式的热工性能参数,将隔热优化进一步体现在绿色环保中。首先按照相关测试标准,对这几种膜材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材料的外貌形貌、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防水性能测试、阻燃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特征峰与PVC、PTFE的分子结构相同;扫描电镜可以看到基布纤维、涂层合界面,且涂层部分有一些小颗粒和小孔洞;铝箔、PVC、PTFE膜材的表面抗湿性能较好,均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PTFE膜材的拉伸性能最好、PVC膜材的撕裂性能最优,且3种膜材的经纬向强力差异不大;铝箔膜材属于可燃材料,PVC膜材的极限氧指数为2933,达到难燃等级,PTFE膜材极限氧指数为4143,达到不燃等级。且每种材料的厚度与阻燃性能几乎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材料,厚度越大,阻燃性能越好。对于热学方面,铝箔膜材的热分解温度在225℃左右,PVC膜材的热分解温度在250℃左右,PTFE膜材的热分解温度在500℃左右,综合来看PTFE膜材的耐高温性能在几种材料中属于最好的。PTFE建筑膜材的综合保温值Z较其他两种材料而言较小,其薄型PVC建筑膜材0.65mm最高。对于“篷材层合结构”而言,间隔距离、材料、厚度均是影响隔热性的因素,其中,间隔距离(夹杂静止空气量大小)为主要影响因素。当光照时间增加时,隔热材料的温升率是上升的,依据隔热材料传热原理,温度的改变对于对流传热基本无影响,但对气相导热和热辐射的影响比较大;铝箔、PVC、PTFE建筑膜材料热导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气温比较大时会使膜材内部分子热运动增强,材料的热导率会增大,铝箔主要归于气相导热和热辐射的作用、PVC、PTFE建筑膜材主要归于热辐射的作用。分析传热过程的3种方式:固体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给出了“篷材层合结构”隔热原理。建立柔性隔热材料传热模型,对不同层合膜材导热系数进行理论计算,并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传热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层合膜材的传热系数,与标准节能传热系数(0.9W/m2·k)做对比,发现单层膜材的传热系数(5.535W/m2·k)大于标准值,部分层合膜材(0.5770.582W/m2·k)比节能建筑标准规定的屋顶传热系数小。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2层薄型PVC+4cm静止空气”传热系数最小,节能率达35.84%,反映出该“层合结构”建筑膜材在用于绿色建筑屋顶时,隔热性能满足且优于节能标准。图25幅,表16个,参考文献93篇。

沈忆文[4](2019)在《等离子体改性芳纶面料对芳纶涂层面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芳纶纤维作为四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高强度、阻燃等优点,被广泛用作高性能的结构和功能材料。然而,纤维本身的化学惰性限制了材料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芳纶纤维的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使用绿色环保的等离子体改性法。在不影响芳纶的整体性能的情况下改性纤维表面,使其黏结性、浸润性变好。结合芳纶与树脂优异的特性,以开发出轻薄、柔性的芳纶涂层面料。本文主要以平纹三立格、斜纹三立格、缎纹组织、接结双层组织的芳纶织物为主材料,以不同含量的聚氨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为树脂基体,使用等离子体改性,结合涂层工艺,制备芳纶纤维增强树脂基的轻薄型涂层面料。测试芳纶涂层面料的防水透湿性、隔热性以及隔音性。通过分析不同树脂用量对性能的影响,力求以最少的树脂量达到最好性能的轻薄柔性涂层面料。首先,织物经等离子体改性后,表面形貌及化学元素有了明显的变化。AFM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纤维表面粗糙度得到了提高,XPS显示亲水元素N和0的增多,接触角变小,表面能增大,说明等离子改性能够增强织物与树脂的黏合并且改善织物的浸润性。等离子体改性后放置28天内的测试,发现等离子体改性具有时效性,且一周内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比较改性前后芳纶织物与树脂黏结的情况,通过SEM观察表明,经等离子体改性的纤维与树脂黏结以较均匀致密的方式呈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涂层面料断裂强力优于未经处理的涂层面料。对比改性后同一厚度不同树脂涂层的涂层面料,FTIR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改性前后芳纶织物的分子键种类一致,说明等离子体改性不会破坏织物内部结构。然而不同的树脂涂层以化学键形式黏结到芳纶织物的表面,使得粘合更牢固;TG的测试结果显示芳纶织物本身存在良好的热稳定性,经聚氨酯及环氧树脂涂层后的织物热稳定性下降。经有机硅涂层的芳纶涂层面料,结合了有机硅与芳纶优异的热学性能,热稳定性最好。最后,通过测试分析,防水透湿方面,通过接触角、耐静水压测试试样的防水性,通过透湿杯法测量试样的透湿性,结果表明防水透湿性能较佳的样品为,第三梯度的接结双层织物/聚氨酯和斜纹三立格/聚氨酯涂层面料。隔热方面,通过测试试样的TPP值研究隔热性能,得出第二梯度的接结双层织物/有机硅树脂、平纹三立格/有机硅树脂涂层面料隔热性能较好。隔声方面,采用隔声测最仪测试材料的隔声系数和传声损失来研究材料的隔热性能,结果表明第三梯度的平纹三立格/环氧树脂涂层面料的隔声量最佳。

王建阳[5](2019)在《基于温场的飞机机体失效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飞机因事故、战情等突发情况造成大范围失火损伤后,首先必需进行准确全面的失效分析,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大范围失火损伤的失效分析时,金相、硬度等常规分析手段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取样会造成不必要的飞机结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温场仿真的飞机机体失效分析方法,即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失火燃烧、热传递等过程进行仿真,根据温度仿真结果对机体结构件的失效情况进行快速分析确认,再综合使用多种检测手段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首先使用SolidWorks建立了飞机的3D几何模型,并将其导入到Pyrosim软件中;根据火灾实际情况将机舱设定为主要分析区域,结合火源特征直径等参数确定了网格尺寸;依次完成了材料属性、火源属性、边界条件等设置,对火灾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获得了机舱不同截面上的温度分布,提取了多个监测点的温度曲线,从而结合铝合金材料特性对不同区域的机体结构件进行了初步的失效分析。其次,针对Pyrosim软件无法获得薄层结构中的温度分布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隔热-铝合金的双层模型,对隔热层的耐热效果进行热传递仿真,得到了受隔热层保护的飞机蒙皮的热损伤情况;依据仿真结果,对不同区域的飞机部件分别采用目视检查、痕迹再现、金相检测、硬度检测等技术手段开展定性与定量热损伤评估试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基于温场仿真的失效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应对飞机大范围失火损伤评估需求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指导该架飞机的修复工作,更可以为日后战场上或类似情况的分析需求提供方法支撑,进而为提升承修单位装备修理技术水平和应急抢修能力做出贡献。

张楠楠[6](2018)在《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涂层材料制备过程中人们经常采用试验方法优化溶剂含量、涂层厚度、烘干温度和时间等重要参数,而对涂层材料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规律尚未解析。本课题基于自由体积理论对PMMA涂层液体系的互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并利用重量法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结合菲克第二定律建立了 PMMA涂层液固化过程中计算溶剂浓度分布的数值模型,并将此模型分别应用于玻璃基体与玻璃纤维平纹织物上,获得了 PMMA涂层液在固化过程中二甲基酮的浓度分布,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试验方法分别对数值模型的预测性进行了有效验证。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温度一定时,PMMA涂层液体系的互扩散系数随着二甲基酮质量分数(70%~)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二甲基酮质量分数一定时,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互扩散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玻璃基体时,利用拉曼光谱法获得了 PMMA与二甲基酮的拉曼峰强比与二者质量比的关系式(?)此关系式可以用来计算PMMA涂层液在整个固化过程中二甲基酮的浓度分布。通过试验验证得出:二甲基酮质量分数为86%的PMMA涂层液与二甲基酮质量分数为80%的PMMA涂层液在距基体273μm处,在固化初期阶段(0~700s),二甲基酮的试验浓度分布与模型计算值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在固化时间段(700s~固化完成),模型计算二甲基酮浓度值大部分都略高于试验值,且模型预测固化过程比实际扩散过程要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固化模型的有效性,但也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进一步优化自由体积参数从而改进和完善模型。(3)将溶剂在织物下表面的蒸发率和织物孔隙率等参数引入到溶剂扩散的计算方程(?)中,初步探讨了涂覆于玻纤平纹织物上PMMA涂层液固化过程中二甲基酮浓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距基体界面91μm,273μm,364μm位置处二甲基酮的浓度不断下降且在这三个位置处,二甲基酮浓度的试验值低于模型计算值,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玻璃纤维织物的特性及优化的自由体积参数从而改进和完善涂层织物溶剂扩散模型,以减小试验值和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偏差。

刘畅[7](2017)在《基于羰基铁粉的锦纶电磁屏蔽面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被普遍地用于无线通信、电路元件和其他的相关领域。由于电磁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为此人们开始研制各种电磁屏蔽和防护产品,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防护纺织品也开始层出不穷,并且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电子、交通等各个系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电磁屏蔽面料分为反射型和吸收型两种。反射型面料以反射电磁波为主,如金属混纺面料等,但是这样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反射型面料在被运用在军事体系上时,反射出的电磁波就会暴露出位置,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降低在战场上受到的威胁,若能用隐身技术保护自己使之免遭对方探测系统的侦查与追踪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人们开始研发吸收型产品,吸收型电磁屏蔽面料采用吸波材料来吸收一定电磁波能量,其在电磁干扰屏蔽以及降低雷达反射上等方面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吸收型电磁屏蔽面料可采用吸波材料开发,吸波材料有很多种,本课题采用羰基铁粉作为磁介质型吸波材料进行开发研究,这种材料对电磁波有较好的吸收效果。课题本课题基于羰基铁粉和研究开发电磁屏蔽锦纶面料,研究了如何使羰基铁粉通过粘合剂与锦纶织物相结合,并对其电磁屏蔽性能进行研究,并研究了改进面料的电磁屏蔽性能方法。本课题制备吸波型面料的方法有两种:浸渍法和涂层法。浸渍法制备吸波面料采用了涂料染色的原理,对粘合剂品种、粘合剂含固量、偶联剂、偶联剂浓度以及羰基铁粉含量,制备工艺和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的试样,羰基铁粉在其表面的分布更均匀且含量更多。本课题进一步对比了针织物与机织物采用浸渍法以及镀银后各种性能的不同,总结得出,机织物屏蔽效能总体优于针织物,并且镀银后的织物,不论机织物与针织物,屏蔽效能都有所提高。涂层法制备吸波型面料采用的是迈耶棒涂层法,为了使羰基铁粉与粘合剂混合的更加均匀并提升涂料粘稠度,本课题向涂料中添加了适量环氧树脂,研究中使用的迈耶涂布棒湿膜厚度为100μm,并且织物涂层厚度随着涂层次数的增加基本成线性增长。同浸渍法处理后的织物一样,在频率小于1000MHz时,织物屏蔽效果比高频时好,在1000MHz后,屏蔽效果提升不明显。

李满意[8](2016)在《玄武岩纤维织物热防护性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为实验原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其在热防护领域的应用,利用等离子体改性技术以及涂层技术改善玄武岩纤维织物自身的不足。使用Instron3369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试样的拉伸断裂性能和撕破强力,使用马弗炉测试试样的热稳定性,利用YYL-07A型织物阻燃性能测试仪测试试样的垂直燃烧性能,并且利用氧指数试验仪测定了试样的极限氧指数(LOI)值。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热学性能。试样的拉伸断裂强力为765.7N,经纬向撕破强力分别为79.1N,77.7N。在260℃±5℃的环境下,织物的尺寸变化率仅为0.18%。在火焰中,玄武岩纤维织物没有阴燃、续燃,损毁长度为0。而且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了69%。等离子改性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处理时间、输出功率以及真空度对改性后试样的影响,并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试样进行表面成份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度对试样改性的影响最大,依次是处理时间、输出功率。当真空度为50Pa,处理时间为50s,输出功率为250W时,试样被改性的程度最大。成份分析表明,织物表面Si-O键的数量增多,出现了羰基(-C=O),以及出现有α-Fe析出的痕迹。涂层技术应用在未改性的玄武岩纤维织物上时,它的经纬向撕破强力分别提高到173.9N,151.8N。涂层技术应用在改性后玄武岩纤维织物上时,其经纬向撕破强力分别提高到198.0N,199.6N。将等离子体改性技术与涂层技术结合在一起能产生了更好的效果。而且通过在涂层剂中添加染料,实现了玄武岩纤维织物的染色。

张鹤誉,郑振荣,赵晓明,朱兴龙,余石[9](2014)在《石油管道隔热涂层织物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在有机硅树脂溶液中添加耐热无机填料的方法,制备高性能涂层液,并对玻璃纤维织物进行涂层。结果表明,当填料A、云母粉、填料B和白炭黑的含量分别为2%、5%、4%和9%时,制备的涂层织物具有良好的隔热耐烧蚀性能,同时又具有阻燃和拒液性能,符合石油管道用隔热织物的要求。

李学洋[10](2017)在《生态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及涂层织物成分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生态纺织品是国际纺织工业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与国际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如2011版Oeko-Tex Standard 100)存在一定差异。鉴于在对多种有害物质的检测(如,纺织品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和有害金属元素等)以及对涂层织物成分的分析等安全性鉴定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上述多种有害物质的检测及对涂层织物成分的分析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我国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与国际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的接轨,以及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技术,开展了纺织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测试方法的研究。对于背景干扰低的纺织材料,使用正己烷为溶剂的索氏法提取PAHs;对于干扰背景较多的纺织材料,采用了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PAHs样品。检测中采用总离子流图确证、定性和定量离子分析等,建立了GC-MS检测纺织品中PAHs含量的测试方法。结果表明,16种PAHs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00.9999,方法检出限为0.4μg/L3.8μg/L,定量限为1.3μg/L12.2μg/L,试样加标回收率为74.0%99.0%,相对标准偏差在0.89%4.94%之间。用该方法测定了涂层牛仔布、防水油布等纺织材料,结果表明测试的防水油布中PAHs总量超过10mg/kg,苯并[a]芘超过1mg/kg。本文还采用GC-MS检测技术,开展了纺织品中七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含量的测试研究。纺织品通过索氏提取,固相萃取净化样品,总离子流图确证、定性和定量离子分析等,建立了GC-MS检测纺织品中PAEs含量测试方法,结果表明,七种PAEs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80.9999,方法检出限为7μg/L82μg/L,定量限为23μg/L274μg/L,试样加标回收率为96.2%100.9%,相对标准偏差为1.10%6.87%之间。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定量准确。用该方法在婴儿装防水涂层织物、防水油布中检出PAEs的含量超过0.1%。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技术,建立纺织品及其装饰材料中17种可迁移有害元素(即:铝(Al)、锑(Sb)、砷(As)、钡Ba)、(硼(B)、镉(Cd)、铬(Cr)、钴(Co)、铜(Cu)、铅(Pb)、锰(Mn)、汞(Hg)、镍(Ni)、硒(Se)、锶(Sr)、锡(Sn)、锌(Zn))的含量的检测方法。对所测的17种元素的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0.9999,方法检出限0.003μg/L0.099μg/L,定量下限0.01μg/L0.33μg/L,试样加样回收率88.4%103.3%,相对标准偏差在0.6%4.9%之间。用该方法对目前市场销售的七类纺织品中可迁移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纺织品纺织材料用颜料、染料中可溶出重金属含量高于纺织品接触材料中可溶出重金属含量。研究还采用微波消解结合ICP-MS元素分析技术,对纺织品及其装饰材料中六种有害重金属(Sb、As、Cd、Cr、Ba和Pb)总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参数,对所测定元素的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该方法检测限为0.07μg/L0.22μg/L,定量限为0.23μg/L0.73μg/L,试样加样回收率93.4%103.3%,相对标准偏差1.8%4.7%,表明方法检测下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快速简便,能够满足纺织材料中有害元素的总量分析要求。用该方法测定了市售的八种纺织材料(棉贴衬布、棉粘混纺、麻、毛、丝、涤纶、涤棉混纺、尼龙),结果表明测试的纺织材料中铅、铬含量较其他元素含量高,但各元素总量均小于1mg/kg。本文最后还针对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开展了成分定量测试研究。以涂覆改性聚丙烯酸酯的涤棉涂层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全反射衰减红外光谱分析涂层织物,获取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红外特征图谱。考察了不同试样(丙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NaOH溶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剥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涤棉混纺织物经50mL50g/LNaOH煮沸处理1h,转移至100mL二甲基甲酰胺常温萃取1 h,对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涤棉混纺织物具有较好的剥离效果,涂层剥离率达99.92%,涂层去除后可用常见涤棉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测试。

二、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膜结构的发展
        1.1.2 充气膜结构的广泛应用
        1.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充气膜结构
        1.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及结构特性概述
    2.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和发展现状
        2.1.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体系构成
        2.1.2 充气膜结构与传统结构对比
        2.1.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发展现状
    2.2 气膜建筑的结构特性发掘
        2.2.1 材料层面
        2.2.2 空间层面
        2.2.3 构造层面
        2.2.4 建造层面
    2.3 气膜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2.3.1 空间形态的多变
        2.3.2 建造方式的多样
        2.3.3 应用功能的拓展
    2.4 本章小结
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分析
    3.1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调研实测
        3.1.1 对象选取
        3.1.2 测试方案设计
        3.1.3 场地实测与结果分析
    3.2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模拟
        3.2.1 室内风环境模拟
        3.2.2 室内热环境模拟
    3.3 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物理环境总结
        3.3.1 物理环境特征
        3.3.2 环境稳定性下的结构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策略
    4.1 形态差异下的大空间布置
        4.1.1 向心式布置
        4.1.2 棋盘式布置
        4.1.3 自由式布置
    4.2 高阔空间下的大空间利用
        4.2.1 平面功能的复合型利用
        4.2.2 竖向空间的高效利用
    4.3 建造快捷下的适应性设计
        4.3.1 适应性组合
        4.3.2 适应性建造
    4.4 材料特性下的交互性增强
        4.4.1 内部交互性
        4.4.2 外部交互性
    4.5 构造技术下的舒适安全性提升
        4.5.1 空气调节设计
        4.5.2 灯光照明设计
        4.5.3 密闭门窗设计
        4.5.4 声环境设计
        4.5.5 地域差异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结构特性下的充气膜结构大空间设计应用
    5.1 设计原则
        5.1.1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5.1.2 室内空间的高效率
        5.1.3 室内环境的高舒适
        5.1.4 调控系统的节能性
        5.1.5 大跨结构的安全性
    5.2 应用案例概况——宝鸡蟠龙新区的气膜商业伴侣公园项目
        5.2.1 项目概况
        5.2.2 建造过程
    5.3 结构特性下的多功能应用
        5.3.1 酒店住宿类应用
        5.3.2 零售商业类应用
        5.3.3 温泉休闲类应用
    5.4 应用对比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参与科研项目
        专利
        实践项目

(2)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1.2.1 过滤机理及方式
        1.2.2 常见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1.2.3 新型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1.3 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技术
        1.3.1 泡沫理论
        1.3.2 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
        1.3.3 发泡涂层复合过滤材料特性
    1.4 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发泡涂层复合过滤材料
        1.4.1 PTFE
        1.4.2 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发泡涂层过滤材料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泡剂的选择
        2.3.2 不同比例的稳泡剂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2.3.3 增稠剂的增稠效果评价
        2.3.4 发泡溶液配方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发泡方法优选与烘燥温度对泡沫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搅拌方法
        3.2.3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搅拌方法优选
        3.3.2 高速搅拌泡沫特性和稳定性研究
        3.3.3 烘燥温度对泡沫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涂层工艺对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泡沫涂层整理工艺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第一阶段低温烘燥工艺的研究
        4.3.2 第二阶段高温烧结工艺的研究
        4.3.3 第三阶段缓慢降温处理
    4.4 成孔机理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
        5.2.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本性能
        5.3.2 力学性能
        5.3.3 耐磨性能
        5.3.4 疏水性能
        5.3.5 耐热性能
        5.3.6 孔径分布
        5.3.7 过滤性能
        5.3.8 表面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柔性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用柔性纺织材料的概况
    1.2 柔性纺织材料的应用种类
        1.2.1 建筑用薄膜材料
        1.2.2 建筑用防水材料
        1.2.3 建筑用隔音隔热材料
        1.2.4 建筑用增强材料
    1.3 膜结构建筑用柔性纺织材料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2 薄膜篷盖类材料隔热性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建筑用柔性纺织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2.2.1 形貌观察仪器与方法
        2.2.2 红外光谱的测试与分析
        2.2.3 坚牢度测试仪器与方法
        2.2.4 防水性测试仪器与方法
        2.2.5 柔性纺织材料的阻燃性测试
    2.3 柔性纺织材料的隔热性
3 建筑膜材的性能及测试结果分析
    3.1 材料的扫描电镜观察
    3.2 红外光谱对建筑膜材的分析
    3.3 织物坚牢度测试
        3.3.1 建筑膜材断裂强力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3.3.2 建筑膜材抗撕裂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3.4 建筑膜材的防水性能测试及分析
    3.5 建筑膜材的阻燃性能测试
        3.5.1 建筑膜材的极限氧指数测试分析
        3.5.2 建筑膜材的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建筑膜材的隔热性研究与分析
    4.1 实测温度
    4.2 建筑膜材的热重分析
    4.3 建筑膜材的保温性能测试及分析
    4.4 几种建筑膜材的隔热性能
        4.4.1 建筑膜材隔热测试
        4.4.2 间隔距离对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4.5 正交实验与分析
        4.5.1 正交实验方案与结果
        4.5.2 层合结构材料温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柔性隔热材料传热模型与建筑屋顶传热系数的设计
    5.1 多层隔热材料的设计依据
        5.1.1 辐射传热
        5.1.2 固体导热
        5.1.3 气体导热
    5.2 适于柔性多层隔热材料传热计算模型
        5.2.1 多层传热机理
        5.2.2 柔性多层纺织材料传热模型公式
        5.2.3 柔性隔热材料传热模型计算
    5.3 建筑屋顶传热系数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等离子体改性芳纶面料对芳纶涂层面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芳纶纤维概述
    1.2 芳纶的研究现状
        1.2.1 防水透湿
        1.2.2 隔热
        1.2.3 隔音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1 等离子体改性设备
        2.2.2 涂层机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2.7 热重分析仪(TG)
第三章 等离子体改性与树脂涂层
    3.1 等离子体改性的时效性分析
        3.1.1 改性前后芳纶织物的AFM图对比
        3.1.2 改性前后芳纶纤维XPS的对比
        3.1.3 改性前后接触角和表面能的对比
        3.1.4 SEM及AFM分析表面形貌的老化
        3.1.5 XPS分析表面官能团的老化
        3.1.6 接触角及表面能分析表面润湿性的老化
    3.2 改性前后芳纶织物与树脂黏结的SEM图对比
    3.3 改性前后芳纶织物与树脂黏结的断裂强力对比
    3.4 改性后同一厚度不同树脂涂层的FTIR图对比
    3.5 改性后同一厚度不同树脂涂层的TG图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芳纶及其涂层面料的防水透湿性能
    4.1 防水透湿的原理
    4.2 性能测试
        4.2.1 接触角的测试
        4.2.2 耐静水压测试
        4.2.3 透湿量测试
    4.3 芳纶织物的防水透湿性能分析
    4.4 芳纶及其涂层面料防水透湿性能的分析
        4.4.1 芳纶/聚氨酯涂层面料的防水透湿性
        4.4.2 芳纶/有机硅涂层面料的防水透湿性
        4.4.3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芳纶及其涂层面料的隔热性能
    5.1 隔热的原理
    5.2 TPP测试
    5.3 芳纶织物隔热性能的分析
    5.4 芳纶及其涂层面料隔热性能的分析
        5.4.1 芳纶/有机硅涂层面料的TPP值
        5.4.2 芳纶/聚氨酯涂层面料的TPP值
        5.4.3 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芳纶及其涂层面料的隔音性能
    6.1 隔音的原理
    6.2 测试方法
    6.3 芳纶织物隔音性能的分析
    6.4 芳纶涂层面料隔音性能的分析
        6.4.1 芳纶/环氧树脂涂层面料的隔音性能
        6.4.2 芳纶/有机硅树脂涂层面料的隔音性能
        6.4.3 芳纶/聚氨酯涂层面料的隔音性能
        6.4.4 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温场的飞机机体失效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基于温场的飞机机体失效评估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发展趋势分析
    1.4 主要内容及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基于温场的飞机机体失效分析方案
    2.1 分析对象概述
        2.1.1 失火飞机基本结构
        2.1.2 失火飞机结构材料特性分析
    2.2 基于温场的机体失效分析方案
        2.2.1 失效分析方案的一般程序
        2.2.2 基于温场仿真的失效分析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温场仿真的失效分析
    3.1 热力学基础理论
        3.1.1 温场的概念
        3.1.2 热传递方式
    3.2 温场分析的有限元法
        3.2.1 有限元法概述
        3.2.2 火灾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3.2.3 热传导有限元分析
    3.3 火灾动态仿真
        3.3.1 FDS及 Pyrosim软件简介
        3.3.2 仿真参数信息
        3.3.3 飞机火灾动态仿真
        3.3.4 仿真结果
        3.3.5 失效分析结果
    3.4 隔热层耐热效果仿真分析
        3.4.1 ABAQUS软件介绍
        3.4.2 隔热层耐热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体失效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
    4.1 痕迹失效分析技术
    4.2 机体失效分析定性评估方法
        4.2.1 目视检查法
        4.2.2 痕迹再现法
    4.3 机体失效分析定量评估方法
        4.3.1 定量验证方法概述
        4.3.2 检测标准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温场的失效分析结果验证
    5.1 定性验证实验
        5.1.1 目视检查验证
        5.1.2 耐温模拟再现验证
        5.1.3 隔热层耐温模拟试验
        5.1.4 定性验证结果及比对评价
    5.2 定量验证实验
        5.2.1 定量验证检测方法的选择
        5.2.2 定量检测验证
        5.2.3 飞机蒙皮的电导率无损检测验证
        5.2.4 火灾最高温度的附加验证
    5.3 基于温场的失效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溶剂扩散过程数值方程的求解现状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自由体积理论
    2.2 溶剂扩散系数计算模型
    2.3 重量法测定高分子体系的互扩散系数
    2.4 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数值模型的建立
        2.4.1 菲克定律
        2.4.2 涂层液干燥过程中传质模型方程的建立
        2.4.3 涂膜厚度计算方程
        2.4.4 热量在涂层膜传递过程的数学方程
    2.5 涂层液干燥过程模型方程的求解方法
        2.5.1 伽辽金有限元法
        2.5.2 矩阵的计算方法
    2.6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工作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MMA涂层液体系互扩散系数的计算
    3.1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3.2 重量法测定PMMA涂层液体系的互扩散系数
        3.2.1 PMMA/二甲基酮涂层液的制备
        3.2.2 PMMA涂层液中PMMA粒径分析测定
        3.2.3 PMMA涂层液体系互扩散系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MMA涂层液中PMMA粒径分析
        3.3.2 溶剂扩散系数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3.3.3 利用重量法测定PMMA涂层液体系的互扩散系数
    3.4 溶剂扩散系数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MA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数值模型的创建
    4.1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PMMA密度的测定实验
        4.2.2 PMMA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测定实验
        4.2.3 环境风速的测定实验
        4.2.4 试验基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4.2.5 试验基体质量比热的测定
        4.2.6 PMMA涂层膜内溶剂扩散数值模型的验证实验
    4.3 模型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PMMA的密度
        4.3.2 P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4.3.3 环境风速的测定实验
        4.3.4 玻璃基体的导热系数与质量比热及厚度、密度等参数
    4.4 PMMA涂层液干燥过程中二甲基酮扩散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PMMA涂层液干燥模型数值模拟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4.5.1 拉曼光谱测定PMMA涂层液干燥过程中二甲基酮浓度分布的关系曲线
        4.5.2 在线测试PMMA涂层液干燥过程中随时间变化浓度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MMA涂层玻纤织物内溶剂扩散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5.1 试验仪器与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PMMA涂层玻纤织物内溶剂扩散模型的建立
        5.3.1 涂层液干燥过程中传质模型方程的建立
        5.3.2 涂膜固化传质模型方程的求解条件
        5.3.3 涂层厚度随时间变化方程的建立
        5.3.4 PMMA涂层玻纤织物内溶剂扩散模型传热方程的建立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玻璃纤维平纹织物及PMMA涂层液的拉曼光谱
        5.4.2 玻纤布织物表面涂层膜中二甲基酮浓度分布的计算
        5.4.3 玻纤织物上涂层膜中二甲基酮扩散模型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羰基铁粉的锦纶电磁屏蔽面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波辐射
        1.2.1 电磁辐射概念
        1.2.2 电磁辐射危害
        1.2.3 电磁屏蔽的原理
        1.2.4 吸波材料概述
    1.3 关于电磁屏蔽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发展现状
    1.4 羰基铁粉
    1.5 锦纶
    1.6 粘合剂
    1.7 硅烷偶联剂
    1.8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9 主要研究内容
2 浸渍工艺制备吸波型面料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浸渍法加工工艺
    2.3 粘合剂影响研究
        2.3.1 粘合剂选择
        2.3.2 粘合剂含固量对粘附效果的影响
    2.4 偶联剂改性研究
        2.4.1 偶联剂的选择
        2.4.2 不同浓度的偶联剂对改性面料的影响
    2.5 羰基铁粉含量的影响研究
    2.6 电磁屏蔽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涂层工艺制备吸波型面料的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粘合剂的选择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增稠剂的选择
        3.3.1 实验步骤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性能表征
        3.4.1 厚度测试
        3.4.2 弯曲刚度测试
        3.4.3 电磁屏蔽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对吸波型面料的改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碱减量处理
    4.3 超声波处理
    4.4 化学镀银
        4.4.1 实验步骤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性能表征
        4.5.1 厚度测试
        4.5.2 电磁屏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玄武岩纤维织物热防护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热防护服的综述
        1.2.1 阻燃防护纺织品概述
        1.2.2 热防护服的分类
        1.2.3 热防护服的面料结构
        1.2.4 热防护服用织物
        1.2.5 固有阻燃性能的纤维种类
        1.2.6 热防护服的研究进展
    1.3 玄武岩纤维概述
        1.3.1 玄武岩纤维的化学成分与形态结构
        1.3.2 玄武岩纤维的特性
        1.3.3 玄武岩纤维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玄武岩纤维的应用
        1.4.1 耐高温隔热保温材料
        1.4.2 其他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织物性能表征
    2.1 实验所用织物及规格指标
        2.1.1 实验所用织物、织物组织以及织物密度
        2.1.2 织物的平方米克重
    2.2 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的坚牢度
        2.2.1 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
        2.2.2 织物的撕破强力梯形试样法
    2.3 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的热稳定性实验
    2.4 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的阻燃性
        2.4.1 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的垂直燃烧试验
        2.4.2 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的氧指数燃烧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在改善玄武岩纤维织物性能中的应用
    3.1 等离子体概述
        3.1.1 等离子体分类
        3.1.2 等离子体的生成及其作用效果
        3.1.3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3.1.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应用
    3.2 等离子体改性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研究
        3.2.1 实验设备——等离子体机介绍
        3.2.2 等离子体改性实验正交设计
        3.2.3 等离子体改性玄武岩平纹织物实验过程
    3.3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正交实验分析
    3.4 等离子体改性前后纤维成份的比较分析
    3.5 等离子改性后织物的部分性能测试
        3.5.1 SEM扫描电镜实验
        3.5.2 拉伸断裂强力
        3.5.3 撕破断裂强力
    3.6 等离子体改性后的玄武岩纤维织物染色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涂层技术在改善玄武岩纤维织物性能中的应用
    4.1 涂料的选择
        4.1.1 涂层主体的选择
        4.1.2 涂料添加剂的确定
    4.2 涂层工艺
    4.3 等离子体改性前后涂层织物的撕破强力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期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石油管道隔热涂层织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试验部分
    1. 1试验材料及试剂
    1. 2主要仪器
    1. 3涂层方案
        1. 3. 1织物预处理
        1. 3. 2隔热涂料的制备
        1. 3. 3涂层织物的制备
    1. 4性能测试
        1. 4. 1隔热耐烧蚀性能
        1. 4. 2黏着性
        1. 4. 3断裂强力
        1. 4. 4燃烧性能
        1. 4. 5拒水拒油性能
        1. 4. 6火星烧蚀性能
2结果与讨论
    2. 1填料用量对涂层织物隔热耐烧蚀性能的影响
        2.1.1填料A用量的影响
        2. 1. 2云母粉用量的影响
        2. 1. 3填料B用量的影响
        2. 1. 4白炭黑用量的影响
        2. 1. 5涂层配方的优化
    2. 2涂层织物的机械性能
    2. 3涂层织物的燃烧性能
    2. 4涂层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
    2. 5涂层织物的耐火星烧蚀性能
3结论

(10)生态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及涂层织物成分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态纺织品概念
        1.1.1 纺织品生态问题的提出
        1.1.2 生态纺织品定义
    1.2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标准
        1.2.1 国外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
        1.2.2 国内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
        1.2.3 近年来Oeko-Tex Standard 100 的修订分析
        1.2.4 我国生态纺织品与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差异分析
    1.3 生态纺织品中有害物质主要检测项目
        1.3.1 生态纺织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
        1.3.2 生态纺织品中有害金属元素检测
        1.3.3 生态纺织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检测
    1.4 涂层织物的成分定量分析
        1.4.1 涂层织物定量分析前的预处理
        1.4.2 织物的成分定量分析
    1.5 国内外生态纺织品发展趋势
        1.5.1 国外生态纺织品发展趋势
        1.5.2 国内生态纺织品发展趋势
    1.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6.1 色谱柱分类与适用范围
        1.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课题的意义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态纺织品中多环芳烃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3.2 标准曲线与方法出测限
        2.3.3 生态纺织品处理方法
        2.3.4 不同材质纺织品中PAHs含量检测
        2.3.5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2.3.6 纺织品中PAHs含量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纺织品中七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Es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 标准曲线与方法检出限
        3.3.3 生态纺织品处理方法
        3.3.4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3.4 纺织品中PAEs含量检测
        3.4.1 婴儿装防水涂层织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检测
        3.4.2 装饰性纺织材料防水油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纺织品中有害元素检测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理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纺织品接触材料中可迁移元素试验步骤
        4.2.4 微波消解检测纺织品有害元素实验方法
    4.3 纺织品中可迁移重金属检测结果与讨论
        4.3.1 ICP-MS测试元素同位素选择
        4.3.2 可迁移重金属标准曲线的建立
        4.3.3 方法的检出限
        4.3.4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4.3.5 ICP-MS检测纺织品/纺织材料及助剂中可迁移重金属含量
    4.4 微波消解-ICP-MS检测纺织品及其装饰材料中有害元素
        4.4.1 样品处理方法
        4.4.2 标准曲线的建立
        4.4.3 方法的检出限
        4.4.4 微波消解参数比较
        4.4.5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4.4.6 纺织品及其装饰材料中总的有害重金属含量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聚丙烯酸涂层试样涂层率
        5.3.2 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的红外光谱鉴定
        5.3.3 不同溶剂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的剥离效果
        5.3.4 不同浓度碱处理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
        5.3.5 碱处理后不同溶剂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的剥离效果
        5.3.6 改性聚丙烯酸酯涂层织物成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附录
    附录一 OEKO-TEX Standard 100 标准测试限量值与受禁物质
    附录二 洗脱剂与吸附剂的选择对PAEs洗脱净化效果原始数据
    附录三 微波消解时样品温度功率压力原始数据
致谢

四、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结构特性的充气膜大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乐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月. 东华大学, 2021(09)
  • [3]柔性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D]. 何俊俊.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4]等离子体改性芳纶面料对芳纶涂层面料性能的影响[D]. 沈忆文.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5]基于温场的飞机机体失效分析方法研究[D]. 王建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涂层液固化过程中溶剂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张楠楠.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7]基于羰基铁粉的锦纶电磁屏蔽面料研究[D]. 刘畅. 东华大学, 2017(06)
  • [8]玄武岩纤维织物热防护性能探究[D]. 李满意.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9]石油管道隔热涂层织物的制备[J]. 张鹤誉,郑振荣,赵晓明,朱兴龙,余石. 印染, 2014(03)
  • [10]生态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及涂层织物成分分析的研究[D]. 李学洋. 天津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玻璃纤维涂层织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