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俯卧撑复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

直立俯卧撑复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

一、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勇,彭小飞,刘春元,王强[1](2014)在《结合局部解剖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合局部解剖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156例儿童闭合性尺桡骨下段骨折,根据2011年5月前后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方式分为对照组84例和治疗组7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复位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的优良率分别为93.1%,76.2%;Ⅰ型骨折的复位效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型骨折复位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局部解剖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复位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可推广应用。

夏铂[2](2010)在《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如在晋唐时期,仅有《肘后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着作记载部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普济方》、《医宗金鉴》、《中国接骨图说》等着作记载了各部位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在发展过程中,中医骨伤科技术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理论的缺失。中医基础理论不关注人体的精细结构,没有解释病理变化的实证性语言。而对于医学而言,没有解剖学则影响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走上实证医学研究的道路。而骨伤科的发展需要解剖学等实证医学。这是因为骨伤科的基础是形态学,而中医学的辨证体系是非形态学,所以中医学的规范不包含骨伤科局部病变。这使中医骨伤科理论薄弱,尤其是技术方面,所以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中医骨伤科在用药技术方面从属于辨证体系,但辨证与用药技术并不十分密切,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由于用药与骨折脱位无特异性,所以中医骨伤科用药与技术缺少相关性。对证用药与治病的关系,仅表现为用药有效性,这都是针对骨伤科疾病显示的证来采取用药,所以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另外,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存在历史错位,纠其根源,是因为当时解剖水平尚不足以说明生理病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尚不显着,故医学界持冷漠态度。而形态解剖学对司法验伤却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所以才受到重视。最后,中医骨伤科技术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重视实用经验和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解剖生理的发现。所以,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理论指导,从而走向纯经验道路。此研究,不但帮助我们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有一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摄取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发现其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宋祝怀,宋珂旭[3](2008)在《纸壳夹板加托板直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文中研究指明

梅良斌[4](2007)在《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与应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如何提高数字化力学模型的仿真度,分析影响有限元骨骼模型仿真度的主要因素。将髋臼有限元模型按不同面积后壁骨折进行拆分,加载并分析髋臼在后壁完整及不同面积骨折情况下应力大小及分布变化;同时探索利用数字化力学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1、正常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通过对大体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相关软件重建三维可视髋臼,研究利用平面图像重建高仿真三维影像的方法;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将髋臼力学参数赋值于可视模型上,使其具备力学性能,同时研究如何改进赋值方法,使有限元模型力学性能更接近于大体标本。2、髋臼后壁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加载与应力分析:根据临床髋臼后壁骨折常见部位,按不同后壁骨折面积将髋臼三维有限元标本进行拆分,再分别进行加载测试,获取模型应力分布图,记录髋臼各壁的应力改变。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后壁骨折对髋臼受力分布的影响,对髋臼后壁骨折的整复提出建议,同时研究利用数字化有限元模型替代传统大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实验方法1、选择新鲜成人男性大体骨盆标本一具,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损伤、退变等病理变化;再对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成像过程中要求标本保持相对静止。获取骨盆系列断层图像,将图像按顺序导入利用Mimics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可视模型;再利用FreeForm软件对模型进行修饰处理,并截取髋骨模型;然后将三维髋骨以IGES格式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8.0进行力学参数赋值,建立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2、按髋臼骨折Letournel分类标准并根据临床髋臼后壁骨折病例常见骨折线位置,进行简化设定,依次按后壁1/3,2/3,3/3面积骨折将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后壁进行拆分,获得三种髋臼后壁骨折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再模拟双足直立位对髋骨约束设定,分别对后壁正常及不同面积骨折状态模型进行加载,获取各模型应力分布图并记录臼顶负重区、髋臼前壁和剩余后壁在不同后壁骨折状态下应力分布大小及改变。结果1、正常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Mimics10.01软件对骨盆断层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骨盆三维可视模型;然后在FreeForm软件系统中对模型进行修饰,平滑模型表面,设定各受力面与界线;并成功截取出髋骨三维可视模型;再将模型导入Ansys8.0中进行各部分材料赋值及网格划分,建立了正常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含节点69440个,三维四面体单元45209个。2、正常髋臼及不同面积后壁骨折条件下应力分布情况按设定骨折线在模型上将髋臼后壁进行拆分后获得髋臼后壁1/3、2/3、3/3骨折的三维可视模型和有限元网格模型。模拟双足直立位,在骶髂关节面垂直向下加载,载荷为300N。正常髋臼模型测试后应力分布图显示骶髂关节面中下部、髋臼前上方、臼顶及上部后壁存在应力集中区域。骨折模型提取数据分析表明随后壁骨折面积的增大,臼顶负重区应力依次增加20%、26%、33%(相对于髋臼后壁完整状态);以垂直方向应力最为显着;前壁应力依次降低22%、30%、35%;剩余后壁应力依次增加39%、47%、54%。结论1、通过Mimics10.01软件、FreeForm软件、Ansys8.0软件,可以利用大体骨骼标本薄层断面图像构建出其三维可视模型与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形态学及力学仿真度,利用骨骼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状态设定、加载分析是一种较好地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大体标本,同时具有信息丰富、经济、可重复性好等优点。2、后壁骨折明显改变了正常状态下髋臼各壁相对均匀的应力分布状态,减弱了髋臼向周边分散负荷的整体效应,使臼顶负重区应力集中,尤其是垂直方向应力增加显着,前壁负重降低,残余后壁应力增加。当髋臼后壁骨折缺损达1/3时,髋关节的负重特征即已发生明显的改变,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关节面以维持稳定。

梁国富,潘茎[5](2005)在《手法复位治疗尺骨下段移位骨折》文中认为

宋祝怀[6](2003)在《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文中提出

二、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局部解剖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复位方法
        1.4.2 对照组复位方法
        1.4.3 复位后处理
    1.5 复位效果评定标准[5]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2)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上篇 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概况
    一、中医骨伤科技术的萌芽起步时期
    二、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形成时期
    三、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时期
    四、中医骨伤科科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时期
下篇 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解析
    一、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分析
        (一) 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特殊性
        (二) 中医骨伤科技术纯经验性的特点
        (三) 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的历史错位
        (四) 中医骨伤科整复固定技术治疗各部位骨折脱位的发展及原理分析
        1、中医骨伤科技术治疗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
        2、中医骨伤科技术治疗各部位骨折脱位损伤诊治的发展及原理分析
        (五) 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介绍及特点分析
        1、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介绍
        2、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特点分析
        (六) 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的发展
        2、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特点分析
        (七) 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脱位用药技术特点分析
        1、中医骨伤科由博而约、辨证用药的技术特点
        2、中医骨伤科用药具有非特异性
    二、中医骨伤科技术形成的历史文化问题
        (一) 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影响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详细摘要

(3)纸壳夹板加托板直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整复
    2.2 固定材料
    2.3 固定方法
    2.4 术后处理
3 治疗结果
4 讨 论
    4.1 固定方法与Volkmanns缺血挛缩的预防
    4.2 固定方法与肘内翻的预防
    4.3 小夹板加托板直角有限固定的优势

(4)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与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常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有限元模型加载与应力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手法复位治疗尺骨下段移位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手法治疗的要点
    4.2 治疗方式的选择

(6)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尺桡骨下1/3双骨折整复固定法
    2.2 桡骨下段骨折伴下尺桡关节脱位整复固定法
3 治疗结果
4 讨 论
    4.1 常规方法复位失败的原因
    4.2 直立位直立推送法机理

四、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局部解剖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骨折[J]. 刘志勇,彭小飞,刘春元,王强. 西部医学, 2014(03)
  • [2]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 夏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3]纸壳夹板加托板直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宋祝怀,宋珂旭. 中医正骨, 2008(07)
  • [4]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与应力分析[D]. 梅良斌.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5]手法复位治疗尺骨下段移位骨折[J]. 梁国富,潘茎. 中国骨伤, 2005(12)
  • [6]直立位直立推送整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J]. 宋祝怀. 中医正骨, 2003(12)

标签:;  ;  ;  ;  

直立俯卧撑复位尺桡骨下段重叠移位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