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道路水路运输业发展序列目录

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道路水路运输业发展序列目录

一、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梁小叶[2](2019)在《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引领社会经济深刻变革,中国进入了“大融合、大协同、大整合”的新时代。随之,旅游交通实践如火如茶,旅游交通理论愈受关注,交旅融合成为发展所趋。旅游交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对于把握政策目标,明晰政策重点,优化政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1978年至今中央层面发布的293个旅游交通政策文件入手,明晰旅游交通政策概念,划分演进四阶段,构建“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量化框架,利用内容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文献研究以及统计分析等文本量化方式,描绘了不同演进阶段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划分为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及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2)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政策主体性质单一。政策主题聚焦于创汇导向下的旅游车船配置,通过职工培训、服务管理、计费办法、安全管理等满足接待需求。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的需求类工具为主;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政策主体增多,且国家旅游局主导,中央和企业参与。政策主题聚焦于经济属性驱动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提升,旅行社作为向旅游者提供交通的重要媒介备受关注。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猛增下的需求类工具为主;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政策主体多元化,国家旅游局主导,全国假日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次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黄金周等假日制度发展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和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供给,体现讲文明、重质量、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政策工具以法规管制猛增下的环境类工具为主;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群团组织加入的政策主体性质广泛化,国家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形成双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体系建设和旅游交通体制机制规范,交旅融合趋势显着。政策工具以产品服务为主的供给类工具为主。(3)演进总体特征表现为:旅游交通政策反馈实践速度稍慢。政策主体趋向多部门参与,决策职能和权力扩大化。政策主题从市场导向的行政化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规范化,旅游安全贯穿始终。政策工具演进阶段发展不均衡,趋向宏观支持供给化。(4)优化路径为:在政策主体方面,构建多中心合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理论智库。在政策主题方面,综合考量重点和全局,“示范工程”打头,注重“建管养运”可持续,并以问题为导向。在政策工具方面,维持供给类工具主导,重视人才、资金、知识等具体工具使用,减少法规管制,重视政府采购。

陈莹[3](2013)在《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极大带动作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200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周转量达2483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则已超过美国,高达82610亿吨公里,稳居世界首位。而根据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交通发展现状,预计未来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1980—2008年的近三十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增长了6.9倍,从1980年的2902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08年的22917万吨标准煤。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伴随着国家对于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支持的发展政策,交通领域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而中国交通领域近8年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则超过了改革开放20年的总和。城市交通作为全国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的基本单元,在全国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趋势下近几年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推动作用下,小汽车在短短几年内便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由此使得城市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各种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也随之产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升级换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攀升,因此这一阶段实际上正是因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引发交通运输能耗迅速攀升的阶段。而要在中国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未来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当前全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趋势就成为必然、且难以扭转。由此可见,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将对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交通发展历史和现况的全面概述,对财税政策机制、节能减排财税政策体系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的国际比较,最终对未来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的有效节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决策者们的决策参考。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在查找总结各类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交通部有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分别归纳整理出全国、北京市和武汉,近十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能耗情况,及节能相关财政支出、税收收入的数据资料。根据翔实的数据材料,充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选取相关统计分析方式,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具体实证分析,讨论在不同的经济状况、城市特征、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条件下,以实现交通节能为目标的财税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做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与单纯通过技术和管理途径实现节能的研究工作不同,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问题,本文认识到这是一项涉及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能源安全;政府今后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方式;城市格局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设计;交通节能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而本文选择以国家财税政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燃油税、公共交通票价补贴、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应用,以及政府对新能源车辆的税收优惠等等不同财税政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影响及产生的真实政策效果,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总体上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进行详细的总结概括。研究综述部分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文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以此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给出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点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在基本理论方面,按照交通、交通节能、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逻辑顺序,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系统分析国外多年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及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政策工具进行介绍和概述。同时,给出了国外文献中最基础也是最典型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分析研究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一个理论模型基础。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入手,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节能减排财税政策及交通能耗水平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中国在交通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现行政策。将整个政策体系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针对车辆、道路、燃料和其他交通节能政策。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交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交通节能领域大量国外文献的阅读整理,分类概述几个典型国家的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具体归纳为车辆税费、新车激励计划、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燃油税费及专门车队激励政策七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在前面章节的分析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城市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大趋势下,在未来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而基于发达国家多年的交通发展经验,财税政策是实现交通节能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且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比坐以待毙在未来可能承担更小的成本。

杨倩[4](2012)在《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公路建设方面,国家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总体投入的增加带动了西部地区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公路交通在西部地区整个运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公路建设无疑会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加大对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的投资是否可以起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成为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一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基础,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验证了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然后以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并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做了对比分析,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西部地区公路投资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改善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系统地阐述并利用西部地区的数据证明了西部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两者互为因果;(2)运用推导出的生产函数模型对西部地区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38,说明公路资本投入量的变动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通过与全国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对比发现,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的投入对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如公路投资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西部地区在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水平较全国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资产生的社会效益会比投资其他建设更容易促进经济增长。

孙晓飞[5](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文中指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型产业,是维护经济运行与社会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公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整个交通运输产业的效率,并影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五大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充分发挥了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改善生活面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对公路运输供给能力及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路运输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协调参与公路运输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指导、规范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证。因此深化对公路运输产业政策的研究,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当代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历程置入中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展开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全文包括绪论、第一、二、三、四、五章以及结束语,共七部分。绪论首先对公路运输、道路运输、道路运政管理、公路运输管理、运输政策等概念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从历史角度研究公路运输政策的意义,详述了当前理论界在公路运输政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研究不足,进而提出研究思路,并说明了本书创新之处,同时也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第一章分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两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前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进行回顾,探讨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得失。第二章介绍了初步市场化进程阶段(1979-1991)公路运输政策转变的历史形势,从全面放开的市场准入、运输企业的全而改革、积极推进市场培育、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度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情况及对道路运输业和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政策的成效及不足。第三章介绍了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的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时代背景,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推行股份制改革、市场准入的从严、以优化为中心的运输结构调整、全方位的市场监管等方面阐释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措施,分析了上述政策对道路运输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简要评价了该阶段政策成效。第四章交代了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2003-)公路运输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然后从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统筹考虑、运输结构的全方位和深层次调整、市场监管理念及措施的创新等方面论述了该阶段公路运输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举措,分析了政策的实施对道路运输行业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该阶段政策实施成效做了简短归纳。第五章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特点,,总结了当代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行业发展实践提出了对今后10-20年公路运输政策应采取走向的一系列建议。结束语部分在全面分析政策演变特点及实施得失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系列结论:今后10-20年既是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法制建设必须重视完整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在完善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公路运输政策应当更加注重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道路运输管理中,行政、经济、法律三种手段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应当把如何实现运输结构的科学调整作为今后政策完善的核心内容之一;解决现有公路运输政策的不足,不仅需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转变理念,更需要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转变理念,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发展,科学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指导道路运输行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石宝林[6](2010)在《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期存在的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发展要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集约与节约利用资源,减少交通发展的负外部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问题,对于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路、水路交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交通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基本概念的讨论出发,在分析有关发展模式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发展模式的定义、内涵等,为交通发展奠定逻辑起点与分析应包括的领域。基于该概念对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演变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特点、问题进行剖析;(2)基于国内外动态与趋势,引入并定义交通物质资本存量的概念,引入永续盘存法分析交通资产与社会资产变动的关系,测算了历史期我国交通物质资本存量,分析了我国交通与国民经济的适应状况;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交通发展发展质量的度量指标,采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等方面,得到了更加科学、丰富的研究结果;并进而对我国交通发展适应性和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3)在发展动因定义基础上,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动因的历史变化及贡献进行探讨;在制度因素分析中,引入并定义了交通市场化指数的概念,定义了交通市场化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该体系为工具,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市场化指数就我国交通市场化的规律进行总结;(4)将效用(Utility)的概念从个体范畴扩展到社会群体范畴,引入到交通运输领域,对交通运输的效用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交通运输的社会效用曲线,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以理论诠释,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和我国交通运输当前所处的阶段,阐释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方位;(5)基于SWOT法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了未来我国交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战略;(6)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发展模式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基于前述多方面理论分析,结合交通行业多方面现状信息,对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对策进行了讨论。(7)根据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李波[7](2008)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沟通城乡的桥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现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规模都要受到本身运输系统的限制,良好的运输系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交通运输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交通行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须紧紧围绕新世纪交通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以此来确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适应交通事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与交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本文构建了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是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第六章,从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基础、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特征、交通企业人力投资的结构分析、环境与项目决策分析、投资计划协调研究五个方面构建了交通企业人力资本的研究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讨论了我国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第二部分的研究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以投资的内涵的外延、人力资本投资的测定方法和内容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这些内容界定了分析的范围和内涵,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文章接下来考虑了交通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分析。利用项目决策理论,本文认为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本决策时应本着科学决策的态度,严格遵守决策程序,在激励约束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资本运营机制等方面加强决策力度。在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的结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本质问题是与物力资本投资的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投资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上,还体现在投资的主体结构上。本文在优化模型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投资者是主体结构的关键因素。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开发,满足当地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是促进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优化的现实选择。投资环境是人力资本投资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制约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规模和成效。只有在考虑投资环境的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等方面特性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把握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先性在第六章进行了理论说明。本文认为,三类交通企业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政策对企业带来各方面很多好处,但在实际运行中,必须注意与其他部门计划的协调、和个人职业计划的协调、与企业激励计划的协调、与企业文化战略发展计划的协调这些问题,达到真正优先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的目的。第三部分的研究构成了一个理论的应用,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实证预测了未来人力资本的需求。本文发现,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总量严重不足、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严重、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失衡等问题。文章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观念滞后、传统体制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以及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解决的政策建议,并利用黑龙江和湖北的例子,使用计量模型实际分析了两省的人力资本需求情况。

颜飞[8](2008)在《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与经济管制》文中提出对运输业的管制必需以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决策的主要市场参数为调整对象。寻找提高运输市场竞争效率的管制策略,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交易治理和经济管制是经济系统的两个层面,其结果都在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中表现出来。交易治理是企业对其生产、销售和服务模式做出的选择,经济管制是政府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企业)的行为进行的限制。由于基本运输业务的规模收益不显着,当资产专用性不强、交易不确定性较高时,复合运输业务成本的弱增性就被抵消,企业既不能对基本运输业务实行内部一体化,又难以采用市场交易作为基础性的交易治理结构,这是我国运输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运输需求具有派生性,与其本源需求相比,具有更小的价格需求弹性,这使得运输的公益性更加突出。经济管制要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企业,使运输成本持续下降,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在短缺状态下,高速公路收费不会降低经济效率;当管制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时,经济管制适用于高速公路领域。本文将政策供给的目的、对象和策略放置在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加以分析。以派生需求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运输的价格需求弹性,进而论证了运输的公益性和可行的社会公平目标;以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运输业的产业关联结构模型;以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运输业的交易治理结构;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以可竞争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基本策略。本文建立的运输业的产业关联结构模型、运输业的网络经济模型,以及关于运输业交易治理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对整个运输业都是适用的。这些研究对若干运输经济学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系统地研究公路运输的经济管制,是新的研究方法。从产业关联结构和交易治理结构入手来研究运输经济,是新的视角。公路运输经济管制必需与社会管制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未来在该领域会更重视区域运输与通道运输的协调问题,以及运输经济的规范性研究。

李亚男[9](2007)在《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港口是城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外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港口的需求越来越大。港口资金来源的紧张和社会对港口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使港口投资成为热点,港口投融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的。自我国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颁布以来,迄今已有5年时间,这中间经历了一个从盼望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早日出台,到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执行的可操作和执行的力度,以及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而发生疑惑的历史过程。因此,对放开投资股比政策的制定背景和执行机制进行研究,结合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绩效评价,深入剖析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实际内涵,进而改进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方法,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港口发展的历史沿革,然后介绍了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政策,并对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讨论的是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评价问题,通过对政策制定、实施及其效果后评价的相关研究,初步提出了港口投融资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相对权重的选取、综合评价的测算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再次,以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评价操作;最后对港口投融资政策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在本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应用了很多数据、图表和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采用了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期望通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港口业利用外资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有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关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很多种,本文借鉴宏观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分析港口投融资政策对国民经济宏观贡献的特征,结合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提出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卫静[10](2006)在《关于交通财务“十一五”重点工作规划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行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交通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十一五”期间交通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交通财会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适应国家财政改革和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充分调研交通财务工作现状和认真听取交通行业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改进工作建议的基础上,对关于交通财务“十一五”重点工作规划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以利于科学指导交通行业的财务工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十五”期间交通财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财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十一五”期间交通财务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3、结合交通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进行了概括。 4、从交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交通财务“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论述。 5、从领导保障、资源保障、服务保障、手段保障和系统保障等方面对实现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目标的保障措施进行论述。 “十一五”期间,应以交通财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交通财会系统理论建设和体系建设,使交通财务工作切实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2.1 旅游交通
        1.2.2 旅游交通政策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政策演进量化研究
        2.1.2 旅游交通政策研究
        2.1.3 旅游政策演进研究
        2.1.4 交通政策演进研究
        2.1.5 研究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文献计量学理论
        2.2.2 政策工具理论
        2.2.3 研究小结
3 研究预处理与量化框架构建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来源与筛选
        3.1.2 类目分析与编码
        3.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演进四阶段划分
    3.3 政策量化框架建构
        3.3.1 政策主体维度
        3.3.2 政策主题维度
        3.3.3 政策工具维度
4 政策主体维度量化分析
    4.1 政策主体量化涉及指标
    4.2 政策主体构成分析
        4.2.1 初步萌芽期主体构成分析
        4.2.2 平稳过渡期主体构成分析
        4.2.3 迅猛增长期主体构成分析
        4.2.4 政策利好期主体构成分析
    4.3 政策主体合作程度分析
        4.3.1 初步萌芽期合作程度分析
        4.3.2 平稳过渡期合作程度分析
        4.3.3 迅猛增长期合作程度分析
        4.3.4 政策利好期合作程度分析
    4.4 政策主体政策效力分析
        4.4.1 初步萌芽期政策效力分析
        4.4.2 平稳过渡期政策效力分析
        4.4.3 迅猛增长期政策效力分析
        4.4.4 政策利好期政策效力分析
    4.5 研究小结
5 政策主题维度量化分析
    5.1 政策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1 初步萌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2 平稳过渡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3 迅猛增长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4 政策利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2 政策主题聚类分析
        5.2.1 初步萌芽期聚类分析
        5.2.2 平稳过渡期聚类分析
        5.2.3 迅猛增长期聚类分析
        5.2.4 政策利好期聚类分析
    5.3 政策主题多维尺度分析
        5.3.1 初步萌芽期多维尺度分析
        5.3.2 平稳过渡期多维尺度分析
        5.3.3 迅猛增长期多维尺度分析
        5.3.4 政策利好期多维尺度分析
    5.4 研究小结
6 政策工具维度量化分析
    6.1 供给类工具分析
        6.1.1 旅游交通政策中供给类工具应用
        6.1.2 演进四阶段供给类工具分析
    6.2 环境类工具分析
        6.2.1 旅游交通政策中环境类工具应用
        6.2.2 演进四阶段环境类工具分析
    6.3 需求类工具分析
        6.3.1 旅游交通政策中需求类工具应用
        6.3.2 演进四阶段需求类工具分析
    6.4 研究小结
7 旅游交通政策演进特征分析及优化建议
    7.1 演进四阶段特征分析
        7.1.1 初步萌芽期演进特征
        7.1.2 平稳过渡期演进特征
        7.1.3 迅猛增长期演进特征
        7.1.4 政策利好期演进特征
    7.2 演进总体特征分析
        7.2.1 “多元紧密”职能权力扩大化的政策主体
        7.2.2 “质化造血”政府主导规范化的政策主题
        7.2.3 “发展不均”宏观支持供给化的政策工具
    7.3 旅游交通政策优化建议
        7.3.1 政策主体优化
        7.3.2 政策主题优化
        7.3.3 政策工具优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2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2.1 交通概论
        2.1.1 交通的概念
        2.1.2 交通的基本属性
        2.1.3 交通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2.1.4 城市交通概述
        2.1.5 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2.2 交通节能的理论分析
        2.2.1 能源基本问题分析
        2.2.2 节能的经济属性
        2.2.3 交通节能的思想溯源
    2.3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财税政策与节能
        2.3.2 交通节能政策的评价标准体系
3 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机制分析
    3.1 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
    3.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
        3.2.1 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3.2.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政策工具的特征)
    3.3 模型分析
        3.3.1. 车辆里程数、车辆保有量及燃油效率
        3.3.2 车辆行驶里程的变化
        3.3.3 燃油消耗量
        3.3.4 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4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共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4.1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4.1.1 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4.1.2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4.1.3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4.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普遍存在的问题
        4.2.1 对于交通节能理念的认识仍然略显不足
        4.2.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系统建设不足
        4.2.3 对节能环保型车辆及绿色出行方式的鼓励力度不足
        4.2.4 有关城市交通节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4.2.5 全社会的交通节能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4.3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挑战
        4.3.1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给城市交通节能带来巨大压力
        4.3.2 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对需求管理的迫切要求
        4.3.3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公共交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3.4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5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分析
    5.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
        5.1.1 国际能源环境对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影响分析
        5.1.2 我国节能宏观政策分析
    5.2 中国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历史回顾
        5.2.1 计划经济阶段
        5.2.2 经济转轨阶段
        5.2.3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
    5.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分析
        5.3.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
        5.3.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5.3.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4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分析
        5.4.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具体内容
        5.4.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5.4.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6 中国典型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实证分析
        6.1.1 北京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
        6.1.2 北京市城市交通节能现状
        6.1.3 北京市交通节能的实证分析
        6.1.4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1.5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6.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2.1 武汉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现状
        6.2.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7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经验及启示
    7.1 车辆税费
        7.1.1 基于车辆状况的年度税费——欧盟
        7.1.2 对于清洁、高能效环保型汽车的税费减免——日本、丹麦、德国
        7.1.3 以烟雾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为征税依据的税费(丹麦、英国)
    7.2 对于新车车型选择的激励计划
        7.2.1 折扣及现金返还——日本、美国
        7.2.2 税费激励措施——美国(高油耗税)
        7.2.3 汽车综合税制——奥地利
    7.3 车辆保险费
        7.3.1 对未购买强制保险的处罚政策——英国、美国
        7.3.2 汽车保险的专项税收——法国
        7.3.3 以行驶里程及用油量为付费依据的保险——美国、英国
    7.4 道路收费
        7.4.1 道路收费——美国加州橙县收费公路
        7.4.2 拥堵收费——伦敦
        7.4.3 以外部影响为依据实施的道路收费——新加坡
    7.5 对于专门车队的激励政策——加拿大
    7.6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7.6.1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
        7.6.2 配套实施节能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
        7.6.3 综合运用多项财税政策实现交通节能
        7.6.4 交通节能政策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7.6.5 全面评估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实施效果
        7.6.6 认识到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7.6.7 加强环保性质税收政策的透明度
8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建议
    8.1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总体思路
        8.1.1 指导思想
        8.1.2 政策目标
        8.1.3 政策重点
    8.2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建议
        8.2.1 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交通节能政策发展、细化明确交通节能目标
        8.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交通节能专项资金
        8.2.3 建立健全促进城市交通节能的税收政策体系
        8.2.4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保持城市交通系统的多样性
    8.3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其他配套措施建议
        8.3.1 综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8.3.2 配合完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体系
        8.3.3 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推动城市交通节能
        8.3.4 加强建立城市交通节能统计体系
        8.3.5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意义
        二、西部地区概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研究
        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研究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一、投资的相关概念
        二、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一、早期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西部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一、总产出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二、劳动力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三、资本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第二节 西部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性检验
        三、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四、检验结论
    第三节 西部地区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分析与实证结果
        三、西部地区与全国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对比
        四、实证与对比结论
第四章 西部地区公路投资问题的改善措施
    第一节 国外改善措施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公路投资体制改革措施
        二、英国公路投资体制改革措施
        三、其他国家公路投资体制改革措施
    第二节 改善西部地区公路投资问题的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投资体制
        二、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三、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扩大民间资金的参与度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存在的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说明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公路运输历史沿革概况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前公路运输政策的回顾(1978年以前)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运输政策(1912-1949)
        一、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公路运输政策的构成
        (一) 由宽趋严的市场准入
        (二) 以兴办公路联运为特点的运输组织政策
        (三) 市场监管政策由缺失到初步规范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公路运输政策(1950-1978)
        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50-1965)
        (一) 影响政策的政治经济因素
        (二) 建国初期运力的恢复及企业管理的加强
        (三) 运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调整
        (四) 逐步封闭的市场准入
        (五) 运输结构的重新构建
        (六) 市场监管的推陈出新
        二、计划经济体制趋于僵化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66-1978年)
        (一) 特殊社会因素对政策的不利影响
        (二) 运力结构的顾此失彼
        (三) 市场监管机制由破坏到有限恢复
第二章 初步市场化进程中的公路运输政策(1979-1991)
    第一节 政策转变的历史形势
        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二、国家对发展交通的高度重视
        三、管理体制由政企合一到逐步分离的适时转变
    第二节 全面放开的市场准入
        一、客货运市场对各种经济成分全面放开
        二、相关业务市场实行开放
    第三节 运输企业的全面改革
        一、实行放权减税让利
        二、积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开展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四、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
        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节 积极推进市场培育
        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二、运力结构的优化
        三、运输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四、运输组织的合理化
        五、站场加大建设力度及向社会全面开放
    第五节 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度化
        一、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运价管理
        二、面向全行业的车辆技术管理
        三、由多头管理到分工管理的安全监管
        四、维护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
        五、以管理和技术性节能为主,结构性节能为辅
    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1992-2002)
    第一节 政策制定实施的时代背景
        一、市场经济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公路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
        三、行业管理理念及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节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推行股份制改革
        一、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权
        二、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强企业质量管理
    第三节 市场准入的从严
        一、客运市场的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的探索
        二、加强规范的货运市场准入
        三、引进外资由侧重立项审批到规范外资经营的转变
    第四节 以优化为中心的运输结构调整
        一、推进运输主体的规模化
        二、引导运力结构调整
        三、促进运输经营结构调整
        四、推动运输组织结构调整
        五、重视站场投资、布局及经营结构调整
    第五节 全方位的市场监管
        一、积极适应市场规律的运价管理
        二、加强车辆技术管理
        三、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的体制机制
        四、开始建立从业资格制度
        五、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整顿治理
        六、侧重节能法规标准建设及产品监测认证推广
    小结
第四章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的公路运输政策(2003-)
    第一节 政策调整的社会背景
        一、发展观念的转变
        二、法制建设的深入
        三、交通体制的重大改革
    第二节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统筹考虑
        一、加快线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严格设定准入条件及经营期限
        三、规范外资引进
        四、积极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第三节 运输结构的全方位、深层次调整
        一、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二、实行多样化的运力结构调整
        三、进一步细化经营方式的运输经营结构调整
        四、重视合理化的运输组织结构调整
        五、加大站场投资力度,重视布局规划
    第四节 市场监管理念及措施的创新
        一、市场整顿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紧密联系成品油价的运价管理
        三、以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为重点的技术管理
        四、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强化
        五、逐步建立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长效机制
        六、加快构建职业资格体系
        七、结构、技术、管理并重,节能与减排结合
    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政策经验教训及建议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教训
        一、各类公路运输政策的演变特点
        二、公路运输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
        三、公路运输政策教训及不足分析
    第二节 公路运输主要政策走向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三、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四、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形成体系
        五、推进安全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六、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七、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8年全国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数据表
附录2: 文中表格索引
附录3: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大事记要(2003.1-2009.7)
后记

(6)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依托课题与研究范围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范围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的背景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期望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分析
    2.1 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
        2.1.1 发展模式的概念
        2.1.2 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特征
    2.2 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分析
        2.2.1 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过程
        2.2.2 世界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演变及其特征
        2.2.3 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经验借鉴
    2.3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分析
        2.3.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
        2.3.3 我国交通发展历史模式面临的主要矛盾
第三章 我国交通发展的评价研究
    3.1 基于永续盘存法的交通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3.1.1 交通发展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1.2 基于交通物质资本的交通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3.2 基于MALMQUIST数据包络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交通发展质量评价
        3.2.1 交通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3.2.2 Malmquist-DEA方法测评分析
        3.2.3 我国交通发展质量评价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因与市场化分析
    4.1 影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因素
    4.2 我国交通市场化的含义与描述
    4.3 我国交通市场化指数测算实例
        4.3.1 交通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
        4.3.2 交通市场化指数测算
        4.3.3 测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5.1 交通运输发展阶段性理论研究
        5.1.1 交通运输社会效用的概念
        5.1.2 交通运输社会效用曲线
        5.1.3 交通运输社会效用分析
    5.2 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5.2.1 我国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5.2.2 我国交通发展模式选择的SWOT分析
    5.3 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战略的内涵
        5.3.1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目的
        5.3.2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总体方向
        5.3.3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中心任务
        5.3.4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
        5.3.5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要求
        5.3.6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动力
第六章 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6.1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
        6.1.1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体系
        6.1.2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
    6.2 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对策
        6.2.1 大力调整优化交通结构
        6.2.2 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
        6.2.3 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6.2.4 有效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6.2.5 切实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6.2.6 努力推动交通科技进步
        6.2.7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基本概念及比较
    2.2 人力资本的特性
    2.3 人力资本测定方法
    2.4 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2.5 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2.6 人力资本积累因素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特征
    3.1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分析及其投资范围的科学界定
    3.2 交通行业人力资本的调查与分析
    3.3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调查与分析
    3.4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与原因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分析
    4.1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含义分析
    4.2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研究
    4.3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部结构问题研究
    4.4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问题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决策
    5.1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决策
    5.2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管理决策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通企业实施人力资本投资的计划协调
    6.1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意义
    6.2 交通人力资本优先投资计划的制定
    6.3 交通人力资本优先投资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7章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7.1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把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作为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7.2 处理好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的关系
    7.3 加强对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
    7.4 增强交通企业投资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未来预见性,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运行机制
    7.5 增强交通人力资本核算观念,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本章小结
第8章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证研究
    8.1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研究:以黑龙江为例
    8.2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的实证分析:以湖北为例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与经济管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问题定义
        1.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概述
        1.1.2 一般性问题
        1.1.3 特殊性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管制的界定
        1.2.2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
        1.2.3 现有研究的缺陷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体系、术语约定和假设
        1.3.2 基本逻辑过程与内容框架
        1.3.3 实证资料与理论工具
    1.4 论文的创新性
        1.4.1 对运输经济学理论的拓展
        1.4.2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方法的创新
        1.4.3 本文形成的新观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路运输需求的特征
    2.1 运输需求的完整性
        2.1.1 基本运输业务与复合运输业务
        2.1.2 运输产品的差异与创新
        2.1.3 完整运输产品是运输需求的主体
    2.2 运输需求与运输需求价格弹性
        2.2.1 运输需求
        2.2.2 运输需求的派生性
        2.2.3 运输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
    2.3 运输的公益性与外部性
        2.3.1 运输的公益性
        2.3.2 运输的外部性
        2.3.3 公平与可行的公平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运输的规模经济和产业关联结构
    3.1 运输效率与企业规模
        3.1.1 以往研究中关于运输效率和企业规模的三个命题
        3.1.2 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性、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
        3.1.3 基本运输业务的规模收益和规模经济
    3.2 公路运输的产业关联
        3.2.1 运输产业的产业关联结构
        3.2.2 运输供给以一体化为特征
        3.2.3 运输网络的效率模型
    3.3 运输业的交易费用与交易治理
        3.3.1 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机会主义
        3.3.2 运输组织的企业边界与市场边界
        3.3.3 运输市场交易治理结构的缺陷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运输市场效率的改进
    4.1 公路运输的市场效率
        4.1.1 运输市场失灵的原因
        4.1.2 公路运输市场的交易效率与运力过剩
        4.1.3 交易治理结构与市场效率
    4.2 运输业务集成与规模外部性
        4.2.1 运输业务集成
        4.2.2 外部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
        4.2.3 运输业务集成的困难
    4.3 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结构
        4.3.1 运输业务集成商
        4.3.2 虚拟企业
        4.3.3 企业网络与网络型交易治理结构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理论与制度
    5.1 经济管制的理论基础
        5.1.1 经济管制理论
        5.1.2 管制、放松管制与公营企业
        5.1.3 市场准入、价格管制与服务质量管制
    5.2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历史与目标
        5.2.1 国外运输管制的历史
        5.2.2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目标
        5.2.3 公路运输经济管制收益的分配
    5.3 我国公路运输的经济管制制度
        5.3.1 公路运输管制体制
        5.3.2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制体制的形成
        5.3.3 地方政府在公路运输经济管制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路旅客运输的经济管制
    6.1 公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市场结构
        6.1.1 公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形成
        6.1.2 公路旅客运输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6.1.3 公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6.2 公路旅客运输经济管制的策略
        6.2.1 公路旅客运输经济管制的目标
        6.2.2 公路旅客运输的市场准入
        6.2.3 公路旅客运输的价格管制策略
    6.3 公路旅客运输管制的制度变迁与政策建议
        6.3.1 公路旅客运输经济管制体制框架
        6.3.2 公路旅客运输经济管制制度
        6.3.3 公路旅客运输市场管制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货物运输的经济管制
    7.1 公路货物运输及其特征
        7.1.1 公路货物运输及其特点
        7.1.2 市场划分与市场结构
        7.1.3 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的困局
    7.2 货物运输的经济管制
        7.2.1 现行公路货物运输经济管制的法律与政策
        7.2.2 公路货物运输经济管制的着眼点
        7.2.3 经济管制的作用
    7.3 货物运输经济管制的政策建议
        7.3.1 经济管制的基本策略——抑制机会主义
        7.3.2 机会主义治理措施的实施主体及有效性评价
        7.3.3 经济管制与市场培育并重
    本章小结
第8章 对运输行为外部性的经济管制
    8.1 交通运输的外部性
        8.1.1 交通运输的外部性
        8.1.2 超限运输及其外部性
        8.1.3 对负外部性的抑制与内部化
    8.2 超限运输形成的市场条件
        8.2.1 产品结构、产业布局与运输需求
        8.2.2 超限运输市场条件的形成
        8.2.3 超限运输形成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8.3 超限运输的经济管制
        8.3.1 管制的现状与困境
        8.3.2 可行的管制策略
        8.3.3 对治理超限运输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9章 经营性收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制
    9.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9.1.1 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模式
        9.1.2 收费高速公路领域的政企不分
        9.1.3 本章研究的问题
    9.2 经济性收费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率
        9.2.1 高速公路的共享性、排他性和公益性
        9.2.2 高速公路收费制度的经济效率
        9.2.3 高速公路的效率交通量
    9.3 经营性收费高速公路的价格博弈
        9.3.1 国有企业及其责任
        9.3.2 高速公路的价格博弈
        9.3.3 政府对高速公路公司的价格管制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束语
    10.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10.1.1 对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的总结性陈述
        10.1.2 对运输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的结论与意义
        10.1.3 区域运输、区域经济与标尺竞争
    10.2 管制策略与政策建议
        10.2.1 经济管制应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10.2.2 经济管制必需与社会管制和法制建设相结合
        10.2.3 注意经济管制的局限性
    10.3 对有关研究的展望
        10.3.1 运输经济理论亟待拓展
        10.3.2 重视区域运输的研究
        10.3.3 规范分析是新的研究领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及其发展变化
    2.1 我国港口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港口法》的出台
    2.2 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基本政策
    2.3 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具体政策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理论与方法
    3.1 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的原则和一般标准
    3.2 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的方法论
    3.3 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4 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的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评价
    4.1 政策评价的内容
    4.2 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过程
    4.4 政策制定的评价结果
    4.5 政策实施的评价结果
    4.6 政策绩效的评价结果
    4.7 评价指标的权重汇总
    4.8 本章小结
5 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对于政策制定的建议
    5.1 评价结果的分析
    5.2 关于我国港口业利用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研究要点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关于交通财务“十一五”重点工作规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交通财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1 “十五”期间交通财务工作现状概述
        2.1.1 交通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1.2 交通财会理论体系逐步建立
        2.1.3 交通财会改革与制度建设成效显着
        2.1.4 整体资源优化取得较大进展
        2.1.5 交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高
        2.1.6 交通财会人员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2.1.7 交通财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2.1.8 交通筹融资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2.1.9 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2.1.10 会计基础工作不断规范
    2.2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财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2.2.1 根据“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维护的需要,交通行业筹资任务艰巨
        2.2.2 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对交通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 投资体制改革对交通投资的影响
        2.2.4 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国际接轨后)对交通财务的影响
        2.2.5 建设节约型行业的要求对交通财务工作的影响
        2.2.6 改进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竞争力,加强廉政建设与资金监管
第三章 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3.1 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的总体目标
    3.2 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的指导原则
        3.2.1 依法理财原则
        3.2.2 效益最大化原则
        3.2.3 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
        3.2.4 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原则
        3.2.5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3.2.6 面向行业、依靠行业、服务行业原则
第四章 交通财务“十一五”重点工作任务
    4.1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财政改革和交通发展要求的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体制
    4.2 形成适应交通发展的交通行业财会理论体系
    4.3 深化交通行业财会改革,加快具有交通行业特色财会制度建设步伐
    4.4 促进交通行业财务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方法科学、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4.5 加快建立产权清晰,结构优化的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4.6 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交通财会队伍
    4.7 建立涵盖主要财会业务,与省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重点联系企业和部属单位互联互通的交通财会网
    4.8 完善“政府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交通投融资体制
    4.9 加大对交通行业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的资金分级监管体系
    4.10 健全交通行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交通行业会计基础工作
第五章 实现交通财务“十一五”工作目标的保障措施
    5.1 领导保障措施
    5.2 资源保障措施
    5.3 服务保障措施
    5.4 手段保障措施
    5.5 系统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资料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课题

四、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D]. 梁小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D]. 陈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4]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D]. 杨倩.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路运输政策演变研究(1979-)[D]. 孙晓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6]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 石宝林. 长安大学, 2010(01)
  • [7]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方法研究[D]. 李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8]公路运输的交易治理与经济管制[D]. 颜飞. 长安大学, 2008(08)
  • [9]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D]. 李亚男.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10]关于交通财务“十一五”重点工作规划问题研究[D]. 卫静. 长安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交通部公布2001-2010年道路水路运输业发展序列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