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工程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一:经验总结——以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族信托为例

天然林保护工程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一:经验总结——以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族信托为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春雨[1](2020)在《林区管护所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天山西部国有林管理局作为管理天西林区的主要部门,经营区总面积234.27万hm2,目前已建成管护所63处、管护站(木材检查站)351处。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林区所站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北疆地区林区管护所站建设提供一定建议。

李文霄[2](2018)在《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的问题和对策》文中指出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自从实施以来,取得较大的成效,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的问题,使大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该方案的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天然林保护工程不能够得到落实。对此,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管护的概述,论述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提出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的对策。

李维刚[3](2017)在《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充足的资源做支撑,在资源的利用中,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和价值非常大,只有不断提升森林管护和造林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主要针对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开展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冉小慧[4](2016)在《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比较研究 ——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指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而且对于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用突出。集体林是与农户接触最为频繁的森林资源,也是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对于保护国有天然林起着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然而,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兼顾服务于农民生计的产业性质和服务于社会的公共物品性质,对其实施管护将涉及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社区组织及农户等多方利益。因此,本文以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数据,运用方差分析法,从投入成本和管护效果两方面对当前管护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相关利益主体构建集体林管护模式提供决策参考,为进一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推动社区发展及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建设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投入成本分析,集体管护组的投入成本远高于个体管护组。各村级管护模式的投入成本依次为:李子坝村>关口村>阳尕山村>屯寨村,该项成本分别与村所属集体林面积、护林员人数成正比。(2)从管护效果分析,个体管护组的效果优于集体管护组。反映管护效果的各项指标表现为:个体管护组的森林依赖度、家庭能源结构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均低于集体管护组。就村级管护模式而言,其管护效果表现为:屯寨村>李子坝村>关口村>阳尕山村。(3)从管护历史来看,集体管护模式在降低森林依赖度、减少薪柴占比从而优化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成效显着。(4)集体林管护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明确的边界及使用者、严格的监督、集体选择的权利、外部保障等方面。其中明确的边界、严格的监督及外部保障是保证集体林管护有效性比较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保护区、企业和林农四者为参与主体的新型集体林管护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明晰产权、产业扶持及林农参与,以期实现集体林管护、保护区建设、满足林农生计需求以及促进社区发展这四者“共赢”的局面。

刘宁[5](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汪锦辉[6](2007)在《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及村级管护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林管护是建立在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自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山区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然而,森林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北京市生态林管护现状作了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影响生态林管护的生态林补偿机制及村级管护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对生态林管护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生态林补偿机制是山区生态林管护实施的保障,是村级管护模式建立的基础,村级管护模式是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在生态补偿机制、村级外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共同作用下,农村社区形成了管护员自行管护与联合管护两种主要模式。经过两种模式比较分析,得出联合管护模式在组织及运作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他通过管护员间的协商、协作共同管理森林资源,对于联合管护需要将管护责任与管护资金相挂钩,解决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但在目前政策框架影响下,该问题解决受到一定限制;(2)生态林管护政策在生态林保护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证了首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3)由于生态林补偿理论的缺陷,政策的执行使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原初目标与现实出现明显不一致,影响了一些地方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开展,管护中许多问题的出现都与财产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相关,由于生态林管护采用“命令加控制”的方法,限制了村一级在森林生态管护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积极创新。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参与式林业和生态补偿相关理沦,本文设计出一套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将村生态补偿金作适当调整,以村生态林管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为内容的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并对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的设计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及在政策和制度上需要做的一些调整。最后,讨论了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内的两个核心问题:补偿实现程度和生态补偿金分配机制。

沈月琴[7](2005)在《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天保地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天然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对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天保工程对当地的影响,尤其是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受损受益情况,以及他们的利益取向及其原因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提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机制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是: (1)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认为天保工程对国家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对天保地区的影响更为显着:①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正效应为主;②经济影响短期来看以负效应为主;③社会的影响:正效应与负效应并存。而这些影响集中在利益相关者方面,进而产生了冲突:天然林保护与森林经营者生产、生活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业管理体制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区干部、职工、农民观念之间等三方面。同时,认为包括政府、企业、职工、农民等多种利益群体在内的观念和利益冲突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从这一特定的工程和区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的外部性是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国家采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冲突产生的制度原因;林业管理体制僵化和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则分别是国有和集体天然林地区冲突产生的关键。而缺乏对天保地区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则是冲突产生的主观原因。 (2)运用SWOT方法对天保地区所处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需求和基础分析以及现实借鉴,认为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是可能实现的。 (3)根据天保地区实际,通过挑选核心要素(森林资源——主要资源、人——动力源泉)并加以强调和理论抽象,构建起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理想类型。即: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4)从协调发展模式的需要入手,认为关键的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伙伴协作机制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框架。其中,市场机制是先导,多方参与机制是动员天保地区内部力量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天保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伙伴协作机制可以实现动员天保地区外部社会资源的目的。 (5)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得以实现,除了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体系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政策保障、体制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等。

郭广荣,王登举,李维长[8](2004)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Ⅱ:分析与探讨——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份制家庭托管是沁源县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集体天然林管护模式。本文在对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阐述了实行股份制家庭托管后集体天然林管护中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与我国现有的几种管护模式的比较 ,分析了股份制家庭托管的主要优点 ,并对其适用范围、推广应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进行了探讨。

王登举,郭广荣,李维长[9](2004)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山西省沁源县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实行的股份制家庭托管的形成与完善过程、基本特征、组织实施步骤、配套措施、实施现状和效果、取得的经验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陈建成[10](2002)在《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鉴于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外对林业的深化认识,因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了解国内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一背景开始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第一、二章着重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林业发展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得出山西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山西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山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全国特别是北京的生态安全,这就为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山西林业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和战略重点,最后研究了实现这一战略的包括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法制、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对外开放等措施,使整个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完成。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林区管护所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屋建设的选址问题
2 房屋建设地基处理问题
3 房屋外墙立面处理问题
4 屋面防水处理问题

(3)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管护措施
    1.1 防火措施
    1.2 加强对森林资源病虫害的防治
2 森林造林工作
    2.1 选好造林时机
    2.2 森林林地清理
    2.3 合理选择苗木
    2.4 合理使用肥料及药物
    2.5 森林林地周边环境保护
3 结语

(4)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比较研究 ——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林
        2.1.2 管护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集体行动理论
        2.2.3 自主治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集体林管护的研究
        2.3.2 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研究
        2.3.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现状
    3.1 集体林产权现状
    3.2 集体林管护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2.1 集体林管护模式现状
        3.2.2 当前集体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的类型
    4.1 个体管护模式
    4.2 集体管护模式
        4.2.1 联户管护
        4.2.2 专职护林队管护
        4.2.3 租赁经营管护
        4.2.4 股份制家庭托管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比较研究
    5.1 研究区域介绍
    5.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研究方法
        5.3.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5.3.2 数据处理工具
    5.4 管护模式的比较研究
        5.4.1 投入成本比较
        5.4.2 管护效果比较
        5.4.3 管护模式的综合比较
    5.5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的发展方向
        5.5.1 对当前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的反思
        5.5.2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的发展思路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5)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及村级管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生态补偿机制及管护研究概述
        1.1.1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1.1.1.1 生态补偿价值理论
        1.1.1.2 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
        1.1.1.3 生态补偿方式
        1.1.1.4 补偿类型
        1.1.1.5 补偿思路
        1.1.1.6 补偿实践
    1.2 生态林管护研究
        1.1.2.1 管护责任
        1.1.2.2 管护模式
        1.1.2.3 管护技术
        1.1.2.4 存在问题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北京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内容及管护实施效果
    2.1 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基本内容
        2.1.1 实施背景
        2.1.2 补偿指导思想
        2.1.3 补偿范围
        2.1.4 补偿标准
        2.1.5 补偿方式
        2.1.6 管护任务
    2.2 山区生态林管护基本情况
        2.2.1 生态林管护区概况
        2.2.2 执行情况
        2.2.3 组织及制度建设
        2.2.4 生态林管护特点
    2.3 山区生态林管护实施效果
        2.3.1 外业调查统计
        2.3.1.1 区县资料收集统计
        2.3.1.2 村级调查统计
        2.3.1.3 问卷调查统计
        2.3.2 生态林管护政策绩效分析
        2.3.2.1 生态林管护政策成效评价
        2.3.2.2 生态林管护政策影响分析
        2.3.2.3 管护政策对基层政府影响分析
第三章 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及村级管护模式分析
    3.1 北京市生态林补偿机制分析
        3.1.1 北京市生态林补偿机制的政策目标体系
        3.1.2 北京市山区生态林保护策略
        3.1.3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
        3.1.4 生态林补偿机制在生态林管护中的作用
        3.1.5 生态林补偿机制问题
        3.1.5.1 补偿政策不合理
        3.1.5.2 补偿标准偏低
    3.2 北京市山区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分析
        3.2.1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
        3.2.1.1 管护员自行管护模式
        3.2.1.2 联合管护模式
        3.2.1.3 模式比较
        3.2.2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的外部环境分析
        3.2.2.2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的外部管理
        3.2.2.3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的外部运作
        3.2.3 存在问题
        3.2.3.1 生态林管理中问题
        3.2.3.2 村级生态林管护中问题
    3.3 生态补偿机制与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关系
第四章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设计
    4.1 参与式林业
        4.1.1 定义
        4.1.2 参与式林业在国内发展
    4.2 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设计
        4.2.1 设计前提
        4.2.2 目标
        4.2.3 遵循原则
        4.2.4 组织形式与运作机制
        4.2.5 具体步骤
        4.2.6 模式设计
        4.2.6.1 模式比较
        4.2.6.2 几种供选择的子模式
    4.3 新的村级生态林管护模式意义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7)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
        1.1.2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视角
    1.2 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诊断方法:PRRA方法
        1.3.2 设计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协调发展理论
        2.1.2 区域经济理论
        2.1.3 制度创新理论
    2.2 协调发展的实践
        2.2.1 国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2.2.2 中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3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剖析
    3.1 典型案例剖析的方法和内容
    3.2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总体影响分析
        3.2.1 总体影响的一般认识
        3.2.2 总体影响的参与性分析
    3.3 天保工程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3.1 天然林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天保工程实施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4 天保工程实施的冲突分析
        3.4.1 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冲突
        3.4.2 天保工程实施过程冲突的成因分析
4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能性分析
    4.1 天保地区的类型特征及其SWOT分析
        4.1.1 天保地区及其差异分析
        4.1.2 天保地区的SWOT分析
    4.2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分析
        4.2.1 外部需求分析
        4.2.2 内部需求分析
    4.3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分析
        4.3.1 自然资源物质基础分析
        4.3.2 制度创新的基础分析
        4.3.3 管理和技术基础分析
    4.4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借鉴:浙江临安
        4.4.1 临安市概况
        4.4.2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成效
        4.4.3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验
        4.4.4 结论
5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一般分析
        5.1.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分析框架
        5.1.2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5.2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2.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主要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5.2.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5.2.3 小结:两类模式的综合分析
6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构建
    6.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和框架
        6.1.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
        6.1.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框架
    6.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的内容
        6.2.1 市场机制
        6.2.2 多方参与机制
        6.2.3 利益协调机制:行为激励和博弈分析
        6.2.4 伙伴协作机制
7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7.1 政策保障
        7.1.1 从非正式约束入手,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7.1.2 以正式约束为突破口,制订有效的政策
    7.2 体制保障
        7.2.1 世界林业经营类型和管理体制
        7.2.2 天保地区林业(国有林)管理体制现状
        7.2.3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的思考
    7.3 资金保障
        7.3.1 稳定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数量
        7.3.2 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投入机制
        7.3.3 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
    7.4 科技保障
        7.4.1 科技投入保障
        7.4.2 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源头创新
        7.4.3 构建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的科技服务体系
8 案例分析
    8.1 选点依据
        8.1.1 问题的典型性
        8.1.2 类型的多样性
    8.2 宝兴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8.2.1 宝兴县自然资源概况
        8.2.2 宝兴县社会经济概况
    8.3 天保工程实施后对宝兴县的影响分析
        8.3.1 天保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8.3.2 天保工程实施后利益相关者冲突分析
    8.4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8.4.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8.4.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8.5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
        8.5.1 市场机制
        8.5.2 多方参与机制
        8.5.3 利益协调机制
        8.5.4 伙伴协作机制
    8.6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8.6.1 政策保障
        8.6.2 体制保障
        8.6.3 资金保障
        8.6.4 科技保障
    8.7 小结
9 结论与说明
    9.1 研究结论
    9.2 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提纲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Ⅱ:分析与探讨——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行股份制家庭托管后所发生的变化
    1.1 确立了农户在天然林管护和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1.2 促进了农民森林利用观念的转变
    1.3 改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
2 各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主要管护模式
    2.1 个体承包管护
    2.2 联合承包管护
    2.3 责任区管护
    2.4 工区管护
    2.5 专业队管护
    2.6 社区共管
3 股份制家庭托管与其他天然林管护模式的比较
4 股份制家庭托管的优点
    4.1 管护责任制与产权改革相结合
    4.2 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4.3 个体承包与联合承包相结合
    4.4 承包管护与社区共管相结合
    4.5 管与用相结合
    4.6 森林管护与生产活动相结合
5 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推广应用
    5.1 股份制家庭托管的适用范围
    5.2 实行股份制家庭托管的基本要求
    5.3 推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基本原则
6 基本结论

(10)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关理论问题
    2.1 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2 区域战略抉择理论
    2.3 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区域林业发展理论
    3.1 现代林业
    3.2 可持续林业
    3.3 跨越式林业
    3.4 区域林业有关理论研究
4 山西林业发展的一般条件分析
    4.1 自然条件
    4.2 经济条件
    4.3 社会条件
5 山西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5.1 山西林业的历史与现状
    5.2 山西林业发展阶段与存在的问题
6 山西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6.1 恶化的山西生态环境
    6.2 潜在的水土资源危机
    6.3 市场发育不良
    6.4 偏倚的价值取向和封闭的传统观念
    6.5 低下的人口素质
    6.6 农民收入低
    6.7 有利条件
7 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7.1 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
    7.2 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
8 战略重点
    8.1 重点工程
    8.2 产业体系
    8.3 基础建设
9 战略措施
    9.1 转变思想观念
    9.2 深化林业改革
    9.3 强化法制建设
    9.4 加强工程管理
    9.5 依靠科技进步
    9.6 实行对外开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区管护所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郑春雨. 乡村科技, 2020(18)
  • [2]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的问题和对策[J]. 李文霄. 现代国企研究, 2018(22)
  • [3]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探析[J]. 李维刚. 黑龙江科学, 2017(24)
  • [4]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护模式比较研究 ——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D]. 冉小慧. 兰州大学, 2016(08)
  • [5]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6]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及村级管护模式研究[D]. 汪锦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7]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沈月琴.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8]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Ⅱ:分析与探讨——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J]. 郭广荣,王登举,李维长. 林业与社会, 2004(04)
  • [9]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Ⅰ:经验总结——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庭托管的案例[J]. 王登举,郭广荣,李维长. 林业与社会, 2004(04)
  • [10]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7)

标签:;  ;  ;  ;  ;  

天然林保护工程集体林管护模式研究一:经验总结——以山西省沁源县股份制家族信托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