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

崖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任刚[1](2020)在《大断面软岩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离柳宏岩煤矿回风大巷为大断面矩形软岩巷道,此巷道存在一系列的支护问题:在直角处形成高应力集中,该处岩体易于受到破坏;大断面软岩顶板跨度大,容易发生离层、破碎现象,甚至发生冒顶事故;顶板软岩厚度大于锚杆支护厚度,使锚杆的支护性能大大减弱;在巷道旁边开挖胶带大巷,对回风大巷造成进一步的二次工程应力扰动;巷道围岩存在夹矸,且存在大量结构面和空洞区域,影响围岩自身强度。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物理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大断面软岩巷道围岩注浆对于破碎煤岩体强度的加固效应,以及对于锚杆支护所带来的增强效应,并运用于宏岩煤矿回风大巷。为现阶段注浆加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文理论分析了注浆材料对结构面、软弱顶板以及软弱两帮的力学效应,推导出三维状态下良好充填注浆材料结构面的峰值剪切强度公式、良好注浆情况下软弱顶板承载力提高值公式以及注浆后两帮极限应力状态方程;(2)进行了煤岩体注浆加固效应试验,确定了新型无机注浆材料的最佳水胶比以及揭示了注浆对于不同破碎程度煤岩体的恢复效应;(3)以宏岩煤矿回风大巷为背景,对注浆前后顶板和两帮进行了数值模拟,直观反映了注浆对围岩移近量起到了良好控制作用以及验证了良好注浆情况下软弱顶板承载力提高值公式的应用可靠性;(4)分析了宏岩煤矿回风大巷围岩顶板和两帮变形破坏原因,并进行了注浆工程试验,对实际注浆效果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再次验证了软岩注浆加固效应。

安英莉[2](2017)在《煤炭全生命周期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利用过程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煤炭资源的生产方式与利用行为不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形式和程度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行为特点也各不相同。本论文在界定煤炭全生命周期内涵的基础上,划分了煤炭全生命周期阶段,研究了煤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污染物贡献及其分布特征,重点估算了煤炭开采阶段瓦斯碳源与土壤-植被碳汇量,分析了煤炭利用阶段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评价了煤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和对土地损毁占用的累积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划分了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运输、煤炭利用和废弃物处理5个阶段的煤炭全生命周期,较好体现了煤炭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有利于煤炭生态风险评估的系统研究,指出煤炭开采和利用阶段是煤炭环境风险潜能释放的两个重要阶段。(2)建立了煤炭开采阶段瓦斯碳源温室效应潜能及区域生态系统碳汇的计算模型,对徐州贾汪矿区煤炭开采阶段瓦斯碳源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开采1t煤瓦斯碳源温室效应潜能值为108.11 kg CO2当量,研究期贾汪区瓦斯碳源温室效应潜能总值为1267.90万t CO2当量,是其同期植被-土壤碳汇总量187.49万t CO2当量的6.76倍。(2)煤炭开采活动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贾汪区2010年植被-土壤碳汇能力比1990年下降了10.23%,而同期徐州植被-土壤碳汇能力整体相对稳定。(3)煤炭开采活动影响区域生态类型,水域负碳汇影响大幅度增强,贾汪区水域负碳汇量以3.51%的速度逐年递增,累计增幅达73.79%,而同期徐州水域负碳汇则整体减少。(4)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在开采期单调增加,在多个煤矿闭矿后碳汇衰减趋势并未减弱,水域负碳汇量依然呈上升趋势。在1990-2000年的贾汪区煤矿扩产阶段及随后10年的煤矿陆续闭矿阶段,贾汪区年植被-土壤碳汇量分别减少4.10%和6.39%,水域负碳汇量分别增加55.33%和11.89%。(3)分析了煤炭利用阶段徐州地区七种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1)Cd、As和Zn含量均值低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和徐州土壤背景值;Cr、Cu、Hg和Pb含量均值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超过徐州土壤背景值,形成相对污染;样点中7种元素含量最大值均超过徐州土壤背景值,存在相对污染。(2)Cr为相对严重污染,Cd为相对轻度污染,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炭开采、砖窑燃煤及风向等。(3)定量分析了小尺度范围内污染相对严重的Cr含量分布与pH值、有机质、有机碳、到矿区距离、到城市距离以及到河流距离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Cr相对重度、中度及轻度污染区域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其中,相对重度污染区pH值、有机质、有机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2、0.6914、0.6891;相对中度污染区矿区距离、城市距离、河流距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75、-0.7216、-0.6263;相对轻度污染区pH值、有机质、有机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0.476、0.471。相对重度和轻度污染区土壤理化性质对Cr分布影响较大,相对中度污染区的矿区、城市、河流均为影响Cr分布的重要因素。(4)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研究了徐州煤炭环境行为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1)煤炭燃烧排放的净烟气中Cd、Hg和原烟气中Cd存在较强生态风险,净烟气中Cr、Pb和原烟气中的Hg、Pb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净烟气中As和原烟气中Cr、As基本未呈现生态风险表征。(2)煤炭燃烧产生的煤、渣、灰中,渣和灰中重金属对土壤潜在危害程度较高,煤中重金属元素属中等危害程度。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的危害程度中,Hg元素最高,Cd元素相对较高,元素Pb、As、Cr较低。(5)分析徐州煤炭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影响,提出徐州煤炭环境行为的具体改善措施;分析我国煤炭环境行为的区域特征及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提出树立煤炭全生命周期绿色协同开发理念、加强煤矿区自然条件调查及发展新能源等减轻煤炭环境行为负面影响的具体响应策略。

李华娟[3](2014)在《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煤矿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煤矿整合力度,然而由于对煤矿废弃地缺乏必要的环境修复措施,使区域内大量土地因重金属污染而弃耕抛荒,严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吉林省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黄花草木樨斯列金1号(Melilotussuaveol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材料,以吉林省九台市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区,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废弃地和经简单复土的两类土壤特性、三种豆科植物营养器官中重金属分配规律、废弃地适宜植物以及生态景观等,对研究区废弃地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植物界面间的再分配关系及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分配规律和富集过程;筛选出适宜研究区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的技术方法与规划设计思路,旨在为吉林省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两种土壤中复垦土综合肥力指数属于3级,土壤肥力中等,但水解性氮、有机质含量较低,镉污染极严重;矸石土肥力4级,接近贫瘠土壤,且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很低,重金属镉的污染极强。(2)两种土壤在种植三种豆科植物后,肥力综合指数明显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减轻,复垦土上紫花苜蓿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中度污染,矸石土上黄花草木樨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轻度污染,综合肥力指数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污染强度则与其成反比,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界面间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渐向植物界面转化,建议将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均作为研究区废弃地修复草种,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3)植物不同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对重金属富集转化特征不同。黄花草木樨营养器官富集转换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根>叶;紫花苜蓿营养器官富集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叶>根。(4)两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富集特异性不同,同一重金属在同一植物的不同营养器官的分配规律不同。黄花草木樨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对Zn、Pb、Ni元素富集,而在矸石土几乎对五种元素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了Zn、Ni两个元素,在矸石土上主要富集Cu、Zn、Cd、Ni四个元素,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三个元素,矸石土上主要富集Pb、Ni两个元素;紫花苜蓿的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Zn两个元素,矸石土上对五个元素几乎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只富集Zn一个元素,在矸石土对五种元素富集富集能力均强,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Ni,在矸石土上对五种元素富集能力均强。(5)通过对两种牧草的营养器官茎、叶的富集重金属(Zn、Pb、Cd、Cu、Ni)进行风险分析可知,两种牧草的茎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重金属富集量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能作为饲料使用,叶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中Cd的单项污染指数均超过1.0,重金属富集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污染严重,不能作为饲料使用。(6)在对研究区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畜牧规划进行植物筛选,确定了研究区最佳修复模式,即生态农业综合模式和生态景观模式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生态农业综合模式以种植玉米、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为主,由此可以形成一个以种植-养殖为生物链的综合基地,而生态景观模式则在研究区现有环境条件下将其分为三部分:一是北部坡度较大的地带种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Bung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等植物,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二是厂区部分土地,主要选择了耐贫瘠、美观的乔、灌、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银中杨(Populus alba’Berolinensis’ L.)、垂柳(Salix babylonica)、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 Hance)、抗寒月季(Sect. Chinenses DC.)、翠菊(Callistephuschiensis)、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alis)、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蜀葵(Althaea rosea)等进行绿化,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美化厂区环境;三是由于D区土地畜牧利用的特殊性,需在其边界设定防护隔离带,在本次研究中选用油松、垂柳、玫瑰(Rosa rugosa)为隔离带主要树种,此三个树种据资料介绍其杀菌效果良好,且树体较大,用于牧区隔离带效果较好。

周玉亮[4](2010)在《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枣庄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区划,典型模式的选择与设计,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配套技术及加强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等内容。首先,在对枣庄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庄市农业发展现状与优劣势。按照主导因素定性法将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为南部、中部、东北部、西北部等4个生态农业建设区;提出了分区建设“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湖区立体生态链农业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家园”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等5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了制约枣庄市优良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的因素。其次,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成功经验和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需要,提出了涝洼地治理,塌陷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及相关配套技术。最后,根据枣庄市生态农业综合发展需要,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保障;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等保障措施。

郭凯[5](2010)在《大柳塔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氮气涌出原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工作面氮气异常涌出,造成氧气浓度偏低的高氮窒息现象时有发生,与瓦斯事故一样,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中,防止氧气浓度过低是通风管理的重中之重。采空区氮气是工作面氮气涌出的主要部分,采空区氮气的大量涌出往往导致工作面氮气浓度上升,氧含量降低,被迫停产,甚者酿成重大恶性事故。研究工作面氮气涌出分布规律,探讨其防治技术已成为煤矿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两进一回通风系统在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应用的实际,较详细论述了综采采空区氮气分布规律及其特点,在不改变原有通风方式的条件下,在采动空间流体运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柳塔矿12612工作面参数和采空区气体监测数据,对该工作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工作面采空区氮气分布规律和重点聚集区域。同时,在现场进行了SF6示踪气体试验,很好地验证了数据分析的结果,为采空区氮气异常涌出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由数据分析和实测数据的拟合分析得出,确定了引起综采工作面氮气涌出、引起氧气浓度偏低的主要相邻采空区及其附近采空区的大量氮气在通风负压作用下涌入综采工作面上隅角;另外受大气压的波动加剧了氮气涌出。因此采用对采空区氮气涌出量较大的综采面进行合理通风和密闭堵漏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是防止工作面高氮窒息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研究综采面氮气浓度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内在关系,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治理神华集团大柳塔矿12612综采工作面氮气异常涌出的综合治理方案,确保了工作面的生产安全。

盛卫忠,王作富[6](2000)在《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分析了徐州煤田氮气赋存的成因 ,指出了煤变质与红层的氧化作用是煤系地层高氮的主要原因 ,论述了断层对高氮溢出的影响 ,为瓦斯地质矿井的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

二、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大断面软岩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巷道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注浆加固理论研究现状
    1.3 巷道注浆加固理论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流程路线
第二章 煤岩体注浆加固力学效应
    2.1 软岩结构面注浆充填力学效应
        2.1.1 软岩注浆意义
        2.1.2 软岩结构面注浆材料充填剪切曲线
        2.1.3 软岩结构面注浆材料充填加固效应分析
    2.2 矩形大巷软弱顶板注浆加固效应
        2.2.1 软弱顶板支护难题及注浆意义
        2.2.2 注浆前软弱顶板力学效应分析
        2.2.3 注浆后软弱顶板力学效应分析
    2.3 矩形大巷软弱两帮注浆加固效应
        2.3.1 软弱两帮支护难题及注浆意义
        2.3.2 注浆前软弱两帮力学效应分析
        2.3.3 注浆后软弱两帮力学效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岩体注浆加固效应试验
    3.1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力学性质
        3.1.1 煤岩体强度准则
        3.1.2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计算
        3.1.3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破坏形式
    3.2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过程
        3.2.1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试件制备
        3.2.2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压缩过程
    3.3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结果分析
        3.3.1 煤岩体注浆材料不同水胶比条件下试验结果分析
        3.3.2 不同粒径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结果分析
        3.3.3 煤岩体注浆加固试验结果数据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岩体注浆加固数模模拟
    4.1 煤岩体注浆加固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2 煤岩体注浆加固数值模型模型的建立
    4.3 注浆前回风大巷围岩破坏数值模拟
        4.3.1 开挖模型并施加锚杆
        4.3.2 注浆前回风大巷多裂隙顶板破坏数值模拟
        4.3.3 注浆前回风大巷软弱两帮破坏数值模拟
    4.4 注浆后回风大巷围岩加固数值模拟
        4.4.1 注浆后回风大巷多裂隙顶板加固数值模拟
        4.4.2 注浆后回风大巷软弱两帮加固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岩体注浆加固工程试验
    5.1 煤岩体注浆加固工程试验背景概况
        5.1.1 宏岩煤矿回风大巷支护情况
        5.1.2 宏岩煤矿围岩破坏特征
        5.1.3 注浆前顶板和两帮岩体破坏分析
    5.2 煤岩体注浆加固工程试验实践
        5.2.1 煤岩体注浆加固工程试验参数的确定
        5.2.2 煤岩体注浆加固工程试验的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煤炭全生命周期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煤炭与煤矿全生命周期研究进展
    1.3 煤炭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煤炭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其清单
    2.1 划分依据
    2.2 阶段划分
    2.3 煤炭全生命周期五阶段主要特征
    2.4 煤炭全生命周期特征清单
    2.5 煤炭赋存主要环境影响元素及潜在环境风险清单
    2.6 本章小结
3 煤炭开采阶段瓦斯碳源与土壤碳汇估算研究:以贾汪矿区为例
    3.1 贾汪矿区概况
    3.2 土地利用结构
    3.3 煤矿区开采形成的碳源/碳汇变化机制
    3.4 瓦斯碳源排放测算
    3.5 土壤-植被碳汇估算
    3.6 贾汪矿区碳收支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煤炭利用阶段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3 七种土壤重金属空间插值分析
    4.4 污染相对严重的Cr元素分布特征
    4.5 基于最小二乘法Cr回归模拟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环境行为的累积效应及其对土地的影响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
    5.1 煤炭环境行为的累积效应
    5.2 徐州燃煤环境行为的累积效应
    5.3 燃煤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
    5.4 煤炭环境行为对土地的损毁占用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煤炭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响应策略
    6.1 徐州煤炭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行为分析
    6.2 我国不同区域煤炭环境行为表征
    6.3 煤炭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煤炭环境行为的响应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2 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2.3 矿区废弃地植物技术研究
        1.2.4 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建技术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吉林省煤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2.1.1 煤炭资源地质概况
        2.2.2 煤炭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2 研究区社会环境概况
    2.3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4 研究区环境受损现状
第三章 材料及测试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实验设计
    3.3 种植方法
    3.4 调查与采样
    3.5 样品分析方法
        3.5.1 样品分析
        3.5.2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分析
    4.1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
        4.1.1 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4.1.2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1.3 研究区两种土壤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4.2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改良煤矿废弃地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5.1 植物生长状况
        5.1.1 小区试验植物生长状况
        5.1.2 研究区植物生长状况
    5.2 土壤植物修复后肥力评价
        5.2.1 修复一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5.2.2 修复二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5.2.3 修复后土壤肥力年际变化
    5.3 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3.1 修复一年后重金属污染评价
        5.3.2 修复两年后土壤重金属评价
        5.3.3 修复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
    5.4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的变化
        5.4.1 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
        5.4.2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参数年际变化
        5.4.3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年际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对煤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富集转化规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复垦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6.2.1 富集转化特征
        6.2.2 富集转化特异性
    6.3 矸石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6.3.1 富集转化特征
        6.3.2 富集转化特异性
    6.4 两种豆科牧草营养器官富集重金属的风险评价
        6.4.1 评价方法
        6.4.2 评价结果
    6.5 小结
第七章 煤矿区废弃地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7.1 土壤改良
        7.1.1 复垦土改良措施
        7.1.2 矸石土改良措施
    7.2 研究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最佳技术模式
        7.2.1 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
        7.2.2 生态景观模式
        7.2.3 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1.1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1.1.2 生态农业是枣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1.3.1 国外生态农业的兴起和研究热点
        1.3.2 国内生态农业的兴起和研究内容
        1.3.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的差异
    1.4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4.1 发展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2 枣庄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河流
        2.2.4 水资源
        2.2.5 土壤、土地资源
        2.2.6 生物资源
        2.2.7 矿产资源
        2.2.8 旅游资源
    2.3 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
        2.3.1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3.2 固定资产投资
        2.3.3 农林牧渔业
        2.3.4 工业和建筑业
        2.3.5 国内贸易
        2.3.6 对外经济
        2.3.7 资源和环境保护
        2.3.8 科学技术
3 枣庄市农业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析
    3.1 枣庄市农业发展现状
        3.1.1 种植业
        3.1.2 水产、畜牧业
        3.1.3 林业
    3.2 枣庄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3.2.1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3.2.2 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关联度高
        3.2.3 基础设施完备
        3.2.4 区位优势明显
        3.2.5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显着
        3.2.6 政府高度重视
    3.3 枣庄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3.3.1 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产负荷越来越重
        3.3.2 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不足,且分布水平不均
        3.3.3 林业产值低,林木质量差
        3.3.4 水资源承载力较弱,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严重
        3.3.5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程度有增无减
        3.3.6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
4 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
    4.1 分区意义
    4.2 分区原则
        4.2.1 生态关系原则
        4.2.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4.2.3 一致性原则
        4.2.4 开发与保护结合原则
        4.2.5 共扼性原则
        4.2.6 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4.3 分区方法
        4.3.1 分区方法的选择
        4.3.2 主导因素定性法分区
        4.3.3 系统聚类法验证
    4.4 分区结果
    4.5 生态农业建设区概况和主要功能定位
5 生态农业建设区典型模式的选择、设计
    5.1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5.2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和设计原理
        5.2.1 生态位原理
        5.2.2 生物多样性原理
        5.2.3 生物之间互作原理
        5.2.4 食物链原理
        5.2.5 因地制宜原理
        5.2.6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原理
        5.2.7 市场导向原理
    5.3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评价
        5.3.1 南部、中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5.3.2 南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湖区立体生态链模式”
        5.3.3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5.3.4 中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家园模式”
        5.3.5 南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6 制约优良模式推广因素分析
    6.1 比较效益低而劳动繁杂的模式难以推广
    6.2 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难以推广
    6.3 缺环断节和缺乏配套技术的模式难以推广
    6.4 不考虑农民意愿强制推行的模式难以推广
7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及配套技术分析
    7.1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7.1.1 南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涝洼地治理工程”
        7.1.2 中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塌陷地复垦工程”
        7.1.3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7.1.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7.1.6 生态农业旅游工程
        7.1.7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7.2 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技术
        7.2.1 生态农业建设配主要套技术
        7.2.2 能源再生技术
        7.2.3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8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8.2 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
    8.3 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保障
    8.4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服务
    8.5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8.6 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大柳塔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氮气涌出原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空区氮气来源及影响因素
    2.1 氮气理化性质及危害
        2.1.1 氮气理化性质
        2.1.2 氮气危害
    2.2 煤系地层中N_2 成因及来源
    2.3 外界气候条件变化对采空区氮气涌出量的影响
        2.3.1 综采工作面情况
        2.3.2 大气压的影响
    2.4 其他矿井条件变化对采空区氮气涌出量的影响
        2.4.1 漏风
        2.4.2 煤对氮气的吸附
    2.5 大柳塔12612 工作面采空区氮气来源分析
        2.5.1 本工作面采空区遗煤对氮气的吸附
        2.5.2 本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采空区的影响
        2.5.3 地面大气压的波动加剧采空区的氮气涌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掘过程中现场观测氮气涌出量变化
    3.1 氮气涌出规律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研究
    3.2 氮气浓度沿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技术措施
    4.1 大柳塔矿12612 工作面的概况
    4.2 大柳塔矿12612 工作面漏风规律的研究
        4.2.1 测定技术原理
        4.2.2 瞬时释放法定性测定地表漏风
        4.2.3 瞬时释放法定性测定12612 采空区漏风规律
        4.2.4 连续定量释放法定量测定12612 工作面漏风
        4.2.5 结论
    4.3 工作面氮气涌出其他控制措施
        4.3.1 回风顺槽设置专门抽排风机
        4.3.2 地表注浆防漏措施
        4.3.3 密闭堵漏
        4.3.4 均压措施的实施
    4.4 控制技术效果考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断面软岩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D]. 任刚.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煤炭全生命周期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D]. 安英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3]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 李华娟. 吉林大学, 2014(03)
  • [4]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与模式研究[D]. 周玉亮.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5]大柳塔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氮气涌出原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郭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6]垞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J]. 盛卫忠,王作富. 煤炭科技, 2000(04)

标签:;  ;  ;  ;  ;  

崖城煤矿高氮规律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