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健康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

生殖健康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

一、促进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连大帅[1](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吴小琼[2](2018)在《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青少年高危性行为、非意愿怀孕、人流和性病高发,青年学生艾滋疫情严重,青少年SRH公共服务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研究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SRH)公共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897名青年学生、242名学校卫生人员和63名学生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10名有流产经验、性病/生殖道感染的青年学生和3名校医院院长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97.1%赞同“无论性别/年龄/种族/结婚与否,人人享有性/生殖健康权利”的服务理念,49%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54%的学生工作人员自愿参与参与性教育/咨询/转介。2015-2018年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全球和云南省政策/战略分别为4条和8条,2011-2018年的全国政策/战略共12条。50%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92.1%的学生工作人员表示所在学校开设了青年学生性教育课程,为青年学生提供SRH咨询、转介和HIV初检服务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分别为55.8%和31.7%、28.7%和23.8%、30.2%和4.8%。学校提供避孕药具自动售卖机、HIV尿液检测包售卖机、口腔黏膜试剂的比例分别为64.9%、24.8%和5.4%;47.5%和50.8%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有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经费,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接受过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培训者分别为47.5%和82.5%。37.6%认为性/生殖健康公共服务超出校医的本职工作。云南省教育厅、卫计委和计生协公布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分别为1条、10条和15条,学生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有性教育工作的分管领导、有明确分工和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的分别为36.5%、36.5%和28.6%。发现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提供者积极性不佳、歧视、不尊重青年学生;政策职责分工不清晰,执行部门单一,没明确资金来源和考核标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学校少,卫生公共服务不足,性健康设备不完善,资金不到位,培训单一;政府信息公开幅度小,学生参与少,监督评估少等问题。介绍了英国、欧洲、南非、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旧金山、津巴布韦和斯威士兰、莫桑比克及哥伦比亚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做法和经验。最后从公共服务理念、角色定位、职能转换和制约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改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王萍[3](2013)在《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借鉴国内外计划生育服务与艾滋病防治服务结合的模式和经验,以云南省个旧市为研究现场,研究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行性。以期能寻找适合当地和可以推广的服务结合方式,更好的利用现有的较为完善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现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现场研究以个旧市县、乡两级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类整理和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Epidata2.1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将近90%的各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愿意为身边遇到的艾滋病患者或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咨询和帮助,但他们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有的问题无法回答;对于机构而言,目前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机构工作量适中,工作内容中包含多种与艾滋病防治服务结合的机会,机构工作人员愿意开展艾滋病相关的服务,但没有系统的培训,不具备自愿咨询检测的条件和资质。外部政策环境支持计划生育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但需要克服部门分割的障碍,加强卫生系统与计生系统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结论与建议:在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是切实可行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可以与县乡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村计划生育宣传员工作时间充足,但艾滋病防治方面知识欠缺、对艾滋病患者或者感染者存在一定歧视,应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能力培训。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设备基础和人员基础较好,经培训认证后,可作为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等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机构,开展计划生育与艾滋病预防的试点工作。

许洁霜[4](2012)在《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开始明确青少年(10-19岁)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不同于成年人,把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确定为应当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各国都通过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信息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培养个人技能和鼓励青年(15-24岁)参与决策等干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卫生政策也属于公共政策。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中国迄今尚未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更缺乏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相关研究。我国政府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自1998年开始在第4周期(1998-2002)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开辟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并逐渐扩大试点范围到第5周期(2003-2005)和第6周期(2006-2010)。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专项政策,我们选择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的第6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中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作为相关政策的研究案例。研究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有哪些参与者与政策过程发生互动,他们的参与程度如何?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定是否利用证据使决策更高质量、更科学性?是否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化?政策中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全面实施选择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是否可行?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些空白,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提供偱证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青少年/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水平。二、研究目的对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政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并研究此相关政策在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的可行性,为今后我国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专项政策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采用非随机目的抽样的方法在国家和项目县层面选择包括政府官员、公民社会组织、决策者、卫生管理者、国际发展伙伴、学者共15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直至信息饱和,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研究理论框架模型,从政策背景、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第6周期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公民社会组织和循证决策等关键因素对政策过程的作用及影响。2.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内容之一--“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实施选择了项目县的妇幼保健机构,但前一部分的案例研究仅仅反应了在一个项目县的试点研究情况,为了了解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本部分兼顾分层、区域差异还有调查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全部55家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和50%二级妇幼保健机构(225家),利用卫生政策实施的资源投入模型从财政资源、硬件条件、物资与健康教育材料、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制度与政策支持以及青年参与7个方面评价了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的可行性。3.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采用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回顾自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所有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主要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未婚青年流动人口政策四个维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结合国家层面决策者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现有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4.未来制定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的建议:综合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未来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一)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1.国际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政治承诺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国际合作项目为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再加之我国国内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都推动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被列入政策议程。2.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由UNFPA发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除了有政府机构如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参与,也包括了国内的公民社会组织如专家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青年网络。项目县层面的政策实施由当地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计生、卫生、教育部门和青年代表各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国家协调委员会和项目县领导小组的成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保证了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为项止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性。3.在政策过程中,通过前期经验总结、领导与协调机制、过程监督和评估机制统筹考虑了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卫生系统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4个关键因素,为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可行性。同时政策过程科学地参考了对以往项目的评估结果和重大国际事件等证据,因而项目完全符合国际倡导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框架,并发扬前期工作的优势,改进不足。在项目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如教育部门的有效参与不足、项目资金的划分不清和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缺乏和执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影响了执行的效果,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1.CP6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政策内容之一是在卫生系统的妇幼保健机构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现有妇幼保健机构中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青春期门诊。按照卫生部1995年《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的要求--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都要在其二级专业分科中设置“青春期保健”门诊,对一级妇幼保健机构未做要求。但目前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青春期临床保健门诊比例仅40.0%,二级机构的比例更低为11.1%;不同区域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青春期临床和保健门诊的情况也不同,以华中和华北最高超过25%,华东、华南和西南接近20%,东北和西北地区最低分别为12.2%和3.6%。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城市,现有青春期门诊的设置格局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未婚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2.中国为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现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妇幼保建机构的各项工作中尚未受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青春期门诊都无独立的科室建制,而是作为二级专业归属于其他临床或保健科室。无论是三级机构还是二级机构,大多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服务人员仍然沿用过去单一的成人服务模式;服务时间不适合青少年就诊;对外宣传青春期保健及其门诊的力度不够,被动地等患者上门;男性青少年明显地被排除在服务之外;环境布置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保护隐私;免费避孕措施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材料青少年取用不方便;缺乏青年参与;缺乏规范的技术常规;服务费用青少年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和技能有待提高等等,目前大多尚不具备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环境布置对青少年友好、多种信息宣传方式、面向青少年的多种服务模式以及青年参与青春期门诊的设计和运营是青春期门诊总评价得分的有利因素。参与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的实施有少量门诊运营经费的支持并不足以提高友好服务实施的可行性。也在更大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章政策过程的研究结果:虽然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友好服务的开展不利。因此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赖完善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三)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1.青少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虽然现有的政策法规都包含了青少年健康和发展权益的内容,但国家层而迄今仍没有关于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专项立法。保障权利,法律先行。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所确认,才有可能使之得到保障,也才能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的产生,进而促使问题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得到有效解决。2.我国政府在性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着的进展,但性教育在政策之间定义的不一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师缺乏、其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以及缺乏面向校外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这些都制约了性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性教育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向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青少年/未婚青年一直被排除在外,他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政府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计划仍然不明晰。怎样保证他们对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接受性应成为今后政策关注的焦点。4.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比同龄常住人口更多、更复杂的生殖健康风险。现有的政策法规虽然有加强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原则性条款,但他们能够享受哪些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具体由什么机构负责、怎样来实施、以及经费由谁来保证都未明确规定。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充分考虑怎样保障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享受与已婚育龄人群同样的生殖健康权力。5.青少年生殖健康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共同促进,其实施需要建立长效的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协作上的壁垒,才能使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实现积极的效果和可持续效应。五、政策建议建议将青少年生殖健康置于国家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地位,出台青少年生殖健康专项政策,并将重点放在政策过程的关键因素、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目前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加强高层倡导,推动青少年生殖健康纳入政策议程,确保其在政策内容里得到有效落实。2.高度重视青少年/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在政策法规中明确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并构建保障权利实现的实施体系,确保他们获得适宜和可接受的信息、教育和服务。3.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性教育政策及实施体系,包括:明确性教育的策略和目标,并据此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完善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的性教育政策和实施体系的建立;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性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4.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专项政策,包括:把青少年生殖保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之中;建立适宜青少年/未婚青年生殖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加强青少年参与友好服务提供;提高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开发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5.关注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服务职能,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障以及社会其它各部门联手联动来构建面向未婚青年流动人口完善的教育和服务体系。6.政府要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制定和落实青年参与决策的制度和法律,不断丰富青年的参与方式,扩大青年的参与范围,提高青年的参与水平。7.加强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政府要赋予公民社会组织更多的职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对于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政府要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他们的发育、成长和成熟。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本身,应加强组织完善和能力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介入政策过程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8.国务院妇儿工委应作为牵头部门,发挥其跨部门的强大协调优势,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共同营造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良好支持性环境。

唐杰[5](2012)在《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她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并比较我国不同地区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策略,评价干预效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KAP现状、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定量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简单随机抽样,共调查深圳市宝安区两家工厂、广州市一家工厂的未婚流动女性5156人,调查内容包括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等;定性调查通过访谈方式进行。2.不同流出地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分析比较我国中、西部流出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现状、及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3.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综合干预研究:以深圳市某工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开展生殖健康干预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该工厂两个厂区的未婚女性402人和449人。干预活动的形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讲座、同伴教育、提供咨询和避孕服务。干预持续6个月,总随访率为85.9%。干预后,以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对干预全面总结评价该干预模式推广的可行性。所得定量资料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SPSS 15.0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归类分析、案例评价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仅15.9%的未婚流动女性知道“月经正常的妇女的易孕期”;38.4%知道怀孕后最早最特征的症状;多数避孕方法的知晓率低于40%;40.3%的未婚流动女性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人工流产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多数未婚流动女性听说过艾滋病、常见的性病,但对艾滋病、性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2.未婚流动女性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以往研究开放。31.9%的未婚流动女性支持婚前性行为,14.2%的对象支持未婚先孕,未婚流动女性的性观念仍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与以往研究相比较,她们的相关态度呈开放趋势。3.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人工流产率较高。未婚流动女性自报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6.9%,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中,26.4%的对象自报有人工流产的经历。4.未婚流动女性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较大。85.3%的未婚流动女性认为有必要向他们提供生殖健康知识、咨询、避孕服务,其中58.4%的对象有获得正确性知识的需求,32.9%的对象希望获得避孕咨询服务,32.2%希望获得妇科检查服务等。5.我国中西部未婚流出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不同,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影响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因素为:有无男友、年龄、外出务工时间、当地或居住地是否有避孕服务、住宿类型、避孕知识得分、性病/艾滋病知识、学历、是否与男友有性与生殖健康话题交谈、婚前性行为态度,但中部、西部未婚流出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不同。6.基于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可行性体现在: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容易实现生殖保健的友好服务;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保健服务可及性较好;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容易与未婚人群建立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保健服务的开展;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低廉;⑤经过近半年的干预发现,干预组研究对象生殖健康知识显着提高,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变。局限性体现在:①以健康教育和咨询为主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其力度有限;②缺乏开展性与生殖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③社区卫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不同类型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倾向不同。④性与生殖保健的短期干预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长期效果尚不能确定。结论及建议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应将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纳入到城市卫生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体系中,并逐渐完善该体系,加大对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的投入。2、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贫乏,知识来源方式单一,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可提高她们的知识水平。让未婚流动人群接受更多的来自于学校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对性教育起辅助和加强的作用。3、社会多部门联合促进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部门,但服务信息可及性差、并且流动人口具有对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变化,可接受性差,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以促进未婚流动女性的性与生殖健康。4、大力推行友好服务。建立广泛的友好信息与服务,可以提高未婚人群性与生殖健康的可及性。很多未婚人群由于“不好意思”而错失接受生殖健康服务,在选择服务时,她们也会考虑医疗技术、保护隐私、服务价格、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候诊时间、便利性等。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友好服务”的渴望。5、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提高未婚人群生殖健康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创新点1、首次探讨了我国中西部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差异。2、率先尝试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综合干预研究。

赵洪鑫[6](2011)在《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巨大的城乡差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波浪推进之势。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预计,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形成5亿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的“三分天下”的格局。进城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大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巨大推动力,但由于从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轻,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健康意识薄弱,远离家乡,脱离了父母的监护和原居地道德风俗的束缚,流动人口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性行为安全意识差等特点,这些使得该群体意外妊娠发生较多,并存在性病/艾滋病感染等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充分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循证化的干预措施,通过多部门合作,采取多种宣传途径,向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其权利意识、生殖保健意识,树立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信念,增加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最终改变不利于生殖健康的行为,提高避孕节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对于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通过宣传、倡导、咨询技巧培训和技术培训等,提高服务者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深入学习流动人口相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加强其为流动人口服务的信念,提高综合服务的技能,才能保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开展。[研究目的]探讨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特征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现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在试点社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研究,评估干预效果,探讨适宜流动人口的优质服务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流行病学社区干预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在流动人口流入地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于北京、上海和成都三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选择流动人口集中的区选择工作性质、规模和工作条件基本相似的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娱乐场所各4个,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选定的干预社区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综合干预方案,对照社区开展常规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调查比较项目开展前后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以评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161人,干预后随访到有效对象144人(失访率10.56%)。调查流动人口6304人,干预后随访到有效对象5503人(失访率12.71%)。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现况:通过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和育龄流动人口的访谈,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如下:1)育龄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基本的计划生育服务,但也存在服务宣传方式单一、检查收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2)“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双向管理”政策实施情况有待改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目前还没有常规的工作沟通,责任分工也不是很明确;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4)“缺乏权力,没有强制手段”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最难解决的问题;5)加强宣教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最应解决的问题;6)流动人口现居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参差不齐;7)未婚流动人口对现众服务资源的利用少;8)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包括:“加大宣教力度”、“提供免费、方便的医疗服务”、“领导重视”、“开发新型避孕节育措施,改善免费避孕药具的质量”、“增加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的数量”、“计卫联手、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等;9)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优势和障碍并存。2.项目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调查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以30-40岁为主,女性超过90%,学历以大学为主,平均月收入以2000-4000为主,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或取得医师资格的约占一半,以从事宣教服务和咨询服务为主。上海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60.78%;北京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23.81%;成都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82.98%。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掌握整体都比较好,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技术人员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9种常用避孕方法知识水平测试得分均较高,超过80分,仅皮埋等得分较低。50岁以上的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得分低于30岁以下者,平均月收入高的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也越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服务人员,知识得分高于未接受培训者;取得合格证的服务人员,知识水平高于未取得合格证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提供宣教服务的意愿都很强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为户籍人口提供过上环取环、查孕、查病、绝育手术、皮埋、人流等服务的比例要高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生殖健康综合咨询了解甚少,对规范化咨询服务六个原则、标准化咨询服务六个基本步骤、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六个主题的知晓率全部在50%以下甚至更低。3.对育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结果:本调查中的流动人口以20-40岁为主,未婚35.76%,已婚64.24%,近80%为农业户口,来现居住地的主要原因是劳务,接近90%;流动人口在现居地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他人租房,自己购房的不足百分之十;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医疗费用是全部由自己支付的,仅有不足10%的研究对象的医疗费用大部分由工作单位支付;16.64%的18岁以上未婚流动人口表示目前有性生活,流动人口发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平均为22岁,最小为12岁;流动人口到现居地后累计性伴个数平均为1.29个,性伴总数最多为30个。性伴数量大于1的比例接近20%;流动人口对常用避孕措施的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副作用的整体知晓情况较差。在满分为100分的9种常用避孕方法知识水平测试中,流动人口对男用避孕套的回答情况最好,平均得分约为40分,其他8种避孕方法的得分都在30分左右,对于皮埋等方法,得分更是低于10分。9种方法的平均得分,三地流动人口均低于30分。已婚流动人口平均孩子个数为1.27个,小孩数量超过2个的不到3%,期望孩子个数为1.66个,期望孩子个数超过2个的不超过5%。流动人口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超生倾向。未婚有性生活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为85.87%,已婚有性生活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达到了91.26%。未婚有性生活的研究对象,最主要使用的避孕方法依次为避孕套(74.19%)、口服避孕药(10.65%)、宫内节育器(7.42%)、绝育术(1.94%),其他方法包括避孕针剂、紧急避孕药、皮埋、自然避孕法等有5.81%。已婚有性生活的研究对象,最主要使用的避孕方法依次为宫内节育器(51.24%)避孕套(25.16%)、绝育术(17.47%)、口服避孕药(3.63%),其他方法包括避孕针剂、紧急避孕药、皮埋、自然避孕法等有2.49%。接近半数的研究对象避孕节育方法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未婚研究对象由他人(计划生育干部、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医生等)决定避孕方法的比例很低。但已婚流动人口现用避孕方法由他人决定的比例仍有19.90%。研究对象最近1年接受过面对面避孕节育咨询的比例仅为13.35%。大部分流动人口不知道自己或伴侣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在知晓自己所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的流动人口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宫型IUD,其次是O型165环和Tcu220C。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的查环率仅为55.71%。使用避孕套的流动人口,最近3次性生活均使用了避孕套的比例在90%左右。共有163人目前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其中有22.30%的对象不知道自己使用口服避孕药的种类;避孕1号(18.47%)、妈富隆(19.38%)、避孕三相片(13.94%)、避孕2号(12.20%)是常用的避孕药类型。有过性行为的流动人口中,使用过紧急避孕药的有11.20%,其中22.27%的流动人口对自己使用的紧急避孕药种类不了解。知晓者中以使用左炔诺孕酮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米非司酮;同时流动人口对紧急避孕药正确使用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分别仅有17.44%和6.12%的研究对象知道紧急避孕药1个月和1年最多可以服用的次数。31.27%的流动人口在户籍地接受过免费的计划生育检查。到现居住地后,接受免费计划生育检查的比例仅为23.13%,流动人口接受免费计划生育检查的比例降低。在现居住地,流动人口接受过面对面咨询服务的比例仅为18.51%。流动人口在现居地获得过宣教服务的比例有49.03%;获得过咨询服务的比例为19.78%;获得过技术服务的有33.57%;获得过随访服务的有14.63%。高达41.64%的研究对象对这些服务表示不满意。4.优质服务干预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经过培训,技术服务人员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和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幅度并不大。而干预前后干预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规范化咨询服务六个原则、标准化咨询服务六个基本步骤、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六个主题的认识大幅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愿增加,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服务比例增加。5.优质服务干预对流动人口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活动显着提高了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干预对研究对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有促进作用;干预能够提高研究对象接受过免费计划生育检查(查环、查孕、查病)的比例;干预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服务的需求;在一年的干预期过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避孕现用率和避孕方法构成比变化不大;干预活动提高了查环率和最近3次性生活坚持使用避孕套的比例;显着提高了研究对象寻求计划生育服务的行为,减少了人工流产。[结论]工厂、工地、服务娱乐场所工作的流动人口没有明显的超生倾向,已经不再属于“超生游击队”。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低下,对计划生育服务需求高,但在现居地接受的计划生育服务不足,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能力较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掌握较好,但缺乏生殖健康综合咨询服务能力,对流动人口提供的计划生育服务不足。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一年以来,干预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大幅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接受计划生育服务增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能力也有一定提高。流动人口优质干预基于工作场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但优质服务干预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智勇[7](2010)在《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相关理论、绩效评价理论和数理统计及运筹学方法,建立一套应用于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管理与服务实践的、具有较高效度、信度的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同时结合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活动来探讨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为今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服务工作绩效评价实践提供方法学基础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德尔菲专家咨询、数理统计学、运筹学方法,并在生殖健康相关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的支持下,构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第三方角度开展了现场评价,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和运筹学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有:文献研究通过CBMdisc.PUB Med.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与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及综合评价方法相关的文献、着作,并进行整理分析,寻找其中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的部分。对涉及生殖健康服务的指标进行筛选。并广泛收集查阅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相关的法律、政策文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Delphi专家咨询法利用专家咨询法从各备选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的角度,并结合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了精简、归并和增删,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并计算了指标的客观权重。现场调查综合运用文献查阅、现场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现场评价的资料收集。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进行了检验。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意度各项目对综合满意度的权重进行了计算,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一般线性模型对满意度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运筹学方法在运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时,有许多是属于运筹学的方法,如Topsis法、组合评价的方法与思路。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又利用离差最大法计算了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运用组合赋权的思路计算获得评价指标的集成权重值。应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组合评价。研究内容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并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打分,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2、指标权重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离差最大法分别计算得三级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利用组合赋权的思路计算获得集成权重值。3、现场实证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评价数据,对照课题组编制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操作指南》来进行严格的评分,保证评估资料的客观真实。4、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采用统计方法对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区分度进行检验,采用因子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计算克朗巴哈系数检验指标的信度,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用于检验指标体系的区分效度。5、主观感受性指标评价与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的供方(计划生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及需方(流动人口)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流动人口满意度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档与排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6、多种方法在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中应用研究分别应用加权综合评分法、Topsis法、秩和比法和灰关联聚类法对现场评价的三市二十个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上述评价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试图寻求更加科学、完善、准确的组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建立了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研究构建了以支持性指标、服务功能落实性指标和结果与产出指标为基本类别的三级架构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4个、3级指标43个。指标体系层次清楚,体现了系统思想,同时指标的内容涵盖了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目标和最新的绩效评价所倡导的构成要素。根据Delphi专家咨询的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参加专家咨询的专家代表性较好,权威程度很高,协调系数好,咨询的结果是有效的、可靠的。同时,指标效度评价、信度评价以及区分度的检验也证实上述结论。2、利用组合赋权的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本研究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指标权重,兼顾了主客观权重的优缺点,因此说权重系数具有相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基本能够反映目前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的客观实际情况。3、对深圳、武汉和广州三大城市20个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选取了加权综合评分法、加权Topsis法、秩和比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四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深圳、武汉和广州三大城市20个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这四种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对三种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组合,结果显示,组合结果更加合理,将综合评价结果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组合结果也更为可信与可取,对于不同评价对象的排序更加合理。4、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意度与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三市20个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人员满意度有差异,总体上武汉市的满意度低于深圳市,满意度在年龄、性别、工龄及工作岗位上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流动人口满意度在各区分布上差异显着,从不同城市来看武汉市满意度排序处于第三类(RSR法分档,分为3当,第三类为较差)的区有3个,提示今后要研究服务机制改善服务质量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方差分析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满意度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和劳动性质,文化程度低者满意度要高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体力劳动者满意度高于脑力劳动者。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覆盖面较广,效度、信度高;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对深圳、武汉和广州三大城市20个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意度与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王文杰[8](2009)在《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流动增强从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1990年流动人口上升到2135万人,2000年约有1.2亿人;2005年末达到14735万人,目前则接近2亿人。流动人口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其流动性也不断增强,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二)流动人口的特点、生活环境及其高危行为使其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处于性活跃期,很多是未婚或与配偶分离,面临生存或者生活的压力,脱离了家庭的约束和支持,又不能完全融入到所在城市的生活中,变成了相对自由和孤独的人群;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容易导致高危行为和从事高危职业。而且,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进行高危性行为时预防措施不足,增加了性病、艾滋病的易感性;但又由于流动人口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缺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加之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意识淡薄以及对艾滋病恐惧心理,即使出现艾滋病前期症状也不去参加检测,又造成艾滋病检出率低。总之,流动人口本身并不是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但由于以上流动人口数量大、文化水平低、生活单调、艾滋病防患意识薄弱、高危性行为发生率高、就医遗失淡薄等特征,导致目前流动人口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易感人群,流动人口艾滋病发病率较高。(三)不容乐观的流动人口感染形势提示研究的必要性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2007年新发感染者主要发生在有吸毒、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的人群和感染者的性伴人群中;而在流动人口中卖淫、嫖娼、多性伙伴和吸毒等高危行为较多。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62%,有多个性伴侣的占12%,远高于非流动人口,而流动性极强的暗娼多为流动人口;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81.7%为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民。在明确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地位后,近年来流动人口中的HIV感染者人数增加更提供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北京、浙江、上海等省份报告的外省病例占本省总报告人数的比例超过50%,最高达87%。北京2007年上半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563例,其中外省市居民占432例;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4253例,其中外省市居民有3204例。除了流动人口的流动大大加剧HIV传播速度的现状外,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提高了艾滋病监测、控制和管理的难度。目前,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不固定,经济条件差,医疗保障不健全,一旦染上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诊断、治疗、随访和管理,容易导致扩散。这些都提示,要关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四)效果不佳的防治实践有待于科学研究与提高我国各级政府自2003年以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且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不佳。研究表明,当前工作存在缺陷主要如下(1)干预方式不当、覆盖面低,干预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2)对流动人口的流动途径和环节等主要特征掌握不够导致工作开展没有针对性,多为面上工作、工作欠深入,缺乏长效机制;(3)由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缺乏统一策略,多部门都有职责,但无部门职责,导致职责不清,加之有些部门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仍然不足,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对艾滋病防治的职责没有充分了解,仅仅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导致多部门合作开展干预工作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单干,导致这个部门的工作成果成为其他部门的工作问题;(4)财政投入不足,经费调拨不及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各部门尤其基层部门的主要困难,也是责、权、利不明确的表现;(5)缺乏具体的考核机制和考核要求。尽管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各部门开展艾滋病相关工作,但缺乏具体的保障和考核措施,难以督促各部门自觉坚持开展艾滋病工作;(6)相关政策存在矛盾或不统一之处。如当前各地对流动人口,一般采用属地管理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这明确了居住地部门和用人企业的责任,但2004年5月的《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又规定“鼓励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患者回乡接受治疗”。(五)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的需要1、国外研究进展在卫生领域,AIDS或HIV早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焦点,这从MEDLINE中以“AIDS orHIV”为检索词可以搜索到的3386篇文献量可以得到确证。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卫生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immigrants or emigrants”查阅MEDLINE数据库,文献数量也达到558篇,而将两者结合仔细搜寻发现,仅从1983年国外才开始有报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研究,而至今该领域的文章只有40篇左右(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4篇,九十年代16篇,2000年后20篇)。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献多停留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上描述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发病和患病情况,但只是客观的描述显然没有能够改变当时的环境。进入九十年代,涉及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文献逐渐增多,并且开始出现了明确的分支,如重心在认知和态度方面的,经济影响方面的,以及探讨政策对策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文献,从数量上看,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携带艾滋病的流动人口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总之,对国外文献的筛选研究发现,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比较丰富和系统,但是在提供防治策略方面缺乏共识,并欠缺方法学的支持,研究的纬度也比较单一。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止策略迫在眉睫。2、国内研究现状以“艾滋病”或“流动人口”作为主题词,在1994-2007年时间段所有核心期刊文献中检索,文献量均超过了2600篇。可见,随着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艾滋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但是,同样的条件下,将“流动人口”和“艾滋病”合并检索仅得到相关文献74篇;改用关键词只检索得到53篇,作篇名仅仅能检索到19篇。可见,虽然国内单独对“流动人口”或者“艾滋病”在各个领域进行的研究和工作很多,但是国内对于流动人口艾滋病方面缺乏相关的研究或者工作。进一步,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相关文献27篇;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为关键词知检索到20篇,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篇名仅仅能检索到4篇。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国内研究,在现况调查和健康教育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迄今为止涉及防制策略的研究不仅数量极少而且仅仅停留在基于理论综述的建议提出形式,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高的政策策略。二、材料与方法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定性定量多重论证为指导方法。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主要应用其政策问题确认的相关思路与方法,以指导着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分析,进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领域存在的收集、整理与界定,关键问题的确定和论证,以及明确问题关系图,关键问题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等;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则主要运用其表达子模,来归类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问题系统,通过各子模之间提示的关系,明确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总结和聚焦关键问题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乃是为了防范研究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而设计的检验和论证“逻辑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操作过程:针对主要思路和观点,分别运用“焦点问题深入访谈(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文献定性和定量论证、现实数据定量模拟验证、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机构领导、职工各方的意向调查”等进行多重论证和检验。研究的资料来源方法包括文献荟萃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样本地区的现况调查、多部门成员焦点小组访谈、多部门成员个人深入访谈以及流动人口个人深入访谈等。样本地区选择广东和四川作为流入地调查省份,湖南和广西作为流出地调查省份,对四川成都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深圳市、湖南凤凰县和广西贺州市进行现况调查,从实践角度明确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流动人口一般特征、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情况,以及针对特定关键问题,广泛了解省、市、县(区)三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关键人物的策略意向。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工作现状第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1997年,卫生部联合国际组织编写了《迎战艾滋病—中国艾滋病现状和需求报告》,将人口流动作为促进艾滋病流行的因素,并强调要“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和降低易感性的行动结合在一起”;1998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提出“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2005年11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11个相关部门联合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目标是提高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2006年3月,《艾滋病防治条例》出台,强调“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各省制定了省级中长期规划或行动计划;铁道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制定了本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战略规划》;农业部门开展了红丝带进村入户工程和阳光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农民工岗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这些活动中都包含有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各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见,从政策面上,国家及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逐渐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改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决心。第二,多数部门,尤其省级以上部门制定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伴随国家法律、政策的出台,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也均出台了本部门的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或者行动计划,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完成了省级中长期规划或行动计划的制定,铁道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5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社会团体制定了各自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战略规划》,教育部颁布了《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截至2005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8%的地级市政府均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卫生部、财政部、公安部、司法部、铁道部、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被调查者均表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本部门的职责,妇联、人口计生和司法等部门,甚至已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列入日常工作计划或工作考核内容之一。现对各部门所制定的艾滋病防治相关职责以及启动的相关工作中涉及流动人口的内容作简要综述,可以看出,访谈地区政府部门尤其是省级以上部门制定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第三,多部门参与局面初步形成,以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相关救助等5类工作为主访谈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包括从省级至基层的卫生、计生、建设、妇联、共青团、工会、文化、公安、民政、教育、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农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个相关部门和团体,多部门开展工作形式和内容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相关救助等5类,可以看出多部门参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于18个部门和团体的既往工作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后,当前各部门与团体开展的防治具体内容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相关救助等5类工作。第四、与国家规定职责相比,防治职责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形势不容乐观参照我国已经出台的对各部门规定的职责要求,从开展工作的现状看,与国家规定的各部门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职责相比,在122条职责中,包括主要组织和配合参与,仅仅落实了102条,落实达到了83.6%,当然这里的落实还包含了把主要组织职责降为配合参与等没有完全落实职责的情况,如果剔除没有完全落实职责,则落实程度仅为71.3%。28条主要组织或主要参与职责中,仅有13条完全落实了,完全落实率仅为46.4%,15条转变为部分落实,相关部门那成了配合参与者,部分落实率53.6%。而对于配合参与职责的落实情况,94条职责中仅有74条落实了,落实仅为78.7%。可以看出,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但是实践工作落实程度却不尽如意,距离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要求还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执行、操作部门的关注。第五,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落实程度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与国家规定的各部门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职责相比,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程度参差不齐,地区差异也较大。卫生、计生、妇联、司法等部门基本开展了与国家规定的工作职责相关的活动。例如,各地妇联和相关部门配合,利用工作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各级计生部门都将艾滋病宣传教育写入工作计划,成立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协调小组。与之相比,文化等部门开展的工作与国家规定的部门工作职责相比,则存在较大差距。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的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以同为流动人口流入地的广东省东莞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在广东,工商部门大力发动组织以艾滋病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发布了一批公益广告的作品,在各级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开展公益广告的宣传,共发布了5700起。然而,在四川,省和市工商局都没有专门针对艾滋病的工作计划;省工商局没有开展相关工作。第六,我国流动人口中临时雇用劳动力、建筑工人、工厂工人和娱乐场所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严重,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上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学特征,使得该人群成为艾滋病的脆弱和高发人群(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危险行为发生率高既往调查都表明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0.9岁,以中青年为主,67.7%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各个人群稍有所不同,建筑工人、家政服务人员集中在30-50年龄段,工厂工人、个体经营者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住宿餐饮从业人员和娱乐场所人员年龄段较小,集中在15~30岁年龄段。大多数流动人口处于性活跃的年龄。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工作环境使其难以携带家属同行,生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性压抑太久又,受朋友或者环境的诱惑,容易发生高危行为,本次调查中有15.8%的男性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其中娱乐场所人员和临时雇用劳动力在20%以上,工厂工人和建筑工人在15%以上,与配偶分开两地者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概率为13.6%,远远高于与配偶同在一地者6.3%。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较低,仅为59.3%。(2)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寻求健康服务意识薄弱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57.1%为初中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0.2%,在工作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仅有不到一半的访谈对象接受过岗前和在岗培训,并且这种培训绝大多数仅仅局限于工作相关(生产和销售)执业技能/岗位技术方面的培训,艾滋病相关知识欠缺,家政从业人员和建筑工人的UNGASS指标知晓率仅分别为4.5%和5.6%,33.9%的调查对象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会减少艾滋病的传播,76.6%的调查对象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也正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的不了解,使他们对待艾滋病感染者持排斥的态度,69.5%的人不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共事。流动人口没有城市户口,大多数是单位的临时工,基本被排斥在城市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再加上工资收入水平低,一般不愿意也无法承受健康服务的费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本次调查发现,问及需求时,一半调查对象回答没有任何需求,出现性病相关症状后有33.8%的调查对象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者不作处理,女性出现生殖道相关症状后有42.8%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者不作处理。只有1.6%的流动人口接受过VCT服务,其中有过商业性性行为或者临时性行为等高危行为者接受服务的比例也仅为3.6%。(3)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文化生活单调造成其流动频繁,易于发生危险行为经济型流动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原因,尽管与流出地的收入相比,在流入地打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与同在流入地的当地居民相比,其工资收入水平大大偏低,调查显示61.8%的调查对象月收入低于1000元,收入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广东东莞发达地区,平均月收入为1100,四川成都平均收入为900元。定性访谈结果发现追求更好的收入和待遇是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主要动力。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但他们大多数亲属还在农村,会经常往返于农村和城市,根据李培林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探亲的占93.7%。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地,因此这种流动大多数是在省际之间的流动,东部省份往往是流入大省,西部省份往往是流出大省,同时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往往是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如四川的成都市。流动人口为了更好的待遇或者工作环境,在城市、工作单位之间流动频繁,本次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平均3年转变一个城市,不到2年会转变一个工作单位,这种工作和地址的不稳定性使其难以建立巩固的社会关系,降低了社会支持度。大多数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集体租房或由雇主提供简陋的集体宿舍,生活卫生条件差,营养状况差。工作枯燥乏味、劳动强度大,下班后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睡觉”者占60%,深入访谈结果显示部分流动人口发生商业性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无聊、排遣寂寞。这种辛苦,管理严格不自由而单调无聊的生活往往也容易导致工作的变动,访谈结果发现,除了寻求更高的收入外,对目前工作生活的不满是职业变换的第二大原因。(4)流动人口社会支持薄弱,接受培训和干预服务不足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是自发、无序的行为,本次调查仅有2.8%的流动人口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务工,与既往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农业部门开展的“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年培训目标量仅为600万,与上亿的流动劳动力相比,存在很大的缺口,这种流出的无序性使得政府部门丧失了在流出地对流动人口流出前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最后机会。此外,流动人口很少与各类政府部门接触,访谈对象报告接触过的部门只有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和计生部门,接触原因主要是需要办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在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到卫生部门办理健康证。仅有8.9%的调查对象获得过免费安全套,26.5%的调查对象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材料,实际开展工作与国家对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5)流动人口本身道德观念及对艾滋病态度不良询问调查对象面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工友)的态度,结果显示75.4%的流动人口不愿意与其继续共事。不同类型人群中,不愿意最高的是临时雇佣劳动力,达到了84.6%,不愿意比例最低的个体经营者,也达到了72.0%。(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的确认通过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285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系统归纳总结出影响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落实的问题共有65类,按照问题系统宏观模型提示的子模进一步进行归纳得到24类问题,通过对于24类问题的严重性(问题的社会影响广度和深度,文献提及比例)和重要性(特定问题对领域基本目标的影响力,层次分析法),形成问题的优先解决顺序,结果如表1。基于此,考虑到问题的可解决性(问题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能获得解决的可能性),以及艾滋病防制涉及部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从多部门防制实践出发,确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焦点问题如下:1.部门和团体间缺乏和谐的组织协调、配合,有效的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尤其是有效干预开展少、形式单一、深度不够;2.宣传、培训、监测及有效的干预覆盖率低,可及性差;3.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专项经费不足;4.流动人口多、文化水平低等本身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人5.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缺乏。(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策略研究针对关键问题,研究通过专家深入访谈方式,广泛了解省、市、县(区)三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关键人物的策略意向,研究研制出包含六大方面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策略。首先,加大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的专项投入,尤其基层防制经费和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入手,解决专项经费问题,统筹经费安排、为各部门工作提供保障条件。第二,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和协调能力;多部门变被动“配合”为主动落实;发挥各部门网络优势,整合部门间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落实“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组织机构的作用。”第三,强化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探索治本策略措施,最大力度改变流动人口的知信行。具体来讲,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流出地的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如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和大量的自发(朋友、亲属介绍等)的外出打工人员的集中培训。当前的很多办法都是在对问题围追堵截,是一种更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眼前,忽视长远的办法。对于艾滋病这种与社会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应该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进行重视,开展有效的精神和文化的宣传熏陶,探索治本的策略措施。第四,三点一线一条龙来解决艾滋病患者缺乏有效管理问题。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联动机制,对感染者和病人实行无缝化管理;明确流入地对流动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责任;把流动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费用纳入中央转移支付预算。第五,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针对各部门现有防制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进行定期艾滋病及其防制相关知识,以及防制职责培训和业务考核,实行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实行择优录用聘用制和年度考核淘汰制。在防制专业人员空缺的地方,由各部门直接向社会招聘,逐步吸收正规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充实人力。第六,由于艾滋病防制工作的特殊性,只有在全社会努力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因此,研究明确了十四个部门在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不同职责与任务,为各部门的有效协调、切实落实职责提供科学依据。四、研究中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一)结果创新1、运用文献荟萃分析法、专家咨询、现况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首次系统、全面地明确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实践和理论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科学参考。2、研究通过对广东和四川2流入地调查省份、湖南和广西2流出地调查省份18个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多部门成员焦点小组访谈和人深入访谈,系统地明确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关各部门和团体工作开展和职责落实程度现状。通过对7类115名流动人口的个人深入访谈,系统和全面地明确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流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行为等现况。为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了本底。(二)方法和应用创新研究遵循“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建议的“系统的政策问题确认思路”,借助于分析“报道、消息、内参、统计资料、专业文献、书籍、文件”,总结收集存在的问题。具体为:利用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尽可能系统地查阅和收集有关“特定区域”的文献,引入和应用文献Meta分析、科学计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思路,对文献进行定性和半定量专题研究,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从理论研究者角度,科学确认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明确问题轻重缓急、主次关系,把握住关键问题和焦点问题。克服了利用焦点组访谈或名义团体法等方法快速确认问题的缺陷,不仅是“大致”了解问题,而且达到了“系统全面搜集”和“精确界定和表述”,“问题科学归类”同时,结合现况调查结果以及问题的可解决性,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示的问题系统以及问题相互作用机制下,从多部门防制实践出发,确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问题。总之,研究综合集成并应用文献荟萃分析、专家咨询、现况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探讨并形成一整套的问题确定思路与方法,为进行系统全面地界定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奠定了基础。(三)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在明确关键问题及其现状基础上,研制了优先解决关键问题,有效推进我国艾滋病防制工作的解决策略。为了确保解决策略的科学性和广泛可接受性,研究遵循了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吸收了现有研究的合理部分,并紧密结合了现况调查和相关部门焦点问题深入访谈结果,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并未进行策略可操作性实践检验。如果时间允许,可进行解决策略的实践可操作性方案研制,并通过实践模拟运行对策略的可操作性进行检验和修正。这也将成为本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钱序[9](2008)在《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妇女的生殖健康是90年代初以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新的健康概念,并由于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后续行动而获得广泛的重视。对于生殖健康,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已婚人群或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城镇化趋势,未婚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1995-2002年中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提示,对于既作为未婚人群又作为流动人口一部分的中国城市蓝领阶层的外来未婚女工,其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不多、现状不清、影响因素不明、保健服务边缘化、健康政策缺乏。据此,本研究试图基于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的多维影响因素,并基于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理论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干预探索。本研究涉及的“外来人口”概念主要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角度提出,特指流入人口,不考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长短。研究目的在针对外来未婚女工的人群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础上,以健康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描述上海和广东两地外来未婚女工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生态学相关因素;探讨改善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干预方案和潜在效果;并提出适合于改善这一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了解外来未婚女工人群的特征,并与同类男性人群的特征作比较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习惯、个人认知水平和技能、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特点、对不健康行为的态度、主要生殖健康问题、服务需求和服务利用情况。2.分析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社区环境等)、物质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和生物因素)、成长环境、家庭与同伴关系、卫生服务等因素,从个人、家庭、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研究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3.建立外来未婚女工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的统计模型。4.设计并评价基于工作场所的人群综合干预方案及其实施的可行性评价。5.提出适合于改善目标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干预策略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采用流行性病现况调查设计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非随机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上海和广东两个生殖健康示范区的制造业、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1293人,其中上海601人、广东692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来未婚女工生婚前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生态学相关因素并拟合模型。采用Framework approach的五步法分析外来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资料。2.干预试点采用准试验设计,即设有对照组的干预前后研究设计。主要目标在于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同时,探索性的评价干预措施对研究对象与避孕相关的个人行为能力和目标行为的可能变化。在通过焦点组访谈了解研究地点外来未婚女工的需求和通过知情人访谈了解干预实施的可能途径之后,针对基线调查揭示的有关影响因素,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有关概念,制定了一套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措施的综合干预方案,并选择基线调查所在的上海某私营企业实施半年的干预。主要结果1.外来未婚女工性与生殖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的问题外来未婚女工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20岁,首次性行为避孕率不到20%(同类男性为22.5%)。未避孕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避孕。性行为发生率女工为25.5%(同类男性为36.1%)。发生性行为时是否避孕的决定多数由双方共同决定(占64%),近6个月内外来未婚女工有性行为者使用过避孕方法的占55%,使用过紧急避孕的占31.4%,三次以上使用紧急避孕的占12.6%。外来未婚女工对生殖生理知识的知晓率绝大多数在50%以下,除易受孕期和怀孕表现外,女性的知晓率均不如男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女性在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81.1%的女工不知道月经周期内哪个阶段最容易怀孕,71.2%的女工不知道偶尔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导致怀孕。女工中能正确说出三种及以上避孕药具及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4.5%,听说过紧急避孕药且知道其正确使用方法的只有11.2%。知道避孕套可以预防性病的女工仅占28.2%,准确了解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的不足10%。还有不少人有错误的知识,如3.9%的女性错误的认为人工流产是一种避孕方法。2.外来未婚女工有未满足的性与生殖健康的需要和保健服务需求近半数的未婚外来女工有月经紊乱和痛经,自报两周生殖道感染可疑症状者女性较多,主要是阴道分泌物异常(>10%)和下腹痛(>20%)。有70-8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对未婚青年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需求意愿最强烈的是正确的知识,其次是健康体检、医学咨询和常见男科和妇科疾病的诊疗服务。最希望接受的教育和服务方式是发放阅读材料,讲座、热线电话、面对面咨询、以及为未婚青年开设门诊也受到不少人(>40%)的欢迎,而生殖保健专家是他们最信任的教育实施者。3.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行为受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层面、亲密关系者层面、工作环境和同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生态学因素。可能的倾向因素有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是否需要避孕的态度;可能的促成因素有单独居住类型、商业服务业特定的工作环境、避孕服务的可得性、不同的流出地和流入地环境;可能的强化因素为有固定男朋友、与父母和同伴交流的程度和受工作单位教育者的影响等。其中,在个人层面是年龄较大、城镇户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月收入较高、单独居住类型、避孕知识得分较高、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对未婚先孕和性行为时采用避孕方法持无所谓态度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亲密关系者层面,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而有固定男友者婚前性行为较多。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相对制造业而言,在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工作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多。此外,经常与同事之间交流生殖健康知识和话题和偶尔接受单位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婚前性行为有关。在社会文化层面,身处不同的流入地环境可能影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从分行业婚前性行为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个人层面,影响制造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是城镇户口、单独居住类型、有较高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和无所谓态度、认为婚前性行为没必要用避孕措施;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有关因素则增加了较大年龄、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收入、对未婚先孕持无所谓态度,并发现唯一的保护因素是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得分,生殖生理知识得分较高者婚前性行为较少。在亲密关系者层面,有固定男友是所有职业外来未婚女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但在制造餐饮业,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的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较少,而在商业服务业的外来未婚女工中,有严格的家教者的婚前性行为较少。在工作环境和同伴层面,避孕服务的可得性是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而在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中,经常与同事交流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话题及在单位偶尔接受性与生殖健康相关内容教育的人婚前性行为较多。在社会文化层面,影响制造和餐饮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因素是不同的流入地;而影响商业服务业外来未婚女工婚前性行为的因素则与流入地和流出地都有关。从不同行业分析出的不同的行为相关因素来看,在个人倾向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有促成和强化的作用。影响避孕行为的倾向因素有避孕套预防性病的知识、有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的自我效能和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避孕方法的经历;促成因素为避孕服务的可得性;同伴的影响是可能的强化因素。在所有研究因素中,个体较高的学历、有严格的家庭管教、具较高的生殖生理知识水平和与父母交流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作为保护因子可能会减少婚前性行为的发生。避孕套预防性病知识、说服男方使用避孕套否则不发生性行为、首次性行为采用避孕措施和可得的避孕服务可能会保护良好的避孕行为。4.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是可接受的,但实施有难度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的行为干预在获得单位领导认可的前期下还是可以开展的,但在私营企业中进行的难度较大,主要困难有(1)外来未婚女工本身的流动和单位根据经济效益的随时裁员政策;(2)工作场所的支持条件包括厂医的人力和能力,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外来未婚女工隐私权的保护等;(3)适合于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需要的干预内容和适宜技术的选择;(4)外来未婚女工参与干预活动的兴趣和时间。干预研究表明,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方案是可接受的,并预示了潜在的效果,但其真实效果还需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获得证实。政策建议1.作为城市弱势人群的外来未婚女工的性行为和避孕行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需要考虑个人、人际、工作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外,情感因素在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也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考虑。2.针对本研究所揭示的安全性行为的保护因素,让年轻人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持续提供生殖保健教育将有助于外来未婚女工减少婚前性行为。而持续的双重保护知识宣教、拒绝不安全性行为自我效能的培养和为外来未婚女工提供持续可得的避孕服务将有利于外来未婚女工更多地在性行为时采用避孕和双重保护措施。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系统和服务工作者应树立起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与未婚流动人口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来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分类干预。3.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育龄人群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未婚流动人口也应尽快纳入计划生育系统管理,通过社区、单位和服务机构多部门的合作机制,为未婚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可及、可接受的综合服务。4.社会管理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户籍人口为对象的现象,把辖区内的所有居民都作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包括未婚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除了政府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保证,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引导、社会各界在理念、舆论、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应大力发展与青春健康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以求得他们在教育与服务项目实施过程的大力协助。

练武[10](2008)在《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入住地相关服务基本信息的研究,为建立农民工生殖健康服务对策和流入地的属地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城市农民工生殖健康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用EpiData 2.0,Excel2003,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文献分析、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和决策树等方法对农民工的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进行定量分析,然后运用健康教育、社会性别及健康人口学等理论进行剖析研究研究结果1、武汉、重庆和广州三市横断面调查发现,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服务存在以下问题:①生殖健康知识匮乏;②自我保健意识薄弱;③接受基本卫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主动性很差;④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自主性较差;⑤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认知不足;⑥传统的性道德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婚前性行为增多;⑦农民工入住地的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2对广州市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及服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发现:①农民工生殖健康知识、行为及需求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婚前性行为男性比例为43%,女性仅为12%;男性多性伴侣比例为23%,女性仅为11%。②社会人口学因素、流动性因素以及对生殖健康的认知因素,相互交融地对农民工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社会人口学因素中,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年龄、结婚年龄与生殖健康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密切,其中,认知与农民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更为紧密。如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知道安全套能避孕的未婚女性中为27.8%,而在不知道安全套能避孕的未婚女性中则为42%;③农民工得到的避孕药具提供、性病艾滋病查治以及相关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差别较大,如开发区和番禺区的未婚男性获得避孕药具的比例达42.6%,而海珠区只有13.8%。3、武汉市已婚女性农民工健康教育干预试验表明,短期的健康教育能够迅速提高其生殖健康知识,但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效果不明显。研究特色:1、通过武汉、重庆、广州三市和广州这一具有农民工特色城市的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研究,为全国深入了解农民工生殖健康现状提供了基础资料。2、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广州市农民工生殖健康的分析研究,为全国今后制定城市农民工生殖健康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突出
        (二)青年学生艾滋疫情严重
        (三)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研究
        (二)青少年性教育研究
        (三)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研究
        (四)青少年避孕和流产保健服务研究
        (五)青少年HIV抗体检测服务研究
        (六)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研究
        (七)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综合服务研究
        (八)简要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三)数据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现状
    一、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获得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
        (三)性与生殖健康卫生服务现状
        (四)学校性与生殖健康资源状况
    二、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提供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服务理念
        (三)角色定位
        (四)职能定位
        (五)制约机制
第二章 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服务理念
        (一)服务理念和态度
        (二)制度/公共政策
    二、角色定位
        (一)宣传教育
        (二)卫生服务
        (三)性健康设备和资源
    三、职能转换
        (一)服务提供者职责认知的前后矛盾
        (二)服务人员认为的最佳公共服务提供者与学生的选择相悖
    四、制约机制
        (一)政府信息公开幅度小,公开内容单一
        (二)公共服务方案、提供和评估缺乏青年学生参与
        (三)缺乏公共服务的事前事后评估和考核标准
第三章 国外做法及成功经验
    一、政府主导型
        (一)英国工党政府十年“青少年怀孕战略”
        (二)欧洲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纳入初级保健战略
        (三)经验借鉴
    二、社会主导型
        (一)南非私营部门提供青少年避孕服务政策
        (二)摩尔多瓦、爱沙尼亚和旧金山的青少年中心和诊所
        (三)非政府组织提供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
        (四)经验借鉴
    三、多部门合作型
        (一)厄瓜多尔青少年差异化服务和综合保健模式
        (二)莫桑比克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多部门计划
        (三)哥伦比亚青少年友好服务模式
        (四)经验借鉴
第四章 改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倡导优质服务理念,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
        (一)倡导优质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
        (二)制定专门的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和行动方案
    二、明确定位公共服务角色,提供资源和设备
        (一)以高校为主的青年学生性教育,提高知识和服务知晓率
        (二)以学校卫生为主的卫生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
        (三)提供学校资源和设备,加强服务提供者培训
    三、明确公共服务职责,重新定位公共服务供给
        (一)加强服务提供者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二)重新定位公共服务供给,协同合作
    四、政策和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学生参与公共服务监督和评估
        (一)加强政策和公共服务公开力度,促进社会监督
        (二)促进青年学生参与,满足青年学生公共服务需求
        (三)制定公共服务评估方案,监督公共服务实施和效果
结语
    一、创新和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件1:青年学生SRH公共服务调查问卷
    附件2:青年学生SRH公共服务调查(学校卫生人员)
    附件3:青年学生性教育调查(学生工作人员)
    附件4:学校卫生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青年学生卫生公共服务访谈提纲
    附件6:3名校医院院长访谈记录
    附件7:8名学青年学生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服务
    1.2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服务
    1.3 云南省艾滋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服务
    1.4 计划生育服务与艾滋病防治服务的联系
2 研究目的
    2.1 总目的
    2.2 具体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框架
5、技术路线
6 研究方法
    6.1 文献研究
    6.2 现场调查
7 结果
    7.1 国内外计划生育服务与艾滋病防治相结合的做法与模式
    7.2 现场研究发现
8、讨论
9、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调查表
    附录2:个旧市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员调查表
    附录3:个旧市村计划生育宣传员调查表
    附录4:个旧项目访谈指南
    附录5:集中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6:个人深入访谈提纲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既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七、 质量控制
    八、 伦理学审查
    九、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内容
    第四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政策过程
    第五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中关键因素的统筹考虑
    第七节 基于循证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过程
    第八节 政策问题 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卫生系统实施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可行性的案例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建议
第四章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体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三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四节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五节 未婚青年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内容分析
    第六节 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总结
    二、 政策建议
    三、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模板1
附件三 半结构式访谈问卷2
附件四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附件五 妇幼保健机构青春期门诊调查问卷
附件六 青少年/青年友好服务评分量表
附件七 已发表文章

(5)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假设与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4 特色与局限
第二部分 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KAP现状及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中西部地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假设
    3 构思框架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结果
    7 讨论
    8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干预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干预活动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与建议
    1 全文总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件二 未婚女工生殖健康问题访谈提纲
附件三 医务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四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基线)
附件五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终末)
附件六 宣传折页
博士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致谢

(6)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现况
    第二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
    第三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活动参与情况
    第四部分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干预效果评价
    第五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干预效果评价
讨论
主要结论
相关建议
创新性与不足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的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框架的建立与指标的筛选
        1.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过程及结果分析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2.2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结果
        2.3 客观观赋权法:离差最大法法确定权重计算结果
        2.4 对主客观计算的权重值进行集成
    3.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的现场综合评价
        3.1 现场评价得分情况
        3.2 评价各区的绩效二级指标差异雷达图分析
    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4.1 指标的信度评价
        4.2 指标效度检验
        4.3 指标体系区分度
    5. 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满意度分析与评价
        5.1 满意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5.2 平均满意度在各区的排序与分档
    6. 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与评价
        6.1 工作满意度情况的总体描述
        6.2 各维度工作满意度指标的权重确定
        6.3 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基层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
    7.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绩效综合评价的应用
        7.1 各区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排序结果
        7.2 各区TOPSIS法评分排序结果
        7.3 各区秩和比法排序结果
        7.4 各区综合绩效的灰色关联分析
        7.5 不同评价方法对各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排序情况比较
        7.6 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组合评价
讨论与建议
    1.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1.1 对本研究所建立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指标体系的讨论
        1.2 指标体系覆盖内容的全面性
        1.3 建立指标体系方法学的合理性
    2.权重计算的讨论
    3. 二级指标的差异
        3.1 机构管理机制
        3.2 经费投入
        3.3 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3.4 服务功能落实方面
        3.5 生殖健康服务的效果
        3.6 计划生育服务的技术质量
    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5. 对满意度分析与评价结果的讨论
        5.1 三个城市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生殖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总体情况
        5.2 满意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5.3 综合满意度分档排序结果
    6.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与分析的讨论
        6.1 各单项满意度指标分布情况
        6.2 综合满意度影响因素
        6.3 三市20个区的工作人员满意度综合排序评价
    7.对现场数据收集与指标评价方法的讨论
    8. 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小结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2.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3.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4. 未来继续本次研究的设想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编着作及参加的科研活动目录
附件2 研究用调查工具

(8)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
        (一)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调查研究
        (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的确认研究
        (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通过现状调查,明确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
        (二)系统搜集、整理和界定相关问题,形成问题系统
        (三)综合考虑严重性和重要性等,确定关键问题
        (四)针对性关键问题,研制解决策略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
        (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三)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二、应用性研究方法
        (一)文献荟萃分析
        (二)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层次分析法
    三、文献评阅指标体系构建和信度效度分析
        (一)文献评阅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指标的标准设定和量化
        (三)评阅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文献荟萃法
        (二)现况调查资料
    五、调查质量控制方法
        (一)开展调查动员
        (二)完善调查员培训
        (三)组织和管理
        (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
        (五)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六)调查资料整理、录入和回收
    六、统计分析工具
    七、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调查研究
        一、一般情况
        (一)样本地区地理、人口、经济状况
        (二)流动人口所处环境情况
        (三)艾滋病疫情现状
        (四)访谈对象——艾滋病防治人员一般情况
        二、流动人口基本状况
        (一)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二)人口流动情况
        (三)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四)艾滋病相关行为状况
        (五)求医行为及健康需求
        (六)接受干预状况
        (七)与政府部门接触及接受培训状况
        三、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实践开展情况
        (一)样本地区不同部门工作计划涉及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内容归纳、整理
        (二)多部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既往开展工作情况归纳总结
        (三)不同访谈地区不同部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职责落实程度
        小结
    第二部分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的确认研究
        一、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确认方法的选择
        二、文献评阅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问题确定文献概况
        (一)研究时间
        (二)文献来源
        (三)研究类型
        (四)论述方法
        (五)文章研究方法
        (六)研究者的情况
        (七)饱和曲线
        四、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问题界定、解释
        (一)问题界定和论证
        (二)形成问题系统
        五、明确问题的优先顺序
        (一)对24类问题重要性的排序
        (二)对24类问题严重性的排序
        (三)综合分析建立问题的优先顺序
        六、结合问题可解决性的初步确定关键问题
        (一)问题可解决性的判断
        (二)问题系统的作用机制提示问题的可解决性
        七、多部门实践论证关键问题,确定焦点问题
        (一)艾滋病防制涉及部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收集、归纳
        (二)艾滋病防制多部门实践中存在问题总结
        (三)从多部门防制实践出发,确定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焦点问题
    第三部分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策略研究
        一、解决专项经费问题,统筹经费安排、为各部门工作提供保障条件
        (一)加大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的专项投入,尤其基层防制经费
        (二)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二、解决缺乏协调问题,发挥各部门网络优势,变多部门被动"配合"为主动落实
        (一)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和协调能力
        (二)多部门变被动"配合"为主动落实
        (三)发挥各部门网络优势,整合部门间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
        (四)落实"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
        (五)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组织机构的作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探索治本策略措施,最大力度改变知信行
        (一)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流出地的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
        (二)有效的精神和文化的宣传熏陶,探索治本的策略措施
        四、解决缺乏有效管理问题,对流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流入和流出地间联动机制,对感染者实行无缝化管理
        (二)明确流入地的随访、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责任
        (三)把流动感染者随访、维持治疗费用纳入中央转移支付预算
        五、加大人员引进与培养,严格考聘机制,提高防制人员质量
        六、明确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为有效协调、切实落实职责提供科学依据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工作现状
        (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的确认
        (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中的主要创新
        (一)结果创新
        (二)方法和应用创新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问题及趋势

(9)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假设与构思框架
    三、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四、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上海某私营企业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相关行为的生态学因素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假设和构思框架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五、现场实施框架
    六、调查方法和样本量
    七.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八.伦理学审查
    九、研究结果
    十、讨论和建议
第四部分:基于工作场所的促进外来未婚女工使用避孕方法的综合干预探索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全文总结
    一、流动人口的调查方法学
    二、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的生殖健康现状
    三、城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
    四、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工作场所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干预的可行性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调查表及知情同意书
已发表的论着

(10)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对策研究框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特色
第一部分 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的基础研究——武汉、广州、重庆三市横断面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二、主要发现
第二部分 广州市外来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武汉市外来打工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的认知教育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干预效果评价
    四、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 建立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评价体系研究的构思
    一、农民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的评价内容
    二、农民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研究技术路线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2 外来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调查表
致谢

四、促进生殖健康的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2]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D]. 吴小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3]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可行性研究[D]. 王萍.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4]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D]. 许洁霜. 复旦大学, 2012(02)
  • [5]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D]. 唐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6]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D]. 赵洪鑫. 复旦大学, 2011(12)
  • [7]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D]. 刘智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D]. 王文杰. 复旦大学, 2009(12)
  • [9]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干预探索研究[D]. 钱序. 复旦大学, 2008(03)
  • [10]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对策研究[D]. 练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生殖健康综合服务——艾滋病/性病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