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上)

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上)

一、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上)(论文文献综述)

高新伟[1](2020)在《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在此背景下,国际自由贸易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紧跟世界经济潮流,自由贸易区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是提升中国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在梳理了自由贸易区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国内关于自由贸易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体制创新、经济产业发展等领域,对自由贸易区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及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梳理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概况和国内自由贸易区空间布局特征基础上,构建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和共生理论的关联性,然后引入共生理论,以空间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方面研究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国内外实证案例验证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的空间发展关系,最后结合共生理论,探讨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的理论合理性、共生关系在实际发展中的利弊、未来规划中促进二者空间共生发展的要素,为我国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提供探索性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际自由贸易区主要经历了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结合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区、园区综合化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功能逐渐综合化;第二,我国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从东南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梯度推进,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网络式空间布局,涵盖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主要城市,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以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为主,并向外围发展轴带上的城市逐层拓展;第三,自由贸易区或紧邻城市片区,或直接散布于城市中,临近城市交通枢纽,坐落于区域发展的主动脉上,存在“一区一园”和“一区多园”两种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构成丰富;第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存在必要性,但是由于共生单元自身不足和共生环境的不理想会出现阻碍二者共生发展的问题,未来规划中应该综合考虑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交通、自然环境等影响要素,多层面联动,以促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

宋长利[2](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蔡春林[3](2019)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地,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贸易增长极制度变迁的极化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突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环境新变迁和国内环境新常态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深入探索贸易增长极离岸功能与在岸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相辅相成,并通过区港一体化路径的制度变迁破除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促进中国全面开放空间格局的形成。本文在厘清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基本概念及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易混淆概念基础上,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空间效应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延伸出克鲁格曼“区域—城市—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及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等共同构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结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集聚和溢出的作用,并表现为创新和示范效应,规模效应,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等,文章进一步定性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以佐证开放型市场经济中培育和发展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定的事实解释。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解释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绩效评价等。最后,文章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有:第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时代同步性和空间递进性;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集聚扩散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增长极等方面;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伴随着功能体系的演变与现代整合。第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时序上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倒L”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产业集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在空间尺度上展现为从“面”到“点”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特征。第三,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功能强化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动性,带动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点”-“线”-“面”发展,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沿海地区和非港口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弱于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非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相当。第四,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培育提升了经济增长绩效水平,对港口型地区的提升效果高于腹地型地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自2013年开始改善效果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协调效应。

刘江波[4](2018)在《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的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B型)保税物流中心批复数量的增多、范围的扩大,保税物流中心的盈利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对当前外贸经济的持续低迷和产业结构转型,国内部分保税物流中心经营惨淡的不利局面,作为企业为运营主体的诸城保税物流中心,如何适应经济形势发展,既要成为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助推器,又要实现盈利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的情况介绍和分析,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保税物流中心的影响,总结国内保税物流中心的发展现状、经验教训,对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从盈利点、获利对象、获利手段、利益分配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出盈利模式,并对盈利模式进行评估,提出了盈利保障措施,希望对国内保税物流中心的经营企业有所帮助,对保税物流中心的深入实践发展产生助力。

陈炜[5](2017)在《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措施之一就是进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作为一个经济制度化的命题,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且有了很多成功的范例。研究自由贸易区必须和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并可以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开放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法制化进程提供借鉴。在特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区,牵涉到法律制度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对经济规制进行符合国际规则的改造,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虽然有地域的局限性,但是为中国彻底市场化经济改革与全球化经济开放提供制度范例,其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均不言而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自贸协定,一国政府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制度试验,是基于本国应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法律诉求,其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失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这种试点,是超越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范畴的经济法意义上的空间重构。本文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从竞争政策的视角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将市场准入与自贸区的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投资开放创新、离岸型功能创新及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等重点举措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借鉴中外竞争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设计和实践运用,为建构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政策和完善社会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综合考量,本文提出:第一,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自贸区的试点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制度化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对既有的行政性垄断予以颠覆;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采用则为国家利益、公共诉求的保留提供了有限度的保障。政府作为一个“中立”的调控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利益并不能以行政性垄断的方式予以保障,这是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自贸区在准入制度上的改革,在竞争法上的意义也在于此。第二,自贸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市场准入的创新,也是政府自身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现实回应,是对行政性垄断在制度上的改进。这种改革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法律架构和制度安排上融入世界投资和贸易规则,并在对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保障国家利益进行了探索。第三,在微观层次上,自贸区的竞争制度试验也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市场活动提供了制度框架。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标志的举措将使得中国的市场化与法治化改革真正触及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竞争政策为研究思路,从立法设计的角度研究市场竞争和反垄断规制在自贸区的建构和实施,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二是以利益分析来界定现实中的开放与规制、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对自贸区竞争制度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三是以规制来分析自贸区市场准入问题与风险规避等命题之间的政府机制。本文将经济学与法学概念之中的市场竞争予以再定位,并在自贸区的概念中予以重新分析,以期对我国市场开放和竞争倡导的现实改革提供法经济学视角下研究的新路径。

赖庆晟[6](2016)在《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本质上是一条制度变迁路径。其中主要路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来服务于国家开放战略的阶段性需求,带动国家持续扩大贸易开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虽然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成功经验很多,但论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一个背景(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一条主线(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一个特殊对象(自由贸易区)、一个目的(以新一轮渐进式扩大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来构建整体研究框架,研究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论文在已有的“自由贸易区(FTZ)”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增长极和点轴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变迁过程,不断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培育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通过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方式,优化区域开放经济的空间布局,为我国深化扩大开放打造“制度试验池”以及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渐进式复制推广有效路径。这条路径的历史进程是:①1990年为了配合国家对外招商引资而开始试点推广保税区模式;②2000年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出口战略而开始试点推广出口加工区模式;③2003年为了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保税物流园区模式以及推动边境地区扩大开放的跨境工业区模式;④2005年促进区港一体化的保税港区模式;⑤2006年整合优化各类自由贸易区功能作用的综合保税区模式;⑥2013年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上海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始探索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2013年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底开始扩区、扩容,突破“自由贸易区(FTZ)”的试验界限,把试验区从离岸保税区扩大到在岸试验区,并从上海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到辐射东部沿海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年8月底,国家宣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再新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1+N”的方式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复制推广这是一条典型的通过制度变迁的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开放道路,目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开展从促进货物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到服务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培育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的探索,以带动我国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目的之二是意图通过点轴渐进式开发路径,接轨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以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论文认为,这种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变迁方式可有效的引领全国走上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论文包括七章。第1章是导论,在对“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做全面的比较界定以及通过文献综述对本文选题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这一论文研究主题的意义、框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在对涉及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的相关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观点,为论证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理论支撑。第3章在归纳分析全球自由贸易区(FTZ)发展中的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全球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不同路径的选择以及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选择可借鉴的经验。第4章从制度变迁角度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增加制度供给的促进作用;同时,归纳梳理我国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实践,增加不同内涵的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内容。第5章主要实证分析以自由贸易区(FTZ)作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第6章在总结我国各类自由贸易区(FTZ)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将点轴渐进式开发理论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融为一体的国际研究范式相结合,分析“国际贸易—城市(点开放)—区域(面开放)”三位一体模式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实践运用:经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模式形成的制度创新实践,在全国不同地方形成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并通过接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沿重要发展轴线优化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第7章是全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核心观点的总结。论文的核心观点有:①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能够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形成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进而辐射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②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具有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政策性开放特征,并出现政策开放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具有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的制度性开放特征,顺应BIT、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新趋势,有助于消除原有自由贸易区(FTZ)的政策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④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新路径探索,建议通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等极点开发实践,并沿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规划发展轴线,将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内容向全国其它地方复制推广。由此形成的T型网络开发结构,能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

谢树欣[7](2015)在《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于2008年9月7日设立,这是我国首个由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区整合临近港口,又经转型升级的保税港区。为了进一步发展,青岛始终在寻求和探索将其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申请。青岛申建自由贸易港区具有巨大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青岛保税港区经济发展快速,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青岛保税港区税收收入来源过度依赖主导行业,税源结构单一,在税收上对重点税源企业过于依赖,难以实现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这些都制约了保税区的税源发展。所以,税务部门亟待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强化税源分析,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当前保税港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分析当前青岛保税港区税源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保税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行业特征和企业规模特征。调查和研究税源情况,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是税务部门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制定组织收入行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本文引用了效应分析理论,并以同在亚洲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釜山自由贸易区等为对比,对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后的税源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转型后GDP预计可能的增长以及国税税源增长前景,并分析了税收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地方财力的贡献。本文提出了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的税源保障建议。利用区位优势优化税源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立发展物流工作园区,按照“东出西进”策略规划大青岛交通,利用港口产业链带动临港工业发展。利用功能优势提升税源质量,通过自贸区发展提升青岛整体经济竞争力和主导力,利用自贸区区域主导地位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利用自贸区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此外,国税部门应强化税源管理和加强队伍建设,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深化税收分析预测,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将事前和事中管理动态化;同时,立足盘活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梁超[8](2015)在《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文中指出国务院于2008年9月7日正式批准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设立,它由青岛保税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整合青岛前湾港转型升级而来,在全国属首位。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成立保税区的城市之一,一直在寻求特殊经济区域的升级转型,期间也进行过多次尝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为青岛保税港区申建自由贸易港区指明了方向。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申请。青岛申建自由贸易港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山东省的二个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青岛这座城市本身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是全省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二个核心之一。青岛作为全国十三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空间距离上离韩国、日本较近,是改革开放以来吸引日韩投资的主要城市之一,在中日韩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关联紧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国税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推动了半岛蓝色经济圈建设进程。在经济规模扩张同时,税务部门的税源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调查和研究税源情况,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制定组织收入行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因此,强化税源分析对于国家制定财政收入计划,调整税收政策,保护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设和谐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青岛保税港区税源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保税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企业规模特征和行业特征。其次是分析政策发展方向的对经济和税源的影响,本文引用了效应分析理论,研究了港口吞吐量和GDP的关系以及GDP和税收收入的关系,由此预测GDP和税收收入可能的增长和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根据新的财税政策,对转型后的国税税源保障提出建议,同时指出政府、税务部门应积极为税源发展做好引导作用,积极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石晓明[9](2015)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其跟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中国对外贸易的体制、结构、模式、格局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吸收世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化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索中国对外贸易的新途径、新模式,对新政策进行试验,经中央决定,国务院批准,中国于2013年9月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三个新的自贸试验区。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其跟进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概况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香港、荷兰鹿特丹、新加坡等。分析了其设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不同特点。根据自由贸易区功能的不同,自由贸易区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即自由港型、出口加工型、贸工结合型、保税仓储型、综合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部分的研究重点是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条件及其成功运行的经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一件新生事物,其意义自不待言。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试点的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同时,研究了这些制度出台的经济背景及各种因素考量。研究表明,在试验区采取的管理制度具有三种特性:世界普遍性、国际先进性、中国创新性。本文的跟进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国家新设立的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这三个新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跟进,作者把它们称为第一梯队;二是对正在积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除了这三个新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还可能把试验范围扩大,会批准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作者把它们称为第二梯队。但谁会进入第二梯队,既是全国注目的焦点,也是各省竞争的目标。第一梯队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面上的扩大,二是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完善、深化与补充。本文分析了第一梯队三个试验区的试验特点与目标指向。本文认为,除了试验政策重点不同外,三个试验区的目标指向也有所不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指向是如何衔接对港澳贸易,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指向除了承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外,重点发展航运及有关的融资租赁业务。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指向是如何衔接对台贸易。目前进入第二梯队的是七个省(直辖市),他们是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湖北、重庆、广西。由于辽宁大连、河北曹妃甸、山东青岛、浙江舟山、湖北武汉、重庆两江新区、广西北部湾均有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条件与优势,这些省(直辖市)正在积极为下一轮的申报做准备。作者认为,虽然第二梯队多达七个,但全被划入试验区的可能性不大。在这七个中,最有可能划入试验区的也就是三到四个。谁将被划入试验区,既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考量,也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作者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这一议题上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下一轮的试验区最有可能落在山东青岛、重庆两江新区及广西北部湾。文章的最后部分是政策建议,分两个层次,对已经批准的试验区,作者的建议是:正确把握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完善战略规划;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负面清单模式;把握好改革与风险的关系。对正在申报的试验区,作者的建议是:推动建立完备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体系;推动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赵韬[10](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二、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上)(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新动态
        1.1.2 国际自由贸易区的整体特征和发展状态
        1.1.3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背景和发展形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自由贸易区(FTA)
        1.3.2 自由贸易园区(FTZ)
        1.3.3 自由贸易港
        1.3.4 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
        1.3.5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SCZ)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自由贸易区研究综述与理论引介
    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1 自由贸易区研究状况
        2.1.2 共生理论研究状况
    2.2 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类型研究
        2.2.1 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2.2.2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及特点
    2.3 我国自由贸易区空间布局及特征研究
        2.3.1 自由贸易区整体空间布局特征
        2.3.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
        2.3.3 自由贸易区空间规模特征
        2.3.4 自由贸易区所在城市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2.4 理论引介
        2.4.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共生的关联建构
        2.4.2 共生理论基本内涵
        2.4.3 共生三要素
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3.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3.1.1 空间结构有机生长
        3.1.2 空间结构开放性发展
    3.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3.2.1 空间形态生长与协调
        3.2.2 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融合
    3.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模式
        3.3.1 产业功能空间镶嵌式组合布局
        3.3.2 功能空间内活动连续
    3.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总结
        3.4.1 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发展
        3.4.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界面的变化
        3.4.3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的变化
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4.1 空间并列关系
        4.1.1 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4.1.2 襄阳自由贸易区
    4.2 空间相交关系
        4.2.1 美国49号自由贸易区
        4.2.2 郑州自由贸易区
    4.3 空间包含关系
        4.3.1 上海自由贸易区(第一批)
        4.3.2 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
    4.4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总结
        4.4.1 交通区位
        4.4.2 空间结构
        4.4.3 空间规模
        4.4.4 功能构成
5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发展
    5.1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生”
        5.1.1 共生单元
        5.1.2 共生模式
        5.1.3 共生环境
        5.1.4 共生界面
    5.2 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理论合理性分析
        5.2.1 共生发展的必要性
        5.2.2 共生发展的条件
        5.2.3 共生关系的变化
    5.3 共生关系在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实际发展中的利弊
        5.3.1 共生发展的优势
        5.3.2 共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促进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共生发展的影响要素
        5.4.1 空间结构
        5.4.2 功能布局
        5.4.3 交通结构
        5.4.4 自然环境
6 结论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 B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C 我国自由贸易区与所在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2.1.1 港口群经济
        2.1.2 规模经济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2.3.2 聚集度评价
        2.3.3 空间计量经济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历史沿革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3.2 发展现状
        3.2.1 环渤海港口群
        3.2.2 长三角港口群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3.2.4 珠三角港口群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主要成因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国民经济效应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1.2 港口经济效益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4.2 联动发展效应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4.3 创新发展效应
    4.4 开放发展效应
    4.5 技术创新效应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5.2.1 环渤海港口群
        5.2.2 长三角港口群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5.2.4 珠三角港口群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国际贸易环境
        6.1.1 国际贸易分工
        6.1.2 国际贸易变化
    6.2 “一带一路”倡议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6.3 贸易协定影响
        6.3.1 中美贸易协议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6.3.4 TTIP贸易协定
    6.4 亚太自贸组织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7.1 对策建议
        7.1.1 明确战略定位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环境新变迁
        二、国内环境新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释与辨析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由贸易园区的积极效应和否定效应研究
        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三、关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问题研究
        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转型、创新问题研究
        三、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四、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
        五、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度与开放成效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均衡增长与增长极理念的运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的运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布局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三位一体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与扩散问题
        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区域集聚力问题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
        一、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
        一、中介效应与屏蔽效应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五节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的运用
        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二、运输经济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三、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四、港口区位论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五、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
        一、时代同步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二、空间递进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第二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布局中的集聚扩散作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培育扩大对外开放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贸易增长极作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的功能整合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演变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现代整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与估计方法解释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的相关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共线性检验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四、产业集聚时序检验
    第四节 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第五节 空间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一、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区域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非对称性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PSM方法应用分析
        二、PSM分析过程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变量差异性检验
    第三节 PSM绩效评价
        一、全样本绩效评价
        二、港口型地区绩效评价
        三、腹地型地区绩效评价
    第四节 耦合协调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4)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的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
        1.2.4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保税物流中心的概念
        2.1.1 保税物流中心主要功能
        2.1.2 保税物流中心相关政策扶持
    2.2 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的一般理论
        2.2.1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2.2.2 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设计的背景分析
    3.1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情况概述
        3.1.1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基本情况
        3.1.2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经营现状
    3.2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内外部环境分析
        3.2.1 社会环境
        3.2.2 经营环境
    3.3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设计的必要性
        3.3.1 国内保税物流中心普遍存在着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
        3.3.2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急需有效的盈利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盈利模式设计
    4.1 盈利要素设计
        4.1.1 盈利点设计
        4.1.2 获利对象设计
        4.1.3 获利手段设计
        4.1.4 利益分配设计
    4.2 盈利模式的效益估算
        4.2.1 盈利模式的总体框架
        4.2.2 盈利模式评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的盈利模式保障
    5.1 运作模式保障
    5.2 业务模式保障
        5.2.1 开展特色业务
        5.2.2 理顺海关监管流程
    5.3 招商模式保障
    5.4 组织构架保障
    5.5 创新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现实层面
        二、理论层面
        三、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节 市场竞争的制度化脉络
        一、市场准入制度与竞争倡导的协调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沿革和理论分析
        三、政府和市场:竞争政策中的规制问题
        四、关于自贸区“市场准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分析路径和方法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本议题: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总体设计思路
    第一节 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投资谈判
        二、亚太经济合作
        三、地缘政治关系
    第二节 措施: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
        一、自贸区准入的制度目标
        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第三节 路径: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体系的设计
        一、市场竞争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二、结构性改革的案例分析
        三、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制度架构:基于市场准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市场准入的一般分析
        一、市场准入概述
        二、基于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设计
    第二节 市场准入的国际规则
    第三节 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
        一、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二、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基于现实问题的自贸区准入改革
        一、国际规则在自贸区实现的要求
        二、国内准入制度现有障碍和规则出路
第三章 制度比较:各国的市场准入实践
    第一节 国际竞争视域的“负面清单”
        一、负面清单的竞争性特征
        二、负面清单的法理梳理
    第二节 各国准入制度的竞争性分析
        一、各国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安排
        二、自贸区准入制度比较
        三、市场准入与市场行为的双重规制
    第三节 投资准入的中国实践
        一、历史沿革
        二、以负面清单为对象的分析
第四章 竞争中立:自贸区竞争体系的制度展开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竞争中立的价值内核
        一、竞争中立的界定
        二、竞争中立的内容范畴
        三、自由公平市场的制度基础
        四、竞争中立框架下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法律规制,弱化行政管制
        二、建立社会化综合监管体系
        三、拓宽优化监管途径
第五章 竞争倡导:自贸区竞争政策的价值选择
    第一节 竞争倡导与反垄断规制
        一、行政性垄断的外部性分析
        二、自贸区反垄断的法理基础
        三、竞争倡导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竞争倡导与市场准入框架
        一、扩大开放制度
        二、深化政府改革制度
        三、功能制度突破
        四、法律制度创新
        五、探索涉外税制改革
        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第三节 开放与限制性措施的法律授权
        一、 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基本框架
        二、上海自贸区贸易管理基本框架
        三、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基本框架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管理基本框架
        五、上海自贸区重点服务业基本框架
        六、以风险防范、规范运作为中心的法制架构
        七、上海自贸区税收管理基本制度
        八、上海自贸区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第六章 风险管控:制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规制
    第一节 制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竞争风险管控
        一、以开放为目标的竞争风险管控
        二、上海自贸区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
        三、法律冲突限制下的竞争体系建设
    第二节 竞争风险管制的法律维度
        一、基于“行政法定”的风险规制
        二、基于“私法自治”的风险规制
        三、基于“平衡和谐”的风险规制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机制
        一、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例外的内核
        二、美国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三、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
第七章 结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竞争政策
    第一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设定
    第二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界限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的制度建议
        一、竞争政策的制度化路径
        二、竞争政策的执行路径
        三、竞争政策的司法规制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辨析
        1.2.1 自由贸易区(FTZ)
        1.2.2 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
        1.2.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
    1.3 文献综述
        1.3.1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实践选择:基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文献观点
        1.3.2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产生原因:基于制度变迁的文献观点
        1.3.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促进效应:基于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文献观点
        1.3.4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新探索:基于点轴渐进式开发的文献观点
        1.3.5 对相关研究文献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研究与比较分析法
        1.5.2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
    1.6 本文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经济理论
    2.1 增长极与点轴理论
        2.1.1 增长极内涵
        2.1.2 增长极培育理论
        2.1.3 点轴渐进式开发理论
        2.1.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2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观点
        2.2.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集中
        2.2.2 贸易自由化效应
        2.2.3 国际贸易和产业集聚
        2.2.4 产业结构和城市集中
        2.2.5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3 诺斯等学者的制度变迁理论
        2.3.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3.2 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
        2.3.3 制度变迁的过程方式理论
        2.3.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4 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4.1 关税同盟理论
        2.4.2 大市场理论
        2.4.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3章 全球自由贸易区(FTZ)发展与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
    3.1 自由贸易区兴起背景分析
        3.1.1 国际贸易壁垒的真实存在
        3.1.2 国际贸易壁垒的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壁垒的弊端
    3.2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不同模式及功能
        3.2.1 不同自由贸易区模式及其特征
        3.2.2 不同自由贸易区模式的功能归纳
    3.3 全球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
        3.3.1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优惠政策路径选择
        3.3.2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监管制度路径选择
        3.3.3 自由贸易区贸易开放的管理体制路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产生原因:基于增加制度供给的分析
    4.1 扩大贸易开放增加制度供给的理论依据
        4.1.1 由于扩大贸易开放而引发的制度变迁环境变化
        4.1.2 通过制度学习机制增加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形成可借鉴“制度试验池”
        4.1.3 制度变迁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
    4.2 扩大贸易开放增加制度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4.2.1 研究方法及样本数据
        4.2.2 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4.2.3 对空间溢出效应(增加制度供给)的解释
    4.3 我国通过自由贸易区(FTZ)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路径选择与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
        4.3.1 保税区:增加支持国家对外招商引资的制度供给
        4.3.2 出口加工区:增加刺激出口的制度供给
        4.3.3 跨境工业区:增加推动边境地区扩大开放的制度供给
        4.3.4 保税物流园区:增加优化保税区出口退税功能缺陷等制度供给
        4.3.5 保税港区:增加促进区港一体化等贸易便利化的制度供给
        4.3.6 综合保税区:增加整合优化各类自由贸易区功能作用的制度供给
        4.3.7 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特点: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政策性开放路径
        4.3.8 我国自由贸易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空间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研究:基于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1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的估算方法
        5.1.2 自由贸易区(FT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3 出口加工区(EP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1.4 综合保税区(CBZ)模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5.2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通过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培育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
        5.2.2 发挥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5.3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检验
        5.3.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方向
        5.4.1 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进一步解决的突破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研究:基于点轴渐进式开发等理论的实际运用
    6.1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开发实践
        6.1.1 点开发模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
        6.1.2 点强化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内部扩区增加4个片区
        6.1.3 点扩散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外部扩容增加1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6.2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空间布局优化
        6.2.1 点轴空间布局优化前的基础性研究: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制度辐射能力分析
        6.2.2 轴线开发模式:强调国家开放战略与地方改革使命相结合
        6.2.3 网络开发模式:突出轴线交汇点的重要作用
    6.3 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点轴复制与推广
        6.3.1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机制
        6.3.2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路径
        6.3.3 点轴渐进式开发的复制推广内容: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内容
    6.4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制度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突破方向
        6.4.1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制度优势
        6.4.2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主要问题
        6.4.3 点轴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进一步突破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我国自由贸易区(FTZ)名单(截至2016年2月)
    附录2: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制度辐射模型的推导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与本文的关系
后记

(7)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税源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税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 税源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2.2.1 宏观税源分析
        2.2.2 微观税源分析
    2.3 自由贸易港区经济效应分析理论
        2.3.1 静态效应理论
        2.3.2 动态效应理论
    2.4 亚洲典型自由贸易区的税收经济分析
        2.4.1 上海自贸区税收经济分析
        2.4.2 新加坡自贸区税收经济分析
        2.4.3 釜山自贸区税收经济分析
        2.4.4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经济分析
    2.5 税源经济分析对区域财源建设的推动作用
        2.5.1 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把握税收收入主动权
        2.5.2 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
        2.5.3 服务税收征管决策
        2.5.4 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2.5.5 提供产业发展参考依据,促进招商引资
        2.5.6 合理规划财政支出
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当前税源状况分析
    3.1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现状
        3.1.1 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3.1.2 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3.1.3 持续提升开放程度
        3.1.4 大力发展高端市场
        3.1.5 不断增强带动效应
    3.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状况
        3.2.1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介绍
        3.2.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类别特征分析
        3.2.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3.2.4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行业特征分析
    3.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收入与青岛市其他地区比较
        3.3.1 青岛市各区(市)国税收入完成情况
        3.3.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收入特点分析
    3.4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3.4.1 新增税源缺乏,难以实现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
        3.4.2 免抵调库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3.4.3 企业外流隐忧尚存,新接管企业基本无税收
4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税收经济分析
    4.1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概况
        4.1.1 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情况概述
        4.1.2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的优势
        4.1.3 青岛保税港区申建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定位
    4.2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税收经济分析
        4.2.1 样本数据收集
        4.2.2 参数估计与检验
        4.2.3 成立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后GDP初步推算
        4.2.4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成立后的税收经济展望
    4.3 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后国税税源结构变化分析
        4.3.1 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后税源产业变化分析
        4.3.2 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后税源行业变化分析
        4.3.3 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后税源企业规模变化分析
    4.4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后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5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税源保障建议
    5.1 利用区位优势优化税源结构
        5.1.1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5.1.2 积极培育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5.1.3 建立发展物流工业园区
        5.1.4 按照“东出西进”策略规划大青岛交通
        5.1.5 利用港口产业链带动临港工业发展
    5.2 利用功能优势提升税源质量
        5.2.1 通过自贸区发展提升青岛整体经济竞争力和主导力
        5.2.2 利用自贸区区域主导地位吸引大型企业入驻
        5.2.3 利用自贸区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
    5.3 强化税源管理和加强队伍建设
        5.3.1 不断强化税源管理
        5.3.2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对比分析法
        1.4.2 因素分析法
        1.4.3 数理统计分析法
        1.4.4 相关指标
第2章 税源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自由贸易港区经济效应分析
        2.1.1 静态效应理论
        2.1.2 动态效应理论
    2.2 税源的概念
        2.2.1 税源的概念
        2.2.2 国税税源的概念
    2.3 税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4 税源分析的方法
    2.5 税源分析对区域财源建设的推动作用
        2.5.1 提高税收预测准确度,把握税收收入主动权
        2.5.2 确保税收计划科学、合理、准确
        2.5.3 服务税收征管决策
        2.5.4 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2.5.5 提供产业发展参考依据,促进招商引资
        2.5.6 合理规划财政支出
第3章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当前税源状况分析
    3.1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历程
        3.1.1 特殊经济区域升级转型历程
        3.1.2 税收政策优化历程
        3.1.3 税源发展历程
    3.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状况
        3.2.1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总体状况介绍
        3.2.2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类别特征分析
        3.2.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行业特征分析
        3.2.4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3.3 青岛保税港区国税税源发展存在的困境
        3.3.1 新增税源缺乏,难以实现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
        3.3.2 免抵调库资源紧张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3.3.3 企业外流隐忧尚存,新接管企业基本无税收
第4章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国税税源变化分析
    4.1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相关财税政策发展方向
        4.1.1 青岛申办自由贸易区的情况
        4.1.2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区相关政策发展方向
        4.1.3 未来国税税源分析对青岛保税港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4.2 转型自由贸易港区税源经济分析
        4.2.1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成立后的港口吞吐量和GDP规模分析
        4.2.2 成立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后GDP初步推算
        4.2.3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成立后的税收经济分析
    4.3 转型后国税税源结构变化分析
        4.3.1 转型后税源产业变化分析
        4.3.2 转型后税源行业变化分析
        4.3.3 转型后税源企业规模变化分析
    4.4 转型后国税税源对地方财力贡献分析
第5章 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区国税税源保障措施
    5.1 利用自贸区区位与政策优势优化税源结构
        5.1.1 突出海洋经济优势
        5.1.2 激活区内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5.1.3 建立发展综合物流中心
        5.1.4 完善港口产业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5.2 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优势提升税源质量
        5.2.1 通过自贸区发展提升青岛整体经济竞争力和主导力
        5.2.2 利用自贸区区域主导地位吸引大型企业入驻
        5.2.3 利用自贸区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
    5.3 加强税源管理和强化队伍建设
        5.3.1 不断加强税源管理
        5.3.2 强化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其跟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港区及其成功条件分析
    2.1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港区的基本概况
        2.1.1 中国香港
        2.1.2 荷兰鹿特丹
        2.1.3 新加坡
    2.2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港区的主要类型
        2.2.1 自由港
        2.2.2 出口加工型
        2.2.3 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
        2.2.4 保税仓储型
        2.2.5 综合型
    2.3 自由贸易区成功发展的基本条件
        2.3.1 优越的地理位置
        2.3.2 广阔发达的经济腹地
        2.3.3 完善的配套措施
        2.3.4 高效的管理运作模式
        2.3.5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其评述
    3.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
        3.1.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背景
        3.1.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界定
        3.1.3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任务界定
    3.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3.2.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3.2.2 扩大投资领域开放
        3.2.3 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3.2.4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3.2.5 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
    3.3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逐步完善
        3.3.1 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3.3.2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
        3.3.3 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
        3.3.4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已形成
    3.4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简要评述
        3.4.1 国际先进性
        3.4.2 世界普遍性
        3.4.3 中国创新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跟进之第一梯队分析
    4.1 各自贸试验区前期筹备情况
        4.1.1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期情况
        4.1.2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期情况
        4.1.3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期情况
    4.2 各自贸试验区初始阶段
        4.2.1 各自贸试验区的区域概况
        4.2.2 各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4.2.3 各自贸试验区的运行基础
    4.3 各自贸试验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3.1 金融开放会带来一定风险
        4.3.2 地方政府协调发展的困境
        4.3.3 片区之间同质化竞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跟进之第二梯队分析
    5.1 正在申报自贸区的地区区位分布
    5.2 各地区动态及基本情况
        5.2.1 辽宁大连
        5.2.2 河北曹妃甸
        5.2.3 山东青岛
        5.2.4 浙江舟山
        5.2.5 湖北武汉
        5.2.6 重庆两江新区
        5.2.7 广西北部湾
    5.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考量与博弈
        5.3.1 博弈论及其构成要素
        5.3.2 中央政府的考量
        5.3.3 各地方政府的考量
        5.3.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5.4 下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推测
        5.4.1 辽宁大连、河北曹妃甸、山东青岛
        5.4.2 浙江舟山
        5.4.3 湖北武汉、重庆两江新区
        5.4.4 广西北部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建议
    6.1 对已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6.1.1 正确把握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完善战略规划
        6.1.2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
        6.1.3 完善负面清单模式
        6.1.4 把握好改革与风险的关系
    6.2 对各地方申报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建议
        6.2.1 认真领会中央意图,抓住机遇,突出特色
        6.2.2 借鉴国际经验,抓好设计和规划
        6.2.3 推动制定优惠政策
        6.2.4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
        1.1.2 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的迫切要求
        1.1.3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迫切要求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有关自由贸易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1.3.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1.3.3 关税配额与对外贸易区法律和规定方面的研究
        1.3.4 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1.3.5 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的研究
        1.3.6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1.3.7 简要评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保税区
        2.1.2 出口加工区
        2.1.3 保税物流中心
        2.1.4 保税物流园区
        2.1.5 保税港区
        2.1.6 综合保税区
        2.1.7 自由贸易区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区域经济增长
        2.2.2 增长极理论
    2.3 区域优势理论
        2.3.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2.3.2 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2.3.3 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及经验借鉴
    3.1 自由贸易区特点、功能与类型
        3.1.1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3.1.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3.1.3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3.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3.2.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3.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3.1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2 西欧的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3 韩国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4 我国台湾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点
    4.3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4.3.1 保税物流
        4.3.2 一般贸易
        4.3.3 出口加工
        4.3.4 展示展览
        4.3.5 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
        4.3.6 国际中转
        4.3.7 售后服务
        4.3.8 检测维修
        4.3.9 配套业务服务
        4.3.10 科技研发
    4.4 我国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4.1 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4.2 保税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4.4.3 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4.4.4 资本形成效应
        4.4.5 社会效应
    4.5 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4.6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及发展模式
    5.1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客观趋势
        5.1.1 保税区功能的演化过程
        5.1.2 保税区现有功能
        5.1.3 经济全球化下对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5.2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5.2.1 保税区功能与产业结构类型的关系
        5.2.2 保税功能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3 我国保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5.3.1 功能定位原则
        5.3.2 功能重新转型的方向
    5.4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后的发展模式
        5.4.1 扩展区内服务业功能
        5.4.2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5.4.3 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运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实证分析
    6.1 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6.1.1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背景
        6.1.2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6.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和发展
        6.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
        6.2.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
        6.2.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6.2.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特征分析
    6.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周边经济环境分析
        6.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经济情况分析
        6.3.2 大沈阳经济区情况分析
        6.3.3 辽宁省经济情况分析
    6.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竞争状况
    6.5 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预测
        6.5.1 沈阳市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6.5.2 沈阳市出口加工贸易的需求预测
        6.5.3 保税物流需求预测
        6.5.4 沈阳国际性展示展览的需求预测
        6.5.5 综合保税业务需求预测
    6.6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实证分析
        6.6.1 综合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6.6.2 对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6.6.3 对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6.6.4 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量关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7.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7.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确定
        7.2.1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思想
        7.2.2 目标产业的确定
        7.2.3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
    7.3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7.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7.3.2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一般步骤
        7.3.3 系统动力学的框架设计
        7.3.4 影响因素选取
        7.3.5 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7.4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
        7.4.1 沈阳综合保税区分阶段发展模式及规划
        7.4.2 沈阳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式
        7.4.3 沈阳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及实施方案
    7.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青岛:自由贸易区模式探索(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贸易区与城市空间共生发展关系研究[D]. 高新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3]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D]. 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4]诸城保税物流中心的盈利模式研究[D]. 刘江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D]. 陈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6]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D]. 赖庆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7]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分析[D]. 谢树欣.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青岛保税港区转型自由贸易港区国税税源研究[D]. 梁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其跟进研究[D]. 石晓明. 山东财经大学, 2015(03)
  • [10]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 赵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青岛:自贸区模式探索(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