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期刊选择原则和投稿指南

SCI(E)期刊选择原则和投稿指南

一、SCI(E)的选刊原则与投稿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杨畅[1](2020)在《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以化学学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赵悦阳,杨华[2](2014)在《基于文献计量的SCI代投稿服务》文中提出介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图书馆开展的SCI代投稿服务,汇总开展服务6年间已接受论文的详细数据,从容易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中国作者排名、基金资助、期刊所在国家和大洲情况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初步总结SCI源期刊的投稿与发表规律。

张业安,冉强辉,吴坚[3](2012)在《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在阐释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基于SCI的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该系统的可行性。认为封闭内向的办刊理念、陈旧滞后的运行机制、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路径:在办刊定位上,集中优势"兵力"、突出刊物特色;在办刊内容上,以国际创新成果、国际编排惯例为标准;在办刊工具上,基于英文"质"、"量"的提升,加强网络化建设;在办刊理念上,至上而下立体式实施"主动出击"战略;在入选方法上,组建国际性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库。

薛柳[4](2011)在《拓展科技查新信息服务的新途径——SCI投稿服务》文中认为从分析SCI的选刊和选用论文标准入手,论述如何利用科技查新机构的优势,做好SCI投稿服务,为科技人员开展论文翻译服务,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投稿期刊的选择进行检索查新,查找拟投期刊和投稿方向,提高投稿命中率,是拓展科技查新信息服务的新途径。

王珏[5](2010)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出版物,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出版、期刊改革和发展等系列问题,学术界大多基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定量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国际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具体分析,以期切实找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展开讨论。第三章利用管理学及出版发行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形成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提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编辑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管理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第四章结合文献计量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进行界定,阐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是对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本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通行指标,借助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工具JCR对我国数、理、化、生物学科科技期刊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上统计并计算从2001年至2008年JCR收录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作比较分析,从而看到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所处的相应地位,并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分析了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从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第八章是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李爱群[6](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胡德华[7](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杨小凤[8](2008)在《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国范围内抽取150所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功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袁曦临,苏小波[9](2008)在《二次文献数据库选刊标准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次文献数据库对于来源期刊的遴选标准直接影响着二次文献数据库的质量和影响力。文章比较了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异同,就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二次文献数据库ISI、EI和CSSCI、CSTPCD的选刊标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文献数据库选刊标准的建议。

彭垣,鲍洪彤,季德春,邱彦涛,谢骏[10](2007)在《英文科技期刊走向SCI的创业探索》文中指出英文版期刊走向国际需要艰苦创业,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也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为了使英文科技期刊顺利地走向国际,早日被SCI国际数据库收录,通过分析SCI选刊的基本条件、英文版期刊在创业阶段面临的形势及各种困难,系统地提出了一些探索与思考,其经验可供创办英文版期刊的编辑部参考。

二、SCI(E)的选刊原则与投稿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I(E)的选刊原则与投稿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SCI简介
2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重要意义
    2.1 丰富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支撑内容
    2.2 加大体育信息传播力度、速度和广度, 促进国际体育信息交流
    2.3 拓宽国内外读者面, 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2.4 吸引国外作者群, 扩大国外优质稿源
    2.5 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2.6 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7 为国内作者提供体育学术交流平台, 避免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的潜在外流
3 SCI的选刊标准审视
    3.1 期刊出版的基本标准
    3.2 定量评价
    3.3 专家评判
    3.4 选刊程序
4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评估
    4.1 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先例
    4.2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的有利环境及自身的条件
        4.2.1 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提供的有利环境与客观需求
        4.2.2 我国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初步具备了入选SCI的条件
5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阻碍因素
    5.1 封闭内向的办刊理念
    5.2 陈旧滞后的运行机制
    5.3 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
6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路径选择
    6.1 办刊定位选择:集中优势“兵力”、突出刊物特色
    6.2 办刊内容选择:以国际创新成果、国际编排惯例为标准
    6.3 办刊工具选择:基于英文“质”、“量”的提升, 加强网络化建设
    6.4 办刊理念选择:至上而下立体式实施“主动出击”战略
    6.5 入选方法选择:组建国际性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库

(4)拓展科技查新信息服务的新途径——SCI投稿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查新, 确定课题的选择
2 提供外文翻译服务
3 查新是提高SCI源期刊命中率的根本保证
4 选择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高的期刊
5 注重SCI源期刊对论文的要求
6 结束语

(5)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2.2 国际科技期刊市场的发展特征
    2.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
    3.2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
    3.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3.4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
4 基于JCR的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思路
    4.2 JCR收录中国数学期刊分析
    4.3 JCR收录中国物理学期刊分析
    4.4 JCR收录中国化学期刊分析
    4.5 JCR收录中国生物学期刊分析
5 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分析(以英文版为例)
    5.1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5.2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
    5.3 影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6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SCI评价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6.2 我国科技期刊载文学术水平相对偏低
    6.3 我国科技期刊稿件编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6.4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7 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7.1 争夺内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
    7.2 规范编审制度,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竞争力
    7.3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7.4 建立"走出去"发展模式,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第四章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评价指标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1.5 结果与分析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1.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评价指标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2.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指标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3.4.4 数据收集时间
        3.5 结果和分析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理论基础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评价对象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八章结 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附录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8)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工作调查分析
    2.1 投稿指南服务系统数量及所在网页位置情况分析
    2.2 投稿指南服务内容分析
    2.3 投稿指南栏目设计分析
3 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发展建议
    3.1 扩大使用范围, 加强宣传工作
    3.2 投稿指南服务的规范与实用建设
    3.3 注重投稿指南服务栏目的设计
    3.4 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
4 结论

(9)二次文献数据库选刊标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概念比较
    1.1 内涵不同
    1.2 遴选目的不同
2 二次文献数据库的选刊标准分析
    2.1 SCI的选刊标准[2]
    2.2 EI的选刊标准[3]
    2.3 CSSCI的选刊标准[4]
    2.4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6]
3 总结与启示

(10)英文科技期刊走向SCI的创业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SCI选刊基本条件
2 英文期刊面临形势分析
3 走向SCI的创业探索

四、SCI(E)的选刊原则与投稿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优势学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以化学学科为例[D]. 杨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2]基于文献计量的SCI代投稿服务[J]. 赵悦阳,杨华.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4(07)
  • [3]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J]. 张业安,冉强辉,吴坚.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 [4]拓展科技查新信息服务的新途径——SCI投稿服务[J]. 薛柳. 现代情报, 2011(02)
  • [5]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珏. 武汉大学, 2010(05)
  •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7]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8]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分析[J]. 杨小凤. 图书馆学研究, 2008(11)
  • [9]二次文献数据库选刊标准的分析研究[J]. 袁曦临,苏小波. 图书与情报, 2008(03)
  • [10]英文科技期刊走向SCI的创业探索[J]. 彭垣,鲍洪彤,季德春,邱彦涛,谢骏. 学报编辑论丛, 2007(00)

标签:;  ;  ;  ;  ;  

SCI(E)期刊选择原则和投稿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