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第五讲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第五讲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 第五讲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杨丽[2](2020)在《泰兴市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教育是我国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国民健康体质与机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健康教育是我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4类重要项目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国家积极推进健康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已然是实现“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重要策略之一。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目的和重点是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影响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随着我国实施健康教育的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专业从事健康教育的队伍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人们健康意识与公共健康水平均有显着提升的成效。然而,在对照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目标,健康教育事业任重道远,且还存在明显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健康水平,全面科学地推进健康教育是值得认真探索的国家公共事务。本文以泰兴市健康教育为例,通过公共产品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公共价值理论、社会治理理论论证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性。分析了泰兴市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效。剖析了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不足、专业人员数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部分居民反馈不佳、城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和成效有差距等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多渠道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引导全民参与、优化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等对策。

姚建森[3](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汤杏[4](2020)在《安徽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疾病也纷至沓来,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负担,其危害性值得社会关注。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法规,健康促进政策,2016年,我国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转变健康观念,强调预防保健,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高卫生科普。,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卫生科普传播,运用科普理论及实证调查方法,阐述我国城市社区开展卫生科普的政策措施以及活动,开展卫生科普的活动成效,重点分析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合肥城市示范社区如淝南社区的卫生科普活动及效果。我国制定实施提高公民科学健康素质的政策,明确树立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的健康目标,树立健康理念,政府与社会推动由疾病救治向疾病预防观念的转变,增强预防保健意识,明确健康生活目标,关注重点人群如妇幼、老人的健康管理,妇幼、老人是健康政策制定时突出关注的目标人群,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卫生科普工作功能是增强公众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有效预防各类疾病,理性应对健康问题,节约社会资源及医疗成本。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城市社区科普工作围绕常见病慢性病,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提高民众的防病意识。城市社区为加强社区卫生科普活动,开展健康主题日活动,建设健康促进实践基地,开播健康科普类节目,进行健康巡讲活动,成效显着。合肥市城市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淝南社区、竹西社区、方兴社区等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到政策活动中,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居民的健康科普活动,关爱妇幼与老人重点人群,开展便民医疗和健康咨询服务,健康饮食知识科普活动,设立科普中国社区e站,健康科普城市阅读空间,打造城市健康文化,建设健康社区。加强卫生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卫生科普管理机制,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利用市内各级医院、疾控部门、卫建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等开展卫生健康活动,城市社区卫生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不断提高卫生科普队伍的水平。编制针对合肥社区妇幼及中老年人群调查的卫生科普状况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合肥社区卫生科普的状况,阐述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开展的情况,主要以妇幼、中老年重点人群的卫生健康知识教育为对象,深入分析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如科普政策支持重视程度不足,社区科普主体机构关系不顺畅,科普经费及专业人员缺乏保障性,科普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等,并提出改善的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提高社区科普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水平,加强卫生科普在经费及专业人员方面的保障,理顺城市社区卫生科普机构管理关系,丰富卫生科普的内容,拓展卫生科普的形式等。从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角度对社区卫生科普工作提出思考,增进公众对卫生科学的理解,提高公众卫生素养,有利于应对疾病尤其传染病侵袭,促进卫生科学的社会化。

何佳[5](2020)在《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于2019年10月26日发布。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对维护或促进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中具有重大作用。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伴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进,为维护和促进社区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效果。近年来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供给在持续改善,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上升,但提升空间仍然较大。本文通过文献法,梳理近年在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医养服务供给、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及进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访谈在社区医院就职的中医药相关服务一线提供者们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治未病”等中医医养服务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及遇到的困难,从服务提供者角度去了解居民的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原因,此外,本文还通过调查问卷法及案例分析法,以广州市A街道为例,调查前往广州市A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00位老年居民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利用、需求、及评价等情况。本文通过上述四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合协作治理理论,并结合广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发现现阶段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显现出种种局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认可度有待提高,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为了更好地推动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本文提出改善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提供的建议:提出转变基层中医药医养相关服务提供的决策理念,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加强相关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建议。

梁胜翔[6](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何伊伦[7](2020)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当前口腔预防工作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生物治疗模式到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而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优化社区内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并能以多种方式在社区口腔保健领域中开展服务,合理的运用社区口腔保健资源。为了能达到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与医务社工服务的内在融合,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是针对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该研究从社区的既有资源出发,将社区口腔保健的地点固定在社区内,将保健服务的范围固定在居民的口腔保健与问题预防上,更注重社区口腔保健服务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性”。研究二是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该研究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完善了医务社工在社区范围内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建构。本文以社区医疗健康主题下的口腔健康为切入点,以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社区中通过组建跨专业的复合式团队,优化口腔保健服务流程与服务结构,探索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该如何开展。在进入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中通过对口腔医务社工培养方式、服务内容与考核工作的管理,探索口腔医务社工的管理体系。在口腔医务社工的服务体系中通过分诊、宣教、运用三阶段来达成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目标。通过对社区服务提供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显示,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可以有效地为社区口腔保健领域进行服务;通过对服务开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显示,口腔医务社工的介入对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有了显着的改变,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由医务社工有体系地在社区内开展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口腔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可以促使居民培养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产生与维持还不够明显。

李一创[8](2020)在《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之相对应是老年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伴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出,与老年群体相关性较高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以及家庭医生等项目随之实施;伴随政府效能建设的深化和老年群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解决好供方和需方的一致性,提高老年群体相关项目的质效,是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老年群体的服务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为此选择南京市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调查,综合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找出解决存在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应从供求两个方面同时着力,着重要抓好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建设。政府作为供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公共卫生机构规划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服务格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件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思考,长远规划,科学安排,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任用、进出等各项政策和机制。其次,要深化质量控制改革。要坚持质量引领的理念,严格质量标准,细化量化服务项目,改进考核方法,引入第三方实施考核,不断改革绩效办法,严格考核结果。第三,要努力发挥老年群体及其家庭的作用。要重视发挥受供方的内在动力,开阔思路,激发社区和老年群体的两个主体作用,增加子女对老年群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参与度。第四,要积极推动多方参与格局的形成。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为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服务,鼓励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加入多老年群体健康服务中来。

吴凡[9](2020)在《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促进健康老龄化成为社区护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社会环境因素中的社会支持网络近年来成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注点。同时,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社区护理如何高效且持续地促进健康老龄化仍值得思考。因此,明确社会环境中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健康老龄化的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高效且持续性的社区护理实践模式十分必要。研究目的:(1)研究一:明确我国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健康老龄化之间的作用关系(2)研究二: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社区护理实践模式的确立与验证研究方法:(1)研究一:为横断面研究。便利选取485名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使用Lubben的社会网络量表-18、医疗社会支持量表、健康实践自我效能量表、健康促进生活型态量表Ⅱ、健康老龄化量表以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并描述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和社会支持网络水平,并采用路径分析明确各类社会支持网络影响健康老龄化的作用路径。(2)研究二: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政策和研究一的基础初步确立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由6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第二阶段开展类实验性研究,便利选取106名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采用投掷硬币的方法将四个社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开展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对照组开展常规的社区护理实践,干预时长为6个月,测量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时两组研究对象的健康老龄化、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和邻居支持得分,使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和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在干预结束时收集干预组研究对象对干预过程的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该部分收回有效问卷共计485份,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对象健康老龄化平均得分为120.62±23.15分,社会支持网络平均得分为41.18±12.58分,均处于中等水平。2)在社会支持网络与健康老龄化的作用关系中,家人关系、邻居关系与健康老龄化均存在直接作用关系,标化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14。同时,家人关系、邻居关系能够通过间接路径作用于健康老龄化,标化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8和0.09。朋友关系主要通过间接路径作用于健康老龄化,标化的路径系数为0.14。自我效能和健康促进行为对健康老龄化存在直接作用,标化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7、0.18,同时,自我效能还能通过健康促进行为间接作用于健康老龄化,标化的路径系数为0.14。以上各个作用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二:第一阶段:专家论证明确了社会支持网络中邻居关系融合在社区护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同时,强调了社区护士的协调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此外,对于区分邻居关系与朋友关系交叉的讨论中,专家认为结合研究一的结果邻居与朋友双重角色的结合可能更加能够强化对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促进作用。最后,建议修改实践模式示意图的呈现形式以便更加清晰地展示各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阶段:两组共有99名研究对象完成了所有的干预。1)对两组干预前后各时点的结局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干预组研究对象的健康老龄化得分、邻居支持得分、健康促进行为得分、自我效能得分在干预后持续上升且各个时点得分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应指标的得分在各个时点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干预3个月时,干预组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得分(P<0.05),在干预6个月时,干预组研究对象的健康老龄化得分及次要结局指标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应指标的得分(P<0.001)。2)干预组干预过程评价:干预组中84%以上的研究对象对干预的方式、干预内容和干预时间安排表示“非常满意”,97%以上的研究对象表示会支持并愿意坚持参与类似本研究的活动。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和社会支持网络均处于中等水平。(2)本研究构建的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健康老龄化的作用路径如下:1)家人关系和邻居关系可以直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同时,家人关系和邻居关系能够间接促进健康老龄化。朋友关系仅能间接地作用于健康老龄化。且邻居关系对健康老龄化的促进效应最强。2)自我效能和健康促进行为能够直接作用于健康老龄化,同时,自我效能还可通过健康促进行为间接作用于健康老龄化。(3)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效果优于常规社区护理实践且可行性高。

周颖[10](2020)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现状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目的是摸清四川省基层慢性病防控情况,清楚城乡基层慢病防控现状,评估慢病防控发展趋势,探索防控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基层慢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促进慢病防控能力建设,助力四川省卫生事业发展。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定量数据,使用SPSS、Mplus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建立潜在类别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慢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城乡慢病防控工作开展存在差距。乡镇卫生院在慢性病防控基础配置上不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两类机构配置肺功能仪的比例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宣传工作开展情况更好,乡镇卫生院对培训的需求相对较高。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有待提高,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两类机构均需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2)基层慢病防控工作较2013年有明显改善。2017年四川省基层卫生机构在基础配置、培训指导、健康宣传、病例报告等工作上,开展情况均较2013年有明显进步。基层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增多,但是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仍是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3)人员、经费、区域影响慢病防控工作。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所处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越好。慢性病防控工作强组较一般组、不足组防控人员存在显着性差异,慢性病防控工作不足组较一般组和强组在防控经费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这提示根据不同类别的基层机构,应针对性投入提高其防控能力,找准防控能力提升方案的侧重点。

二、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 第五讲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 第五讲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泰兴市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访谈法
        (三) 数据分析法
        (四) 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
        (一) 健康教育
        (二) 公共健康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相关理论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社会正义理论
        (三) 公共价值理论
        (四) 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泰兴市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我国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二、泰兴市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 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支持
        (二) 完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四) 协调多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章 泰兴市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 健康教育经费紧张,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二) 工作任务重人员少,辖区内难以全覆盖
        (三) 部分市民反响欠佳,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四) 城乡健康素养差异明显,健康总水平低
    二、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 公共财政拨款不足,筹资渠道有限
        (二) 基层政府不够重视,人员配备与工作量不匹配
        (三) 执行层面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宣传力度不够
        (四) 乡镇居民健康意识淡薄,拉低健康素养平均水平
第四章 国内健康教育经验与启示
    一、上海市长宁区
    二、重庆市沙坪坝区
    三、甘肃省白银市
    四、启示
第五章 完善泰兴市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组织架构及相关政策,完善考核机制
    二、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三、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优化人员配置
    四、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引导全民参与
    五、促进健康教育服务均等化,优化城乡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访谈提纲
后记

(3)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框架
    3.3 实证模型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6 医学伦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10.1 方法学讨论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安徽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社区
        1.1.2 卫生科普
        1.1.3 公众理解科学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城市社区卫生科普发展概述
    2.1 我国卫生科普发展概述
        2.1.1 我国主要卫生科普政策概述
        2.1.2 城市社区卫生科普活动状况
        2.1.3 卫生科普活动特点及作用分析
    2.2 合肥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成效
        2.2.1 开展卫生科普主题活动
        2.2.2 建设卫生科普示范社区
        2.2.3 卫生科普队伍建设
    2.3 合肥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实地访谈
        2.3.1 对社区主任的访谈
        2.3.2 对社区居民的访谈
        2.3.3 访谈小结
3 合肥市社区卫生科普情况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方法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对象
        3.2.2 样本选取方法
        3.2.3 内容设计
    3.3 社区卫生科普问卷结果分析
        3.3.1 妇幼问卷结果分析
        3.3.2 中老年问卷结果分析
    3.4 合肥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社区卫生科普经费设施投入不足
        3.4.2 社区卫生科普工作人员缺乏医学背景
        3.4.3 卫生科普宣传方式滞后,居民兴趣度不高
        3.4.4 卫生科普机构管理落后,活动流于形式
        3.4.5 个人因素兴趣度不高
4 提升城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效果的对策与思考
    4.1 促进城市社区卫生科普工作效果的对策
        4.1.1 加强社区卫生科普工作的多元化融资支持
        4.1.2 理顺社区卫生科普主体机构的关系
        4.1.3 整合资源加强卫生科普专业队伍建设
        4.1.4 建设社区卫生科普网络平台及新媒体平台。
    4.2 关于社区卫生科普工作的思考
        4.2.1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4.2.2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4.2.3 科普中“技术素养”的双重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妇幼卫生科普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社区中老年卫生科普问卷调查表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5)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方面
        1.3.2 医养服务供给方面
        1.3.3 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
        1.3.4 相关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特色服务利用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问卷分析结果
        2.2.1 A街道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
        2.2.2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服务实际利用情况
        2.2.3 A街道老年人对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度
        2.2.4 A街道老年人认为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2.2.5 更多形式的社区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
第三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与不足
    3.1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
        3.1.1 A街社区医院的硬件设置水平
        3.1.2 A街社区医院的人员配备现状
        3.1.3 A街社区医院的功能
        3.1.4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提供现状
    3.2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供给问题
        3.2.1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
        3.2.2 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
        3.2.3 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3.2.4 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
第四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
    4.1 中医师提供中医药医养服务能力的制约
    4.2 中医药服务供给支持力度的有限
    4.3 中医药服务应用供给及人力资源的局限
    4.4 公共卫生工作增加的压力大
    4.5 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面临冲击与挑战
第五章 地区及国际老年人中医药服务经验借鉴
    5.1 中国香港地区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2 韩国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3 日本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促进社区医院加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
    6.2 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
    6.3 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
    6.4 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
    6.5 加强相关舆论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水平较低
        1.1.2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口腔保健领域受到重视
        1.1.3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促进了医务社工在社区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2 医务社工进入社区进行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3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3.4 总结与述评
    1.4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参与式观察法
        1.6.2 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7 研究伦理
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现状
    2.1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
        2.1.1 S社区背景概况
        2.1.2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分析
    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基本情况分析
        2.2.1 S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情况调查
        2.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知识、信念、行为掌握情况调查
    2.3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与需求分析
        2.3.1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
        2.3.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的需求分析
    2.4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分析
        2.4.1 S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2.4.2 S社区卫生机构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研究
    3.1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分析
        3.1.1 社区口腔保健模式
        3.1.2 社区牙周保健发展模式
        3.1.3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评价
    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构建
        3.2.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形成
        3.2.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2.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服务团队的主体角色定位
        3.2.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流程
    3.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与评估
        3.3.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
        3.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成效评估
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管理体系探索
    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培养方式
    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服务运作的资金来源
        4.2.1 政府购买项目
        4.2.2 社区购买项目
    4.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
        4.3.1 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2 学校范围内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3 医院内防治工作的开展
    4.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考核
        4.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对医务社工进行考核的部门
        4.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考核的内容
5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探索
    5.1 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内在通融
    5.2 口腔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服务流程
        5.2.1 社区口腔保健分流阶段
        5.2.2 社区口腔保健宣教阶段
        5.2.3 社区口腔保健运用阶段
    5.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实务开展
        5.3.1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的达成
        5.3.2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的达成
        5.3.3 促进社区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达成
    5.4 口腔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服务成效评估
        5.4.1 过程评估
        5.4.2 结果评估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建议与展望
        6.3.1 成立复合式的口腔保健服务团队进行服务
        6.3.2 通过医务社工服务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积极性
        6.3.3 通过医务社工的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成效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 B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C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后测调查表
附录 D 社区口腔保健活动开展评估表
致谢

(8)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相关核心概念
        (一)老年群体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二、相关理论阐述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社会嵌入理论
第二章 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一)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和体质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的趋势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二、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行性
        (一)政府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二)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贴合度高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第三章 南京市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一、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及供给方式
        (一)各级政府进行政策规划统筹落实
        (二)政府购买服务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二、X社区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一)老年群体对慢性病管理的需求
        (二)老年群体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
        (三)老年群体对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
    三、X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效果分析
        (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频次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
        (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
第四章 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存在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偏弱
        (一)财政拨款不足
        (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控制不到位
        (三)政策和法规支持的精确性不够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体单一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供给负担过重
        (二)社会力量难以进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三、公共卫生医疗队伍建设不力
        (一)公共卫生人才储备有限
        (二)公共卫生人员行业培训不足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意识欠佳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医护人员缺乏职业荣誉感
    五、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接受度低
        (一)老年群体传统就医思想根深蒂固
        (二)老年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认可度低
        (三)社区公共卫生宣传不到位
第五章 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路径
    一、加快社区卫生立法和政策倾斜力度
        (一)加快社区公共卫生立法进程
        (二)多部门联合出台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政策
        (三)全方位资金保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四)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二、建立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实施机制
        (一)建立独立的老年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机制
        (二)完善老年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机制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一)多渠道引进人才,放宽人事政策
        (二)加强已有公共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
    四、着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成效
        (一)通过老年群体子女定向宣传来提升老年群体依从性
        (二)通过健康教育提升老年群体对社区认可度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各界合作
        (一)引入高校专业队伍
        (二)引入商业健康管理力量
        (三)引入志愿者团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400名老年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调查表
    附录2 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访谈纪要

(9)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老年人健康问题及健康老龄化概念
    三、社会支持网络与健康老龄化
    四、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相关研究
    五、相关理论基础
    六、文献小结
    七、理论框架
    八、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明确我国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对健康老龄化的作用关系(研究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问题
    三、研究结果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二) 研究对象的健康老龄化水平
        (三) 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四) 社会支持网络影响健康老龄化的相关中介变量得分情况
        (五) 社会支持网络作用于健康老龄化的模型假设与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状况
        (二) 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
        (三) 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四) 社会支持网络作用于健康老龄化的模型分析
第四章 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护理实践模式的确立与验证(研究二)
    一、护理实践模式的确立
        (一) 确立护理实践模式的基础
        (二) 护理实践模式确定与论证
    二、护理实践模式的验证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件3 健康老龄化量表
    附件4 Lubben社会网络量表-18
    附件5 医疗社会支持量表
    附件6 健康促进生活型态量表Ⅱ
    附件7 自我评定的健康实践能力量表
    附件8 以邻居关系为基础的社区护理实践干预过程评价表
    附件9 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示意图(修改版)
    附件10 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干预方案专家论证意见及修改
    附件11 健康老龄化知识讲座具体内容
    附件12 邻居的一般特征
    附件13 量表授权信息
    附件14 课题开展的伦理批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现状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慢性病发展现况
        1.1.2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重要性
        1.1.3 基层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5.1 基层慢性病防控现状横向对比
        1.5.2 基层慢性病防控情况纵向对比
        1.5.3 潜在类别分析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资料收集方法
        2.2.3 调查内容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使用SPSS软件计算
        2.3.2 使用Mplus软件计算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基层慢性病防控现状横向对比
        3.1.1 基础配置情况对比
        3.1.2 培训、指导情况对比
        3.1.3 慢性病健康知识普及情况对比
        3.1.4 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早发现情况对比
        3.1.5 慢性病病例报告情况对比
        3.1.6 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管理情况对比
        3.1.7 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管理情况对比
    3.2 基层慢性病防控情况纵向对比
        3.2.1 基础配置情况2013年、2017年对比
        3.2.2 培训、指导情况2013年、2017年对比
        3.2.3 慢性病健康知识普及情况2013年、2017年对比
        3.2.4 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早发现2013年、2017年对比
        3.2.5 慢性病病例报告情况2013年、2017年对比
        3.2.6 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管理2013年、2017年对比
        3.2.7 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管理2013年、2017年对比
    3.3 潜在类别分析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
        3.3.1 潜在类别分析
        3.3.2 影响因素探索
4. 讨论
    4.1 城乡基层慢性病防控情况悬殊
        4.1.1 城乡配置存差距,仪器设备现短板
        4.1.2 培训指导比例高,健康宣传有差异
        4.1.3 患者、高危人群管理存差异
    4.2 基层慢病防控较2013年进步明显
        4.2.1 基础配置明显改善,培训、指导有提高
        4.2.2 健康宣传获进步,病例报告覆盖广
        4.2.3 慢病人群管理成效初显,高危人群管理待提高
    4.3 构建潜在类别模型,探索影响因素
        4.3.1 建立潜在类别模型,确定机构群及潜在特征
        4.3.2 人员、经费、经济发展区域影响潜在类别
5. 政策建议
    5.1 缩小城乡差异,补齐设备短板
    5.2 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宣教工作
    5.3 加强患者、高危人群管理
    5.4 切实履行一线信息反馈职责
    5.5 找准定位,精准提高
6. 创新、不足及展望
    6.1 创新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层慢性病防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 第五讲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泰兴市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3]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4]安徽合肥城市社区卫生科普状况及对策研究[D]. 汤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D]. 何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7]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D]. 何伊伦. 西华大学, 2020(01)
  • [8]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京市X社区为例[D]. 李一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基础的社区健康老龄化护理实践模式构建及验证[D]. 吴凡.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现状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周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讲座第五讲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