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的探讨

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的探讨

一、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丁亚萍[1](2019)在《田园综合体的农业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园综合体依托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田园综合体的农业景观作为田园综合体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它能满足农业第一性生产,也能起到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还能作为旅游观光资源提供观赏价值。目前,针对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田园综合体的农业景观。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分析了田园综合体提出的原因,对田园综合体及其相关概念梳理,将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等与传统农业景观及其他农业景观辨析,分析其差异性;2、调研了国内五大田园综合体,分别为无锡田园东方、安吉田园鲁家、绍兴花香漓渚、成都多利田园综合体,都江堰田园综合体,并将其分为休闲度假型、产业带动型、综合发展型三大类型,对其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方法剖析,总结各类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优劣并提出改进意见。3、构建了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AVC评价体系,探讨了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营造方法;得出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三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为生命力>承载力>吸引力。4、宏观上,从生态、文化、产业、景观、旅游五方面提出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策略;微观上,按照农业景观要素分类,详细阐述了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中地形、农田、建筑、小品、水体、设施的景观营造方法。5、以临安清凉峰田园综合体为例,分析其基本概况、存在问题,提出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与具体设计策略,进一步将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的营造方法在实践案例中印证。本文以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设计方法,为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使人们进一步明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对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谢玮[2](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李小利[3](2019)在《BJHM公司在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雄安新区从2017年的中央战略决策以来,企业界对于在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研究相对薄弱,BJHM公司作为首批参与新区建设的企业,虽然在前期能快速解决新区固废处理问题,但相关发展战略有待改进。本文以BJHM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EST分析工具进行宏观环境分析,运用五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然后,运用SWOT矩阵和BSCI战略导出地图分析出BJHM公司应采用横向一体化扩张和纵向一体化扩张战略,从而制定发展战略地图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发展机遇下BJHM公司发展战略,明确BJHM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实施的保障,希望对BJHM公司在雄安新区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对相关行业在雄安新区的发展有所启发。

钱旭林[4](2019)在《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美的个性追求也在日渐深化。就服饰领域而言,服装早已不再仅限于遮体保暖的实用属性,而是更多的通过服饰表达人文精神和从传统、民间中得到的滋养。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注重借鉴本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元素,并以现代化的艺术设计视角加以提炼运用,从而展现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追求境界,这种在返璞归真中充满创意的思路,已成为现代服饰设计里一种重要的设计趋势。在这条注重对传统、民间元素挖掘创造的服装设计道路中,安新白洋淀苇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选项。安新白洋淀苇编以天然的材质进行编制,给人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高超的技艺水平,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本文以安新白洋淀苇编为启发,对现代服饰进行创新设计。从安新白洋淀苇编的自然生态、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生存现状以及生存情景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次到当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安新白洋淀苇编的材质特性、编制技法、图案效果、色彩表达、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整理,同时对编制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而后从精神内涵、设计视角、设计创新元素、以及对现代服饰设计意义等角度,探索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并制作出相应服饰。安新白洋淀苇编是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对其学术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力求推动安新白洋淀苇编与现代服饰设计的结合,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新的创意思路,丰富现代服饰设计的多种语言,同时也对拓展安新白洋淀苇编的生存空间,给予相应的传播、保护和传承。

何明[5](2017)在《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油菜的栽种大国之一,其每年的油菜总产量已达到世界油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收获油菜的机械化水平还非常低,人工收获油菜效率低且油菜籽损失率高。本论文针对我国收获油菜机械化水平低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对油菜茎秆进行分段收获的构想,分段收获损失率低,对收获状态适应性强,腾田时间早是其突出优势。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一些打捆收获机械和油菜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以及收获机械的工作原理,分析相关收获机械的优点与缺点,围绕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需实现油菜茎秆的喂入并打捆,还要与油菜割晒机的割台和动力系统能共用,并能实现连续性打圆捆作业等要求,设计了一款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了SolidWorks motion角位移等运动学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到相关零部件的工作参数,进而来揭示打捆装置各工作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最后还做了对所试制的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样机的油菜打捆性能试验。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主要由喂入机构、送绳机构、捆结离合机构及传动系统组成。打捆装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全面研究分析国内外打捆机械及油菜收获机械的技术现状基础上,分析确定了本研究课题所设计的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的结构布置、工作原理等参数,重点对传动系统、喂入机构、送绳打结机构和捆结离合机构进行了参数分析设计。(2)使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对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进行了整机建模,并对建成的打捆装置零部件进行了三维模型约束与装配,然后将打捆装置整体三维模型导入到SolidWorks motion仿真中,设计仿真参数,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获得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送绳针等零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仿真参数,然后对打捆装置相关部件的仿真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用得到仿真结果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运动参数,为最后的样机试制及试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3)根据前期确定打捆装置结构布置与设计参数,试制了一款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样机,该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样机性能试验表明:在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打捆作业时,其喂入机构转速为40r/min,喂入机构喂入量为0.6kg/s;带动送绳机构运动的凸轮转速为20r/min,根据油菜喂入量可推算出大约8秒送绳打结一次,打结成功率为95%,每捆油菜茎秆平均重量为5.08kg,每捆油菜平均直径为382mm。

邓一帆[6](2017)在《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传统历史时期中,清代是中原王朝对新疆的开发历程的第三次高潮期,清政府对新疆的开发举措也是极具现代国家意义的。本文主要分阶段研究阐述了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历程,在探讨农业开发的同时,讨论其与环境变迁之关系。以期系统呈现地区农业发展及转变的契机与该时期农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汇集耙梳清实录、地方志、奏稿、游记等历史材料,以图重构该历史时期,地区农业发展及其生态影响概况。自农业史角度分析,清代自乾隆二十四年新疆抚定至清帝国崩溃,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恢复与发展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兴垦时期;以及税制改革后的深化发展时期。乾隆时期,在清政府以“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为主基调的新疆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南疆社会处于封闭的经济、技术环境之中,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后,仍依之前的农业发展速率循序发展,并未有明显进步。直至张格尔叛乱以后,出于稳定边疆的考量,道光帝放松了对南疆地区的隔离,南疆弛禁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光绪十年(1884)新疆置省后,清政府在该地区施行的移民屯垦等积极政策密切了该地区与清帝国的联系,交通、商业的往来和源源踵至的移民,不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疆,促使区域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亦有进一步增长。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南疆农业技术与内地不断交流,农业人口不断增殖,发展势头逐渐与内地齐平,清政府农业政策不断的调适,使该区域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垦荒面积扩大、人口的增殖均对环境资源提出了更进一步深度开发的要求。高强度集中的农业开发对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着的影响,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与生态衰退的趋势呈现出紧密的相关关系。清代作为传统历史时期的技术阶段开发时期的节点,落后的农业技术与进一步开发的意愿形成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低效且粗放的经营模式给生态环境施加的压力,直接导致了水生态的恶化,甚至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难以为继,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减少。这对现今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具有警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历史时期的过度开发业已造成流域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今的流域开发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邓祥瑞[7](2016)在《宁都客家民俗文化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都地处赣南北部,是旧时赣南古驿道的三叉口,较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都成为早期的客家摇篮,其方言民俗具有一定的特色。本文以汉语方言调查词表为蓝本,以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为立足点,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宁都客家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了整理,并从中选取了生育、婚嫁、丧葬等最能反映日常人生礼仪特征以及农业生产、饮食、岁时节日、民间游艺等最能反映日常物质生活特征的民俗文化词语,采用描写和分析的方法来探析其民俗文化内涵,尽可能地真实地反映当地民俗文化事象,从而有利于人们了解其民俗风情。通过对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的全面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只有部分民俗词语保留至今,而许多反映当地习俗的民俗词语已不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或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发生变化。宁都客家方言民俗词语反映了以下重要的思想内容:生育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祈求母子平安、重男轻女的社会心理;婚嫁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承袭古老婚嫁传统的思想;丧葬类民俗词语反映的是人们继承传统的“中庸和谐”思想,浓厚的宗法、孝道及风水信仰观念;农业生产民俗词语反映的是旧时自然经济生产的重要遗迹;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反映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祖先灵魂的敬仰以及浓厚的禁忌迷信思想观念。总而言之,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而其承载民俗文化的民俗词语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

刘旭凡,冯紫曦,孙家堂[8](2013)在《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秸秆处理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回顾关于秸秆处理的研究,介绍秸秆处理方法有哪些。其次,根据农户行为理论,梳理农户行为选择的理论基础,为农户选择秸秆处理方法研究做铺垫。最后,借鉴有关秸秆处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总结可能影响秸秆处理行为的有关因素。

陈斌,罗迎社,罗树凌,冯燕[9](2013)在《南方林下饲用植物压块机的研制》文中指出简要阐述了林下经济产业的分类、林下饲草的发展意义、饲用植物压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南方林下饲用植物压块机的研制,表明本压块机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带,采用双气缸施压,运行平稳,能保障压料质量,箱体有恒温系统控制;加工的饲料具有糊香味,动物喜食。同时展望了压块机的应用价值及林下经济发展前景。

袁晓莉[10](2013)在《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南长期孤悬海外,深入山地的黎族在晚近依然保持和遗留着原初的生存状态,吃、穿、住、行、用等的造物生产中,都集中凸显了人类为了生存求索与行为动机的原型特质。黎族人在自然与生命、生存与创物之间以动态的平衡来协调生命本质与精神诉求,主动的、本能的与外在条件相互适应而又不自觉的形成了人类早期共有的造物设计特征,这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以此,从黎族的个案来揭示人类造物设计的源溯、装饰的本质、造物与人类生存及其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活动与运行机制。此外,本文在分析黎族群体意识下形而上的造物思维与原始宗教投射后,进而对生产、生活工具的创生与技术实现作以专门研究,并对具有特质的物质设计探寻以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以及阐释了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相遇外来冲击所作出的转折等。从中总结出黎族造物在人类生存与创物的本能需求下,具有自发性造物与性别分工,功能至上与一器多用,“元造型”及其优化适用,实用、宗教与审美的交织,约定俗成而未成规范,造物择材的因地制宜,以及工具的初创与智慧的发挥等众多造物特征,这实则也是人类早期造物活动所经历的普遍规律。

二、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田园综合体的农业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一体化趋势
        1.1.2 中央相关政策出台
        1.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归纳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实例论证法
    1.4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及其农业景观相关概述
    2.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述
        2.1.1 田园综合体提出的原因
        2.1.2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2.1.3 田园综合体与其他相关概念辨析
        2.1.4 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2.1.5 田园综合体的特征
    2.2 农业景观相关概念辨析
        2.2.1 农业景观概述
        2.2.2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概述
        2.2.3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与传统农业景观的区别
        2.2.4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与其他农业景观的区别
    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2 国内研究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案例调研
    3.1 调研方法与内容
    3.2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分类及建设特征
        3.2.1 休闲度假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
        3.2.2 产业带动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
        3.2.3 综合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
    3.3 类型与特征总结
        3.3.1 休闲度假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特征
        3.3.2 产业带动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特征
        3.3.3 综合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特征
4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理论与评价体系
    4.1 农业景观AVC评价步骤与方法
    4.2 农业景观AVC评价指标确定
    4.3 农业景观AVC评价权重确定
    4.4 农业景观AVC评价分析
    4.5 评价体系指向下的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建设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策略
    5.1 理论基础
        5.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5.1.2 农业经济学理论
        5.1.3 农业景观美学理论
        5.1.4 旅游心理学理论
    5.2 设计策略
        5.2.1 农业生态体现
        5.2.2 农业文化体现
        5.2.3 农业产业发展
        5.2.4 农业景观塑造
        5.2.5 农业旅游发展
    5.3 设计内容
        5.3.1 农田景观设计
        5.3.2 交通体系设计
        5.3.3 水体景观设计
        5.3.4 景观建筑设计
        5.3.5 景观小品设计
        5.3.6 景观设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例验证—以综合发展型临安清凉峰田园综合体为例
    6.1 基本概况
        6.1.1 区位交通
        6.1.2 规划范围
        6.1.3 自然资源
        6.1.4 文化资源
        6.1.5 历史资源
    6.2 存在问题
        6.2.1 景观问题
        6.2.2 产业问题
    6.3 总体设计思路
        6.3.1 设计理念
        6.3.2 设计定位
        6.3.3 总体规划
        6.3.4 结构布局
    6.4 清凉峰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策略
        6.4.1 生态策略
        6.4.2 文化策略
        6.4.3 生产策略
        6.4.4 景观策略
        6.4.5 旅游策略
    6.5 清凉峰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设计内容
        6.5.1 田园农业
        6.5.2 田园交通
        6.5.3 田园小品
        6.5.4 田园建筑
        6.5.5 田园水体
        6.5.6 田园设施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2)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BJHM公司在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的内涵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
        2.2.1 国外相关理论
        2.2.2 国内相关理论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五力模型分析
        2.3.3 SWOT分析
第三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威胁
        3.2.2 供方议价能力
        3.2.3 行业内部竞争
        3.2.4 买方议价能力
        3.2.5 替代品威胁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公司概况
        3.3.2 公司组织管理情况
        3.3.3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威胁
        3.4.5 SWOT矩阵
第四章 发展战略制定
    4.1 总体战略的制定
        4.1.1 总体战略目标
        4.1.2 总体战略选择
    4.2 战略地图的制定
    4.3 职能战略的制定
        4.3.1 战略步骤
        4.3.2 优化组织架构战略
        4.3.3 人力资源协同战略
        4.3.4 稳健财务战略
        4.3.5 产业链整合战略
    4.4 多元化战略
        4.4.1 芦苇深加工项目
        4.4.2 玫瑰特色小镇
        4.4.3 特色农业科技
        4.4.4 未来科创孵化产业园
        4.4.5 绿色配送中心
        4.4.6 文化发展
        4.4.7 智慧停车
第五章 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1 构建人才梯队
    5.2 科学调配资金
    5.3 树立质量意识
    5.4 强化安全生产
    5.5 践行社会责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保护传承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
        1.4.1 苇编
        1.4.2 安新白洋淀苇编
        1.4.3 编制(编织)
        1.4.4 现代服饰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2章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生存环境与历史发展
    2.1 安新白洋淀苇编概况
    2.2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自然生态
        2.2.1 白洋淀的自然地理环境
        2.2.2 白洋淀丰富的芦苇资源
        2.2.3 白洋淀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2.3 安新白洋淀苇编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
        2.3.1 蒹葭苍苍--芦苇文化
        2.3.2 华北明珠--白洋淀文化
        2.3.3 社会大环境对苇编发展的促进与阻碍
    2.4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
        2.4.1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历史叙事
        2.4.2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生存情景
        2.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的安新白洋淀苇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艺术特征及工艺
    3.1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艺术特征
        3.1.1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类别
        3.1.2 安新白洋淀苇编制品的形态之美
        3.1.3 安新白洋淀苇编制品色彩的自然之美
        3.1.4 安新白洋淀苇编制品材质的竹性之美
        3.1.5 安新白洋淀苇编制品的纹样之美
    3.2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艺术风格
    3.3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工艺流程
        3.3.1 苇编材质及特点
        3.3.2 工具介绍
        3.3.3 苇编的工序
        3.3.4 技艺介绍
    3.4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创新发展
        3.4.1 传统苇编的价值
        3.4.2 对传统苇编的创新
        3.4.3 安新白洋淀苇编的发展创新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编制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4.1 编制元素主要类别及特征
        4.1.1 立体型编制类型
        4.1.2 扁平型
        4.1.3 结合型
    4.2 现代服饰中频现的编制元素
    4.3 编制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4.3.1 中外服装设计师典型案例
        4.3.2 2018 /2019年流行趋势案例
        4.3.3 设计师及学生作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探索实践
    5.1 现代服饰设计特点
        5.1.1 创新性
        5.1.2 立体表现元素
        5.1.3 民族民间元素
        5.1.4 各种新型创造性元素
    5.2 安新白洋淀苇编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
        5.2.1 安新白洋淀苇编元素中的工匠精神与自然体验
        5.2.2 安新白洋淀苇编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设计视角
    5.3 安新白洋淀苇编对现代服饰及设计的意义
        5.3.1 现代服饰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5.3.2 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5.3.3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及前景
    6.1 灵感来源
    6.2 设计作品分析
    6.3 作品制作过程
        6.3.1 作品色彩与面料
        6.3.2 成品制作
        6.3.3 创作实物
    6.4 设计作品创新点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割晒机与打捆机研究现状
        1.2.2 国外打捆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油菜割捆机喂入压缩打捆部件总体设计方案
    2.1 主要工作性能指标的确定
    2.2 割捆机工作形式
    2.3 割捆机喂入压缩打捆部件的设计方案
        2.3.1 喂入机构
        2.3.2 送绳机构
        2.3.3 打结器
        2.3.4 捆结离合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
    3.1 传动系统设计
    3.2 喂入机构
    3.3 送绳打结机构
    3.4 捆结离合机构
        3.4.1 离合凸轮机构的设计
        3.4.2 离合凸轮机构设计方法的确定
        3.4.3 离合凸轮机构的参数分析
        3.4.4 离合凸轮的设计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模型的仿真分析
    4.1 三维几何模型建立
        4.1.1 打捆装置零部件建模
        4.1.2 打捆装置模型装配
    4.2 仿真分析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的性能试验
    5.1 试验装置的试制
    5.2 样机试验
    5.3 试验条件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2.2 唐纳德·休斯的环境史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古籍与地方志
        1.3.2 新疆农业开发与人口研究
        1.3.3 绿洲农业研究
        1.3.4 塔里木河水系变迁及流域用水制度
        1.3.5 新疆环境变迁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开发历程
    2.1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
    2.2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绿洲农业
    2.3 清以前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历程
        2.3.1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
        2.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开发
        2.3.3 明清之际的的农业开发
第三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方式
    3.1 清代南疆地区的农业政策
        3.1.1“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下的农业政策
        3.1.2 南疆弛禁与“南北并重”的政策调整
        3.1.3 新疆置省后的农业政策
    3.2 开发组织模式
        3.2.1 农业管理体系与组织模式
        3.2.2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关系
    3.3 农业开发的技术体系
        3.3.1 农产品种类及种植结构的变化
        3.3.2 耕种技术的发展
        3.3.3 农田水利技术的更新
    3.4 农田水利工程修筑阶段性发展历程
        3.4.1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3.4.2 农业恢复期水利设施建设的继续发展
        3.4.3 农业兴垦期水利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
        3.4.4 农业深化发展期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高潮期
第四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人口增殖
    4.1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土地垦殖
        4.1.1 乾隆中期至道光初期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1659-1828 年)
        4.1.2 道光初年至光绪初期的兴垦时期(1828-1884 年)
        4.1.3 光绪建省后的深化发展时期(1884-1911 年)
    4.2 清代南疆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开发规模的影响——以和阗为例
        4.2.1 回汉隔离政策与和阗农业的恢复
        4.2.2 南疆弛禁与和阗农业缓慢发展
        4.2.3 新疆置省与和阗农业的迅速发展
    4.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人口的增殖
第五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生态影响
    5.1 农业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 塔里木河流域水系与绿洲
        5.1.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争水矛盾的频发
        5.1.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则的细化
    5.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影响
    5.3 清末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5.3.1 农业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5.3.2 农业开发对动物的影响——以新疆虎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宁都客家民俗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民俗的涵义
        (二)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三)汉语方言与民俗的研究现状
        (四)宁都客家方言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民俗词语材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宁都县基本概况
    一、宁都县人文地理概况
    二、宁都县的建置沿革
    三、宁都客家话的归属及使用情况
    四、宁都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
    五、宁都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
第二章 从宁都礼仪民俗词语看其民俗文化
    一、生育习俗
        (一)孕期
        (二)生产
        (三)喜贺
        (四)小结
    二、婚嫁习俗
        (一)婚前
        (二)结婚
        (三)婚后
        (四)再婚
        (五)小结
    三、丧葬习俗
        (一)死亡的替代语
        (二)丧葬习俗中的仪礼
        (三)小结
第三章 从宁都物质生活民俗词语看其民俗文化
    一、饮食习俗
        (一)茶类礼俗词
        (二)酒类礼俗词
        (三)主食
        (四)食物烹调技法类词
        (五)小结
    二、农业生产习俗
        (一)水稻种植与收藏
        (二)席草种植与加工
        (三)小结
    三、岁时节日习俗
        (一)大年
        (二)“上元节”及其他岁时节日习俗
        (三)小结
    四、游艺习俗
        (一)民间歌谣
        (二)言麻
        (三)民间游戏娱乐
        (四)小结
第四章 宁都客家民俗词语民俗文化特点
    一、反映民俗历史生活的文化遗迹
    二、反映生活习惯方式的文化现象
    三、反映人们社会心理的文化观念
        (一)尊老敬宗的思想观念
        (二)趋吉避凶的思想观念
        (三)鬼神迷信的思想观念
        (四)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五)外来文化的思想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处理方法的研究
    1.1 秸秆还田
    1.2 秸秆用作工业原料
    1.3 秸秆综合利用
2 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1 农户行为理论
    2.2 影响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
3 总结

(9)南方林下饲用植物压块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饲用植物压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南方林下饲用植物压制设备的设计
    2.1 压制设备的工作基本原理
    2.2 压制设备的设计概述
        2.2.1 箱体部件设计
        2.2.2 施压装置设计
        2.2.3 出料装置设计
    2.3 控制系统
3 结束语

(10)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一章 黎族造物的野性思维
    第一节 黎族造物的自发性及集体表象
        一、 原始生存意识下的造物发生
        二、 黎族造物的群体行为
        三、 集体表象与黎族造物的精神属性
    第二节 黎族造物的“神秘性”思维
        一、 黎族的认知方式与“神秘性”思维
        二、 神秘性思维与黎族造物的内容选择
        三、 神秘性思维在黎族造物形式上的反映
    第三节 黎族造物的“互渗律”
        一、 “互渗律”决定造物中人与图腾的转换观念
        二、 神灵物象的人格化
        三、 原型与象征物的互渗
第二章 黎族原始宗教的造物投射
    第一节 自然神灵的物化
        一、 雕刻出来的祈祷
        二、 芒果树上的大皮鼓
        三、 三块石头垒出的敬畏
    第二节 造物的图腾与禁忌
        一、 蚺蛇:密林中的庇护与“蛇郎”
        二、 甘工:狩猎族群的鸟羽与神话时代的禾魂
        三、 色顺:竹子的孩子与氏族
    第三节 祖先与创物的观念
        一、 石祖:祖先鬼与生殖的复合体
        二、 黥刺:上世宗祖的认亲标志
        三、 大力神纹:祖先英雄的象征
第三章 黎族生活与造物:设计发生学
    第一节 质朴生活与衣着的早期形态
        一、 从设计发生看黎民的“贯首服”
        二、 “绩木皮为衣”:纺织前的美服
        三、 遮羞与护体:“腰布”的形制
        四、 “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原始棉种与用棉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原始器具
        一、 匏:采集时代的渡河方式设计
        二、 独木器:设计的木器时代
        三、 编织器:竹、草、藤编就的日常生活
        四、 陶器:黎家生活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聚落生活的居住方式
        一、 船形屋:地理及生产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 “谷仓”:原始社会共享关系的表征
        三、 “隆闺”:两性生活的隐喻
第四章 黎族生产方式的工具创生
    第一节 山栏稻:刀耕火种的祭献
        一、 前期准备:率性而为
        二、 钻木取火:点燃丰收的希望
        三、 播种—守护:戳穴棒与叮咚的变奏
        四、 盛装的礼仪:开镰收割
        五、 晒谷场上的喜悦:舞者与道具
    第二节 狩猎与捕鱼:猎手的智慧
        一、 山林间的猎器与诱惑的陷阱
        二、 投矛刺鱼与溪流中的利器
    第三节 收获之路:原始运输的方式
        一、 竹筏输物:简易随行的水上工具
        二、 独木成舟:神话时代的创造
        三、 板轮牛车:功能与形式
第五章 黎族造物的技术实现
    第一节 早期制衣技术的显现
        一、 剥树捶衣:见血封喉树的见证
        二、 踞织腰机:织造技术的原始印记
        三、 缬花黎布:纺、染、绣的技艺升华
    第二节 原始凿刻技术的遗存
        一、 刳木成器:从熏烧到剡斫
        二、 雕饰刻纹:刮削兽骨的技艺
    第三节 原初制陶技术的活化石
        一、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方法
        二、 露天烧造:柴堆上的烧成技术
    第四节 编织与营造技术
        一、 竹、藤、草编织技术的分类
        二、 船形屋:营造技术与演变
        三、 辁:制轮技术的原始遗存
第六章 黎族造物的生命与精神创造
    第一节 初创的造物形式美感
        一、 对自然提炼式的模仿:具象形式的处理
        二、 几何造型中的美感:抽象形式的运用
        三、 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意象形式的表现
    第二节 锦上花:黎族服饰图案的生命意象与风格比较
        一、 从“孕育”到“庇护”:“崇拜”的图案
        二、 渔猎采集走向农耕定居:“生产”之纹饰
        三、 宗教的神圣迈入世俗的欢快:“生活”的描绘
        四、 由庄重肃穆到明丽生动:黎族服饰图案的风格划分
    第三节 涅面文身:黥刺的精神象征与形式比较
        一、 神秘的“打登”:痛苦的悲怆与有意味的庇护
        二、 近观其形:“庇护之神”烙印下的深沉形式
第七章 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与转折
    第一节 物化的文字
        一、 刻木为契:古老的记事方式
        二、 “插星”与“禁星”:物的语义标记
    第二节 造物的女性角色
        一、 造物主体:生活、生产的支配者
        二、 母系氏族:女性丰沛的创造力
        三、 制度遗俗: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
    第三节 造物的交流与转折
        一、 火耕迈入稻作:铁器与土砻
        二、 原始崇拜相遇道教神只:灵符与道化题材
        三、 汉化的近世理想:黎族图案中的吉祥符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之调查内容
    二、 黎族筒裙上的汉字“千言锦书”全文
    三、 撰写本文的主要田野考察概要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清单

四、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田园综合体的农业景观设计研究[D]. 丁亚萍.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3]BJHM公司在雄安新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李小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安新白洋淀苇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钱旭林.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5]油菜割捆机打捆装置的设计研究[D]. 何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6]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D]. 邓一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7]宁都客家民俗文化词语研究[D]. 邓祥瑞.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8]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研究综述[J]. 刘旭凡,冯紫曦,孙家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S2)
  • [9]南方林下饲用植物压块机的研制[J]. 陈斌,罗迎社,罗树凌,冯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05)
  • [10]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D]. 袁晓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4)

标签:;  ;  ;  ;  ;  

我国芦苇收割机械化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