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一、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闫雪燕[1](2021)在《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其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事关沿线1.2亿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库湾是水库水质安全的敏感区,调水过程库湾水质直接关系到调水安全。本研究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对丹江口水库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依据丹江口水库调水水流方向,从入库口到调水口,共设置18个采样点,其中包括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类型的库湾(强度干扰、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研究了调水背景下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和不同强度人类干扰下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CCA分析和RDA分析等方法具体探讨了丹江口水库丹库水文和水质理化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为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中线工程生态调度和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积累重要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丹江口水库水位年季变化显着,秋季水位最高,春季水位最低;渠首调水口流速和流量春季最大,冬季最小。各样点的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均达到I类地表水评价标准;高锰酸盐指数(CODMn)含量不超过4 mg/L,达到II类地表水评价标准。入库口黑鸡嘴、库心和调水口渠首溶解氧浓度比库湾高,库湾与之相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水体水质次之。库湾胡寨的叶绿素a(Chl.a)浓度最高,此样点是人类活动干扰强的区域,营养盐易于在此富集,为藻类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库湾水体的管理和控制。2.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由7门71属104种组成,夏季丰度最高,物种最多,优势种最丰富,春季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最少,丰度最低。各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春季为硅藻-绿藻型,夏季为绿藻-硅藻型,秋季为蓝藻型,冬季为蓝藻-绿藻-硅藻型。春季硅藻成为绝对优势物种;夏季优势种主要属于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秋季优势种主要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冬季优势物种主要属于硅藻门。从入库口黑鸡嘴经库心、库湾到调水口渠首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是先下降后升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夏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冬季节浮游植物群落更稳定,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Pearson相关分析和CCA分析发现,水位、流速、水温、pH、水深、TP、ORP和Cond是影响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会对物种群落产生影响,优势物种在维持浮游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丹江口水库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由7门66属99种组成,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丰富,夏季丰度最高,优势物种最多,春季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最少,丰度最低。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春季为硅藻-绿藻型,夏季为蓝藻-绿藻-硅藻型,秋季为蓝藻型,冬季为绿藻-硅藻-蓝藻型,与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并不完全相同。春季硅藻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绿藻;夏季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成为主要优势类群;秋季优势物种主要属于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冬季硅藻门和绿藻门成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处于关键地位,优势种过度繁殖时会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Pearso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显示:水位、水温、DO、ORP、TP、Cond和pH是影响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的库湾,轻度干扰的全店样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中度干扰的宋岗次之,强烈干扰的胡寨最低。干扰强度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强干扰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弱干扰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小。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显着下降。夏季浮游植物个体分配更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秋季多样性指数值降低,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变简单,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吴龙洋,阎希柱,杨军[2](2021)在《杏林湾水库上游水域水华期和非水华期水质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查明厦门市杏林湾水库上游水域水华期和非水华期水质变化情况,对17个水体主要指标(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盐度、电导率、浊度、透明度、叶绿素a浓度、总碳、总有机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正磷酸盐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水华期和非水华期叶绿素a浓度(μg/L)分别为121.31±18.89 (μg/L)和28.53±2.82 (μg/L),两者差异极显着(P <0.01),并且两个时期的理化因子与叶绿素a间无显着的相关性(P> 0.05),两个时期的理化因子除水温、氧化还原电位、铵态氮、总磷以及正磷酸盐外,其余因子均存在显着(P <0.05)或极显着差异(P <0.01)。此外,水华期和非水华期的综合营养指数分别为78.32±2.63和72.24±2.57,可见,该水域在这两个时期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李锋[3](2021)在《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二滩水库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的下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人类社会服务功能。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环境调查中重要组成部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与水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联系。监测水库浮游植物及水质状况对保障水库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探明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内在联系可为制定合理的水库调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对二滩水库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四季调查研究,分析了水库不同季节各采样断面水质状态、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以及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环境因子及水质二滩水库水质周年处于Ⅱ-Ⅲ类。5个采样断面周年WT(水温)变化范围为13.8~31.0℃,p H(酸碱度)变化范围为8.3~9.3,DO(溶解氧)变化范围为8.6~12.7mg/L,EC(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61.4-309.0 us/cm,HG(硬度)变化范围为1.59~6.03mmol/L,TN(总氮)变化范围为0.149~1.182 mg/L,NO2--N(亚硝酸盐氮)变化范围为0.003~0.035 mg/L,TP(总磷)变化范围为0.006~0.176 mg/L,CODMn(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范围为1.45~7.28 mg/L,Chl a(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212~7.383ug/L。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差异显着,周年整体WT夏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p H、TP、NO2--N、Chl a秋季显着高于其它季节;EC、TN冬季显着低于其它季节,HG冬春季显着高于夏秋季,CODMn秋季>夏季>春季。二滩水库水环境因子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总体上支流断面WT和p H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支流断面夏秋季DO显着高于干流断面,氮磷含量支流断面也处在较高的水平,支流断面夏季CODMn、Chl a显着大于库心和坝前,HG在断面上体无显着差异。就水环境因子总体而言,二滩水库处于贫营养化型偏中营养状态,营养化程度季节上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空间上呈现出呈现出ET-3>ET-4>ET-1>ET-2>ET-5,支流高于干流,库尾大于坝前。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状况周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4种(属),其中绿藻门49种(属),硅藻门43种(属),蓝藻门13种(属),裸藻门10种(属),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种类较少。在季节上呈现出冬>夏>春>秋。浮游植物密度全年变化范围为0.205~3.502×106ind./L,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为0.20~1.62 mg/L,且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呈现出ET-3>ET-5>ET-4≈ET-1>ET-2。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在不同断面间演替不明显,但在不同季节间演替较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1~3.96,以夏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冬春季较低;断面上以ET-3、ET-5和ET-1较高。Pielous均匀性指数为0.70~0.93,季节上以春夏冬季相近,秋季较低,断面上以ET-1>ET-2>ET-3≈ET-5>ET-4。以这两种多样性指数评价,二滩水库水体处在无污染或轻污染状态。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水体理化性质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N与浮游植物密度显着正相关、CODMn与浮游植物密度极显着正相关、WT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 H和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HG、WT、p H和EC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物种丰度的主要因子。4.与历史数据差异对比研究与2016-2017年历史数据对比,二滩水库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在季节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春季到秋季富营养状态先升高,再在冬季下降。与2010-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比,水体TN、TP、CODMn都显着的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改善;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绿藻-硅藻类型;在季节上,浮游植物种类数多于历史数据;浮游植物多样性变化范围相近,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

庄乾[4](2020)在《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空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然保护地是人为划定的区域,它通过法律等其他方式,使自然及其相关的生态服务得到长期保护。随着世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及自然生境的快速消失,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在保护珍稀物种、生态系统、自然遗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建立,以及因各类自然保护地长期存在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成为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地方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发展方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较系统全面地综述了国内自然保护地发展的历程和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海洋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发展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地成为迫切需求。本文以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发展为例,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和管理现状。结合海洋自然特征,论证分析了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的空缺状况。为了促进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多样化发展,本文研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厦门海岸带自然区域,将其作为海洋自然保护地的预选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参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等7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评价标准规范,构建了包括典型性等10项评价指标在内的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对9处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保护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保护价值从大到小依次是杏林湾湿地、下潭尾湿地、火烧屿、鳌冠岸线、小嶝岛、鳄鱼屿、同安湾西侧岸线、马銮湾湿地、海沧湾岸线。运用黄金分割优选法,筛选出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预选区,并提出准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将其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延伸的重要补充。在对准自然保护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准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及厦门湾跨行政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及建立相关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构建了包括准自然保护地在内的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本文对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研究依据,同时准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也补充了自然保护地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唐洁[5](2020)在《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文中认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灌水利工程,升钟水库不仅为南部渠系沿途乡(镇)和南充市城区提供应急后备水源,还已发展为集观光、运动、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AAAA级湖泊型风景旅游区,对南充市的各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库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库区功能。本文通过对升钟水库的全面监测以及南充市对水库的10年监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水库水质进行分析。计算其各种外源污染输入的污染量,制定适合水库的环境保护实施方案,为水库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升钟水库的全面监测以及南充市对水库四个点位的1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水库水质现状以及近10年来的四个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水库水质进行分析,水库水质大部分处于超标状态,Ⅱ类水质比例为45%;水库四个常年监测点位2011-2017年水质状况稳定,2013-2017年都已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升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较好,72%处于贫营养状态,2%处于轻营养化状态。其主要污染指标为CODcr、TP和TN;主要污染地区有库中库以及各类排污口区域。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的结果近似,比单因子指标法达标水体多了近20%。结合水质情况对输入性的外源污染类型进行确定,计算各类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贡献量及各类污染贡献比值,分析造成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负荷构成分析表明,库区周围乡镇生活对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贡献最大,TP、TN、氨氮和COD贡献占比分别为27.63%、40.32%、58.62%和38.21%;其次为水库周边的乡镇的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再次是库中库养鱼污染。升钟水库污染表现为有机污染,要使升钟水库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必须控制有机污染源的摄入。从污染负荷来源分析可知,主要污染来源为周围乡镇生活、库中库及畜禽养殖,因此需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升钟水库进行环境容量的计算,为各类外源污染的削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然后,建立水库的三级分类污染预警机制,预警分为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级,便于了解水库污染防控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库区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治理研究,提出库中库以及排污口等污染严重的地区采用以“人造荚膜”型的多功能复合颗粒为中心的治理方案,最终实现升钟水库所有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恢复水库功能。

吴龙洋[6](2019)在《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对杏林湾水华的响应》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厦门市杏林湾水库上游水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08月至2016年11月对该水域水体的温度(T)、溶解氧(DO)、氨氮(NH4+-N)、氧化还原电位(ORP)、总氮(TN)、亚硝酸盐(NO2--N)、总磷(TP)、叶绿a(Chl a)等理化因子进行了监测,采用HT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水体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水华期和非水华期叶绿素a浓度差异极显着(p<0.001),两个时期的理化因子与叶绿素a间无显着的相关性,两个时期的理化因子除水温、氧化还原电位、铵态氮、总磷以及正磷酸盐外,其余因子均存在显着(p<0.005)或极显着差异(p<0.001)。根据Carlon营养状态法计算的综合营养指数显示,水华期为78.32±2.63,非水华期为72.24±2.57,在两个时期,该水域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2)水华期水体细菌丰度低于非水华期。两个时期细菌多样性差异显着(p<0.05)。菌群的香农-维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5.50-7.60之间,两个时期分别平均为6.03,7.10,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网络分析显示,非水华期物种多样性高于水华期。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两个时期优势菌群分属于蓝藻、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中性模型显示,细菌群落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可能与该水域长期处于重度富营养化有关。

敖冬[7](2018)在《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与景观水质保障理论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缺水城市可用于生态用水的天然水资源较少,为防止城市水体水质恶化,需将再生水作为其补水水源。但由于再生水营养物浓度高等,导致城市水体水质难以满足基于水环境系统健康制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评价目标,阻碍了再生水回用。然而,多数城市水体的主要功能是营造城市水环境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因此需要强调其景观功能。另外,虽然再生水的高氮磷易引起藻类生长使其景观功能下降,但其低悬浮物有利于景观功能的提升,所以需从城市水体的景观功能去评价再生水补水对其水质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城市水体的景观功能,指出应注重其景观水质,并通过推导分析,提出了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控制指标。基于此,根据该控制指标的计算原理,分析影响它的主要污染物,并以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为突破点,将上述污染物与其在水体中相关水质参数的物理、生物等相关过程数值化,构建了具有城市水体特点的景观水质模型。并针对再生水高氮磷低悬浮物的水质特点,借助模型模拟,揭示了再生水补水对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影响,提出了再生水补水优化方案及其景观水质改善策略。最后,以规划有再生水补水的西安市为例,研究了保障缺水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此研究可为缺水城市水体景观水质保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将水体透明度(SD)作为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控制指标。现有用于评价城市水体的地表IV或V类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其主要承担的景观功能不相匹配,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的景观功能进行评价,容易导致指标过于严格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城市水体的主要功能,以其景观功能为出发点,提出应着重关注含色度和浑浊度等视觉感官性状的景观水质,来评价其水质状况。并考虑要模拟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质的影响,需选择可计算的参数作为其控制指标。最后,根据城市水体色度和浑浊度的产生机制及水体SD的理论内涵与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影响两者的污染物分布及其程度,论述了以SD作为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2)构建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模型。根据SD计算方法,并基于城市水体污染物特征,提出了以对光衰减贡献较大的藻类、残渣物和无机悬浮物作为变量的SD计算模块。然后根据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扩散、生物转化和与底泥相互作用等过程,构建了各变量的计算模块。其中,藻类包括其生长、死亡和被浮游动物捕获等过程;残渣物包括藻类和浮游动物的死亡、捕获未利用藻类、矿化和与底泥相互作用等过程;无机悬浮物则只与底泥相互作用相关。并针对城市水体水浅、底泥易悬浮的特点,强化了无机悬浮物、营养盐和残渣物等污染物在底泥悬浮时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过程。基于此,将藻类、残渣物和相关物质采用碳、氮和磷三种形式来使其参与的生物转化等过程数值化,形成闭环的景观水质模块。最后,选择MIKE3作为数值求解软件,并通过将构建的景观水质模块与其水动力模块的镶嵌耦合,完成了具有城市水体特点的景观水质模型构建。(3)基于水质模拟提出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的优化方案及其景观水质改善策略。根据城市水体特点,分别选取汉城湖和兴庆湖作为城市河道型和湖泊型水体的代表,经过长期数据对汉城湖和兴庆湖景观水质模型参数的反复率定,使得其各指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补水条件对其景观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城市水体都可通过调节水源中再生水占比,最大程度的发挥再生水低悬浮物弥补其高营养盐带来的藻类生长对SD影响的优势,节约其用水量,优化再生水补水方案。但是两类水体间其优化组合对应的再生水占比及其所需补水量有所差异。以SD≥70 cm为例,对于汉城湖和兴庆湖,在5-10月份,再生水占比分别为35-45%和25-35%;11-4月份,分别为85-100%和75-100%时,其补水组合为最优。且在相同条件下,相比兴庆湖,汉城湖所需补水量对应的水力停留时间可更长,其差异可达35.7%。通过对两类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优化方案的综合分析,提出可通过合理配置水源、优化水体流态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等策略,改善城市水体景观水质。(4)以西安市为例,研究保障缺水地区再生水补水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首先,根据规划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八水绕长安”中湖池系统的再生水补水方案。其次,通过群体分布法对14个西安市湖池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其景观水质保障目标为SD≥70 cm。最后,通过WEAP建立的西安市水资源配置模型,得出各湖池补水的水质和水量,并借助景观水质模型模拟的SD值,对各湖池景观水质进行评价。通过不同预案的水源配置和水质模拟的结果表明,将再生水作为湖池补水水源,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湖池总需水量,且其SD平均增加13 cm,湖池景观水质有所改善。然而在规划年内,部分湖池的SD仍较低,其均值为45 cm。经进一步的配置模拟分析表明,可通过调节补水中再生水占比发挥再生水低悬浮物对景观水质改善优势,节约7.6%湖池总用水量,使其SD平均增加12 cm;或可根据地势将湖池串联,降低63.3%串联湖池所需补水量,节约10.2%湖池总用水量,使其SD全部达到景观水质保障目标。因此,以西安市为例,提出可将再生水利用及其合理配置和湖池串联等作为改善缺水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有效策略。

朱珍香[8](2018)在《基于高频观测的杏林湾浮游植物演替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探讨了景观特征与总叶绿素的关系,基于高频采样分析杏林湾水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光合活性、不同粒径组成的变化情况,研究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光合活性、不同粒径细胞丰度的关系,揭示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不同粒径细胞丰度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杏林湾水库所在的后溪流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为主,下游建设用地比例逐渐增加。与2013年相比,2017年下游建设用地显着增加。后溪流域上游林地比例高,起到了涵养水源和保护维持水质的作用,下游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增加了水体氮磷含量,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得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上游。2.杏林湾水库环境因子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监测期间水位、水温、盐度、pH、DO、TN和TP均呈增加趋势,降水、透明度和N:P呈下降趋势。蓝藻、绿藻和硅藻的叶绿素浓度分别为0-198.58μg/L,0-322.40 μg/L和5.14-668.83 μg/L。蓝藻光合活性大部分时间为0,绿藻波动性较大,硅藻较稳定且值较高。浮游植物叶绿素与其相应的光合活性在监测期间内变化趋势相同,及蓝藻和硅藻呈上升趋势,绿藻呈下降趋势。3.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表现为:降水和氮磷比对蓝藻、硅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以及总生物量呈负的影响,对绿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呈正的影响;水温、盐度、pH、溶解氧、总氮和总磷对蓝藻、硅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以及总生物量呈正的影响,对绿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呈负的影响。环境因子对蓝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影响湿季比干季显着,而对硅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影响干季比湿季显着。环境因子与不同藻类光合活性的关系与它们相应的叶绿素关系相似。2016年湿季、2016-2017年干季、2017年湿季和总研究期间的RDA分析结果中第一、二排序轴环境因子共分别解释了67.8%、39.1%、54.4%和36.5%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并分别解释了44.4%、47.1%、46.2%和40.9%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变化。4.2017年监测期间,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组成上以3-10 μm和10-20μm的浮游植物为主,3-10 μm的细胞丰度比例在0.62-74.4%之间,10-20 μm的细胞丰度比例在23.6-87.4%之间,两者之和基本都在80%以上,冬春季相对较低。3-10 μm和10-20μm粒径细胞丰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其他粒径细胞丰度高出1至2个数量级。20-60μm 粒级的浮游植物在1-3月和12月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他粒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比例很低。水温、水位、透明度、总氮、总磷和氮磷比是影响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RDA分析结果中第一、二排序轴环境因子共解释了30.1%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3-10 μm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着,其它粒径细胞丰度以及总细胞丰度与生物量都呈显着正相关。

李瑞兴[9](2016)在《人工渗滤对滨海城市水体脱氮除磷效能的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水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体受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城市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对厦门主要城市水体(筼筜湖、杏林湾)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各取样点中NH4+-N,TN,TP含量普遍偏高,属于劣Ⅴ类水。另外,各取样点盐度差异较大,其中,筼筜湖盐度普遍较高,为27‰~30‰,接近海水盐度(厦门海域盐度为30‰),而杏林湾外围水体盐度仅为5‰左右,内部水体盐度为0‰。人工渗滤系统作为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微污染水体的治理中被广泛应用。针对厦门城市水体低C/N,低浓度磷及含有一定盐度的特点,本研究对人工渗滤系统进行了优化。通过筛选外碳源补给填料及高性能除磷填料,构建了人工渗滤系统,考察了其对不同盐度城市水体的脱氮除磷效果。系统运行后期,对填料中磷的形态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除磷机制,并对填料饱和后的处理途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为厦门市等滨海含盐城市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厦门地方特点,以竹子,树皮,木屑三种天然有机材料为备选外碳源补给填料,开展了外碳源释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树皮填料释碳稳定持久,是最佳的外碳源补给填料。以海蛎壳、废砖块、水泥块、煤渣、火山岩为备选除磷填料,在盐度为0‰和30‰条件下,进行了除磷填料的筛选,结果表明,水泥块及煤渣对两种盐度的水体除磷效果均较好,因此,水泥块及煤渣是最佳除磷填料。(2)采用静态实验及动态吸附柱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海水盐度对高效除磷填料(水泥块和煤渣)除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盐度条件下,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均可描述煤渣及水泥块对磷的吸附过程,随着盐度的逐渐升高,水泥块和煤渣的饱和吸附量先下降后上升,但总体上盐度的存在对填料吸附磷具有抑制作用。动态吸附柱实验结果与静态实验结果相一致。(3)以树皮为外碳源补给填料,以水泥块及煤渣为除磷填料构建了人工渗滤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对不同盐度的受污染模拟海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在盐度分别为0‰、5‰、30‰条件下,水力负荷为5cm/d时,各系统对氨氮,总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2.14%、89.52%、81.54%;93.48%、89.56%、77.24%;65.19%、36.03%,53.07%。水力负荷为10cm/d时,相应去除率分别为96.1%、97.43%、95.66%;80.41%、65.19%、39.47%;67.03%、37.25%、56.45%。水力负荷的提高对氨氮及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明显降低。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考察了红树植物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的存在对氨氮及总磷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大幅提高了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通过对不同处理单元出水进行分析可知,系统的脱氮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一单元,而除磷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二单元。(4)系统的除磷作用主要依靠水泥块的吸附沉淀。通过对系统表层和底层水泥块中磷的含量进行分析可知,磷在系统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底层水泥块的全磷含量要远远高于表层,这主要是由水流方向决定的。通过对水泥块中磷素形态进行分析,水泥块吸附前后的Loosely-P含量变化最大,说明水泥块对磷酸盐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约占去除总量的54%左右。其次分别为Al-P(23.3%),Ca-P(20.3%),通过化学沉淀去除的磷素约占去除总量的43.6%。

王静,刘瑞志,李捷,钱骁[10](2014)在《厦门市杏林湾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文中提出杏林湾水库是厦门市重要的中型水库之一,是兼具防洪、灌溉等功能的集美区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根据杏林湾水库"十一五"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杏林湾水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杏林湾水库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综合污染指数法表明,杏林湾水库处于基本合格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杏林湾水库基本处于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库有机污染指数为一般状态。其中,上半年和丰水期是各类污染相对集中的时段,各类污染风险相对较高。

二、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1.1 浮游植物生物学特征
        1.1.2 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1.1.3 浮游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2 丹江口水库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分布
    2.2 采样时间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1 水质及生物样品采集
        2.3.2 样品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丹江口水库水文与水质分析
        3.1.1 丹江口水库水文特征
        3.1.2 丹江口水库水质特征
        3.1.3 丹江口水库水文与水质相关性分析
        3.1.4 小结
    3.2 调水过程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3.2.1 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3.2.2 丹库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组成
        3.2.3 丹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3.2.4 丹库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2.5 小结
    3.3 不同干扰强度下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差异
        3.3.1 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3.3.2 库湾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组成
        3.3.3 库湾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3.3.4 库湾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3.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丹库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特征
        4.1.2 调水影响丹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1.3 丹库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杏林湾水库上游水域水华期和非水华期水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理化指标的测定
    1.3 综合营养指数
    1.4 TN/TP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理化因子与叶绿素a
    2.2 综合营养指数TSIc
    2.3 与地表V类水部分指标的比较
3 结论

(3)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浮游植物的定义与功能
        1.2.1 浮游植物定义及生态位
        1.2.2 浮游植物评价体系
    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4.1 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4.2 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5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
    1.6 二滩水库水质与水生生物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绪论
    2.1 二滩水库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意义
第3章 水环境因子
    3.1 研究方法
        3.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3.2.2 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3.2.3 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
    3.3 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1 研究方法
        4.1.1 采样时间与断面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3 数据处理
    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空间变化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2.2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4.2.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处理
    5.2 研究结果
        5.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RDA分析
        5.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CCA分析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数据对比研究
    6.1 研究结果
        6.1.1 水环境因子变化
        6.1.2 综合富营养化指数
        6.1.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
    6.2 分析与讨论
        6.2.1 水环境因子差异分析
        6.2.2 综合富营养化状态差异分析
        6.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不足
    7.1 总结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4)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空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发展概况
        2.1.1 国外自然保护地发展概况
        2.1.2 国内自然保护地发展概况
    2.2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及意义
        2.2.1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
        2.2.2 建立自然保护地的意义
    2.3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
        2.3.1 自然保护地规划
        2.3.2 自然保护地分区管理
        2.3.3 自然保护地评价
    2.4 自然保护地的类型
        2.4.1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
        2.4.2 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地类型
        2.4.3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
        2.4.4 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
第3章 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概况与保护空缺
    3.1 厦门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海洋资源概况
        3.1.3 海洋环境质量
        3.1.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3.2 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发展及类型
        3.2.1 海洋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
        3.2.2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2.3 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
    3.3 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现状及问题
        3.3.1 空间分布
        3.3.2 主管部门
        3.3.3 保护与利用
        3.3.4 存在的问题
    3.4 保护空缺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分析原则
        3.4.3 保护空缺状况
        3.4.4 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范围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模糊综合评价简介
    4.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2 确定评判集
        4.2.3 确定评价要素权重子集
        4.2.4 建立隶属函数
        4.2.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2.6 确定最终得分
第5章 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预选区保护价值评价过程及结果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预选区保护价值
        5.1.1 预选区概况
        5.1.2 评价过程
        5.1.3 结果分析
    5.2 厦门海洋准自然保护地现状调查
        5.2.1 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5.2.2 存在的问题
第6章 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发展对策
    6.1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6.1.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6.1.2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6.1.3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6.1.4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6.1.5 保护海洋生态文化
        6.1.6 构建海上生态廊道
        6.1.7 加强合作交流
        6.1.8 协调保护与适度开发的矛盾
    6.2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6.2.1 构建保护地体系的必要性
        6.2.2 基本原则
        6.2.3 分类体系
        6.2.4 保护对象
        6.2.5 空间分布
第7章 论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升钟水库流域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概况
        2.2.2 水文气象概况
        2.2.3 流域水系概况
    2.3 社会经济及水利工程概况
第三章 升钟水库监测评价
    3.1 引言
    3.2 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设
        3.2.1 监测断面的布设
        3.2.2 监测点位的布设
    3.3 现场采样和水样的保存运输
        3.3.1 现场采样
        3.3.2 水样的保存
    3.4 样品的测试
    3.5 数据处理
    3.6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3.6.1 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
        3.6.2 模糊数学法评价结果
        3.6.3 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3.6.4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源贡献比值分析
    4.1 污染源分类分析
        4.1.1 点源污染
        4.1.2 面源污染
    4.2 各类污染贡献比值分析
        4.2.1 生活污水
        4.2.2 农田种植业面源污染
        4.2.3 养殖业面源污染
        4.2.4 水产养殖面源污染
        4.2.5 大气降尘、降雨污染
        4.2.6 旅游业面源污染
        4.2.7 输入性污染
        4.2.8 入库总量
    4.3 污染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升钟水库保护实施方案
    5.1 引言
    5.2 水环境容量估算
        5.2.1 水环境容量估算模型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
    5.3 外源性污染的消减
        5.3.1 生活污染的消减
        5.3.2 库中库污染的消减
        5.3.3 规模化畜禽污染的消减
    5.4 水库污染预警的分类
        5.4.1 污染预警分类原则
        5.4.2 污染预警分类结果
    5.5 治理研究
        5.5.1 治理材料的选择
        5.5.2 方案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清单

(6)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对杏林湾水华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水体富营养化
    1.2 细菌的分类地位
    1.3 蓝藻水华概述
        1.3.1 蓝藻简介
        1.3.2 水华
        1.3.3 蓝藻水华的成因
        1.3.4 影响蓝藻水华的主要理化因子
    1.4 蓝藻水华的危害
        1.4.1 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1.4.2 对养殖业的危害
        1.4.3 对水体景观的危害
    1.5 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5.3 生物方法
    1.6 蓝藻水华期间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1.7 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1.7.1 分离培养法
        1.7.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8 研究内容及目的
        1.8.1 研究内容
        1.8.2 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杏林湾水华期和非水华期理化因子的变化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水华和非水华期间水体的细菌群落特征
    3.1 材料方法
        3.1.1 水体总DNA提取
    3.2 数据处理
        3.2.1 高通量测序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
        3.3.2 细菌群落组成比较
        3.3.3 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3.3.4 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3.4 讨论
        3.4.1 水华和非水华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3.4.2 优势门类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奖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7)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与景观水质保障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缺水城市水环境建设中的再生水利用
        1.1.1 我国的城市缺水问题
        1.1.2 缺水城市水环境建设的用水需求
        1.1.3 缺水城市水体补水中的再生水利用现状
    1.2 城市水体补水的水质水量问题
        1.2.1 城市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和目标水质
        1.2.2 城市水体补水的水质与水量需求
        1.2.3 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的问题点
        1.2.4 城市水体景观功能保障的控制指标
    1.3 城市水体补水技术及发展概况
        1.3.1 补水水源保障技术
        1.3.2 水体水质保障技术
        1.3.3 关联水质模型及其应用
    1.4 论文研究概述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代表性城市水体选择
    2.2 取样和分析方法
        2.2.1 水样采集
        2.2.2 水质分析
    2.3 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情景模拟分析
        2.3.1 模型建立
        2.3.2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2.3.3 模型情景设置
    2.4 再生水补水湖池的景观水质评价
        2.4.1 景观水质目标值确定
        2.4.2 水资源配置模型选择
        2.4.3 水资源配置模型建立方法
        2.4.4 水资源配置预案及景观水质评价
3 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控制指标研究
    3.1 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指标分析
        3.1.1 单项水质指标限值
        3.1.2 综合水质评价
        3.1.3 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3.1.4 缺水城市水体水质达标的限制因素
    3.2 城市水体景观水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景观水质的定义
        3.2.2 影响景观水质的无机污染物
        3.2.3 影响景观水质的有机污染物
    3.3 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控制指标
        3.3.1 水体透明度的科学内涵
        3.3.2 水体透明度的计算及其影响水质指标
        3.3.3 透明度作为景观水质的控制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水体景观水质模型构建
    4.1 关联水动力模块
    4.2 景观水质计算模型结构分析
        4.2.1 水体透明度计算模块
        4.2.2 藻类(Chl-a)计算模块
        4.2.3 残渣物计算模块
        4.2.4 无机悬浮物计算模块
    4.3 模型计算方法
        4.3.1 计算软件选择
        4.3.2 MIKE软件计算模块镶嵌
        4.3.3 模型数值求解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质模拟的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情景分析
    5.1 情景一:河道型水体
        5.1.1 模型构建及参数率定
        5.1.2 不同补水条件下的景观水质
        5.1.3 景观水质保障的再生水补水方案优化
    5.2 情景二:湖泊型水体
        5.2.1 模型构建及参数率定
        5.2.2 不同补水条件下的景观水质
        5.2.3 景观水质保障的再生水补水方案优化
    5.3 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策略
        5.3.1 多水源配置策略
        5.3.2 水体流态的影响
        5.3.3 水力调控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实例:“八水绕长安”工程的水资源配置
    6.1 工程概要与问题分析
        6.1.1 “八水绕长安”工程中的湖池系统
        6.1.2 湖池补水条件
        6.1.3 再生水利用的需求
    6.2 湖池补水的再生水利用方案
        6.2.1 常规水资源利用潜能
        6.2.2 再生水补水方案
    6.3 再生水补水湖池的景观水质评价
        6.3.1 景观水质保障目标
        6.3.2 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水质保障功效
        6.3.3 景观水质改善的综合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高频观测的杏林湾浮游植物演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3 浮游植物与叶绿素
    1.4 光合作用与光合活性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分析测定方法
        2.2.1 理化参数
        2.2.2 叶绿素及光合活性
        2.2.3 浮游植物组成与浓度
    2.3 景观特征分析
        2.3.1 土地利用提取
        2.3.2 景观指数计算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景观及环境特征的关系
    3.1 景观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景观特征变化情况
        3.1.2 水体理化参数变化情况
    3.2 叶绿素的变化特征
        3.2.1 不同藻类叶绿素变化情况
        3.2.2 叶绿素组成变化情况
    3.3 叶绿素与景观、环境的关系
        3.3.1 叶绿素与景观特征的关系
        3.3.2 叶绿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景观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4.2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4.1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变化情况
        4.1.1 蓝藻光合活性变化
        4.1.2 绿藻光合活性变化
        4.1.3 硅藻光合活性变化
    4.2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1 2016年干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2 2016-2017年干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3 2017年湿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4 总监测时期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4.3.1 蓝藻光合活性与蓝藻生物量的关系
        4.3.2 绿藻光合活性与绿藻生物量的关系
        4.3.3 硅藻光合活性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5.1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组成及浓度变化情况
        5.1.1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组成变化情况
        5.1.2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变化情况
    5.2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与叶绿素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致谢

(9)人工渗滤对滨海城市水体脱氮除磷效能的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城市水体污染现状
    1.2 城市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2.1 人工湿地
        1.2.2 稳定塘
        1.2.3 人工浮岛技术
        1.2.4 土地处理技术
    1.3 厦门城市水体特点
        1.3.1 水质调查
        1.3.2 水质调查结果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外碳源填料及除磷填料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与预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天然有机材料浸出液组分分析
        2.3.2 除磷填料理化特性分析
        2.3.3 除磷柱体实验
    2.4 小结
3 盐度对填料除磷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填料对磷的等温吸附特性
        3.3.2 煤渣及水泥块对磷的吸附过程
        3.3.3 填料对磷素的动态吸附效果
    3.4 小结
4 人工渗滤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装置
        4.2.2 进水水质
        4.2.3 运行与管理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系统初期处理效果
        4.3.2 盐度对系统处理效果影响
        4.3.3 水力负荷对系统处理效果影响
        4.3.4 植物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5 填料除磷机制及饱和后处置途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装置
        5.2.2 样品采集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泥块全磷含量及磷形态
        5.3.2 水泥块除磷途径
        5.3.3 饱和水泥块处置途径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填料筛选
        6.1.2 高效除磷填料吸附特征
        6.1.3 人工渗流系统脱氮除磷效果
        6.1.4 水泥块除磷途径及饱和后处置途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厦门市杏林湾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数据
    1.2 评价方法
        1.2.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
        1.2.2 综合污染指数法
        1.2.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1.2.4 有机污染指数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2.2.1 年际变化情况
        2.2.2 逐月变化情况
        2.2.3 水期变化情况
    2.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2.3.1 年际变化情况
        2.3.2 逐月变化情况
        2.3.3 水期变化情况
    2.4 有机污染指数评价
        2.4.1 年际变化情况
        2.4.2 逐月变化情况
        2.4.3 水期变化情况
3 小结与建议

四、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水背景下丹江口水库丹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 闫雪燕.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2]杏林湾水库上游水域水华期和非水华期水质变化[J]. 吴龙洋,阎希柱,杨军. 环境科学导刊, 2021(02)
  • [3]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D]. 李锋. 西南大学, 2021(01)
  • [4]厦门海洋自然保护地空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庄乾.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01)
  • [5]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D]. 唐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对杏林湾水华的响应[D]. 吴龙洋. 集美大学, 2019(08)
  • [7]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与景观水质保障理论和技术研究[D]. 敖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8]基于高频观测的杏林湾浮游植物演替过程[D]. 朱珍香. 厦门大学, 2018(07)
  • [9]人工渗滤对滨海城市水体脱氮除磷效能的强化研究[D]. 李瑞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10]厦门市杏林湾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J]. 王静,刘瑞志,李捷,钱骁. 浙江农业科学, 2014(10)

标签:;  ;  ;  ;  ;  

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