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CEO为何“落马”

马年CEO为何“落马”

一、CEO缘何马年“落马”(论文文献综述)

叶舒阳[1](2016)在《当代通俗音乐语境下古语词的文化义初探——以古风歌曲《幽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下流行于华语乐坛的古风歌曲,其歌词大多清新雅致、唯美动人,歌曲中大量使用的特色古语词,更是为当代通俗语境下这一崭新的音乐形式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典雅的色彩。本文试以古风歌曲代表作《幽狐》为例,结合歌词文本,探析其中各类古语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力图找寻传统语言文化与流行音乐文化之间的对接点,并为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韩彪[2](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要求,从此“三个自信”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阐释。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三个自信”基础上“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由此就形成了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自信不能自发形成,尤其是坚定自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和教育。本文的立足点就在于探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如何培养,思考采用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党员和民众进行自信教育,从中找出符合实际的宣传教育路径。研究本论题的目的在于,掌握或了解目前社会中相关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人们自信力的现实,进而为寻找自信的宣传教育的对策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达到宣传的目的,为提升理论宣传的社会效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感召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做出贡献。全文由六章和结论构成。第1章绪论。阐明了研究该论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对研究论题的学术前沿,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出现有的研究程度和水平,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述评,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所需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掌握就奠定了深入研究的逻辑基础。第2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深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做出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做出阐述,分析缘何而自信。提出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所以,一方面对自信四要素做分门别类的阐述,研讨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理论自信的先导性、道路自信的方向性、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性、文化自信的内生凝聚性。另一方面,研究四个自信的关系,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解读,阐明各要素在自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共生体,不是单独存在。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在自信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主要三个板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即凝聚共识、深化教育、巩固基础、消除自信疲软、回应国际斗争五个要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承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自信历史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展示教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主体的自觉性、教育功能的恒常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教育价值的传承性。这些构建了自信教育的理论框架。第4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存在优势和薄弱环节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优势在于,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在增强,党和国家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自信教育的梗阻性因素逐渐被消解。另一方面,自信教育存在不利因素。自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不自信分析的缺失,对不自信理论回应的不力。自信教育两重性的客观存在,为思考自信教育的对策提供了依据。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思考。根据对自信教育基本现状的分析,进行整体性思考,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要完成四个转变: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由“它信”向自信转变、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转变、由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实现自信教育要素的四个结合:即自信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阐教育的结合;自信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第6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实现路径。着重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加强理论正能量的阐释和解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力度和实效性;二是社会舆情引导和意识形态的掌控,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三是加大社会正能量宣传的力度,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党员干部中的正能量、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展示;四是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性研究,用统计数字和调研按材料论证。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整体性思考,寻找的是有实效性、长效性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问题。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足够的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是我们坚持自信的资本,是我们坚持自信的“底气”,也是人们接受自信教育的社会基础。所以,本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为基本内容,比较全面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自信心,引导人们自觉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定力,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力争找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付出微薄之力。在社会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上加大投入,采用更加有效的、民众喜闻乐见的、与中国社会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中,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宣传教育做的有声有色,真正入脑入心。

李劲草[3](2014)在《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经济类新闻的关注度也迅速上升。经济类新闻文本不仅存在大量经济术语,而且可能存在较多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隐喻在经济新闻中的广泛应用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易懂。不过这也对经济新闻的翻译提出了挑战。可以说,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尝试对经济新闻中隐喻的翻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篇首先对本次翻译任务及相关研究进行描述,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现状、内容和意义。然后本文着重阐述任务过程,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三个方面来对经济新闻以及隐喻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论述。之后论文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目的论。最后笔者基于自身的经济新闻翻译实践,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三种隐喻翻译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经济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朱佳[4](2012)在《篇章语言学及语体学视域下的足球博客研究》文中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数十亿,网络交际方式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博客是上世纪90年代末,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以及即时聊天之后又一迅速崛起的网络交际方式。中国的博客发展稍晚于欧美,它于2000年开始出现并于2005年开始迅速普及,截至2011年底博客用户已逾3亿。博客有着不同于其它网络交际方式的特点:1、网页主体由不断更新的众多“帖子”组成;2、它们在网页上按时间的倒序顺序排列,即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3、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且“超链接”成为其重要的表达方式,同时,日历、档案也是必要的构成元素;4、读者可以发表评论。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媒体成为中德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电子邮件、网络论坛以及即时聊天等交际方式的语言学研究方兴正艾,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交际方式、语篇类型都被一一剖析。这些网络新兴的语篇类型抑或交际方式被认定兼具口头和书面语篇特点,作为以书写形式表现的交际方式,却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口语化的趋势。而博客以其信息传播之及时、受众之广泛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声名鹊起,成为社会学和媒体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很多学者把它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并认为它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相对于其它网络交际方式的丰富研究以及各学科领域对于博客的广泛关注,语言学方面对于中、德博客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博客语言学研究,也只涉及了一些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因此从语言学的篇章语言学以及语体学这两个视角系统地审视博客的语言语体特点,剖析博客与其它网络语篇的异同,解析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对于深化语言学的发展和规范引导博客语言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博客这一新兴的网络交际方式,从语言学尤其是篇章语言学和语体学角度,对中、德两国博客文章在语篇类型和语言语体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在语篇分析方面,以传统的报刊媒体的语篇类型为出发点,分析博客语篇的特点,并以此剖析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在语体分析方面,则重点分析博客的语言特征,以及对比博客和其它一些网络交际方式比如电子邮件、网上即时聊天之间的语言差异。为保证本文所研究博客的代表性、可比性,本研究以随机选取的中文以及德文的足球博客为研究对象,选取德国足球博客列表中20个保持更新的,并以文字为主的博客,每个博客选取2008年12月31日前最新更新的文章,选取文章的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中文博客由于没有此类列表,因此在4大门户网站腾讯、新浪、搜狐以及网易随机抽取以足球为主要内容并保持更新的中文博客20个,每个博客选取截止于2008年12月的最新博客文章。整个数据库共计20余万字,其中德文、中文各不少于10万字。在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中,语篇类型的定义及分类一直以来虽然备受争议,各家各执一词,但众多语言学家都一致认为语篇衔接(Textverkniipfung)、语篇结构(Textstruktur)、语篇主题(Textthema)以及语篇功能(Textfunktion)是分析不同语篇特点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足球博客为例,首先从以上各个方面,并结合Hausendorf&Kesselheim提出的“指示元(Hinweis)”概念进行语篇分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足球博客中出现哪些具体的语篇类型?它们分别具备哪些语篇指示?和传统报刊媒体的语篇类型相比有何异同?原因何在?语篇分析的结果表明,足球博客中偏重叙述性及议论性的语篇结构,根据Luger(1995)对于传统的报刊媒体的分类,足球博客中信息类(informationsbetonte Texte)口评论类语篇(]meinungsbetonte Texte)居多。在足球博客中,信息类语篇除了报刊媒体中常见的消息、报道外,还出现了一些特殊语篇类型,比如赛事直播语篇、转会传闻、参赛球员名单及队形等;评论类语篇中则以中短评为主,辅以讽刺性杂评以及偏评论的报告文学;其它类型的语篇在本人的博文语料中出现频率相对较低,联络类语篇(kontaktorientierte Texte)多和其它类型语篇相融合,呼吁类语篇(auffordernde Texte)以广告形式出现,而指示类语篇(instruierend-anweisende Texte)未出现。另外,博客中也出现了传统报刊媒体语篇分类中所没有的消遣类语篇(unterhaltende Texte),这类语篇的语言文艺、文学性较强。相对于德文博客,中文博文更偏重于评论性文章,另外也出现了联络、信息、评论以及消遣类语篇。在分析了博客的语篇特征后,论文进一步研究了中、德体育博客的语言语体的特征。在新媒体的语言语体分析中,Koch&Oesterreichr模式应用广泛,他们把语言的实现“媒介”分为声音和书写方式,以口语语态(konzeptionelle Mundlichkeit)和书面语语态(konzeptionelle Schriftlichkeit)为两极,并且分别和近、远交际以及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关联,各种语篇类型均可以依据其语体特征排列于这两极之间。其中,口语交际具有私密、熟悉、非计划以及同步性的特点,而书面语交际则是公开、陌生、有计划以及非同步的。这样的语境特征决定了口头语言的特征一般为使用表现力强的口语化词汇,句子结构简单、多为不完整句和省略句,常出现讲话人未察觉的错误。书面语言则句子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不出现未被作者发现的错误。基于口语和书面语语态的不同特征,博客作为以书写方式实现的一种网络交际方式,其语言具备什么特征?在口语语态和书面语语态的两极间,尤其和传统媒体以及和其它网络交际方式相比,博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中、德文博客的语体在哪些方面具有可比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对中、德足球博客语体的正字法、词法、句法、语音语态书写以及超文本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比较。从对中、德文语言各层面的定性以及部分定量分析上可以看出,博客语言在语言规范上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出现了一些书写错误,词法方面语气词、口语词汇、方言、粗话以及句法方面短句、省略句的使用都体现了口语特征,语音语态书写方面,博客由于是书写方式实现的交流,出现一些通过文字来表现语调、声音、表情和动作的手段,例如:重复拼写相同字或符,使用表情和动作符号,通过斜体、粗体、变换字体以及颜色加强语气等。此外,外来语的使用体现了异语言和文化的渗透,缩略语是语言简化以及群体认同的结果,而多图和超链接则是博客区别于传统媒体以及其它网络交际方式的重要特征。相对于德文博客,语料库中的中文博文书写错误更少,外来语尤其是英语外来词的使用频率也更低。综合篇章以及语体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博客是一个多语篇的结合体,它个人化的、开放式的交际方式决定了其语篇的多样性。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语篇类型不再单一化、模式化,语篇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博客在语篇类型方面和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多相似性,同时,博客也有自己特有的语篇类型及其特征。2.博客语体有口语特征,比报纸、杂志等传统新闻媒体更随意、表达更自由,有简约、生动的特征,但相对于即时聊天、网络论坛甚至电子邮件,它的这一倾向并不明显,因此和它们相比,博客语体更接近书面语语态、更具规范性。3.基于博客在语篇及语体方面和传统新闻媒体的相似性,以及它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的信息量以及强大的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补充并且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同时博客中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也成为它不能替代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原因。4.在一些新兴应用如微博的影响下,普通网民越来越习惯于快速、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博客的使用率虽有所下降,却越加呈现出传统的信息传播特征。由于博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它比即时聊天、微博等网络交际形式更规范、表达更准确、逻辑更严谨,在表述及论证个人观点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由此推断,博客的使用群体会有所减小,但仍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它将成为意见领袖们传送信息的重要阵地,评论类语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意识操控将逐渐成为其语篇的主要功能。

王旭川[5](2004)在《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小说续书是我国古代小说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认为要对小说续书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小说续书的内涵和范围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对于续书概念的界定标准与判断依据,第一、应以历史的、发展的因素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要考虑到续书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第二,应充分考虑我国小说续书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的联系和差别。小说续书的研究范围应当涵盖文言和白话小说两大系列。本文认为,判断小说续书的主要标准是续书是否在叙事时间上与原着前后相续。本文对我国古代小说续书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本文认为:各阶段的划分,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小说续书与原作的依存关系,依存关系表现了小说续书作者对创作续书的意识程度;二、小说续书创作的兴盛程度与思想与艺术成就;三、小说续书中所体现的创作的独立意识与自主创作意识。本文认为,我国小说续书创作历史中有二个显着的现象:一是续书创作与原着的关系逐渐密切;一是续书中作者的独立创作精神逐渐衰退。据此,可将小说续书分为三个时期。本文认为,在小说续书的滥觞时期,小说续书主要以模拟原着规范或内容为特征,但同时又体现出不为原着所限制的自由创作精神。这一时期文言小说为其代表;在小说续书的繁荣时期,小说续书以借续作原着来表达作者的哲理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表达对世风伦理的态度为特征,续书意识明显增强。在小说续书的衰变时期,小说续书以评论原着为特征,同时具有民间审美特征的续书取得较大的发展,而清末“新小说”时期的续书,则标志古代小说续书的终结。在对从唐至清末具

樊五勇[6](2003)在《CEO缘何马年“落马”》文中提出 CEO马年纷纷“中箭” 马年成为CEO们的“坎儿年”。2002年的马年本应是“马到成功”之年,但是全球却刮起CEO“落马”风,昔日的金饭碗如今变成泥碗。据统计,在2002年,平均每天就有两个CEO落马。安然的雷肯、安达信的贝拉迪诺、世通的伯纳·爱伯斯、凯马特的查尔斯·康纳威、泰科国际的柯兹洛斯基、菲亚特的坎塔雷拉、维旺迪的梅西耶、德国电

岳芳敏[7](2002)在《体制转轨期间国有商业银行腐败的制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制转轨期间 ,我国银行正处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变迁中 ,其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不健全 ,如产权制度未建立起来 ,产权不清因而导致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及不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 ,控制并消除银行腐败的根本途径在于明晰产权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从而建立完善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并辅之以充分的外部市场制度。

刘勇[8](2002)在《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理论探讨》文中认为着眼于经济转轨特殊时期以及变化莫测的国际、国内金融经济环境,增强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十五”背景下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探讨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分四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有关问题。当前有关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研究成果不为多见,理论上也缺乏对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系统论述,第一部分首先对金融监管适应性进行了必要的概念解释和内容界定,笔者从一般意义上将“金融监管适应性”定义为,在一定的国际和国内金融经济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环境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从金融监管体系的具体组成因素角度出发,则是特定时期的金融监管目标、原则、方式、手段及内容与金融环境适应性、协调性的综合反映。并把“金融监管适应性”与理论界常见的“金融监管有效性”加以区别联系,突出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变革方向(五项转变)和目标定位(六个子目标),以迎合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第二部分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所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总体来说,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新的形势,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文章把重点放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既存的遗留问题之上,分别从监管目标模糊、监管主体单一、监管行为失效、监管手段落后、人员素质偏低、监管标准不一、监管约束乏力、监管体系分割以及监管视野狭窄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结合实际综合阐述了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深刻原因。无论对于制度建设,信息传递来说还是对于风险防范,金融创新而言,金融监管适应性失调给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弊病及严重后果都是显而易<WP=6>见的,经济生活中的不少现实案例足以证明一切,金融监管适应性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文章的另一重点,除了上述与体制改革及转轨特殊矛盾相联系的既存问题,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还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第三部分从金融自由化(如资产价格的频繁波动、资本市场的“无边界扩张”、金融兼并加速及金融危机)、混业经营趋势(包括金融政策调整、金融控股公司雏现等)、网络金融的冲击(如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网络业务和技术的趋同化与金融监管主体多元性的矛盾、金融监管的国际性协调以及监管法律法规的调整完善等)及金融创新(其对金融监管的直接效应表现在货币政策失灵、金融机构运营风险加大和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剧)等四项新命题探讨了金融经济新形势给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增强金融监管适应性,是我国金融监管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管理目标。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文章第四部分重申了增强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重大意义。涉及如何增强金融监管的适应性,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较为典型的案例,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英国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及澳大利亚金融监管结构和重点的调整都为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金融监管适应性提供了改革框架,其中某些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同样具有适用性。同时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特殊矛盾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适应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提出了七点看法,一是调整金融监管目标和规范金融监管原则,二是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三是建设高效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四是尽快建立事后保护性监管制度,五建立宏观金融预警系统,六是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七是切实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潘惠[9](2002)在《王雪冰缘何马年落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欣逢马年,人们祝福和企盼的是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然而,原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却没有这份幸运和吉祥,只能默默地咀嚼着“马失前蹄”的悲怆──

二、CEO缘何马年“落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O缘何马年“落马”(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通俗音乐语境下古语词的文化义初探——以古风歌曲《幽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论:“古风歌曲”和“古语词”的概念界定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感知:古风歌曲《幽狐》丰富的文学语言与灵动的艺术美感
三、解读:《幽狐》中古语词的基本类型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1. 节日词——乞巧
    2. 动物词——飞驳、青骢
    3. 植物词——菟儿丝、松萝
    4. 音乐词——调般涉
    5. 地名词——巫山
    6. 器物词——红罗
四、结语:古今对接, 让通俗音乐中的古语词散发出恒久的光芒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分析
        2.1.1 自信的内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探究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提出
        2.1.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当代价值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关系
        2.3.1“四个自信”的个性差异
        2.3.2“四个自信”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
        3.1.1 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识性的要求
        3.1.2 深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需要
        3.1.3 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3.1.4 消除自信疲软的需要
        3.1.5 回应国际斗争的需要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3.2.1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3.2.2 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历史教育
        3.2.3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3.2.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3.2.5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教育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3.3.1 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3.3.2 教育功能的恒常性
        3.3.3 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3.3.4 教育价值的传承性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分析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
        4.1.1 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增进自信教育
        4.1.2 以宣传正能量激发自信的教育
        4.1.3 以反腐倡廉实践推进自信教育
    4.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不足
        4.2.1 自信教育一定程度的弱化
        4.2.2 对不自信社会现象分析的缺失
        4.2.3 对消解自信的社会舆情回应迟钝
        4.2.4 忽视意识形态安全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优势分析
        4.3.1 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增强
        4.3.2 掌控意识形态主旋律的教育与传播
        4.3.3 自信教育的梗阻因素被削弱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的思考
    5.1 完成自信教育的现实转变
        5.1.1 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
        5.1.2 实现“它信”向自信转变
        5.1.3 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
        5.1.4 实现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
    5.2 实现自信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5.2.1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
        5.2.2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
        5.2.3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
        5.2.4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
    5.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5.3.1 进一步凝聚党心和民心
        5.3.2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
        5.3.3 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容
        5.3.4 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精神动力
        5.3.5 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第6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6.1 掌控和引导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6.1.1 做好社会舆情的掌控和引导
        6.1.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
        6.1.3 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
    6.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6.2.1 大学生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和培养的当代意义
        6.2.2 大学生中国特社会主义自信的现状
        6.2.3 改革大学生自信培养和教育方式
    6.3 创建激励自信的社会条件
        6.3.1 加大理论正能量宣传
        6.3.2 加大社会生活中正能量宣传
        6.3.3 加大党政干部正能量的宣传
        6.3.4 加大对英雄和模范人物宣传的力度
        6.3.5 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
    6.4“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
        6.4.1“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
        6.4.2 实现中国梦与自信教育的统一性
        6.4.3 自信教育提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任务描述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3.任务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熟悉经济新闻
        3.1.2 了解经济新闻的特点
        3.1.2.1 标题特点
        3.1.2.2 词汇特点
        3.1.2.3 句法特点
        3.1.2.4 修辞特点
        3.1.3 了解隐喻
        3.1.4 济新闻翻译的要求
    3.2 翻译过程
        3.2.1 材料的收集和准备
        3.2.2 材料的翻译
    3.3 译后工作
4.理论基础
    4.1 翻译目的论简介
    4.2 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4.3 翻译纲要
5.案例分析
    5.1 经济新闻文本中隐喻翻译个案分析
        5.1.1 标题中的隐喻翻译
        5.1.2 正文中的隐喻翻译
    5.2 目的论指导下经济新闻中隐喻的处理方法
        5.2.1 保留隐喻意象
        5.2.2 以喻转喻
        5.2.3 转喻为义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4)篇章语言学及语体学视域下的足球博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Einfuhrung
    1.1 Problemhintergrund
        1.1.1 Das Phanomen
        1.1.2 Desiderat
    1.2 Forschungsstand
        1.2.1 Wissenschaftliche Zugange
        1.2.2 Texte und Sprache im Internet
        1.2.3 Pressetextsorten
    1.3.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1.3.1 Textlinguistik
        1.3.2 Textsortenlinguistik
        1.3.3 Textstilistik
        1.3.4 Miindlichkeit und Schriftlichkeit
    1.4 Textkorpus und Methode
2. Textlinguistische Aspekte
    2.1 Abgrenzung und Gliederung
    2.2 Textstrukturen
        2.2.1 Narrative Struktur
        2.2.2 Argumentative Struktur
        2.2.3 Deskriptive Struktur
        2.2.4 Explanative Struktur
    2.3 Textthemen
        2.3.1 Themaeinfiihrung
        2.3.2 Themabeibehaltung und -entwicklung
        2.3.3 Themaabschluss und -wiedereinfuhrung
    2.4 Textfunktionen
        2.4.1 Darstellungsfunktion
        2.4.2 Kontaktfunktion
        2.4.3 Steuerungsfunktion
        2.4.4 Unterhaltungsfunktion
    2.5 Textsorten im deutschen Korpus
        2.5.1 Kontaktorientierte Texte
        2.5.2 Informationsbetonte Texte
        2.5.3 Meinungsbetonte Texte
        2.5.4 Auffordernde Texte
        2.5.5 Unterhaltende Texte
    2.6 Textsorten im chinesischen Korpus
        2.6.1 Kontaktorientierte Texte
        2.6.2 Informationsbetonte Texte
        2.6.3 Meinungsbetonte Texte
        2.6.4 Unterhaltende Texte
    2.7 Zusammenfassung
3. Textstilistische Aspekte
    3.1 Merkmale im deutschen Korpus
        3.1.1 Orthografie
        3.1.2 Lexik
        3.1.3 Syntax
        3.1.4 Typografie
        3.1.5 Hypertextuelle Elemente
    3.2 Merkmale im chinesischen Korpus
        3.2.1 Orthografie
        3.2.2 Lexik
        3.2.3 Syntax
        3.2.4 Typografie
        3.2.5 Hypertextuelle Elemente
    3.3 Zusammenfassung
4. Fazit and Ausblick
Danksagung
Literaturverzeichnis
Anhang

(5)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小说续书的存在状态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小说续书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第二节 小说续书的分布与类型
    第三节 小说续书的几个发展时期与依据
第二章 小说续书的滥觞与发展
    第一节 小说续书的产生源于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小说续书的发展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志怪小说续书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世说新语》续书
    第五节 唐宋时期的传奇小说续书
第三章 小说续书新形态的出现与续书的繁荣
    第一节 小说续书类型与形态的丰富
    第二节 白话小说续书的最初形态
    第三节 历史因果观:《三国演义》的续书
    第四节 对当代历史的关注:《续英烈传》
    第五节 史、侠、仙:《禅真后史》
第四章 谈道与讽世:《西游记》的续书
    第一节 《西游记》续书概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西游记》的认识
    第三节 《西游记》续书中谈道与讽世的特色
    第四节 《西游记》续书中的艺术创造性
第五章 政治情感与理想世界的表达:《水浒传》的续书
    第一节 《水浒传》续书的思想与演变
    第二节 《水浒传》续书与原作的人物构成比较
    第三节 《水浒传》续书与原作在艺术创作上之关系
第六章 末世人情世态的提示:《金瓶梅》的续书
    第一节 《金瓶梅》续书概况
    第二节 明清社会对《金瓶梅》的兴趣与评价
    第三节 《金瓶梅》续书的思想
    第四节 《续金瓶梅》中的李师师情结
    第五节 《金瓶梅》续书的叙事结构特点
第七章 作为评论的续书:《红楼梦》续书
    第一节 《红楼梦》续书概况
    第二节 作为评论的小说续书
    第三节 续书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四节 续法与结构
    第五节 模拟与创新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续书
    第一节 《世说新语》续书的新发展
    第二节 小说总集续书的编纂
第九章 小说续书的变迁与终结
    第一节 清中后期小说续书精神的变迁
    第二节 评书类小说续书的兴起
    第三节 传统小说续书的衰微:清末的小说续书
第十章 中国小说续书的文化审视
    第一节 对小说续书产生与发展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 模拟、创造精神与小说续书
    第三节 小说观念与小说续书
    第四节 商业因素与小说续书
    第五节 小说的传播与小说续书

(8)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1. 金融监管适应性与其发展趋势
    1.1 金融监管适应性的解释及其内容
    1.2 金融监管适应性的调整与变革路经
    1.3 未来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目标定位
2. 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现实分析
    2.1 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阶段性成果
    2.2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3 金融监管适应性失调导致监管失效
3. 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面临的新挑战
    3.1 金融自由化强化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
    3.2 混业经营趋势将迫使我国金融监管做出适应性调整
    3.3 加强网络金融时代监管的适应性乃当务之急
    3.4 金融创新与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良性互动
4. 增强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的适应性
    4.1 增强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现实意义
    4.2 增强金融监管的适应性——来自别国的经验
    4.3 增强我国的金融监管适应性是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后记

四、CEO缘何马年“落马”(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通俗音乐语境下古语词的文化义初探——以古风歌曲《幽狐》为例[J]. 叶舒阳. 大众文艺, 2016(24)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D]. 韩彪. 吉林大学, 2016(03)
  • [3]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D]. 李劲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篇章语言学及语体学视域下的足球博客研究[D]. 朱佳. 南京大学, 2012(07)
  • [5]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D]. 王旭川.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1)
  • [6]CEO缘何马年“落马”[J]. 樊五勇. 企业导报, 2003(01)
  • [7]体制转轨期间国有商业银行腐败的制度分析[J]. 岳芳敏. 南方经济, 2002(07)
  • [8]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适应性的理论探讨[D]. 刘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02(02)
  • [9]王雪冰缘何马年落马[J]. 潘惠. 金融经济, 2002(03)

标签:;  ;  ;  ;  ;  

马年CEO为何“落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