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葱栽培技术

长日葱栽培技术

一、长日照日本洋葱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向伟勇,许晓光[1](2022)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洋葱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总结了全球和中国洋葱产业现状,分析了中国洋葱产业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洋葱作为一种高营养、耐贮藏、便于流通的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消费。有些国家,例如印度,甚至把洋葱上升到战略作物。洋葱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点,

张卓[2](2020)在《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京桃香”草莓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CK)、CO2加富(CO2)、长日照(LD)、长日照+CO2加富(LD+CO2),从形态结构、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长日照、CO2加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北方秋冬季节设施草莓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长日照+CO2处理显着促进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生长,表现为叶柄变长、单叶面积增大。(2)长日照、CO2加富和长日照+CO2处理能够提高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长日照、CO2加富处理可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因素来影响草莓叶片的光合作用。(3)长日照+CO2加富处理能够显着提高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4)长日照+CO2处理能够显着提高休眠期草莓叶片的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以及叶片厚度,从而提高草莓叶片结构紧密度和栅海比、降低草莓叶片结构疏松度。(5)与长日照、CO2加富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耦合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好。

李晓微,郭文场,苏丽英,宫杰,刘佳贺[3](2019)在《洋葱露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本文对洋葱露地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洋葱的生物学特性和洋葱栽培的各个环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明确给出了洋葱栽培的标准化流程。希望通过此标准化流程,为洋葱种植者提供参考依据。

曹钦政[4](2019)在《百合早花群体的构建与FT基因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合是重要的商品花卉,缩短繁育周期,培育“早熟开花”新品种是百合育种的重要方向。新铁炮百合(Lilium ×formolongi)具有播种一年开花的“早熟开花”特性,使其成为早花育种的重要亲本和百合成花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新铁炮百合为亲本,通过减数分裂多倍化途径和有丝分裂多倍化途径构建了回交一代(BC1)群体,对远缘杂交中存在的杂交障碍进行了鉴定和克服,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其开花性状和染色体传递规律进行分析。在确定不同杂种系百合花芽分化关键时期的基础上,对新铁炮百合及其它杂种系百合品种中开花整合因子FLOWERING LOCUST(FT)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在不同品种中的时空表达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本研究对百合早花新品种培育及成花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铁炮百合更适宜作为母本与东方百合品种进行远缘杂交,且与东方百合杂种系品种’Sorbonne’、’Muscadet’杂交亲和性更高。为构建BC1群体,利用FO和FA杂种一代分别与东方百合和亚洲百合及新铁炮百合进行回交:在FO型回交组合中,’回归’和’红晕’与东方百合杂种系品种亲和性相对较高,更适宜用作杂交母本;而FA型百合’骄阳’与亚洲百合亲和性普遍较低;新铁炮百合与各FO/FA型百合杂交亲和性均较低。相较于二倍体FO型百合’回归’,其体细胞加倍异源四倍体FFOO型百合’7-4’作为杂交亲本能够获得更多的杂种后代,但作为母本和父本时具有不同的效应,作母本时存在强烈的识别反应,花粉在柱头上几乎不萌发,该异源四倍体更适宜作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2)新铁炮百合’Raizan 3’与异源四倍体’7-4’的回交后代抽葶和开花时间显着早于其它组合后代,0.8cm组培球265天即可开花;’Sorbonne’ X ’7-4’的回交后代虽然未能在一年内开花,但基生叶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显着大于减数分裂多倍化途径后代。染色体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远缘杂种F1 ’回归’可以产生介于n到2n之间的有活性的整倍体配子和非整倍体配子,回交后代为介于二倍体到三倍体之间的整倍体或非整倍体,且发生了染色体重组。因此,有丝分裂多倍化途径杂种后代较减数分裂多倍化途径杂种后代在生长发育情况上优势显着,更好的继承了新铁炮百合“早熟开花”特性。但是,减数分裂多倍化可以实现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利于基因渐渗育种。(3)确定了不同百合品种花芽分化各时期的关键时间节点,根据成花转变期的时间分为定植前花芽分化型和定植后花芽分化型两种类型。东方百合杂种系品种’ Sorbonne ’、亚洲百合杂种系品种’ Tresor ’ 以及盆栽亚洲百合品种 ’ Tiny Ghost’、’Tiny Todd’、’Tiny Dino’,在冷藏期2-6周即进入成花转变期,为定植前花芽分化型。而FO型百合品种’回归’、FA型百合品种’骄阳’以及麝香百合杂种系品种’White Heaven’在定植后4-6周才相继开始花芽分化过程,为定植后花芽分化型。(4)利用RACE技术在新铁炮百合中鉴定得到了 3个LfFT基因家族成员的编码区全长,并在不同杂种系百合品种’回归’、’骄阳’、’White Heaven’、’Sorbonne’、’Tresor’、’Tiny Todd’中进行同源克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证明不同百合品种中FT基因家族成员编码区序列完全一致。根据FT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质系统进化关系及保守结构域序列,确定百合中鉴定获得的3个FT基因均属于PEBP蛋白家族的FT-like亚家族,FT1基因与拟南芥等植物中具有促进成花功能的FT基因同源性最高,而FT2基因的保守蛋白结构域序列发生了较多变异。(5)对新铁炮百合实生苗中FT基因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LfFT1在叶片及鳞片中均在成花诱导期出现表达高峰,且随着LfFT1上调表达,茎尖中LfAP1和LfSOC表达量不断增加;LfFT2在鳞片中表达量较高;LfFT3虽然在叶片中与LfFT1呈现相似的表达模式,但在成花诱导期前表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因此,LfFT1在新铁炮成花诱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LfFT2可能与新铁炮百合鳞茎发生相关,LfFT3可能参与新铁炮百合成花过程。(6)对不同品种百合中FT基因在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在FO型百合品种’回归’、FA型百合品种’骄阳’和东方百合杂种系品种’Sorbonne’中,FT1在成花转变期的茎尖中出现表达高峰,而在亚洲百合杂种系品种’Tresor’的成花转变期,FT3在茎尖中出现表达高峰;FT2在FO型百合品种’回归’、东方百合杂种系品种’Sorbonne’和亚洲百合杂种系品种’Tresor’的鳞片中均在成花转变后的花原基分化期开始上调表达,而在茎尖和叶片中主要在未分化期、花序形成期和花期高表达。回交一代Q1-16鳞茎分化生长过程中,FT2在鳞片分化形成丛生小鳞茎时出现表达高峰,在鳞茎生长期逐渐下调表达,FT1在鳞片分化过程中表达量较低,而在鳞茎生长期逐渐上调表达。因此,FT基因可以直接在百合种球的茎尖中转录表达,进而诱导成花,在不同百合品种中FT1和FT3分别在成花诱导中发挥促进作用,而鳞茎发育过程中,FT2可能参与小鳞茎的分化形成,FT1可能促进鳞茎的生长。(7)通过转化拟南芥对LfFTs基因功能进行验证,转LfFT1转基因株系的平均抽葶时间及开花时间都显着早于野生型拟南芥,莲座叶数量也显着少于野生型拟南芥;LfFT3的转基因株系的平均抽葶时间及开花时间略早于野生型,差异不显着,但其莲座叶数量显着少于野生型拟南芥;LfFT2的转基因株系平均抽葶时间、开花时间以及莲座叶数量都与野生型拟南芥差异不显着。因此LfFT1和LfFT3基因都能够促进拟南芥提前开花,并且LfFT1促进开花效果更明显,是百合成花诱导的重要促进因子。LfFT2对拟南芥开花无显着影响,其在百合成花诱导及鳞茎形成中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周琬颜[5](2019)在《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洋葱是一种世界性蔬菜,其栽培历史悠久,具有适应性强、耐储存、便于运输的特点,且洋葱营养价值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中国是世界主要的洋葱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洋葱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单产水平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洋葱的产量在我国各类蔬菜产量排名中位居第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也是世界洋葱的主要出口国之一,2017年,中国鲜或冷藏的洋葱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三,出口额位居第二。同时,洋葱在中国蔬菜出口市场占据第二的重要位置,未来将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洋葱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有利于中国洋葱立足于国际市场,推动中国逐步走向贸易强国,对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洋葱总产量、单产水平和收获面积的数据分析,了解了世界洋葱、洋葱主产国以及中国洋葱的生产现状。通过对世界、洋葱主要进出口国和中国的洋葱出口与进口规模以及出口结构和市场的分析,对洋葱的贸易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为洋葱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然后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四个评价指标以及洋葱出口价格的分析对中国洋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洋葱的国际竞争力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最后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计算出影响我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我国和贸易伙伴国的GDP,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等对我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显着。通过对生产、贸易现状的整理和分析,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指标的测算以及影响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稳定洋葱收获面积,提高洋葱的生产效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协调出口比例,增加洋葱加工品的出口;稳定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合理解决贸易摩擦,打破贸易壁垒。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研究基于世界主要洋葱大国近年来的生产、贸易等的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洋葱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数据量较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高。第二,本研究将洋葱出口产品分为了鲜或冷藏的洋葱和洋葱的加工品两种,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中国洋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邢晓娟[6](2019)在《高温抑制切花菊‘精の一世’侧枝发育相关候选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文中提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具有三千多年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花卉,单头切花菊是其主要类型。但目前市场上少侧枝的单头切花菊品种极为缺乏,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切花菊需要人工抹除菊花的侧芽侧蕾来得到品质更好的菊花,人工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和规模化生产。植物分枝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独脚金内酯等激素,环境因素如:光照和温度以及营养物质N、P等的影响,但关于温度对菊花分枝影响的研究甚少,在高温条件下,少侧枝的单头切花菊‘精の一世’的侧芽生长受到显着抑制。本研究以‘精の一世’为材料,从形态学、转录组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来探讨调控菊花分枝基因的分子机理,这不仅为培育少侧枝的菊花品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长到15片叶子左右的‘精の一世’打头,进行高温(38℃/33℃),常温(28℃/23℃)处理,结果发现在高温条件下腋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常温条件下腋芽能够正常生长。为了探讨高温条件下,腋芽受到显着抑制的原因,对高温和常温处理下的腋芽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高温条件下腋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是由于抑制了叶腋分生组织基因的起始和腋芽生长基因的表达。为了挖掘调控菊花分枝的基因,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候选基因Unigene28455All(ERF110)、CL10552.Contig1All(HSFA6B)和Unigene38842All(HSF24)进一步研究。2.根据‘精の一世’侧芽转录组数据库成功克隆到一个ERF家族的转录因子,命名为CmERF110。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CmERF110含有AP2超家族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ERF110和向日葵的HaERF110-like序列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定量表明,CmERF110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其在管状花和舌状花中的表达量最低。38℃高温处理发现,CmERF110的表达量均具有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都在处理24 h时,该基因的表达量最高。4℃低温处理发现,CmERF110在处理24h时,该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实验表明,CmERF110定位于细胞核,且无转录激活活性。转基因拟南芥实验表明,CmERF110的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早花且多分枝的表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早花的表型是通过光周期路径来调控的,且在长短日照处理下该基因具有生物钟节律;转基因株系多分枝的表型是通过生长素的信号路径和运输路径以及侧枝发育相关基因来调控,且与BRC1调控分枝在不同的路径上。此外,该基因也可通过影响叶腋分生组织的起始和形成来调控分枝。3.根据‘精の一世’侧芽转录组数据库成功克隆到两个HSF家族的转录因子,分别命名为CmHSFA6B和CmHSF24。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CmHSFA6B和CmHSF24都含有保守的HSF类DNA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HSFA6B和青蒿的AaHSFA6B序列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而CmHSF24和甜橙的CsHSF24序列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定量表明,CmHSFA6B在叶和芽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管状花,其在根和舌状花中的表达量最低;而CmHSF24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其在管状花和舌状花中的表达量最低。38℃高温处理发现,CmHSFA6B的表达量具有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在高温处理1h时表达量最高;而CmHSF24的表达量具有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在高温处理24 h时表达量最高,表明CmHSFA6B和CmHSF24都参与响应热胁迫。4℃低温处理发现,CmHSFA6B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受冷诱导;而CmHSF24的表达量具有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在低温处理24 h时表达量最高,表明CmHSF24参与响应冷胁迫。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CmHSFA6B定位于核膜上;而CmHSF24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实验表明,CmHSFA6B和CmHSF24都无转录激活活性。转基因拟南芥实验表明,CmHSFA 6B和CmHSF24的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拟南芥表现出多分枝的表型,其可能通过调控独脚金内酯路径和叶腋分生组织起始和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有关。此外,CmHSFA6B和CmHSF24还分别通过调控腋芽活性基因和生长素路径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分枝。

赵颖雷[7](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崔慕华,韩兴华,赵玉云,藤本周作,王斌,马林,吕萍,吴敬越[8](2018)在《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包括全自动机械播种丸粒化种子、苗床机械剪叶、机械化整地和移栽、机械化收获和捡拾等,全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洋葱生产,不仅减少了洋葱种植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洋葱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是我国主栽蔬菜之一,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2017年统计数据,我国洋葱种植总面积为102.5万

黄成[9](2018)在《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玉米(Zea mays ssp.mays)是大约9000年前由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的大刍草(Zea mays ssp.parviglum is)驯化而来。虽然大刍草仅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狭小的巴尔萨斯河流域,但现代玉米在北纬58°到南纬40°的区域都有分布,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玉米属于短日照植物,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大多数热带玉米对光周期敏感,仅能在热带短日照条件下正常开花结实,而温带玉米则对光周期钝感,完全适应了温带长日照环境。因此,光周期敏感性的适应性变化在玉米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进一步解析玉米光周期的遗传基础对理解玉米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和利用优良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大刍草(CIMMYT 8759)与玉米自交系W22杂交衍生得到的BC2S3重组自交系群体(866份),运用图位克隆的研究方法,成功克隆了一个重要的玉米光周期基因ZmCCT9。结合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分子生物学分析、遗传转化和群体遗传学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了 ZmCCT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选择进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均匀覆盖全基因组的19838个SNP分子标记,对BC2S3重组自交系群体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期表型进行QTL定位分析,发现在第9号染色体检测到一个效应较大的开花期QTL(qDTA9)。进一步构建精细定位群体(5394株),运用重组交换单株衍生后代测验的策略,将qDTA9精细定位于分子标记M1 15705和M1 15707之间的一个2.4kb的非编码区内。2.对513份玉米自交系的2.4kb非编码区进行重测序分析,结合关联群体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期表型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一个Harbinger-like转座子与开花期表现出最显着的关联信号(P=5.26 ×10-7),该转座子位于一个CCT转录因子(ZmCCT9)上游大约57kb的位置。进一步对该Harbinger-like转座子与关联群体在6个不同纬度地点的积温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该转座子仅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出与开花期显着的关联信号,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关联信号并不显着,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可能在玉米纬度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为了进一步证实ZmCCT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3个独立的转基因植株。在长日照条件下对转基因植株的纯合后代进行开花期表型鉴定,转基因敲除系的开花期显着地早于野生型植株,表明ZmCCT9基因参与了对玉米开花期的调控。4.利用近等基因系材料对ZmCCT9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主要在玉米成花转变时期的成熟叶中表达且受到生物钟的调控。mRNA原位杂交分析表明ZmCCT9基因主要在成熟叶中的维管束和厚壁纤维细胞中表达。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对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开花期表型测定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受到光周期的调控且具有依赖于长日照的开花抑制作用。5.通过对NAM群体26个亲本自交系在Harbinger-like转座子位点的基因型、NAM群体开花期QTL分离模式与F1材料等位基因特异表达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合玉米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测验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作为一个顺式作用元件抑制ZmCCT9基因表达,从而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玉米早开花。6.为了解析ZmCCT9基因在玉米光周期途径中的分子调控关系,利用近等基因系材料和转基因敲除系材料,对目前已知的玉米光周期途径相关的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ZmCCT9基因在长日照条件下通过抑制玉米成花素基因ZCN8的表达抑制玉米开花。7.对73份大刍草材料Harbinger-like转座子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大刍草材料都不携带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是一个新生突变且发生在玉米起始驯化之后。对27份玉米自交系和19份大刍草材料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有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的玉米自交系的核苷酸多态性显着地低于大刍草材料,而不含有Harbinger-like转座子插入的玉米自交系表现出中性进化的特征,表明Harbinger-like转座子在玉米长期的驯化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选择。8.利用1008份美洲玉米地方品种,对ZmCCT9基因的Harbinger-like转座子和ZmCCT10基因的CACTA-like转座子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转座子均与纬度显着相关且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富集。进一步分析发现,CACTA-like转座子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的等位基因频率沿纬度梯度积累更快,表明CACTA-like转座子可能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更早出现。9.两个转座子的分子钟分析和在关联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CACTA-like转座子比Harbinger-like转座子早出现约2624年,且两个转座子在玉米从热带低纬度地区向温带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CACTA-like转座子在玉米起始驯化之后的初期对降低玉米光周期敏感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而Harbinger-like转座子则主要在促进玉米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一个远距离的Harbinger-like转座子作为一个顺式作用元件通过抑制ZmCCT9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玉米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ZmCCT9基因通过负向调控玉米成花素基因ZCN8的表达,从而抑制玉米开花。CACTA-like转座子和Harbinger-like转座子都是新生突变,且先后在玉米从热带低纬度地区向温带高纬度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选择,以促进玉米向高纬度地区的散布。因此,ZmCCT9基因的克隆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玉米驯化适应过程的了解,也为充分利用玉米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挖掘玉米开花期相关的优良等位基因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选择位点,对选育开花期适宜的优良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穆大伟[10](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长日照日本洋葱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日照日本洋葱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洋葱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洋葱产业现状
    1.1 全球洋葱的种植结构和进出口贸易
    1.2 全球洋葱的消费水平和价格波动
    1.3 全球洋葱产业的机械化程度
2 中国洋葱产业现状
    2.1 中国洋葱的种植结构及市场分布
    2.2 中国洋葱的竞争优势
    2.3 中国洋葱产业链构成
    2.4 中国洋葱种业的发展现状
3 中国洋葱产业面临的机遇
    3.1 食品安全方面的机遇
    3.2 营养价值方面的机遇
    3.3 环保方面的机遇
    3.4 口感需求方面的机遇
    3.5 便利性需求方面的机遇
    3.6 中国洋葱产业的潜在市场规模
4 中国洋葱产业面临的挑战
    4.1 成本压力的挑战
    4.2 种植模式的挑战
    4.3 产品质量的挑战
    4.4 种植计划的挑战
5 对策与建议
    5.1 引进机械化,实现集约化生产
    5.2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5.3 充分挖掘国内洋葱消费市场
    5.4 加大洋葱育种研发投入

(2)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1.1.1 国内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1.1.2 国外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1.2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研究现状
        1.2.1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生理
        1.2.2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的研究进展
    1.3 长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1.3.1 长日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长日照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4 CO_2加富对植物的影响
        1.4.1 CO_2加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2 CO_2加富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 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时间及方法
        2.3.1 形态指标测定
        2.3.2 光合气体指标测定
        2.3.3 叶绿素SPAD值测定
        2.3.4 生理指标测定
        2.3.5 叶片解剖结构观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形态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SPAD值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产物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形态特征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产物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百合早花群体的构建与FT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百合育种研究进展
        1.1.1. 百合杂交育种
        1.1.2. 百合多倍化育种
        1.1.3. 百合早花育种
    1.2.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应用进展
        1.2.1.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原理
        1.2.2.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1.3. 植物成花的调控机制
        1.3.1. 光周期途径
        1.3.2. 春化作用途径
        1.3.3. 自主作用途径
        1.3.4. 赤霉素途径
        1.3.5. 年龄途径
        1.3.6 温度途径
        1.3.7. 成花调控途径的整合
    1.4. 开花信号整合因子FT基因研究进展
        1.4.1. FT基因家族
        1.4.2. FT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
        1.4.3. FT基因家族的功能
    1.5. 百合属FT参与成花调控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内容概述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4. 技术路线
2. 百合早花群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亲本性状调查
        2.1.3. 花粉生活力测定
        2.1.4. 杂交授粉
        2.1.5. 花粉荧光显微观察
        2.1.6. 胚培养与杂种苗的扩繁、移栽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及F1代性状调查
        2.2.2. 花粉生活力
        2.2.3. 新铁炮百合与东方百合杂交结果分析
        2.2.4. 以F1代FO/FA型百合作母本的杂交结果分析
        2.2.5. FFOO型百合与东方百合、新铁炮百合杂交结果分析
        2.2.6. 授粉亲和性的荧光显微观察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百合早花群体开花性状与染色体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杂种后代性状调查
        3.1.3. 染色体鉴定
        3.1.4. 2n花粉检测
        3.1.5.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染色体组成与花粉大小
        3.2.2. 杂种苗表型性状分析
        3.2.3. FO型百合与东方百合杂种后代染色体组成
        3.2.4. FFOO型百合与东方百合杂种后代染色体组成
        3.2.5. 东方百合、新铁炮百合与FFOO型百合杂种后代染色体组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百合不同杂种系品种花芽发育进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百合资源栽培与生长发育调查
        4.1.3. 百合品种花芽分化过程茎尖解剖学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百合品种生长发育进程分析
        4.2.2. 百合不同杂种系品种花芽分化进程分析
    4.3. 讨论
        4.3.1. 百合花芽分化类型的划分
        4.3.2. 百合花芽分化关键时间节点对百合开花时间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新铁炮百合LfFT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结构及转录表达分析
    5.1. 材料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LfFT基因编码区全长的鉴定
        5.1.3. 蛋白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5.1.4.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LfFT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LfFT基因家族成员在新铁炮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5.2.3. 下游LfAP1,LfSOC,LfLFY基因在新铁炮百合茎尖中表达模式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不同百合杂种系中FT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结构及转录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FT基因家族成员同源克隆
        6.1.3.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6.1.4. 回交一代Q1-16鳞茎培养
        6.1.5.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百合杂种系中FT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
        6.2.2. 不同百合杂种系中FT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
        6.2.3. 回交一代Q1-16鳞茎分化与生长过程中FT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百合FT基因家族成员在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LfFTs基因编码区全长的克隆
        7.1.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7.1.4. 拟南芥栽培
        7.1.5. 农杆菌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7.1.6. 转化拟南芥筛选及分子鉴定
        7.1.7. 拟南芥转基因株系表型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LfFT1、LfFT2、LfFT3基因的克隆
        7.2.2. 转LfFT1、LfFT2、LfFT3基因株系的鉴定
        7.2.3. 转LfFT1、LfFT2、LfFT3基因株系开花性状调查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1.2.2 农产品贸易研究现状
        1.2.3 洋葱产业经济研究的现状
        1.2.4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洋葱
        1.4.2 国际竞争力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不足
2 世界洋葱生产和贸易现状
    2.1 世界洋葱生产现状
        2.1.1 世界洋葱的生产规模
        2.1.2 各大洲洋葱的生产现状
        2.1.3 洋葱主产国的生产现状
    2.2 世界洋葱贸易现状
        2.2.1 世界洋葱贸易规模与趋势
        2.2.2 世界洋葱主要出口国贸易情况
        2.2.3 世界洋葱主要进口国贸易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洋葱生产和贸易现状
    3.1 中国洋葱生产现状
        3.1.1 中国洋葱生产规模
        3.1.2 中国洋葱生产品种及区域划分
        3.1.3 中国洋葱在中国蔬菜生产中的地位
    3.2 中国洋葱贸易现状
        3.2.1 中国洋葱产品的出口结构
        3.2.2 中国洋葱产品的出口市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2 净出口指数
    4.3 贸易竞争力指数
    4.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5 洋葱出口价格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影响中国洋葱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1 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关税壁垒
        5.1.2 非关税壁垒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模型简介与设定
        5.2.2 数据来源
        5.2.3 引力模型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稳定洋葱收获面积,提高洋葱的生产效率
        6.2.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6.2.3 协调出口比例,增加洋葱加工品的出口
        6.2.4 稳定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
        6.2.5 合理解决贸易摩擦,打破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温抑制切花菊‘精の一世’侧枝发育相关候选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分枝在园艺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2 植物分枝发育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分枝的类型
        2.2 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及生长发育
        2.2.1 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
        2.2.2 腋生分生组织的发育
        2.3 分枝形成的内在调控基因
        2.4 植物激素对分枝的调控作用
        2.4.1 激素抑制假说
        2.4.2 生长素极性运输流假说
        2.4.3 其它类激素与分枝调控
        2.5 环境因素对植物分枝的调控作用
        2.5.1 光照对植物分枝的调控作用
        2.5.2 温度对植物分枝的调控作用
        2.5.3 营养物质对植物分枝的调控作用
    3 转录因子与植物分枝
        3.1 AP2/ERF转录因子
        3.1.1 AP2/ERF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
        3.1.2 AP2/ERF转录因子的功能
        3.1.3 AP2/ERF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分枝研究进展
        3.2 HSF转录因子
        3.2.1HSF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
        3.2.2 植物HSF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温抑制‘精の一世’候选分枝发育转录因子的挖掘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温度处理
        1.3 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1.4 测序数据过滤和de novo组装
        1.5 Unigene功能注释
        1.6 Unigene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注释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2.2 转录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
        2.3 Unigene功能注释
        2.4 腋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2.5 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6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菊花CmERF110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载体和菌株
        1.2 CmERF110基因的克隆
        1.3 CmERF110氨基酸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1.4 CmERF110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1.5 CmERF110的亚细胞定位
        1.5.1 载体构建
        1.5.2 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
        1.6 CmERF110的转录激活活性实验
        1.6.1 载体构建
        1.6.2 转录激活活性实验
        1.7 CmERF110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功能验证
        1.7.1 载体构建
        1.7.2 遗传转化拟南芥以及阳性苗的鉴定
        1.7.3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1.7.4 转基因拟南芥分枝和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8 CmERF110和CmCOL1在菊花‘神马’48小时节律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mERF110基因的克隆
        2.2 CmERF110氨基酸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2.3 CmERF110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CmERF110的亚细胞定位
        2.5 CmERF110的转录激活活性
        2.6 CmERF110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表型观察及功能验证
        2.6.1 CmERF110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及表型观察
        2.6.2 CmERF110转基因拟南芥分枝和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7 CmERF110和CmCOL1在菊花‘神马’叶片中的节律表达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菊花CmHSFA6B和CmHSF24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载体和菌株
        1.2 CmHSFA6B和CmHSF24基因的克隆
        1.3 CmHSFA6B和CmHSF24氨基酸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1.4 CmHSFA6B和CmHSF24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1.5 CmHSFA6B和CmHSF24的亚细胞定位
        1.5.1 载体构建
        1.5.2 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
        1.6 CmHSFA6B和CmHSF24的转录激活活性实验
        1.6.1 载体构建
        1.6.2 转录激活活性实验
        1.7 CmHSFA6B和CmHSF24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功能验证
        1.7.1 载体构建
        1.7.2 遗传转化拟南芥以及阳性苗的鉴定
        1.7.3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1.7.4 转基因拟南芥分枝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mHSFA6B和CmHSF24基因的克隆
        2.2 CmHSFA6B和CmHSF24氨基酸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2.3 CmHSFA6B和CmHSF24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CmHSFA6B和CmHSF24的亚细胞定位
        2.5 CmHSFA6B和CmHSF24的转录激活活性
        2.6 CmHSFA6B和CmHSF24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表型观察及功能验证
        2.6.1 CmHSFA6B和CmHSF24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及表型观察
        2.6.2 CmHSFA6B和CmHSF24转基因拟南芥分枝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RNA提取(RNAiso Reagent)
    附录二 RNA-Seq测序实验流程
    附录三 去基因组DNA及第一链cDNA合成
    附录四 DNA凝胶回收
    附录五 DNA产物回收
    附录六 质粒提取
    附录七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附录八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附录九 花粉管通道法侵染拟南芥
    附录十 DNA快速提取
    附录十一 RNA提取(华越洋试剂盒)
    附录十二基因序列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1.9 转录组测序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1 研究目的
        1.11.2 研究内容
        1.1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2.1.3 试验设计
        2.1.4 萌发测定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准备
        3.1.2 试验设计
        3.1.3 萌发测定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酶活性的测定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准备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5.1.3 MDA含量的测定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处理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 讨论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六章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项目资助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致谢

(8)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化基质育苗技术
    1.1 种子丸粒化
    1.2 选择育苗材料
    1.3 全自动机械播种技术
    1.4 选择育苗场所
    1.5 出苗后管理
    1.6 苗床机械化剪叶
2 机械化移栽技术
    2.1 机械化整地
    2.2 机械化移栽
3 田间管理
    3.1 洋葱越冬期管理
    3.2 不同生育时期管理
    3.3 病虫害防治
4 机械化收获
5 小结

(9)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开花研究进展
        1.1.1 植物开花的形态发育过程
        1.1.2 诱导植物开花的成花素
        1.1.3 调控植物开花的信号途径
    1.2 玉米开花期研究进展
        1.2.1 玉米开花期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2 玉米开花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3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1.3.1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结构特征及分类
        1.3.2 CCT结构域家族基因功能分析
        1.3.3 玉米中CCT结构域家族基因分析
    1.4 玉米的起源、驯化和传播分布
        1.4.1 玉米的起源
        1.4.2 玉米的驯化与适应
        1.4.3 玉米的传播分布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开花期QTL-qDTA9的精细定位和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玉米-大刍草BC_2S_3重组自交系群体
        2.2.2 关联群体材料
        2.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2.3 实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
        2.3.2 表型调查
        2.3.3 精细定位方法
        2.3.4 分子标记开发
        2.3.5 玉米叶片DNA提取
        2.3.6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3.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8 关联分析
        2.3.9 ZmCCT9基因全长cDNA序列获得
        2.3.10 候选基因ZmCCT9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玉米开花期QTL-qDTA9遗传结构解析
        2.4.2 分子标记和基因型鉴定
        2.4.3 qDTA9的精细定位
        2.4.4 qDTA9的表型效应分析
        2.4.5 关联分析
        2.4.6 候选基因ZmCCT9的确定
    2.5 讨论
第三章 ZmCCT9基因的转基因功能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玉米材料
        3.2.2 菌株与载体
        3.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3.3 实验方法
        3.3.1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2 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3.3 CRISPR/Cas9基因敲除载体农杆菌转化
        3.3.4 玉米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3.3.5 T1代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CRISPR/Cas9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3.4.2 CRISPR/Cas9转基因阳性植株表型鉴定
    3.5 讨论
第四章 ZmCCT9基因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与载体
        4.2.3 主要生物学试剂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2.5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4.3 实验方法
        4.3.1 玉米材料种植
        4.3.2 总RNA的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4.3.3 RNA反转录
        4.3.4 载体构建
        4.3.5 载体质粒大量提取
        4.3.6 玉米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质粒转化
        4.3.7 基因枪轰击法
        4.3.8 mRNA原位杂交
        4.3.9 扫描电镜观察
        4.3.10 等位基因特异表达
    4.4 结果与分析
        4.4.1 ZmCCT9蛋白亚细胞定位
        4.4.2 ZmCCT9基因时空表达分析
        4.4.3 mRNA原位杂交分析
        4.4.4 节律表达分析
        4.4.5 Harbinger-like转座子功能分析
        4.4.6 茎尖分生组织形态学分析
        4.4.7 ZmCCT9基因分子调控网络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Harbinger-like转座子进化选择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玉米材料
        5.2.2 主要生物学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5.3 实验方法
        5.3.1 转座子基因型鉴定
        5.3.2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5.3.3 分子钟分析
        5.3.4 A片段系统进化树分析
    5.4 实验方法
        5.4.1 Harbinger-like转座子选择测验分析
        5.4.2 ZmCCT9和ZmCCT10两个基因转座子频率分析
        5.4.3 ZmCCT9和ZmCCT1O两个基因转座子纬度分布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长日照日本洋葱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洋葱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向伟勇,许晓光. 中国蔬菜, 2022(01)
  • [2]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D]. 张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洋葱露地标准化栽培技术[J]. 李晓微,郭文场,苏丽英,宫杰,刘佳贺.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10)
  • [4]百合早花群体的构建与FT基因功能研究[D]. 曹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5]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D]. 周琬颜.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高温抑制切花菊‘精の一世’侧枝发育相关候选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D]. 邢晓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D]. 赵颖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J]. 崔慕华,韩兴华,赵玉云,藤本周作,王斌,马林,吕萍,吴敬越. 中国蔬菜, 2018(09)
  • [9]玉米开花期基因ZmCCT9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黄成.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标签:;  ;  ;  ;  ;  

长日葱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