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全农3号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早籼全农3号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一、早籼稻泉农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孟雨[1](2020)在《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源自于海南山区的传统旱稻,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经过两千多年的改良与耕作实践,从而培育出的一系列适宜干旱山区种植的旱稻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栽培和种质价值。目前山栏稻的发展现状堪忧,主要是由于山栏稻“刀耕火种”的古老种植方式受到限制,需要发展新的种植模式。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栏稻这一重要的热带稻作资源,致力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既保护生态环境,利于大面积生产的新型栽培技术,本实验室提出了“山栏下山”的水作栽培模式。目前山栏稻水作种植方式试验成功,增产效果明显。但山栏稻由旱作改为水作之后,稻米品质是否受到影响,山栏稻水、旱栽培模式下产量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置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和传统旱作五种方式,以传统旱作为对照,通过对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穗颈维管结构、库容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解析山栏稻水作高产的主导因素。通过对山栏稻稻米外观品质、加工研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研究,分析山栏稻不同栽培模式下稻米品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旱栽培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1)与传统旱作(CK)相比,山栏稻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四种处理均可显着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孕穗期叶绿素含量,但是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水分利用率显着低于传统旱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则与传统旱作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均可显着提高源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其中水作覆膜和普通水作提高较大;(2)山栏稻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和生物产量均呈现出水作覆膜>普通水作>水旱覆膜>水旱交替>传统旱作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四种栽培方式都显着提高了山栏稻的实际产量,分别增加244.48%、210.75%、64.18%和39.70%;总库容量的大小表现为水作覆膜>普通水作>水旱覆膜>水旱交替>传统旱作;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结实率显着高于传统旱作,分别增加了15.00%和10.61%;水作覆膜、普通水作可以显着提高每穴有效穗、颖花数和结实率;(3)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量、转运率显着大于传统旱作,而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和传统旱作则呈现出负转运的结果;普通水作、水作覆膜和水旱交替下的穗颈直径显着大于传统旱作,分别提高了24.44%、34.44%和22.78%。其中水作覆膜的穗颈直径最大,达2.42 mm,而水旱覆膜与CK差异不显着,大维管束数量方面只有普通水作显着大于传统旱作,提高了20.02%,小维管束数量表现为四种处理均大于CK。2.水旱栽培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1)外观品质中四个处理与CK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其中普通水作处理的垩白粒率最高,为42.00%,水作覆膜处理的垩白粒率最低,为33.67%,这表明外观品质与山栏稻栽培方式关系不大;(2)在研磨品质方面,出糙率的结果表明四种栽培方式与传统旱作差异不显着,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精米率均显着大于传统旱作,分别提高了25.00%和8.33%;(3)山栏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不大,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大于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传统旱作最低;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均为硬胶稠度,传统旱作为中胶稠度;(4)总蛋白含量方面,传统旱作处理的最高,为252.89μg/g,普通水作栽培处理最低,为184.46μg/g,传统旱作显着高于普通水作栽培和水作覆膜,分别提高了37.10%和18.38%。

陈志峰[2](2020)在《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江苏扬州和辽宁盘锦进行,以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典型优质粳稻品种,将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在江苏扬州和辽宁盘锦进行种植,并将南方优质品种在扬州进行对比种植,系统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粳稻在相同生态环境和我国北方粳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品质差异,重点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粳稻稻米品质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南北稻区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差异。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产量比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分别高31.36%、19.68%,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分别高14.23%、4.15%、3.66%、6.01%,其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扬州种植南方品种分别低6.10%、4.39%、1.02%,穗数高出32.09%。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在抽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的茎蘖数、成穗率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相比较高。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和南方品种相比,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抽穗期的高效叶面积均高,但由于生育期较短的原因,叶面积衰减率显着加快。2南北稻区优质食味水稻的品质差异。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加工、外观品质显着优于扬州种植的北方和南方品种,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分别高4.99%、5.34%、5.79%,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分别低25.81%、37.04%。与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相比,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高出1.15%、1.64%、2.21%,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低82.57%、90.53%。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胶稠度长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且胶稠度长度大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在蒸煮特性方面,食味值较高的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吸水率、膨胀率和碘蓝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食味值较高的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固体溶出物要显着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在质构特性中,蒸煮食味品质较好的盘锦种植北方品种和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硬度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弹性、黏度和平衡度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使其适口性较好。3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差异。在结构特性方面,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相比,相对结晶度、峰强度和半结晶层厚度分别低2.69%、4.25%和2.56%,红外比例(1045/1022 cm-1值)高1.13%,与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相比相对结晶度、红外比例(1045/1022 cm-1值)、峰强度、半结晶层厚度分别低8.9%、13.8%、14.3、1.1%。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和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淀粉大、中颗粒含量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较多,淀粉的小型颗粒数目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较少,淀粉颗粒平均粒径大。在糊化特性方面,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崩解值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消减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崩解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消减值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凝胶热焓值和回生热焓值均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凝胶热焓值和回生热焓值均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

肖长春[3](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夏美娟[4](2020)在《施氮对苦荞胚乳发育及淀粉合成与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苦荞籽粒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为药食同源杂粮作物。胚乳是苦荞等谷物籽粒主要的利用部分,其发育状况决定了作物的产量高低、品质的优劣与否。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农业生产上可调控的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前人关于施氮对小麦、水稻等的产量、品质、籽粒灌浆进程、籽粒发育等已做了许多研究,但对苦荞籽粒淀粉形成相关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西农9940和黔苦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0(CK)、90(N0)、180(N2)、270 kg/hm2(N3)四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水平对苦荞植株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进程、淀粉的形成与积累、胚乳组织淀粉粒的填充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下苦荞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率的变化随施氮量增加,苦荞株高、叶绿素含量、茎叶干物质积累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性表现。西农9940均表现出N2>N3>N1>N0,N2和N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黔苦3号则均表现为N3>N2>N1>N0,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总体而言,黔苦3号茎叶干物质积累高于西农9940,黔苦3号表现出更高的茎叶干物质积累特性,对氮素响应更敏感。氮肥可以促进灌浆前期苦荞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提高产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苦荞叶片的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黔苦3号相比,西农9940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较低。2.不同氮素下苦荞粒重及籽粒灌浆参数变化苦荞籽粒千粒重随着灌浆进程呈逐渐增加趋势,施氮显着增加粒重。用Logistic方程的拟合不同施氮条件下籽粒灌浆进程,且r达到0.9960.999以上,不同施氮水平不同苦荞品种的灌浆进程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根据灌浆参数,施氮显着影响了苦荞籽粒最大灌浆时间、灌浆持续期、灌浆平均速率,缩短渐增期,延长了快增期时间和缓增期时间,提高了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与黔苦3号相比,西农9940灌浆速率更快,灌浆持续时间更长,粒重更大。灌浆持续时间、灌浆平均速率、快增期时间、缓增期时间、三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千粒重呈现极显着正相关(P<0.01);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时间、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均无显着相关。3.不同氮素下苦荞淀粉合成与积累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显着增加苦荞淀粉及组分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过量施氮则起抑制作用。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黔苦3号淀粉及组分含量均大于西农9940,且黔苦3号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对施氮更敏感,西农9940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对施氮更敏感。苦荞淀粉合成相关酶ADPG-PPase、GBSS、SSS、SBE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均在开花后15 d达到峰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淀粉合成相关合成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适量的氮肥供应有利于酶活性提高,有利于淀粉的累积。4.氮素对苦荞胚乳组织淀粉粒积累的影响施氮有利于苦荞胚乳细胞长和宽的增大,扩大储藏干物质的“库”,有利于籽粒粒重的增加。苦荞胚乳细胞中的淀粉颗粒多数呈现椭圆形,且均为单粒。施氮处理促进籽粒早期淀粉颗粒的积累。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淀粉颗粒的填充,施氮处理推迟了细胞核的衰亡,促进胚乳细胞分裂,增加胚乳细胞数,从而调节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进而提高粒重促进产量的提高。5.不同氮素下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西农9940单株花簇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180 kg/hm2时最优;黔苦3号产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在270 kg/hm2达到最大值。增施氮肥后,黔苦3号产量增幅高于西农9940,黔苦3号对氮肥反应敏感。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数、粒重与产量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说明单株粒重对苦荞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综上,施氮显着影响苦荞地上部生长,显着促进株高、叶绿素含量、茎叶等地上部生物量积累。施氮肥显着提高苦荞胚乳细胞体积的增长,促进早期淀粉粒的积累,推迟细胞核的衰亡,促进细胞的分裂,扩大“库”容,延长灌浆持续期、灌浆平均速率,缩短渐增期,延长了快增期时间和缓增期时间,提高了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提高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促进淀粉合成与积累,最终提高苦荞产量,但过量施氮肥则会抑制淀粉的合成、粒重的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苦荞最佳施氮量是180270 kg/hm2,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敏感不一,要根据产地环境和品种,选择适宜的施氮量。

何胜[5](2020)在《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为解析天优998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利用其母本天丰B(天丰A同核异质的保持系)和父本广恢998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调查生长期动态数据、考察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测序构建了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区间作图定位方法,对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等产量和米质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除了部分日期的分蘖数、稻草重(早季)、收获指数、精米率、糙米千粒重和精米长均值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偏态分布外,其他形状如株高、抗倒伏力、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等在RIL群体中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均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茎秆性状的24个QTLs,其中影响株高的QTLs有17个,抗倒伏力有7个,它们分布在第1、2、6、7、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33%-19.09%之间。3.在RIL群体中定位到控制分蘖性状的QTLs13个,其中影响有效穗数的QTL 9个,最高苗数的QTL 4个,它们分布在第2、4、5、6、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1.15%-9.30%。4.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等性状的83个QTLs,其中影响千粒重(除20个稻米千粒重,还包含糙米千粒重14个和精米千粒重8个)的有42个,每穗粒数有15个,单株产量有7个,生物产量由5个,收获指数有14个,它们分布在除了第8号染色的11个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8.25%之间。5.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加工品质性状的13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率的QTL有3个,精米率6个,整精米率4个,分别分布在第4、5、6、7、8、10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10%-10.66%之间。6.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外观品质性状的37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长的有10个,糙米宽有10个,精米长有6个,精米宽有6个,垩白度有3个,透明度2个,他们分布在第1、2、3、5、6、8、10和11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3.35%。7.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蒸煮品质性状的45个QTLs,其中影响胶稠度的的2个,直链淀粉含量的5个,最高粘度的1个,热浆粘度的4个,崩解值的2个,冷胶粘度的8个,消减值的3个,回复值的5个,峰值时间的8个,糊化温度的7个,它们分布在第2、3、4、5、6、7、8和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1.81%-69.48%之间。在本试验定位发现的QTLs中有大量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如第6号染色体bin1285-bin1305区间内同时存在控制大部分米质相关性状的QTLs,即与前人报道的Wx基因功能类似区间相同,这证明了本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的未见前人报道的QTLs,如同Wx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qHI6-2、qHI6-5、qHI6-6、qTGW6-2等控制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等的QTLs,该区域内存在数量多、贡献率大、表达稳定且尚未见前人报道,后期可进一步验证和精细定位研究。

王海荣[6](2020)在《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文中提出江苏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稻米产业地位突出。由于长期注重高产育种,忽视稻米品质改善,造成江苏大米普遍口感不佳,一直处于市场低端水平。2019年4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年)》,明确将稻米产业打造为江苏八大“千亿级”特色产业之一,这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本研究归纳分析了影响江苏稻米产业发展的六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江苏优质米品牌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及建议如下:1、江苏水稻种植面积及区域分布 江苏水稻面积能维持在3300万亩左右,其中粳稻占85%以上,但最近两年面积有所下降,籼稻面积有所上升;粳稻以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为主,分布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各市县;籼稻主要在淮安、宿迁和徐州种植,总面积在不同年度间变幅较大,2018年面积最大,为438万亩。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2018-2019年全省参加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的单位至少有85家;常规粳稻育种实力较强,近10多年的常规粳稻品种基本是省内单位育成的,但从事杂交籼稻育种的单位较少。近年优质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2008-2019年间审定的优质一级、二级品种比例较低,尤其是优质一级,总计只有6个,占比不足3%,籼稻品种中更是没有到达优质一级的,表明全省优质稻育种能力有待提高;2013年后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呈现连续下滑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大幅上升,甚至出现稻米加工企业加价收购现象,表明稻米市场更加追求优良食味大米。2、江苏稻米加工企业情况 截止2017年,全省登记在册的主要从事稻米加工销售的企业至少有1118家,另结合2019年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网信息,认为全省中大型稻米企业有105家,其中多数位于苏中和苏北,尤以淮安、宿迁和盐城最多;各龙头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稻米加工和仓储能力。主要稻米品牌建设情况:全省现有大米品牌总体可归纳为3大类型,即基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区域大米品牌、企业品牌、基于品种名和栽培技术等标志信息的大米品牌;总体而言,品牌数目繁多,大品牌或知名品牌少;淮安拥有的大米品牌数最多。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上,江苏优势明显,拥有在国内从事水稻生产加工相关的高水平院校3所,可以为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原动力,是国内其他省市难以媲美的。此外,江苏地理区位好,周边消费市场及物流优势明显,适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3、根据以上结果,讨论认为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仍存在3个问题,即:优质籼稻的规划种植区偏小,建议在苏北中熟中粳区增加优质籼稻区规划;外观和食味俱佳的优质稻品种育种及相关理论研究未得到较好重视,建议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加大该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稻米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缺乏政策引导,建议从地方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在优质名牌打造上,建议从“政府引导,制定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推广目标;科技引领,加快多性状优质品种及特色品种的研发;加快规模经营和加强品牌创建;强化多领域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打造和提升苏米品牌,促进江苏优质米产业发展。

杨罗浩[7](2019)在《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粳稻生产,既可满足市场对优质精米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温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量。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区,气候特征适宜发展晚粳稻。但仍存在优良品种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晚粳发展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解决。本试验以鄂粳403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氮肥运筹模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资源利用,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稻田土壤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为湖北省晚粳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清洁生产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鄂粳403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N:P2O5:K2O=1:0.5:1时产量最高。在施氮量为0-225kg/ha范围内提高施肥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呈降低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下降趋势;在高施肥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经济产量的提高。2.在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叶面积快速增长期呈缩短趋势。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高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和快速积累期平均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时达到最大。经济产量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群体结构特征为:叶面积指数最大速率约为0.39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34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17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1天和24天左右,快速增长期14天左右;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约为0.26t·ha-1·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22t·ha-1·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39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5天和63天左右,快速积累期48天左右。3.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在0-225kg·ha-1内增加鄂粳403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增加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提高种植密度加工品质降低。增加施肥量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后升,当施氮量为225kg·ha-1外观品质最好;提高种植密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减少。4.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植株氮磷钾最大吸收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磷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磷吸收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氮吸收速率在高密度下呈先增后减趋势;钾吸收速率在高施肥量下较大,在中低施肥量下较小。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氮钾吸收速率呈增加趋势,氮钾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而磷快速吸收期呈延长趋势。经济产量与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养分吸收特征为:氮最大吸收速率约为3.08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2.66kg·ha-1·d-1,快速吸收期28天左右;磷最大吸收速率约为0.72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0.62kg·ha-1·d-1,快速吸收期87天左右;钾最大吸收速率约为10.3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8.9kg·ha-1·d-1,快速吸收期21天左右。5.各时期施肥显着提高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只有追施穗肥增提高铵态氮含量。总氮、溶解性总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移栽后30和60天较低;硝态氮含量在移栽后7天最低,但随后呈增加趋势,到移栽后30天比较稳定。田面水总磷、溶解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均于移栽后快速降低,于移栽后45天达到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在施肥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165kg·ha-1和195kg·ha-1处理的全生育期田面水氮磷含量相对较低。各生育时期氮磷吸收量分别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可溶性总磷含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6.在施肥处理中,各时期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225kg·ha-1和255kg·ha-1时较高,以种植密度为4×6寸、施氮量为165kg·ha-1时较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速效磷含量在高密度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各形态氮磷含量与田面水各形态氮磷含量关系不密切。7.追施穗肥可显着提高甬优2640经济产量并增加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经济产量与群体干最大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穗肥全部作促花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二者增长速率、氮磷钾养分最大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为最大。穗肥全部作保花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穗中干物质分配比例。经济产量与群体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分蘖末期到成熟期整株氮磷吸收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氮快速吸收期和灌浆结实期营养器官中氮磷吸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追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8](2018)在《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文中提出为了筛选近年来浙江省审定的优良常规早籼稻品种,指导常规早籼稻选育与推广应用,本文对2001-2015年三个阶段("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审定的65个常规早籼稻品种产量、抗性、米质、生育期、穗粒结构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了浙江省选育的列入农业部统计的常规早籼稻品种应用情况以及品种间的血缘关系等信息。结果表明,相比"十五"和"十一五","十二五"选育的品种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穗型变大、千粒重增加,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迟;不同阶段审定品种稻瘟病抗性均有较佳表现;稻米品质特性发生较大变化,食用优质品种减少,专用加工型品种增加;2001-2015年有62个浙江省选育常规早籼稻列入农业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21.5万hm2,嘉育253、舟903、浙辐802等骨干亲本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浙江省常规早籼稻选育存在品种同质化严重、生育期偏长、推广面积较小等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创新种质资源、调整育种目标、加大推广力度,才能保持浙江省在全国常规早籼稻育种的领先地位。

朱大伟[9](2018)在《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追求水稻优质高效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及稻米的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稻米品质是综合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栽培措施等多方面的影响。软米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2~15%的水稻品种。由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具有软而不烂、甜润爽口、冷后不易变硬、回生程度小等优点,品质颇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我国育出一批优质软米品种,以江苏为例,南粳9108、南粳5055、苏香粳100、南粳46等均以产量潜力好、食味品质优的特性得到较大面积推广。由于软米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其栽培特性与优质丰产协同规律尚待系统研究。丰产技术不配套,导致部分地区产量偏低,食味品质不优。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选用了苏中地区具有代表性软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通过设置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比例、播种期三种主要栽培措施处理试验进行研究,以期重点研明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在不同栽培措施下两品种淀粉理化特性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机理。氮肥用量与氮肥运筹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苏省海安县校外基地进行,播期试验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校内基地进行。以上述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的七个氮肥水平分别是0(对照)、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三个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分别是9:1、7:3、6:4;六个播期处理分别是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主要研究这三种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稻米淀粉的结构特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总颖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在施氮量为280kg/hm2处理下,两品种可获得最高产量。(2)随施氮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先减少后增加,外观品质先改善后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含量降低;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氮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米饭颗粒完整性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两段式”下降,即施氮量为0~262.5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幅度较为平缓,而当施氮量大于300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迅速。因此,综合产量与稻米食味品质两方面因素,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品质相协调的施氮量为270 kg/hm2。2.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数目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淀粉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溶解度与膨胀势呈上升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复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热焓值、回生焓与回生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增是氮肥改善淀粉回生特性,回生率下降。因此,增施氮肥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3.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和6:4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穗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每穗粒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总颖花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实率、千粒重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外观品质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穗肥比例增加而上升,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米饭颗粒完整性随穗肥比例上升而上升。食味值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较7:3处理下有显着下降。因此综合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食味品质相协调的氮肥运筹比例为7:3。4.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含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含量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水稻淀粉晶体类型,相对结晶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性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下降。(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溶解度与膨胀势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回复值随穗肥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生焓、回生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穗肥比例的增加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5.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播期的推迟,两品种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以大面积生产每亩650kg为标准,南粳9108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第二播期、第三播期,南粳5055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2)稻米品质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加工品质变劣;垩白率、垩白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有所改善;蛋白质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营养品质下降;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蒸煮食味品质方面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米饭完整性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有改善作用。因此,适当迟播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6.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淀粉结构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淀粉大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不改变水稻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2)淀粉糊化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溶解度、膨胀势呈下降趋势;RVA特征值表现为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回复值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淀粉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回生焓、回生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因此,推迟播期有使淀粉糊化特性变劣的趋势。综上所述,(1)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过量施氮又使产量降低。增加施氮量,提高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不利于蒸煮食味品质,但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可以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蒸煮食味品质降幅较小,产量较高,产量品质较为协调。(2)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增加穗肥比例可提高两品种产量,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7:3与6:4处理下产量最高,淀粉糊化特性较好。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稻米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氮肥运筹比例为7:3处理下,产量与食味品质较为协调。(3)随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下降。随播期的推迟,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但下降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的显着降低,使得蒸煮食味品质上升。因此,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适当迟播可获得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平衡。

雷锦超[10](2017)在《稻米食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提高水稻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水、肥高投入为特征当代栽培方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米质变劣等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需求量持续增加。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改善稻米品质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新目标。食味品质指食用米饭时观察、咀嚼米饭时米饭给人口腔、味觉等所留下的感官印象。它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稻米品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食味品质性状复杂、评价方式多样,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发展缓慢,特别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米质变劣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施氮量和栽培方式处理,通过理化指标的测试、仪器分析及人工感官评价多种方式评定稻米食味品质,研究高产栽培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查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旨在为水稻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探讨了高氮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理化基础。以4个江苏省常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的2个突变体及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共7个稻米品种为材料,设置CK、N5-5和N10-0三个氮素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米食味品质的变异规律。(1)人工感官评价结果显示,一次性基施肥7个品种材料在香气、颜色和光泽这些外观属性上无明显差异。粘性指标在甬优1540中提高、在武育粳30号中降低;硬度指标在武运粳30号、宁粳5号中提高;弹性指标、综合口感在甬优1540、D12W058下降明显。高氮条件下,总蛋白含量增加、粘滞特性中峰值粘度和崩解值下降。(2)前肥后移,稻米香气、颜色、光泽、弹性和综合口感均明显下降,硬度值上升。与一次性基施肥相比,前肥后移处理降低了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含量,且显着降低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浆粘度和糊化焓,综合口感较差。(3)本研究启示高氮水平下,籽粒中蛋白含量增加,米粉凝胶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等粘滞特性参数下降,最终降低稻米食味品质。2.探讨了高产栽培模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理化基础。在江苏省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徐稻8号为材料,设置农户常规方案、高产栽培方案和水肥药综合方案三种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稻米食味品质的变化规律。(1)节肥减药的水肥药综合方案与农户常规、高产栽培方案产量达到同等水平。不同栽培方式对外观品质影响不显着,但整精米率在水肥药综合方案中高于其他两种方案。高产栽培方案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籽粒蛋白含量明显提高,总淀粉和支链淀粉下降。农户常规方案下米粉峰值粘度、热浆粘度最高,糊化焓最低,而高产栽培方案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冷浆粘度最低。(2)食味仪味度值评分依次为水肥药综合方案>农户常规方案>高产栽培方案。人工感官评价中,高产栽培方案饭粒完整性差、粘性较低、硬度高且缺乏弹性,综合口感最差;而水肥药综合方案完整性、弹性较高,综合评分最高。(3)本研究表明,高产栽培模式下总淀粉、支链淀粉下降,蛋白含量增加,进而降低淀粉粘滞特性参数,导致食味品质变劣。3.基于氮素处理试验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利用相关分析,探查了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生化组分上,总淀粉和支链淀粉与食味品质正相关,而直链淀粉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不显着;蛋白质及其组分与食味品质显着负相关,其中醇溶蛋白与食味品质负相关性最高;脂肪与食味品质无明显相关性。在粘滞特性上,峰值黏度与饭粒完整性、粘性、弹性和口感正相关;热浆黏度、崩解值与弹性和综合口感正相关,与硬度负相关;糊化温度、糊化焓与综合口感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水肥投入的栽培方式下蛋白质含量提高,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降低导致食味品质恶化。总淀粉和支链淀粉与食味品质正相关,直链淀粉与食味品质无明显相关,蛋白质及其组分与食味品质显着负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与食味品质正相关,糊化温度、糊化焓与食味品质负相关。此外,现有食味仪、质构仪等仪器分析手段还需根据我国稻作实际加以修正。

二、早籼稻泉农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籼稻泉农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旱稻研究现状
        1.1.1 旱稻的发展现状
        1.1.2 旱稻的育种研究进展
        1.1.3 旱稻的栽培研究进展
    1.2 山栏稻的研究进展
        1.2.1 山栏稻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2 山栏稻育种研究进展
        1.2.3 山栏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栽培模式及对水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1.3.1 水稻主要栽培方式及其发展
        1.3.2 水稻源的特性研究
        1.3.3 水稻库的特性研究
        1.3.4 水稻流的特性研究
    1.4 栽培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4.1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
        1.4.2 稻米加工研磨品质研究
        1.4.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研究
        1.4.4 稻米营养品质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特性的影响
        2.2.2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流特性的影响
        2.2.3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库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水旱培方式对山栏稻源的特性的影响
        2.3.2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流的特性的影响
        2.3.3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库的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3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观品质
        3.2.2 加工品质
        3.2.3 蒸煮食味品质
        3.2.4 营养品质
    3.3 讨论
        3.3.1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3.2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3.3.3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3.4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营养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4 结论
    4.1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4.2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2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2.3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2.4 南方与北方稻区温光条件的差异
        2.5 南方与北方稻区栽培措施的差异
        2.6 南方与北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
    3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的温光差异
        3.3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关键生育期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4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5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3.6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氮积累特征差异
        3.7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花后各器官氮素积累特征差异
    4 讨论
        4.1 我国南方与北方稻区温光条件差异对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我国南方与北方稻区优质粳稻品种物质生产特征及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食味值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蒸煮特性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质构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4.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蒸煮特性、质构特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结构特性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淀粉晶体结构特性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糊化、结构特性与温光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特性差异的研究
        4.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糊化和回生特性差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形成的特点
        1.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品质形成特点
        1.3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差异
        1.4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糊化特性与蒸煮食味间的关系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施氮对苦荞胚乳发育及淀粉合成与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谷物籽粒胚乳发育
        1.2.2 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氮素积累转运的研究
        1.2.4 氮肥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1.2.5 谷物籽粒淀粉合成积累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生长发育指标
        2.3.2 干物质积累及转运
        2.3.3 籽粒淀粉及组分含量
        2.3.4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2.3.5 籽粒胚乳发育
        2.3.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施氮对苦荞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 施氮对苦荞株高的影响
    3.2 施氮对苦荞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施氮对苦荞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 茎干物质积累量
        3.3.2 叶干物质积累量
        3.3.3 籽粒干物质积累量
        3.3.4 施氮对苦荞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施氮对苦荞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积累及酶活性的影响
    4.1 施氮对苦荞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的积累的影响
        4.1.1 总淀粉积累量
        4.1.2 直链淀粉积累量
        4.1.3 支链淀粉积累量
    4.2 施氮对苦荞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2.1 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
        4.2.2 颗粒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4.2.3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
        4.2.4 淀粉分支酶(SBE)活性
    4.3 施氮对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
        4.3.1 苦荞籽粒形态变化
        4.3.2 胚乳细胞长和宽变化
        4.3.3 胚乳细胞淀粉粒积累的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施氮对苦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1 施氮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施氮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施氮对苦荞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1.2 施对苦荞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1.3 施氮对苦荞胚乳细胞淀粉积累的影响
        6.1.4 施氮对苦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高产优质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1.1 水稻高产的概念与意义
        1.1.2 水稻优质的概念
        1.1.3 水稻高产的研究进展
        1.1.4 水稻优质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高产构成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茎杆性状
        1.2.2 分蘖性状
        1.2.3 穗部性状
    1.3 水稻品质性状研究现状
        1.3.1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
        1.3.2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
    1.4 分子标记与QTL研究进展
        1.4.1 分子标记
        1.4.2 全基因组重测序(WGS)
        1.4.3 QTL定位研究
    1.5 水稻重要农艺经济性状QTL研究进展
        1.5.1 茎杆性状QTL
        1.5.2 分蘖性状QTL
        1.5.3 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
        1.5.4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的QTL
        1.5.5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QTL
        1.5.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材料种植与性状考察
        2.2.1 材料种植
        2.2.2 产量性状考察
        2.2.3 品质性状考察
    2.3 DNA提取及基因型分析
        2.3.1 DNA提取
        2.3.2 测序程序
    2.4 各性状的QTL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和SNP检测结果
        3.1.1 测序
        3.1.2 SNP检测
        3.1.3 Bin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2 亲本及RIL群体株型相关性状的表型与变异
        3.2.1 亲本及RIL群体茎秆性状的表型分析
        3.2.2 亲本及RIL群体分蘖性状的表型分析
        3.2.3 亲本及RIL群体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分析
        3.2.4 亲本及RIL群体碾磨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5 亲本及RIL群体外观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6 亲本及RIL群体蒸煮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3 QTL分析结果
        3.3.1 茎秆性状QTL分析
        3.3.2 分蘖性状QTL分析
        3.3.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分析
        3.3.4 碾磨品质性状QTL分析
        3.3.5 外观品质性状QTL分析
        3.3.6 蒸煮品质性状QTL分析
4 讨论
    4.1 QTL定位结果与已报道的QTL比较
        4.1.1 茎秆性状QTL比较
        4.1.2 分蘖性状QTL比较
        4.1.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比较
        4.1.4 碾磨品质性状QTL比较
        4.1.5 外观品质性状QTL比较
        4.1.6 蒸煮品质性状QTL比较
    4.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背景
    1.1 江苏稻米产业中稻强米弱现象严重
    1.2 粳米消费比例逐年增加
    1.3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稻米产业发展的影响
    1.4 国内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状况
        1.4.1 优质稻品种选育
        1.4.2 优质米品牌建设
    1.5 国外知名优质米品牌
        1.5.1 日本越光大米
        1.5.2 泰国茉莉香米
        1.5.3 巴斯马蹄(Basmati)香米
    1.6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和意义
        1.6.1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
        1.6.2 江苏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2.1 数据资料获取
    2.2 企业走访
    2.3 市场调查
三 结果分析
    3.1 江苏水稻面积及区域分布情况
    3.2 江苏主要企事业单位水稻育种现状分析
    3.3 江苏近年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情况
    3.4 江苏稻米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3.5 江苏主要稻米品牌建设现状
        3.5.1 基于地理区域的大米品牌
        3.5.2 基于企业商标或自创的大米品牌
        3.5.3 基于品种名、特殊技术模式等其他宣传方式的大米品牌
    3.6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相关的软实力分析
四 讨论
    4.1 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问题讨论
    4.2 江苏发展优质米品牌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致谢

(7)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1 中国水稻“籼改粳”发展历程
        1.2 粳稻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2.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稻田氮磷迁移转化与农田面源污染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模型与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群体发育及特征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产量影响
        4.4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6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稻田土壤和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下晚粳的产量形成
        5.2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5.3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5.4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田土壤与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6 结论
第三章 晚粳适宜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群体发育及特征
        4.3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4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5.2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5.3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养分氮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4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6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统计方法
    1.3 优良品种评价标准
    1.4 系谱图制作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审定情况
    2.2 产量和抗性
    2.3 生育期和穗粒结构
    2.4 稻米品质
    2.5 推广情况
        2.5.1 推广面积分布
        2.5.2 主要推广品种
        2.5.3 品种间系谱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3.1 创新种质资源
    3.2 调整育种目标
        3.2.1 加强特早熟型品种的选育
        3.2.2 注重后期功能型品种选育

(9)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产量及构成
        2.1.2 加工品质
        2.1.3 外观品质
        2.1.4 营养品质
        2.1.5 蒸煮食味特性
        2.2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 加工品质
        2.2.3 外观品质
        2.2.4 营养品质
        2.2.5 蒸煮食味品质
        2.3 播种期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3.1 产量及其构成
        2.3.2 加工品质
        2.3.3 外观品质
        2.3.4 营养品质
        2.3.5 蒸煮食味品质
        2.4 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
        2.4.1 淀粉结构特性
        2.4.2 淀粉糊化特性
    3 研究的思路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水平下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不同施氮水平下优质稻米的品质性状
        2.2.1 加工品质
        2.2.2 外观品质
        2.2.3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2.2.4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2.3 食味值与稻米品质间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施氮量
        3.2 施氮量对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2.3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影响
        2.5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2.7 水稻淀粉结构特性与糊化特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的米饭蒸煮食味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的影响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播期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1.4.3 温光资源的记载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播期对软米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2.3 播期对软米粳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2.4 播期对软米粳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2.5 播期对软米粳稻米饭食味特性的影响
        2.6 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与温光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播期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栽培管理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1 淀粉提取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1.4.7 淀粉RVA谱分析
        1.4.8 淀粉DSC分析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2.2 播期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2.3 播期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2.4 播期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2.5 播期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2.6 播期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2 播期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氮肥水平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1.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3 氮肥运筹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5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2 讨论
        2.1 南粳9108与南粳5055氮肥合理施用技术
        2.2 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播种期
        2.3 淀粉的结构、糊化特性与蒸煮食味间的相关关系
    3 创新点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稻米食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s)
1 文献综述
    1.1 稻米食味品质及评价
        1.1.1 稻米理化特性
        1.1.2 稻米淀粉粘滞特性
        1.1.3 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
        1.1.4 质构仪评定
        1.1.5 食味仪评定
        1.1.6 人工感官评价
    1.2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
        1.2.1 淀粉
        1.2.2 蛋白质
        1.2.3 物理性质
    1.3 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3.1 环境因子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1.3.2 栽培措施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1.1 氮素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试验
        2.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试验
    2.2 测定指标
        2.2.1 产量、外观和碾磨品质的测定
        2.2.2 生化组分的测定
        2.2.3 利用荧光糖电泳(FACE)分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2.2.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生物模型拟合
        2.2.5 米粉RVA糊化特性
        2.2.6 X-射线晶体衍射图谱分析
        2.2.7 食品物性分析仪测定
        2.2.8 米粉热力学特性
        2.2.9 米粒食味仪分析
        2.2.10 食味品质的人工感官评价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影响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研究
        3.1.1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产量及外观碾磨品质的影响
        3.1.2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生化组成的影响
        3.1.3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
        3.1.4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研究
        3.2.1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产量和外观碾磨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生化组分的影响
        3.2.3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影响
    3.3 同一指标平行测定的相关性分析
    3.4 食味品质与外观碾磨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食味品质与生化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食味品质与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食味评价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总结
    4.1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化学基础
    4.2 稻米物理性质与食味品质之间的关系
    4.3 稻米食味品质的评价
    4.4 稻米食味品质的栽培调控
    4.5 创新点
    4.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早籼稻泉农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黄孟雨. 海南大学, 2020
  • [2]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D]. 陈志峰. 扬州大学, 2020
  • [3]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施氮对苦荞胚乳发育及淀粉合成与积累的影响[D]. 夏美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D]. 何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6]江苏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牌建设策略[D]. 王海荣. 扬州大学, 2020(06)
  • [7]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D]. 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8]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J].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 中国稻米, 2018(04)
  • [9]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朱大伟. 扬州大学, 2018(12)
  • [10]稻米食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D]. 雷锦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早籼全农3号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