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等

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等

一、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刘钧[1](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王目坤[2](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王畅[3](2020)在《俄国虚无主义与《现代人》杂志》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之后,俄国知识界开始反观俄国落后不堪的社会现状;俄国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以僧侣子弟为主的平民知识分子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发酵,在德国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俄国19世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俄国社会形成了一股俄罗斯特色的虚无主义思潮。与此同时,俄国文学、文艺批评蓬勃发展,各种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知识分子通过着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其中,普希金于1836年创办的《现代人》(《COBpeMeHHиK》)杂志是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聚集了大量声名卓着的思想家、文学家,并成为虚无主义者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19世纪60年代,《现代人》杂志中的灵魂人物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尼·亚·杜勃罗留波夫((?))被视为虚无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敏锐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使虚无主义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延伸,对俄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人》杂志上贵族作家的大量离开体现出40年代人与60年代人鲜明的观点冲突,40年代人作为与虚无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相对的一种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从反面认识虚无主义的视角。通过探究《现代人》杂志与其他杂志之间关于虚无主义的论争,可以进一步理解不同派别虚无主义者的不同主张以及《现代人》杂志上虚无主义的特点。《现代人》杂志是虚无主义思想呈现的重要平台,与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虚无主义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探究《现代人》杂志中展现出来的虚无主义思想内涵以及知识分子关于虚无主义的不同主张,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源头,更好地把握俄国虚无主义本质。

曹梦婷[4](2020)在《18世纪俄国贵族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世纪是俄国进行改革并逐渐欧化的年代。这一时期,为打破俄国的封闭和落后状态,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俄国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其中,在教育方面,为了提高贵族的文化水平,满足官僚机构和国家各类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他们发展贵族教育,创办各类专业学校、贵族等级学校、贵族女子学校,派遣贵族出国留学。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国世俗教育的发展,俄国贵族的识字率整体得到了提高,促进了俄国知识分子的产生,有利于贵族妇女的思想解放,对后来俄国精英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同时,俄国贵族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之间分化加剧,盲目学习西欧导致俄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等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不能因此否定俄国贵族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刘垣菲[5](2020)在《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别林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家,他确立了果戈理及自然派的地位,被视为现实主义批评的开创者。他的文学遗产包括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等。我国现有的别林斯基研究,大多可见于期刊文献杂志中,暂时未有相关专着。在这些文献中,学者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但是,别林斯基的美学概念本质是什么?文学理论问题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学界评价其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过渡,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些问题都说明别林斯基文学理论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十分丰富,本文选择其中的民族性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理清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理论内涵的变化情况。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始于民族性,因为这是当时俄国文学最关注的问题。从历史层面讲,十八世纪的俄国,完成了社会和语言的民族化,罗蒙诺索夫和卡拉姆津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反映在文学中就是俄国的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之后,渴望摆脱古典主义束缚的浪漫派维亚泽姆斯基提出了俄国的民族性概念,受到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支持,别林斯基的民族性概念是对前人的延续。他给民族性下了定义,并在自己的评论生涯中一直发展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俄国的文学民族性问题,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在别林斯基以前,它已经成为俄国文学发展中的关键:最早表现为追求文学语言的民族特点,从罗蒙诺索夫到卡拉姆津与希什科夫之争,其根本都是对俄国文学语言问题,如修辞等等的探讨。语言是民族性官方民族性将民族性解释为人民对沙皇和专制制度的忠诚,维亚泽姆斯基为代表的浪漫派,将民族性和地域性视为文学的必要条件,同时重视人物形象和取材等问题。因此,他高度评价普希金的《巴赫奇萨赖的泪泉》、《茨冈人》等作品,但是他对普希金的现实性描写持否定态度。普希金支持维亚泽姆斯基对民族性的看法,在自己的文论中提出:文学具有民族性,就要用俄语写作,贵族们已经习惯了用法语阅读、写作、思考,所以才会产生对西欧文学盲目模仿。所以,要摆脱这种模仿,可以从俄国的,或者国外的民间诗歌中取材,从民间和人民中获取力量,注重本民族文学的独创性。但是,语言和取材都是文学的外部形式,真正做到具有“民族性”,要重视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表达。果戈理与普希金相同,尤其强调重视民族精神和表达民族的思想。民族性理论是别林斯基在第一篇文论——《文学的幻想》中提出的问题,也是贯穿别林斯基整个文学批评生涯的理论问题。他认同前人的观点:文学应该展现民族精神和思想,并提出习俗是表现民族性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俄国社会特殊的发展状况,民族的习俗主要保留在人民大众中。但是,别林斯基否认只表现群众或农民生活的作品就是具有民族性的。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别林斯基提到以下问题:俄国文学可以借鉴欧洲文学,但不能盲目地模仿欧洲文学;描写平民生活或庸俗化场景的作品不是民族性作品;民族性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调和物;民族性的作品,首先是艺术性的作品。除了针对当时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别林斯基还运用哲学概念,解释了前人提出民族性相关问题,如运用“典型性”来解释人物形象的描写,提出诗歌描绘的对象是某一抽象的理念,诗人创作是不自觉而又自觉的,因为“激情”的存在。与前人的不同在于,别林斯基否定民间诗歌的价值,认为民间诗歌不是艺术性的作品,所以从民间诗歌取材,不能说明就是民族性的作品。别林斯基最伟大的贡献,是对普希金和果戈理的高度评价。从他对二者的评论中,清晰体现了他的全部文学思想,当然也包括民族性。他的文学理论是始终发展的,但是当他发现理论的发展无法满足文学批评的需要时,他或者引入新的概念,如“个性”和“激情”,或者改变自己早期概念的内涵以适应新的批评对象,这就造成了他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很多作家的前后不一的评价、对讽刺的评价等等。别林斯基对普希金作品的评价,完全展现了别林斯基的民族性思想。他对克雷洛夫和冯维辛评价变化较大,原因在于别林斯基改变了对讽刺的态度,认为讽刺是民族性的标志。这也是果戈理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果戈理对现实的讽刺描写,满足了当时的社会要求。别林斯基对俄国文学、文学批评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苏联解体前后出现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文献资料,如斯拉夫派、审美派、白银时代及其他与别林斯基观点不同的批评流派的文献。我国学界对这些流派的研究逐渐成熟,但他们与别林斯基的影响和评价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贾宁[6](2020)在《罗亭的“多余”与文明的冲突》文中研究表明《罗亭》是屠格涅夫凭借其对时代的敏锐洞察,为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的思考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同名主人公罗亭一直以来都颇受学界关注,一代代学者都曾试图解读罗亭这一经典形象,研究大多集中于罗亭的“多余人”身份。然而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罗亭这一人物的解读仍未达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罗亭所处的年代正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发生强烈碰撞的时期,因此罗亭走向“多余”的命运必然与这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方面,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让罗亭看见了俄罗斯本土文明的不足,因此他积极地向本国人民宣扬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并尝试按照西方的方法在农业、工商业和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尽管罗亭所宣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人民传统的思维模式,但是他的改革行动无一成功,这是因为罗亭和大多数俄罗斯人民在民族世界观上有着极大的分歧。另一方面,俄罗斯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对比下,似乎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和落后的地方,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失败后,罗亭通过对两种文明的反思,也发现了在东正教浸润下的本土文明有着西方文明无可超越的独特优势,罗亭因此陷入了“走自己的路还是照抄和模仿西欧之路”的争论怪圈中无法自拔。但也正是罗亭在文明抉择中的迷失完成了他对后人的启迪,后人试图从罗亭的悲剧中去寻找对待两种文明应有的态度,以此来探索俄罗斯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罗亭》创作文本的重新阐释,结合时代背景和屠格涅夫本人的哲学观、宗教观来探寻《罗亭》创作渊源。在此基础上,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进一步解读罗亭这一形象,来发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文明冲突,力求为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欧萌莲[7](2020)在《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探究》文中指出俄罗斯着名作家阿伯拉莫夫曾说:“乡村——是俄罗斯的深处,是我们的文化成长和繁荣的土地。”的确,乡村作为斯拉夫精神的起源和聚合地,在俄罗斯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进入俄罗斯经典文学语境中的乡村承载着社会和文学的双重赋义,逐渐发生了变体,仿佛被抛光打磨的物件,虽光滑却不真实。直至契诃夫手中,乡村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粗粝面貌,重新拥有了真实可感的质地。契诃夫之后,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于乡村的土地、人与自然的关注不再只停留于静态的“田园牧歌”式的书写,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了更多新的历史特征和意义,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本论文试图运用文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学和作家个人的史料出发去探究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论文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俄罗斯文学中的乡村书写传统”主要论述俄罗斯文学中乡村书写传统的形成机制和模式,阐明契诃夫乡村书写的传统语境。通过追溯乡村的原型,在乡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论述乡村对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俄罗斯文学中乡村书写传统形成的独特性和必然性。继而探寻乡村进入文学语境后“乌托邦”的建构和幻灭过程,从而论证乡村书写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为契诃夫的乡村书写的转型做铺垫。第二章“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主要从小说文本出发论述契诃夫是如何书写和呈现新语境下的乡村。通过结合与乡村书写有关的小说文本,在归类总结中从人和空间两方面来考察契诃夫乡村书写的态度,从而找到契诃夫解决俄罗斯乡村书写传统问题的路径,为深入阐明契诃夫乡村书写的继承与创新奠定文本基础。第三章“契诃夫乡村书写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论述契诃夫的乡村书写对19世纪俄罗斯乡村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展开契诃夫与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在创作手段和观点上的“对话”。从而论证契诃夫乡村书写的创新既有时代的必然因素,也有契诃夫本人独特艺术观的作用。最后总结契诃夫乡村书写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

解晓晨[8](2019)在《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另析——以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舒宾为例》文中指出贵族阶级的崛起与没落是俄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对此都有诸多描写与研究。因其特殊的成长历程,贵族知识分子群体既有先进思想的萌芽,也存在局限性。本文将简要介绍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并以屠格涅夫长篇小说《前夜》中的舒宾为例,试以新时代视角评价俄国19世纪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

苏祖豪[9](2019)在《苏联时期各阶层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1917-1936)》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帝国是一个等级社会,主要包括贵族、僧侣、城市市民和农民在内的四个等级。帝国末期,等级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帝国被推翻,等级结构瓦解。在马克思理论的影响下,布尔什维克希望在俄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历届苏联领导人就如何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在苏联进行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在新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简单的“二分法”,将革命后的人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将贵族和耐普曼划分为资产阶级敌对分子,将他们消灭;教会的宗教活动被严加监管,僧侣被剥夺权利;农民被强制加入到集体农庄,强制参与集体化运动,大量的富裕农民被当作富农分配到边远地区。社会中的人群被人为的划分为分配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社会资源的劳动者,这种主观划分的单一性社会,使得管理者集团垄断了分配资源的权力,分配机制不能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源,造成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对立,阶级歧视的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社会中,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弊病,引发了社会动荡。

杨剑锐[10](2019)在《俄国进步党的成立、活动及影响(1905-1917)》文中指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孕育出了一个新兴的企业家阶层。在1905年革命中,以莫斯科青年企业家团体为代表的俄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觉醒,并进入了俄国的政治舞台。但是他们在1905年革命中的活动表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在俄国自由主义运动和政治改革的中仍处于边缘的地位。在第三届杜马期间,在自由主义左右两翼之间形成中间的跨党派政治集团——进步派。青年企业家团体与这个派别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此外,青年企业家团体在社会领域发起了旧礼仪派大会和经济座谈会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新兴的政治派别发展出一套宣扬资产阶级使命的“进步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要求资产阶级应该领导俄国,用和平的手段对俄国社会进行改革,以建立现代民主国家。1912年末,随着第四届杜马选举的到来,这一团体联合自由主义中间派的力量,成立了俄国进步党。进步党在成立后,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高资产阶级权利和地位的一系列主张和要求,并成为俄国自由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进步党对20世纪初期俄国的政治生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和平时期,进步党在杜马中的活动虽然未能成功推动一个联合反对派的形成,但是进步党借此建立了完善的党团组织、获得了政治经验、扩大了影响力。在战争时期,进步党显示出了它作为自由主义反对派政党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试图摆脱议会政治的局限,一方面,它积极参与自由主义反对派联盟,在进步同盟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利用社会的力量,组织军事工业委员会以扩展活动的空间,甚至试图寻求与工人运动的合作以加大对沙皇政权压力。这也反映了进步党的成熟。在革命爆发后,进步党成员成为了临时政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参与了其政策的制定。但是,进步党组织的特点使其缺乏应对政治动荡和变革的能力。二月革命后,进步党组织的基础就被破坏了。这一政党最终在十月革命后消亡。进步党的活动展示了在沙皇政权灭亡前夕,俄国资产阶级的精英希望通过积极的自由主义性质的政治改革避免国家陷入动荡的一次努力。但最终,这一努力失败了,俄国进步党与20世纪初的俄国资产阶级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小结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小结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小结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俄国虚无主义与《现代人》杂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19世纪俄国社会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 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虚无主义思潮的来源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俄国虚无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虚无主义概念辨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现代人》杂志上的虚无主义论争
    第一节 《现代人》杂志的发展与虚无主义
    第二节 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与虚无主义
    第三节 《现代人》杂志上的“贵族持不同政见者”
    第四节 在《现代人》杂志上的虚无主义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人》上的俄国虚无主义的独特性及其原因
    第一节 虚无主义的人民性与村社集体主义
    第二节 村社主义与虚无主义的空想性
    第三节 虚无主义的宗教性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18世纪俄国贵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1章 18世纪俄国发展贵族教育的背景
    1.1 18世纪初俄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1.1.1 早期教会与俄国教育
        1.1.2 贵族受教育程度
    1.2 发展贵族教育的推动因素
        1.2.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2.2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2章 18世纪俄国的贵族教育
    2.1 学校教育
        2.1.1 学校类型与课程设置
        2.1.2 学生入学情况与办学效果
        2.1.3 贵族女子学校
    2.2 家庭教育
        2.2.1 男性贵族教育
        2.2.2 女性贵族教育
        2.2.3 家庭教师
第3章 18世纪俄国贵族教育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推动俄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3.1.2 促进俄国精英政治的形成
        3.1.3 有利于女性贵族的解放
        3.1.4 确立了俄罗斯文化的基本形态
    3.2 消极影响
        3.2.1 贵族与平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3.2.2 俄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别林斯基的文学生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文学民族性问题的根源
    第一节 文学语言民族性的开始:罗蒙诺索夫
    第二节 文学语言民族性的争论和发展:卡拉姆津与希什科夫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形成与文学民族性概念
        一、维亚泽姆斯基论民族性
        二、普希金论民族性
        三、果戈理论民族性
        四、乌瓦罗夫论民族性
第二章 别林斯基论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第一节 文学民族性的相关概念
        一、概念、理念、思维
        二、现实、真实、现实性
        三、典型
        四、个性与激情(情致)
    第二节 文学民族性的具体问题
        一、民族与民族性
        二、模仿与民族性
        三、平民性与民族性
        四、民间诗歌与民族性诗歌
        五、自然性、人工性与民族性
    第三节 文学民族性到人民性的转变问题
        一、民族性的内涵
        二、人民性的内涵
        三、二者的差异
第三章 别林斯基论俄国作家的民族性
    第一节 普希金的民族性
        一、民族的诗人普希金
        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三、关于普希金的论争
    第二节 克雷洛夫和冯维新的民族性
        一、论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讽刺
        二、论冯维辛喜剧中的讽刺
    第三节 果戈理的民族性
        一、小说是民族需要的结果
        二、以独特视角描写现实
        三、从描写现实到描写社会
第四章 别林斯基的影响和评价
    第一节 对同时代人的影响和评价
        一、与斯坦凯维奇小组的交往
        二、与同时代人的论战
    第二节 对后代的影响和评价
        一、围绕文学创作目的的争议
        二、围绕文学批评作用的讨论
        三、围绕别林斯基评价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罗亭的“多余”与文明的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研究
    二、中国的屠格涅夫研究
    三、关于长篇小说《罗亭》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第一章 难逃的“多余”:《罗亭》的创作思想溯源
    第一节 文明冲突:西欧派与斯拉夫派
    第二节 哲学启蒙:塑造民族英雄
    第三节 “宗教的人”:探寻救世之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走向“多余”的历程:民族世界观的对立
    第一节 觉醒:思想上的启蒙
    第二节 怀疑:失败后的自省
    第三节 虚无:选择上的迷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陷入“多余”的窘境:对两种文明的反思
    第一节 西方文明中的“利己主义”
    第二节 俄罗斯文明中的“利他思想”
    第三节 两种文明的抉择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2 契诃夫之前的乡村书写传统
    2.1 乡村——孕育俄罗斯精神的“摇篮”
    2.2 乡村“乌托邦”的文学建构
    2.3 乡村“乌托邦”的最终幻灭
3 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
    3.1 人际关系的松动与物化
        3.1.1 地主与农民:被尴尬调和的宿怨
        3.1.2 中间阶层与农民:生涩流动的新关系
        3.1.3 家庭邻里:被拒斥的情感潜流
    3.2 乡村空间的多维书写
        3.2.1 自然之境:智性的启迪和反思之地
        3.2.2 劳动场所:奴役和自由的分岔口
        3.2.3 城市镜像:距离与情感的虚幻地带
4 契诃夫对乡村书写的继承与超越
    4.1 超越“物”之上——另一种形式的“自然派”
    4.2 立足生活琐事的“普通人”——另一种书写的人观
    4.3 “胡桃壳里的白昼”——乡村书写内涵的隐性反拨
        4.3.1 去政治化立场的客观审视
        4.3.2 知识分子与农民关系缝隙的弥合
        4.3.3 对于生活的进步信念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苏联时期各阶层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1917-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等级社会
    第一节 俄罗斯帝国时期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俄罗斯帝国时期各等级状况
    第三节 俄罗斯帝国末期等级向阶级的过渡
第二章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马列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一、社会结构的理论来源
        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社会结构理论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身份重新界定
        一、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
第三章 苏联时期的社会各阶层
    第一节 贵族的隐匿与绝迹
        一、内战时期贵族的隐匿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贵族的复兴
        三、斯大林时期贵族的绝迹
    第二节 耐普曼的兴起和消亡
        一、耐普曼的产生及其作用
        二、耐普曼的消亡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分化与转型
        一、知识分子的分化
        二、苏维埃知识分子的形成
    第四节 、僧侣的对抗与妥协
        一、针对教会僧侣的打击
        二、教会的最终妥协
    第五节 、农民的分化
        一、十月革命后农村的中农化
        二、限制富农和消灭富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俄国进步党的成立、活动及影响(1905-19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进步党成立的背景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工业资产阶级
        (一)工业化和企业家阶层
        (二)莫斯科青年企业家
    第二节 1905 年革命中的青年企业家团体
        (一)发表“自由主义评论”
        (二)组织“七月会议”
        (三)参与政党组织
第二章 进步派的形成
    第一节 杜马进步派的形成和活动
        (一)和平革新党的成立
        (二)杜马进步派的形成
        (三)杜马进步派的活动
    第二节 莫斯科进步派的活动
        (一)寻求政党同盟
        (二)组织旧礼仪派
        (三)举办经济座谈会
        (四)提出“进步主义”理论
第三章 进步党的成立
    第一节 进步派力量的成长
        (一)自由派的分化与联合
        (二)发表66人抗议书
    第二节 组党活动的发起和准备
        (一)建立选举联盟
        (二)成立选举委员会
        (三)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
    第三节 进步党成立大会
        (一)大会的议程
        (二)纲领和策略
        (三)组织和构成
第四章 进步党的政治活动
    第一节 和平时期
        (一)联合自由派政党
        (二)组建中左翼联盟
        (三)发起信息委员会
    第二节 战争时期
        (一)“团结一致”政策
        (二)创立军事工业委员会
        (三)参加“进步同盟”
        (四)转向社会斗争
    第三节 革命时期
        (一)参与二月革命
        (二)进入临时政府
        (三)退出政治舞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3]俄国虚无主义与《现代人》杂志[D]. 王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18世纪俄国贵族教育研究[D]. 曹梦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5]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理论研究[D]. 刘垣菲. 吉林大学, 2020(08)
  • [6]罗亭的“多余”与文明的冲突[D]. 贾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契诃夫小说中的乡村书写探究[D]. 欧萌莲. 浙江大学, 2020(08)
  • [8]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另析——以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舒宾为例[J]. 解晓晨. 名作欣赏, 2019(24)
  • [9]苏联时期各阶层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1917-1936)[D]. 苏祖豪.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10]俄国进步党的成立、活动及影响(1905-1917)[D]. 杨剑锐.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