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闻线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

俄罗斯新闻线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

一、俄罗斯冲压线计算机辅助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程晨[1](2020)在《基于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的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随着新能源汽车愈加频繁的出现在我国的道路交通中,纯电动汽车碰撞事故所特有的高压电气系统起火、爆炸以及乘员触电等高压电安全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某微型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一款基于全重叠追尾碰撞的主动断电保护系统以解决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电安全性风险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评估全重叠追尾碰撞工况下纯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风险。建立微型纯电动汽车以及其高压电气系统的有限元模型,以保证在碰撞仿真中该模型能很好的评估纯电动汽车电安全风险。建立全重叠追尾碰撞模型,利用CAE和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纯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的关键参数。根据关键参数建立追尾碰撞试验工况矩阵,为主动断电保护系统预判电安全风险提供了数据基础。(2)设计基于全重叠追尾碰撞的主动断电保护系统。主动断电保护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感知模块,设计感知传感器的重要参数以及安装位置,以满足主动断电保护系统对环境感知的需求;控制策略模块,主动断电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辆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评估追尾碰撞的高压电安全风险并做出决策;执行模块,执行断电信号,达到提前断电以避免断电不及时所导致的高压电器带电的情况。(3)运用智能算法进行主动断电保护系统中关键参数识别的研究,使断电保护控制策略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高压电安全风险。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车辆传感器获得的实时数据分析得出追尾碰撞时前后车辆的质量比,以提高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的准确性。(4)依据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对主动断电保护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验证。首先通过Carsim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对于碰撞预警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以保证主动断电控制策略的及时性,接下来使用LS-DYNA软件评估追尾碰撞后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电安全风险,以确定主动断电控制策略的准确性。

李朋[2](2021)在《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新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核聚变能是一种清洁(无核污染)、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就是人类为探索核聚变能和平利用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磁体电源系统包括脉冲功率电网(PPEN)和稳态功率电网(SSEN)两部分。PPEN变压器作为脉冲功率电网的主设备之一,是保障其它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是确保电网供电安全的关键设备。PPEN变压器电磁设计的合理性、绝缘材料选择和绝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性能。为此,本文主要研究PPEN变压器的电磁特性、绝缘特性和热学性能的计算模型,提出其电气绝缘与热学性能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其可以满足脉冲负载的电压耐受需求以及ITER核聚变装置实现等离子体反应的电流和电压需求。论文针对PPEN变压器的负荷特性及使用条件,建立了铁芯和绕组的电磁计算模型,推导了 PPEN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的计算方法;基于仿真软件MagNet,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对PPEN变压器中的漏磁场进行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得到了变压器的漏磁密分布情况,验证了 PPEN变压器结构设计及电磁分布的合理性。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特点,提出了采用有限元法,运用ELECTRO电场计算软件对主绝缘的电场分布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主绝缘的电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主绝缘的绝缘裕度,论证了主绝缘的绝缘设计满足标准要求。论文基于PPEN变压器绕组纵绝缘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通过在内屏蔽连续式的高压绕组内部布置电容线匝的方式来降低绕组的冲击电压;提出了利用BB-XCX001B电压分布计算软件,建立绕组纵绝缘的等值电路模型,对其波过程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变压器高压绕组及绕组磁屏蔽的波过程及绝缘薄弱点。论文基于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 PPEN变压器二维稳态温度场-流体场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变压器的二维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到变压器的温度场及绕组热点位置;采用安德森热点计算公式对绕组热点进行了详细计算,得到了绕组的热点温升;通过在绕组热点位置(预测值)布置光纤探针直接测量了绕组热点温度;对比分析了温度场仿真、热点计算数据和光纤探针测量结果,验证了仿真及计算结果。论文分析了变压器进行绝缘和温升试验的必要性,按照IEC60076.3:2013标准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分别进行了外施耐压试验、感应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雷电冲击试验、操作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此PPEN变压器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按照IEC 60076-2-2011标准要求及PPEN变压器技术规范书要求,对PPEN变压器进行了温升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变压器的温升性能满足标准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不仅对确保ITER PPEN变压器满足ITER核聚变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未来开展国内核聚变反应堆配套的脉冲电网变压器的自主设计及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董沛森[3](2019)在《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水平整体飞跃式提升、自动化脚步的加快,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供电方式更是日益复杂。传统的控制线、电源线接法已经不能满足设备的精度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发明了电连接器。使用电连接器作为设备的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的连接方式,此举措可以大幅度提高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目前而言,实现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焊接在一起的工作包括:1)对多芯电缆的两端进行剥除绝缘皮工作,直至裸露出内芯线的金属芯;2)对多芯电缆两端进行检测,将两端对应的内芯线分别套上相同的线号;3)最后依次抓取按照线号排列的内芯线与和当前线号相同焊杯号的焊杯焊接在一起。综上,从电连接器和多芯电缆到最后两者焊接工作的完成涉及许多其他准备工作。而电连接器和多芯电缆两者自动焊接工作从头到尾都是由手工完成的,加工效率低下、废品率高。所以实现电连接器和多芯电缆自动焊接工作在电连接器推广应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我国的电连接器应用起步较晚,市面上大量流通的国产电连接器结构简单,尚未发现具有自动将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的设备,故研制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对工厂的实地走访和与操作工人交流了解到的信息可知,在实现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的过程中,对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做出分析:其中包括:1)如何在保证不损坏金属芯的前提下,实现多芯电缆两端的外层绝缘皮剥除、内芯线的绝缘皮剥除工作;2)如何精准地识别同一根内芯线对应的两端,并将对其套上相同的线号;3)如何将电连接器的焊杯精准定位至焊接工作位置;4)如何实现电缆在各个工位之间的相互转换。本项目旨在提高电连接器和多芯电缆之间焊接工作的自动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电连接器和多芯电缆焊接工作的自动化。本文介绍了多芯电缆与圆形电连接器自动焊接设备机械结构,能够完成多芯电缆的绝缘皮剥除、套线号以及自动焊接的工作。同时依靠MTALAB强大的图像分析以及数据计算能力,编写出处理拍摄电连接器截面的图像,经过处理图像、求解偏差角度,将电连接器精准定位到焊接位置。从而设计出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全自动焊接的设备。

赵凤凯[4](2019)在《基于驾驶行为与道路环境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与建模》文中提出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ADAS)应为驾驶员带来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与换道相关的ADAS主要有并线辅助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以及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由于这些ADAS存在不能准确理解驾驶员意图的缺陷,经常对驾驶员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与误警,致使其利用率较低。此外,在共享控制系统中,需根据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结果,获取不同场景下共享控制的控制权重分配。因此准确识别驾驶员换道意图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101102)“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664263)“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对驾驶员换道行驶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对应工况的多维高斯混合隐马尔可夫(Multi-dimension Gauss HMM,MGHMM)驾驶员意图识别模型,并分析影响模型识别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HMM对时序数据建模具备优良的性能,本文首先分析了HMM在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的应用问题,分别建立车道保持意图识别HMM模型左换道意图识别HMM模型以及右换道意图识别HMM模型。为提高识别性能,基于单一工况的HMM驾驶意图识别模型,针对个性化驾驶风格提出具备模型匹配功能的复合工况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模型。(2)基于Carmaker仿真驾驶平台设计模拟驾驶实验,结合实际道路环境在Carmaker仿真软件中搭建模拟驾驶道路环境。分析换道过程中各类状态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采集不同工况下与直行和换道行驶相关的状态信息。通过实验分析筛选,确定MGHMM模型观测数据。基于MGHMM模型参数特征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观测数据分割方法。(3)通过实验分析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MGHMM模型状态数和高斯混合数选取问题。建立各类工况下的模型参数训练数据库和模型验证数据库。通过模型训练及验证过程分析参数、识别时间窗以及观测数据分割选取对驾驶意图辨识效果的影响,验证建立具备模型匹配功能的复合工况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模型结构意义。

胡佳[5](2019)在《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的构架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路桥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道路的交通流量迅猛增加,各种大型的超载运输车辆也日益增多,车辆的超限超载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车辆超限超载的治理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车辆超载对城市交通及社会的危害很大,同时交通运行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及经济问题。通过研究传统治超工作的历史及短板,探索新的非现场治超模式,融合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拓高效安全的超限不停车处置非现场执法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的架构及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策略,所做的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我国治超工作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车辆超限非现场执法治超的发展,同时也对比国内国外的发展情况作了简要对比。其次,重点研究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组成,细化了平台系统、业务系统、技术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同时与其它系统的关联情况做简要分析;以滨海新区非现场治超执法点为例,分析系统设计流程要点及构建组成情况。然后,深入分析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构建的动态称重系统及相关数据测算,通过实验对动态称重传感设备行车数据误差分析,图表对比设备的稳定性及准确性,优选设备类型;以T市已经实施应用的治超远程执法点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模型对系统处罚率的准确性并对冗余处罚度分析界定。对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政策研究分析,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提升超载车辆证据合法性。最后,通过本文研究,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可以通过提高货车超载额浮动值的办法来满足不停车处置执法查找超载与进行处罚的准确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非现场治超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延伸空间,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我良性循环发展。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能有效提高各治超点治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和现工作效率,实现治超信息的资源共享和网络控制。

王媛[6](2018)在《10kV架空线路智能故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项目的不断深入发展,陕西省电力公司配电网自动化程度高亟待提高,配电网的故障处理关系到配电网系统的连续可靠运行、关系到配网所有设备的安全以及保障重要用户和其他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因此,有必要采用先进的故障监控系统来全面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能够将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尤其是故障状态与实际线路相结合,保障故障抢修快速准确,从而从技术层面上坚实地保障了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架空线路定位系统。该系统以智能故障指示器为节点,建立配电架空线路定位管理网络,实现配电网架空线路的监控和管理。与传统的故障定位方法不同,本文提出的系统主要是通过覆盖在架空线路上的指示器实时采集线路运行状况。当线路故障时,智能故障指示器可以使用前端传感器获得故障信号,一方面,使用LED指示器来帮助现场工人找到故障点。另一方面,通过GPRS数据转发站将线路信息上传到配电网监控系统中心主站。为了验证本篇论文所提出的配电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计划在咸阳供电公司马庄变电站区域覆盖此系统。国网陕西省咸阳供电公司目前有10kV架空线路共153条,长度为2041.47公里。马庄变电站位于咸阳市秦都区西兰路30号,隶属于咸阳供电公司变电工区。结合实际线路运行情况,依据不影响原有运行情况的原则,在马镇线等5条线路上安装了24组带通讯故障指示器,8台数据转发站,210只普通故障指示器,将线路分成了 8个配电线路段进行测试。在对马庄变电站进行了工程实施后,本文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与研究。经过实际应用与分析,验证了该监控系统具有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经济型和实用性,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模式、建设规模、通信方式和建设进度,能够很好地提升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企业效益。

杜玉环[7](2018)在《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涡轮流量计具有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形小质轻,加工零部件少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和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流量测量中。传统涡轮流量计均采用电磁检测原理,但这种检测方式在强电磁环境中使用时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并且它所产生的附加电磁阻力矩会影响涡轮转子的转动。因此,在一些有特殊要求(如强电磁、高温高压)的测量环境中,传统的电磁涡轮流量计无法满足测量要求。另外,针对大范围变化的流量测量需求,提高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也亟待解决。为此,本文以涡轮流量计为研究对象,利用光纤传感器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以及远程测量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涡轮流量检测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双圈同轴式光纤的涡轮流量传感测量方法。通过对光纤探头的选型设计,设计了一种双圈同轴式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研究了其流量测量的工作原理及测量优势,指出其特点在于响应快、耐高温高压、不受电磁干扰和远程测量。之后,对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对该型光纤传感器的光纤出射光强场的分布模型和调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进而完成了对光纤探头的尺寸设计。通过计算说明了该型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包括测量范围、灵敏度、线性度等,针对其非线性特性研究了LS-SVM的非线性校正方法。在设计了光纤探头的强抗压密封安装方式的基础上,研制了4组不同规格的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实物。其次,研究了提高光纤涡轮流量计量程比的方法。通过建立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电磁涡轮流量计的电磁阻力矩在小流量测试时对涡轮转动影响较大,从理论上说明了光纤检测方式能够去除电磁阻力这一因素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涡轮流量计的输出特性,由于涡轮流量计的标定量程范围仅利用了线性区域,而非线性区约为输出特性1/3占比,为此提出了分段线性化法,用于非线性区的扩展测量,从而提高量程比。采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涡轮流量计输出特性的非线性区分段线性处理,开发了流量计扩展量程的多段线性模型,为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光纤涡轮流量计进行实验室流量测量的验证。设计了光纤流量传感器的后处理电路,分析讨论了涡轮转动频率的时域和频域测量方法,选用了频域FFT方法作为流量检测的主要算法,自主搭建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在线流量测量的实验系统。以DN20涡轮流量计为测试对象,通过多组流量测量实验验证,说明了光纤涡轮流量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相较于电磁式涡轮流量计提高了近3倍。通过实验说明设计的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计有效可靠,提高了量程比并且不受电磁干扰。最后,研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通过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算法,研制了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实物。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智能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对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其中对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需要,研究了发动机燃油供给循环系统,并分析了主动冷却管道中燃油物性的变化机理,提出了一种燃油流量在线监测的方案,即利用光纤涡轮流量计耐高温高压的优点,实时测量高温燃油管道的出口流量,与燃油密度的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相结合,可在线监测供给燃油的质量流量。其中研究了三种密度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对比指出循环神经网络(RNN)软测量模型效果最好,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吴登国[8](2016)在《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工业化发展目前仍在经济转型时期,大气污染的治理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十分严峻。随着电网容量迅速扩增、高电压等级电网的投入使用,输变电线路设备更易发生污闪事故,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采用高空作业车装置将冲洗设备或作业人员升空进行带电水冲洗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防污闪方法,但是此种作业方式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易发生碰撞和触电事故,且效率也低下。本文在对输电线路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装置作业方式安全问题、安全防护方法和高效作业控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的方法体系,并重点研究解决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作业的安全距离和作业过程中的设备定位问题,以及伸缩臂直线轨迹高效智能控制问题。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防护和智能控制方法体系以作业过程中的距离安全判断和高效作业问题为控制目标。该体系包括了安全控制目标、控制决策、传感信息处理系统、传感监控系统、控制执行机构和人机接口等,实现带电作业的自动安全距离监测和智能预警,防止碰撞和触电事故的发生。为了解决输电线路作业空间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水冲洗装置动作速度参数的自适应动态作业安全距离和报警控制模式,既考虑到最小电气安全距离,又充分利用了线路空间。对带电作业体相对输电线路之间距离的准确判定是防止发生触电和碰撞事故的重要方法。常规测距方法难以在作业设备移动过程中对相对细小的输电设备进行距离测量。研究输电线路周围场强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提出输电线路场强矢量定位方法。通过对场强测量点的移动跟踪定位解决场强测量点相对输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针对输电线路理想二维场强情况下的定位,该方法由场强测量点处的场强矢量和合成场强的最大值共同寻找场强测量点的多个匹配点位置坐标,然后基于近邻算法对场强矢量空间的匹配坐标点群进行划分,得到不同点群的中心位置,再由测量点的移动特征从中确定真实坐标,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仿真算例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基本满足场强测距的安全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带电作业装置侵入输电线路空间的场强测量与线路距离监测问题,基于上字型杆塔,建立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装置作业的有限元场强计算模型。通过不同典型作业路径上水枪平台的电场仿真分析,选择带电水冲洗装置沿垂直线路外侧水平方向进入作业区域作为最优路径。由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时的空间场强与无畸变场时输电线路杆塔周围的电场分布特征以及场强增强率的变化规律,选取作业装置中受畸变场影响较小且稳定的区域作为场强测量点区域,提出适于最优作业路径的场强矢量定位方法。仿真测试表明了最优路径的场强矢量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基本满足输电线路作业设备的安全距离测距要求。直线轨迹控制可以解决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装置在作业上升过程中出现的循环往复调节、效率低下的问题。伸缩臂电液控制系统在移动过程中和发生扰动情况时,系统参数会变化,常规PID控制参数不能随着工况的变化自适应调节。研究伸缩臂伸缩、延伸和回转机构在直线轨迹控制时的不同动作回路协调求解算法。提出基于极限学习机的自适应PID复合校正直线轨迹控制算法,基于数学聚类算法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对极限学习机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对被控对象模型的在线学习和PID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节,一定程度上克服系统参数变化带来的扰动影响,提高直线轨迹控制性能。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带电水冲洗作业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方法体系,集视频监控、多种传感器测距、场强距离预警、辅助信息监测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开发了一套硬件和软件系统,并将之成功得到应用。

张俊康[9](2015)在《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中供热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部分的供热系统还是按传统的集中动力式输配系统进行设计。这样的系统容易形成近端热用户节流损失严重,远端热用户资用压头不足的现象。集中动力供暖输配系统不仅输配能耗大,而且容易形成冷热不均。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随着近几年变频技术和水泵的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集中供热系统二次网为研究对象,以长春市某小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控制系统定零压差的控制方式研究如下:首先,对集中动力式供暖输配系统与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的水泵布置形式、系统水压图、调节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零压差控制点的位置选择不当,也会存在节流损失。零压差控制点距离热源越近,系统的水泵装配数量越多,装机功率越小,系统运行越节能。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之所以节能,是因为在输配过程中没有节流损失,通过改变水泵的转速进行变流量调节,主循环泵与热用户泵相互配合,按需输配,不存在节流损失。其次,为了研究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控制系统定零压差的控制方式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设计了一个模糊控制器,并在MATLAB软件上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搭建了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实验台,在实验台上分别对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集中动力式输配系统、热用户泵在供水管上分布式变频输配系统、热用户泵在回水管上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零压差控制点选在不同的位置的分布式变频输配系统的输配能耗、供暖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的节能效果与水泵的布置形式无关,与零压差控制点选择的位置有关。在全网都进行分布式变频调节时,系统的输配能耗最低。在同样的供热负荷下,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比传统集中动力式输配系统可以节省输配电耗12%左右。最后,用工程实例对传统集中动力式输配系统改造为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运用工程经济学里的静态评价方法对工程改造前后的初投资和回收年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工程改造后的初投资回收年限约在3年左右,低于供热行业的基准回收期,证明技术改造可行。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以后的工程改造提供借鉴。

黎巧临[10](2015)在《山区高速公路安全应急和预警联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受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高速公路建设正快速地向西部山区拓展,目前山区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全国高速公路路网总里程的四分之一,这为西部地区带来快速、便捷交通运输的同时,也带来了事故多、施救难、易堵塞等系列新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已有多名专家学者着手研究山区高速公路关键结构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等应急预警技术,但未对山区高速公路路网整体应急预警系统体系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将在国内外山区高速公路部分关键结构物和交通事故预警技术的基础之上,立足山区高速公路整体通行环境,对建立山区高速公路相关的应急联动模式和预警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在应对各类应急突发情况时,突出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保障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本文突出对应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调度、信息发布等综合体系研究,立足山区高速公路公路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一对一”和“多对一”应急和预警联动体系的构想与理论。着重对山区高速公路应急预警响应启动后,按入口匝道控制、主线交通流控制、远端分流控制和优先通行权控制分别对交通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同时,因山区高速公路存在桥隧相连、坡陡弯急、持续长大纵坡、高边坡等特殊的交通环境,本文还重点对弯道、长大纵坡(长下坡)、隧道等山区高速公路的关键结构物交通流控制的具体措施,特别是交通流控制中关键管制(控制)节点的选择,及其交通流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实现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方法得当,能科学、及时、安全按需求管控交通流。还根据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重点与难点,以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交通流控制为例,分别对控制左侧超车道、控制行车道、控制右侧应急车道、单幅双通和间断放行等正线通道控制交通流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还将本文研究成果运用在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的实践中,选择具有典型山区高速公路特点的渝涪高速公路黄草山隧道至古佛收费站段,在对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按“一对一”和“多对一”应急和预警联动体系的理论构想,分段建立应急和预警联动体系。

二、俄罗斯冲压线计算机辅助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冲压线计算机辅助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的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碰撞电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汽车安全预警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电动汽车碰撞法规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组成及仿真总体规划
    2.1 系统简介
    2.2 系统组成
        2.2.1 感知模块
        2.2.2 控制策略模块
        2.2.3 执行模块
    2.3 仿真总体规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碰撞模型建立
    3.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3.1.1 结构有限元离散化
        3.1.2 显式积分算法
        3.1.3 接触-碰撞算法
        3.1.4 沙漏控制
        3.1.5 时间步长控制
    3.2 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几何清理以及网格划分
        3.2.2 网格质量检查和零件连接
        3.2.3 定义零件材料属性
        3.2.4 后移动壁障车
    3.3 高压线束以及高压电器建模
        3.3.1 高压线束建模
        3.3.2 高压电器建模
    3.4 模型验证
        3.4.1 车身碰撞变形试验与仿真比较
        3.4.2 沙漏能量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追尾碰撞工况仿真分析
    4.1 碰撞电安全的结构安全要求
        4.1.1 动力电池及高压电器安全分析
        4.1.2 高压线束安全分析
    4.2 碰撞电安全要求
        4.2.1 追尾碰撞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2.2 追尾碰撞试验工况矩阵
        4.2.3 碰撞电安全要求
    4.3 碰撞工况分析结果
        4.3.1 高压电器的连接以及破坏
        4.3.2 高压线束碰撞工况结果
        4.3.3 动力电池连接校验结果
        4.3.4 碰撞断电需求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研究设计与验证
    5.1 感知模块方案设计
        5.1.1 感知系统探测区域研究
        5.1.2 感知传感器的选择
        5.1.3 感知系统性能测试
    5.2 主动断电保护关键算法
        5.2.1 BP神经网络的引入
        5.2.2 BP神经网络设计
        5.2.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5.2.4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5.3 主动断电保护控制策略
    5.4 仿真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5.4.1 主动断电保护系统仿真结果
        5.4.2 设计场景的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ITER计划概述
        1.1.2 ITER电源系统
        1.1.3 脉冲功率电站(PPEN)
        1.1.4 PPEN变压器
    1.2 国内外大型变压器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电场计算研究现状
        1.2.2 变压器波过程计算研究现状
        1.2.3 变压器温度场及绕组热点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PPEN变压器电磁及损耗计算
    2.1 变压器电磁计算基础
        2.1.1 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
        2.1.2 铁芯的计算及设计
        2.1.3 绕组的计算及布局
    2.2 变压器漏磁
        2.2.1 漏磁场数学建模
        2.2.2 漏磁场仿真计算
    2.3 变压器损耗计算分析
        2.3.1 空载损耗计算
        2.3.2 负载损耗计算
        2.3.3 总损耗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PEN变压器主绝缘设计
    3.1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3.1.1 变压器绕组绝缘水平
        3.1.2 变压器主绝缘结构
    3.2 电场数值计算与分析
        3.2.1 数学建模
        3.2.2 主绝缘结构物理模型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4 绝缘裕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PEN变压器高压绕组纵绝缘及波过程研究
    4.1 高压绕组纵绝缘结构
    4.2 高压绕组波过程等值电路
    4.3 高压绕组内屏蔽纵向电容的计算
    4.4 高压绕组波过程仿真
        4.4.1 雷电冲击波形数学表达式
        4.4.2 雷电冲击全波分析
        4.4.3 雷电冲击截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PEN变压器温升机理与绕组热点的研究
    5.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与热量传递
        5.1.1 油浸式变压器产热机理
        5.1.2 变压器内部热量传递过程
    5.2 变压器温度场仿真计算
        5.2.1 热传导过程数学建模
        5.2.2 PPEN变压器物理建模
        5.2.3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5.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5.3.1 顶油温升计算
        5.3.2 绕组铜油温差计算
        5.3.3 绕组热点温升计算
    5.4 绕组热点测量实现
        5.4.1 测量方法选取
        5.4.2 测量点选取
        5.4.3 光纤探针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PPEN变压器试验验证
    6.1 绝缘试验
        6.1.1 外施耐压试验
        6.1.2 感应电压(局放)试验
        6.1.3 雷电冲击试验
        6.1.4 操作冲击试验
    6.2 温升试验
        6.2.1 温升试验综述
        6.2.2 短路法温升试验
        6.2.3 温升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总体方案规划及机械结构的设计
    2.1 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总体方案规划
    2.2 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设计步骤
    2.3 机械结构设计方案
        2.3.1 设备整体布局方案
        2.3.2 多芯电缆绝缘皮剥除工位工作原理
        2.3.3 多芯电缆检测、标线号工位工作原理
        2.3.4 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工作原理
    2.4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3.1.1 PLC的选型以及I/O口分布
    3.2 控制系统主要元器件结构功能说明
        3.2.1 台达DVP系列PLC选型说明
        3.2.2 台达DOP触摸屏结构功能说明
        3.2.3 台达ASD-A2 伺服电机驱动器结构功能说明
    3.3 控制系统流程的设计
    3.4 控制系统的整体连接
    3.5 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设定
    3.6 PLC与 MATLAB的数据交换
        3.6.1 OPC技术特点
        3.6.2 MATLAB软件对OPC通讯的设置
        3.6.3 Kepware OPC软件对下位机PLC的设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剥线工位气路仿真及设备整体气路设计
    4.1 多芯电缆剥线工位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
    4.2 剥线工位气动回路的设计及气动执行部件的选型
        4.2.1 剥线工位气动回路的设计
        4.2.2 各执行气缸的选型计算
    4.3 气动系统的仿真
        4.3.1 气动仿真的工具
        4.3.2 气动仿真的过程
    4.4 整体设备气动系统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连接器图像处理识别系统硬件设计
    5.1 电连接器偏差角度的产生
        5.1.1 电连接器上料、焊接定位原理
        5.1.2 图像处理识别处理的工作原理
    5.2 图像处理识别系统硬件的选择
        5.2.1 CCD相机的选型
        5.2.2 CCD工业相机镜头的选择
    5.3 电连接器图像采集实验平台搭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连接器图像识别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6.1 MATLAB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6.2 图像识别处理系统界面设计
        6.2.1 图像识别处理系统主界面设计
        6.2.2 电连接器轮廓圆质心识别界面设计
        6.2.3 电连接器定位圆质心识别界面设计
        6.2.4 偏差角度补偿的实现
    6.3 MATLAB与 CCD相机的通讯及图像预处理
        6.3.1 CCD工业相机与PC机配置
        6.3.2 图像的采集
        6.3.3 图像的预处理
        6.3.4 图像轮廓圆和定位圆的识别及偏差角度的求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驾驶行为与道路环境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行为及驾驶意图辨识类别
        1.2.2 驾驶员换道意图辨识方法
        1.2.3 驾驶员换道意图辨识中观测数据选取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科研项目资助情况
        1.4.2 研究目标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章节安排
第2章 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建模
    2.1 引言
    2.2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简介
        2.2.1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基本结构
        2.2.2 HMM模型的基本算法
    2.3 多维隐马尔可夫模型
        2.3.1 多维离散隐马尔可夫模型
        2.3.2 多维高斯隐马尔可夫模型
    2.4 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建模
        2.4.1 单一工况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建模
        2.4.2 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过程
        2.4.3 具备模型匹配功能的复合工况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驾驶平台搭建及实验设计
    3.1 引言
    3.2 模拟驾驶实验平台简介
    3.3 模拟驾驶实验设计
        3.3.1 模拟驾驶实验场景搭建
        3.3.2 数据采集实验设计
    3.4 观测数据分析筛选
        3.4.1 观测数据预处理
        3.4.2 观测数据筛选
    3.5 观测数据有效性验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模型参数训练及验证
    4.1 引言
    4.2 模型参数训练
        4.2.1 建立训练样本数据库
        4.2.2 MGHMM模型状态数及高斯混合数选取
        4.2.3 MGHMM模型训练
    4.3 单一工况模型验证
        4.3.1 单一工况模型测试数据库建立
        4.3.2 单一工况模型验证
        4.3.3 验证结果分析
    4.4 复合工况模型验证
        4.4.1 复合工况模型验证数据库建立
        4.4.2 复合工况模型验证
        4.4.3 复合工况具备模型匹配功能的MGHMM模型验证
        4.4.4 验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5)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的构架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路超载基本概念
        2.1.2 不停车非现场处置执法的概念分析
    2.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2.1 理论基础及内涵
        2.2.2 理论在实际中应用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总体架构构建
    3.1 系统架构组成
        3.1.1 平台系统组成
        3.1.2 业务应用系统板块构建
        3.1.3 技术支撑系统组成
        3.1.3.1 动态称重技术
        3.1.3.2 移动互联网技术
        3.1.3.3 现代通信技术
        3.1.3.4 软件工程技术
        3.1.3.5 大数据分析技术
        3.1.3.6 云计算处理技术
        3.1.4 系统平台层级分类
    3.2 与其他相关系统关联
        3.2.1 与公安交管执法系统、运政系统的对接
        3.2.2 与高速收费系统、养护系统的对接
    3.3 系统实施设计流程
        3.3.1 执法监测点设计要点
        3.3.2 高清卡口监测点设计要点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检测精度分析及冗余处罚度界定
    4.1 主要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轴载检测设备优选
    4.4 冗余处罚度界定分析
        4.4.1 非参数检验模型建立
        4.4.2 冗余处罚度界定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推广应用策略研究
    5.1 目前存在问题宏观分析
        5.1.1 顶层设计问题分析
        5.1.2 制度、法律依据还待完善
        5.1.3 车辆证据合法性分析
    5.2 相关建议及推广策略
        5.2.1 创新交通管理理念
        5.2.2 完善组织架构部门配备
        5.2.3 健全法律支撑体系
        5.2.4 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10kV架空线路智能故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故障选线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故障定位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智能架空型故障指示器
    2.1 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1.1 故障指示器发展简史
        2.1.2 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2.1.3 故障指示器的分类
        2.1.4 故障指示器在配电网故障检测的原理
    2.2 智能故障指示器及监测系统
    2.3 智能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4 架空型智能故障指示器的安装
    2.5 智能故障判断原理
    2.6 指示灯状态
3.配网架空型数据转发站及GPRS在线定位技术
    3.1 架空型数据转发站的工作原理
    3.2 GPRS架空型数据转发站的功能及特点
        3.2.1 数据转发站系统的结构
        3.2.2 数据转发站系统的技术特点
        3.2.3 数据转发站的功能
    3.3 GPRS架空型数据转发站的框架设计
    3.4 GPRS在线定位技术实现原理
    3.5 GPRS电力故障监测系统方案
    3.6 GPRS技术在电力监测中应用的优点
4.配电网10kV架空线路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
    4.1 10kV架空线路常见故障原因
    4.2 系统辅助软件及应用界面
    4.3 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4.4 监控与管理系统的运行
    4.5 信息综合应用流程
5.实际案例应用与分析
    5.1 项目实施情况
        5.1.1 项目投资预算
        5.1.2 两种模式操作时间分析对比
    5.2 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5.3 供电可靠性分析
    5.4 与传统方法对比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成果

(7)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涡轮流量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1.1.1 涡轮流量计的研究进展
        1.1.2 目前涡轮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流量测量中的研究进展
        1.2.1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
        1.2.2 国外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光纤流量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2 组织结构与内容提要
第2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2.2.1 光纤的机械特性
        2.2.2 光纤的损耗特性
        2.2.3 光纤的结构特性
    2.3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
        2.3.1 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原理
        2.3.2 双圈同轴式光纤探头的结构
    2.4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检测原理
    2.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流量传感器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探头的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双圈同轴型光纤传感器理论特性
        3.2.1 光纤出射光强分布模型的研究
        3.2.2 双圈同轴式光纤传感器的调制特性
    3.3 双圈同轴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静态特性分析
        3.3.1 光纤传感器的尺寸设计
        3.3.2 光纤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3.3 LS-SVM的非线性补偿
    3.4 双圈同轴光纤探头的制作与安装
    3.5 双圈同轴光纤涡轮传感器数值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扩展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理论模型研究
        4.2.1 涡轮流量计数学模型
        4.2.2 数学模型可靠性验证
    4.3 各因素对涡轮转动的影响分析
        4.3.1 各力矩对涡轮的影响
        4.3.2 电磁力矩对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4.3.3 涡轮开始转动时的最小流量
        4.3.4 温度对涡轮流量传感器的影响
    4.4 提高量程比的方法研究
        4.4.1 DN20 电磁涡轮流量计的量程比
        4.4.2 非线性函数的近似处理
        4.4.3 光纤涡轮流量计的线性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涡轮流量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涡轮流量计中光纤动态信号处理方法
        5.2.1 时域频率测量方法
        5.2.2 频域频率测量方法
        5.2.3 基于FFT的信号处理算法
    5.3 涡轮流量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3.1 总体结构设计
        5.3.2 实验硬件电路设计
        5.3.3 数据采集和程序设计
    5.4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5.4.1 流量计非线性区流量测量实验验证
        5.4.2 电磁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3 光纤涡轮流量计实验及分析
        5.4.4 两组流量计同时测试的实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在分布式控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基于DSP的智能光纤涡轮流量计研制
        6.2.1 硬件电路的设计
        6.2.2 软件算法的设计
        6.2.3 系统功能与验证
    6.3 发动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6.4 燃烧室多传感器监测系统
        6.4.1 监测参数的方案
        6.4.2 传感器监测位置的选取
    6.5 通信总线接口技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纤涡轮流量计在燃油流量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发动机燃油循环系统方案
        7.2.1 循环方案设计
        7.2.2 工作状态分析
        7.2.3 燃油相变机理
    7.3 两相燃油质量流量测量方案设计
        7.3.1 两相流体质量流量测量原理
        7.3.2 两相流对涡轮转动的影响
        7.3.3 燃油密度的在线测量方案
    7.4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在线软测量模型
        7.4.1 数据准备与网络结构选取标准
        7.4.2 BP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3 RBF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4 RNN神经网络密度软测量模型
        7.4.5 三种网络模型对比及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带电水冲洗技术研究发展过程
        1.2.2 带电水冲洗作业的控制装置研究
        1.2.3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作业的安全防护研究
        1.2.4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作业装置的高效控制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智能控制体系
    2.1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问题分析
    2.2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体系
        2.2.1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体系的架构
        2.2.2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体系的组成
    2.3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数学模型
        2.3.1 目标函数
        2.3.2 约束条件
    2.4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作业安全距离
        2.4.1 相关安全距离规程
        2.4.2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作业安全距离要求
        2.4.3 静态作业安全距离
        2.4.4 动态作业安全距离
        2.4.5 自适应动态作业安全距离
        2.4.6 安全距离报警控制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输电线路场强矢量定位方法
    3.1 本章常用符号的表示意义
    3.2 模拟电荷法
    3.3 输电线路场强矢量定位方法
        3.3.1 输电线路场强分布特征
        3.3.2 场强矢量定位方法的原理
        3.3.3 矢量定位方法与安全距离判别的关系
    3.4 基于近邻算法的场强矢量匹配点群划分
        3.4.1 匹配点群特征
        3.4.2 匹配点群划分方法
    3.5 算例仿真与分析
        3.5.1 输电线路空间场强仿真算例
        3.5.2 不含随机误差的场强测量点定位仿真分析
        3.5.3 含随机误差的场强测量点定位仿真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带电水冲洗最优作业路径的场强矢量定位方法
    4.1 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装置的场强计算模型
        4.1.1 有限元方法
        4.1.2 局部计算模型
        4.1.3 电场整体计算模型
    4.2 水冲洗装置最优作业路径分析
    4.3 输电线路杆塔周围电场分布特征
        4.3.1 场强矢量合成有效值分布特征
        4.3.2 场强矢量值分布特征
    4.4 带电水冲洗装置对杆塔周围场强的影响
    4.5 最优作业路径的场强矢量定位方法
        4.5.1 带电水冲洗场强矢量定位方法
        4.5.2 仿真与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直线轨迹智能控制
    5.1 伸缩臂直线轨迹控制算法
        5.1.1 直线轨迹控制流程
        5.1.2 直线轨迹的控制算法求解
    5.2 伸缩臂动力机构实例模型
        5.2.1 伸缩臂动力机构数学模型
        5.2.2 直线轨迹控制复合校正的必要性
    5.3 极限学习机自适应PID复合校正控制算法
        5.3.1 按输入补偿的前馈装置设计
        5.3.2 ELM的基本理论
        5.3.3 ELM的改进
        5.3.4 SELM自适应PID控制算法
    5.4 伸缩臂动力机构回路系统仿真与分析
        5.4.1 阶跃响应加干扰测试
        5.4.2 斜坡响应加干扰测试
    5.5 伸缩臂直线轨迹控制仿真与分析
        5.5.1 无系统参数变化时水平延伸仿真分析
        5.5.2 系统参数变化时水平延伸仿真分析
        5.5.3 垂直升降和水平回转仿真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开发及应用
    6.1 带电水冲洗作业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6.2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6.2.1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6.2.2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通讯结构
        6.2.3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6.3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执行过程
    6.4 安全防护与智能控制软件系统开发
        6.4.1 软件功能系统
        6.4.2 软件系统主要界面
    6.5 伸缩臂式带电水冲洗装置的应用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集中供暖输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集中供暖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外分布式变频输配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集中供暖国内发展现状
        1.2.4 国内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我国集中供暖系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集中供热系统的的构成
    2.2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的确定
    2.3 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
    2.4 集中供热热水网路系统水泵参数的计算
    2.5 集中供热系统循环动力的布置形式
        2.5.1 传统集中动力式输配系统
        2.5.2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形式
        2.5.3 两种不同动力设置形式的对比
        2.5.4 水力失调的调节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变频供暖系统的特性和控制
    3.1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的水泵布置特点
        3.1.1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的工作原理
        3.1.2 分布式变频供暖系统的不同形式
        3.1.3 水泵变频调速的原理
        3.1.4 变频泵代替调节阀的节能分析
    3.2 零压差控制点的选择
    3.3 零压差控制点位置的选择对运行能耗的影响
    3.4 分布式变频输配系统的控制方式选择
        3.4.1 根据零压差点的位置变化选择控制方式
        3.4.2 两种不同零压差控制点的优缺点
    3.5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控制器设计
        3.5.1 分布式变频输配系统的控制策略
        3.5.2 模糊控制系统的介绍
        3.5.3 模糊控制器在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台的简介
        4.1.1 实验台硬件介绍
        4.1.2 实验台控制系统介绍
    4.2 实验台的功能及实验目的
    4.3 实验具体实施过程
        4.3.1 传统集中动力式输配实验
        4.3.2 热用户泵在供水管上的分布式输配实验
        4.3.3 热用户泵在回水管上的分布式输配实验
        4.3.4 零压差控制点在不同位置的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输配系统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实例技术改造方案
    5.3 工程改造运行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10)山区高速公路安全应急和预警联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2.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方法
    2.3 课题研究的背景
        2.3.1 全球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
        2.3.2 我国高速公路基本概况
        2.3.3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特征
        2.3.4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原因分析
        2.3.5 世界各地高速公路关键结构物导致的典型安全事故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预警技术
    3.1 长大纵坡安全预警技术
    3.2 隧道安全预警技术
    3.3 桥梁安全预警技术
    3.4 边坡安全预警技术
        3.4.1 边坡预警技术概况
        3.4.2 基于物联网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3.4.3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突发情况交通流控制
    4.1 山区高速公路突发情况特征
        4.1.1 事件危害性
        4.1.2 事件发展性
        4.1.3 应急处置紧迫性
        4.1.4 应急处置困难性
        4.1.5 事件影响社会性
    4.2 山区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
    4.3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突发情况交通流控制
        4.3.1 山区高速公路正线交通控制原则
        4.3.2 隧道交通管制节点选择
        4.3.3 长大纵坡(下坡)交通控制节点选择
        4.3.4 弯道交通控制节点选择
    4.4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类别与方法
        4.4.1 入口匝道控制
        4.4.2 山区高速公路正线控制
        4.4.3 远端分流
        4.4.4 优先通行权控制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路段内关键结构物预警联动模式
    5.1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和预警联动
    5.2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和预警联动关系分类
        5.2.1“多对一”联动关系
        5.2.2“一对一”联动关系
第六章 依托工程
    6.1 黄草山隧道段
        6.1.1 黄草山隧道、尖峰顶隧道预警点位
        6.1.2 黄草山隧道出.高边坡预警点位
        6.1.3 张家沟大桥预警点位
        6.1.4 黄草山隧道段应急预警管制点位
        6.1.5 黄草山隧道段联动情况
    6.2 黑林湾大桥段
    6.3 龙溪河大桥段
        6.3.1 龙溪河大桥预警监测点
        6.3.2 龙溪河大桥两端弯道预警监测点
        6.3.3 龙溪河大桥段管制点位
        6.3.4 龙溪河大桥段联动情况
    6.4 东新村段
        6.4.1 东新村段上下坡预警点位
        6.4.2 东新村段应急预警管制点位
        6.4.3 东新村段联动情况
    6.5 桃花溪大桥段
        6.5.1 桃花溪大桥预警点位
        6.5.2 桃花溪大桥前端弯道预警点位
        6.5.3 桃花溪大桥前端下坡预警点位
        6.5.4 桃花溪大桥段应急预警管制点
        6.5.5 桃花溪大桥段联动情况
    6.6 1703-1707黑点路段与学堂湾大桥段
        6.6.1 G50沪渝高速公路 1703KM段弯道预警点
        6.6.2 G50沪渝高速公路 1703KM段长大纵坡预警点
        6.6.3 学堂湾大桥预警点
        6.6.4 G50沪渝高速公路 1703-1707KM段管制位
        6.6.5 G50沪渝高速公路 1703-1707KM段联动情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俄罗斯冲压线计算机辅助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的主动断电保护系统研究[D]. 程晨. 南昌大学, 2020(01)
  • [2]ITER PPEN变压器电气绝缘及热学性能分析和研究[D]. 李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3]圆形分布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焊接设备研究[D]. 董沛森.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4]基于驾驶行为与道路环境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与建模[D]. 赵凤凯. 吉林大学, 2019(12)
  • [5]车辆超限不停车处置系统的构架与政策研究[D]. 胡佳.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10kV架空线路智能故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7]基于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涡轮流量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杜玉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输电线路带电水冲洗系统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 吴登国. 武汉大学, 2016(01)
  • [9]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系统应用研究[D]. 张俊康. 长春工程学院, 2015(07)
  • [10]山区高速公路安全应急和预警联动方法研究[D]. 黎巧临.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俄罗斯新闻线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