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 和 IPv6

NTT 和 IPv6

一、NTT与IPv6(论文文献综述)

吴念达[1](2019)在《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膨胀,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成几何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IPv4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网络地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了,并且它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需求不断提高,IPv6技术也就很自然的孕育而生了,作为IPv4技术的升级版本,IPv6先天上就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特定技术选择后,可以与IPv4技术实现平稳的过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域网环境下的,运营商如何选择IPv6过渡的技术及部署方案,IPv6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势必将成为今后网络发展建设的基础方向与核心。但是由于之前网络的大量设备与应用都是基于IPv4技术的,很难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到IPv6协议,所以IPv4技术到IPv6技术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技术选择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选择能够实现的技术不仅可以兼顾两种网络技术的过渡还需要具备可以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标准的网络平衡。本文通过对三种过渡技术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依照三种协议适用的网络环境,按照某公司城域网现有网络结构特点及项目投资成本,决定本方案采用双栈技术,设定了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论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双栈技术部署的步骤原则和配置范本,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的部署。在网络部署实现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IPv6协议技术研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实验条件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的各项结果都达到了网络侧组网结构要求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城域网IPv4向IPv6过渡部署取得了成功。后期可全面的推动运营IPv6的互联网建设目标。

朱晨[2](2014)在《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IPv4协议相比,IPv6协议具有众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下一代因特网(NGI)和下一代网络(NGN)采用IPv6协议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由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互不兼容和一些网络应用上原因,影响了IPv6过渡的进程,迫切需要进行IPv6过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尽早解决IPv6过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IPv6过渡的相关技术,详细分析了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接着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新设计了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并对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然后设计了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并对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最后通过实验对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本文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IPv4的局限性,并对IPv6的产生和优势、IPv6协议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2)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包括ISATAP地址格式、ISATAP工作原理和ISATAP邻居发现机制;深入研究了IVI翻译技术,包括IVI地址格式、IVI路由和IVI工作原理。(3)设计了新的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该ISATAP双栈系统增加了三个ISATAP隧道功能模块,即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和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4)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函数,其中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负责对收到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负责对需要发送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负责对数据报进行封装和解封。(5)设计了新的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该IVI翻译网关主要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即IVI系统控制模块、IVI DNS模块、IVI地址翻译模块和IVI协议翻译模块。(6)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其中IVI系统控制模块负责整个IVI翻译网关系统的控制,IVI DNS模块负责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域名解析的翻译,IVI地址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地址和IPv6地址之间的翻译,IVI协议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协议和IPv6协议之间的翻译。目前,诸多IPv6过渡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对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整体框架设计、功能模块、实现函数的设计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少。本文以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为基础,新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整体框架,并详细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每一个功能模块,设计和编写出新的用于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的多个功能模块函数。所研究的内容均属于IPv6过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的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有效地解决IPv4/IPv6过渡时期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通信问题,对今后IPv4/IPv6过渡时期中IPv6过渡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杨波[3](2013)在《IPv6近期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1年全球IPv4可分配地址的耗尽,以及2012年全球IPv6日的正式启动,IPv6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国家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近期全球IPv6在技术、标准、产业、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各国推动IPv6部署的最新战略举措,分析了目前IPv6发展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影响IPv6商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进而从全局角度对未来特别是2013年IPv6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沈志[4](2011)在《IPv6产业链运作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经济各个领域的渗透,互联网带动的产值将成为国家经济的下一个支撑点。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和云计算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IP地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网络资源。全球IPv4地址即将耗尽,给全球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实现从IPv4向IPv6过渡,使我国IPv6产业链尽快发展、成熟起来,旨在促进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球竞争热潮中赢得战略领先地位。本文从IPv4地址耗尽危机、IPv6成为大势所趋正在走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背景入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IPv6产业链的基本理论,通过对IPv6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的综合分析,对我国IPv6产业链运作状况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我国IPv6产业推进的五项总体战略,探讨了产业链盈利模式,并且针对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方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策略。

杨然[5](2010)在《全球Pv6发展情况及各国采取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IPv4地址正在加速枯竭,如不及时应对,将会对未来互联网的应用和创新造成影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大型运营商和其他机构,在IPv6的研究、推广、部署上都进行了有益尝试,获得初步进展。在此方面,我国应该具有紧迫感,积极工作,做好准备,开始真正的全面部署和商用。

周倩,邹婷,蒋胜[6](2010)在《IPv6发展及演进技术》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之后,运营商将无法再获得IPv4地址,业务持续发展和IPv4地址即将耗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应对地址短缺,IPv6是解决地址问题的根本手段,但关键是如何在地址枯竭前完成从IPv4向IPv6的平滑演进。本文介绍了IPv6网络的发展之路,分析了IPv6演进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IPv6过渡技术的部署,最后对华为IPv6的应用和创新进行了阐述。

戴鑫[7](2010)在《日本运营商迫切发展IPv6网络发展促信息服务升级》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新一代的信息服务正借着Ipv6呈现腾飞之势。就日本来看,其繁荣的智能手机普及,催生了IPv6的加速应用。日本电信运营商欲以发展IPv6推动下一代网络发展,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倍受关注的“2010年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

李理[8](2009)在《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生产力角度划分,人类社会形态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进是从技术革命开始的,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社会由漫长的农业社会快速进入了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也是如此,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迅速地向信息社会演进。在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劳动工具、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聚居特点乃至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本身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意味着深刻、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并最终决定国际秩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本身,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但是,正如世界各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步伐不一致,各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步调也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快慢之分,存在着竞争。哪个国家的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能力越强,信息社会建设的步伐也就越快,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保证“制信息权”,甚至如美国着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预言的那样,通过掌握信息、控制网络来拥有整个世界。在这场社会形态的演进竞争中,有两个国家的表现非常突出:一是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发源地的美国,其不仅是最早开展信息社会相关研究的国家,最早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国家,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二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信息社会概念的日本,虽然其在上世纪于实践上演进显着落后于美国,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已经清醒认识到了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于新世纪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来加快信息社会建设,在短时期内跃居为当前信息社会较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信息社会的“先发国家”,而且不仅“先发”,还实现了“先至”,其演进路径本身可能就代表了一种最优演进路径;一个是相对而言的信息社会“后发国家”,虽然还没实现“先至”,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其发展路径对广大信息社会后发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在当前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形态是不可跨越的,我国不可能跨过工业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社会。然而,由于信息社会的生产力要素本身就蕴含在工业社会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可作用于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因而,我国可通过发展信息社会生产力要素来加速推动工业社会发展,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实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由于信息社会是在信息化生产力的要求下,国民经济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生产、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依托,社会结构框架呈现出网络化和扁平化特点的社会,其演进本身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包括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建设、IT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制度环境的完善,所涉及的层面非常之广,建设中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成本乃至社会成本,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信息社会后发国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这场宏大的社会形态演进,是我国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界都应深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对于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当前发展阶段,通过比较这两个在信息社会建设上先进及典型的国家信息社会发展的异同及造成差异的诱因,来摸索信息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实、发展本国的信息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信息社会建设实践,尽可能地选择一条社会成本最低的社会演进路径,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因此,笔者选择“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为题来展开系统研究。本文是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展开的:在对信息社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其共同遵循的规律,结合内外部制约因素,分析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及差距,明确这种差异性是否符合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哪一种做法及模式才更接近信息社会演进的最优路径,从而得出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的启示。具体研究的展开是从整体观出发,采取从环状看因果的观察角度,采取演绎推理和经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研究成果与资料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系统和层层递进的分析,力求得出规律、理论方面的认识。全文共分为10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第1章讨论和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确立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2章在分析美日两国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以及信息应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3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背景、历程及IT外包的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4章在分别对美日两国信息化的主要方面——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化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5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展开研究;第6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诱因;第7章分别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IT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三方面对美日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诱因;第8章在对美日两国信息制度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国信息制度环境建设的异同之处及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做出探讨;第9章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得出了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启示;第10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信息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展开理论思考。经过两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本文初步建立了信息社会比较研究的系统分析框架,率先对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和层层推进的分析,得出了若干规律和理论方面的认识,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从信息技术革命、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三个方面,全面比较研究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体系的创新。二是作为本文研究的结果,得出六个方面的结论,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我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十条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是作为本文的理论思考,在信息社会的内涵、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区别方面系统提出了新观点。信息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其发展刚刚开始,人们对这种崭新社会形态的认识尚处于摸索之中,很多认识需要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去伪存真。受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理论思考也不够深刻,很不成熟。和卷而思,深感本文无论是对崭新的信息文明的丰富内涵,还是对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最优演进路径和高水平信息社会的定义,都还未能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明晰思路,有关论断也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这既是本文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也是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古丽萍[9](2009)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重在平滑过渡》文中指出当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IP地址消耗加速。随着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互联网的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如地址空间不足、网络安全漏洞多、服务质量不佳、缺乏可运营可管理的有效机制等等。尤其是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很大制约。因此,解决互联网IP地址枯竭,更安全有效地管理、维护、运营互联网,建设下一代互联网迫在眉睫。

古丽萍[10](2009)在《下一代互联网——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互联网制高点》文中认为当今全球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IP地址消耗加速。采用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能提供更大的IP地址空间,约为现采用IPv4协议互联网的1029倍,可有效缓解现有网络地址不足等问题。未来5至10年内,互联网技术将进入更新换代的历史时期,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

二、NTT与IPv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TT与IPv6(论文提纲范文)

(1)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
第2章 主要理论技术概述
    2.1 IPv6 协议
    2.2 IPv4与IPv6 对比
    2.3 双栈过渡技术简介
    2.4 隧道过渡技术简介
    2.5 NAT技术简介
        2.5.1 NAT技术概述
        2.5.2 NAT444 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域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
    3.1 某公司现网拓扑情况
    3.2 现网问题分析
        3.2.1 设备改造
        3.2.2 人员能力提升
        3.2.3 IPv4 网络体验感知
    3.3 IPv6 过渡需求原则及城域网改造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域网IPv4向IPv6 过渡方案
    4.1 某公司城域网网络现状
        4.1.1 网络改造计划
        4.1.2 存在的短板问题
    4.2 IPv6 过渡技术选择
    4.3 城域网IPv6 过渡步骤
    4.4 某公司地址规划
        4.4.1 地址核算模型
        4.4.2 网络及用户地址规划
    4.5 某公司城域网IPv6 过渡方案设计
        4.5.1 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4.5.2 改造内容
        4.5.3 现网协议部署情况
        4.5.4 路由协议部署
        4.5.5 家庭宽带接入部署
        4.5.6 网络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域网配置与测试
    5.1 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5.2 核心NE5000E设备配置
        5.2.1 ISIS路由协议配置
        5.2.2 BGP路由协议配置
        5.2.3 静态路由配置
    5.3 华为BRAS(ME60-X16)设备配置
        5.3.1 全局下开启IPv6 功能
        5.3.2 BRAS互联接口IPv6 配置
        5.3.3 路由协议配置
    5.4 场景测试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 IPv6 研究现状
        1.2.2 国内 IPv6 研究现状
        1.2.3 IPv6 过渡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过渡相关技术研究
    2.1 IPv4 的局限性
    2.2 IPv6 的产生和优势
    2.3 IPv6 协议的技术特点
        2.3.1 IPv6 地址
        2.3.2 IPv6 协议首部
        2.3.3 ICMPv6 协议
        2.3.4 IPv6 邻居发现协议
        2.3.5 IPv6 路由
    2.4 IPv4/IPv6 过渡技术
        2.4.1 双协议栈技术
        2.4.2 隧道技术
        2.4.3 翻译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SATAP 隧道技术和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1 ISATAP 隧道技术的研究
        3.1.1 ISATAP 地址格式
        3.1.2 ISATAP 工作原理
        3.1.3 ISATAP 邻居发现机制
    3.2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2.1 IVI 地址格式
        3.2.2 IVI 路由
        3.2.3 IVI 工作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ISATAP 隧道的设计与实现
    4.1 ISATAP 双栈系统结构的设计
    4.2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设计
        4.2.1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设计
        4.2.2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设计
        4.2.3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设计
    4.3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ISATAP 隧道的数据结构
        4.3.2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实现
        4.3.3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实现
        4.3.4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VI 翻译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5.1 IVI 翻译网关系统结构的设计
    5.2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设计
        5.2.1 IVI DNS 模块的设计
        5.2.2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设计
        5.2.3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设计
    5.3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IVI 翻译网关的数据结构
        5.3.2 IVI DNS 模块的实现
        5.3.3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实现
        5.3.4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ISATAP 隧道和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
    6.1 ISATAP 隧道的实验环境
    6.2 ISATAP 隧道的测试与分析
        6.2.1 ISATAP 隧道的实验过程
        6.2.2 ISATAP 隧道建立的测试与分析
        6.2.3 ISATAP 主机 B 全局 ISATAP 地址的测试与分析
        6.2.4 IPv6 主机 A 和 ISATAP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3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环境
    6.4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与分析
        6.4.1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过程
        6.4.2 IPv4 主机 A 和 IPv6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4.3 IVI DNS 的测试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3)IPv6近期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近期IPv6发展回顾
    1.1 IPv4地址终告罄, 各方加速申请IPv6地址
    1.2 各国政府推进IPv6发展的最新进展
    1.3 IPv6技术标准逐渐成熟, 过渡技术仍是创新发展主流
    1.4 IPv6端到端产业各环节支持能力不均, 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格局
    1.5 近期IPv6过渡网络部署情况
    1.6 应用仍然是IPv6发展的最大阻力
2 IPv6发展展望
    2.1 地址申请
    2.2 技术与标准发展
    2.3 产业发展
    2.4 网络部署
    2.5 应用发展

(4)IPv6产业链运作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IPv4地址耗尽形势严峻
        1.1.2 全球发展IPv6的形势
        1.1.3 发展IPv6对中国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IPv6产业链概述
    2.1 产业链
        2.1.1 产业链定义
        2.1.2 产业链的运作过程
    2.2 IPv6技术
        2.2.1 IPv6地址定义
        2.2.2 IPv6地址特点
        2.2.3 IPv4/IPv6基本过渡技术
    2.3 IPv6产业链构成分析
第三章 我国IPv6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国际环境
        3.1.1 世界主要地区发展情况
        3.1.2 国际环境分析
    3.2 国内环境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2.5 国内环境分析
第四章 我国IPv6产业链运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进展
    4.2 产业链所处发展阶段
    4.3 产业链各环节运作现状分析
        4.3.1 IPv6资源申请
        4.3.2 IPv6标准研究
        4.3.3 IPv6网络设备
        4.3.4 IPv6终端和软件
        4.3.5 IPv6网络运营
        4.3.6 IPv6业务应用
        4.3.7 政府推动
    4.4 整体情况与问题
        4.4.1 产业链整体运作状况
        4.4.2 主要问题分析
第五章 我国IPv6产业链发展策略
    5.1 我国lPv6产业推进战略
        5.1.1 政府统筹引导,明确产业方向
        5.1.2 运营商是产业推进主力,坚持网络先行原则
        5.1.3 充足的地址资源是保障,过渡技术是关键
        5.1.4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应用与技术互相促进
        5.1.5 关注国际发展步伐,积极参与标准和政策制定
    5.2 产业链盈利模式
        5.2.1 挖掘应用需求
        5.2.2 产业链产值与盈利应用
        5.2.3 产业链上的盈利模式
    5.3 不同企业参与产业链推进的策略选择
        5.3.1 运营商
        5.3.2 地址资源分配机构和研究机构
        5.3.3 内容与应用提供商
        5.3.4 网络设备商
        5.3.5 终端设备商和软件企业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全球Pv6发展情况及各国采取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IPv4临近枯竭
2 IPv6加速部署
    2.1 IPv6地址申请与分配
    2.2 政府推进IPv6发展
        2.2.1 规划兼容IPv6的政府服务
        2.2.2 增强发展IPv6的意识
        2.2.3 监测IPv6的进展
    2.3 IPv6的应用
3 结语

(6)IPv6发展及演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IP v6网络发展之路
2 IP v6演进面临的问题
3 IP v6过渡技术部署
4 华为IP v6的应用和创新

(8)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信息社会相关概念
        1.2.1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
        1.2.2 信息产业发展
        1.2.3 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
        1.2.4 信息网络建设
        1.2.5 IT人才队伍建设
        1.2.6 信息制度环境完善
    1.3 文献综述
        1.3.1 美国信息社会的相关研究
        1.3.2 日本信息社会的相关研究
        1.3.3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
        1.5.2 问题和不足
2 美日两国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2.1 美国信息技术发展
        2.1.1 信息基础技术
        2.1.2 信息系统技术
        2.1.3 信息应用技术
    2.2 日本信息技术发展
        2.2.1 信息基础技术
        2.2.2 信息系统技术
        2.2.3 信息应用技术
    2.3 美日两国比较
3 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3.1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
        3.1.1 推动要素
        3.1.2 发展
        3.1.3 IT外包
    3.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
        3.2.1 发展背景
        3.2.2 发展情况
        3.2.3 IT外包
    3.3 美日两国比较
4 美日两国信息化发展比较
    4.1 美国信息化发展
        4.1.1 企业信息化
        4.1.2 电子商务
        4.1.3 政府信息化
        4.1.4 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
        4.1.5 教育信息化
        4.1.6 农业信息化
    4.2 日本信息化发展
        4.2.1 企业信息化
        4.2.2 电子商务
        4.2.3 政府信息化
        4.2.4 家庭和个人生活信息化
        4.2.5 教育信息化
        4.2.6 农业信息化
    4.3 美日两国比较
5 美日两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比较
    5.1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
        5.1.1 信息资源管理
        5.1.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2 日本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
        5.2.1 信息资源管理
        5.2.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3 美日两国比较
6 美日两国信息网络建设比较
    6.1 美国信息网络建设
        6.1.1 第一、第二代网络发展
        6.1.2 下一代网络建设
    6.2 日本信息网络建设
        6.2.1 第一代、第二代网络发展
        6.2.2 下一代网络建设
    6.3 美日两国比较
7 美日两国IT人才队伍建设比较
    7.1 美国IT人才队伍建设
        7.1.1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
        7.1.2 IT人才引进
        7.1.3 人才激励机制
    7.2 日本IT人才队伍建设
        7.2.1 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7.2.2 IT人才引进
        7.2.3 人才激励机制
    7.3 美日两国比较
8 美日两国信息制度环境比较
    8.1 美国信息制度建设
        8.1.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8.1.2 推动信息安全保障发展
        8.1.3 支持信息业行会组织
        8.1.4 推进信息国际化
    8.2 日本信息制度建设
        8.2.1 IT国家基本战略
        8.2.2 e-Japan系列战略、计划
        8.2.3 信息安全总体战略
        8.2.4 u-Japan战略
        8.2.5 IT新改革战略
    8.3 美日两国比较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9.1.2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9.1.3 信息社会制度建设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9.1.4 IT人才是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9.1.5 政府在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9.1.6 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9.2 推进中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提高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增强发展信息社会的紧迫性
        9.2.2 加强研究开发,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进步
        9.2.3 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9.2.4 推进信息化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9.2.5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9.2.6 加强信息社会法制建设
        9.2.7 加强IT人才队伍建设
        9.2.8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9.2.9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的市场运作机制
        9.2.10 建立与信息社会全面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
10 理论思考
    10.1 信息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0.1.1 信息社会的内涵
        10.1.2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0.2 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0.2.1 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10.2.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10.2.3 信息技术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2.4 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10.2.5 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
        10.2.6 "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含义
    10.3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
        10.3.1 信息生产力成为最革命、最活跃的社会发展因素
        10.3.2 信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
        10.3.3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10.4 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0.4.1 信息技术革命对市场的作用
        10.4.2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10.4.3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10.4.4 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后记

(9)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重在平滑过渡(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各国竞相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制高点
由IPv4向IPv6过渡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需关注七方面问题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历程

(10)下一代互联网——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互联网制高点(论文提纲范文)

下一代互联网特征
IPv6及业务应用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竞相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制高点
下一代互联网生活展望

四、NTT与IPv6(论文参考文献)

  • [1]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D]. 吴念达. 吉林大学, 2019(03)
  • [2]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D]. 朱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3]IPv6近期发展回顾与展望[J]. 杨波. 现代电信科技, 2013(Z1)
  • [4]IPv6产业链运作与发展策略研究[D]. 沈志.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全球Pv6发展情况及各国采取的对策[J]. 杨然. 现代电信科技, 2010(08)
  • [6]IPv6发展及演进技术[J]. 周倩,邹婷,蒋胜. 电信网技术, 2010(07)
  • [7]日本运营商迫切发展IPv6网络发展促信息服务升级[N]. 戴鑫. 通信信息报, 2010
  • [8]美日两国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 李理.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9]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重在平滑过渡[J]. 古丽萍. 世界电信, 2009(07)
  • [10]下一代互联网——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互联网制高点[J]. 古丽萍. 信息化建设, 2009(06)

标签:;  ;  ;  ;  ;  

NTT 和 IPv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