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与卫生杀虫设备交流

专业人才与卫生杀虫设备交流

一、卫生杀虫药械专业人才与交流(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王安东[2](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即PCO行业,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危害性的动物进行消杀与防范的行业,生活中常见的有害生物包括: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工作。中国有害生物行业发展较晚,行业规范还不够健全,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需要不断完善,不断革新才取得进步并跟上时代的步伐。论文分两个层面进行开展,一方面是研究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通过调研分析找到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最新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将服务设计的思维融入其中,最终产出APP解决方案。前期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类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描述,之后结合服务设计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探索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最新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在调研阶段,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开展了问卷调研,了解了有害生物行业的基本现状,紧接着又对用户做了细致的访谈,并将两部分访谈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区分用户的类型。根据总结和分析设计了有害生物防治问卷,用定量的数据支持设计方案的产出。接下来通过用户旅程地图、服务蓝图等工具研究用户的行为,继而对有害生物防治APP进行了设计原型图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通过概念验证的方式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向,随后对有害生物防治APP做了高保真的设计。最终将有害生物防治APP高保真进行了可用性测试,以保证软件的可行性。通过有害生物防治APP的设计,保证了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规范性发展,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对有害生物行业做出了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为以后的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发展探索了一个新方向。

郑瑶[3](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说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米善军[4](2019)在《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文中提出云县自古多瘴岚,清代云县疟疾流行只能勾勒大致面貌。民国时期该地疟疾肆虐,尤以1933~1940年为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出现过两次反复,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于1986年基本扑灭,并最终融入全球性消除疟疾战略计划。清代云县防治疟疾主要采取看医、寻药及诉诸鬼神来解决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民国时期,政府的卫生防疫机制虽已建立,虽然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总归是收效甚微。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真正地实现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强力互动。这种强力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波浪状的卫生运动、精密化的制度设计逐步达到的。清代云县有无卫生机构,已经无从考证。当时遇到疫情发生,根本无法实现疫情的及时控制与扑灭,更谈不上疾疫预防。民国政府治下的云县,已经出现较为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无奈由于机制体制不甚健全,只在县城为中心地方设立了相关机构,根本无法辐射全县各地,尤其是偏远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在民国政府留下的卫生遗产的基础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部署中,云县地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层级分明,高度密集医疗卫生网络。云县的疟疾流行是地缘区位、国家政权、民风习俗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疟疾的快速蔓延之势,倒逼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起基层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建设,但这些机构难以为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通过国家地计划与控制,走出一条以国家为主导,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特色防治道路,逐步确立起大众心中新政权焕然一新的形象与面貌。

李庚[5](2019)在《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CO是有害生物防治业(Pest Control Operation)的简称,是专门为客户提供害虫防治服务的行业。PCO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反过来,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社会各界,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行业协会;不论是PCO企业,还是众多消费者;不论是实践经营者,还是行业员工,都密切关注着PCO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PCO产业在我国发展的20余年时间里,从创新诞生,到蓬勃发展,再到成熟壮大,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产业的规划发展路径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重视。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EST方法分析了H公司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因素等外部环境,然后详细分析了国内外PCO行业发展现状,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明确了H公司面临的重要的发展因素,进而明确了H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然后通过SWOT方法分析了H公司的战略能力,运用SWOT矩阵得出适合于该公司、且与H公司战略目标相符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H公司的战略实施路径。市场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战略是由各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互导出的结果,因此H公司的战略也随之变化。战略的实施与落实是个动态改进的过程,只有在发现环境改变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战略方向以适应环境的改变,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韦旅婷[6](2019)在《从市容改造到文卫一体建设: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明显提高,统计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国人口的70%将生活在城镇中。人口的聚集给城市卫生建设带来很大压力,建设美好的城市环境,毫无疑问,各市政府都是高度关注的。城市卫生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善生活环境,使居民消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而且改善了生产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1989年全国爱卫会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国情,倡导城市卫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卫生城市。近40年的城市卫生建设,已经有200多座城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但仍有一些工业城市及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的卫生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工业污染和市容脏乱仍然是城市顽疾。在新时代全国积极创卫的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这些城市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面临着重重困难的挑战。本文以L市为例,研究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途径和方法。从传统市容改造创建模式,到探索更加符合自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管理的措施,即以文卫一体共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策略。本文首先指出研究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意义,就国内对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举措及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点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界定国家卫生城市、工业城市、文卫一体建设的概念,以新公共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文化产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以L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创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再通过SWOT分析法,对L市在卫生、文明、文化建设方面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分析,最后得出文卫一体建设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于其他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具有借鉴的意义。

林立旺,李玉伟,翁育伟,王灵岚,陈斌[7](2018)在《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调查与发展规划》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及控制开展情况,促进该省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水平的提高。方法对福建省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规划。结果目前福建省整体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存在多方面缺陷,需进行规划和改革。结论通过摸底调查,总结问题并制定发展规划,这对促进全省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贺骥,聂维忠,陈帆,林青,杨剑[8](2017)在《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做好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是当前国境卫生检疫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现实需求、法律法规要求、防控技术、人才建设等方面,介绍做好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齐宏亮[9](2013)在《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视角下的PCO》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有害生物防治业(PCO)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从卫生城市角度总结回顾PCO产业的发展与现状,探讨存在的不足,分析PCO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及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齐宏亮[10](2013)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病媒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主要包括蚊、蝇、蟑螂、鼠等。传染病目前依然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我国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通过病媒生物传播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其死亡数字占了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在全球范围内,病媒生物传播的各种经典和新发传染病每年都造成数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同时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病种不断被发现,而经典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减少疾病传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必备的十项基本条件之一。《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国家卫生城市蚊、蝇、鼠、蟑螂等四害密度需要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标准要求,一项不超过标准3倍,省级爱卫会负责对辖区内的城市除四害达标情况进行考核。创卫成功后,不同城市在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方面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支持工作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很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了专门的病媒生物防制科(所)。2006年11月,卫生部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是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审查机构。2009年10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印发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标志着我国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自1989年开展按照自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活动,是我国卫生领域的最高荣誉,体现一个城市的整体卫生状况和管理水平。截止目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累计命名了153个国家卫生城市。现有的153个国家卫生城市中,77个是地级市。考虑到不同级别城市的面积、人口和经济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选取地级市作为样本。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本次课题中的重要研究因素,故抽样时主要考虑东中西部因素,同时也适当考虑了南北因素。由于各省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差异较大,考虑到代表性和调查工作量等原因,本次调查选择东、中、西部各2个省共6个省等40个城市作为样本。分别是河南、湖南、陕西、四川、广东、江苏6个省的20个国家卫生城市和与其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相近的20个非国家卫生城市。其中,陕西、四川属于西部地区,湖南、河南属于中部地区,广东、江苏属于东部地区,抽样兼顾了东中西部地区。此外,按照我国南北分界秦岭、淮河的划分,河南属于北方地区,陕西、江苏同时跨越南北,湖南、广东、四川则属于南方地区,因此抽样同样也兼顾了南北差异。通过向被抽样城市发放调查表,由当地病媒生物主管部门负责填写并上报。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基本情况、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基本情况,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相关文件、经费投入情况、密度监测和抗药性监测情况、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机构情况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部分国家卫生城市和非国家卫生城市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机制、工作情况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判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是否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具有明显的推动效果。此外,通过分析各地病媒生物防制机构、防制经费、专业人员和行业管理等情况,了解当前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基本现状,为下一步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为:一、国家卫生城市和非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具有显着差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对推动各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表明,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专业机构建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均优于非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各级政府普遍提高了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建立了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有力的推动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二、经济发展程度不是病媒生物防制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显示,城市人均GDP数量多少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条件不是影响当地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一个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投入力度。三、各个国家卫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然条件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病媒生物防制模式,但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抗药性监测和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二、卫生杀虫药械专业人才与交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杀虫药械专业人才与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发展背景及趋势
        1.1.2 公众对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
        1.1.3 服务设计理念的兴起
        1.1.4 商业模式的创新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点以及框架流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与服务设计
    2.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概述
        2.1.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概念、产生以及发展
        2.1.2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类型
        2.1.4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发展的困境
        2.1.5 相关学者对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展望
    2.2 服务设计概述
        2.2.1 服务设计的背景起源、概念与发展
        2.2.2 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2.3 服务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2.2.4 服务设计的基本工具与方法
    2.3 服务设计引入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调研
    3.1 调研规划
        3.1.1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设计调研框架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范围
        3.1.4 调研实施
    3.2 对目标人群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观察
    3.3 目标人群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
        3.3.1 针对提供服务方的访谈内容
        3.3.2 针对被服务者进行的访谈
        3.3.3 深入访谈调研总结
    3.4 针对目标用户的问卷调研
    3.5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需求分总结
    3.6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和用户旅程地图
        3.6.1 情景故事构建
        3.6.2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3.6.3 用户旅程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系统分析
    4.1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流程分析
    4.2 有害生物防治的服务蓝图以及触点分析
        4.2.1 服务蓝图描绘
        4.2.2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推广与营销
        4.2.3 服务过程中的服饰与配饰
        4.2.4 有害生物防治药品的投放点
        4.2.5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信誉、服务质量查询
        4.2.6 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分享与传播
        4.2.7 有害生物防治的器具与药品的销售
        4.2.8 服务人员个人作为服务触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害生物防治手机APP设计
    5.1 设计目的
    5.2 系统架构
    5.3 设计实践
        5.3.1 主要功能流程图
        5.3.2 低保真线框图
        5.3.3 概念验证
        5.3.4 主要界面高保真设计输出
        5.3.5 可用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实用新型专利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价值
    二、疟疾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总结
        (一) 中国疟疾学术研究六十年回顾
        (二) 云南省疟疾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中西医学认知中的疟疾
    第一节 传统中医体系下的疟疾认知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疟疾认知
        二、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疟疾认知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疟疾认知
    第二节 现代西医认知中的疟疾
第二章 自然环境、区位、习俗与云县疟疾的关联
    第一节 自然环境、区位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云县疟疾
        二、海拔、地形与云县疟疾
        三、地理区位与云县疟疾
    第二节 传统习俗与疟疾
第三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
    第一节 清代疟疾的流行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1949年以后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四节 天降鞠凶:时代变革中的云县疟疾流行态势
第四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清代云县的疟疾防治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三节 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
        一、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阶段
        二、1949年后云县疟疾的防治措施
    第四节 艰难棘途:中央与地方的统合
第五章 云县抗疟机构的演变与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二节 建国后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三节 公共卫生:国家卫生体系转型中的抗疟机构
结语
附1
附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5)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战略基本理论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波特五力分析
        2.2.3 SWOT分析
第3章 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文化因素
        3.1.4 科技环境因素
    3.2 H公司外部行业竞争的波特五力模型
        3.2.1 潜在进入者
        3.2.2 替代品分析
        3.2.3 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客户议价能力
    3.3 PCO行业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3.3.1 国外PCO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3.3.2 国内PCO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第4章 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状况
    4.2 财务收支状况
    4.3 销售渠道
    4.4 客户指标
    4.5 H公司的市场细分
    4.6 核心竞争力
第5章 H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与规划
    5.1 公司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1.5 SWOT分析表
    5.2 IE评价矩阵
    5.3 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5.4 战略目标
第6章 H公司战略实施
    6.1 组织调整
        6.1.1 调整公司组织架构
        6.1.2 大力推进分公司经理负责制
        6.1.3 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
    6.2 优化营销策略
    6.3 与竞争者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6.3.1 合作基础
        6.3.2 合作途径
    6.4 建设信息平台
    6.5 发展人力资源
        6.5.1 员工培训
        6.5.2 员工工资与职业规划
        6.5.3 员工的晋升机制
        6.5.4 考核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从市容改造到文卫一体建设: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方法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三、 基于“文卫一体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模式的特点:与传统“市容改造”模式相比较
    (一) 以污染治理作为工业城市转型的契机
    (二) 加大公众参与的文卫共创模式
    (三) 以精细化管理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四) 长期广泛的卫生文明教育
    (五)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加快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
四、 L市“文卫一体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的SWOT分析
    (一) L市概况
    (二) 优势( STRENGTH)分析
    (三) 劣势( WEAKNESS)分析
    (四) 机遇( OPPORTUNITY)分析
    (五) 挑战(THREAT)分析
    (六) SWOT策略分析
五、 L市“文卫一体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路径
    (一) 明确城市定位,制定城市转型发展战略
    (二) 转变创建管理的思路
    (三) 完善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共治创建模式
    (四) 创新治理工具和手段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调查与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媒生物监测及控制工作情况
    1.1 省内监测工作
        1.1.1 蚊、蝇、蟑、鼠种群密度监测工作
        1.1.2 登革热专项监测和防控工作
        1.1.3 抗性监测工作
    1.2各地市工作开展状况
2 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及控制的组织及人员情况
3 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及控制工作的发展规划
    3.1 体系建设
    3.2 经费保障
    3.3 构建良好的工作机制
    3.4 加强PCO机构监管
    3.5日常监测与专题科研并重
    3.6 信息平台的建立与利用

(8)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境口岸病媒生物控制的历史背景
2 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的现实依据
3 面临的机遇
    3.1 国境卫生检疫的现实需求
    3.2《国际卫生条例 (2005) 》的要求
    3.3 防控技术的发展
4 面临的挑战
    4.1 输入风险剧增
    4.2 技术瓶颈尚存
    4.3 专业人员不足
5 应对策略
    5.1 加强人才建设
    5.2 聚焦关键技术
    5.3 创新防控模式

(9)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视角下的PCO(论文提纲范文)

1 PCO的发展历史
    1.1 计划经济下的PCO
    1.2 半计划半市场经济下的PCO
    1.3 市场经济下的PCO
2 PCO的现状分析
    2.1 发展不均衡, 规模不合理
    2.2 服务范围窄, 标准不规范
    2.3 整体素质低, 培训不到位
    2.4 监管不到位, 用药不科学
3 PCO的发展方向
    3.1 “三位一体”防治
    3.2 有害生物管理专业 (PMP)
    3.3 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
4 PCO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三方合作
    4.2 完善规章制度
    4.3 改变防治理念
    4.4 提升服务品质

(10)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分析方法
结果
    1. 问卷回收结果
    2. 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卫生杀虫药械专业人才与交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D]. 王安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D]. 米善军. 云南大学, 2019(03)
  • [5]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庚.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从市容改造到文卫一体建设:工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研究 ——以L市为例[D]. 韦旅婷. 厦门大学, 2019(08)
  • [7]福建省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调查与发展规划[J]. 林立旺,李玉伟,翁育伟,王灵岚,陈斌.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8(03)
  • [8]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贺骥,聂维忠,陈帆,林青,杨剑.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05)
  • [9]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视角下的PCO[J]. 齐宏亮.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04)
  • [10]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研究[D]. 齐宏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专业人才与卫生杀虫设备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