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客船夜间飞行的探讨与实践

高速客船夜间飞行的探讨与实践

一、高速客轮夜航探讨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庞婧[2](2020)在《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水上交通运输业务不断增多,频发的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水域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水上交通从业者和航运管理者的过失行为成为制约水上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甚少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水上交通领域的过失犯罪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上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规范化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海洋刑事法治功能的实现。在充分考察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之上,本文致力于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设置合理的罪刑标准提供建议,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司法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当今语境下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研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明确当前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具有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本章结合中外学者对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从狭义层面对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进行界定并明确其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在进一步认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典型特征之后,分别从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主体范围、过失原因、过失内容层面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类型和存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方便下文的研究论述。此外,本章还针对传统的航运免责思维误区指出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界定。首先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进行阐述,并区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不同类型的实行行为表现形式。对于其中较为典型的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的认定提出应当以过失阶段说为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进行探讨。就目前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中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标准设置合理性问题分析,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有的结果形态即人员落水失踪、船舶溢油污染提出司法适用路径。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因一果性、受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因果联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在理解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应当分为事实归因和结果归责两个阶段进行,并分别适用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完成因果关系的判断任务。第五章重点研究不同过失类型下水上交通犯罪主体的范围和特殊情形下的责任主体限定。在总结不同过失类型水上交通过失主体范围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对值班水手、引航员这两类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刑事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并对船舶组织体系内部具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层级以逆向原则进行限定。另外,对常见的一般管理情形和管理错位情形中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明确。第六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进行论述。文章分别从注意义务的内容、根据以及履行三方面对水上交通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另外,对水上交通不同过失类型中信赖原则的适用进行探讨。在肯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船舶组织体系内进行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赖原则的适用限制,提出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得以适用的首要基础是实行船舶定线制的水域。另外,基于保障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法益的需要和严格航运管理者管理义务的导向,提出在航运管理者未履行建立安全管理体制的情形下应否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中的适用。第七章是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的阐述,着重对影响水上交通从业者注意能力的因素进行揭示,进而提出在对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选择时,应当充分考察具体水上交通业务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以实际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的主观说作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相应地,对于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应当坚持以一般航运管理主体的注意能力为基础的客观说,从而严格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第八章是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存在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从立法层面提出应当增设独立罪名并完善非刑事法律规范中的罪刑规范;从司法层面提出应当以宣告死亡作为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致人落水失踪的路径选择,以溢油吨数作为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中环境法益遭受侵害的标准,同时提高人员伤亡的入罪标准,转变财产损失的认定模式。另外,在司法层面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提出应当以“救助义务的履行”为规范保护目的并关注水上交通责任主体主观明知的认定。

闻虹[3](2019)在《新式交通与环渤海地区旅游事业的变革(1861-1937)》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是人们在空间中进行移动的活动,交通是位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连接体。交通的范围和效能制约着人们的旅游空间,也制约着人们的旅游方式。决定交通状况的首要因素是交通工具,而近代旅游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工具的进步,即由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转变为利用机械力,使人们获得了超越自然限制的交通能力,从而使大规模异地性的人口流动成为可能,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交通的机械化——即交通近代化是旅游事业变革的一个必要条件。交通工具的革新过程,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变革问题,还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流动等一系列变革的过程。从古代到近代,旅游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近代前后的旅游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样是旅游,在近代以前,它仅仅特指个人的活动,但在近代以后,则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活动。19世纪60年代,北洋三口开埠通商,以轮船、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开始传入该区域,不但为人们的旅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而且也为旅游事业各要素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文所研究的就是近代铁路、轮船的兴起对环渤海区域旅游事业变革的推动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环渤海区域旅游事业变革的背景。19世纪中期,环渤海区域的天津、烟台、营口开埠通商,开始了被动冲击式的近代化进程。北洋三口开始与西方国家通商贸易,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发展。轮船、铁路所构成的新式交通体系在该区域初步建立。在经贸结构、交通条件、矿业开采等具体因素变动的刺激下,环渤海地区城镇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该区域在社会转型之中,逐渐形成了新资产阶级、新知识群体等新兴社会阶层。近代工业社会衍生出工作时间制度,使城市人口的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逐渐分离。在西风东渐潮流冲击之下,人们的休旅生活也呈现出了新的风貌。第二部分是对航运与旅游空间扩展的研究,即北方旅游事业变革开端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大连、威海等海滨区域相继开埠,西方人为满足旅居中国外侨的生活需求,对青岛、大连、烟台、威海等沿海区域城市避暑功能进行了开发。北方各轮船航线陆续开通,并与南方甚至世界航运线路对接,形成了系统的交通网络体系,环渤海区域各海滨成为夏季西人避暑度假的“飞地”。国际航线的开辟为人们拓展了国际旅游空间,便利了西方人来到中国考察、度假、经商、传教等活动。同时,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去体验西方文明,航运的开通直接推动了近代出入境旅游的发展。第三部分是铁路及铁路部门所促进的旅游空间的延展。铁路兴起以后,在环渤海区域产生了较强的旅游效应。铁路将沿线分散的景观串联起来,为游客构筑了一条线性景观廊道,位于线性廊道内的传统旅游地,因铁路交通的便捷而吸引力大增。在传统旅游空间不断变革的同时,铁路也带动了新型旅游空间的成长。19世纪末,西人筑路时发现了避暑地——北戴河,被清政府确定为“各国人士避暑之地”。1917年,为便于中西人士避暑往来,北宁铁路局增筑海滨支路,锐意推广北戴河的铁路旅游,参与北戴河海滨地的建设,使得北戴河从无人知晓的地理空间,逐步演变为闻名中外的避暑度假地。1930年代,北宁铁路出于营利的动机,致力于开发沿线兴城温泉、宁园等新型旅游空间。民国时期,各铁路都发行了旅行指南作为宣传媒介,铁路旅行指南反映了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变迁规律,即旅游地的空间序列从线性发展成网状,旅游空间呈现出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第四部分是新式交通所引起的旅游大众化倾向。新式交通在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促使了人们旅游意识逐渐萌发,新式交通部门将旅游作为发展客运的重要路径,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宣传推广,旅游群体的波及面越来越广,其中以新知识群体的旅游活动最为突出。修学旅行、蜜月旅行以及会议旅行是较为典型的旅游方式。修学旅行作为新式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蜜月旅行是新知识群体“摩登”生活方式的标志,参观游览成为学术团体举办学术年会的一项重要活动。近代交通部门是这些新型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外部支撑力量。第五部分是对新式交通与旅游产业发育的研究。对近代旅游产业发育影响最大的是新式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直接催生了近代旅游业。新式交通及其部门促使旅游活动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商品化与市场化。铁路部门为便利旅客在沿线遍设旅馆,与传统客栈相比,这些旅馆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经营管理上均发生了“质”的飞跃。铁路部门重视宣传铁路旅行,采用报刊、杂志等现代化的商业媒体刊发广告,并以各铁路局为单位组织多届全国范围的“铁展会”。铁路运输凭借其技术层面的优势,促使了团游模式的出现;铁路部门更是促进了作为其附属部门的专业性旅行服务机构即中国旅行社的产生,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形成的标志。在旅行社产生之前,铁路部门一直行使着组织、发展旅游活动的职能。

林国潮[4](2019)在《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间货运的黄金水道,具有船舶交通流量大,渔船众多,冬季风浪大等特点,通航环境较为复杂,且随着国内、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交通流冲突现象愈加明显。自2011年11月30日开通平潭至台湾高速客滚船航线以来,期间曾发过主机故障、轻微触碰码头等险情和微小事故,但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财产损失,其安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高速客滚船具有综合运输的优势,但也汇集了各种海运风险于一船,且高速客滚船承载着大量的旅客,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和影响性将远大于其它海难事故。因此,在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营运多年后,对其应急响应机制进行科学、认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海上应急响应机制等相关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涉及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资料很少,缺乏专题、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推进高速客滚船的应急响应机制研究与完善,对确保高速客滚船的营运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高速客滚船以及海上搜救相关的文献资料,走访平潭高速客滚船公司和码头,以及海事、气象等政府相关部门,收集掌握了大量应急响应相关的资料,根据高速客滚船自身的特点、海峡两岸航线的通航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采用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应急响应机制相关概念及理论,结合国内的应急响应机制阐述了平潭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的现状,分析了应急响应机制存在的不足,即预警预报机制不完善、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应急响应协调机制难以全面发挥作用、应急响应信息不同步、应急响应保障体系不完善、海峡两岸应急响应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预警预报模式落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与缺失、各应急响应机构间缺少合作与沟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应急响应基础力量不足和海峡两岸应急响应体制不同。最后,本文针对当前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并借鉴国外先进、高效的应急响应管理经验,在肯定平潭现有的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预案和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安全监管、健全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牵头协调机制、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区域间合作、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加强救援力量的投入建设、探索海事巡航与海上应急响应一体化建设、完善海峡两岸应急响应协同机制等对策与建议,期望推进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为“一带一路”、“海西”建设营造出持续安全稳定的海上交通环境。

朱依[5](2018)在《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取得惊人的发展,其中大数据研究备受关注,运用大数据分析顾客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潜力,而对于面临没落和消亡的城市轮渡来说,进行精准营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现实情况,结合目前轮渡行业遇到的种种现状,通过对轮渡行业、精准营销、大数据等文献资料研究,在互联网思维、4C理论的指导下,利用PEST、SWOT、内部资源分析等方法,对厦门轮渡有限公司进行全面系统剖析,寻找其发展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基于4C理论,分析公司实施精准营销的内在原因,并指明精准营销的方向。基于公司的优势,特别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购票通道流量入口,根据旅客身份特性,制定和实施以旅客购票身份特性为导向的航线营销、以旅游指南引导性浏览为导向的服务叠加营销、以纪念集采伴手礼为导向的优惠购物狂欢营销,并对公司精准营销策略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同时从理念、组织、管理、品牌等角度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以及不足和未来前景。

任红,谢泽[6](2018)在《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文中研究指明"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如今,高峡平湖的壮丽画卷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巨大效益。这个始自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梦想终得实现。

陈建波[7](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邱珂[8](2017)在《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公交工具设计与制造是现代交通起源,也是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努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研究民国中期,公交工具设计与交通的整体状况。从当时全国交通网线的拓展、铁路公路与桥梁建设状况、民众出行状况、建国方略与交通策略等方面对民国“黄金十年”的交通整体进行概括。其二,研究民国中期,从国外引入的新式公共公交工具的设计变革特点。(1)新式公交工具出现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设计特点及现状。(2)由于国内的交通需要和制造特点,国人对其功能和外型进行改造设计。研究这些适用于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设计及制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交通工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其三,民国“黄金十年”新式公交工具的出现,也促进相关交通公交设施的发展。研究交通工具及公交设施对于中国现代都市化的转型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国中期交通的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高速发展的十年。在国民经济提升和社会改造的共通努力下,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及制造业成绩斐然,并在这十年内逐步被中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黄金十年”中国民生经济复苏,社会文明的初步发展,所带来国民素质和观念的提高,推动了民众生活与出行方式进程。这个突破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在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民国中期迅猛发展的近现代化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是对输入中国的西洋交通工具的“本土化”改造。同时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的“现代化”也使民众的出行方式更为现代化。国人从购买引进和组装改造进口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不懈的探索,为实现交通工具设计制造的“国产化”和使用“大众化”不断的累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根据“中国国情”对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经验探索的经验累积。也因为此,本文依托民国社会整体交通工具发展状况,研究民国中期交通工具设计及设施设计,其主要的宗旨是为中国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并为中国的交通工具设计史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劳欣哲[9](2017)在《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在娱乐化浪潮和电影产业全球化的冲击下,灾难片频繁地出现在电影荧幕上。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在政治性与商业化的夹缝中进退维艰,发展相对缓慢。自1957年石挥导演《雾海夜航》,到2002年张建亚拍摄《极地营救》,从2008年冯小宁拍摄《超强台风》,到2010年冯小刚打造《唐山大地震》,中国灾难题材电影走了一条漫长而蜿蜒之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继承了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乐于传授、教导观众吸取教训,尊重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较而言,西方灾难题材电影更擅长体现西方社会一贯对抗自然的文化传统。在家与国,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传统儒家主张克己复礼,移孝作忠,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尤其像《惊涛骇浪》这种以救灾官兵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大力张扬的也正是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牺牲精神。在人我关系上,传统儒家以忠恕之道践行自爱爱他的思想,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宽容现实生活中出于生命本能的自救,但在公共舆论与电影艺术里,又习惯于从道德的高度歌颂那些舍己为人、富有奉献精神的人物与形象。这种自爱爱他、互帮互助的思想,归根结底源于从乡土意识发展而来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也常常刻意渲染这样的情怀与文化。相比一般生活经验,人们对灾难经验极度缺乏,中国灾难题材电影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间接的灾害经验,培养了观众的忧患意识。这些灾害经验与忧患意识的提供与培植,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不光歌颂传统的牺牲精神,也大力倡导生命的可贵与生存的意义。在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人物成了导演展现意识形态、叙述故事情节的主要载体。一般情况下,电影主角具有解救、教化、宣传的功能。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多采用由“灾难发生——灾难应对——救灾行动——救灾成功”等环节构成的,依据因果联结成一体的线性叙事结构。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大都采用全知视点这种叙述视角视野广阔、转换灵活自如,可以满足观众渴望了解一切的愿望。为了突出矛盾,营造紧张气氛,以彰显生命的可贵,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往往压制时间、缩小空间,让灾难和救援在短促的时间与逼仄的空间内发生冲突。中国人“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观念根深蒂固,也缺乏深切的创造力与悲剧精神,使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忙于温习已知的灾难,而无法“制造”或“预言”未知的困境。现有的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主旋律”电影占绝大多数,除少数几位导演之外,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创作多属“国家行为”。作为类型片,中国灾难题材电影吸引观众的并不是耐人寻味的剧情变换,也不是制作精良的后期剪辑,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在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加剧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时,要想改善我国电影发展局面除了提高技术条件,加大投资外,还应该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灵魂。灾难题材电影借助特技集中展现人伦情怀与天人关系,既有利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如何相融互补的问题,也可以提升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

赵祎坤[10](2017)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8.12等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渐下降,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我国地方政府较为薄弱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是维护国家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所需。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挑战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的提升危机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预防危机、缩减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公共安全,是我国地方政府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的发展过程、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阐述,得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危机的预防和预警不到位、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缺失、社会参与度不高、危机善后薄弱、危机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其次,在此基础上选取8.2昆山工厂金属粉尘爆炸事故、8.12天津滨海新区特大危化品爆炸事故和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三个案例并结合公共危机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领域的现状对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进行论证,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对这三个典型案例从多个角度全面的综合探讨分析进而得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危机的预防、预警失效、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缺失,应急专业化程度不高、危机善后处置薄弱,追责力度不够、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法治建设滞后、不健全。再通过分析归纳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危机管理的特点,得出值得我国借鉴的启示:增强公众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危机的预警、加快制定紧急状态立法、加快公共危机应急专门机构的建立。最后,结合前文所述的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阶段要对于公共危机以预防为先,改变“重治轻防”的策略、健全和优化公共危机预警、聚焦应急文化建设;在危机发生时的反应、应对和救援阶段要提升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加强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危机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政府积极引导,扶持社会应急机构的发展、强调多方合作;在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和追责阶段要致力于完善危机的善后、加强问责以提升追责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为危机管理提供健全的法治保障。

二、高速客轮夜航探讨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客轮夜航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归类依据
        一、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特征
        一、危害结果严重于道路交通领域
        二、介入因素具有多重复杂性
        三、过失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四、由不负责任的心态引发的犯罪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类型与存在范围
        一、基于客观行为表现形式不同的分类
        二、基于主体范围不同的分类
        三、基于主观过失原因不同的分类
        四、基于过失内容不同的分类
    第四节 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
        一、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的高风险性
        二、水运经济与航行危险之间的平衡
        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水上交通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第二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判断内容
        一、形式要件——违反特殊注意义务
        二、实质要件——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或者危险升高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表现形式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作为形式认定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不作为认定
    第三节 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一、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界定的学说争论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的阶段性类型
        三、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认定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探索
        一、人员伤亡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二、财产损失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第二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处理路径的学理争论
        二、涉水行政、司法机关处理致人落水失踪的不同处理路径
        三、以宣告死亡论认定致人落水失踪的合理性证成
    第三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定性路径的学理争论
        二、司法实践中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处理路径
        三、以环境法益侵害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特征
        一、以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
        四、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第二节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判断难点
        一、条件说的判断难点
        二、原因说的判断难点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难点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选择
        一、以条件说作为结果归因的重要理论
        二、以客观归责理论进一步检验结果归属
第五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船舶组织体中业务过失主体范围和界定标准
        二、值班水手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案例审视
        三、引航员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
    第二节 水上交通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船舶组织体内监督过失主体范围界定
        二、船舶组织体系内部监督过失主体追责层级的限定
    第三节 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范围和责任主体认定
        二、一般管理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三、管理错位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第六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分析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内容与根据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预见义务内容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避免义务内容
        三、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根据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内容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与信赖原则
        一、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
        二、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中的适用分析
        三、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监督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四、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第七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二、生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一、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学说争鸣
        二、水上交通从业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三、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第八章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刑法完善思考
    第一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一、增设“水上重大航行事故罪”的理论意义与实践需要
        二、由附属刑法规范配合刑事立法进行规制
    第二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司法完善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入罪标准完善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殊结果形态的法律适用完善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式交通与环渤海地区旅游事业的变革(186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的概念内涵
        (二)新式交通的概念
        (三)旅游事业的变革
    三、学界的研究综述
        (一)新式交通与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新式交通体系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
        (三)新式交通体系与社会变动的关系研究
        (四)关于近代旅游史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环渤海地区旅游事业变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北洋三口的开辟与西方商业化的强力冲击
    第二节 北洋三口近代工业化的开启
    第三节 环渤海地区近代新式交通产业的初步建立
        一、港口与轮船运输
        二、近代化的陆路运输
    第四节 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序幕的拉开
        一、环渤海地区通商口岸率先城市化
        二、工业与交通枢纽型城镇的勃兴
    第五节 西风东渐与环渤海地区新式旅游风尚的萌动
        一、新社会阶层的产生
        二、近代化的时间节奏
        三、生活方式的西风东渐
第二章 航运与旅游空间的扩展
    第一节 渤海湾沿岸多口开放与航运网络的形成
        一、渤海湾沿岸多口岸开放与海滨避暑地的开辟
        二、渤海湾航运网络的形成
    第二节 北方海上航运与避暑旅游
        一、烟台航运与海滨避暑旅游的发端
        二、威海航运与旅居上海西人的避暑天堂
        三、青岛航运与都市避暑旅游
        四、大连航运与东北避暑之始
    第三节 国际航线与近代的出入境旅游
第三章 铁路与旅游空间的延展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铁路网络的形成
    第二节 铁路与线性景观廊道的构建
    第三节 京奉(北宁)铁路与北戴河海滨的休旅文化
        一、铁路与北戴河海滨“风景的发现”
        二、铁路与北戴河休旅空间的开辟
        三、世外桃源:铁路与北戴河海滨的体验
    第四节 铁路与新型旅游空间的成长
        一、京奉(北宁)铁路与温泉旅游地的开发
        二、北宁铁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第五节 民国时期铁路旅行指南与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嬗变
        一、环渤海区域铁路运输网络的形成与铁路旅行指南的产生
        二、线性——网络:指南与旅游地空间序列的形成
        三、内陆——沿海:指南与旅游空间的向海性迁移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旅游的大众化倾向
    第一节 新式交通的驱动作用
        一、新式交通与人们旅游心态的变化
        二、交通部门促进旅游大众化的措施
    第二节 新式交通与修学旅行
    第三节 新式交通与新知识群体的旅游
        一、新知识群体的蜜月旅行
        二、学术团体的会议旅行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旅游产业发育
    第一节 旅馆服务设施的近代化
        一、火车站、码头与旅馆的集聚
        二、铁路部门自建的新式旅馆
    第二节 铁路旅行广告与展览会
        一、广告与铁路旅行宣传
        二、铁展会与铁路旅行推介
    第三节 铁路与旅行中介组织的近代化
        一、铁路与团体旅游的出现
        二、铁路营业所:铁路部门自建旅行中介组织的尝试
        三、旅行社:商业性旅行中介组织的衍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高速客滚船
        2.1.2 应急响应机制
    2.2 相关理论
        2.2.1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3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通航环境与船况介绍
    3.1 平潭自然条件概述
        3.1.1 气象条件
        3.1.2 水文条件
        3.1.3 自然条件小结
    3.2 通航条件概述
        3.2.1 台湾海峡航路概况
        3.2.2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航线概况
        3.2.3 澳前客滚码头概况
        3.2.4 通航条件小结
    3.3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船况概述
        3.3.1 “海峡号”轮船舶概况
        3.3.2 “丽娜”轮船舶概况
4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机制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4.1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机制现状
        4.1.1 海上应急响应机制概况
        4.1.2 高速客滚船应急预案简介
    4.2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机制现存问题
        4.2.1 预警预报机制不完善
        4.2.2 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4.2.3 应急响应协调机制难以全面发挥作用
        4.2.4 应急响应信息不同步
        4.2.5 应急响应保障体系不完善
        4.2.6 海峡两岸应急响应协调机制不完善
    4.3 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预警预报模式落后、公司管理缺乏
        4.3.2 应急响应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与缺失
        4.3.3 各应急响应机构间缺少合作与沟通
        4.3.4 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4.3.5 应急响应基础力量不足
        4.3.6 海峡两岸应急响应体制不同
5 完善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预警预报等安全监管措施
    5.2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法律法规
    5.3 充分发挥应急响应机制中的牵头协调机制
    5.4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及加强区域间合作
        5.4.1 加快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5.4.2 加强区域间合作
    5.5 完善应急响应救援力量及资源的保障体系
        5.5.1 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5.5.2 加强救援力量的投入建设
        5.5.3 探索海事巡航与海上应急响应一体化建设
    5.6 完善海峡两岸应急响应协同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轮渡的研究
        1.2.2 关于精准营销的研究
        1.2.3 关于大数据的研究
        1.2.4 综合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精准营销
        2.1.2 大数据
    2.2 相关理论
        2.2.1 互联网思维理论
        2.2.2 4C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分析法
        2.3.3 内部资源分析法
第3章 轮渡公司现状分析及实施精准营销的动因
    3.1 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概况
    3.2 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3.2.1 PEST分析
        3.2.2 内部资源分析
        3.2.3 SWOT分析
    3.3 公司实施精准营销动因及方向
        3.3.1 精准营销动因
        3.3.2 精准营销方向
第4章 公司精准营销策略设计、实施及效果
    4.1 公司精准营销策略设计
        4.1.1 公司大数据基础
        4.1.2 公司精准营销设计
    4.2 精准营销策略实施
        4.2.1 旅游路线营销实施
        4.2.2 配套服务营销实施
        4.2.3 优惠购物营销实施
    4.3 精准营销策略实施效果
第5章 推进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理念保障
    5.2 组织保障
    5.3 管理机制保障
    5.4 品牌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论文提纲范文)

梦的缘起
    Ⅰ谁来平息长江的愤怒
    Ⅱ搁浅的民国三峡梦
    Ⅲ新中国的三峡梦
漫漫征途
    Ⅰ三峡梦长路也长
    Ⅱ如火如荼的实战演练
    Ⅲ历史性决议审慎出台
建设交响
    Ⅰ三阶段实施雄伟工程
    Ⅱ二十余年谱就辉煌乐章
    Ⅲ质量控制创造世界奇迹
大江安澜
电惠神州
川江淌金
科技创新
    Ⅰ由鱼而“渔”的机组国产化
    Ⅱ精益求精的三峡升船机
库区涅盘
环保承诺
    Ⅰ守护好库区的那片绿
    Ⅱ呵护长江精灵

(7)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8)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研究动态
        2.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对象
        2. 重点难点
        3. 总体框架
        4. 主要目标
    三、思路方法
        1. 基本思路
        2. 具体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民国社会状况简述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作为及成效
        1. 晚清唐胥铁路与“中国龙号”机车
        2.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
        3. 民初时期“江南制造局”
        4. 福州船政局飞机造办处
        5. 兰州“黄河大铁桥”
        6. 早期城市公交的“先驱”
        7. 早期交通工具产业及相关产业概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规及条令
        1.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公共交通设想
        2.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航运法规
        3.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公路法规
        4.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铁路和航空法规
    第三节 大上海规划与城区改造
        1. “大上海规划”和道路发展
        2. 上海市内街道照明与灯具设计
    第四节 民国中期城乡百姓收支及公交消费状况
        1. 燕京学者李景汉与民众消费调查
        2. 民国公交票价与民众消费意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中期铁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铁路的建设成就
        1. 民国铁路发展概况
        2. 新修铁道线与机车
        3. 伪满铁路建设与“亚细亚号”快车
    第二节 民国铁路交通附属设施建设
        1. 民国火车站优秀建筑设计案例
        2. 民国的公路铁路桥
    第三节 民国铁路机车与修配业
        1. 民国中期的机车修配厂
        2. 民国中期机车(火车头)设计案例
        3. 民国中期铁路车厢设计案例
    第四节 民国铁路员工构成及技能分析
        1. 铁路员工制服、帽徽、肩章上的铁路徽标设计
        2. 民国铁路工人的技术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
        3. 民国铁路中国籍技师的技能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民国中期公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中期公路建设成就
        1. “公路”称谓的由来
        2. 民国公路的等级标准
        3. 民国中期新建的长途客运线路
        4. 民国中期开通的省级长途公路
    第二节 上海租界与华界市区公交工具、设施与新辟线路
        1. “黄包车”兴衰记
        2. “叮铛车”(有轨电车)是上海公交的主力军
        3. 价廉物美的三轮车
        4. 汽车行的兴起
        5. 民国公交车设计的“本土化”成分
        6. 美产“道奇”改装设计分析
    第三节 公交车站、线路、车体广告及附属设施
        1. 长短途公交线的路标设计
        2. 公交车体广告设计
        3. 第一家市内公交汽车公司
    第四节 国产汽车的“中国梦”
        1. 张作霖父子与“民生牌”汽车
        2. 阎锡山的“山西牌”轿车与卡车
        3. 民国中期发达的汽车修配业
        4. 第一批中国汽车设计师
    第五节 民国百姓的客货运方式与工具设计分析
        1. 独轮车(鸡公车、叽咕车)
        2. 马车
        3. 马帮与驼队
        4. 板车
        5. 滑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中期水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主航线客货运船舶与附属设施
        1 清末至民国的中国造船光荣历史
        2. 长期经营长江主航道的英日轮船公司
        3. 长江主航道的“经营权之战”
        4. 民国中期各主要港口优秀设计案例
    第二节 南北各地的民间水路公共交通
        1. 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
        2. 江南人家的乌篷船
        3. 闽粤沿海的小舢板
        4. 竹筏与木排
        5. 乡间摆渡
        6. 民间造桥
    第三节 卢作孚与“民生轮船公司”
        1. 起步于川江木船客运
        2. “民生轮船公司”创建
        3. 长江主航道的生死商战
        4. 中国的“敦刻尔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中期航空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人的“航空之梦”
        1. “热气球航空”在中国
        2. 清末到民初国产飞机光荣史
        3. 上海的第一座民航机场——虹桥机场
    第二节 “中国民航”美国造
        1. “中航”“央航”简述
        2. 国内外航线的开辟
        3. 民国中期民航主要机型
        4. 赴海外培训的航空学子
    第三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航空基础
        1. 机场建设
        2. 民航飞机地勤简况
        3. 航校的建设
        4. 运输机国产化努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中期公共交通设计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民国公交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 中国城乡民众千年出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 加速社会经济物资运输与人员的交流
        3. 对公共礼仪、秩序、交往的文明教化
        4. 上海租界公交成就的示范作用
    第二节 民国公交设计是工业化努力的突出成果
        1. 民国公交设计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民国造船与汽车修配业是现代中国车船产业的雏形
        3. 民国公交设计是早期中国设计的主导部分
        4. 民国公交车船产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师的摇篮
        5. 民国公交设计揭示的真理
    第三节 民国公交设计的启示与批判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与伦理叙事概述
    1.1 灾难题材电影的界定
    1.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1.3 伦理叙事理论概述
第二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内涵
    2.1 天人合一与人道人本
    2.2 国家秩序与群体个体
    2.3 忧患意识与灾害认知
第三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艺术
    3.1 身教言传的人物功能
    3.2 因果联结的叙事结构
    3.3 形散神聚的叙事话语
第四章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优势与局限
    4.1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社会文化背景
    4.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的创作动机、接受心理
    4.3 中国现代电影展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8.12等三个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现状
        2.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备受党中央的关注
        3.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4. 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在不断提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水平
        5.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6. 本文选取的案例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具有典型性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理论意义
        3. 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可行性和重难点
        (一) 研究的思路方法
        (二) 研究的可行性
        (三) 研究的重难点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一) 美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二) 俄罗斯政府的危机管理
        (三) 日本政府的危机管理
        (四) 英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二、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章 公共危机与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概念界定
        (一) 公共危机的内涵与特征
        1. 公共危机的概念
        2. 公共危机的特征
        3. 公共危机的分类
        (二)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三)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1. 公共性
        2. 预防性
        3. 权威性
        4. 危险性
        5. 紧迫性
        6. 人本性
        7. 长期性
        8. 系统性
        (四)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1.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统筹协调的含义与特征
        2. 地方政府应对危机过程
    二、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危机管理的4R理论
        (二) 危机管理的六阶段理论
        (三) 系统组织理论
        (四) 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理论
    三、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一) 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 民众更好生活的保障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需
        (四) 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发展历程
        (一) 单纯抢险应对阶段
        (二) 有限监测和模块管理阶段
        (三) 危机全过程综合管理探索阶段
    二、发展现状
        (一)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1. 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应急预案体系进入新阶段
        2. 全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初步形成
        3. 危机管理专门机构的初步建立
        4.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从无到有、逐步建立
        (二)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危机的预防、预警不到位
        2. 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缺失,社会参与度不高
        3. 危机善后薄弱
        4. 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制建设滞后,不健全
    三、本文选取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一) 案列的典型性分析
        1. 公共性
        2. 突发紧迫性
        3. 破坏性
        4. 并发性
        5. 信息不对称性
        (二) 案例对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代表性
    四、基于案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 危机预防和预警失效
        (二) 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缺失,应急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 危机善后处置薄弱,追责力度不大
        (四)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制建设滞后、不健全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一) 美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二) 俄罗斯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三) 日本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二、国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一) 注重公众的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预防和预警完善
        1. 国民危机意识的培养教育
        2. 完善的危机预防和预警
        (二) 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
        (三) 危机管理紧急处置机构的建立
    三、国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启示
        (一) 加强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培养,完善危机预警
        (二) 加快制定和完善紧急状态立法
        (三) 助推公共危机专门应急机构的全面构建
第六章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阶段
        (一) 对于公共危机以预防为先,改变“重治轻防”的策略
        (二) 健全和优化公共危机预警
        (三) 聚焦应急文化建设
        1. 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
        2. 改善应急文化的灌输方式
        3. 积极开展危机应对经验的交流合作
    二、危机发生时的反应、应对和救援阶段
        (一) 提升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1. 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2. 缩短应急管理快速反应的时间
        3. 加强应急准备环节
        4. 完善社会动员,提升社会参与度
        (二) 加强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三) 加强危机信息和资源的整合
        (四) 政府积极引导,扶持社会应急机构发展,强调多方合作
    三、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和追责阶段
        (一) 完善危机的善后
        (二) 加强问责、提升追责力度
    四、加快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高速客轮夜航探讨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D]. 庞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新式交通与环渤海地区旅游事业的变革(1861-1937)[D]. 闻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平潭对台高速客滚船应急响应机制研究[D]. 林国潮.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5]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朱依. 华侨大学, 2018(01)
  • [6]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J]. 任红,谢泽. 中国三峡, 2018(03)
  • [7]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8]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D]. 邱珂.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9]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研究[D]. 劳欣哲.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10]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8.12等三个典型案例分析[D]. 赵祎坤. 南京工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高速客船夜间飞行的探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