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ASP发展模式与策略

我国制造业ASP发展模式与策略

一、我国制造业ASP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梓越[1](2021)在《面向重型装备离散制造的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面向订单生产的离散制造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对于一些复杂且大型的产品,如重型机床,一般都是通过单个或非常小批量的订单进行定制,其生产过程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在离散制造中,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是两个重要阶段。通过作业车间调度(job shop scheduling,JSS)可以优化零件加工计划,将制造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加工作业中,以提高加工效率和缩短加工完成时间。通过装配序列规划(assembly sequence planning,ASP)可以优化产品装配序列,从而缩短装配时间和节约装配成本。因此,论文针对重型装备离散制造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动态扰动因素,提出一种集成作业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方法(integrated job shop scheduling and assembly sequence planning,IJSS-ASP),并针对生产过程动态扰动因素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动态扰动因素的损失,增强企业竞争力。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针对离散制造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的作业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方法,使零件加工序列和装配序列同时得到优化。优化目标是最小化生产过程中零件的总生产完成时间和总库存时间。分析了离散制造中作业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离散制造中集成作业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的数学模型,并且设立相应的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2)在建立的集成作业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数学模型基础上,采用一种混合染色体编码机制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去解决IJSS-ASP问题。通过对不同规模问题的案例研究和对比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IJSS-ASP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离散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制造成本。(3)根据离散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运用了滚动窗口技术,提出“后移重调度”和“完全重调度”两种策略,针对不同动态扰动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最小化生产过程中零件的总生产完成时间和总库存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重调度的偏差。

邓超[2](2021)在《混合分布估计算法求解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生产过程包含加工、运输到装配三个阶段,涉及车间调度和运输调度。针对现有装配制造系统调度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车间调度问题上,即将运输过程简化,未考虑车辆数量及载重情况对工件运输的影响的实际情况。然而,随着物流水平的显着提高,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及利润的最大化,工件从加工到装配阶段可能不在同一地方,运输阶段的调度不容忽视。目前,学者们已单独对单个调度系统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效率,但针对装配制造系统而言,加工-运输-装配三个阶段并非独立存在,若忽略了阶段间的相互影响及联系,会使得单个阶段效率获得局部最佳但并非是整个制造系统的全局最佳。因此,针对装配制造业生产过程,将车间调度与运输调度集成,从制造系统整体层面研究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该集成调度问题是复杂组合优化问题,具有强NP难性,研究相关理论和算法求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研究带工件批量运输的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3sISP_JBT)及其求解算法。该问题涉及到两个系统的集成,其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3sISP_JBT以丰富和完善集成调度理论,并结合分布估计算法(EDA)框架,探索该问题在不同优化目标下的建模和高效求解方法。首先,构建了3sISP_JBT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基于问题的集成优化策略。在现有车间调度及运输调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装配制造企业的发展特点,对3sISP_JBT进行了问题设计及构建问题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问题特点基础上提出了集成优化策略,为后文求解算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为了缩小问题解空间提高搜索效率,提出了一种融合规则的混合分布估计算法(HEDA_R)用于求解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Makespan)为目标的3sISP_JBT。通过对问题性质分析,分别给出了求解运输、装配阶段对应问题的先完工先运输(FCFT)规则和先到先装配(FCFA)规则,并讨论规则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性以克服集成优化策略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为提高初始解的质量,设计工件按产品聚合(PA)的规则来初始化种群及采样概率矩阵;为增强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设计了两种局部搜索策略,对算法全局搜索发现的优质区域进行细致搜索。通过仿真实验和算法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可有效求解以Makespan为优化目标的3sISP_JBT。接着,为解决装配制造业多阶段生产的同步性及交货准时性问题,针对以装配同步性和交货准时性加权和为目标的3sISP_JBT(3sISP_JBTSP),研究了相应的问题建模、求解算法(HEDA)和目标权重设置。分别在小规模和中大规模下,通过仿真实验对比验证了HEDA求解的有效性。并对优化目标不同权重设置的进行实验分析,给出加工-运输-装配同步性和交货准时性权重设置的合理范围,并得到考虑装配同步性有利于降低中间库存的结论。然后,为更好地降低装配制造业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的总能耗,研究了考虑能耗的带工件批量运输的三阶段多目标集成调度问题(3sMISP_JBTEC),给出了加工阶段带一种改进开关机策略且运输阶段带速度的3sMISP_JBTEC多阶段综合能耗模型,并设计一种带变邻域搜索的混合分布估计算法(HEDA_VNS)进行求解。在HEDA_VNS中,针对运输阶段设计了基于速度集的变邻域混合操作的局部搜索策略。通过仿真实验和算法对比验证了HEDA_VNS为求解3sMISP_JBTEC的有效算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方伯芃[3](2019)在《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当今汽车产业格局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企业群的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在不断深化,产业链内与产业链间各环节联系正日益紧密,促使了汽车制造业向规模化、生态化方向迅猛发展。如今,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早已不限于企业自身能力,而更多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链中各分工环节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协作紧密程度,以及不同产业链间的多链协同能力。作为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对多链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与再分配,打破了传统供应链协同中无法跨区域、跨链条的约束限制,将多链中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协作共赢、共生互补的协同体系。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项目和课题,对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展开了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供应链理论、价值链理论和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指出现有理论均难以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为此提出了配件多价值链协作体系,并建立了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理论模型,以统筹考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中的成本缩减与价值增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优化技术,提出了一种配件多链协同选择优化博弈策略,构建出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企业间的正和博弈映射关系,最终为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提供有效方案决策。(2)分析了传统配件供应链协作模式、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指出现有协作模式均难以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为此探索了配件多价值链协作模式,并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体系架构,建立了多链数据资源整合、多链数据处理分析、多链业务协同建模、多链协同流程优化、多链业务协同执行五层架构,实现了配件多价值链内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分析与利用,为配件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3)围绕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高维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融合的自组织I/O映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去除严重干扰数据回归分析的噪声信息,并过滤影响度低的容错性冗余数据特征,从而实现多链数据的去噪降维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关键特征识别系统模型,通过计算数据特征权重与关键特征判别阈值以解析出数据的核心特征成分,从而提高多链数据分析和利用质量,使其能更高质的应用于配件多价值链协同。(4)围绕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不确定规划最优化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模拟、模糊推理、神经网络、启发式算法的不确定规划最优化系统模型。针对多链不确定环境中的随机性,提出一种分布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实现对任意一维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特征的拟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实现复杂多链环境中多重随机模糊特征的拟合,最后结合Monte Carlo模拟技术与期望值模型进行启发式寻优,求解出配件多价值链不确定规划问题的最优决策方案,为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的多链协同提供有效决策支持。(5)针对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流程调度优化需求,建立了一种面向服务质量与成本感知的云工作流调度模型,针对问题模型不同阶段的调度策略展开剖析,依据阶段策略特征设计调度方案的编码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任务序列划分的两段式编码遗传算法,以租户流程租约和虚拟机实例负载为约束,通过两段式交叉、变异算子进行种群的迭代进化,最终实现对多链租户流程服务质量和云平台运营成本的统一调度优化。(6)结合以上研究成果,给出了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高维数据分析与挖掘、不确定规划最优化、业务流程调度等技术的具体实现与有效性验证。

司徒渝[4](2012)在《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四川德阳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为龙头,带动147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对于德阳装备制造行业来说,大型企业资金雄厚、研发团队强大,一般都是先进技术的开发者与引导者,信息化平台在大型企业应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闭塞、技术相对落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企业之间的需求信息共享、资源利用和技术交流存在困难。目前,德阳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产品设计过程中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需要连接,进行协同。整机厂与配套厂产品设计的交流主要是以配套原件为基础进行实物装配。这严重影响产品开发的进度,不仅延长了开发的时间,而且增加成本,使得整个德阳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在全球化的竞争下没有优势,迫切需要提升德阳装备制造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中小型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论文首先对德阳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在线服务等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针对德阳装备制造业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理顺产业链,形成具备德阳地域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理念和架构体系;提出制造企业集群数字化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协同服务理念,建立动态工作流模型,它既可以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立项——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安装与调试——销售——售后服务——工作运行——报废),也可以是某几个工艺流程(如工序外委);基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中小型企业集群之间信息软集成,形成德阳重装制造企业联盟,实现同地实时和异地异步信息集成,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包容性和扩展性增长;按照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思路,提出创新服务模式,使得平台中的每一个资源(企业、部门或设备)在不同项目模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可能同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进行相互协调与数据管理;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实现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集群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供在线远程设计制造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咨询、维修诊断;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人才教育与培训服务模式,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为德阳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最后介绍了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初期建设成果,并对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任怀飞[5](2012)在《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缓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支持ASP模式的IT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IT服务提供商进入ASP服务市场,采用ASP模式提供IT应用服务成为许多IT服务提供商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战略,ASP模式已经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ASP客户,特别是大量中小型ASP客户希望采用ASP模式下的应用服务解决方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对企业管理进行变革,提高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采用ASP模式下的IT应用服务,无论对ASP提供商还是ASP客户来说都应该是双赢的结果,然而ASP模式本身的特征决定了ASP模式下IT外包中参与交易的ASP提供商和ASP客户双方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成为ASP模式发展的重要障碍。缓解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使得ASP模式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鉴于此,本文在梳理IT外包风险和ASP模式下IT外包风险文献的基础上,指出ASP提供商的能力不足、ASP客户的IT能力不足、ASP提供商与ASP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ASP模式下IT外包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从下面三个方面研究了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缓解策略。首先,针对ASP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给ASP客户带来的可能会选择能力不足的ASP提供商的逆向选择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了导致ASP模式下IT外包服务市场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采用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甄别理论阐述ASP提供商能力的第三方认证的机理。并进一步提出ASP提供商能力第三方认证制度的关键要素。研究结果为ASP市场中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ASP模式下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ASP提供商道德风险缓解机制进行研究。针对ASP提供商提供关键业务应用服务中ASP提供商的能力构建和激励问题,建立ASP提供商在提供关键业务应用服务过程中需要执行系统运营服务和业务咨询服务两项任务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并求解。对三种不同能力构建模式的ASP提供商在提供关键业务应用服务过程中激励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对ASP提供商在两个维度上的任务进行激励时,对三种能力构建模式的ASP提供商将分别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并最终对ASP客户的业务运营绩效带来影响。研究结果为ASP客户选择和激励ASP提供商以及ASP提供商选择市场进入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最后,针对ASP模式下IT外包中ASP客户IT能力不足这一风险因素的缓解策略进行研究。阐述了ASP模式下IT外包中ASP客户构建和保留核心IT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保证ASP模式下IT外包成功,缓解IT外包风险的ASP客户的核心IT能力模型。最后对ASP客户核心IT能力的构建模式、构建路径和构建核心IT能力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ASP客户在采用ASP模式下IT外包过程掌握自身的IT命运,构建核心IT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崔毓剑[6](2010)在《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在国家将林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的背景下,我国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来实现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可以为林业工程装备制造实现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思路和方案。供应链协同和网络化技术运用是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研究与实施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网络化协同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本论文对供应链协同和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进而针对供应链协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和网络化协同相关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在对国内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供应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以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为基础,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以工作流技术、Web Services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系统优化及监控技术等为支撑技术,构建出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最后,以国内某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实例应用情况来验证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价值分析首先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并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构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供应链的成本和利润作了分析,提出了供应链剩余利润的概念,运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价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供应链协作关系中的利益协作机制,为供应链协同研究提供经济学基础。2.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式研究对协同理论、供应链协同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针对传统供应链协同方式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出了基于网络化平台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运用Shapley值从利润形成及收益分配角度对NSCCM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网络化供应链协同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客户满意程度,大大降低运营成本,验证了网络化运用到供应链协同中可以推动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实现。3.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技术平台网络化技术平台是网络化协同系统模型构建的基础。分析和阐述了工作流技术、ASP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等网络化技术运用平台,提出了网络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基本假设和相应开发环境。4.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在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针对一个行业的协作,涉及众多企业,生产周期长,流转信息复杂,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很难管理和控制其它企业的运作。因此利用工作流建模技术,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组织和过程建模,有利于核心企业和其它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管理。论文利用协同理论和工作流技术,对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系统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及网络化协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ASP平台的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方法,分别对林业装备制造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库存系统进行模型构建。5.原型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满足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应用平台系统。在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讨论了X集团公司在整个产业中实现供应链协同过程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的运行实例,为X集团公司实现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的目标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该研究成果在企业管理实践的应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证明该研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朱晓晨[7](2009)在《基于ASP的区域性网络制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制造技术是结合网络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企业在该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制造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的企业间协同和社会资源共享。本文在阐述网络化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化制造的特点和要求,结合保定区域的特点,分析了保定制造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利用J2EE,SQLServer等工具构建了区域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提出了适合本区域制造业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和架构,重点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与合作伙伴选择的优化模块。同时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最佳合作伙伴,解决了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自动选择问题。最后对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域性ASP平台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史臻[8](2009)在《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小型制鞋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中小型制鞋企业不仅要通过信息化开展自主产品设计,还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而ASP(应用服务提供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提升制鞋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和依托。采用ASP模式建立集技术服务、资源共享、咨询培训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够大大降低中小型制鞋企业获取行业共性技术和信息化的成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中小型制鞋企业的共性问题,对国内外ASP服务平台和制鞋CAD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阐述了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2)分析了平台的总体逻辑结构,描述了平台各服务模块的业务流程。(3)建立了基于B/S结构的开放式、层次化、集成化的ASP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整体构架,并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对业务逻辑层中用户管理、计费管理、服务监控几个主要子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开发,展示了程序运行实例。(4)实现了作为ASP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要服务内容——基于Web制鞋CAD的部分功能,介绍了实现部分所涉及的主要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利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了网络版制鞋CAD与平台的数据通讯,展示了程序运行实例。(5)系统研究了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ASP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包括服务模式、推广策略和商务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制鞋行业推广ASP应用模式,构建了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ASP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利用FLEX实现了二维鞋样的在线设计。

胥军[9](2008)在《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工业化的实质是人类掠夺自然、割裂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过程,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牺性自然环境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CAD、MRP、CIMS、ERP、网络制造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成为西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充分把握后发优势,从西方传统工业化和新兴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尽快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两化融合”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内、外以往的关于工业化、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化的模式、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评测,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并没有完整地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有些研究虽然有所触及,但着墨不多。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情况,在以往关于工业化、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实践,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依据,结合“两化融合”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两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政策策略建议。首先,本文认为,有效的政府治理是“两化融合”的推进器,本文分析了现有政府治理的弊端及其对“两化融合”的影响,从革新政府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创新以推动“两化融合”的具体思路和建议。本文还应用了LSA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为政府建立工业化项目的公正评审体系提供了思路。其次,中介服务体系是“两化融合”活力之源,中国中介服务体系起步晚、底子薄、市场很不规范,本文在研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介服务体系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进、完善、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建议。第三,作为独立于制造业企业、软硬件开发商之外的第三方,咨询企业是实现“两化融合”的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中国咨询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服务资源整合、业务能力建设、专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提升咨询企业能力,还采用AHP方法进行了信息化产品选型的案例分析,为咨询机构帮助制造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产品选型提供了思路。第四,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是“两化融合”的工具系统,本文针对中国ASP服务的泡沫化现象,结合国家863项目的研发实践,提出基于制造业信息化知识门户建设ASP公共服务平台,将信息化知识传播与ASP技术服务进行整合,使中小制造企业易于接受、便于使用。本文提出了建设ASP平台系统的技术路线、实现方法等具体实现思路。还针对我国ASP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对新兴的SAAS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五,专业化人才是“两化融合”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本文分析了专业人才流失的状况和原因,从智能体行为模型着手,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CIM、APS系统的人本考虑,提出“两化融合”要注重“以人为本”,工业化、信息化就是使人和系统、技术得以更好合作,实现人与工业化、信息化的和谐、融合。第六,“两化融合”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新时期推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革命,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两化融合”相关因素以后提出了推动“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策略建议,包括推进关键性技术的自主创新、因应全球形势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快产权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等。“两化融合”关键在融,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因此,本文围绕“两化融合”的影响因素,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工业化二者间的内在关联和互动,采用理论、实证、中外对比等方法,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期望能够为中国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探寻出一条科学而可行的新思路。

高德民[10](2008)在《面向制造业的ASP服务平台安全解决方案》文中提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资金和管理人员缺乏等造成信息化进展缓慢的有效途径。ASP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Web应用,安全问题成为当前限制其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良好的安全策略能促进ASP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尽管大多数ASP提供商采取了相关的安全措施,但是对ASP安全问题的研究局限在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等表层,使ASP安全问题难以有突破性进展。本课题结合江西科技招标项目——“面向陶瓷行业的ASP服务平台”,对ASP平台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突破了现有的强调通过外界因素来解决ASP安全问题研究方法的局限,从各个层面分析ASP面临的安全威胁,针对这些威胁建立ASP安全体系结构,强调了ASP安全策略的重要性,着重研究了ASP安全中应用级安全的关键实现技术。本文从整体上介绍了ASP公共服务平台安全概况,分析了ASP服务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从ASP服务平台的安全性设计框架出发,研究了ASP分层安全设计,将ASP安全分为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应用级、额外安全五个层次,并对各层作了详细介绍,同时给出了安全性结构的组件。论文就ASP服务平台安全相关的六大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论述,包括单点登录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库异地存放技术、IP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安全通信技术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有效解决了ASP服务平台面临的一些主要安全问题,通过实际应用这些关键技术,为陶瓷行业ASP服务平台的平稳、高效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我国制造业ASP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制造业ASP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重型装备离散制造的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离散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业车间调度
        1.2.2 动态车间调度
        1.2.3 装配序列规划
        1.2.4 装配车间调度
    1.3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面向离散制造的问题分析与建模
    2.1 离散制造的问题概述
        2.1.1 传统生产模式
        2.1.2 并行生产模式
        2.1.3 改进的并行生产模式
    2.2 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数学模型
        2.2.1 参数定义
        2.2.2 基于IJSS-ASP建立适应度函数
        2.2.3 基于IJSS-ASP建立数学模型
    2.3 对装配序列的可行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SGA-II算法求解IJSS-ASP问题
    3.1 混合染色体编码机制
    3.2 交叉操作
    3.3 变异操作
    3.4 选择操作
        3.4.1 非支配等级
        3.4.2 拥挤度计算
        3.4.3 非支配解的选择
    3.5 非支配解的决策
    3.6 求解IJSS-ASP问题的优化方法流程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
    4.1 基于工业案例的实验验证
        4.1.1 不同参数对NSGA-II算法的影响
        4.1.2 进化测试结果
        4.1.3 结果与讨论
    4.2 不同规模对IJSS-ASP方法的影响
        4.2.1 小规模问题
        4.2.2 大规模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
    5.1 动态离散制造
        5.1.1 动态事件的分析
        5.1.2 动态调度策略
        5.1.3 数学建模
    5.2 离散制造的动态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规划方法的实现
        5.2.1 滚动窗口技术
        5.2.2 后移重调度策略
        5.2.3 完全重调度策略
    5.3 算法评估
        5.3.1 机器故障
        5.3.2 零件质量不合格而返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混合分布估计算法求解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集成调度的研究现状
        1.2.2 装配制造业车间调度的研究现状
        1.2.3 生产调度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总体框架研究
    2.1 构建研究总体框架
    2.2 问题模型研究
        2.2.1 问题提取
        2.2.2 问题描述及数学模型
    2.3 集成优化策略
        2.3.1 传统优化策略
        2.3.2 集成优化策略
    2.4 EDA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规则的 HEDA求解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 3sISP_JBT
    3.1 引言
    3.2 求解3sISP_JBT的特点分析
    3.3 运输阶段及装配阶段调度规则设计
        3.3.1 运输阶段调度规则
        3.3.2 装配阶段调度规则
    3.4 求解3sISP_JBT的 HEDA_R
        3.4.1 编码及解码
        3.4.2 HEDA_R全局搜索
        3.4.3 局部搜索策略
        3.4.4 种群多样性判定及控制机制
        3.4.5 HEDA_R特点及框架
    3.5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关键参数设置及其影响
        3.5.2 实验结果与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DA求解考虑同步性和交货准时性的3sISP_JBT
    4.1 引言
    4.2 问题数学模型
        4.2.1 问题总体描述
        4.2.2 优化目标加权和函数
        4.2.3 问题模型
        4.2.4 问题示例
    4.3 求解问题的算法设计
        4.3.1 问题特点分析
        4.3.2 求解问题的HEDA算法设计
    4.4 HEDA求解3sAISP_SP
        4.4.1 HEDA全局搜索
        4.4.2 局部搜索策略
        4.4.3 种群多样性判定及控制机制
        4.4.4 算法流程
    4.5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HEDA算法比较
        4.5.2 权重设置对同步性和准时性的影响分析
        4.5.3 同步性对半成品库存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EDA_VNS求解考虑能耗的多目标3sISP_JBT
    5.1 引言
    5.2 问题数学模型
        5.2.1 问题总体描述
        5.2.2 多阶段综合能耗模型
        5.2.3 能耗多目标数学模型
    5.3 求解问题的HEDA_VNS算法设计
        5.3.1 算法整体设计
        5.3.2 速度调度方案设计
    5.4 HEDA_VNS求解3sMISP_JBTEC
        5.4.1 全局搜索
        5.4.2 局部搜索策略
        5.4.3 种群多样性判定及控制机制
        5.4.4 算法流程
    5.5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设置及评价指标
        5.5.2 关键参数设置及其影响
        5.5.3 某一问题规模求解结果分析
        5.5.4 与其他智能算法实验结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需求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件供应链理论研究现状
        1.2.2 企业群协同理论研究现状
        1.2.3 第三方云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1.2.4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配件资源共享方面
        1.3.2 配件价值链协同方面
        1.3.3 传统配件供应链理论方面
        1.3.4 制造业售后配件供应链信息化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课题支撑
        1.4.2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3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配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理论与协同优化技术
    2.1 引言
    2.2 供应链/价值链理论分析
        2.2.1 供应链/价值链理论研究
        2.2.2 理论分析
    2.3 配件多价值链协作体系构建
        2.3.1 传统配件链协作体系分析
        2.3.2 配件多价值链协作体系构建
    2.4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理论模型构建
        2.4.1 配件多价值链跨链协同理论模型构建
        2.4.2 配件多价值链超链协同理论模型构建
    2.5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优化技术
        2.5.1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优化模型构建
        2.5.2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优化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模式与体系架构
    3.1 引言
    3.2 配件多价值链内涵与特征分析
        3.2.1 配件多价值链内涵
        3.2.2 配件多价值链特征
    3.3 传统供应链协作模式分析
        3.3.1 传统配件供应链协作模式
        3.3.2 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
    3.4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模式与体系架构设计
        3.4.1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需求
        3.4.2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作模式
        3.4.3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体系架构
        3.4.4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作模式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高维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问题模型
        4.2.1 基本回归分析与分类问题概述
        4.2.2 高维数据环境下的回归分析与分类问题
        4.2.3 高维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主特征选择问题
    4.3 适应度计算子系统模型设计
        4.3.1 适应度计算子系统模型框架
        4.3.2 适应度计算子系统运行流程
    4.4 I/O映射寻优子系统模型设计
        4.4.1 I/O映射寻优子系统模型框架
        4.4.2 I/O映射寻优子系统运行流程
    4.5 权重预测子系统模型设计
        4.5.1 权重预测子系统模型框架
        4.5.2 权重预测子系统运行流程
    4.6 基因过滤子系统模型设计
        4.6.1 基因过滤子系统模型框架
        4.6.2 基因过滤子系统运行流程
    4.7 关键特征识别系统模型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不确定规划最优化技术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与问题模型
        5.2.1 基本规划问题
        5.2.2 随机规划问题
        5.2.3 随机模糊规划问题
    5.3 不确定规划最优化系统总体架构
    5.4 模拟次数推理模块设计
    5.5 适应度计算模块设计
        5.5.1 随机模拟模糊推理子模块
        5.5.2 期望值模型求解子模块
    5.6 启发式寻优模块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云工作流调度技术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与问题模型
    6.3 调度方案编、解码规则
        6.3.1 传统算法编、解码规则分析
        6.3.2 TOD-GA算法编、解码规则
    6.4 编码约束性检验
        6.4.1 约束性检验数学模型
        6.4.2 约束性检验算法流程
    6.5 编码修正算法
        6.5.1 编码修正数学模型
        6.5.2 编码修正算法流程
    6.6 遗传算子设计
        6.6.1 两段式交叉算子设计
        6.6.2 两段式变异算子设计
        6.6.3 适应度函数设计
    6.7 任务序列划分两段式编码遗传算法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的云平台技术实现
    7.1 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技术实现
        7.1.1 配件多价值链数据抽取与特征选择
        7.1.2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模型验证分析
        7.1.3 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模型泛化性验证
    7.2 基于SIOM网络模型的配件多价值链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识别实现
        7.2.1 问题描述
        7.2.2 基于SIOM的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识别实验
    7.3 基于UPOS的配件多价值链生产配送协同调度不确定规划实现
        7.3.1 问题描述
        7.3.2 基于UPOS的不确定环境生产与配送协同调度实验
    7.4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云工作流调度技术实现
        7.4.1 支撑云平台配件多价值链业务协同的云工作流调度实验设计
        7.4.2 支撑配件多价值链协同的云工作流调度实验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4)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制造业信息化平台技术综述
    1.2 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3 德阳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及功能划分
    2.1 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2.2 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总体架构
    2.3 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划分
    2.4 德阳重装信息化平台运行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网络与数据库
    3.1 产业链整合理论基础
    3.2 德阳重装产业信息化平台网络方案设计
        3.2.1 重要性
        3.2.2 网络互联互通的实现方式
        3.2.3 网络支撑方案选型
    3.3 德阳信息化平台公共数据库方案设计
        3.3.1 关键技术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协同设计和产品管理
    4.1 ASP平台与协同设计技术概述
        4.1.1 ASP的发展阶段
        4.1.2 ASP模式的特点
        4.1.3 AS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德阳重装制造企业集群协同设计子平台
        4.2.1 平台的逻辑架构
        4.2.2 平台的物理构建
    4.3 产品协同设计
        4.3.1 关键技术
        4.3.2 特点
        4.3.3 协同设计的工作方式
    4.4 PDM产品数据管理
        4.4.1 关键技术
        4.4.2 产品数据管理
    4.5 协同设计平台的实践
        4.5.1 系统登录
        4.5.2 发布协同设计需求信息
        4.5.3 任务分包和协同设计
        4.5.4 协同设计
        4.5.5 项目进度监控和项目验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资源共享服务
    5.1 建设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5.2 德阳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5.2.1 服务流程
        5.2.2 主要功能
    5.3 网络化协同生产性服务
        5.3.1 结构模块
        5.3.2 会员注册管理模块
        5.3.3 新闻信息模块
        5.3.4 讨论BBS模块
        5.3.5 在线人才模块
        5.3.6 视频点播模块
        5.3.7 共享资源下载模块
        5.3.8 供应商协同生产性服务
    5.4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与资源描述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德阳信息化平台敏捷制造
    6.1 敏捷制造(AM)简介
    6.2 敏捷制造阶段功能分析
    6.3 德阳重装产品敏捷制造技术路线
    6.4 德阳东汽MAS制造自动化系统实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协同服务与教育培训
    7.1 协调服务需求研究
    7.2 协同服务研究现状
        7.2.1 国外现状
        7.2.2 国内现状
    7.3 协同服务模型
        7.3.1 服务的主要内容
        7.3.2 协同服务运行机理模型研究
    7.4 协同服务功能描述和系统实现
        7.4.1 数学模型
        7.4.2 协同服务系统的控制与流程
        7.4.3 务模型设计
        7.4.4 务数据库设计
        7.4.5 任务规划算法
        7.4.6 系统的实现
    7.5 教育培训的功能描述和系统实现
        7.5.1 系统搭建思路
        7.5.2 网络(Internet)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7.5.3 数据库的选择
        7.5.4 系统搭建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等

(5)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缓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4.1 研究特色
        1.4.2 主要创新点
2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核心能力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ASP 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国内外 ASP 模式的研究综述
    2.3 IT 外包风险及 ASP 模式下 IT 外包风险研究综述
        2.3.1 IT 外包风险的概念
        2.3.2 国内外 IT 外包风险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 ASP 模式下 IT 外包风险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ASP 提供商能力的第三方认证研究
    3.1 引言
    3.2 ASP 提供商的能力信任困局
    3.3 ASP 服务市场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分析
        3.3.1 ASP 服务外包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3.3.2 ASP 提供商能力构成的复杂性
        3.3.3 ASP 客户的有限理性
        3.3.4 ASP 提供商的机会主义行为
    3.4 ASP 提供商能力第三方认证的作用机理
    3.5 ASP 提供商能力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关键要素
        3.5.1 ASP 提供商能力认证的框架及认证标准
        3.5.2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立
        3.5.3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监管
    3.6 本章小结
4 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 ASP 提供商道德风险缓解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委托代理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假设
        4.2.3 模型建立
        4.2.4 模型求解
    4.3 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激励机制分析
        4.3.1 共建能力联盟服务模式中激励机制
        4.3.2 存量能力独立服务模式中激励机制
        4.3.3 新建能力独立服务模式中激励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声誉的双边道德风险缓解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ASP 模式下 IT 外包中模式中声誉机制及其作用的有效性
    5.3 基于声誉的双边道德风险缓解机制模型设计
        5.3.1 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5.3.2 基本模型
        5.3.3 情景分析
        5.3.4 基于声誉的双边道德风险缓解机制模型
    5.4 风险缓解机制模型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5.4.1 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5.4.2 单阶段博弈支付结构
        5.4.3 风险缓解机制的形式化
        5.4.4 风险缓解机制的博弈分析
        5.4.5 ASP 提供商联盟和 ASP 客户联盟的可持续性
    5.5 模型的管理学意义
    5.6 本章小结
6 ASP 客户的核心 IT 能力模型及其构建模式研究
    6.1 引言
    6.2 保留和构建 ASP 客户核心 IT 能力的重要意义
    6.3 ASP 模式下 IT 外包中 ASP 客户核心 IT 能力模型
        6.3.1 IT 外包中高绩效 IT 功能模型设计
        6.3.2 核心 IT 能力模型
    6.4 ASP 客户核心 IT 能力构建模式及其构建路径
        6.4.1 构建模式
        6.4.2 构建模式演进路径分析
        6.4.3 核心 IT 能力构建所面临的挑战
        6.4.4 核心 IT 能力构建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B.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6)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林业工程与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1.2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协同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供应链协同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应链协同国外研究现状
        1.3.2 供应链协同国内研究现状
        1.3.3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研究方向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价值分析
    2.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相关概念
        2.1.1 装备制造业和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
        2.1.2 产业链及其特点
        2.1.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
    2.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构成及特点
        2.2.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及其产品特点
        2.2.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构成
        2.2.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2.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2.3.1 供应链的价值链分析
        2.3.2 供应链的利润链分析
        2.3.3 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评价
    2.4 供应链中企业协作关系分析
        2.4.1 供应链中企业协作关系演化
        2.4.2 供应链协作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模式研究
    3.1 供应链协同及其动因
        3.1.1 供应链协同概念
        3.1.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动因
    3.2 供应链风险管理
        3.2.1 供应链风险概念
        3.2.2 供应链风险来源
        3.2.3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控制
    3.3 供应链协同方式分析
        3.3.1 传统供应链协同方式
        3.3.2 传统供应链协同存在的问题
        3.3.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现状
    3.4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
        3.4.1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概念
        3.4.2 网络化供应链协同模型特点
    3.5 基于Shapley值的模型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技术平台
    4.1 供应链协同网络化相关技术
        4.1.1 工作流技术
        4.1.2 ASP平台
        4.1.3 其它相关技术
    4.2 系统模型开发平台设计基本要求和原则
        4.2.1 开发平台基本要求
        4.2.2 平台设计基本原则
        4.2.3 基本假设
        4.2.4 系统运行平台和开发环境
    4.3 本章小结
5 网络化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建模
    5.1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采购网络化协同建模
        5.1.1 采购业务流程分析
        5.1.2 采购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1.3 采购网络化协同建模
    5.2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建模
        5.2.1 生产物流流程分析
        5.2.2 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2.3 生产物流网络化协同建模
    5.3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网络化协同建模
        5.3.1 销售模式分析
        5.3.2 销售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3.3 销售网络化协同建模
    5.4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建模
        5.4.1 库存管理业务分析
        5.4.2 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需求分析
        5.4.3 库存管理网络化协同建模
    5.5 本章小结
6 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系统实例应用
    6.1 实例应用背景
        6.1.1 企业简介
        6.1.2 供应链管理原有简况
    6.2 系统物理结构
    6.3 系统实现及应用举例
        6.3.1 协同采购管理
        6.3.2 协同生产管理
        6.3.3 协同销售管理
        6.3.4 协同库存管理
    6.4 应用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ASP的区域性网络制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
        1.1.2 区域性网络化制造的概念及运营模式
    1.2 ASP 服务平台的应用
        1.2.1 ASP 服务模式对制造业的意义
        1.2.2 ASP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ASP 服务模式的优势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ASP 的RNMS 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基础与运行模式
    2.1 RNMS 中基于ASP 的网络制造平台的提出
        2.1.1 RNMS 中基于ASP 的应用服务的内容与优势
        2.1.2 RNMS 中基于ASP 的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
    2.2 RNMS 中基于ASP 的系统的结构体系与运营模式
        2.2.1 ASP 应用服务平台的运作方式
        2.2.2 RNMS 下的ASP 平台的体系结构
        2.2.3 ASP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2.3 RNMS 环境下的ASP 服务系统的运营模式
        2.3.1 RNMS 环境下ASP 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
        2.3.2 RNMS 环境下ASP 服务平台结构确定
第三章 RNMS 下基于ASP 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3.1 RNMS 实施模式的选择
        3.1.1 保定区域制造业现状
        3.1.2 区域内制造业的企业实际需求
        3.1.3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平台的服务功能体系
    3.2 基于ASP 的区域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3.2.1 J2EE 技术
        3.2.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3.3 J2EE 标准下平台的实现
        3.3.1 J2EE 的设计模式
        3.3.2 基于J2EE 的设计实现
        3.3.3 基于IRBAC 的ASP 应用平台的安全性
第四章 网络制造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与合作伙伴选择的优化
    4.1 网络化制造供应链管理介绍
        4.1.1 供应链管理模型
        4.1.2 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2 网络化制造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4.2.1 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的实现
        4.2.2 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实施方法
    4.3 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优化
        4.3.1 层次分析法AHP
        4.3.2 单零件多供应商的合作伙伴选择
        4.3.3 基于产品的多零件多供应商优化选择
第五章 结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1.2.2 国内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制鞋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析
    2.1 平台总体逻辑结构
    2.2 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2.3 平台的技术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
    3.1 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3.2 平台部署方案
    3.3 平台开发工具
    3.4 主要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4.1 用户管理
        3.4.2 计费管理
        3.4.3 服务监控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关键服务技术
    4.1 制鞋CAD简介
    4.2 基于Web制鞋CAD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基于Web制鞋CAD开发工具及相关技术
        4.2.2 设计框架
        4.2.3 主要原理
        4.2.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行机制
    5.1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5.2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务模式
    5.3 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广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结构、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两化融合"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2.1 "两化融合"的理论依据
    2.2 "两化融合"的现实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两化融合"的推进器—政府治理体系及创新研究
    3.1 政府治理缺陷对"两化融合"的影响分析
    3.2 政府再造服务意识的相关策略
    3.3 加强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3.4 应用LSA方法改进项目评审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两化融合"的活力之源—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4.1 国内外中介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4.2 国内中介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构建中介服务体系的思路
    4.4 本章小结
5 "两化融合"的技术支撑—咨询企业能力成长研究
    5.1 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业现状
    5.2 咨询企业服务资源整合分析
    5.3 咨询企业业务能力建设分析
    5.4 咨询企业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路
    5.5 应用AHP方法帮助企业进行选型决策
    5.6 本章小结
6 "两化融合"的工具系统—ASP服务平台开发与运营研究
    6.1 系统的需求概述
    6.2 系统总体设计
    6.3 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6.4 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
    6.5 ASP在中国推广应用的思考
    6.6 ASP的最新发展—SAAS应用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两化融合"的核心因素—专业人才的人本化研究
    7.1 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7.2 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状况分析
    7.3 "两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7.4 "两化融合"的人本化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推进"两化融合"的产业政策及策略建议
    8.1 推进"两化"关键性技术的自主创新
    8.2 因应全球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8.3 重视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8.4 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8.5 推动产权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的着作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10)面向制造业的ASP服务平台安全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ASP平台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SP服务平台发展历程
        1.2.2 ASP平台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
2 ASP服务平台的安全分析
    2.1 数据信息安全问题
        2.1.1 信息泄露
        2.1.2 信息被篡改
        2.1.3 信息丢失
    2.2 未授权的访问
    2.3 数据库的不安全因素
        2.3.1 互联网本身的原因
        2.3.2 ASP厂商的实力原因
        2.3.3 社会诚信机制
    2.4 系统完整性破坏
    2.5 代码设计中可能的隐患
        2.5.1 脚本注入
        2.5.2 数据库注入式攻击
        2.5.3 URL篡改
    2.6 重放和穷举攻击
    2.7 抵赖
    2.8 本章小结
3 ASP服务平台的安全架构
    3.1 安全性设计框架
        3.1.1 预防、保护、检测和响应
        3.1.2 安全域和安全面
        3.1.3 安全性框架
    3.2 安全性结构实现
        3.2.1 物理级安全防范
        3.2.2 网络级安全防范
        3.2.3 系统级安全防护
        3.2.4 应用级安全防护
        3.2.5 额外安全防护
    3.3 安全性结构组件
        3.3.1 身份验证
        3.3.2 数据存储保护
        3.3.3 数据安全传输
        3.3.4 数字签名
        3.3.5 访问控制
        3.3.6 安全响应
        3.3.7 安全审核
    3.4 服务平台的安全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ASP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4.1 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技术
        4.1.1 单点登录技术简介
        4.1.2 ASP平台单点登录模型
        4.1.3 LDAP目录服务器的应用
        4.1.4 平台内的单点登录机制
        4.1.5 平台间的单点登录机制
        4.1.6 认证代理和授权代理实现算法
        4.1.7 统一认证技术改造
    4.2 数据加密技术
        4.2.1 数据加密技术介绍
        4.2.2 数据加密方案选取
        4.2.3 数据库加密粒度的选取
        4.2.4 加解密引擎模型
        4.2.5 加密字典设计
        4.2.6 加解密引擎设计
        4.2.7 加解密引擎实现
        4.2.8 密钥管理系统
    4.3 数据库异地存放技术
        4.3.1 数据库异地存放简介
        4.3.2 异地存放后数据传输模型
        4.3.3 数据库异地存放要求
        4.3.4 数据库异地存放的安全问题
    4.4 IP访问控制技术
        4.4.1 路由器访问控制
        4.4.2 程序控制IP访问
    4.5 数据安全通信技术
        4.5.1 SSL技术应用
        4.5.2 VPN技术
    4.6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4.6.1 角色控制介绍
        4.6.2 RBAC安全策略
        4.6.3 RBAC安全模型
        4.6.4 基于三级角色授权的ASP应用安全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我国制造业ASP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重型装备离散制造的集成车间调度与装配规划方法研究[D]. 王梓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混合分布估计算法求解加工-运输-装配三阶段集成调度问题[D]. 邓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云平台的配件多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D]. 方伯芃.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4]基于创新体系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型信息化平台研究[D]. 司徒渝.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5]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缓解策略研究[D]. 任怀飞. 重庆大学, 2012(02)
  • [6]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 崔毓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7]基于ASP的区域性网络制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朱晓晨.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8]面向中小型制鞋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D]. 史臻.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9]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胥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面向制造业的ASP服务平台安全解决方案[D]. 高德民.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8(S1)

标签:;  ;  ;  ;  ;  

我国制造业ASP发展模式与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