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一、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文中指出气象行业不仅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环境的保护和灾害性气候的预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地基遥感观测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以地基遥感观测设备为数据源的气象观测体系。这类体系的气象观测预报系统,大多依托新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设备进行平台系统建设,往往各平台系统之间独立运行,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便捷的实现共享,通常需要外部接口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连续探测实时性高的优势,将多源气象数据集成,最大化地为业务与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提取,多设备数据集成处理,多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结合相关融合产品算法,以实现多种气象预报产品综合展示,是当前气象探测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本课题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立项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将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三类地基遥感观测设备集成的,具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的气象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对三类设备连续性观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结合众多气象产品算法生成气象指数或产品等,以充分发挥多源数据集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的优势。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算法或气象指数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利用微波辐射计亮温反演大气温湿廓线进行相关研究,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进行应用上的改进,提出了引入完整云信息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并将算法接入系统以实现业务应用。本文研发的系统,满足了立项的项目需求,完成了相关目标,实现了三类观测设备的集成,建设了多源气象数据数据库平台,极大的便利了多源设备数据之间的融合反演,优势互补等,借助多源数据集成融合,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为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气象产品算法支撑和平台系统支撑。

武雪[2](2021)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河道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研究和构建河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入落实河长制和维护河流长效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关川河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一条中小河流,水域资源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道渠化明显,在进行河道管理工作时存在基础资料较分散、水事处理效率不高、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关川河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3S”等技术构建了“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河长制”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通过对河道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对“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提出了河道网格化管理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式,构建了“1个水域带状网格和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划分方法将岸线网格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网格划分为河道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收集研究区内河道水文资料、水事管理资料及岸线管理资料,利用GIS平台构建河道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综合考虑河道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常用模块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岸线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部分。(3)采用“LAMP”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页服务器,My SQL数据库和PHP开发语言,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客户端运用B/S架构技术以缓解客户机载荷过大的问题,减少系统维护成本,通过MD5数据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与帐号信息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4)“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了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采用雷达水位计监测河道实时流量数据,通过Ajax技术获取河道24小时实时流量接口数据,采用Echarts技术实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并在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中展示;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河道24小时无间断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河道,提高河道水务事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5)实现了最小生态流量和洪峰流量的预警预报功能,实时流量值超过设置的阈值时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预警,也可对未来24小时流量进行预测。(6)通过人工流速仪测流法验证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测流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系统自动量测的实时流量数据误差较小,误差范围≤±0.05,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张雄伟[3](2021)在《基于InSAR技术的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公路建设逐渐向地质灾害频发的高海拔多雨山区延伸,因此对于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及预警评价研究还不够完善,且缺乏对监测预警的全过程信息管理研究,难以满足当前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综合需求。本文以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针对形变监测及预警评价展开研究,实现对公路地质灾害综合预警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1)高海拔多雨山区In SAR监测方案设计:基于对特殊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分类总结,结合In SAR监测原理及技术优势进行分析,实现对高海拔多雨山区地质灾害In SAR监测方案的设计,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方法及监测指标的确定。(2)运用改进的D-In SAR及PS-In SAR技术进行公路地质灾害的形变监测分析,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在对D-In SAR及PS-In SAR技术参数及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两种In SAR技术实现对监测区域及各监测点的地表形变监测,获得研究区D-In SAR月度地表形变结果和PS-In SAR季度形变矢量结果,发现高海拔多雨山区地质灾害形变趋势呈现季节性规律;采用中误差值、相关系数及T检验三项评价指标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两组监测数据的中误差值小于15毫米,相关性系数大于80%,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综合预警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公路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序列,从而形成“因素层→准则层→目标层”预警评价指标层次模型,并实现对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公路地质灾害预警评价模型,确定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预警状态,经后续监测及巡查结果验证其准确性;依据研究区内公路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预警分级,建立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动态综合预警评价体系。(4)构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依据研究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整体功能架构设计;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管理系统搭建公路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建立针对公路地质灾害复杂信息的结构化录入流程;运用Python语言及低代码设计平台进行系统结构功能的开发,分别构建监测体巡查管理系统、多类型数据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和监测预警建设系统四个子系统,从而实现对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全过程管理。

夏元平[4](2020)在《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发放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通过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的利益驱动,部分非法开采分子在未取得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盗采国家的矿产资源,且开采手段又极具破坏性。有关部门为制止此类行为,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但由于现有的非法采矿监督大多采用“逐级统计上报、群众举报、现场巡查”的“地毯式”方法进行,周期长、时效性差、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低,以致一些非法采矿监管困难,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屡禁不止,影响矿山正常开采秩序,形成安全事故隐患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为了实现在人无需进入井下或井下实测空间的条件下确定地下开采区域,进而进行非法采矿识别成为可能,本文在总结地下非法采矿类型和识别途径的基础上,从解决“地表形变信息的获取、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位置的关联、合法与非法开采的甄别”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入手,综合运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GIS、采矿工程等技术的理论成果,解决矿区范围内In SAR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面的关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能融合数据多源、反映多层次时空变化过程中地质空间与分布特征的GIS时空数据模型,建立地下合法开采和非法开采的甄别模型,并集成In SAR和GIS技术来实现矿区地下非法采矿的快速高效监测。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总结了当前利用In SAR技术进行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发展现状,进一步梳理了SAR成像原理以及D-In SAR、PS-In SAR、SBAS-In 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In SAR形变探测的主要误差来源,并从形变梯度、失相关等方面剖析了In SAR在矿区形变监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In SAR与GIS技术集成应用以及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研究现状。(2)提出了一种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针对矿山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质现象和动态过程,结合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的实际需求,介绍了支持地质事件多因素驱动GIS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定义了各种地质对象及相关的地质事件。同时,通过对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过程进行模拟与描述,构建了支持地质时空过程动态表达的GIS数据模型,并对矿山开采沉陷各个类的详细结构和时空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成In SAR与GIS技术进行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方法,并搭建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为不同类型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和监测提供平台保障。(3)提出了一种基于D-In 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较大量级形变的地下无证开采事件,构建了自动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设计了一种“时序相邻式”的双轨D-In SAR监测方案。通过精化D-In SAR数据处理的流程、方法和相关参数,精准地获取了区域范围内的差分干涉图,再根据由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区域独特的空间、几何、形变特征,构建了从分布范围较大的差分干涉图中快速、准确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圈定的开采沉陷区中进行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实地验证。通过资料对比和实地调查验证了地下非法开采的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且定位出的采矿点的位置较准确,与实际位置的差距一般都小于20m。(4)提出了一种融合PS-In 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小量级形变且隐蔽在房屋下的无证开采事件,鉴于这些非法事件开采的都是浅层煤炭资源,且地面上的房屋在较长时间序列中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的雷达散射特性,通过联合PS-In SAR技术和高分光学遥感,提取出地表建筑物(居民地)对应PS点集的沉陷信息,并对提取出的建筑物沉陷信息进行形变时空特征分析,提出了一种从覆盖范围较大的建筑物沉陷信息中快速、准确探测出疑似非法开采点的方法。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山底村为研究对象,选用Quick Bird02和Worldview02高分辨率数据以及20景PALSAR影像数据来进行实验研究,探测出该村2006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间发生过的2个非法采煤点,并将探测出的非法采煤点与历史查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局部区域的准确率达到40%,探测率达到66.67%,且在开采时间上也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5)结合In 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和开采沉陷预计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采空区位置反演方法。首先依据开采沉陷原理建立起地表沉陷和地下开采面的时空关系模型,然后利用In SAR技术精确获取地表形变信息,最后根据时空关系模型反演出地下倾斜煤层开采的具体位置参数。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由于不依赖复杂非线性模型,因此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使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分析,选用峰峰矿区132610工作面和11景Radarsat-2影像数据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出的采空区位置平均相对误差为6.35%,相比于同类基于复杂非线性模型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1.75%,相比于忽略煤层倾角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6.25%,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甄别和发现深藏在地下的越界开采事件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式与途径。该论文有图94幅,表12个,参考文献220篇。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梁运恺[6](2018)在《基于DTIS的空情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数字地形信息系统”(Digital Terrain System,DTIS)设计并实现一个帮助指挥员掌握空情态势的新型空情信息系统。通过空情信息系统,指挥员可以精准、及时地了解战场态势,包括各个飞行目标和军事设施的位置、状态和分布情况等。它能显着地提高战场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使复杂多变的防空作战环境下的作战行动组织更加合理有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基于空情反馈的压缩感知雷达空情源接入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压缩采样,然后在不恢复信号的情况下,利用新空情信息系统反馈的最优航迹点指导压缩域检测器进行跟踪前置检测,提高了压缩感知雷达探测目标的自适应能力。在跟踪前置检测部分,还提出了基于VB-AKF的压缩域跟踪前置检测改进方法,有效提高了压缩感知雷达对目标位置的估计。2)研究了DTIS空情源可视化方法。该方法首先与各个接入的空情源建立连接,并对航迹点进行关联生成航迹链。接着提出了基于目标运动特性的3?准则航迹野值点剔除方法对航迹链中的野值点进行剔除,有效提高了剔除效率。然后将同一个目标的航迹进行融合,并利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对航迹点进行坐标转换。最后在地图场景内绘制航迹,并提出了基于优先级决策的航迹绘制消息调度的优化方法,提高了航迹绘制的时效性。3)在DTIS可视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空情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新空情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库模块、阵地配置模块、实时空情显示模块、空情复现模块与空情查询模块等。在新空情信息系统实现后,利用压缩感知雷达空情源与ADS-B民航空情源对其进行测试。经实验结果表明,新空情信息系统的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各个功能模块可以正常且稳定的运行。综上所述,本文在DTIS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新空情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新空情信息系统可以获自不同类型的空情源数据,并以图形、图像的方式快速、准确地可视化于地图场景内,便于指挥员观察空中飞行的目标,快速掌握空域的战场态势。

李成方[7](2006)在《探地雷达信息处理算法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探地雷达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目标的有效探测手段,是一种无损探测技术,与其它常规的地下探测方法相比,具有探测速度快、探测过程连续、分辨率高、操作方便灵活、探测费用低、探测范围广等优越性,因此一直是国际学术的热点之一,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分支。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二者都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它从信息处理算法和系统实现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探地雷达信息的数据处理算法,论文中首先研究了信息的基本处理算法,建立了一套包括滤波、振幅处理、偏移在内的实用、有效的算法集;在探地雷达应用中,正演模拟技术贯穿雷达数据的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各个环节,是认识和研究地下地质结构的有效的手段,鉴于正演模拟在探地雷达数据处理中的这种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中研究了射线追踪法、相位移法两种主要的正演模拟的方法;另外针对探地雷达数据的“不完全”、“非确定”、“非精确”性,提出了基于软计算的解决方法,将模糊理论、粗糙集理论和遗传算法引入探地雷达图像增强处理中。对于上述的各种信息处理算法,给出了的实测数据或合成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对于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论文首先从探地雷达、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和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有效的利用了它在数字制图、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并且通过研究国内外探地雷达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吸取它们设计的优点,提出了基于C/S、B/S混合结构的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最后确定了探地雷达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通过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对每个模块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一个基于GIS的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的原型,该系统可以完成雷达数据的滤波、振幅处理、偏移、正演模拟和三维分析等多种功能。

饶世钧,姚景顺,毛一凡[8](2003)在《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战争对指挥自动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中结合自行开发的雷达综合信息系统 ,阐述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 ,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 ,具体分析了系统的网络拓朴结构、网络安全保障、数据分布复制、可视化编程、数据融合五大关键技术。

周钰坤[9](2020)在《上海市农用地动态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农用地的数量、质量、利用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等信息是构成农业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基础。对农用地数据进行精确采集和动态跟踪管理,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解决农村土地确权不确地问题以及对农业布局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的重要手段。论文以上海郊区农用地信息的采集和动态管理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中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农用地的分类标准,基于卫星遥感的农用地分类与提取技术,农田地块的自动化编码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上海市农用地分类标准的研究进行农用地空间数据采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关于农用地的分类研究。我国农用地分类标准长期缺失,现有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中关于农用地分类相对薄弱。论文从上海郊区农用地生产管理实践出发,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发展演变规律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上海市农用地分类体系,厘清上海市农用地分类与全国土地现状分类的关系。分类中还给出农用地类型与作物种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基于遥感的农用地现状数据采集提供方法基础。2.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技术的农用地分类和数据提取工作在分类研究基础上,论文从研究农作物物候特点出发,考虑到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条件的限制,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特别是结合微波遥感数据,试验了多种基于作物信息的农用地现状数据的分析提取和变化监测的技术方法,实现对农用地和作物种植数据人工解译和填报工作的有效补充和相互检验。3.基于区域四叉树的农田地块的自动化编码技术对农田地块进行唯一性编码不仅是农用地动态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进行农用地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传统编码方法是基于行政区划进行的顺序编码,主要靠人工编排,更新维护困难。本文研究设计一种根据田块的空间位置和形状特征进行自动编码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编码,该编码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实现,并支持田块的拆分和合并的同时保持编码的唯一性和连续性,从而支持对农用地的动态管理。论文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研究设计了农用地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农用地数据填报和核查系统,通过对农田地块的自动编码技术支持对上海市农用地信息的动态管理。相关成果已在上海市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得到较好应用。

李子平,周钦强,张来添,张兴铃[10](2020)在《基于茂名市GIS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J)基数据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Mapinfo公共数据为数据源,利用VS2018在C#开发坏境下开发实现精细到乡镇的茂名市精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茂名市气象部门基层一线业务人员提供了一个精细化GIS与新一代多普勒C波段天气雷达基数据结合应用的业务工具,还介绍了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在GIS系统中成图成像的原理。茂名市精细化GIS与信宜的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J)的回波数据相结合,可以精细、准确定位雷达扫描到的强回波区域,一方面对做好突发性强灾害天气气象服务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预警讯号可以及时或提前发出,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了对本地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监测的能力手段,对"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但另一方面因PPI图是锥面,直接叠加到GIS平面地图,沿着雷达波束,距离越远,距离地面越高,外加地球曲率,误差也会增大。

二、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2.1 多源气象观测数据
        2.1.1 气象垂直观测设备
        2.1.2 多源气象观测设备观测数据
    2.2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研究
        2.2.1 B/S架构
        2.2.2 MVC与 MTV架构模式
        2.2.3 前端可视化技术
        2.2.4 数据库与Redis缓存技术
    2.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产品算法研究及实现方法
    3.1 线性插值应用
    3.2 改进的TlnP图制作方法
        3.2.1 背景曲线制作
        3.2.1.1 横纵坐标
        3.2.1.2 状态曲线制作
        3.2.1.3 等饱和比湿线制作
        3.2.2 实时曲线制作
        3.2.2.1 温度层结曲线
        3.2.2.2 露点层结曲线
        3.2.2.3 状态曲线
    3.3 气象指数产品介绍与实现方法
        3.3.1 对流有效位能CAPE与 LFC和 EL高度
        3.3.2 沙瓦特指数
        3.3.3 K指数
        3.3.4 全总指数
        3.3.5 S指数
        3.3.6 TQ指数
        3.3.7 交叉总指数
        3.3.8 抬升指数
        3.3.9 Thompson指数
        3.3.10 深对流指数
        3.3.11 KO指数
        3.3.12 混合微下击暴流指数
        3.3.13 微下击暴流潜势日指数
        3.3.14 强天气威胁指数
        3.3.15 风暴强度指数
        3.3.16 雾稳定性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入云信息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
    4.1 温湿廓线反演方法
    4.2 神经网络算法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4.2.2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4.3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3.1 探空资料云信息计算方法
        4.3.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3.3 神经网络模型总流程
    4.4 微波辐射计LV1 数据质量控制算法
        4.4.1 逻辑检查
        4.4.2 最小变率检查
        4.4.3 降水检查
        4.4.4 时间一致性检查
        4.4.5 极值检查
        4.4.6 偏差订正
    4.5 反演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温度廓线反演实验
        4.5.2 湿度廓线反演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要求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5.3.1 系统管理模块
        5.3.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
        5.3.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
        5.3.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
        5.3.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系统信息管理表设计
        5.4.2 业务数据表设计
        5.4.2.1 云雷达数据表
        5.4.2.2 风廓线雷达数据表
        5.4.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表
        5.4.2.4 二次产品数据表
    5.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6.1.1 用户登录
        6.1.2 用户、权限及日志管理
    6.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的实现
        6.2.1 云雷达数据解析
        6.2.2 风廓线数据解析
        6.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解析
    6.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实现
        6.3.1 气象产品指数计算
        6.3.2 微波辐射计质制与反演
    6.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实现
        6.4.1 微波辐射计产品展示
        6.4.2 云雷达产品展示
        6.4.3 风廓线产品展示
        6.4.4 融合产品展示
        6.4.5 拓展产品展示
    6.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6.6 系统测试
        6.6.1 测试环境说明
        6.6.2 系统测试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道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2 河长制研究进展
        1.2.3 网格化研究及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4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水资源及河道管理情况
        2.2.1 径流量
        2.2.2 水文站布设
    2.3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概况
        2.3.1 涉河建筑物管理
        2.3.2 河道采砂管理
    2.4 流域内供水设施概况
        2.4.1 城镇供水设施
        2.4.2 灌区灌溉设施
    2.5 流域内水污染概况
第三章 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
    3.1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
    3.2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依据和规范
    3.3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原则
    3.4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方法
    3.5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结果
        3.5.1 一级网格
        3.5.2 二级网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4.1.1 河长制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2 网格化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3 河道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3.3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4.4 系统建设中相关核心技术
        4.4.1 Web端相关技术
        4.4.2 客户端相关技术
        4.4.3 数据库技术
    4.5 功能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用户登录界面和系统主界面
    5.2 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
        5.2.1 用户管理
        5.2.2 后台管理
    5.3 水文水资源模块
        5.3.1 水文站点设置
        5.3.2 实时流量动态监测
        5.3.3 径流量
        5.3.4 流量管理子系统
    5.4 水质模块
    5.5 岸线网格管理模块
        5.5.1 涉河建筑物管理
        5.5.2 排污口管理
    5.6 视频监控模块
        5.6.1 视频监控设施布设
        5.6.2 无人机巡河视频
        5.6.3 视频监控子系统
    5.7 数据查询和通知公告
    5.8 实现手机端登录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分析
    6.1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的实现
        6.1.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1.2 实时流量监测方式的确定
        6.1.3 实时流量数据的传输与反馈
        6.1.4 实时流量数据的体现
    6.2 流速仪测流
        6.2.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2.2 流速仪测流
    6.3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与流速仪测流数据的误差分析
    6.4 系统应用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3)基于InSAR技术的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InSAR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预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公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海拔多雨山区InSAR监测方案研究
    2.1 依托工程概述
    2.2 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岩土类型
        2.2.4 降雨融雪
        2.2.5 地震活动
        2.2.6 人类活动
    2.3 InSAR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原理
        2.3.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原理
        2.3.2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原理
        2.3.3 改进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原理
    2.4 墨脱县公路地质灾害InSAR监测方案
        2.4.1 监测区域及监测点选择
        2.4.2 各类型地灾监测要求
        2.4.3 监测方法及指标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分析
    3.1 空基雷达卫星数据概况及处理平台
        3.1.1 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数据
        3.1.2 ALOS-2雷达卫星影像数据
        3.1.3 SRTM DEM高程数据
        3.1.4 InSAR数据处理分析平台
    3.2 InSAR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3.2.1 失相干误差
        3.2.2 DEM误差
        3.2.3 轨道误差
        3.2.4 大气延迟误差
        3.2.5 解缠误差
    3.3 基于D-InSAR的地灾形变监测技术流程
        3.3.1 软件参数设置
        3.3.2 影像数据预处理
        3.3.3 D-InSAR处理工作流
        3.3.4 D-InSAR结果分析
    3.4 基于PS-InSAR的地灾形变监测技术流程
        3.4.1 公共主影像选取及配准
        3.4.2 PS及DS点识别
        3.4.3 差分干涉相位回归分析
        3.4.4 形变信息提取分析
        3.4.5 PS-InSAR结果分析
    3.5 InSAR监测结果精度分析
        3.5.1 监测结果对比
        3.5.2 结果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地质灾害综合预警评价模型研究
    4.1 公路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1.1 公路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4.1.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指标选取和分级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公路地质灾害预警评价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确定因素权重
        4.3.3 构建模糊矩阵
        4.3.4 模糊综合评价
    4.4 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预警评价体系
        4.4.1 公路地质灾害预警分级原则
        4.4.2 公路地质灾害综合预警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5.1 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5.1.1 系统开发平台
        5.1.2 系统设计原则
        5.1.3 系统功能架构
    5.2 监测体巡查管理系统
        5.2.1 系统需求分析
        5.2.2 系统功能结构
        5.2.3 系统功能实现
    5.3 多类型数据监测系统
        5.3.1 系统需求分析
        5.3.2 系统功能结构
        5.3.3 系统功能实现
    5.4 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
        5.4.1 系统需求分析
        5.4.2 系统功能结构
        5.4.3 系统功能实现
    5.5 监测预警建设系统
        5.5.1 系统体系结构
        5.5.2 系统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InSAR技术理论基础
    2.1 SAR成像原理及影像特征
    2.2 InSAR技术原理
    2.3 D-InSAR技术原理
    2.4 时序InSAR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
    3.1 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分析与表达
    3.2 矿山开采沉陷动态过程模拟与描述
    3.3 面向非法采矿识别GIS时空数据模型的逻辑组织
    3.4 地下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D-In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4.1 矿山地表与图层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4.2 矿山地表形变D-InSAR监测
    4.3 开采沉陷特征提取和沉陷区圈定
    4.4 实例分析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融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5.1 矿山地表与传感器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5.2 联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提取地表建筑物的沉陷信息
    5.3 基于建筑物沉陷时空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
    5.4 实例分析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开采面位置反演
    6.1 矿山地表与开采面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6.2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
    6.3 开采沉陷预计原理和模型
    6.4 基于InSAR和沉陷预计理论的地下开采面反演
    6.5 工程实例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基于DTIS的空情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DTIS平台简介
    2.1 引言
    2.2 DTIS平台概述
    2.3 DTIS画布与胶片机制
    2.4 DTIS地图场景可视化方法
        2.4.1 读取地图数据
        2.4.2 暂存地图数据
        2.4.3 绘制地图
    2.5 DTIS态势标绘可视化方法
        2.5.1 军标的实现简介
        2.5.2 态势标绘的调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空情反馈的压缩感知雷达空情源接入方法
    3.1 引言
    3.2 压缩感知雷达
    3.3 压缩感知雷达接入方法
        3.3.1 雷达回波信号
        3.3.2 雷达回波信号的压缩采样
        3.3.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压缩域跟踪前置检测方法
        3.3.4 基于VB-AKF的压缩域跟踪前置检测改进方法
    3.4 实验仿真对比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TIS空情源可视化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目标运动特性的3_σ准则航迹野值点剔除方法
        4.2.1 获取航迹链拟合值
        4.2.2 3_σ准则判别方法
        4.2.3 基于目标运动特性的改进方法
        4.2.4 实验仿真对比与分析
    4.3 航迹点坐标转换
        4.3.1 高斯-克吕格投影方法
        4.3.2 实验仿真对比与分析
    4.4 基于优先级决策的航迹绘制消息调度优化方法
        4.4.1 航迹绘制的组成要素
        4.4.2 原空情信息系统航迹绘制消息响应
        4.4.3 新空情信息系统航迹绘制消息响应
        4.4.4 实验仿真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DTIS的空情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新空情信息系统设计环境
    5.3 新空情信息系统界面设计
    5.4 新空情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系统数据库模块
        5.4.2 阵地配置模块
        5.4.3 实时空情显示模块
        5.4.4 空情复现模块
        5.4.5 空情查询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空情信息系统性能验证
    6.1 引言
    6.2 压缩感知雷达仿真软件
    6.3 ADS-B民航空情源
    6.4 DTIS可视化性能验证
        6.4.1 DTIS地图场景可视化方法性能验证
        6.4.2 DTIS空情源可视化方法性能验证
    6.5 新空情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探地雷达信息处理算法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工作安排
2 探地雷达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2.1 探地雷达系统概述
        2.1.1 探地雷达概念
        2.1.2 探地雷达研究和发展史
        2.1.2.1 国外发展概况
        2.1.2.2 国内发展概况
        2.1.2.3 探地雷达仪器
        2.1.3 探地雷达的特点和优势
        2.1.3.1 不同探测方法比较
        2.1.3.2 探地雷达的特点和优势
        2.1.4 探地雷达应用领域
        2.1.5 探地雷达的应用前景
    2.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2.2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2.2.2.1 国外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2.2.2.2 国内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2.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2.4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3 WEB 地理信息系统
        2.3.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定义与特点
        2.3.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2.3.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构造模型
        2.3.4 WebGIS 主要实现方法
        2.3.4.1 通用网关接口CGI
        2.3.4.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方法
        2.3.4.3 插件(Plug-in)方法
        2.3.4.4 ActiveX 方法
        2.3.4.5 Java Applet 方法
        2.3.4.6 各种 Web GIS 构造方法比较
        2.3.5 Web GIS 的发展趋势
    2.4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3 探地雷达信息基本处理算法研究
    3.1 波动方程分析
        3.1.1 声波波动方程
        3.1.2 电磁波波动方程
    3.2 滤波
        3.2.1 滤波概述
        3.2.2 频率-波数域滤波
        3.2.3 小波去噪
        3.2.3.1 小波去噪原理
        3.2.3.2 Mallat 算法
    3.3 偏移
        3.3.1 偏移概述
        3.3.2 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
        3.3.3 相位移波动方程偏移
    3.4 正演模拟
        3.4.1 正演概述
        3.4.2 射线追踪法
        3.4.3 相位移法
    3.5 速度分析
    3.6 结果分析
4 探地雷达图像的软计算增强算法
    4.1 软计算概述
    4.2 雷达图像的增强算法
        4.2.1 雷达图像传统的增强算法
        4.2.1.1 振幅恢复
        4.2.1.2 道内振幅平衡
        4.2.1.3 道间振幅均衡
        4.2.2 软计算方法的雷达图像增强
        4.2.2.1 基于模糊理论的图像增强算法
        4.2.2.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图像增强算法
        4.2.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增强算法
    4.3 结果分析
5 探地雷达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
    5.1 三维可视化概述
    5.2 OPENGL 工作原理
        5.2.1 Windows 下的 OpenGL 工作原理
        5.2.2 OpenGL 用于三维场景表达
        5.2.3 三维场景和二维图象的融合
    5.3 三维插值方法
        5.3.1 线行插值算法
        5.3.2 多项式插值法
        5.3.3 克里金插值法
        5.3.4 样条插值法
    5.4 实现结果
6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6.1 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6.1.1 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6.1.1.1 单机时代
        6.1.1.2 C/S 结构时代
        6.1.1.3 C/S 和 B/S 混合结构时代
        6.1.1.4 分布式多层结构时代
        6.1.2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6.2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6.2.1 Web 服务器
        6.2.2 中间件技术
        6.2.2.1 中间件概述
        6.2.2.2 DCOM
        6.2.2.3 CORBA
        6.2.2.4 J2EE
        6.2.2.5 B/S 构造的中间件选型
        6.2.3 应用服务器
        6.2.4 数据库服务器
7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实现
    7.1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7.1.1 主要探地雷达数据处理软件功能结构分析
        7.1.2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7.2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解
        7.2.1 二维处理模块
        7.2.1.1 数据显示模块
        7.2.1.2 文件操作模块
        7.2.1.3 数据处理模块
        7.2.1.4 综合解释模块
        7.2.2 三维处理模块
        7.2.3 正演建模模块
        7.2.4 文件转换模块
    7.3 探地雷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7.3.1 开发平台选择
        7.3.2 系统实现方法
    7.4 实现结果
8 结论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的总体设计简介
    2.1 主要功能
    2.2 基本组成
3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3.1 网络化
    3.2 实时化
    3.3 可视化
4 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4.1 网络拓朴结构
    4.2 网络安全保障
    4.3 数据分布复制技术
    4.4 可视化编程技术
        4.4.1 情报录取
        4.4.2 态势显示
    4.5 数据融合技术
5 开发的应用前景

(9)上海市农用地动态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大都市城郊农业的重要地位
        1.1.2 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1.1.3 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上海市农用地管理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GIS技术在农用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3.2 基于遥感的农业信息提取与用地变化监测研究
        1.3.3 农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市农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2.1 上海市农用地分类体系研究的提出
        2.1.1 现行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管理..
        2.1.2 面向农用地分类的行业标准滞后和缺失
        2.1.3 上海市农用地与生态用地之争需要细化用地分类
    2.2 农用地分类方法研究
    2.3 影响农用地分类的因素
    2.4 上海市农用地分类原则与方法
        2.4.1 分类原则
        2.4.2 分类方法及说明
        2.4.3 分类编码的设计
    2.5 主要农用地分类含义
        2.5.1 “农用地”的含义
        2.5.2 对耕地的进一步分类
        2.5.3 园地、林地和设施农用地分类
    2.6 与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衔接
    2.7 农用地分类与作物种植关系
    2.8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融合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农用地分类与提取研究
    3.1 研究目标
    3.2 数据源的选取
        3.2.1 光学遥感数据
        3.2.2 微波遥感数据
        3.2.3 本研究数据源的选取
    3.3 分类方法研究
    3.4 研究思路和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基于光学影像的主要用地类型的分类提取
        3.5.2 基于微波遥感的水稻面积(粮田)的提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域四叉树的农田地块编码
    4.1 信息系统中地理要素的编码
    4.2 传统的农田地块编码方法
    4.3 一种基于区域四叉树的地块编码方法的提出
    4.4 地块编码相关术语
    4.5 编码技术与方法设计
        4.5.1 基于区域四叉树的空间划分
        4.5.2 网格单元编号
        4.5.3 地块编码
        4.5.4 编码与解码示例
        4.5.5 可编码空间
        4.5.6 地块的拆分与合并
    4.6 地块编码的实施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用地数据采集与动态管理系统建设
    5.1 系统建设目标
    5.2 系统技术架构
        5.2.1 总体构架设计
        5.2.2 数据库平台选型
    5.3 功能模块设计
        5.3.1 用户管理
        5.3.2 农田地块数据采集
        5.3.3 经营户数据采集
        5.3.4 作物数据采集
        5.3.5 统计分析
    5.4 系统数据采集功能的应用
        5.4.1 农田地块数据采集与审核比对
        5.4.2 种养户数据采集
        5.4.3 作物数据采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0)基于茂名市GIS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J)基数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与实现
    1.1 地级市、县、乡镇数据获取
    1.2 投影方式及坐标系转换
    1.3 GIS信息图层绘制的设计与实现
2 CINRAD/CCJ天气雷达基数据解析和回波图成像绘制
    2.1 CINRAD/CCJ天气雷达基数据文件结构及解释
    2.2 坐标转换(极坐标-平面坐标)
3 结合雷达产品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4 结论

四、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D]. 王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 武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InSAR技术的高海拔多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 张雄伟.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元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DTIS的空情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运恺. 深圳大学, 2018(12)
  • [7]探地雷达信息处理算法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 李成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8]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J]. 饶世钧,姚景顺,毛一凡. 计算机应用, 2003(S2)
  • [9]上海市农用地动态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周钰坤.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茂名市GIS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J)基数据的应用[J]. 李子平,周钦强,张来添,张兴铃. 广东气象, 2020(04)

标签:;  ;  ;  ;  ;  

雷达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