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四肢)再植麻醉及术后镇痛

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四肢)再植麻醉及术后镇痛

一、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麻醉和术后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胜[1](2019)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臂丛神经阻滞因为其镇痛效果完善,对呼吸和循环干扰小,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特别是对老年或者危重的患者,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臂丛神经的阻滞位点比较多,包括肌间沟水平、锁骨上水平、锁骨下水平以及腋动脉水平。肌间沟臂丛阻滞对尺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并且容易出现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和膈神经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效果完善,患者能很好的耐受止血带;但是穿刺位点靠近胸膜顶,容易造成气胸。腋路臂丛阻滞位于臂丛的末端,适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但是对桡侧的阻滞效果较差,同时阻滞位点靠近血管,容易发生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锁骨下臂丛神经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及后侧束三个神经束包绕腋动脉。与锁骨上及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尺神经的阻滞效果更加确切为完善;相较于腋路阻滞,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作用更为完善;因此,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是实施肱骨中段以远部位手术的理想麻醉方式。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多个穿刺方法,包括锁骨中点法、外侧法、垂直锁骨下法和喙突旁法等。传统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各种穿刺入路,进针点均位于锁骨下方喙突内侧。由于此处臂丛神经被胸壁肌肉覆盖,位置较深,盲探操作难度较大。临床操作时一般需要神经刺激仪或超声引导。但是在采用超声引导时,穿刺针进针点位于锁骨下缘和超声探头之间,进针范围狭小,进针角度陡峭,不利于超声影像下针尖和针干的显影,操作难度较大,存在损伤邻近组织的潜在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良了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选择通过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第一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针对传统穿刺点(锁骨下进针)过程中穿刺针显影不佳的缺点,采用经改良的进针点(锁骨上窝进针),比较传统进针路径和改良的锁骨上窝入路两种进针路径对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难易程度和阻滞效果的影响,探讨经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用性。第二部分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测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及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及上肢皮肤温度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以尺动脉血流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作为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可靠性。第三部分对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不同年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第四部分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次注入药物;向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阻滞效果的影响。第一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目的:评价锁骨上窝入路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操作时间、进针次数、注药后15min阻滞效果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时间平均为120.7±52.1秒,B组操作时间平均为92.0±34.3秒;与A组相比,B组操作时间更短(P<0.05)。两组进针次数、起效时间、15 min阻滞效果评分和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二部分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后尺动脉血流和上肢不同区域皮肤温度的变化,分析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的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尺动脉血流和上肢皮肤温度变化用于预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实施上肢肘关节及其远端手术患者50例,利用超声引导进行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阻滞前及阻滞30min后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和上肢不同区域(手背虎口区、手掌小鱼际、手掌大鱼际区、前臂外侧中部和前臂内侧中部)皮肤温度,并对阻滞效果进行评分;对血流动力学和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阻滞效果评分平均为8.0±1.2;阻滞30min后尺动脉收缩期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明显增快,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下降,血流量明显增加,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707,(P<0.01)。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小鱼际皮肤温度上升1.4±0.8℃,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系数r=-0.072,(P=0.618);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以及上肢平均温度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血流明显增加;但是除了小鱼际区域外,上肢其他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并不明显。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与阻滞效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07,P<0.01),可以作为预测臂丛阻滞效果的客观指标。小鱼际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相关性较差(r=-0.072,P=0.618);以皮肤温度变化预测臂丛阻滞效果,干扰因素较大,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第三部分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目的:比较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的差异。方法:选择实施上肢远端部位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44岁)和老年组(65-85岁),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每个患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20ml。采用概率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患者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同时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结果: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为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为0.233%-0.374%;老年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患者下降17%。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内,未出现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局麻药过敏、气胸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锁骨上窝入路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青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357%(95%C1 0.297%-0.467%),老年组患者罗哌卡因EC50为0.296%(95%C1 0.233%-0.374%);老年组患者所需罗哌卡因浓度较青年组患者下降17%。第四部分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每组30例,实施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诱发出两次不同的肌肉运动后分两次注射局麻药。每名患者注射40ml 0.375%罗哌卡因(C组),或40ml 0.375%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定(D组)。记录麻醉持续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术后48h内补救性曲马多的累积消耗量。结果:每组各有2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754±161分钟和1014±226分钟,C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分别为592±128分钟和842±156分钟;与C组相比,D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阻滞后24小时内,D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48小时内D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08±63mg,C组补救性曲马多累计消耗量为170±58mg;D组曲马多消耗量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的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延长锁骨上窝入路臂丛阻滞的麻醉持续时间和有效镇痛时间,降低24小时内疼痛评分和术后48小时内补救性曲马多的消耗量,且无明显副作用。但是添加右美托咪定不能缩短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

闫晋,彭赛[2](2017)在《断指再植术两种麻醉方法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臂丛神经两点阻滞与喉罩麻醉两种方法在断指再植术的运用分析比较。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至12月手外伤急诊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8例分为两组,每组24例,L组采用喉罩通气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肌间沟加腋路两点阻滞法,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副反应、预后等。采用t检验或者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麻醉方法都安全有效,手术时间120至750分钟,两组无差异。均没有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再植成活率95.8%。喉罩组麻醉优良率100%,维持麻醉时间265±80分钟;臂丛组麻醉优良率93%,维持麻醉时间391±116分钟,麻醉费用仅为喉罩组的30%。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更能维持良好镇痛,便于管理而且价格低廉,符合简便经济的麻醉原则。结论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和喉罩麻醉都能满足断指再植止血带耐受、血供良好、术野清晰的要求,均适于断指再植术,但以臂丛阻滞更佳。

李练喜,董师武[3](2013)在《肌间沟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和连续静脉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两种自控镇痛[肌间沟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PCNA)和连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上肢断指再植肢体术后存活率的效果比较。方法:50例急诊断指有再植手术适应证患者,术前按单数、双数分为肌间沟法臂丛自控镇痛(PCNA)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各25例,分别于术后4 h、12 h、24 h、48 h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断指动脉的血流速度,观察断指再植肢体的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的变化。结果:术后4 h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24 h、48 h时A组均较B组血流速度快(平均相差12.5 cm/s),指脉搏波幅高(平均相差11.40 mm),而且A组均较B组肤色红润、温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指再植肢体存活率提高23%。结论:连续臂丛肌间沟自控镇痛(PCNA)可使再植肢体血管痉挛发生率降低,能有效地维持断指的血液循环,较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断指再植手指的存活率有明显提高。

薛卫东[4](2013)在《神经刺激仪定位Borgreat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比较经神经刺激仪定位Borgreat法肌间沟置入硬膜外导管与不置管对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的影响。2.观察减少局麻药容量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行择期上肢手术拟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35例。按照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A(非置管20ml组)、B(置管20ml组)、C (置管15ml组)3组。记录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完善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优、良、差、失败)。结果A组操作所需时间(2.98±0.94)min,明显短于B组(5.23±1.24)min(P<0.01及C组(5.33±0.96)(P<0.01);B组操作所需时间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6.88±1.70)min,均长于B组(5.07±1.18)min (P<0.01)及C组(5.73±1.56) min (P<0.01),B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C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6.71±1.16)min,均长于B组(5.33±1.45)min (P<0.01)及C组(5.67±1.28) min (P<0.05),B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C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12.18±3.48)min短于A组(13.67±3.03)min (P<0.05)及C组(13.58±2.94) min(P<0.05),A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置管组操作时间较不置管操作时间长,但神经阻滞效果完善率高,局麻药用量少。

杨艳[5](2013)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与单次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术中及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择期或者急诊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40例,手术时间≥6h,年龄在20~60岁,其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6例。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5~80kg;既往无心肺功能异常,检查结果无出凝血异常。随机分成两组,即为神经刺激仪介导下连续臂丛阻滞(A组)和神经刺激仪介导下单次臂丛阻滞(B组),每组各20例。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连接监护仪,监测三导联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NIBP)。两组患者均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一小薄枕,充分暴露患侧颈部,大致确定肌间沟的位置。在患侧胸大肌处贴一电极片与神经刺激仪正极相连,然后将神经刺激仪调至定位模式(10mA,1ms,2Hz),使用浅表刺激仪探头在肌间沟处进行定位操作,标记肌间沟位置及臂丛神经大体位置。在常规消毒,局麻后,将神经刺激仪调制穿刺模式(1mA,1ms,2Hz),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在引起患侧手臂不自主运动后调小刺激电流,如在刺激电流≤0.5mA下,患侧手臂仍有轻微不自主运动,此时给予首剂量(罗哌卡因20ml),然后仅A组轻柔地顺着穿刺针的方向将穿刺针外的20G静脉留置针套管置入。记录麻醉操作时间,术中两组追加药物的例数及追加药物的方法,术者满意程度。术后镇痛A组采用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 PCRA), B组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使用视觉评分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镇痛评分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示:随机分成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及麻醉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资料示:1).A组由所留置套管追加局麻药12例(60%),B组由静脉追加芬太尼+咪达唑仑等静脉麻醉药10例(50%),B组中术中改为全身麻醉3例(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麻醉管理及追加药物的上,A组表现出明显的简便性,且在追加药物后出现的呼吸抑制副作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镇痛资料示:与B组比较,A组在12h和24h镇痛方面VAS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较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在应用于长时间上肢手术过程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2.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采用0.125%罗哌卡因在术后镇痛方面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PCIA)。

张子江,刘丽妹[6](2012)在《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肢)再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肢)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及断指(肢)再植肢体的存活率。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断指(肢)再植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和单次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A组术后连接PCA泵行自控镇痛,B组术后按需肌注曲马多100mg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记录两组再植指的血运情况、再植指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结果 A组麻醉镇痛有效率达93.3%;B组麻醉镇痛有效率60%。血液循环比较:A组术后再植指指腹充盈红润、弹性皮温正常;B组发现4指颜色苍白,弹性差。A组再植指成活率100%;B组再植指成活率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术中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有效地提高断指(肢)再植肢体的存活率。

周光赞,冯立钢[7](2011)在《上肢再植术后静脉与肌间沟置管镇痛效果的临床对照观察》文中认为上肢再植术临床常见,断肢再植的成功与否,不但需要及时、精确的手术,还需要术后完善的止痛[1]。术后血管扩张可以维持断肢良好的血液循环,而血管痉挛可以使再植失败[2]。静脉自控镇痛泵因其疗效可靠,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笔者在实践中应用肌间沟置管术后镇痛,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李振威,廖荣宗,区锦燕,罗富荣,刘晓捷,张诚章[8](2009)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置管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的前臂、腕部或手部手术60例,随机等分成两组,Ⅰ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异感法定位和普通静脉留置针穿刺并置入硬外导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Ⅱ组为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特制导管装置经肌间沟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完善时间较Ⅰ组短,有显着性差异(P<0.05);Ⅱ组30例全部阻滞成功,Ⅰ组有3例尺侧阻滞不全,失败率10%;两组都取得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Ⅱ组效果更佳,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Ⅰ组出现导管穿刺处渗漏3例、导管部分脱出2例;Ⅱ组术中镇静药用量、术后镇痛局麻药用量较Ⅰ组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Ⅱ组30例均无出现并发症,Ⅰ组出现误穿血管并形成血肿4例、发生神经损伤4例。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成功率高、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董希玮,王胜,代志刚,于海[9](2009)在《上肢再植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微量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应用于上肢再植术各有优缺点,麻醉效果、生理功能的干扰和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是主要评价指标。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输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肢(掌、指)再植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观察,于2006-06/2008-06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完成。对象: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7例行急诊断肢(掌、指)再植手术的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6~53岁,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Ⅰ~Ⅱ级,且对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知情同意。药物配方:10g/L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40mL,即得3.3g/L罗哌卡因麻醉药液60mL。方法:全组采用颈部硬膜外麻醉。先同时按压∑键和FAST键快速输注8.0~10.0mL,继而设定5~7mL/h的速度恒速输注。每隔5min以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直至达到手术要求开始手术。术中每隔1.0~2.0h,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2.0mg清醒镇静。术毕更换2g/L罗哌卡因镇痛液,4~6mL/h速度持续输注术后镇痛两三天。主要观察指标: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麻醉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术后镇痛评分、48h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7例患者均取得满意麻醉效果;目测类比评分0分88.9%,1分7.4%,2分3.7%;麻醉起效时间(15.2±4.3)min;运动神经阻滞轻微,能配合手术要求,术中安静不动。②血压、心率持续输注期间波动轻微;脉搏氧饱和度(98±2)%,高于术前。呼吸频率(16.5±3.6)次/min,较术前缓慢。③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92.6%。结论:①微量泵持续输注3.3g/L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可以安全用于上肢(掌、指)再植术,麻醉效果满意,特别适用于手术时间冗长的复杂再植术。②2g/L罗哌卡因持续输注便于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张丽君[10](2009)在《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术》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及术后的效果。方法:40例手外伤患者,分成3组,A组断指再植,行连续肌间沟阻滞,B、C两组行单次臂丛阻滞。结果:连续肌间沟效果满意,术中及术后可追加给药,生命体征平稳。结论:连续肌间沟法用于断指再植术效果满意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麻醉和术后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麻醉和术后镇痛(论文提纲范文)

(1)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尺动脉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年龄患者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在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α2受体激动剂作为局麻药佐剂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断指再植术两种麻醉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情分类
    1.3 麻醉方法、用药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生命体征
    2.3 麻醉时间效果比较
    2.4 镇痛效果比较
    2.5 副反应观察
    2.6 卫生经济学比较
    2.7
3 讨论
    3.1 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要求高
    3.2 断指再植手术臂丛麻醉安全有效
    3.3 喉罩麻醉能保证效果但不及臂丛组优越

(3)肌间沟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和连续静脉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神经刺激仪定位Borgreat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药品
        1.1 仪器
        1.2 局麻药的配制
    2 研究内容
        2.1 临床资料
        2.2 分组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麻醉药物
        3.2 麻醉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进展
        1.1.1 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
        1.1.2 神经刺激仪介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1.1.3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1.2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1.2.1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发展
        1.2.2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术后镇痛的应用
    1.3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药品与设备
        2.2.1 药品
        2.2.2 设备
    2.3 方法
        2.3.1 麻醉方法
        2.3.2 术后镇痛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中情况
    3.3 生命体征情况
    3.4 手术医生满意度
    3.5 术后镇痛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肢)再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监测及评价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上肢再植术后静脉与肌间沟置管镇痛效果的临床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1.2.2 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配制及应用方法:
        1.2.3 对照组患者镇痛药物配制及应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疼痛评价: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尺桡动脉血流速度、指脉搏波幅变化的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肢再植术后存活率的比较:
3 讨论

(8)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置管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上肢再植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微量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变化见表1。
    2.3 麻醉效果
    2.4 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3 讨论

(10)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阻滞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四、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麻醉和术后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 [1]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D]. 何文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断指再植术两种麻醉方法对比研究[J]. 闫晋,彭赛. 中国病案, 2017(08)
  • [3]肌间沟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和连续静脉自控镇痛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J]. 李练喜,董师武. 吉林医学, 2013(14)
  • [4]神经刺激仪定位Borgreat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比较[D]. 薛卫东.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5]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D]. 杨艳. 吉林大学, 2013(08)
  • [6]改良锁骨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肢)再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J]. 张子江,刘丽妹.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3)
  • [7]上肢再植术后静脉与肌间沟置管镇痛效果的临床对照观察[J]. 周光赞,冯立钢. 浙江创伤外科, 2011(01)
  • [8]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置管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 李振威,廖荣宗,区锦燕,罗富荣,刘晓捷,张诚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09)
  • [9]上肢再植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微量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的评价[J]. 董希玮,王胜,代志刚,于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1)
  • [10]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术[J]. 张丽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04)

标签:;  ;  ;  ;  ;  

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四肢)再植麻醉及术后镇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