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巷道穿透测量高程误差预测初探

煤矿巷道穿透测量高程误差预测初探

一、对煤矿巷道贯通测量高程误差预计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燚,刘明轩,徐健凯,李治龙[1](2022)在《超大型贯通测量人为干预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矿井测量工作对煤矿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开采作业的顺利完成,必须确保矿井工作面贯通精度。在矿井测量作业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制定贯通测量方案。以陕西有色杭来湾煤矿30201工作面为背景,对井下超大型巷道贯通进行测量贯通设计,通过施测过程中对陀螺定向的人为干预造成的测量成果与贯通设计的数据对比分析,检验出超大型贯通测量如果人为干预是否可行,为超大型巷道贯通提供参考。

梁学山[2](2021)在《煤矿切巷贯通测量技术的精度分析》文中指出黄陵煤矿工作面在回采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作面衔接问题,不能正常完成回采使用,通过将综采工作面与相邻工作面进行全面贯通的方式,从工作面所处地段的实际地质条件出发,科学选择贯通测量技术,同时对测量误差进行全面分析,得到巷道贯通点在X轴方向的预计误差,从而确定出本次贯通测量所经过的技术路线,同时对贯通测量技术精度进行全面剖析。根据本次结果表明,在贯通之后,闭合差都在规程要求的范畴中,贯通效果相对较好,对于工作面出现的衔接不好的问题,可实现较好解决。从贯通后工作面回采情况来看,工作面回采距离为220m,测算回采率超过了85%,能够开采的煤炭储量超过了0.2Mt,利润整体超过了200万元。

王超[3](2021)在《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煤层采出后形成采空区,而采空区的长期存在将始终面临稳定性问题,从开采到停采后漫长时间内由采空区失稳引发的地表塌陷层出不穷。随着城市用地不断外扩,采空区场地开始转化作为建筑用地,但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对煤矿采空区认识尚且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场地稳定性评价方法。尝试以电阻率为切入点深入认识煤矿采空区。推导非饱和岩石电阻率公式及受压岩石体积应变与电阻率关系式,提出基于电阻率的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以描述覆岩损伤演化;采用Res2d对采空区及岩体结构面进行电阻率正演与反演;依据三带电阻率特征提出基于电阻率探测、理论公式与钻孔揭露的点面结合的方法确定三带高度;明确电阻率与渗透性关系,引出渗透率比描述覆岩渗透变异性;依据损伤力学、电阻率和波速相关性验证采用电阻率计算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性,结合RFPA数值试验与物理试验建立电阻率与力学参数的量化关系;结合岩体波速分级初步探讨依据电阻率判定覆岩岩性的可行性。将以上研究内容应用到鹤壁某煤矿采空区,采用FLAC3D模拟覆岩运移,将概率积分法、In SAR监测、地表变形观测结果作为验证,据此对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综合得出采空区场地稳定。本文研究将为采空区工程地质认识与场地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郝晨良[4](2021)在《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空区下方煤体采掘过程中,不仅会承受上方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且会伴有爆破、打钻、采煤机割煤等机械运转和瓦斯突出等动态活动,极易引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二次断裂垮落、断层滑移等动载扰动,动载应力波传播至下方巷道,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了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弹性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岩体的失稳破坏特征,分析了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受动载应力波扰动作用的动力响应和演化过程,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支护技术和防控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上覆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过程,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地应力是静载应力基础、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特征。通过分析采空区下巷道的主要动载源和现场监测的多种动载应力波的波形,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动载具有作用时间短、衰减性、波动性、方向随机性、扰动多发性和分布不均匀性。通过分析现场采空区下巷道具体情况,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变形的非对称体现在关键部位变形量大、煤层开采后应力不对称、巷道整体变形不对称和对称支护构件失效不对称。(2)研究得到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探究了煤体在不同应变率下单一载荷加载和不同动静组合加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煤体表面位移场和应变场演化特征、AE能量、AE振铃数和AE破裂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静载应力、不同动载参数条件下对煤体失稳破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动载突然作用在煤体上时,煤体表现出明显的Kaiser效应,煤体的声发射AE破裂定位点与试件真实破坏形态基本吻合。静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诱冲的应力基础条件,动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破坏的诱发因素。(3)揭示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非对称变形机理。根据采场活动规律的采空区顶板垮落形式,求解得到了均布型动载和集中型动载对采空区底板作用下的动载应力响应表达式。基于弹性力学半平面无限体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和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建立采空区及遗留煤柱的支承压力理论计算模型和采空区顶板垮落产生动载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采空区下底板煤岩体内任意一点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剪切应力和采空区底板岩层受到的冲击应力时程关系的表达式。进一步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求解预测采空区下巷道围岩的最大不稳定区域,深入分析近距采空区下巷道的非对称变形力学机制。通过FLAC3D数值软件进一步分析了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数值计算的巷道位移变形特征与理论计算求得的极限自稳隐形拱曲线形态吻合。(4)研究得到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下的动载响应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根据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的工程背景,建立了采空区下巷道动静载叠加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运用FLAC3D软件中的非线性动力模块,分析巷道围岩动态变形的演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动载应力波幅值、不同动载应力波频率条件下,动静载叠加作用下巷道围岩的位移加速度场、塑性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动载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条件对巷道响应特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揭示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的非对称变形机理。(5)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对策及防控措施。根据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进一步确定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合理的非对称支护参数,并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优化后的支护方案。从采空区下巷道的动载来源、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和围岩破碎的特点出发,提出“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和“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的动压巷道防治措施。

马菲[5](2021)在《煤矿特大型贯通测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煤矿规模越来越大,矿井系统越来越复杂,导线长度超过7 km的特大型贯通随之产生。文章结合西山煤电集团历年来的特大型贯通案例,介绍了特大型贯通测量中的地面及井下控制系统建立、人员和设备投入、贯通测量方案设计、贯通测量施工等,结合现在测绘发展的新技术,提出了一些方便、可行的方法,并对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证特大型贯通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从而提高贯通测量精度,满足现代化矿井生产需要。

罗斌[6](2021)在《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2020年我国共发生煤矿水害事故1079次,死亡4391人,其中老空水害事故次数527次,死亡2936人。在全国发生的煤矿水害事故中,山西的老空水害最为典型。针对山西省20年来发生的煤矿老空水害事故,以煤矿区水文地质结构为基础,从顶板型、同层型、底板型和隔离型老空水害事故类型中筛选了最为严重的同层型老空水害事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微观结构表征技术、水质检测、浸泡试验、渗流试验、物理模型开挖试验等一系列手段,结合理论分析、综合物探监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阐明了煤柱弱化规律及裂隙渗流特征,揭示了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采空区冒裂范围影响的含水层以及构造的特征,对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进行分类分析,给出点状、线条状和面状充水通道的水量补给关系式。(2)在突水模拟试验中,引入微震监测技术对试验过程中煤体裂隙扩展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微震最密集的区域与模型的破裂突水位置较为吻合,微震监测技术可较好的表征应力和水压耦合作用下导水通道形成过程中的微裂隙扩展演化规律。(3)采用了瞬变电磁和直流电法作为辅助探测手段,从掘进迎头到前方水体之间煤柱的电阻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可以判断,该区域经历了原始状态阶段、产生裂隙阶段、裂隙扩展直至连通水体的阶段。在产生裂隙阶段由于不富水所以电阻率反而增大;当裂隙中充满水时,电阻率迅速减小,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用来对导水通道演化的实时动态监测,在裂隙发展过程中制定并实施水害预防措施。(4)不同酸度水溶液中煤块、煤粉的浸泡试验表明,煤样被浸泡前后的表面变化特征明显,2000倍下扫描电镜观测到煤样表面出现蜂窝状的小孔洞。通过对浸泡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得到了7组水样的水化学组分,绘制了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图,分析总结了酸性水浸泡煤中溶出离子的成因以及变化规律。(5)裂隙煤样的渗流特征试验研究发现:渗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渗透率突增,加压使煤样裂隙“闭合”而出现渗透性降低阶段。在围压相同条件下,部分煤样也出现了渗透率不同程度的降低的现象,而且波动较大,从试验渗流出的水中可以观测到细小煤颗粒,基本可以判断该阶段发生了细小的颗粒流,煤样的细微颗粒通过渗流通道进行运移,在堵塞的过程中出现渗透性总体降低的特点,同时也为渗透性突增蓄势。(6)导水通道中裂隙尺度对渗流特征具有控制作用,裂隙尺度0.09mm时所引起的压力消减强度可达1.33MPa,裂隙尺度0.2mm时消压强度为0.2MPa。结合速度分布特征可以得知,当裂隙通道中具有一处或者多处小于0.2mm的裂隙时,对应的透水征兆表现为煤体变湿,煤壁上不足以形成明显涌水现象。(7)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推导了防隔水煤柱的临界破坏厚度的计算模型,通过室内大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了模型计算结果。裂隙发育尺度对渗流具有控制效应、当裂隙中存在小于0.2mm宽度的裂隙时,认为煤柱受到渗漏作用影响小,表现在整体破坏;当裂隙宽度最小处大于等于0.2mm时,煤柱失稳破坏为渗流-应力耦合作用,模型结果在突水事故案例中得到有效检验。积水采空区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的研究补充和扩展了煤矿突水理论,对煤矿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108幅,表27个,参考文献274篇。

许晓玲[7](2021)在《煤矿井下贯通测量方案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煤矿进入到深部开采已经成为了必然,在煤矿深部开采中,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需要开掘的巷道持续增加,需要的巷道贯通数量也在持续提升,全面提升贯通测量的精度是当前很多煤矿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某贯通工程为实际案例,对巷道贯通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对巷道贯通误差提前进行了估计,在规定的范围内,从现场贯通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贯通效果。

李猛钢[8](2020)在《面向井下钻孔机器人应用的精确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煤矿装备的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是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变革之后新的发展趋势,将改变煤矿现有生产方式,为煤矿工业的发展带来生产力和安全性的巨大变革。作为煤矿机器人研发和应用之一的井下瓦斯防治钻孔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实现井下工作面巷道瓦斯自动抽放、无需人工干预的,具备自主行走、自动钻进等功能的全自主钻孔作业机器人。然而,井下复杂场景下的精确定位和高精度地图构建作为支撑钻孔机器人实现自主行走的关键技术,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工况恶劣、无GPS,地面常规使用的定位和建图技术无法直接在此环境中应用。井下现有定位技术如航迹推算定位、惯性导航定位、射频标签定位、视频监控等,无法满足钻孔机器人在井下各种复杂环境中的长期大范围定位,无法为机器人自主导航和自动钻孔作业提供精确位姿估计;现有基于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等测量设备的井下测绘和地图构建方法效率低,不适合场景变化环境的三维地图构建和模型快速更新,无法为钻孔机器人提供精确而高效的先验地图。因此,本文根据钻孔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围绕精确定位和地图构建这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针对钻孔机器人自主行走的实际需求,分析了钻孔机器人的工况环境,探讨了钻孔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需要具备的功能需求,对移动机器人定位和地图构建问题的本质进行研究;分析构建欧式空间和流形空间的三维运动描述、基于滤波与优化的状态估计求解方法,以及传感器观测模型的数学描述,为提出适合钻孔机器人应用的定位和建图方法奠定理论基础。针对井下尚无可以为移动机器人提供可靠定位服务的定位系统和定位定姿方法,提出基于EKF-UWB的井下伪GPS定位系统构建方法,以及最优锚节点部署策略;进一步通过融合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估计与IMU观测,设计了基于ESKF-Fusion的6自由度位姿估计方法。通过仿真和真实场景试验,证明提出的基于EKF-UWB的定位系统和基于ESKF-Fusion的位姿估计方法可以实现井下机器人长期作业的鲁棒而精确的定位,可以在线估计UWB与IMU的外参和IMU的零偏。为了解决井下常规非结构环境的高效定位和点云地图构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的3D NDT-graph-SLAM方法。根据井下巷道环境特点,设计了基于激光里程计约束因子、平面特征约束因子、回环约束因子的位姿图优化方法,可以实现在线定位和建图功能。在公开的数据集和井下模拟巷道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地面和井下非结构化场景的实时高精度地图构建,可以满足机器人在井下非结构化环境的精确定位和高效地图构建。为实现井下颠簸路面和复杂场景的可靠定位和高精度地图构建,提出一种基于激光雷达和IMU紧耦合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LI-SLAM。为应对机器人快速旋转、剧烈运动等工况,提出了利用IMU数据辅助雷达进行点云畸变校正,设计了雷达相对位姿因子、IMU预积分因子、边缘化先验因子和回环检测因子,基于因子图优化框架实现了紧耦合融合传感器信息的功能。在野外复杂地形场景进行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于复杂地形、剧烈运动等工况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满足野外以及井下颠簸路面和复杂场景下的精确定位和高精度先验地图构建。针对井下尚无可以实现包含绝对地理信息、克服场景退化问题的定位和地图构建方法,提出一种基于雷达、IMU和UWB融合的LIU-SLAM方法。利用LI-SLAM方法提供的紧耦合局部激光惯性里程计,进一步基于全局因子图优化与UWB定位系统提供的绝对位置和距离观测进行融合。地下车库的现场试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实现了UWB信号覆盖范围内局部区域和长距离大范围场景的精确定位,可以在线实现点云地图与地理坐标系的对齐,提高了激光定位和建图的精度和鲁棒性。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开发了钻孔机器人定位导航软硬件系统,并在煤矿救援机器人平台上开展了在模拟煤矿巷道内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EKF-UWB方法的UWB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在定位系统内的静态绝对定位精度均值10 cm以内,满足钻孔机器人在局部区域作业的精确定位需求,并且可以通过移架或部署更多UWB节点拓展应用范围;ESKF-Fusion和LIU-SLAM方法均可以实现UWB定位系统内局部区域的机器人连续运动时的精确位姿估计,LIU-SLAM鲁棒性和精度更高,局部区域绝对定位精度均值25 cm以内;LIU-SLAM方法可以实现UWB信号覆盖的大范围场景下的高精地图构建,地图一致性和局部建模效果好,大场景绝对定位精度均值25 cm以内,可靠地实现了点云地图与地理坐标系的对齐,对于井下复杂和退化场景的鲁棒性最好。通过对UWB定位系统、基于UWB和IMU融合的ESKF-Fusion位姿估计方法、基于3D NDT-graph-SLAM高效定位和地图构建方法、基于LiDAR/IMU/紧耦合的LI-SLAM以及进一步融合UWB的LIU-SLAM精确定位和地图构建方法的研究,为钻孔机器人在井下不同环境的定位和地图构建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下一步在钻孔机器人上实际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和应用经验。该论文有图116幅,表34个,参考文献197篇。

赵海[9](2020)在《矿井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矿井测量的精度对煤矿的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实现巷道的贯通,采用全站仪中间法进行测量,通过分析边长、垂直角及大气折光系数因素对三角高程测量误差的影响,得出边长和垂直角对误差有很大影响,在同一时期测量时,可忽略大气折光因素对误差的影响,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井下测量中。结果表明:一次独立测量高差中误差及预计误差小于设定的高程限差,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为矿山测量提供了依据。

白春[10](2020)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由于多年来一直被高强度开采,故而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诸如建筑物、工业厂房、道桥等工程建设逐渐向采空区边缘地带推进。但我国多数矿区位于有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地带,地震作用下采空区边缘地带建筑结构遭受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的不利影响。目前关于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影响下,RC框架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的试验鲜有报道,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作用下采动区岩层动力失稳与建筑安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474045)”,根据《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101-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利用PKPM软件设计原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开采沉陷学、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通过现场调研、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采空区边缘地带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构在经过采动灾害长期影响下产生双向不均匀沉降后,对结构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其抗震性能劣化机制及动力灾变规律开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煤矿采动影响下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为了模拟采动灾害引起的不均匀沉降,设计采动模拟试验台。基于一致相似率理论,设计几何相似比为1/10的强度模型,横向与纵向均为两跨,高宽比为2.25。选用微粒混凝土和镀锌铁丝模拟原型混凝土与钢筋,为了进一步提高振动台试验的精确度,考虑非结构构件自重及活荷载的影响。(2)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模型在7度设防、8度设防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结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煤矿采动扰动下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结构产生初始损伤,结构自振频率降低。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越多,采动初始损伤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害。采动影响程度增大,结构底部容易过早的发生塑性损伤,消耗地震传到上部结构的能量,不利于地震能量向上层传递与分散,结构底部极易形成塑性损伤薄弱区。强震扰动下煤矿采动损伤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薄弱层位置从一层扩展到二层,存在薄弱区向上扩展现象,底部结构塑性铰急剧增加。角柱损坏最严重,中柱损害最小,抗震稳健性降低。动力破坏试验表明,采动损害影响最大的结构,其抗震稳健性衰减速率越快,角柱AI最先发生破坏失稳,倒塌范围逐渐扩大形成竖向倒塌区域,且存在P-△二阶效应作用对结构倒塌的贡献,最终导致整个底部结构的垮塌。(3)单向与双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损害。两种不均匀沉降影响下,共同点是:首层构件附加应力或附加变形最大,应力集中主要位于梁端、柱端、框架节点处;随着楼层位置增加,采动影响作用大幅度衰减。不同点是:单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建筑物倾斜方向以单向偏心受力为主,梁以弯曲变形为主。而双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对角线方向呈双向偏心,梁存在弯扭变形。(4)双向地震激励下,分别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假定,对煤矿采动损伤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减少数值模拟计算成本,提高结构仿真分析效率,对地基土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多种计算,提出了确定有限元模型地基土体有效范围的方法。与刚性地基假设对比可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约束相对减弱,表现为柔性体系,结构自振周期变长。与刚性地基相比,结构在X与Z向的顶层加速度反应减弱,煤矿采动影响越大,加速度降低幅值越大。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的结构顶点位移要大于刚性地基,加速度时程曲线变化较柔,X方向的动力反应要强于Z向。煤矿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作用越大,结构顶点位移变化越显着。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普遍比刚性地基要偏小,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趋势比刚性地基要缓,尤其是对于不均匀沉降影响下的结构,这种变化更为显着。与刚性地基相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水平层间剪力随楼层位置增加而减小。(5)对不同土层下的煤矿采动影响下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不同土体条件下,结构的破坏时间所有差别。基于刚性地基假设下的结构破坏时间多数要早于硬土和软土地基,土质越软,这种破坏延迟效果越显着。在采矿采动影响相同的条件下,软土地基结构整体破坏情况要小于硬土地基,小于刚性地基。地基土体越软,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沉入土体的深度越大,结构侧向变形越严重。倒塌破坏过程表明结构的破坏既有“柱铰”破坏,又有“梁铰”破坏,存在“混合倒塌”机制现象。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上部结构反应较大,构件不同程度形成塑性损伤,耗散掉部分地震输入能,底部整体倒塌概率降低。该论文有图122幅,表55个,参考文献204篇。

二、对煤矿巷道贯通测量高程误差预计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煤矿巷道贯通测量高程误差预计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型贯通测量人为干预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方案设计
    2.1 选定测量路线
    2.2 各方向允许偏差
    2.3 选定使用的设备
    2.4 实测方案设计
3 贯通参数确定及误差预计
    3.1 测量误差参数确定
    3.2 贯通误差预计
    3.3 竖直方向的误差预计
    3.4 综合误差预计
4 实际贯通测量成果与精度分析
    4.1 实际贯通测量成果
    4.2 精度分析
5 结论

(2)煤矿切巷贯通测量技术的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贯通测量技术选择
3 误差分析
4 贯通测量技术路线
5 贯通测量精度分析
结束语

(3)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开采沉陷动态过程研究现状
        1.2.2 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岩石电阻率理论分析
    2.1 基于阿尔奇经验公式的岩石电阻率计算分析
    2.2 基于物理串并联的岩石电阻率计算模型
    2.3 基于麦克斯韦电导率理论公式的岩石电阻率计算模型
    2.4 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2.5 受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特征
    2.6 基于电阻率的岩石损伤演化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及岩体结构电阻率特征
    3.1 高密度电法正演与反演计算理论
    3.2 覆岩断层电阻率特征
    3.3 井筒电阻率特征
    3.4 裂隙电阻率特征
    3.5 空洞电阻率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电阻率的煤矿采空区覆岩力学性状描述
    4.1 覆岩三带发育特征
        4.1.1 基于欧拉梁的覆岩裂隙演化特征描述
        4.1.2 基于电阻率探测的覆岩三带发育高度确定
    4.2 基于电阻率的覆岩岩体渗透率变化特征
    4.3 采动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4.3.1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4.3.2 物理试验与理论分析
        4.3.3 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
        4.3.4 应用探讨
        4.3.5 工程岩体抗剪强度参数计算
    4.4 基于电阻率的采空区覆岩岩性判定的初步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现场实践
    5.1 工程地质概况
    5.2 场区综合物探
    5.3 采空区覆岩三带发育高度
    5.4 采动覆岩渗透性评价及力学参数估算
    5.5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与场地稳定性评价
        5.5.1 采矿数值模拟理论分析
        5.5.2 采矿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3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与补充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1 部分公式推导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巷道受动载扰动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矿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西曲煤矿工程背景
        2.1.1 井田概况
        2.1.2 西曲煤矿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2.1.3 西曲煤矿工程与科学问题
    2.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2.1 巷道的静载特征
        2.2.2 巷道的动载特征
        2.2.3 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
    2.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
    3.1 动压巷道周围煤体静-动加载实验设计
        3.1.1 实验概况
        3.1.2 实验方案
    3.2 煤体单轴加载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3.3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的煤体表面变形特征
    3.4 煤体的声发射参数演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应力波作用的动力响应
    4.1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数值模拟的建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模拟过程和变化条件
    4.2 巷道对不同埋深条件的动态响应
    4.3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幅值条件的动态响应
    4.4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频率条件的动态响应
    4.5 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动态变形演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理论研究
    5.1 上层煤采动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应力响应机制
        5.1.1 采空区底板受动载荷作用的力学模型
        5.1.2 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的应力响应
    5.2 采空区周围煤岩体受静-动荷载的应力规律
        5.2.1 固定支承压力下巷道围岩应力
        5.2.2 开采扰动载荷下巷道围岩应力
    5.3 基于自稳平衡拱理论的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3.1 巷道自稳平衡现象
        5.3.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自稳平衡拱计算
        5.3.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4 采空区下巷道非对称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采空区下巷道动压灾害防控研究
    6.1 采空区动压巷道围岩的支护设计
        6.1.1 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
        6.1.2 基于自稳隐形拱理论的锚网索支护设计
    6.2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支护效果
        6.2.1 原支护结构状态的数值模拟
        6.2.2 支护结构优化后的数值模拟
    6.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防控措施
        6.3.1 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
        6.3.2 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
        6.3.3 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煤矿特大型贯通测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期准备
    1.1 重新建立相关的地面控制系统
    1.2 人员投入和仪器设备
2 特大型贯通测量设计方案
    2.1 贯通点的选取
    2.2 编制贯通测量设计
    2.3 贯通测量设计的论证与批复
3 特大型贯通测量施工
    3.1 地面控制点选取和建立井下联系控制系统
    3.2 井下导线测量
    3.3 陀螺定向
    3.4 中腰线的标定
4 特大型贯通案例分析总结
    4.1 斜沟矿18503工作面贯通
    4.2 古交运煤通道贯通
    4.3 官地矿南五胶带巷贯通
    4.4 马兰矿南八南九运煤大巷贯通
    4.5 保证特大型贯通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6)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老空水特征及隔水煤柱失稳分析
    2.1 采空区分布特征
    2.2 老空水类型及蓄水特征
    2.3 老空突水的流态演化描述
    2.4 隔水煤岩住临界厚度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体开挖渗流破坏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及材料
    3.2 试验方案
    3.3 微震监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空水对煤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煤体带压浸泡设备及方法
    4.2 煤体微观结构实验系统及观测
    4.3 浸水条件下煤-水交互化学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含细观裂隙煤样的渗流试验研究
    5.1 构建的渗流试验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5.2 渗流试验系统的技术指标与组成
    5.3 开采扰动后裂隙发育煤岩渗流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采空区围岩(煤)渗流突水特征数值模拟
    6.1 有限元软件简介
    6.2 裂隙渗流模型及模拟研究
    6.3 裂隙局部渗流模拟研究
    6.4 围岩(煤)临界厚度计算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煤矿井下贯通测量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巷道贯通平面测量方案优化
    2.1 地面控制测量方案优化
    2.2 井下导线测量方案优化
    2.3 竖井投点及定向误差
    2.4 贯通相遇点平面位置误差
3 贯通测量高程测量方案及误差
4 结语

(8)面向井下钻孔机器人应用的精确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钻孔机器人定位导航需求分析与状态估计方法
    2.1 引言
    2.2 钻孔机器人工况环境及自主导航功能需求分析
    2.3 三维空间刚体运动
    2.4 机器人状态估计方法
    2.5 传感器观测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井下UWB定位系统与位姿估计方法
    3.1 引言
    3.2 UWB传感器特性分析
    3.3 井下UWB定位系统构建
    3.4 基于ESKF的 UWB/IMU融合位姿估计
    3.5 仿真及现场试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平面辅助的NDT-graph-SLAM定位与地图构建
    4.1 引言
    4.2 NDT扫描配准
    4.3 位姿图优化模型构建
    4.4 工程应用问题
    4.5 数据集及现场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LiDAR-IMU紧耦合的LI-SLAM定位与地图构建
    5.1 引言
    5.2 系统架构与因子图模型构建
    5.3 约束因子构建
    5.4 工程应用问题
    5.5 野外复杂地形现场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LiDAR-IMU-UWB融合的LIU-SLAM定位与地图构建
    6.1 引言
    6.2 系统架构与全局因子图模型构建
    6.3 约束因子构建
    6.4 工程应用问题
    6.5 地下车库封闭环境现场试验
    6.6 本章小结
7 井下钻孔机器人定位导航系统研发及定位建图应用试验
    7.1 引言
    7.2 井下钻孔机器人定位导航系统研发
    7.3 UWB定位系统绝对定位精度测试
    7.4 局部区域连续定位试验
    7.5 大范围巷道地图构建与定位试验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研究内容与成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矿井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方案
2 误差分析
3 精度分析
4 实际应用
5 结语

(10)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矿采动灾害对建筑物损害研究现状
        1.2.1 采动灾害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
        1.2.2 采动灾害对地表扰动研究进展
        1.2.3 建筑物抗采动灾害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1.2.4 采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采动影响下振动台试验设计与模型制作
    2.1 引言
    2.2 相似理论
        2.2.1 Buckingham定理
        2.2.2 一致相似率
    2.3 模型设计
        2.3.1 原型简介
        2.3.2 模型构件配筋计算
        2.3.3 模型材料
        2.3.4 缩尺模型可控相似常数
    2.4 结构模型相似关系
        2.4.1 模型构件自重相似计算
        2.4.2 非结构构件及活载相似计算
        2.4.3 物理量相似计算
    2.5 模型主体及其他配件设计
        2.5.1 模型主体设计
        2.5.2 其他配件设计
        2.5.3 模型配重设计
    2.6 模型吊装上振动台
        2.6.1 模型上振动台前的准备工作
        2.6.2 试验模型上振动台及后续工作
    2.7 本章小结
3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1 试验研究目的
        3.1.2 试验研究内容
    3.2 数据采集与加载方案
        3.2.1 测点布置及采集系统
        3.2.2 试验用地震波
        3.2.3 地震波输入顺序及加载工况
        3.2.4 采动灾害模拟试验台设计
    3.3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3.4 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3.4.1 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3.4.3 层间变形分析
        3.4.4 能量耗散分析
        3.4.5 应变响应分析
        3.4.6 试验模型宏观破坏分析
    3.5 动力破坏试验研究
    3.6 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理论
        4.2.1 构件模型及材料本构关系
        4.2.2 接触控制
        4.2.3 网格划分
        4.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采动灾害下建筑物损害分析
        4.3.1 建筑物单向不均匀沉降
        4.3.2 建筑物双向不均匀沉降
        4.3.3 建筑物破坏损害分析
    4.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4.4.1 结构动力特性
        4.4.2 位移时程响应
        4.4.3 动力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土-结构相互作用机制
        5.2.1 运动相互作用
        5.2.2 惯性相互作用
    5.3 土-结构相互作用简化理论分析模型
        5.3.1 质点系模型
        5.3.2 三维实体模型
        5.3.3 子结构分析模型
        5.3.4 混合模型
    5.4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5.4.1 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影响
        5.4.2 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5.4.3 对建筑物地基运动的影响
    5.5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建筑物系统运动方程
    5.6 本章小结
6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参数
        6.2.1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6.2.2 土体计算范围
        6.2.3 地基土体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6.2.4 土体边界条件
    6.3 煤矿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6.3.1 模态分析
        6.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6.3.3 顶点位移响应分析
        6.3.4 层间变形分析
        6.3.5 结构楼层剪力分析
    6.4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倒塌破坏研究
        6.4.1 土层参数
        6.4.2 刚性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6.4.3 硬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6.4.4 软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对煤矿巷道贯通测量高程误差预计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型贯通测量人为干预的实践[J]. 张燚,刘明轩,徐健凯,李治龙. 陕西煤炭, 2022(01)
  • [2]煤矿切巷贯通测量技术的精度分析[J]. 梁学山. 科学技术创新, 2021(27)
  • [3]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D]. 王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4]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D]. 郝晨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煤矿特大型贯通测量探讨[J]. 马菲. 煤, 2021(05)
  • [6]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D]. 罗斌.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煤矿井下贯通测量方案优化分析[J]. 许晓玲. 矿业装备, 2021(02)
  • [8]面向井下钻孔机器人应用的精确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研究[D]. 李猛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9]矿井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与应用[J]. 赵海. 江西煤炭科技, 2020(04)
  • [10]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D]. 白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煤矿巷道穿透测量高程误差预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