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一、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媛[1](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施俊[2](2020)在《文成县铜铃山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浙江省的大力支持下,文成县铜铃山镇高标准完成整治工作的建设任务。以“北欧风格”高标准创成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乡镇,城镇的基础建设水平和景观环境品位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取得长足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失衡、公众参与的范围过小、公众参与的质量不高等问题将会对公众参与城镇发展带来一定阻碍,政府需要在公众参与顶层设计、产业培育、城镇长效管理、公共服务提升等多个维度努力,让群众的生活更有获得感和参与感。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城镇发展的实践案例和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内容进行调查,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和公众参与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群众满意度不高、政府要素保障不足和行政管理办法不适应等原因。通过研究,提出通过推动人口向中心镇适度集聚、加快环境效益向经济收益转变、加大乡镇基础配套建设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环境整治的收益性。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定位、搭建公众能了解、能参与、能见效的参与平台、疏通公众资本投入城镇发展的渠道激发公众参与城镇发展的主动性。通过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公众参与的规章制度、优化公众参与城镇发展的激励办法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以此让公众能和政府一起推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用铜铃山镇的研究成果对全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借鉴作用。

余俊伟[3](2020)在《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城和乡连接的纽带,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努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加快提高城市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初始建造期、萎缩停滞期、恢复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协调提升期。尤其是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作为农村之首的小城镇受到重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是,在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规划不够因地制宜,大拆大建缺乏文化延续,特色缺失千城一面,工程监管不到位质量问题频出等等。本文以有机更新、人居环境、现代综合等理论为依据,以综合改造为关键点,通过近年来国内重庆、浙江的小城镇改造更新案例,展现我国小城镇建设现状,总结其中的优势经验,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由此初步探索总结文化延续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改造更新策略方法,提出了大拆大建模式普遍,规划不接地气,基础配套投入过少,忽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并选取杭州市富阳区常绿镇为样板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居民随访等方式,详细了解该镇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各项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取得成效,从文化延续改造、生活宜居改造、山水融合改造、产城协调改造四个方面详细剖析与研究小城镇改造更新的最佳模式,同时还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希望通过对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为其他省市区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帮助,并且为即将面临或者已经面临问题的省市区和兄弟乡镇提供具备实操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共同寻找发展道路。

沈小美[4](2020)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为例》文中指出从2016年开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在浙江各省市县如火如荼上演,在整治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更好的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及时解决整治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整治效果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透过问题分析,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出台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让小城镇整治工作不断向好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旨在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实践理论为指导,对小城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概念阐述,以及介绍大洋镇基本情况和环境整治现状、整治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相应可行的整治对策。论文最开始部分是写绪论,对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方法、国内外方面研究综述、创新处以及不足方面等展开;其次是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理论阐述,小城镇环境整治可以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可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提升城乡发展质量、还可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再次是分析大洋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力求彰显底蕴特色的整治、力求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的整治、力求推进过程是和谐的整治,解决基础差、资金缺、难度大的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支持,增强环境意识,建立长效机制;最后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要求进行明确及对策分析,可以通过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整治城镇秩序、加强基层设施配套、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地方特色培育等方面而努力。通过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研究,可以分析总结出的供他人借鉴的整治经验做法,在今后的整治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人民群众不想见到的场面,比如城镇社会秩序混乱、商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多方面,通过整治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朱浩[5](2020)在《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对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有多种类型划分,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其中一种。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除了壮族,还有瑶族、京族、侗族、苗族、彝族、仫佬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而在广西研究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符合广西区情的。可以说,对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研究是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我国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特色小镇培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规范纠偏机制,确保特色小镇的培育数量服从于质量,淘汰变形走样异化的特色小镇,筛选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典型案例,树立标杆,推动特色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广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占优势,但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可以成为广西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基于这样的理论出发点,本文选取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这些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发现状,对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认清差距,进而探索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特色小镇、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二章介绍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从发展目标和建设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罗列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创建数量,印证了广西特色小镇的兴起。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进展和分布特征概括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并依据聚居的民族、主导的产业、旅游产业的地位对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进行类型划分,以便认清不同特色小镇的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第三章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四个典型案例逐个进行了解读,分析这四个建设的建设成效和发展模式,总结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可依托这些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四章阐述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即明确了特色小镇应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以生态维度、产业维度、创新维度、传承维度作为评价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尺度,指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是因为: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特色小镇艰涩和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第五章提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首先,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其次,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再次,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最后,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潘兵[6](2020)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小城镇伴随国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下,我国小城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大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重组配置,区域化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特色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现阶段中国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出现分化特征,但这种分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完成从初级“区域分异”向高级“区域分工”的阶段质变,与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通过“分类管理”引导小城镇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小城镇转型实践中的现实需求,也是城镇化理论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浙江省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先行地,在小城镇特色培育方面一直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其小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政策与经济的双轮驱动下,各发展要素不断聚集在浙江省小城镇空间区域,为小城镇专业化分工发展提供了机遇。本研究基于此背景下选择了浙江省小城镇作为研究案例,立足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探索专业化分工发展的新路径方案,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国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采用min-max标准化、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小城镇职能评价的各项指数;运用优化后的哈里斯-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划分了浙江省小城镇的主导职能类型,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发展方向。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浙江省小城镇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方案,对省域小城镇的政策供给予以分类指引。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城镇的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国外高度专业化小城镇的案例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总结国外小城镇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径方法;接着在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下,分析城乡融合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联系,剖析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的现状,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对小城镇专业化分工的促进作用,指出在未来路径设计中需重视其对小城镇发展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地展开实证分析,对小城镇建设的先行地区浙江省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小城镇的区域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角度提出小城镇专业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类管理引导区域平衡发展是诸多发达国家小城镇培育政策制定的核心思想;扩大小城镇政府职权、营造专业化的产业集聚氛围、积极融入城市群发展在小城镇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城乡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再组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和小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城乡发展要素在小城镇这个特定空间集聚、融合的过程。目前,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的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流动格局尚未建立,制度要素城乡供给差异明显。而城乡融合战略的提出有效打破了生产要素和制度要素的现状困境,产权制度完善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全面促进小城镇的专业化特色发展,基础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科学引导小城镇的区域化分工协作。要充分认识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制度要素均等供给给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来政策制定要以建立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格局、优化制度要素城乡合理配置为原则,引导小城镇的专业化分工发展。(3)基于数据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浙江省实证研究表明,目前省域小城镇的区域分异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空间极化、人口区域集化以及职能类型分化;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经济、人口、职能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是否毗邻都市区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小城镇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由分异到分类、再到分工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方案。不同城镇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分工方向,其发展路径和政策供给导向理应有所差异,要结合小城镇的区位与职能比较优势,分区域(都市区和非都市区)、分类型(综合服务型、旅游服务型、工业生产型、农业发展型和一般型)针对性提出战略指引与政策供给,从而科学引导小城镇的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

吴青[7](2020)在《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文港镇为例》文中认为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随着相关学者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探究,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江西创建的64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无不显露。江西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对其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进行有效指导。此外,产业作为引领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江西省特色产业型特色小镇。参照国家相关部门和省级发布的有关特色小镇的评价标准,并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试图对其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江西省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相关参考依据。首先,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关于特色小镇概念特征、评估模型构建及发展路径和建设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明确目前研究的方向。其次,梳理本文相关理论和方法基础,并通过阅读江西年鉴、特色小镇申报等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掌握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的创建数量、地区分布、主导产业选择等基本概况,总结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目前的发展困境。再次,系统地研究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计分法,结合已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衡量出小镇发展水平所属的等级,结合文港镇,对其发展建设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实地考察的情况,对文港镇建设现状存在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总结。最后,针对目前发展困境从产业、经济、设施、人才、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概念的界定上,本文着重突出特色产业型小镇是指具有千年以上历史传承、体制机制灵活、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并具有特色产业的小镇。针对江西省特色小镇的分类,将其按照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产业型、特色产业型、交通区位型、资源禀赋型、生态旅游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创新型、时尚创意型等十大类型进行划分。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一套具有涵盖5个层面、31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文港镇的实例研究,得知文港镇目前建设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发展建设策略上,本文提出了拓展特色产业链,强化产业联动;完善产业投资策略,增加产业投资;优化基础设施,实现优质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开放程度,引进创新型人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加速推进文旅融合这5个针对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的建设发展策略。

张江峰[8](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陈屾[9](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黄颖[10](2019)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萧山区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浙江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整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众口难调,居民满意度低;工程拆违类工作情况复杂,双方沟通不畅,推进难度大;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不高,产生信任危机,合力不强大;长效管理治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现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的法规条例仅是抽象概括,缺乏操作指引。本文以“参与民主理论”和“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为中心理论支撑,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并总结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并结合萧山区案例分析,揭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的困境及原因,考虑把公众参与的理论引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中,提出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对策的思路和方向。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公众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着重将公众参与融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实施的各个阶段,包括环境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和报批、整治方案实施、整治实施中的监督、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阶段。充分调动整治区域内居民的参与性,使他们在了解项目的基础上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深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中来,使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维护公众的利益,继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环境改善。

二、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文成县铜铃山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环境综合整治
        2.1.3 公众参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公众参与理论
3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现状
    3.1 铜铃山镇基本概况
        3.1.1 铜铃山镇简介
        3.1.2 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
    3.2 公众参与的举措
        3.2.1 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3.2.2 项目设计中公众参与
        3.2.3 资金构成中的公众参与
    3.3 公众参与的效果
        3.3.1 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效果欠佳
        3.3.2 项目设计中公众参与效果尚可
        3.3.3 资金构成中公众参与效果欠佳
4 环境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困境分析
    4.1 参与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问卷发放情况
        4.1.2 调查对象的基础情况
        4.1.3 调查对象基础情况小结
    4.2 公众参与主观角度
        4.2.1 公众主观方面整体情况
        4.2.2 公众了解政策渠道
        4.2.3 公众参与整治意愿程度
        4.2.4 公众对整治结果的满意程度
        4.2.5 公众主观参与情况小结
    4.3 政府要素保障角度
        4.3.1 项目资金的结构比例
        4.3.2 项目施工力量情况
        4.3.3 公共服务配套情况
    4.4 环境综合整治对群众影响角度
        4.4.1 群众的增收情况
        4.4.2 中心村与周边村的对比情况
        4.4.3 居民的生活成本
5 影响公众参与的原因剖析
    5.1 公众参与多元化失衡
        5.1.1 公众参与主体不明确、渠道单一
        5.1.2 公众参与制度缺失
        5.1.3 公众自主治理能力有限
    5.2 政府管理职能“越位”
        5.2.1 政府主导作用过强
        5.2.2 行政管理的疏导不足
        5.2.3 干部考核方法单一
    5.3 政府与公众互动不足
        5.3.1 市场运营主体匮乏
        5.3.2 市场主体参与不规范
    5.4 小结
6 铜铃山镇公众参与的对策研究
    6.1 提高公众参与的收益性
        6.1.1 推动人口向中心镇适度集聚
        6.1.2 加快环境效益向经济收益转变
        6.1.3 加大乡镇基础配套建设
    6.2 培养公众参与的意识
        6.2.1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
        6.2.2 搭建公众能了解、能参与、能见效的参与平台
        6.2.3 疏通公众资本投入城镇发展的渠道
    6.3 提升公众参与的质量
        6.3.1 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6.3.2 完善公众参与的规章制度
        6.3.3 优化公众参与城镇发展的激励办法
7 结论与不足
    7.1 本文的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局限性
        7.2.2 研究期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文成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情况调查问卷针对中心村
附件二 文成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公众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针对周边村
附件三 访谈提纲
致谢

(3)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发展沿革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有机更新理论
    2.2 人居环境理论
    2.3 现代综合理论
    2.4 旧区与小城镇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现状
        2.5.2 国内研究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小城镇改造更新现状调研
    3.1 浙江省义桥镇改造更新调研
    3.2 重庆市朱沱镇改造更新调研
    3.3 小城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分析
        3.3.1 文化延续保护策略
        3.3.2 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3.3.3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研究
    4.1 常绿镇基本概况
    4.2 常绿镇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4.3 常绿镇空间分析
        4.3.1 小城镇布局
        4.3.2 小城镇街巷空间现状
        4.3.3 小城镇公共空间现状
        4.3.4 小城镇建筑空间现状
    4.4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分析
        4.4.1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理论分析
        4.4.2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规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1 文化延续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1.1 小城镇格局的延续保护
        5.1.2 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调查与分类
        5.1.3 建筑和环境要素分类改造方式
    5.2 生活宜居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2.1 道路系统改造提升
        5.2.2 环卫设施改造完善
        5.2.3 管网线路综合改造
        5.2.4 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
    5.3 山水融合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3.1 建设常绿溪滨水景观带
        5.3.2 森林公园的布局建设
        5.3.3 配套入城口景观公园
    5.4 产城协调改造更新策略运用
        5.4.1 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
        5.4.2 文旅产业业态培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1: 调查问卷表及结果列表(1)
附录2: 调查问卷表及结果列表(2)
附录3: 常绿镇小城镇改造费用统计表
附录4: 常绿镇小城镇改造前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指标对比统计
作者简历

(4)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理论分析
    2.1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2 公共参与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3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现实意义
        2.3.1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2.3.2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2.3.3 提升城乡发展质量
        2.3.4 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3.5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第3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分析——以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为例
    3.1 大洋镇基本情况
        3.1.1 大洋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现状
        3.1.2 大洋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经验总结
    3.2 大洋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3.2.1 整治基础差
        3.2.2 政府资金缺
        3.2.3 整治难度大
    3.3 大洋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村民环境意识差
        3.3.2 财政扶持力度不大
        3.3.3 缺乏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
第4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分析
    4.1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要求
        4.1.1 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4.1.2 管理水平显着提高,城镇面貌大为改观
        4.1.3 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
    4.2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分析
        4.2.1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4.2.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
        4.2.3 整治城镇秩序,争创示范城镇
        4.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建设品质
        4.2.5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和影响力
        4.2.6 注重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培育示范城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小镇
        (二)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
        (三)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研判
    一、广西特色小镇概况
        (一)发展目标
        (二)创建数量
        (三)建设意义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进展
        (一)建设进展
        (二)分布特征
    三、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类型划分
        (一)依据聚居的民族进行划分
        (二)依据主导的产业进行划分
        (三)依据旅游的产业地位进行划分
第三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典型案例解读
    一、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
        (一)四大优势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立了康养产业五大支撑体系
        (三)“瑶族文化+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
        (一)具有边海民族特色的“中国最美村镇”
        (二)建设滨海宜居小镇
        (三)“京族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
        (一)支撑小镇建设的特色资源
        (二)体育赛事驱动小镇的发展
        (三)“壮族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
    四、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
        (一)“百镇建设”工程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设“中国月柿之乡”
        (三)“瑶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
    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
        (三)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
        (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
        (六)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对标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
        (二)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
        (三)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
        (四)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五)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
第五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专项政策体系
        (二)强化小镇顶层设计
        (三)健全发展长效机制
        (四)科学指导建设规划
        (五)正确处理“双向互动”
    二、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理念塑造特色业态
        (二)协调理念营造和谐氛围
        (三)绿色理念推动生态建设
        (四)开放理念创建包容环境
        (五)共享理念打造交流平台
    三、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二)运营特色产业,构建服务平台
        (三)突出产业特色,促进文旅融合
        (四)坚持人本导向,引导产城融合
    四、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尊重民族地区现有形态,理性拆旧建新
        (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拒绝盲目搬袭
        (三)挖掘民族地区乡土文化,锻铸文化内核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城乡融合背景下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小城镇发展的新机遇
        1.1.2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小城镇发展的新需求
        1.1.3 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亟待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文献与案例
    2.1 相关理论
        2.1.1 城乡融合发展
        2.1.2 专业化分工
        2.1.3 产业集聚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小城镇发展研究
        2.2.2 国内小城镇发展研究
        2.2.3 研究评述
    2.3 研究视角的选择
    2.4 案例借鉴与经验总结
        2.4.1 日本北荣町(Kitaei-cho)动漫小城镇
        2.4.2 美国格林威治(Greenwich)基金小城镇
        2.4.3 法国维特雷(Viterre)工业小城镇
        2.4.4 经验启示
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及其对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3.1 城乡融合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联系
    3.2 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现状分析
        3.2.1 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面临困境
        3.2.2 制度要素城乡供给明显差异
    3.3 城乡融合政策对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3.3.1 产权制度完善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全面促进小城镇的专业化特色发展
        3.3.2 基础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科学引导小城镇的区域化分工协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浙江省小城镇的区域分异特征
    4.1 浙江省小城镇的经济空间极化特征
    4.2 浙江省小城镇的人口区域集化特征
        4.2.1 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4.2.2 人口时空变迁特征分析
    4.3 浙江省小城镇的职能类型分化特征
        4.3.1 职能评价指标体系
        4.3.2 职能分布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城镇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的策略与建议
    5.1 政策导向
        5.1.1 区域化分工发展
        5.1.2 差别化政策供给
    5.2 策略建议
        5.2.1 分区域战略指引
        5.2.2 分职能政策供给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文港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1.1.2 江西省正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1.1.3 产业是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与特色小镇相关的概念辨析
        2.1.2 特色小镇的分类与特征
        2.1.3 特色产业型小镇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理论基础
        2.2.2 与特色小镇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2.3 方法基础
        2.3.1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基础
        2.3.2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3 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分析
    3.1 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总体分析
        3.1.1 特色小镇名称及创建数量
        3.1.2 特色小镇区域分布情况
        3.1.3 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
    3.2 江西省典型特色产业型小镇基本概况及发展建设
        3.2.1 李渡镇基本概况及建设现状
        3.2.2 麻纺小镇基本概况及建设现状
        3.2.3 国际陶瓷文创小镇基本概况及建设现状
    3.3 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困境分析
4 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4.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3.1 有关部门颁布的指导性文件
        4.3.2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4.3.3 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申报以及相关文件
    4.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及初步选取
        4.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4.4.2 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定
        4.5.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5.2 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确定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1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4.6.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4.7 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的确定
    4.8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评分
    4.9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 实证研究—文港镇发展建设评价
    5.1 文港镇总体概况
        5.1.1 经济生产
        5.1.2 特色产业
        5.1.3 宜居环境
        5.1.4 设施服务
        5.1.5 体制机制
    5.2 文港镇发展建设总体评价
        5.2.1 文港镇发展建设现状评价
        5.2.2 文港镇发展建设评价结果总结
    5.3 文港镇产业发展建设困境及解决对策
        5.3.1 产业发展建设困境
        5.3.2 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
6 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的发展提升策略
    6.1 拓展特色产业链,强化产业联动
    6.2 完善产业投资策略,增加产业投资
    6.3 优化基础设施,实现优质的公共服务功能
    6.4 提升开放程度,引进创新型人才
    6.5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加速推进文旅融合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9)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现状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2.3.7 “互联网+农业”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2.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3.5.2 案例启发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5.1 研究对象
        5.1.1 概述
        5.1.2 发展现状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萧山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环境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研究
        1.2.2 国内环境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深入访谈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1.3 公众参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民主理论
        2.2.2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
第三章 萧山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现状
    3.1 萧山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情况
    3.2 瓜沥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案例研究
    3.3 楼塔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案例研究
    3.4 案例总结
第四章 萧山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政府、公众权责分配不合理
        4.1.1 政府主导作用过强
        4.1.2 政府、公众之间的信任不足
    4.2 公众表达反馈渠道不畅通
        4.2.1 信息与决策透明度低
        4.2.2 公众意识缺乏参与能力有限
        4.2.3 公众表达利益渠道匮乏
    4.3 公众参与过程不深入
        4.3.1 公众参与领域过于局限
        4.3.2 公众参与未形成系统链条
    4.4 公众参与规范与机制不健全
        4.4.1 公众参与权缺乏制度保障
        4.4.2 公众参与缺乏激励机制
第五章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对策研究
    5.1 公众参与的思路和方向
        5.1.1 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
        5.1.2 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5.1.3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5.2 公众参与的主体优化
        5.2.1 转变政府部门的角色
        5.2.2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
    5.3 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
        5.3.1 框架设计的要素
        5.3.2 基本框架构建
    5.4 公众参与内容及环节设计
        5.4.1 现场调研
        5.4.2 整治规划的编制
        5.4.3 整治实施阶段
        5.4.4 整治竣工验收
        5.4.5 后期管护
    5.5 公众参与方式选择
        5.5.1 公示公告
        5.5.2 问卷调查
        5.5.3 网络平台
        5.5.4 电话、信函
        5.5.5 座谈会
        5.5.6 投工投劳
    5.6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5.6.1 提高公众素质,增强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5.6.2 完善公众参与的规章设置,保障公众有序参与
        5.6.3 保障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沟通渠道畅通
        5.6.4 建立民间组织,强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监管
        5.6.5 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2]文成县铜铃山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公众参与研究[D]. 施俊.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浙江杭州常绿镇有机改造更新的研究[D]. 余俊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4]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为例[D]. 沈小美. 湘潭大学, 2020(02)
  • [5]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朱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城乡融合背景下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潘兵.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江西省特色产业型小镇发展建设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文港镇为例[D]. 吴青.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9]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10]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萧山区案例分析[D]. 黄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浙江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