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体操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以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体操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一、基本体操注重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之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刘存凯[2](2021)在《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操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体操练习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是反应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特别是体操教学部分,只是对教学的内容动作和宏观要求做出规定,对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变化的评价标准过于粗略,且常规大纲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展现运动项目特征,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手段单一,缺乏评价青少年自身运动技能进阶的系统性,此外,现有大纲教学内容也难以实现普通青少年与精英运动员的体技能水平评定的衔接。新颁布出台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确立“4等12级”制,通过等级进阶提升,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兴趣和热情,从体教融合的视角,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衔接奠定基础,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有效手段,并在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技能等级方面为学校体操教学的开展提供可操作性方案。本研究试图通过将该“标准”融入到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中,探讨提升小学生体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为推进学校体育课程、丰富体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依据“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体育课程内容,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2个班级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后对各项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进行测试,探究将“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课程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影响,探究全面提升小学生体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实验结果:1.小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实验结果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体重指标P值小于0.01,学生体重数据实验前后有了非常显着性的变化,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P值均大于0.05,说明教学实验前后没有产生显着性变化。2.小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1)教学前后实验班男生在柔韧、灵敏、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着性提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5秒十字跳项目的P值均小于0.01,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变化。(2)教学前后实验班女生在柔韧、灵敏素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着性改善,在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显着性变化。15秒十字跳项目、坐位体前屈项目上的P值均小于0.01,立定跳远项项目的P值小于0.05,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变化。(3)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女生与对照班女生在速度以及柔韧素质上出现了显着性差异,50米跑以及坐位体前屈项目P值为0.039<0.05,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体操教学内容和常规大纲体育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以及肺活量指标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不具备显着性。2.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体操教学内容对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力量、柔韧、灵敏素质的提升更具显着性,但速度和耐力素质提升不均衡,从整体看没有显着性影响。3.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于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具有性别差异,在力量、灵敏素质方面提升幅度男生大于女生,在柔韧素质方面的提升幅度女生大于男生。

赵洁[3](2021)在《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教学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方式的结合,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目前各大高校的部分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为突显,分别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且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形体舞蹈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选项课,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形体舞蹈课程的需求。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影响她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一直保持形体舞蹈的学习兴趣,变为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广大形体舞蹈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实验法,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混合教学模式(微课+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进行为期17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形体舞蹈公体选项课班级,从中随机选取两个班(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两个班(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其中实验一班35人、实验二班25人,对照一班43人、对照二班26人。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进行实验教学效果分析时,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具有意义;通过对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测技术成绩对比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有意义;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两个班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分别为+2.63和+0.57,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2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分析发现,教学实验后,学生在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测试中p值<0.001<0.05,验证两组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具有意义;教学实验后,学生在综合能力的测试中,选择“喜欢形体舞蹈,为了提高水平”占比为34.0%、选择“爵士舞”和“中国舞”以及“拉丁舞”的人数都较高,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3本教学实验的学生满意度分为学习兴趣、团结精神和自信心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时反馈,实验班学生在后测的满意度中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占比18.0%、“学习不同的舞种对自己舞蹈的肢体感觉有所帮助”占比10.3%,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创编,实验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实行组别讨论的方式洽使学生的交流更加融洽,对照组的学生认为有无小组学习无区别,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选取四位技术较差的同学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差值为+19.3和+15.8,对照组的学生差值为+10和+12,因此实验组的进步程度大于对照组,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构想成立且适用于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程的教学。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组的学生进步大于对照组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组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2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在自主性学习的推动下综合能力也有显着的提高。3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学生满意度的实时反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之前有所提高;自信心理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维,加强教师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意愿;(2)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态度,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促进学习兴趣;(3)需要完善学校的保障和激励政策,领导及相关教育部门给予大力支持;(4)需要加强平台的信息技术化设计,给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一定的便利。

王存宽[4](2021)在《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3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试点工作要开展普及性的足球游戏,培养幼儿浓厚的足球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0年8月份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校园足球普及重心下移到幼儿园,需开展以培养兴趣为主的足球启蒙教育,将幼儿足球的教育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为响应国家政策,各地幼儿园及培训机构针对幼儿足球启蒙教学展开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本文选取的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就是北京市新兴的幼儿足球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被北京市多家幼儿园引入园内开展足球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科学性进行分析并开展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山东省聊城市世纪金园幼儿园89名4-6岁幼儿,采用随机按班级分组的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进行测试,将实验前后4-6岁幼儿整体与不同年龄段的测试成绩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确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内容,发现该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策略,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也为今后幼儿足球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以健康第一为主要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符合国家纲领性文件,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4-6岁幼儿适用性较高,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大肌肉动作方面组间的比较,在骑马跳、单脚跳、立定跳、侧滑步、击打固定球、原地运球、接球动作得分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余几项无显着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实验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练习兴趣,多种移动步伐练习使幼儿下肢力量、灵敏性、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4-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影响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足球基本技术方面组间的比较,在双脚交替踩球、脚内侧拨球、踢准、运球往返测试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10米折返跑无显着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实验组以运控球为主的练习提高了幼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4-6岁幼儿足球基本技术影响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适用于4-6岁幼儿足球教学活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设置多层次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幼儿“最近发展区”;优化教学环境,引入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多元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周琳[5](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体操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尽管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目前,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虽已涵盖了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但在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于时代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其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教学实验法,从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以期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表现为在教学时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和中小学教学需求,在原有教学步骤中优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环节,加大教学实践的开展力度,增加教学能力的考核比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定教学效果,理论考核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实践考核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微课教学与评价。(2)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较低。教学的开展仅关注对学生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对于动作纠错、课堂组织、动作讲解、动作技术评价、动作创编等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考核仅以动作的完成度为标准,缺乏教学实践的考核环节,不能准确的评定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中小学的教学需要。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大多数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竞技体操课,两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缺乏教学实践机会、评价体系不全面。(5)体操普修课程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动作技术的发展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按相关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分为口令运用与队伍调动、保护与帮助、动作示范、动作讲解、课堂组织、动作纠错、动作技术评价、教学应变、教案撰写、徒手操创编、赛事组织与裁判。

刘霜[6](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体操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学科课程,提高体操课程教学质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山东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班随机抽取两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每班各25名(20名男生和5名女生)。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相同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对两个无显着差异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学生教学能力、体操基本技能学习情况、体操基本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显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2)在研究性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较对照班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研究性学习较之以往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3)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堂中,由于理论课教学课时较少,且受学生自身复习情况、考试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班体操基本理论成绩测试虽然较对照班高一些,但其检验结果显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性。说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体操理论学习成绩,但并不能显着提高。(4)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体操技能水平。对于技巧、单杠和双杠项目研究性学习效果更好;传统教学方法只在跳跃项目中表现出教学效果,整体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

时亮[7](2020)在《“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足球课作为最常用的校园足球活动形式,是学生学习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初中足球课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以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十四周的教学实验,分析对比了两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足球技能水平、战术意识、体育学习兴趣四个维度,探究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其中,根据文献和经验设计了实验组课时计划,确保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教学法均能明显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其中,领会教学法对速度素质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2)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总体而言,领会教学法对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效果更好,但对球感的提高并无明显优势。(3)两种教学法都能明显提升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其中,领会教学法对学生的本位、抉择、技术表现和配合意识的提升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调节意识均无明显提升效果。(4)体育学习兴趣方面,领会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效果更加显着,对于提升学生探索发现意识的效果更加显着。但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丹阳[10](2020)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健美操是融合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项目,随社会的发展,对健美操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增加对健美操教练、教师的需求,开设健美操专选班是培养健美操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健美操专选课都延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是一套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本研究以将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四川师范大学健美操专选班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2017级健美操专选班为实验对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为研究方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学应用研究和健美操相关教学实验为研究基础进行教学实验,根据测量指标在实验后进行测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周期为16周的教学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学生与采用常规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在对健美操专选课学习态度测量中行为态度和意向有P值为0.047、0.048和0.046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值为0.039、0.028、0.040小于0.05,表示两个班学生有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选课利用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中学习动机有P值为0.049、0.036小于0.05,学习方法选用有P为0.037<0.05,学习结果评价三项P值均小于0.05,学习环境营造有P值0.036、0.049、0.033小于0.05,两个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过程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健美操能力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其中大众健美操P为0.499>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在自编健美操P为0.001<0.01和带操能力P为0.003<0.01极具显着性的差异,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互联网共享的优质健美操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编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教学效果的测量中课堂效果有P值为0.044、0.004、0.012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为0.016、0.009均小于0.05呈现显着性差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每个教学视频都有不同风格的教练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学习优质课程的编排方法和带操方式,不断地模仿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二、基本体操注重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之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本体操注重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之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体操运动特点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对比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对比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对比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4.2 实验后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对比
        4.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数据对比
        4.2.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数据对比
        4.2.3 实验后男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对比
        4.2.4 实验后女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对比
    4.3 实验前后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对比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3 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4 实验前后对照班男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5 实验前后实验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6 实验前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7 实验前后实验班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8 实验前后对照班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对于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对于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影响
    5.3 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体操)一级规定动作
附件2 专家意见调查表

(3)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1.1.2 完善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1.1.3 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读及界定
        2.1.1 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2.1.2 混合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2.1.3 本研究关于混合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现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形体舞蹈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推理法
    3.3 研究思路
4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4.1.1 教学设计
        4.1.2 教学实验对象和地点、时间
        4.1.3 实验教学工具
        4.1.4 实验阶段步骤
        4.1.5 教学内容的设计
        4.1.6 实验控制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4.2.1 实验测试指标选定
        4.2.2 实验前测
        4.2.3 实验实施过程
        4.2.4 实验后测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分析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后测技术成绩对比
        5.1.2 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的技术成绩对比
        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技术考试成绩对比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5.2.1 自学能力
        5.2.2 模仿能力
        5.2.3 综合能力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分析
        5.3.1 学习兴趣
        5.3.2 团结精神
        5.3.3 自信心理
    5.4 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4.1 教师层面
        5.4.2 学生层面
        5.4.3 学校层面
        5.4.4 平台层面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Ⅰ 2020年形体舞蹈公共选修课本科生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Ⅱ 课程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指标
附件Ⅲ 公共体育形体舞蹈在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评分细则
附件Ⅳ 教学实验部分图片
附件Ⅴ
附件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幼儿体育的相关研究
        1.4.3 幼儿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情景式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1.4.5 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相关研究
        1.4.6 文献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科学性分析
        3.1.1 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分析
        3.1.2 教学内容分析
        3.1.3 教学过程分析
        3.1.4 教学评价分析
    3.2 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3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4 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的分析
    3.3 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组实验前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2 对照组实验前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3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4 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的分析
    3.4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3.4.1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3.4.2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件3 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二版(TGMD-2)
附件4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5 教案示例
附件6 实验过程照片册
附件7 前期调研照片册

(5)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引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1.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1.1.3 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概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分析
        3.1.1 培养的过程——育身价值
        3.1.2 培养的结果——育能价值
        3.1.3 习惯的养成——育心价值
    3.2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的设置层面
        3.2.2 教材教法的应用层面
        3.2.3 教学技能的培养层面
        3.2.4 学习成果的评价层面
    3.3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3.3.2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3.4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教学形式单一
        3.4.2 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
        3.4.3 缺乏教学实践机会
        3.4.4 评价体系不全面
    3.5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的设计
        3.5.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3.5.2 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考核
        3.5.3 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3.5.4 平时成绩的追踪与评定
        3.5.5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3.6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实证分析
        3.6.1 实验方案
        3.6.2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4.3.1 不足之处
        4.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致谢

(6)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1.3.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3.3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
        1.3.4 研究性学习体系及元素
        1.3.5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实验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3.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3.3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3.4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
    3.5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理论学习的影响
    3.6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技能学习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附件2 学生学习动机测量表
附件3 访谈提纲
附件4 体操锻炼态度测量表
附件5 山东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学生实习内
附件6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实习评定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1.3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领会教学法
        2.1.2 初中足球教学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领会教学法的特点
        2.2.2 领会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体质健康水平
        4.1.1 实验前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2 实验后组内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1.3 实验后组间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4.2 足球技能水平
        4.2.1 实验前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2.2 实验后组内技能水平差异
        4.2.3 实验后组间技能水平差异
    4.3 战术意识水平
        4.3.1 实验前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2 实验后组内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3.3 实验后组间战术意识水平差异
    4.4 体育学习兴趣
        4.4.1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
        4.4.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体质健康水平
    5.2 足球技能水平
    5.3 战术意识水平
    5.4 体育学习兴趣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10)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背景
        1.1.2 实践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1.1.3.2 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2.1.1 健美操概念
        2.1.2 健美操教学现状
        2.1.3 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现状
    2.2 相关健美操教学实验和应用研究
        2.2.1 相关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应用研究
        2.2.2 有关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
    2.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2.3.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概念
        2.3.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教学实验法
        3.3.1 研究方案
        3.3.1.1 研究对象
        3.3.1.2 编写教学计划与教案
        3.3.1.3 教材的选用
        3.3.1.4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3.3.2 实施方案(研究方案)
        3.3.2.1 干预方案
        3.3.2.2 实验教学评价(因变量的观测)
        3.3.2.3 实验质量的监控
    3.4 数理统计法
    3.5 逻辑分析法
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研究设计分析
    4.1 健美操专项课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要求分析
    4.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程中的应用
        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理
        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目标
        4.2.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预期
5 结果与分析
    5.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选课教学实验的前测分析
        5.1.1 学生健美操基础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5.1.2 学生健美操水平前测分析
        5.1.2.1 健美操水平测试指标的选取
        5.1.2.2 健美操水平前测结果分析
    5.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健美操成绩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测试
        5.2.1.1 健美操水平测试内容
        5.2.1.2 健美操水平测试方法
        5.2.1.3 健美操水平测试评价指标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成绩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5.2.2.1 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5.2.2.2 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5.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5.3.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对比分析
    5.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分析
        5.4.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5.4.1.1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5.4.1.2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5.4.1.3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5.4.1.4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5.4.1.5 两种教学方式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对比
        5.4.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评价
        5.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堂效果评价
        5.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设计评价
        5.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效果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致谢

四、基本体操注重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之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D]. 刘存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赵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D]. 王存宽.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周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霜.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领会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教学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附中为例[D]. 时亮.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D]. 罗丹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以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体操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