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钢第三次烧结生产过程控制优化

昆钢第三次烧结生产过程控制优化

一、昆钢三烧生产过程控制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旺[1](2018)在《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不锈钢复合材料是一种以碳钢为基材,不锈钢等为覆材,两种金属经特殊工艺制作成型的高效节能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碳钢和不锈钢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可以进行热压、冷弯、切割、焊接等各种加工,有良好的工艺性能,材质和厚度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产品,减少贵重金属的消耗,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实现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完美结合。因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盐业、水利电力等行业,用于取代全不锈钢,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生产不锈钢复合板材料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的生产工艺有爆炸复合和热轧复合两种。昆钢生产不锈钢复合材料采用的是轧制法,即采用四层叠轧的方式,成品为卷状,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高,可以生产薄带。但这种方式轧制出来的卷中包含两层不锈钢复合板,需要分卷,而目前国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线可以参考。本文从不锈钢复合板材料的生产工艺入手,研究了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的分卷工艺,设计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结构分析2.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工艺研究、验证。3.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方案设计。4.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成套设备选型校核,专用设备设计。5.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后续改进。

李红飞[2](2017)在《昆钢本部高炉煤气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昆钢本部高炉煤气系统运行中放散率高、煤气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系统优化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红全,董茜[3](2011)在《烧结新技术在昆钢130m2烧结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昆钢2台130 m2烧结机承担着向2000 m3高炉提供烧结矿的任务。受多种因素影响,烧结矿产量、质量与2000 m3高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使130 m2烧结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赵业清[4](2011)在《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资源严重短缺,环境严重恶化,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钢铁生产企业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进一步提高自身适应性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本身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优化。钢铁生产是一个多工序、多工位、空间跨度大、生产品种多的具有动态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物流系统。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是影响产品品种、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认识其生产物流规律,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及调度,是实现生产物流畅通的保障,是提高产品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Agent的自主性、社会性、反应性、主动性、移动性、理智性等特性可以用来实现动态的、不确定环境的、大规模的软件系统。多Agent系统把多个Agent有效组织起来,相互协作和交流,形成问题的求解环境,并根据环境和交流知识进行推理、学习等,能够有效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和适应系统的灵活性、柔性、开放性等要求。面向Agent的开发方法已经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新趋势,为复杂系统的理解、建模、开发提供了一种很自然的方法,它使分布式的结构变得更简单、智能化和具有鲁棒性。本文旨在利用多Agent技术探索一种既能描述钢铁生产过程复杂物流系统特性,又能反应物流系统的动态特征,并能对不同形式的钢铁生产流程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建模仿真方法和软件工程设计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钢铁生产过程灵活性、柔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及其物流系统的复杂性特点,根据Agent技术优势及多Agent系统优点,其应用在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中时可有效克服已有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建模方法,把钢铁生产过程复杂的物流系统抽象为一个多Agent系统,基于通用性原则对仿真系统模型进行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首先在对钢铁生产物流系统复杂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把多Agent技术引入到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的建模过程中,实现对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的系统功能分层抽象和定义;其次,通过分析仿真系统中Agent类型及结构,在对Petri网结构和功能进行扩展和Agent行为理论及Agent间交互行为理论拓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仿真系统中Agent的行为及其之间的交互模型,并借助形式化描述工具Petri网实现Agent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及其之间交互的形式化建模;另外,由于钢铁生产过程中物流系统灵活性和柔性的特殊要求,致使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运输系统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运输系统中天车运行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运输系统和物流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最后,为确保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对多Agent系统工程建模方法扩展的基础上实现对复杂物流仿真系统的分析设计,建立了相应的复杂物流仿真系统模型,并进一步借助Agent建模工具实现对整个仿真系统模型的分析设计和模型验证。根据昆钢炼钢厂的生产实际,建立相应的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物流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和实际数据相对比,结果表明:①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仿真模型是正确有效的,可以根据实际规模要求灵活搭建基于工序及工位的仿真模型。在相似的输入条件下,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中转炉至连铸区间的物流平均流通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表明: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和实际系统没有明显差别,能正确反映炼钢厂的复杂物流实况。②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生产流程特点构建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可揭示不同生产流程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瓶颈,脱硫工序在有混铁炉和取消混铁炉的炼钢生产流程中均为生产瓶颈,对于取消混铁炉的炼钢生产流程,当铁水进厂节奏较慢时(3罐/60min),脱硫工序为生产瓶颈,当铁水进厂节奏提高到一定程度(≥5罐/60min)后,转炉工序成为生产瓶颈。③利用仿真模型可为不同钢铁生产流程下制定提高生产效率、多台连铸机同时实现连浇的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比较有混铁炉和取消混铁炉的炼钢生产流程,当铁水进厂节奏比较慢时(3罐/60min),加快铁水进厂节奏或加快转炉冶炼周期有利于生产效率和连浇百分比的提高,而对于取消混铁炉的生产流程,此时较长的转炉冶炼周期反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铁水进厂节奏达到一定程度后(≥5罐/60min),铁水进厂节奏或转炉冶炼周期的加快对提高生产效率和连浇百分比均没有明显效果,对于取消混铁炉的炼钢生产流程,加快转炉冶炼周期有利于提高系统生产效率。④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具有的通用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能正确模拟炼钢生产的复杂物流特性,可针对不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诊断和预演,根据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可实现对钢铁生产组织和生产流程物流的优化管理,为全连铸生产管理及物流控制的改进提供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建模方法在表达炼钢生产物流特性、揭示复杂物流系统运行机制方面更有效,能更好的满足当前分布式复杂系统的建模需要,具有对各种炼钢生产物流系统进行灵活建模且仿真适应性较强。该建模方法的提出和实现为复杂制造流程的建模与物流仿真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马长波[5](2011)在《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钢铁生产过程中天车运输集装卸、搬运、运输功能于一身,它是钢厂中最重要的物流运输方式,其调度水平成为钢厂各生产工序能否匹配、协调运行的关键,己成为钢厂生产过程稳定高效运转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冶金领域的天车调度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天车之间的空间冲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基于数学规划方法、基于启发式方法、基于仿真方法和基于混合智能调度算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由于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同时消除天车之间的空间冲突和时间冲突,且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各设备上任务对天车的需求。因此,研究能同时较好地消除天车之间的空间冲突和时间冲突的方法是必要的。本文旨在探索解决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难题的新途径,寻求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新方法,既能较好地解决天车之间的空间冲突,又能较好地解决天车之间的时间冲突。多智能体系统能将复杂大系统分解成结构简单、且彼此相互通讯及相互协调的、易于管理的多个简单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多智能体技术特别适用于解决具有大量交互作用的复杂问题,本文根据炼钢车间天车调度的特点,引入多智能体的思想,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由天车智能体、工位智能体、协调管理智能体组建此调度系统,并将全局目标引入模型,使天车调度策略与运行结果与车间的全局目标和生产实际更吻合。此仿真模型的运行原理是:将全局目标引入仿真模型,并通过协调管理智能体采用基于时间倒推方法将全局目标转换为局部目标,进而确定完成任务的目标工位,再由天车智能体选择合适的天车完成运输任务。此系统具有的动态性、局部目标优化性、全局目标导向性,可实现炼钢车间天车的动态调度,并能有效地刻画和反映炼钢车间天车调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天车调度系统的优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根据昆钢三炼钢厂的生产实际,建立相应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1)基于多Agent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是正确有效的。根据炼钢车间天车动态调度的特点,在充分全面考虑时间、空间以及资源上的各种约束条件基础上,将基于多智能体方法的天车调度模型用于炼钢车间天车调度问题的研究,探索出解决炼钢车间天车调度的新途径。(2)同时将全局目标和信息引入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模型,并进行了全局优化,由仿真实验可知,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仿真运输时间的最大值比实际运输时间少11分钟,平均运输时间少7.5分钟,同时连铸机的利用率普遍超过85%,甚至达到99.5%,各天车的利用率相对均衡,不超过保证正常生产的天车利用率上限值(70%),使天车调度策略在考虑整个车间状况下更吻合车间的全局目标。本文相关研究工作表明,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思想建立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模型方法是可行的,能有效地刻画并反映炼钢车间天车调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天车调度系统的优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杨雪峰[6](2011)在《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昆明钢铁公司120万吨/年链算机—回转窑氧化球团工艺为对象,并结合其原料结构与生产实际情况,研究了采用云南省及周边地区多种磁/赤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并在混合铁精矿造球、焙烧固结及回转窑结圈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与工业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性如下:1、研究了单一铁精矿和不同配矿条件下混合铁精矿的造球性能,结果表明:昆钢拟用单一铁精矿的造球性能并不好,其造球性能由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曼南坎>小红山>大红山>优精>巴西。经合理配矿,采用不同种类磁/赤混合铁精矿造球,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种铁精矿造球性能的不足,显着降低膨润土用量,改善生球质量。研究表明:就造球性能而言,采用云南省及周边地区铁精矿替代进口巴西赤铁精矿是可行的。2、研究了单一铁精矿球团的预热、焙烧性能,其预热性能由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优精>巴西>小红山>大红山>曼南坎;焙烧预热性能由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大红山>小红山>优精>巴西>曼南坎。经合理配矿后,混合铁精矿球团的预热、焙烧性能比较接近。对磁/赤混合铁精矿球团焙烧固结机理的研究表明,由磁铁矿氧化生成的次生赤铁矿中Fe2O3的活性较原生赤铁矿中Fe2O3的活性高,因此在磁/赤混合精矿球团焙烧过程中,无论是在预热阶段还是在焙烧阶段,磁铁矿可促进了颗粒间Fe2O3的再结晶连接,有利于降低焙烧温度、提高球团矿强度。3、通过对昆钢回转窑结圈物特性及实验室的模拟试验研究,查明了煤气供热回转窑结圈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与普通球团矿的固结机理基本一致,回转窑结圈物是以Fe2O3再结晶的固相固结为主,低熔点物质的液相固结起辅助作用。在正常操作温度下,回转窑结圈物以及铁精矿不会发生软熔,原料结构、脉石成分和含量的变化均不会导致物料变形、软化温度的明显改变。因此,液相粘结不是回转窑结圈形成的主要形式。模拟试验表明:粉末是昆钢回转窑结圈的物质基础,操作制度波动是导致回转窑结圈的外因,碱金属的存在可促进结圈物的发展。通过调整原料结构、改善生球质量、优化预热焙烧制度,以及规范开/停机制度等,可有效防治回转窑结圈问题。4、在理论研究结果的指导下,昆钢开展了4个阶段的球团生产达产攻关研究,通过优化原料结构、加强原料预处理、优化现场工艺条件、稳定操作制度,较好解决了投产初期生产成球率低、回转窑结圈严重等问题,实现了全云南省内及周边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目标,球团产量和质量指标获得明显改善:生产成球率由初期的34.32%提高到66.32%,球团矿抗压强度从投产后第1阶段的1988N/个提高到2497N/个,ISO转鼓指数从93.08%提高到97.46%。昆钢2000m3使用全自产球团矿、取消进口巴西球团矿生产后,高炉炉料结构获得优化,炉况顺行,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高炉产量平均增加1155 t-铁/d,利用系数提高0.563t/m3-d,一级品率提高11.69个百分点,燃料比降低18.32kg/t-Fe,吨铁成本降低56.82元,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9490万元。本文针对以磁/赤混合铁精矿为原料所开展的造球性能、焙烧性能、球团固结机理,以及回转窑结圈机理等所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以混合铁精矿为原料采用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生产氧化球团的工业实践,对国内其它球团厂采用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万春梅[7](2011)在《昆钢炼钢厂转炉负能炼钢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负能炼钢其核心内容主要是要解决转炉煤气、蒸汽的回收和有效利用问题。昆钢炼钢厂借鉴国内外钢铁行业实现负能炼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炼钢厂转炉工序如何实现负能炼钢为研究方向,在昆钢炼钢厂转炉工序首先实现负能炼钢,为昆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昆钢炼钢实现全工序的负能炼钢创造条件、奠定坚实基础。从分析实现转炉负能炼钢的关键技术和昆钢炼钢厂转炉工序能源消耗和回收现状入手,以提高能源回收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转炉煤气和蒸汽回收,以及降低能源消耗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焦炉煤气和氧气消耗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如何解决转炉煤气、蒸汽回收和有效利用等问题,深入分析转炉煤气和蒸汽回收的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优化冶炼工艺、完善软硬件设施、改进回收方式与操作,以及改善原料条件等措施,同时辅以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等手段,改造煤气管网充分合理利用转炉煤气,降低焦炉煤气消耗等等。整个课题通过理论研究并付之于生产实践,最终昆钢炼钢厂转炉实现负能炼钢,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研究工作从2006年开始,全厂工序能耗指标2007年完成-0.538kgce/t,2008年完成-4.024kgce/t,2009年完成-5.39kgce/t,工序能耗指标逐年降低。到2009年炼钢厂转炉煤气回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转炉煤气回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煤气回收水平在国内同类型钢厂中基本处于领先水平。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据此炼钢厂以2009年能源指标为基数计算,吨钢产生经济效益29.89元。按2009年炼钢厂产钢326.58万吨,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761.48万元。同时也促进了炼钢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稳步提升,钢铁料消耗、煤气回收量、氧气消耗、渣料消耗、工序能耗等指标均明显改善。

欧阳光[8](2009)在《昆钢2×120万t/a氧化球团二期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昆钢2×120万t/a氧化球团二期生产线的工艺流程特点和工艺对控制的要求,控制系统采用了"集中监测,分散控制"的设计思路,由计算机作为中央监控操作站,以PLC作为现场控制站,组成仪电合一的集散型控制系统。本文结合生产工艺特点,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

张洁[9](2008)在《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制造有关内容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关绿色制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制造战略已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并且在我国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本文以昆钢集团的绿色制造战略研究为题,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采用了定性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原因:昆钢实施绿色制造的基础,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的研究以及对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展望,通过对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昆钢只有走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制造战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王建军[10](2008)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钢铁产业超常规发展,粗钢产量1996年突破1亿吨大关之后,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2007年已经达到4.9亿吨,占世界钢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钢铁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投资过度、低水平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布局分散化等问题突出,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高及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主要产业之一。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国际比较、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等,从产业视角对我国钢铁产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和产业整合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目的是为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调整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也进一步拓展产业整合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全文把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基础条件,把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作为目标,从钢铁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纬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钢铁产业整合市场与政府科学定位的逻辑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立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阐述。第2章产业整合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的产业整合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主要包括斯密、马克思等早期经典理论对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近年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我国对产业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第3章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简要回顾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钢铁产业随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在概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之后,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环境约束进行了重点分析,特别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和近年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静的、深入的思考。第4章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不是对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延伸和深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粗放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就产业整合对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第5章钢铁产业组织整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评述,特别指出我国钢铁产业的逆集中化趋势和规模不经济的特征。总结了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和动因以及对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启示,指出我国钢铁产业要想在世界钢铁市场中发挥与产能规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产业整合,实现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产业整合的“难题”,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6大驱动力和概括归纳出5大钢铁产业整合模式。并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进行透视。第6章钢铁产业链整合。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两大软肋”。本章提出了钢铁产业的前后向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的思路,对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整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通过对钢铁企业案例分析,实证了产业链整合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第7章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在综述产业布局理论的同时,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产业布局理论创新。在总结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按照“内陆压缩存量,沿海转移增量”的原则,依托现有优势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逐步提高产能的空间集中和资源的区位优化配置。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特别是跨区域整合进展相对缓慢,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本章对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第8章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本章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资本市场为钢铁企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创新手段,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环境条件。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铁的案例实证分析了市场与政府在跨区域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分工。本文提出了以下有创新性的观点:1.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全文的基础条件,深入探讨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典型代表——钢铁产业整合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已有文献主要把产业整合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行为,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产业整合,而本文把产业整合集中应用于产业层面,在合理吸收战略管理理论精粹并在对现有产业整合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视角对产业整合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钢铁产业整合包括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展开深入分析,丰富和发展了产业整合理论的内容。2.对产业集中度、产业整合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特征,指出钢铁产业集中化和分散化趋势并存,但分散化趋势占主导地位,导致产业集中度明显下降。论证了产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产业整合的活跃度和难易度间的关系,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面临产业快速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化的加速,钢铁产业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缺少动力与压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在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中还没有发挥出实质性作用,产业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出于提升钢铁产业运行效率的需要,特别是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要求加强钢铁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强调产业整合在产业成长期的市场环境下的艰巨性,由此推导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不仅需要市场自身的整合力量,还需要政府推动的结论。3.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模型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主要是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钢铁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控制力的内在动力,行业不景气时期往往是并购等产业整合活动的活跃期。我国钢铁产业的运行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也存在着差异。在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成长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钢铁产业整合驱动力不仅来自于市场需求约束下的生存竞争和企业扩张的内在冲动,而且更多地来自于资源约束、节能减排、外资并购压力、产能过剩、集中度过低、产业政策等综合因素。4.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应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是较合适的整合模式。基于资源约束和钢铁产业的负外部性,论证了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指出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整合的市场环境不成熟,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来实现诸如钢铁产业这样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整合和调整,周期过长,并伴随着资源的持续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必要的。并以宝钢整合八一钢为例探讨了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的定位和分工,提出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尤其是跨区域产业整合应综合利用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合力,充分兼顾各方利益,采用“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模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5.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对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进行了比较,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而构建,而普通产业链则是围绕产业间供需关系建立起来的;普通产业链通常是线性的、单向的供需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则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环”、“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各环节、各节点企业间的依存程度更高;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相对更长。并就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整合进行了设计,基本思路是: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拓展钢铁生产流程的功能,使其不仅具有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而且具有能源转换、大宗废弃物处理及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中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生产体系,发展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扩展物质的循环利用领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大中小循环。6.系统地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产业整合的目标和内在动力。本文详细论证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产业整合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节能减排;有利于有限资源的集中有效使用,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产业运行的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论证过程中,还提出一些明确的观点,如我国钢铁产业的现状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技术水平低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过剩,产能过剩或许可以通过未来不断增长的钢铁市场需求来消化,而解决“企业过剩”的最好办法是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还提出通过产业整合,造就产业领袖企业,由产业领袖企业主导产业秩序、平抑市场波动、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张。7.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应主要依托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并从资源环境视角对近年来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思考。我国钢材出口从2003年到200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出口钢铁已占钢铁总产量的10%以上。因此,社会上就有两种相互关联的观点:国内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解决,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应有“国际化视野”;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钢铁产业已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全球化分工角度,我国应走出口导向型钢铁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世界钢铁“制造中心”。本文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我国保持适度的出口总量是完全必要的,有利于调整国内供需平衡关系。但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存在着“内忧外患”: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客观上存在着受国际钢铁市场剧烈波动冲击的风险,一旦出口明显受阻,将引发国内市场的连锁反应,这是“外患”。更重要的是“内忧”。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相当于输出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出口了洁净的环境,留下污染,增加了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代价很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指出,我国钢铁生产成本低、不少钢铁产品出口价格具有比较优势是建立在资源能源成本扭曲、环保成本外部化和劳动工资受到挤压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定位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进出口的主要目的在于品种调剂。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局限,本文对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还不够透彻;缺乏计量模型的支持;还不能完整提出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这些问题有待以后研究予以完善和补充。

二、昆钢三烧生产过程控制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钢三烧生产过程控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锈钢复合材料相关技术动态
        1.2.2 国内不锈钢复合板项目建设情况
    1.3 课题来源与必要性分析
        1.3.1 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工艺工序
        1.3.2 昆钢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工艺及结构特性
        1.3.3 后续工艺需求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艺需求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原料卷结构及规格
        2.1.1 结构
        2.1.2 规格
    2.2 功能及需求分析
        2.2.1 原料卷及头尾部结构
        2.2.2 功能与需求
    2.3 分卷工艺流程拟定及描述
        2.3.1 分卷工艺试验
        2.3.2 分卷线工艺流程拟定与描述
    2.4 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设备选型及专有设备设计
    3.1 主要成套单体设备的主参数设计选择
        3.1.1 开卷机主要参数设计
        3.1.2 矫直机主要参数设计
        3.1.3 圆盘剪的主要结构参数设计
        3.1.4 切头剪主要参数设计
        3.1.5 卷取机的选型
    3.2 专有设备结构设计
        3.2.1 撕分机结构设计
        3.2.2 废边卷取装置
        3.2.3 活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压系统设计
    4.1 液压系统总体构成及结构图
    4.2 开卷机液压系统设计
    4.3 废边液压系统设计
    4.4 张力辊液压系统
    4.5 液压泵站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及试运行方案
    5.1 控制系统
        5.1.1 主回路配置
        5.1.2 控制回路配置
        5.1.3 数据监控管理
        5.1.4 PLC系统
        5.1.5 主传动控制
        5.1.6 难点和重点的控制
    5.2 生产线试运行
        5.2.1 试车的设备
        5.2.2 设备单体试车
        5.2.3 联动试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效果及后续改进
    6.1 应用情况
    6.2 存在的问题
    6.3 后续改进的思路与实现
        6.3.1 .改进思路
        6.3.2 改进设备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2)昆钢本部高炉煤气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及工艺系统简介
2 工艺分析
    2.1 高炉煤气放散率高
    2.2 15万m3高炉煤气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3 650煤气用户管道输送量不足
3 改造方案
4 实施效果
5 结语

(3)烧结新技术在昆钢130m2烧结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烧结设备改造 新技术应用情况
    2.1 增加料层厚度
    2.2 对成品烧结矿喷洒CaCl2溶液 改善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2.3 烧结矿FeO含量的探讨
    2.4 烧结生产中添加烧结增效剂
    2.5 烧结机布料装置改造和加装生石灰消化器
    2.6 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
3 效 果
4 结 语

(4)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铁生产物流系统概述
        1.2.1 钢铁生产流程概述
        1.2.2 钢铁生产流程特点及复杂性
        1.2.3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
        1.2.4 复杂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
    1.3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研究现状
        1.3.1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与生产调度关系
        1.3.2 钢铁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1.3.3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研究方法
        1.3.4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及生产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Agent建模理论与仿真方法
    2.1 引言
    2.2 多Agent系统概述
        2.2.1 Agent技术
        2.2.2 多Agent系统
    2.3 多Agent系统建模与仿真
        2.3.1 多Agent系统建模
        2.3.2 多Agent系统仿真
    2.4 小结
第三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建模与仿真
    3.1 钢铁生产流程分析
    3.2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多Agent仿真模型
        3.2.1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系统
        3.2.2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Agent类型和结构
    3.3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模型关键技术
        3.3.1 Agent关系描述
        3.3.2 Agent通信描述
        3.3.3 Agent行为Petri网建模
        3.3.4 Agent交互行为Petri网建模
    3.4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运输系统
        3.4.1 运输系统重要性分析
        3.4.2 运输系统特点分析
        3.4.3 运输系统中工序和工位关系描述
    3.5 小结
第四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系统设计
    4.1 MaSE方法和AgentTool工具介绍
        4.1.1 MaSE方法简介
        4.1.2 AgentTool工具简介
    4.2 基于MaSE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设计
        4.2.1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模型的系统目标获取
        4.2.2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应用用例设计
        4.2.3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仿真系统中角色提炼
        4.2.4 仿真系统中Agent类的创建
        4.2.5 仿真系统中Agent间对话的构建
        4.2.6 仿真系统中Agent类的设计与组装
        4.2.7 系统设计
    4.3 小结
第五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平台
        5.1.1 基于AnyLogic平台的Agent的建模方法
        5.1.2 基于AnyLogic平台的Agent交互
    5.2 系统设计概述
        5.2.1 系统设计背景
        5.2.2 系统设计目标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仿真模型结构功能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软件实现
        5.4.1 仿真模型的程序实现
        5.4.2 参数设定与模型仿真界面
        5.4.3 模型运行结果表达
    5.5 小结
第六章 钢铁生产复杂物流多Agent仿真模型检验与仿真实验
    6.1 仿真模型检验
        6.1.1 昆钢生产工艺数据统计分析
        6.1.2 仿真条件
        6.1.3 仿真结果
    6.2 生产条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6.2.1 仿真实验设计
        6.2.2 生产模式Ⅰ仿真分析
        6.2.3 生产模式Ⅱ仿真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附录B

(5)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炼钢车间天车调度的研究背景
    1.2 生产调度与天车调度问题
        1.2.1 生产调度意义
        1.2.2 天车调度意义
        1.2.3 生产调度与天车调度的关系及其特点
    1.3 炼钢厂生产调度的研究现状
        1.3.1 炼钢生产调度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炼钢厂天车调度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4 多智能体方法
        1.4.1 多智能体方法简介
        1.4.2 多智能体的发展及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MAS理论及其在天车调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Agent基本理论
        2.1.1 Agent的定义及特点
        2.1.2 Agent的结构分类
        2.1.3 Agent的基本模型
    2.2 多智能体系统及其体系结构
        2.2.1 多智能体系统的定义
        2.2.2 多智能体系统的特征
        2.2.3 多智能体系统的体系结构
    2.3 多智能体间的交互与协作
        2.3.1 多智能体间的交互
        2.3.2 多智能体间的协作与协调
    2.4 MAS在天车调度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
    3.1 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系统的智能体抽象
    3.2 基于多智能体的天车调度系统仿真建模
    3.3 智能体结构设计
        3.3.1 协调管理智能体结构
        3.3.2 工位智能体结构
        3.3.3 天车智能体结构
    3.4 各智能体运行原理
        3.4.1 协调管理智能体运行原理
        3.4.2 工位智能体运行原理
        3.4.3 天车智能体运行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实现
    4.1 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的设计
        4.1.1 天车调度仿真模型结构设计
        4.1.2 数据库设计
    4.2 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模型实现
        4.2.1 天车调度仿真模型的程序实现
        4.2.2 仿真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显示及结果表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对象分析及仿真实验
    5.1 昆钢炼钢车间炼钢-连铸分析
        5.1.1 昆钢炼钢厂炼钢—连铸生产流程
    5.2 昆钢炼钢—连铸车间生产物流数据采集和分析
        5.2.1 昆钢炼钢—连铸车间生产物流数据采集和分析
    5.3 昆钢炼钢—连铸车间天车调度仿真实验
        5.3.1 仿真实验目的、内容及仿真实验结果评价
        5.3.2 天车调度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5.3.3 不同生产条件对天车调度和生产影响的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附录(B) (A1-A5)连铸机利用率

(6)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氧化球团生产概述
        1.1.1 国内外球团生产概况
        1.1.2 氧化球团生产流程概述
        1.1.3 氧化球团的生产方法
    1.2 我国氧化球团生产的发展与趋势
        1.2.1 国内球团生产工艺的对比
        1.2.2 我国球团工业的发展方向与面临的挑战
    1.3 本文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原料性能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流程
        2.1.2 造球方法及设备
        2.1.3 生球爆裂温度的测定
        2.1.4 管炉焙烧试验
        2.1.5 模拟链箅机—回转窑工艺试验
        2.1.6 球团矿强度检测方法
        2.1.7 冶金性能测定
        2.1.8 球团矿矿相鉴定及显微结构分析
    2.2 原料性能
        2.2.1 铁精矿的物化性能
        2.2.2 膨润土的物化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基础研究
    3.1 铁精矿造球性能研究
        3.1.1 单种铁精矿的造球性能
        3.1.2 单种铁精矿的造球性能比较
        3.1.3 混合铁精矿配矿造球性能
    3.2 球团焙烧性能研究
        3.2.1 单种铁精矿球团的焙烧性能
        3.2.2 混合精矿球团焙烧性能
    3.3 混合铁精矿球团焙烧固结机理研究
        3.3.1 预热过程中球团矿结构及矿相变化
        3.3.2 焙烧过程中球团矿的结构与矿相变化
        3.3.3 磁赤混合铁矿球团焙烧固结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窑结圈机理研究
    4.1 昆钢回转窑结圈物特性的研究
        4.1.1 取样位置
        4.1.2 化学成分
        4.1.3 物相组成
        4.1.4 显微结构
        4.1.5 软熔性能
    4.2 回转窑结圈物的形成机理
        4.2.1 原料软熔性能对回转窑结圈的影响
        4.2.2 脉石成分对混合料软熔性能的影响
        4.2.3 粉末固相固结对回转窑结圈的影响
    4.3 回转窑结圈的机理分析
        4.3.1 粉末的影响
        4.3.2 操作制度的影响
        4.3.3 碱金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工业应用研究
    5.1 提高球团生产成球率的研究
        5.1.1 生产工艺流程考查
        5.1.2 提高成球率的试验研究
        5.1.3 提高球团生产成球率的技术措施
        5.1.4 提高球团生球成球率生产实践
        5.1.5 实施效果
    5.2 工业生产回转窑结圈的防治
        5.2.1 防治措施
        5.2.2 实施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精矿球团矿的工业生产及其高炉冶炼
    6.1 球团生产工艺改造
    6.2 改造效果
        6.2.1 球团矿质量
        6.2.2 技术经济指标
    6.3 高炉炉料结构及球团矿冶炼研究
        6.3.1 昆钢六高炉炉料结构
        6.3.2 六高炉技术经济指标
        6.3.3 经济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昆钢炼钢厂转炉负能炼钢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炼钢生产技术的发展
        1.1.1 我国炼钢技术发展的主要成绩
        1.1.2 我国炼钢技术发展过程中研发推广的重大技术成果
        1.1.3 转炉炼钢技术发展概况
    1.2 转炉负能炼钢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1.2.1 转炉负能炼钢的技术进步
        1.2.2 转炉负能炼钢的的发展概况
        1.2.3 我国负能炼钢存在的问题
    1.3 新一代钢铁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3.1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1.3.2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1.3.3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3.4 钢铁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
        1.3.5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转炉负能炼钢的定义和关键技术
    2.1 转炉负能炼钢的定义
        2.1.1 负能炼钢的技术定义
        2.1.2 负能炼钢的技术定义的特点
        2.1.3 负能炼钢的新定义
    2.2 转炉负能炼钢的工序组成
    2.3 实现负能炼钢的关键技术
        2.3.1 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
        2.3.2 提高生产效率是转炉实现负能炼钢的基础
        2.3.3 强化转炉煤气回收
        2.3.4 加强蒸汽回收
        2.3.5 优化转炉冶炼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钢炼钢厂工序能耗现状分析
    3.1 昆钢炼钢厂主要工艺及工艺装备
        3.1.1 昆钢炼钢厂第一作业区工艺及装备
        3.1.2 昆钢炼钢厂第二作业区工艺及装备
    3.2 炼钢厂工序能耗构成分析
        3.2.1 2007年炼钢厂工序能耗构成情况
        3.2.2 2008年炼钢厂工序能耗构成情况
    3.3 炼钢厂工序能耗构成情况分析
        3.3.1 优化炼钢连铸的生产组织
        3.3.2 提高循环水的循环使用率
        3.3.3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炉煤气回收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4.1 炼钢厂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简介
    4.2 转炉煤气回收量提高途径的理论研究
        4.2.1 转炉煤气回收曲线
        4.2.2 转炉煤气回收量提高途径的理论分析
        4.2.3 转炉煤气回收极限值的理论计算
    4.3 转炉煤气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转炉设备条件的影响
        4.3.2 设备故障的影响
        4.3.3 原料条件和钢水碳含量的影响
        4.3.4 操作控制因素的影响
        4.3.5 供氧强度的影响
    4.4 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的措施
        4.4.1 优化冶炼工艺
        4.4.2 完善软硬件设备
        4.4.3 改进回收方式与规范操作
        4.4.4 改善原料条件
    4.5 提高转炉煤气回收质的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炉蒸汽回收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5.1 蒸汽回收系统简介
        5.1.1 冷却系统
        5.1.2 蒸汽系统
    5.2 转炉蒸汽回收系统中关键设备结构及作用
        5.2.1 热力式除氧器结构及作用
        5.2.2 锅筒内部结构及作用
        5.2.3 蓄热器的组成及作用
    5.3 增加转炉蒸汽回收的难题及原因分析
        5.3.1 除氧器系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2 余热锅炉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5.3.3 蓄能器系统问题的解决对策
        5.3.4 末端用户问题
    5.4 提高转炉余热蒸汽回收的措施
        5.4.1 实施转炉系统蒸汽并网技术
        5.4.2 组织岗位培训,确保蒸汽压力、温度达标
        5.4.3 开展水质达标攻关,确保汽包供水质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展技术节能、管理节能降低能源消耗
    6.1 开展技术节能改造工程
        6.1.1 改造煤气管网,充分利用转炉煤气
        6.1.2 实施4#、5#转炉煤气回收改造工程
    6.2 降低焦炉煤气消耗量,充分和合理利用转炉煤气
        6.2.1 采用蓄热燃烧技术,提高转炉煤气利用率
        6.2.2 采用单混铁炉生产模式,降低煤气消耗
    6.3 降低氧气消耗量
        6.3.1 优化供氧制度
        6.3.2 加快生产节奏,提高转炉作业率
        6.3.3 采用复合吹炼工艺
        6.3.4 改善造渣制度
    6.4 实施节电技术
        6.4.1 PLC变频改造
        6.4.2 采用钢包顶渣改质工艺技术,缩短精炼炉通电精炼时间
        6.4.3 对1#、2#连铸机结晶给水管路优化改造,实现水泵"开一备一"
        6.4.4 优化品种钢生产工艺,St12等品种钢不过精炼炉
        6.4.5 绿色照明
    6.5 实施节水技术
        6.5.1 一作业区转炉新型湿法除尘技术改造
        6.5.2 除尘废水回用技术
    6.6 开展管理节能
        6.6.1 加强能源管理
        6.6.2 开展能耗指标"对标挖潜"活动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开展转炉负能炼钢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效果
        7.1.1 各能源消耗和回收指标完成情况
        7.1.2 促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稳步提升
    7.2 直接经济效益
        7.2.1 转炉煤气回收产生的经济效益
        7.2.2 焦炉煤气置换为转炉煤气产生的经济效益
        7.2.3 蒸汽回收量增加产生的经济效益
        7.2.4 氧气消耗量降低
        7.2.5 电力消耗增加
        7.2.6 炼钢厂转炉负能炼钢工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7.3 间接经济效益
    7.4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7.4.1 存在的不足
        7.4.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8)昆钢2×120万t/a氧化球团二期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球团工艺流程概况及控制要求
    2.1 造球及筛分布料
    2.2 生球干燥、预热
    2.3 氧化焙烧
    2.4 冷却
3 控制系统构成设计
    3.1 现场自控层
    3.2 上位监控层
4 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4.1 电气控制功能设计
    4.2 自动控制功能设计
        4.2.1 仪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4.2.2 造球排料控制
        4.2.3 回转窑燃烧控制
        (1) 窑温及煤、空比例串级控制
        (2) 设定值控制
        4.2.4 风流系统控制
        4.2.5 三机联速控制
        4.2.6 其他功能
5 技术特点
    5.1 控制系统网络
    5.2 控制功能
    5.3 主要仪表设备选型
6 结 语

(9)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绿色制造的理论
    2.1 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
    2.2 绿色制造的概念及内涵
    2.3 绿色制造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
第三章 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基础
    3.1 昆钢的基本情况
    3.2 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
    3.3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3.4 昆钢实行绿色制造的基础
第四章 昆钢的绿色制造战略
    4.1 昆钢发展绿色制造的重点
    4.2 昆钢要实现绿色制造战略所要实施的项目
第五章 对绿色制造战略的进一步思考
    5.1 制造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5.2 21世纪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及逻辑分析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存在的不足
2. 产业整合文献综述
    2.1 产业整合涵义和分类的不同观点
        2.1.1 产业整合的涵义
        2.1.2 产业整合的分类和内容
    2.2 经典理论关于产业整合的论述
        2.2.1 斯密、马克思等关于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
        2.2.2 现代企业理论对产业整合的分析
    2.3 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的实证研究
    2.4 我国对产业整合问题的研究
        2.4.1 我国产业整合的现实研究
        2.4.2 产业整合理论研究框架
3.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3.1 工业化与钢铁产业的发展
        3.1.1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判断
        3.1.3 工业化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
    3.2 钢铁产业的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3.2.1 我国工业化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
        3.2.2 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
        3.2.3 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看资源约束
    3.3 能源消耗与环境约束强化
        3.3.1 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
        3.3.2 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
    3.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出口热的“冷”思考
        3.4.1 我国钢铁进出口的现状
        3.4.2 钢铁出口热的“内忧外患”
4. 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
    4.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特征
        4.1.1 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4.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
    4.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4.2.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
    4.3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3.1 我国钢铁产业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
        4.3.2 产业整合是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4.4 产业整合与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4.4.1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4.4.2 世界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4.4.3 产业整合能有力地推动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
5. 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1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
        5.1.1 钢铁产业集中度:逆集中化趋势
        5.1.2 规模经济性
        5.1.3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5.1.4 进入/退出壁垒
        5.1.5 价格行为
    5.2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及其启示
        5.2.1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历程
        5.2.2 世界钢铁产业整合的动因
        5.2.3 产业整合:世界钢铁巨人米塔尔集团的成长之路
        5.2.4 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启示
    5.3 处于成长期中的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3.1 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5.3.2 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5.3.3 产业成长期中的钢铁产业整合难题
    5.4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驱动力和模式
        5.4.1 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驱动力
        5.4.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模式
    5.5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看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5.5.1 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规则
        5.5.2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局中人分析
        5.5.3 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
        5.5.4 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结局透视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整合
6. 钢铁产业链整合
    6.1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1.1 产业链的实质
        6.1.2 产业链整合及其模式
    6.2 钢铁产业链及其“瓶颈”
        6.2.1 钢铁产业链
        6.2.2 我国钢铁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6.3 产业链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
        6.3.1 钢铁产业链整合的类型
        6.3.2 钢铁产业的后向整合
        6.3.3 钢铁产业的前向整合
    6.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
        6.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6.4.2 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的区别
        6.4.4 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产业链整合思路
    6.5 产业链整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
        6.5.1 产业链整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6.5.2 提升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6.5.3 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优势的案例分析:为宝钢为例
7. 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
    7.1 产业布局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下的创新
        7.1.1 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7.1.2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7.1.3 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布局
    7.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及特征
        7.2.1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7.2.2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整合的思路
        7.3.1 大钢铁生产基地向临海聚集,特别是新建企业要临海布局
        7.3.2 区域内整合,形成全国六大钢铁基地
        7.3.3 跨区域整合,形成以五大钢铁集团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7.4 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7.4.1 地方政府行为与钢铁产业发展
        7.4.2 地方政府的双重代理角色及中央政府与地区政府的博弈
        7.4.3 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域整合的最大障碍:地方保护
        7.4.4 利益协调:破解跨区域整合的障碍
8. 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市场与政府
    8.1 政府与市场在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
        8.1.1 市场机制在钢铁产业整合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8.1.2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依据
        8.1.3 对西方国家政府在产业整合中作用的考察
        8.1.4 政府推动钢铁产业整合的方式
    8.2 资本市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的重要平台
        8.2.1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8.2.2 股权分置改革为市场化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8.2.3 资本市场为钢铁产业市场化整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8.3 政策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环境条件
        8.3.1 地方钢铁产业过度投资导致产业分散化
        8.3.2 宏观调控为钢铁产业整合创造了有利环境
        8.3.3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产业整合的压力
        8.3.4 钢铁产业政策为钢铁产业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8.4 跨区域产业整合的案例实证分析:宝钢整合八一钢铁
        8.4.1 宝钢整合八钢的过程
        8.4.2 “多赢”局面形成
        8.4.3 宝钢整合八钢模式: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昆钢三烧生产过程控制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D]. 刘永旺.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2]昆钢本部高炉煤气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 李红飞. 山西冶金, 2017(03)
  • [3]烧结新技术在昆钢130m2烧结机上的应用[J]. 赵红全,董茜. 云南冶金, 2011(03)
  • [4]基于多Agent的钢铁生产复杂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 赵业清.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5]基于多智能体的炼钢厂车间天车调度仿真方法研究[D]. 马长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6]混合铁精矿生产氧化球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 杨雪峰. 中南大学, 2011(12)
  • [7]昆钢炼钢厂转炉负能炼钢研究与实践[D]. 万春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8]昆钢2×120万t/a氧化球团二期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 欧阳光. 烧结球团, 2009(01)
  • [9]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D]. 张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D]. 王建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昆钢第三次烧结生产过程控制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