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吴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吴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

一、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乌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凡伟[1](2016)在《浙江温岭长屿硐天观夕硐采石硐群稳定性风险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浙江温岭长屿硐天观夕硐群稳定性风险,针对硐群的特殊性,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半经验半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观夕硐群的稳定性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在对浙江温岭长屿硐天观夕硐群实地调查勘测的基础上和对国内外地下工程稳定性和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现状研究的前提下,总结了地下工程硐室破坏机理,确定影响硐室稳定性因素,整理分析了地下工程硐室稳定性的判据,并选取极限应变判据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判据;定义“DI”为判断硐室稳定性的指标,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4.0,建立影响硐室稳定性的覆岩厚度、矿柱宽度、硐室高度三个主要因素的单因素隶属度图,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在多因素影响下,硐体稳定性综合评判概率向量,采用最大隶属原则,判断硐室稳定性。在得到稳定概率向量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针对失稳概率(前文已知)、失稳后果(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重视程度(包含监测水平、工程重要性)对硐室的稳定性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硐室风险综合评判向量,运用归一化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失稳风险等级的判断。选用长屿硐天观夕硐实例,运用本文采用的硐室稳定性和硐室稳定性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对比现场硐室的破坏情况,验证了采用这种方法对观夕硐群稳定性分析是适用的。本论文采用的方法可以作为观夕硐稳定性风险的一种评价方法,并作为判硐室稳定性和采取风险处理措施的依据。对于其他一些类似的地下工程项目,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评价。

李景龙[2](2008)在《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交通建设及水利、矿产资源开发等有关的地下空间工程越来越多,它们的安全性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急需要开展隧道、地下厂房等地下空间工程的施工和运行期间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相对于隧道、边坡等其他岩石工程,地下厂房类洞室群的风险分析方面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针对地下厂房类洞室群的特点,以进行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的理论和实用方法为目标,在其基本理论体系、关键基础问题、基本评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借助系统的方法和模糊数学对工程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继而建立适合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的风险评价体系,这是预防地下工程事故的有效措施,也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稳定性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稳定性风险研究进展、现状以及风险分析在岩石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风险的基本概念,深入讨论各种分析方法,研究了稳定性及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指出目前“半定量半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仍是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风险分析中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地下洞室群结构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在地下隐蔽工程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决定了稳定性风险分析的随机性、模糊性、动态性;对地下工程失稳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力学理论角度,确定了会导致洞室群失稳的风险指标因素。系统地研究了地下工程稳定性判据,以及各类判据的应用方法。以改进的“弹塑性位移相对值”判据为主,其它判据为辅,定义了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判别指标“SI”;根据不同的稳定性风险判别指标来划分不同的稳定等级,对洞室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构造多因素多层次评价模型,将模糊数学和系统论方法应用到工程的稳定性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洞室稳定的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得出多级层次各因素的权重;当洞室群稳定影响因素取不同的分位值时,利用已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在建或已建的工程进行各种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取位移结果计算得到风险失稳指标“SI”,所有指标汇总值组成“模糊隶属数据库”,用确定性方法表达了岩石工程中的不确定性,解决了洞室群在进行多因素综合模糊评判时最关键的问题。今后,某个具体工程各个因素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可以直接在库中查询到,然后逐级评判,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给出洞室群的稳定性的模糊级别,对洞室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在得出洞室群稳定性等级的基础上,整体研究洞室群工程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用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将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联系起来,并引入“监控程度”和“重视程度”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四大因素,建立了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价风险等级、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函数,将不精确的表达和处理数字化,使评估过程更趋科学化。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洞室群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今后新建地下洞室群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借鉴。将前面风险分析研究应用在风险控制中,用VB语言开发了Stability RiskAssessment Analysis软件;结合沪蓉西高速公路乌池坝隧道工程施工中的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演练为例讲述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最后,对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展望,明确了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许春晓[3](2007)在《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岩分类和稳定性评价是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勘察设计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围岩分类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常用的四种围岩分类方法的研究,分析四种方法的优缺点、相对关系以及它们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所选方法。针对西部地区高地应力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围岩分类的几个重要因素:高地应力、高水压力以及结构面组合,给出了岩爆烈度与岩体综合分类的关系。对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概况及区域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及地震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厂房区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对水电HC法和Q系统法分类指标选取分析的基础上,对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Ⅰ层顶拱按两种围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通过运用Unwedge程序搜索顶拱围岩不稳定块体,分析顶拱围岩的稳定性,确定其滑移模式及稳定性系数,并通过考虑高地应力岩爆和结构面不利组合即不稳定块体的影响,对两种分类方法进行修正。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相关性、一致性和适用性分析,确定修正后的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高地应力岩爆和结构面组合这些重要影响因素影响后的水电HC法和Q系统法,在高地应力地区分类结果相关性、一致性较好,有较好的适用性。

任治军,任亚群,葛海明[4](2006)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黄土地区电力线路定位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神木电厂-忻州-石家庄北Ⅰ回500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野外勘察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定位经验,在详细分析沿线的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质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土地区的塔位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估的尝试,为现场确定塔位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量化决策依据。

孙辉[5](2005)在《黄土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围岩,有着其特殊的力学性质,而对于黄土连拱隧道这种新事物,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随着隧道支护设计理论不断发展,新奥法成为现代支护理论的典型代表,尤其是现场监控量测的应用,并与理论分析结合,发展为一种适应地下工程特点和当前技术水平的新的设计方法——信息化设计方法。现场监控量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已经成为当前隧道及其地下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离石连拱隧道为研究背景,结合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试图对现场监控量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在黄土连拱隧道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综合分析了隧道地质条件、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情况及隧道的稳定性等。对黄土连拱隧道的施工力学响应进行了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总结了离石隧道新奥法监测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系统分析了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和衬砌结构应力变化规律。在工程试验、现场监测和前期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与施工的概化模型,以现场监测的位移数据为基本变量,按正交设计方法进行计算方案的组合,应用神经网络优化算法,采用ANSYS 有限元程序完成了隧道围岩力学性能参数的位移反分析,并利用反分析得到的围岩力学性能参数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和运行期间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位移反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现场实测值都较为吻合。

许传华[6](2004)在《岩体破坏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岩体的破坏分析是岩体力学研究的难点之一,虽然国内外在研究岩体工程的稳定性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认识。然而随着岩体工程迅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仍然发现了许多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和难以解决的困难,这就需要引进新的学科—非线性理论去研究和解释。本文在总结回顾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如下5个方面的工作。 1、影响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因素较多,且包含较多的定性指标,而神经网络能将多种控制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定量因素,因此可以利用神经网络合理选择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同时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输入对输出的相对作用强度,从而可以根据输入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参数作对应的调整,达到对模型的最优控制。 2、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位移反分析的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索风营水电站地下洞室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分析中。该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映射和预测功能,模拟有限元计算过程,从而提高了反分析计算速度;同时由于模拟退火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解决了局部极小与全局极小问题。因此该方法既克服了传统反分析方法易于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缺点,又表达了岩体力学参数与位移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3、岩体向失稳方向的演化过程是一个能量耗散且伴随有减熵的过程。因此,熵可用于描述岩体演化过程的非线性和自组织性。文中定义了岩体结构熵,并将其与有限元计算和突变理论相结合,研究了岩体失稳的熵突变准则,并将熵的大小作为表征岩体安全度的指标。 4、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体演化的位移预测及突变分析模型。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报方法预测岩体位移变化的时间序列,利用该位移时间序列拟合成Talor级数并将其化为尖点突变方程的形式,通过判断突变方程的突变特征值来预测和分析岩体的稳定性。 5、研究了基于位移突变的岩体稳定的数值模拟方法。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模拟开挖施工过程中岩体的位移变化,对开挖过程中岩体关键部位的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尖点突变分析,以判别岩体位移的稳定性,从而分析岩体工程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岩体稳定的非线性研究成为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模型。本模型不仅可供岩体工程设计时参考,而且对力学的稳定性理论、岩体的破坏理论方面也有所拓广和创新。

李攀峰[7](2001)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文中认为拟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是继三峡工程工程之后的又一巨型水利枢纽。该工程布置有大规模的地下厂房洞室群,其规模在国内外已建和拟建工程中是极为罕见的。地下厂房布置于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岩层中。总体上说,地下厂房区岩体质量较好。但由于多期的构造作用,在厂房区岩层中发育有层间错动带、层内错动带和基体裂隙等不同级别的结构面,局部出现层内错动带的集中分布,使岩体强度降低,质量下降;加之洞室的开挖断面如此之大,造成的围岩应力调整与重新分布必然强烈,洞室周围岩体中的应力重分布可能在洞周围产生强烈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洞周围岩的破坏,尤其是层间错动带的存在,必然加剧围岩的破坏。同时,围岩的稳定性还与岩体所处的初始应力场有关。因此,选取坝区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拟合与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作为论文的主体。在详细调查厂房区基础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厂房区的岩体结构特征;在已有研究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以地下厂房区为重点进行了坝区地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拟合研究;同时,运用有限元法分别对左右岸地下洞室群的三大厂房围岩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左右岸厂房稳定性的差异;最后,进行了初步的支护设计。

霍润科,刘汉东[8](1998)在《神经网络法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提出了以神经网络进行围岩稳定性分类的方法,根据收集到的围岩分类资料来训练和检验神经网络模型。并将评判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网络经训练后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可用于解决工程中的非线性问题。

刘康和[9](1993)在《灰色聚类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试图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应用本文方法与其他方法分类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陆兆溱,王京,李振明[10](1992)在《预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模糊数学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一、问题的提出近10年来,在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及其他工程学科中,已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或模糊聚类分析来预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岩体质量分类、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及坝址工程地质分区等问题。1988年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七

二、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乌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乌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温岭长屿硐天观夕硐采石硐群稳定性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调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三维模型建立
    2.1 调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2.2 调查区三维模型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地下硐室的破坏机理与失稳判据的分析研究
    3.1 地下硐室的破坏机理
    3.2 地下硐室围岩失稳判据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观夕硐群多因素影响的稳定性评价
    4.1 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
    4.2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3 观夕硐群多因素影响的稳定性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观夕硐群稳定性风险分析
    5.1 层次分析法(AHP)
    5.2 观夕硐群稳定性风险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

(2)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下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的意义和必要性
        1.1.1 地下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1.1.2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
    1.2 关于“风险”的概述
        1.2.1 风险的定义
        1.2.2 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1.2.3 风险分析研究基本方法
    1.3 地下岩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1.3.1 风险理论的发展
        1.3.2 国内外风险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工程领域风险研究现状
    1.4 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计算分析方法
        1.4.2 现场监测
        1.4.3 模型试验研究
        1.4.4 其他方面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下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
    2.1 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系统
    2.2 风险识别简介
    2.3 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研究
        2.3.1 岩体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
        2.3.2 模拟模型不准确引起的不确定性
        2.3.3 荷载不确定性
        2.3.4 描述方法的局限带来的不确定性
    2.4 地下工程破坏机理
    2.5 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因素
        2.5.1 岩体质量及地质结构
        2.5.2 初始地应力
        2.5.3 工程因素
    2.6 整个地下工程风险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判据研究
    3.1 地下工程整体失稳应力判据
        3.1.1 单项应力强度指标
        3.1.2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
    3.2 地下工程围岩失稳位移判据
        3.2.1 以位移做稳定判据的优点
        3.2.2 地下洞室稳定性位移判别准则的表达方式
    3.3 地下工程围岩失稳其它判据
        3.3.1 围岩塑性区和洞室截面积相对比值判别法
        3.3.2 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
        3.3.3 力学判据
        3.3.4 其它判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因素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
    4.1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介绍
        4.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的基本概念
        4.1.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本计算步骤
    4.2 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影响因素权重研究
        4.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简述
        4.2.2 洞室群稳定影响指标选择
        4.2.3 层次分析法
    4.3 多因素洞室群工程稳定性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指标权重分析
        4.3.3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4.3.4 确定稳定等级
    4.4 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5.1 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风险的含义
    5.2 地下洞室群风险分析评估
        5.2.1 选择整体风险评估方法的依据
        5.2.2 建立整体稳定性风险评估层次模型
        5.2.3 确定权重
        5.2.4 建立地下工程风险评价集
        5.2.5 构造风险模糊评判矩阵
        5.2.6 风险接受准则
    5.3 工程应用
        5.3.1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
        5.3.2 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
    5.4 小结
第六章 地下洞室群工程灾害预报及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6.1 风险评估机制
        6.1.1 程序的界面设计
        6.1.2 应用程序流程图
    6.2 风险预警机制
        6.2.1 风险回避
        6.2.2 风险自留
        6.2.3 风险转移
    6.3 风险处理机制
    6.4 风险后评估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围岩分类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下洞室常用围岩分类方法研究
    2.1 四种常用围岩分类方法概述
    2.2 四种分类方法的优点
    2.3 四种方法的比较关系
    2.4 四种分类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本文所选方法的讨论
第三章 西部高地应力地区影响围岩分类的若干重要因素
    3.1 高地应力条件对围岩分类的影响
    3.2 高水压力条件对围岩分类的影响
    3.3 考虑结构面组合对围岩分类方案的影响
第四章 瀑布沟水电站基础条件及厂房围岩岩体结构特征
    4.1 瀑布沟水电站基础条件
    4.2 厂房围岩岩体结构特征
第五章 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
    5.1 常用水电HC法对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
    5.2 常用Q系统法对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
    5.3 考虑高地应力岩爆对以上两种常用分类法的修正
    5.4 不利结构面组合对以上两种常用分类法的修正
    5.5 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黄土地区电力线路定位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1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
    2.2 建立影响因素权重集
    2.3 建立评判集
    2.4 单因素模糊评判
    2.5 模糊综合评判
    2.6 评判指标的处理
        2.6.1 最大隶属度法
        2.6.2 加权平均法
        2.6.3 模糊分布法
3 应用
    3.1 评判因素集的确定
    3.2 评判集的确定及评判因素等级划分
        3.2.1 评判集的确定
        3.2.2 评判因素等级划分
    3.3 评判因素权重集的确定
    3.4 评估单元的划分及评判因素隶属度的取值
    3.5 评判指标的处理
        3.5.1 根据各单元的模糊评判集,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处理评判指标,即比较得到的评判指标,
        3.5.2 用加权平均法处理评判指标:
    3.6 评判结果分析及校正
4 结语

(5)黄土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工程概况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1.2.2 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2.3 信息化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施工研究现状
        1.2.4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
        1.2.5 围岩稳定性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隧道现场监测及成果分析
    2.1 隧道施工概况
    2.2 隧道的现场监测
        2.2.1 隧道施工期监测的基本原则
        2.2.2 隧道施工期监测的项目及仪器布置
        2.2.3 量测方法和量测计划
        2.2.4 量测频度
    2.3 隧道施工期监测成果及分析
        2.3.1 地表沉降
        2.3.2 围岩内部位移
        2.3.3 隧道净空变位和拱顶下沉量测
        2.3.4 锚杆轴向应力量测
        2.3.5 初期支护应力量测
        2.3.6 二次衬砌应力量测
        2.3.7 仰拱应力量测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围岩参数的位移反分析
    3.1 反分析方法的一般理论
    3.2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3 基于BP 网络法的围岩参数动态增量反分析
        3.3.1 BP 网络模型的建立
        3.3.2 学习样本的建立
        3.3.3 网络结构优化
    3.4 位移反分析结果分析
        3.4.1 反分析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3.4.2 位移反分析结果的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隧道动态施工过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的理论基础
    4.3 有限元的分析过程
    4.4 离石隧道有限元模型
        4.4.1 计算背景
        4.4.2 计算参数
        4.4.3 计算范围
        4.4.4 计算采用的强度准则
    4.5 施工方案比选
        4.5.1 计算模型
        4.5.2 计算成果和分析
    4.6 隧道现场施工动态三维数值模拟
        4.6.1 计算工况
        4.6.2 数值模拟成果分析
    4.7 二次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4.8 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岩体破坏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 岩体破坏的非线性理论分析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选取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1 选取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常用方法概述
    2.2 BP神经网络理论及其算法介绍
    2.3 选取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4 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控制与合理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位移反分析
    3.1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位移反分析模型
    3.2 工程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体破坏分析的熵突变准则
    4.1 岩体失稳过程的耗散结构机制
    4.2 岩体系统的结构信息熵
    4.3 突变理论概述和尖点突变的基本理论
    4.4 岩体失稳的熵突变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体位移时间序列的预测与突变分析
    5.1 岩体工程安全监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体位移时间序列的预测
    5.3 岩体演化失稳的突变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位移突变的岩体稳定的数值模拟分析
    6.1 强度折减法
    6.2 变载荷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概况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地应力
        1.2.2 关于稳定性评价
        1.2.3 关于支护工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础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地应力及地震
        2.6.1 地应力
        2.6.2 地震
3 洞室群围岩岩体结构
    3.1 结构面的类型和调查方法
        3.1.1 结构面的类型
        3.1.2 调查方法
    3.2 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
    3.3 层内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
        3.3.1 层内错动带的定名标准及工程类型
        3.3.2 层内错动带的整体发育特征
        3.3.3 层内错动带的几何参数统计
        3.3.4 层内错动带延拓的基本原则
        3.3.5 层内错动带的发育规律
        3.3.6 小结
    3.4 基体结构面研究
        3.4.1 产状研究
        3.4.2 全迹长研究
        3.4.3 间距研究
        3.4.4 连通率研究
    3.5 围岩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段
    3.6 小结
4 坝区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拟合
    4.1 计算模型
        4.1.1 计算软件简介
        4.1.2 计算范围
        4.1.3 计算模型
        4.1.4 边界条件
        4.1.5 参数选取
    4.2 计算及模拟结果分析
        4.2.1 拟合计算
        4.2.2 结果检验
        4.2.3 小结
    4.3 结论与讨论
5 洞室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
        5.1.1 计算模型
        5.1.2 模拟结果
        5.1.3 左岸小结
    5.2 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
        5.2.1 计算模型
        5.2.2 模拟结果
        5.2.3 右岸小结
    5.3 总结
6 不稳定围岩支护建议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乌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温岭长屿硐天观夕硐采石硐群稳定性风险分析[D]. 曾凡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2]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李景龙. 山东大学, 2008(05)
  • [3]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研究[D]. 许春晓. 河海大学, 2007(05)
  • [4]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黄土地区电力线路定位中的应用初探[J]. 任治军,任亚群,葛海明. 工程勘察, 2006(S1)
  • [5]黄土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 孙辉. 重庆大学, 2005(08)
  • [6]岩体破坏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及应用[D]. 许传华. 河海大学, 2004(01)
  • [7]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 李攀峰. 成都理工学院, 2001(01)
  • [8]神经网络法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中的应用[J]. 霍润科,刘汉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1998(02)
  • [9]灰色聚类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中的应用[J]. 刘康和. 勘察科学技术, 1993(02)
  • [10]预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模糊数学方法探讨[A]. 陆兆溱,王京,李振明. 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 1992

标签:;  ;  ;  ;  ;  

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吴江东风水电站围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