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组氨酸形成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络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焓

与组氨酸形成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络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焓

一、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与组氨酸配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宁[1](2018)在《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低分子量烯烃末端功能化聚异丁烯(Mn~500-5000 gmol-1)是制备润滑油和燃料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或分散剂)的一种预聚物。高活性聚异丁烯(HR PIB含有很高的exo-烯烃末端基团(>60%,75%以上更佳),主要用来制备聚异丁烯基琥珀酰亚胺无灰分散剂。近年来,HR PIB的合成引起科研界的广泛关注。目前,HR PIB的合成一般在有机烃类或含氯代烷烃的溶剂中进行。这些有机溶剂易挥发,毒性大,易污染环境。离子液体具有许多不同于分子溶剂的独特性质,在有机合成、催化和大分子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绿色溶剂”。本论文以离子液体作为溶剂,研究了异丁烯(IB)的正离子聚合反应,通过聚合反应动力学、聚合物末端结构分析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正离子聚合特性与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聚合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GGA/PW91/DNP3.5的计算水平下,模拟研究了 8种不同阴离子的咪唑盐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以[AlCl4]-类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作为基本参考点,初步筛选适合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离子液体;根据小分子化合物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提出异丁烯在离子液体溶剂中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阴离子种类是影响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筛选出的异丁烯聚合的潜在离子液体溶剂为[PF6]-、[BF4]-和[Tf2N]-类离子液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即异丁烯通过与阴、阳离子弱相互作用而填充在由阴离子小角度重排所形成的较大的离子液体内部孔隙中;由于受离子液体纳米网络结构中自由体积大小以及异丁烯体积的限制,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有限。2、在分子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已筛选出的1-丁基-3-甲基咪唑盐离子液体作为溶剂,采用2,4,4-三甲基-2-氯戊烷(TMPCl)/四氯化钛(TiCl4)为引发体系,在-10℃,研究了异丁烯在[Bmim][PF6]、[Bmim][BF4]和[Bmim][Tf2N]等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规律,最终确定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为最佳离子液体。对比了传统溶剂中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的特征,重点考察了异丁烯在[Bmim][PF6]中的正离子聚合反应规律。对聚合产物进行了 1H NMR、13C NMR和GPC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H2C12中的聚合特征不同,异丁烯在[Bmim][PF6]离子液体中主要生成exo-烯烃端基(含量80%左右)的低分子量聚异丁烯,即HR PIB;而在传统溶剂中生成的聚异丁烯的末端结构多为endo-、三取代和四取代烯烃。聚合反应为非均相聚合,搅拌条件对聚合的影响很大;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聚合产物的GPC谱图呈双峰分布,表明存在两种引发反应体系,即TMPCl/TiCl4和H20/TiCl4两类引发体系。3、系统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下异丁烯在[Bmn][PF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规律。考察了主引发剂浓度、引发剂与共引发剂的浓度比值、反应时间及引发体系的种类(包括TiCl4、BCl3和乙基倍半铝Al2Et3Cl3)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HR PIB的聚合条件。通过DFT方法结合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在GGA/VWN-BP/DNP4.4计算水平下,计算了离子液体极性以及阴离子/阳离子结构对引发体系、增长碳正离子和聚合产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mim][PF6]中,以H20/TiCl4为引发体系,聚异丁烯的exo-烯烃端基含量达到了 80%,聚合过程温和;分子模拟发现阴离子不仅可以协同Lewis酸活化引发剂离解为离子对,还能降低增长活性中心的正离子性使其稳定。4、采用DFT理论研究了溶剂极性和[Bmim][PF6]结构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和共引发剂的稳定性、增长碳正离子的异构化以及聚合产物选择性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是造成异丁烯在CH2C12和[Bmim][PF6]中聚合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离子液体的纳米网络结构能为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提供微反应场所,聚合反应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离子液体颗粒和异丁烯液滴表面,[PF6]-阴离子在调控正离子聚合反应中占据主要地位;增长碳正离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离子液体抑制了各种异构化反应的发生;与各种聚合物端基结构相比,exo-烯烃结构在[Bmim][PF6]中具有更低的溶解性,这使其免受[Bmim][PF6]的污染。通过与引发剂、共引发剂、增长碳正离子、聚合链正离子和聚合产物发生不同程度的静电相互作用,[PF6]-阴离子可以调控正离子聚合中的基元反应。

杨奇,陈三平,谢钢,刘向荣,刘明艳,朱之轮,贾青生,高胜利[2](2014)在《RD496微热量计的研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热导式微热量计的建立和发展,着重介绍了RD496微热量计的研制历程.归纳并介绍了RD496微热量计在化学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物质晶型转化温度和转化热、溶解热和混合热、生成反应焓的测定,化学反应热动力学、稀释结晶动力学的研究,比热容和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材料原位生长的量热研究和材料的微量吸附量热研究等;另外,对于其在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生物化学及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叙述.

王晓玲[3](2010)在《5-硝基间苯二甲酸稀土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文中指出基于电子结构的规律性,稀土配合物的结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相应的规律性;稀土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同样呈现了规律性的变化。进行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研究,通过其与结构的有效关联,是实现该类配合物定向调控和制备的基础。本文选择5-硝基间苯二甲酸作为有机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作用,系统地探索了稀土配合物晶体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的规律性及其关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5-硝基间苯二甲酸为配体,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系列稀土配合物(1)-(15)。通过单晶衍射、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对其结构、配位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构分析表明,15个配合物中,配合物[RE4(5-NO2-bdc)6(H2O)10]·7H2O (RE=La, Ce)为同构化合物;配合物[RE3(5-NO2bdc)4(5-NO2-Hbdc)(H2O)7]·nH2O(RE=Pr,Nd,Sm,Eu)为同构化合物;配合物[RE2(5-NO2-bdc)3(H2O)5]·5H20 (RE=Gd,Tb)为同构化合物;配合物[RE2(5-NO2-Hbdc)2(5-NO2bdc)2(H2O)8]·4H2O(RE=Dy,Ho,Y)为同构化合物;配合物[RE2(5-NO2-bdc)4(H2O)6][RE2(5-NO2-bdc)2(H2O)8]·nH2O(RE=Er,Tm,Yb,Lu)为同构化合物,显示“五分组”效应。(2)用微量热法测量了稀土硝酸盐的溶解焓,5-硝基间苯二甲酸与稀土离子的液相反应焓变;针对反应过程设计了合理的热化学循环,并根据热化学循环计算了系列配合物固相生成反应焓变及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以配合物液相、固相反应焓变与镧系元素原子系数作图,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与镧系元素原子系数作图,呈现“五分组”效应。分组结果与上述配合物晶体结构的分组现象相一致。钇配合物属第四组,与镝配合物和钬配合物同组。(3)通过全自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得稀土配合物在78~380 K温区的低温摩尔热容,对热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归纳。从每种配合物的热容曲线可知,它们在78~380 K温区没有任何熔解、分解、缔合等热异常现象发生,配合物在此温区内稳定。将配合物的低温热容数据对折合温度进行拟合,得到了各配合物摩尔热容对温度的多项式方程。利用此多项式方程进行数值积分,得到了配合物每隔5 K的舒平热容值和各种热力学函数值。以298.15 K温度下的热容、300 K时的两种热力学函数(HT-H298.15 K)和(ST-S298.15 K)对镧系元素原子序数作图,均呈现“五分组”效应。分组结果与上述配合物晶体结构的分组现象相一致。钇配合物属第四组,与镝配合物和钬配合物同组。

陈小兰[4](2009)在《几种含氮螯合剂及其配合物的量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热法是研究物质和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由于量热研究的非广泛性,许多重要物质的热力学数据还是空白,对开展相关的研究造成不便。本文对几种含氮螯合剂及其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行量热学研究,所得结果填补了这些物质热力学数据的空白。用燃烧量热的方法测定了298.15K时,固态螯合剂N-苯甲酰-N-苯基羟胺(BPHA)、BZOM(BZOM)、SHDM(SHDM)、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以及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BP)的燃烧热,进而得到其标准生成焓。其值分别为(-100.46±0.98) kJ·mol-1、(-126.11±5.60) kJ·mol-1、(-396.75±5.54)kJ·mol-1、(-291.37±2.92) kJ·mol-1 and (-10.97±3.46) kJ·mol-1。参照文献方法合成了BZOM、BPHA以及HPMBP三种螯合剂分别与Zn2+、Cu2+形成的六种金属螯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组成。设计了合适的热化学循环,用微热量计C80测定了上述金属螯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其值分别为:ΔfHm?[Zn(BPA)2,s)]=-213.05±0.98kJ·mol-1ΔfHm?[Cu(BPA)2,s)]=104.47±0.98 kJ·mol-1ΔfHm?[Zn(BZOM)2,s)]=-207.76±12.48 kJ·mol-1ΔfHm?[Cu(BZOM)2,s)]=-135.48±12.48 kJ·mol-1ΔfHm?[Zn(PMBP)2,s)]=-14.60±5.28 kJ·mol-1ΔfHm?[Cu(PMBP)2,s)]=93.28±5.29 kJ·mol-1。

田源,金振兴,张庆国[5](2009)在《氨基酸离子液体BMIGlu的燃烧焓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离子交换法,由BMIC(氯化—1—甲基—3—丁基咪唑)出发,首先合成了碱性离子液体中间体BMIOH,然后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除水得到了新型的氨基酸离子液体BMIGlu(谷氨酸基—1甲基—3—丁基咪唑盐),并使用HWR一15型恒温微机热量计测定了这种离子液体的恒容燃烧能△CE,进而得到了BMIGlu离子液体的标准摩尔燃烧△CHmθ焓,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其标准摩尔生成焓△fHmθ=-1891,71 kJ·mol-1。估算方法简便易行,可以得到难以测得的热化学数据,并可用于其它离子液体的热化学研究中。

尹少宏[6](2009)在《手性螯合萃取剂的合成及萃取拆分消旋氨基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合成两类新型手性螯合萃取剂,一类为新型手性双酰胺类萃取剂:2,6-吡啶二甲酰基-L-苯丙氨酸甲酯(PhePyDA)、2,6-吡啶二甲酰基-L-亮氨酸甲酯(LeuPyDA),研究了它们对Ln (Ⅲ)以及Cu (Ⅱ)离子的萃取性能;另一类为新型手性不对称仲胺类萃取剂:N-(2-吡啶甲基)-L-苯丙氨酸甲酯(PyMPhe)、N-(2-吡啶甲基)-L-亮氨酸甲酯(PyMLeu),研究了它们对Cu (Ⅱ)离子的萃取性能及对消旋苯丙氨酸的初步拆分。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纯度以及手性纯度等进行了表征。主要内容如下:1、以2,6-吡啶二甲酸、L-氨基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PhePyDA和LeuPyDA,结果显示:PhePyDA为白色固体,产率80%,熔点130-131℃,[α]D13.5 -96.0°(ethanol, c=1),纯度99%以上,e.e.%为99%以上;LeuPyDA为白色固体,产率75%,熔点141-142℃,[α]D13.5 -17.0°(ethanol, c=1),纯度99%以上,e.e.%为99%以上。2、培养了萃取剂PhePyDA的单晶,该手性化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9.155(8) nm,b=9.932(9) nm,c=27.83(2) nm,α=90.00°,β=90.00°,γ=90.00°,V=2530(4) nm3,Z=4,F(000)=1032,Dx=1.282 g·cm-3,Mr=489.53,μ=0.091 mm-1,最终因子R[I>2σ(I)]:R1=0.0497,wR2=0.1593。3、利用醛的还原胺化法,以2-吡啶甲醛与L-氨基酸甲酯为原料,Pd/C催化氢化制备PyMPhe和PyMLeu, PyMPhe为深黄色液体,产率77%,[α]D14 -13.6°(chloroform, c=1),纯度96%以上;PyMLeu为橙红色液体,产率76.5%,[α]D14 -25.1°(chloroform, c=1),纯度97%以上。4、考察了PhePyDA和LeuPyDA对Ln (Ⅲ)及Cu (Ⅱ)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发现萃取率都很低或者几乎不萃,在加入一定量盐析剂的条件下,萃取率的提高也不明显。我们通过分析萃取剂PhePyDA的空间结构,解释了其低萃取性能的原因。5、考察了PyMPhe和PyMLeu对Cu(Ac)2的萃取性能,研究了稀释剂、体系酸度、萃取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结论如下:(1)在稀释剂氯仿中的萃取分配比都最大,且其萃取率都远大于其它稀释剂,说明胺类萃取剂的萃取能力受稀释剂的影响较大。(2)固定缓冲溶液浓度的条件下,水相不同pH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比较复杂,具体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萃取分配比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相配合物组成为Cu(Ac)2·PyMLeu和Cu(Ac)2·PyMPhe,反应机理如下: Cu2++2Ac-+PyMLeu=Cu(Ac)2·PyMLeu Cu2++2Ac-+PyMPhe=Cu(Ac)2·PyMPhe(4)萃取分配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说明萃取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对反应不利。计算出萃取反应的热力学焓数值为ΔrHmθ=-51.025 kJ·mol-1。(5)在萃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萃取剂的萃取能力为PyMPhe>PyMLeu,说明萃取剂的结构对萃取性能的影响较大。6、研究了氯仿体系中萃取剂PyMLeu和PyMPhe对CuCl2的萃取性能及机理。结论如下:(1)随NaCl浓度增加萃取分配比D急剧增大,且比在同浓度的纯CuCl2体系下的分配比高得多。当NaCl浓度在2 mol·dm-3时,萃取率达95%以上,满足萃取剂对金属离子具有高亲和力,使金属离子与萃取剂牢固结合,不进入水相的要求。(2)萃取剂PyMPhe对Cu (Ⅱ)的萃取分配比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相配合物组成为CuCl2·PyMPhe,反应机理如下: Cu2++2Cl-+PyMPhe=CuCl2·PyMPhe(3)分析萃取剂PyMPhe负载金属离子前后的有机相红外光谱,得出萃合物的组成为[Cu(PyMPhe)(H2O)2]Cl2。7、萃余水相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显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检测氨基酸无法排除Cu (Ⅱ)的干扰,茚三酮显色法在运用恰当的实验空白的情况下可以很好的消除萃取体系中各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被认为是该课题测定萃余水相中氨基酸含量的较理想的方法。8、采用PyMLeu和PyMPhe与Cu (Ⅱ)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作萃取拆分剂,对它们萃取拆分D/L-苯丙氨酸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类萃取剂具有较好的萃取拆分性能,结论如下:(1)Cu (Ⅱ)浓度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较大,萃取分配比D随Cu (Ⅱ)浓度增加而增大,但Cu (Ⅱ)度过大会超出有机相的负载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控制Cu (Ⅱ)的加入量提高对苯丙氨酸的萃取效率。(2)手性萃取剂对L-苯丙氨酸的萃取能力要高于D-苯丙氨酸,萃取剂PyMPhe的萃取能力要好于PyMLeu,且萃取分配比大于1,萃取能力远大于当前的文献报道,这对以后深入研究手性溶剂萃取拆分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薛伟锋[7](2009)在《环境友好材料:氨基酸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子液体(英文为ionic liquid,简写为IL)是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又称室温熔融盐。离子液体以其良好的导电性、宽的电化学窗口、可以忽略的蒸汽压、可调节的酸碱性以及对有机物、无机物和高聚物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己经或正在电化学、有机合成、催化、分离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因其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传统有机溶剂的理想替代品,开展离子液体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要,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由于绿色化学能从源头上清除污染,离子液体也是环境化学关心的前沿研究课题。但是,作为一类新型材料,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数据非常缺乏,而这些数据对离子液体研究、开发、工艺设计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作了如下研究工作:氨基酸离子液体(AAIL)具有较强形成氢键能力,能够溶解DNA、纤维素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手性溶剂和新型功能材料,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工业中将会有广泛的用途。由于AAIL能够被生物降解,是新一代对环境更加友好和更加绿色的离子液体。本文根据Fukumoto等人的方法通过中间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C4mim][Cl])合成了AAIL:1-丁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C4mim][Gly])和1-丁基-3-甲基咪唑丙氨酸盐([C4mim][Ala]);通过中间体溴化-1-乙基-3-甲基咪唑合成AAIL:1-乙基-3-甲基咪唑丙氨酸盐([C2mim][Ala])。在(298.15±0.01)K条件下,用恒温环境溶解反应量热计测定了不同含水量的[C4mim][Gly]和[C4mim][Ala]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下的摩尔溶解焓ΔsolHm(wc)。根据Archer理论,确定了不同含水量的[C4mim][Gly]和[C4mim][Ala]的标准摩尔溶解焓ΔsolH0m(wc)。AAIL和水易形成氢键,用通常的方法很难把AAIL中的杂质水除去,微量水的存在对AAIL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为了排除微量水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外推法。即以ΔsolH0m(wc)对水含量做图得到很好的直线,其截距就是不含水的离子液体的标准摩尔溶解焓ΔsolH0m。对于纯离子液体[C4mim][Gly]ΔsolH0m=(-46.02±0.19)kJ·mol-1 ,对于纯离子液体[C4mim][Ala]ΔsolH0m=(-61.42±0.08)kJ·mol-1。根据Glasser晶格能理论,分别估算了这两种AAIL阴离子的水化热。在同样的(298.15±0.01)K温度条件下用精密氧弹热量计测定了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C4mim][Gly])的燃烧热,计算出它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0m和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0m,进而计算出[Gly]-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0m。在(298.15±0.01)K下,利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生产的RD496-Ⅲ型热导式热量计测定了一系列不同浓度[C4mim][Gly]和[C2mim][Ala]水溶液从浓度mi稀释到mf的摩尔稀释焓ΔDHm(mi→mf);用扩展的Debye-Hückel方程和Pitzer方程两种方法分别得到的相对表观摩尔焓φL,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很好一致,同时还得到了Pitzer方程的焓参数;根据相对表观摩尔焓估算的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C4mim][Gly]溶解热与实验值很接近。

王小燕[8](2008)在《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化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化学性质研究通过稀土氯化物和均苯四甲酸反应合成了14种稀土均苯四甲酸的固态配合物,进行了光谱和结构表征,研究了它们的热化学性质;并对稀土与过渡金属配合物单晶制备及结构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稀土元素的配位规律。用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了14种配合物的化学组成,其通式为RE(Hbtec)·nH2O(RE=La-Nd、Tb-Lu,n=3;RE=Sm-Gd,n=2;Hbtec=C10H3O83-)。配合物红外光谱表明均苯四甲酸的羧基只是部分的以脱质子的形式与RE3+配位,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Gd(Hbtec)·2H2O和Tb(Hbtec)·3H2O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采用TG-DTG方法对这些配合物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分解机理表现为先失水,进而失去配体;部分配合物Er(Hbtec)·3H2O、Tm(Hbtec)·3H2O、Yb(Hbtec)·3H2O和Lu(Hbtec)·3H2O的配位水和配体同步失去,最终的分解产物都为稀土氧化物。采用RBC-Ⅱ型精密转动弹热量计测定了配合物在298.15K下的恒容燃烧能△cU,计算了它们的标准摩尔燃烧焓△cHmθ和标准摩尔生成焓△fHmθ,结果分别为:单位:kJ·mol-1△U:-3609.67±0.84(La);-3314.90±1.03(Ce);-3901.00±1.17(Pr);-3548.99±0.99(Nd);-3409.43±0.77(Sm);-3930.45±0.66(Eu);-3504.61±0.84(Gd);-3885.69±0.95(Tb);-3942.97±0.96(Dy);-3794.10±1.28(Ho);-4041.62±0.66(Er);-3995.30±0.85(Tm);-3457.64±0.84(Yb);-3441.56±0.99(Lu)△cHmθ:-3603.47±0.84(La);-3309.32±1.03(Ce);-3894.05±1.17(Pr);-3542.79±0.99(Nd);-3403.23±0.77(Sm);-3924.25±0.66(Eu);-3498.41±0.84(Gd);-3879.49±0.95(Tb);-3936.77±0.96(Dy);-3787.90±1.28(Ho);-4035.42±0.66(Er);-3989.10±0.85(Tm);-3451.44±0.84(Yb);-3435.36±0.99(Lu)△fHmθ:-2513.67±22.24(La);-3002.42±22.25(Ce);-2232.24±22.28(Pr);-2582.00±22.28(Nd);-2445.68±19.27(Sm);-1842.51±19.35(Eu);-2346.95±19.21(Gd);-2274.45±22.43(Tb);-2216.27±22.36(Dy);-2375.09±22.62(Ho);-2135.97±22.45(Er);-2176.89±22.40(Tm);-2677.15±22.42(Yb);-2724.48±22.56(Lu)以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和标准摩尔生成焓与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作图,显示出了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以此估算得到了未研究配合物Pm(Hbtec)·3H2O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及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3150 kJ·mol-1和-2910 kJ·mol-1。通过Er及Co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两种配合物的结构。其中,Er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a=6.052(3)(?),b=9.328(4)(?),c=13.136(6)(?),α=100.282(7)°,β=98.652(7)°,γ=95.917(8)°,V=714.9(6)(?)3,Dc=2.134g/m3,Z=2,R1=0.0596,wR2=0.1457。配位多面体为三角十二面体,Er3+的配位数为8;Co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a=20.082(4)(?),b=11.330(2)(?),c=13.136(6)(?),α=11.330(2)°,β=95.495(4)°,γ=90°,V=3536.3(12)(?)3,Dc=1.578g/m3,Z=4,R1=0.0541,wR2=0.1499,配位多面体为稍微扭曲的八面体结构。并对两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作了详细分析与比较。

杨未[9](2008)在《氨基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酶等的基本结构单元,金属氨基酸配合物参与人体内的各种代谢及生理生化过程,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研究氨基酸金属配合物的配位机理,对于深入了解金属离子的生物效应及复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以L-甘氨酸、L-丙氨酸、L-苏氨酸与锌的配合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配合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讨论了氨基酸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位机理。用电导法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氨基酸锌配位体系的影响,确定了等电点条件下三种氨基酸锌配合物的配位比均为2∶1(氨基酸∶金属)。探讨了pH值、共存阴离子对氨基酸锌配位体系的影响,总结了氨基酸锌配合物的配位规律和反应机理。此外,还对此三种氨基酸与金属铜(Ⅱ)、铁(Ⅲ)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等电点条件下,氨基酸以羧基氧原子与Zn2+进行配位反应,其中L-甘氨酸、L-丙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氧原子以单齿配位方式与Zn2+配位,而L-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氧原子以双齿配位方式参与配位,形成正四面体的氨基酸锌配合物。(2)氨基酸及锌离子在不同的pH值下以不同的离子状态存在。当pH1.0时,氨基酸分子中的-NH3+、-COOH基团均不含孤对电子,不能与Zn2+进行配位。当pH 13.0的碱性条件下,氨基酸以R-CH2-CH(NH2)-COO-状态存在,此时分子中的-NH2、-COO-基团均能向Zn2+提供孤对电子,从而形成五元螯合环配合物。(3)反应体系中有不同阴离子(SO42-、NO3-)共存时,SO42-、NO3-均可作为单齿配体参与氨基酸与锌的配位反应,形成混配配合物。(4)在等电点条件下,氨基酸以羧基氧原子与金属铜(Ⅱ)、铁(Ⅲ)进行配位。其中氨基酸铜(Ⅱ)配合物中三种氨基酸的羧基均以单齿形式参与配位,构成dsp2的杂化,形成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氨基酸铜(Ⅱ)配合物;甘氨酸铁(Ⅲ)、丙氨酸铁(Ⅲ)配合物中的羧基以单齿形式,苏氨酸铁(Ⅲ)配合物中的羧基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采取sp3杂化,形成四配位的正四面体的氨基酸铁(Ⅲ)配合物。(5)三种氨基酸金属配合物中,氨基酸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最大,其M-O键最牢固,M-O伸缩振动峰频率低。

帅琪[10](2008)在《从单金属到混金属碱土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文中认为诸多领域如催化、材料、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使新型碱土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备受关注。就芳香羧酸配体而言,多数为单一碱土金属配合物,含碱土金属的双金属配合物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部分为碱土-过渡体系,三金属配合物更是鲜有报道。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从单金属到混金属的新型碱土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表征,并初步进行了一些热化学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合成了5-羟基间苯二甲酸、5-硝基间苯二甲酸、2-羧基吡嗪酸的七个碱土金属配合物。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ca(Ⅱ)配位数为8;配合物2和4中Sr(Ⅱ)配位数为9;配合物3、5、6和7中Ba(Ⅱ)配位数分别为9、9、9和10。显然,随金属半径增大,碱土金属的配位数有增大趋势;杂环羧酸配体中杂原子能和相邻羧基上的氧原子螯合一种类型的金属,羧基上的未配位的氧原子可与其它种类的金属键合,这为构筑混金属配合物提供可能。2)选择配位能力、刚性与空间位阻较适宜且配位点较多的吡啶2,6-二甲酸为配体,引入了鲍林电负性比较接近、配位数较大的稀土金属离子,构筑了系列碱土-稀土双金属配合物8~14。研究表明:pH效应对该类配合物的晶体生长影响较大。3)以水热合成定向构筑了一系列碱土(Ae)-稀土(Ln)-碱(A)和碱土(Ae)-稀土(Ln)-碱土(Ae)三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15~21。研究表明:在较大pH值的合成条件下,不同金属氢氧化物中金属也可参与配位;吡啶-2,6-二甲酸配体可通过三种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连三种不同的金属离子。4)部分热化学研究数据丰富了此类碱土金属配合物的物理化学。

二、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与组氨酸配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与组氨酸配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论文提纲范文)

(1)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
        1.1.1 离子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1.1.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1.3 离子液体的分子模拟
    1.2 聚异丁烯概述
    1.3 异丁烯的正离子聚合
        1.3.1 常规正离子聚合
        1.3.2 活性/可控正离子聚合
    1.4 高活性聚异丁烯(HR PIB)的合成
        1.4.1 商业化HR PIB的合成
        1.4.2 基于活性/可控正离子聚合的HR PIB合成
        1.4.3 基于常规正离子聚合的HR PIB合成
        1.4.4 基于弱配位反离子的正离子聚合
    1.5 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分子模拟筛选适合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离子液体
    2.1 引言
    2.2 模拟部分
        2.2.1 分子簇的选择
        2.2.2 计算方法
        2.2.3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独的异丁烯、阴离子和阳离子
        2.3.2 离子液体内部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2.3.3 离子液体与异丁烯的相互作用
        2.3.4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
        2.3.5 异丁烯与各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PC/TiCl_4引发体系的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与模拟
        3.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3.2.2 2-氯-2,4,4-三甲基戊烷引发剂的合成
        3.2.3 聚合方法
        3.2.4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结构测试
        3.2.5 聚合物的热物性测试
        3.2.6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的筛选
        3.3.2 聚合反应条件的初步筛选
        3.3.3 异丁烯在CH_2Cl_2和[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3.4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聚合的影响因素
        3.3.5 搅拌条件下异丁烯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3.3.6 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中可能的聚合机理
        3.3.7 聚合产物的形貌及其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H_2O/TiCl_4为引发体系的HR PIB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与模拟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聚合过程
        4.2.3 结构与热物性测试
        4.2.4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异丁烯在[Bmim] [PF_6]离子液体中的正离子聚合
        4.3.2 异丁烯在[Bmim] [PF_6]中的可能正离子聚合机理
        4.3.3 正离子聚合影响因素
        4.3.4 DFT法研究异丁烯在[Bmim][PF_6]中的正离子聚合
        4.3.5 异丁烯在[Bmim][PF_6]中的正离子聚合机理
        4.3.6 HR PIB产物的形貌及其热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FT法研究[Bmim][PF_6]离子液体对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的调控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液体中的H_2O
        5.3.2 共引发剂
        5.3.3 增长碳正离子的异构化
        5.3.4 聚合产物
        5.3.5 异丁烯在[Bmim][PF_6]离子液体中的聚合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3)5-硝基间苯二甲酸稀土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简单脂肪酸配位聚合物
        1.1.2 胺基羧酸配位聚合物
        1.1.3 芳香族羧酸配位聚合物
    1.2 镧系化合物性质规律性
    1.3 立题思路和研究方案
        1.3.1 立题思路
        1.3.2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RE(NO)_3·nH_2O的制备
        2.1.3 配合物的制备
        2.1.4 配合物晶体结构的测试
    2.2 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2.2.1 配合物(1)(2)的结构分析
        2.2.2 配合物(3)(4)(5)(6)的结构分析
        2.2.3 配合物(7)(8)的结构分析
        2.2.4 配合物(9)(10)(15)的结构分析
        2.2.5 配合物(11)(12)(13)(14)的结构分析
        2.2.6 配合物的组成及配体的配位模式
    2.3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配合物标准生成焓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及实验条件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结果
        3.2.1 水合稀土硝酸盐溶解焓的测定及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3.2.2 配合物液相生成反应焓变的测定
        3.2.3 配合物固相生成反应焓变的计算
        3.2.4 配合物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3.2.5 配合物液相生成反应热动力学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液相、固相生成反应焓变与镧系原子序数的关系
        3.3.2 配合物标准生成焓与镧系原子序数的关系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配合物的低温热容、热力学函数和热稳定性
    4.1 高精度绝热量热法
        4.1.1 热容
        4.1.2 绝热量热原理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实验仪器
        4.2.2 绝热量热计简介
        4.2.3 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的标定
        4.2.4 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的实验情况
        4.2.5 配合物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的低温热容
        4.3.2 配合物的热力学函数
        4.3.3 热容及热力学函数的规律性
        4.3.4 配合物的粉末衍射
        4.3.5 配合物的TG-DSC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和结论
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待发表文章
致谢

(4)几种含氮螯合剂及其配合物的量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量热学概述
        1.1.1 研究范畴
        1.1.2 发展与现状
        1.1.3 量热技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4. 量热装置
    1.2 螯合剂的性质与应用
        1.2.1 螯合剂的性质
        1.2.2 螯合剂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量计的标定及测量方法
    2.1 燃烧热测量
        2.1.1 测量装置和实验程序
        2.1.2 热量计能当量测定与计算
        2.1.3 螯合剂的恒容燃烧热测定
        2.1.4 恒压燃烧热及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2.2 恒温微量热量计C80
        2.2.1 微量热量计C80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应用
        2.2.2 微量热量计C80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2.3 微量热量计C80的实验参数与运行
        2.2.4 C80实验运行参数
        2.2.5 微量热量计的检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种含氮螯合剂的燃烧热及标准生成焓
    3.1 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BPHA燃烧热的测定
        3.3.2 BZOM燃烧热的测定
        3.3.3 SHDM燃烧热的测定
        3.3.4 NHPI燃烧热的测定
        3.3.5 HPMBP燃烧热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种螯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4.1 试剂与仪器
    4.2 螯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4.3 配合物ZN(BPA)_2的标准生成焓
        4.3.1 BPHA的溶解焓
        4.3.2 醋酸锌的溶解焓
        4.3.3 冰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3.4 Zn(BPA)_2的溶解焓
        4.3.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3.6 Zn(BPA)_2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4.4 配合物Cu(BPA)_2的标准生成焓
        4.4.1 BPHA的溶解焓
        4.4.2 醋酸铜的溶解焓
        4.4.3 冰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4.4 Cu(BPA)_2的溶解焓
        4.4.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4.6 Cu(BPA)_2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4.5 配合物ZNL_2的标准生成焓
        4.5.1 BZOM的溶解焓
        4.5.2 醋酸锌的溶解焓
        4.5.3 冰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5.4 ZnL_2的测定
        4.5.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5.6 ZnL_2标准生成焓的估算
    4.6 配合物CUL_2的标准生成焓
        4.6.1 BZOM的溶解焓
        4.6.2 醋酸铜的溶解焓
        4.6.3 冰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6.4 CuL_2的测定
        4.6.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6.6 CuL_2标准生成焓的估算
    4.7 配合物ZN(PMBP)_2的标准生成焓
        4.7.1 HPMBP的溶解焓
        4.7.2 醋酸锌的溶解焓
        4.7.3 冰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7.4 Zn(PMBP)_2的测定
        4.7.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7.6 Zn(PMBP)_2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4.8 配合物CU(PMBP)_2的标准生成焓
        4.8.1 HPMBP的溶解焓
        4.8.2 醋酸铜的溶解焓
        4.8.3 醋酸水溶液的溶解焓
        4.8.4 Cu(PMBP)_2的测定
        4.8.5 配位反应的反应焓的计算
        4.8.6 Cu(PMBP)_2标准生成焓的计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手性螯合萃取剂的合成及萃取拆分消旋氨基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手性化合物国内外拆分研究进展
        1.2.1 手性化合物拆分研究概述
        1.2.2 手性化合物拆分研究进展
        1.2.3 氨基酸萃取拆分研究进展
    1.3 研究工作的提出及目的
第二章 手性螯合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新型手性双酰胺的合成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2.3 2,6-吡啶二甲酰氯的合成
        2.2.4 新型手性双酰胺的合成
        2.2.5 产品谱图解析
        2.2.6 产物的物理性质和表征
    2.3 2,6-吡啶二甲酰基-L-苯丙氨酸甲酯的单晶结构
        2.3.1 实验部分
        2.3.2 手性萃取剂2,6-吡啶二甲酰基-L-苯丙氨酸甲酯的结构
    2.4 新型手性不对称仲胺的合成
        2.4.1 试剂与仪器
        2.4.2 分析测试方法
        2.4.3 氨基酸酯的合成
        2.4.4 新型手性不对称仲胺的合成
        2.4.5 产品谱图解析
        2.4.6 产物的物理性质和表征
    2.5 结论
第三章 手性螯合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铜(Ⅱ)离子的检测方法
        3.2.3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中金属离子含量
        3.2.4 萃取操作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型手性双酰胺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
        3.3.2 新型手性不对称仲胺对醋酸铜的萃取性能研究
        3.3.3 新型手性不对称仲胺对氯化铜的萃取性能研究
第四章 手性螯合萃取剂萃取拆分消旋氨基酸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萃余水相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氨基酸含量
        4.2.3 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检测水相氨基酸含量
        4.2.4 茚三酮显色法测定水相氨基酸含量
    4.3 手性螯合萃取剂萃取拆分消旋苯丙氨酸的初步研究
        4.3.1 实验准备
        4.3.2 萃取操作步骤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结论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手性螯合萃取剂的部分表征谱图
    B.1 新型手性酰胺类萃取剂的元素分析
    B.2 各手性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B.3 新型手性双酰胺的对映体过量值测定
    B.4 各手性化合物的圆二色谱图
附录C 单晶数据的CIF 文件

(7)环境友好材料:氨基酸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离子液体
        1.1.1 离子液体简介
        1.1.2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1.3 离子液体的组成、分类及特性
        1.1.4 离子液体的合成
        1.1.5 绿色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发展
        1.1.6 离子液体在各个领域中的绿色应用
    1.2 室温离子液体的Glasser 理论
        1.2.1 离子液体晶格能的计算
        1.2.2 离子液体的标准熵计算
    1.3 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2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C_4mim][Gly]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溶解热)
        2.1.1 实验药品、仪器及装置
        2.1.2 1-丁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C_4mim][Gly]) 的合成
        2.1.3 [C_4mim][Gly]的溶解热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包含不同水含量的离子液体[C_4mim][Gly]的摩尔溶解热
        2.2.2 纯离子液体的标准摩尔溶解热Δ_(sol)H_m~0
        2.2.3 离子水化热的计算
    2.3 实验部分(燃烧热)
        2.3.1 化学药品及仪器设备
        2.3.2 热量计能当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离子液体的恒容燃烧能
        2.4.2 离子液体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2.4.3 [Gly]~-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2.5 实验部分(稀释热)
        2.5.1 实验药品、仪器及装置
        2.5.2 热量计的标定
    2.6 结果和讨论
        2.6.1 [C_4mim][Gly]水溶液的稀释热
        2.6.2 根据扩展的Debye-Hückel 方程得到的相对表观摩尔焓~φL
        2.6.3 根据扩展的Pitzer 方程得到的相对表观摩尔焓~φL
        2.6.4 离子液体[C_4mim][Gly]溶解焓的估算
第3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C_4mim][Ala]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仪器及装置
        3.1.2 1-丁基-3-甲基咪唑丙氨酸盐([C_4mim][Ala]) 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包含不同水含量的离子液体[C_4mim][Ala]的摩尔溶解热
        3.2.2 纯离子液体的标准摩尔溶解热Δ_(sol_H_m~0
        3.2.3 离子水化热的计算
第4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C_2mim][Ala]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仪器及装置
        4.1.2 1-乙基-3-甲基咪唑丙氨酸盐([C_2mim][Ala])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_2mim][Ala]水溶液的稀释热
        4.2.2 根据扩展的Debye-Hückel 方程得到的相对表观摩尔焓~φL
        4.2.3 根据扩展的Pitzer 方程得到的相对表观摩尔焓~φL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稀土均苯四甲酸类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引言
    1.1 配体和配合物的种类
        1.1.1 芳香羧酸类配体
        1.1.2 芳香羧酸类配合物
        1.1.3 稀土均苯四甲酸类配合物
    1.2 稀土芳香羧酸类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粉末制备方法
        1.2.1.1 直接合成法
        1.2.1.2 取代反应沉淀法
        1.2.1.3 分步合成法
        1.2.2 单晶制备方法
        1.2.2.1 溶剂蒸发法
        1.2.2.2 溶剂扩散法
        1.2.2.3 蒸汽扩散法
        1.2.2.4 水热合成法(溶剂热合成法)
        1.2.2.5 凝胶法
    1.3 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3.1 羧基与稀土离子的配位方式
        1.3.2 均苯四甲酸与不同稀土离子的配位模式
        1.3.3 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中稀土的配位数
        1.3.4 几种特殊配合物的配位方式
        1.3.4.1 碱金属阳离子参与配位时的配位方式
        1.3.4.2 4,4'—联吡啶作为孔道填充分子时的配位方式
        1.3.5 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晶体的空间构型
    1.4 稀土均苯四甲酸类配合物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1.4.1 光学性能
        1.4.1.1 发光材料
        1.4.1.2 转光材料
        1.4.2 磁性
        1.4.3 金属有机分子筛
    1.5 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2.1 试剂及实验条件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分析方法
    2.2 配合物的制备
    2.3 组成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引言
    3.1.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性质
        3.1.1 仪器及实验条件
        3.1.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及结构分析
    3.2 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3.2.1 仪器及实验条件
        3.2.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3.2.3 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图及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
    4.1 稀土均苯四甲酸酸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4.1.1 仪器及实验条件
        4.1.2 配合物的热谱图
        4.1.3 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4.2 恒容燃烧能
    4.3 转动弹热量计
        4.3.1 转动弹热量计的特点
        4.3.2 转动弹量热技术的关键
    4.4 配合物的恒容燃烧能及标准摩尔生成焓
        4.4.1 仪器及实验条件
        4.4.2 热量计能当量标定
        4.4.3 热量计能当量计算
        4.4.4 热交换校正
        4.4.5 配合物恒容燃烧能的测定
        4.4.6 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
        4.4.7 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稀土与过渡金属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及配位规律比较
    引言
    5.1 试验部分
        5.1.1 药品及仪器
        5.1.2 晶体的制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配合物[Er(H_2btec)_(1/2)(btec)_(1/2)(H_2O)]·(CH_3OH)的晶体结构分析
        5.2.1.1 组成分析
        5.2.1.2 晶体结构描述
        5.2.2 配合物[Co(C_(10)H_2O_8)(H_2O)_4]·0.5(btec)·H_2O的晶体结构分析
        5.2.2.1 组成分析
        5.2.2.2 晶体结构描述
    5.3 稀土配合物与d区过渡金属配合物配位规律比较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在读硕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氨基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
        1.2.1 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制备
        1.2.2 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1.2.3 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应用
        1.2.4 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发展方向
    1.3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
        1.3.1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简介
        1.3.2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的原理特性比较
        1.3.3 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酸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氨基酸锌配位反应条件的选择
        2.3.2 氨基酸锌配合物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配位体系反应时间的选择
        2.4.2 配位体系反应温度的选择
        2.4.3 配位体系配比的选择
        2.4.4 氨基酸金属配合物的描述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基酸锌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酸与氨基酸锌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
        3.3.2 pH值对氨基酸锌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的影响
        3.3.3 不同阴离子对氨基酸锌配合物红外与拉曼光谱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氨基酸铜、氨基酸铁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酸铜(Ⅱ)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
        4.3.2 氨基酸铁(Ⅲ)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
        4.3.3 理论探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从单金属到混金属碱土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碱土金属的配位化学
        1.1.1 碱土金属的配位特点
        1.1.2 碱土金属配合物的主要应用
    1.2 碱土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碱土金属单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2.2 含碱土金属的混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2.3 芳香羧酸配体的结构特点
        1.2.4 碱土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pH值对结构的影响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路线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碱土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配合物的合成
        2.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2.2 5-羟基间苯二甲酸碱土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2.2.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2.2.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2.2.3 配合物的TG分析
    2.3 5-硝基间苯二甲酸碱土金属聚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2.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2.3.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2.3.3 配合物的TG分析
    2.4 2-羧基吡嗪酸碱土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2.4.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2.4.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2.4.3 配合物的TG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碱土-稀土双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配合物的合成
        3.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3.2 Ca-Ln双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3.2.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3.2.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3.2.3 配合物的TG分析
    3.3 Sr-Ln双金属芳香羧酸配位物的结构和表征
        3.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3.3.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3.3.3 配合物的TG分析
    3.4 Ba-Ln双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3.4.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3.4.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3.4.3 配合物的TG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碱土-稀土-碱和碱土-稀土-碱土三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配合物的合成
        4.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4.2 Ba-Ln-Na三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4.2.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4.2.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4.2.3 配合物的TG分析
    4.3 Ba-Ln-Rb三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4.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4.3.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4.3.3 配合物的TG分析
    4.4 Sr-Ln-Mg三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4.4.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4.4.2 配合物的IR光谱分析
        4.4.3 配合物的TG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碱土金属芳香羧酸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研究
    5.1 液相生成反应焓变的测定
    5.2 比热容的测定
    5.3 配合物1-3标准摩尔生成焓的计算
    5.4 配合物8的第一步脱水过程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结论和创新点
读博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四、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与组氨酸配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论文参考文献)

  • [1]异丁烯在离子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聚合及其机理研究[D]. 李晓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2]RD496微热量计的研制及其应用[J]. 杨奇,陈三平,谢钢,刘向荣,刘明艳,朱之轮,贾青生,高胜利. 中国科学:化学, 2014(06)
  • [3]5-硝基间苯二甲酸稀土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和热力学性质[D]. 王晓玲. 西北大学, 2010(09)
  • [4]几种含氮螯合剂及其配合物的量热研究[D]. 陈小兰. 中南大学, 2009(04)
  • [5]氨基酸离子液体BMIGlu的燃烧焓研究[J]. 田源,金振兴,张庆国.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6]手性螯合萃取剂的合成及萃取拆分消旋氨基酸的研究[D]. 尹少宏. 济南大学, 2009(07)
  • [7]环境友好材料:氨基酸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 薛伟锋. 辽宁大学, 2009(01)
  • [8]稀土均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化学性质研究[D]. 王小燕. 西北大学, 2008(08)
  • [9]氨基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红外与拉曼光谱研究[D]. 杨未. 浙江工业大学, 2008(02)
  • [10]从单金属到混金属碱土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D]. 帅琪. 西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与组氨酸形成第一过渡金属氯化物络合物的燃烧能和标准摩尔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