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档案馆》2003年总目录

《山西档案馆》2003年总目录

一、《山西档案》2003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宇[1](2021)在《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文中指出金初,受战乱等影响,河北佛寺饱受摧残。在社会稳定之后,河北佛寺在继承前朝的深厚信仰基础上继续发展。金朝迁都燕京之后,得益于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佛寺发展更为迅猛。后随着金末战争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发展势头逐渐放缓。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受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情况和佛教信仰传统等影响,佛寺分布广泛,中西部密集、东部较少,形成了以真定府和大兴府为中心的两大密集分布区。从寺院建筑配置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中,除鼓楼外,后世常见的山门、佛殿、法堂、经藏、佛塔、经幢、僧堂、斋堂、厨房、钟楼、丈室、库房等建筑在河北佛寺中均有出现。寺院建筑多以佛殿为中心,以塔和阁为中心的佛寺较少,反映了这时佛教中国化程度的加深。建筑布局受宋代禅寺布局影响较大。从佛教宗派上来看,这时期的河北地区受辽代和宋代影响,禅宗和密宗盛行。河北金代佛寺建筑的兴建,离不开皇室贵族、官员、普通信众以及僧人等各个群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其中既包括汉族信众,也包括女真族信众。受战争、社会治安、水火灾害、自然风化、雷暴等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也饱受摧残。此外,寺院开展了讲经说法、浴佛节、传戒大会、无遮大会、水陆大会等丰富的宗教仪式活动,对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抚慰世俗人心、增添生活趣味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寺院还通过积极地活动,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赈灾救济、收纳流亡、铺设桥梁、施药救人、寄存灵骨等。此外,河北金代寺院还开展了各种经营活动,如借贷、典当、种植经济作物等,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可以得知,迁都燕京对于河北金代佛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说明政治权力是影响佛寺建设和佛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政治中心对周边地区影响之大。在参与寺院修建的各个群体中,僧人对于寺院的修建发展起关键作用,而其中女真信众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时女真族的佛教信仰状况。寺院在宗教与世俗两种角色间的转换灵活,表明此时佛教在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责任,对于社会稳定发挥着独特作用。对于河北地区金代佛教寺院的研究,不仅旨在全面了解河北地区该时期佛寺的分布、修建等情况,同时也是以河北地区为样本把握金代佛寺乃至金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并且对于了解河北“京畿文化”的早期发展演变也颇有价值。

何义美[2](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文中认为用户体验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崛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服务理念,主要本着以用户体验为主、以用户需求为主的核心思想为用户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价值。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作为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字档案馆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连接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参考咨询服务质量,完善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需要数字档案馆从用户角度入手,明确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感知,为用户打造更加积极、友好的用户体验是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用户体验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指导下,本文从用户体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我国部分省市区级数字档案馆开展的参考咨询服务现状展开分析,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摸清楚用户体验的内涵,包括用户体验的概念以及用户体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其次明确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内涵,从而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特征,为进一步评价参考咨询服务做铺垫。其次,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进行评价,对当前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发现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资源、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以及体验反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分别提出建议性对策: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以用户为主导的服务方式、增强以用户为主体的创新服务意识、丰富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种类、构建以用户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完善以用户为要素的体验反馈机制。

高元宦[3](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朱希[4](2020)在《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石建筑是以砖石为原材料,利用一定结构形式砌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一大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悠久历史与重要地位。砖石建筑遗产承载历史、记忆感情、昭示风貌、象征精神、传承文化,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不但在城市物质形态保护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文明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认知、保护观念、保护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重要节点城市,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处于学术前沿,保护与发展成果引世人瞩目:姑苏古城不曾迁移、肌理完整,建筑遗产类型多样、特征鲜明,保护修缮的法律政策、监控管理、评价体系、合作机制相对完善,是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活态样本,对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具有参考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苏州范例,首先基于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以延续传承地域文化为目标,“分类、整合、梳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砖石建筑遗产,总结归纳出保护修缮过程中观念、技术、材料的流变过程;其次从时间、空间维度出发,横向提炼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因素,纵向梳理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历程与修缮技术发展演进特征,复合研究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多因素作用模式。最后立足新时代,综合把握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技术交织的发展趋势,推动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孙海燕[5](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闵桃[6](2020)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与世界记忆工程对接的国家工程,是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认定、管理、保护和开发的系列计划和措施。2000年,受世界记忆工程和国内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影响,在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正式启动。至2018年,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已选出四批142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成功申报12项《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13项《世界记忆名录》,构筑起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工程为档案文献遗产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提供了途径和平台,促进了档案文献遗产工作的发展,并有意识地发掘档案文献遗产内涵及价值,塑造文化品牌,增强了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引发社会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广泛关注,有关档案文献遗产的研究不断涌现,但直接以工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且工程开展近二十年,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为即将开展的工程新阶段做准备。故本文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设为题,梳理分析遗产工程过去近二十年的实践活动。本文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时代背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既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发展的要求,又是世界记忆工程全面实施的体现。第二部分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实践活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围绕档案文献遗产的确定、保护与利用开展工作,建立起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即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认证体系,组织了相关的整理研究项目和宣传、出版、文艺创作等开发利用活动,来保护和传承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实践活动的分析与展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增强了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影响力,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定位偏差、组织建设不足、活动内容不平衡等问题,需从工程定位、组织功能、发展规划、合作交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

张锦[7](2019)在《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的混淆及其成因》文中提出口述档案主流而言一般是指在档案系统的环境或档案学语境中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的合称,但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却是两个近乎完全不同的概念。国内相关的研究广泛存在概念混淆现象,类型多样,但最主要的表现是口述档案实质上等同于口述历史而无视口述传统。这种混淆的主要原因包括口述历史的热潮和口述传统领域的相对冷僻、国内学者对新领域的不熟悉乃至缺乏探究、术语在不同语种中的表达和汉语的不同翻译及其歧义、翻译错误、学科鸿沟、国外学者中同样存在的含混与混淆等,而国外混淆的部分原因在于"口述历史"术语本身存在的与口述传统之间的多重歧义。

刘栋[8](2019)在《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佛教水陆壁画是水陆法会与壁画艺术的结合体,也是印度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的典型案例。水陆法会自南朝始,经唐、宋发展,终形成较为完备的水陆仪轨和水陆神只图像。山西寺观中保存了大量的水陆壁画,广泛分布于三晋大地,形成由元至清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水陆壁画为研究山西水陆法会提供了一手、直观的资料,其中不乏稷山青龙寺(元)、繁峙公主寺(明)、寿阳普光寺(明)和浑源永安寺(清)等篇幅较大、保存完好、具有各自时代特色的壁画。研究水陆壁画必以水陆法会为基础,是水陆法会的艺术延伸。水陆法会始于梁武帝,经隋、唐发展,至宋代繁盛,主要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为主。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的寺庙多达20余座,且历史上此地多灾荒和兵祸,百姓为祈求平安和寄思亡亲,多举办水陆法会,因此古时绘有水陆壁画的寺庙数量更多。山西现存最早水陆壁画为元代青龙寺水陆壁画,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元代及明前期水陆壁画在构图方式大致相似,所绘神只遵守“中心原则”和“上方原则”,且在壁面上方绘有毗卢遮那佛等主佛,下方绘有各佛道神只;明中期以后,主佛位逐渐被十大明王所取代,各神只的排列也以遵守“上方原则”为主,地位下降明显,佛道神只数量与元代壁画相较有所增加,人物造型与前代相比也有较大不同。此外,河北、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分布集中,与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相较,数量较少,其所绘神只分布较多地方信仰神只,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有部分出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构图方式上,河北故城寺以“凸”形为主,陕西地区则遵照“上方原则”,各神只按地位等级高低排列。使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结论更具有说服性。

苏亚云[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开始对其馆藏的抗日战争档案进行整理和编纂,出版了数百部优质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公布了大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历史沿革、编纂内容、编纂方法、编纂成就、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抗日战争档案和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将其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包括中日双方交战人员、战争活动、政务文件、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犯人供述和其他六个部分;第四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编纂选题、成果的命名、内容的加工和编排、辅文的撰写;第五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取得的成就、编纂特点、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将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理论化,还能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其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慧[10](2019)在《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档案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档案馆具有的不仅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保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档案资料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档案“为民服务”的功能与社会需求日益突出,档案馆向公众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公共服务工作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八年前,隶属于常州市档案局的特色档案新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应运而生,积极创建涵盖全市企业档案资源保管利用、档案陈列展示和文化旅游开发等功能的新平台。几年来,中心从萌芽到壮大,保护国有资源,服务民生查档,陈列历代档案,弘扬城市精神,不断尝试向“五位一体”新型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迈进。但是,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久的新兴档案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虽然在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由于起步晚、经验少、经费缺等各种因素,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存在诸多缺陷,发挥的作用尚不够充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和完善。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档案利用意识,不断扩大的感受档案文化魅力的需求,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急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推动新常态下常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助力。基于此,本文以公共服务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结合档案公共服务于档案双重价值理论,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改进措施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背景。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就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在提供档案公共服务上的有益探索作出总结,并对尚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指出了档案馆在公共服务保障、方式、内容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系统论述,参考借鉴,具有针对性的指明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应努力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山西档案》2003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档案》2003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金以前河北地区佛教及佛教寺院发展概况
    第二节 金代河北地区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对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河北金代佛寺建筑及其修建与毁废
    第一节 寺院建筑
    第二节 寺院的修建与毁废
第四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作为宗教场所的河北金代寺院
    第二节 作为世俗空间的河北金代寺院
结语
附录一 部分金石录文
附录二 史料中所载河北金代佛寺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用户体验与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概述
    2.1 用户体验的定义、特征及影响因素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1.2 用户体验的特征
        2.1.3 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
    2.2 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定义及类型
        2.2.1 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定义
        2.2.2 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类型
第3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现状调查说明
        3.1.1 数字档案馆选取说明
        3.1.2 调查问卷说明
        3.1.3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问卷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3.3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用户基本信息
        3.3.2 功能体验
        3.3.3 服务体验
        3.3.4 内容体验
        3.3.5 价值体验
        3.3.6 情感体验
        3.3.7 用户意见和建议
第4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4.1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取得的成效
        4.1.1 实现参考咨询服务广度全面化
        4.1.2 实现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多样化
        4.1.3 实现参考咨询服务内容智慧化
    4.2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
        4.2.1 服务理念固态化
        4.2.2 服务方式常态化
        4.2.3 创新服务意识薄弱
        4.2.4 资源服务发展不均衡
        4.2.5 个性化服务不突出
        4.2.6 用户体验反馈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优化措施
    5.1 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5.2 优化以用户为主导的服务方式
    5.3 增强以用户为主体的创新服务意识
    5.4 丰富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种类
    5.5 构建以用户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体系
    5.6 完善以用户为要素的体验反馈机制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作品

(3)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一、记事述颂
        二、哀悼纪念
        三、寺观庙宇
        四、题名题记
        五、诗词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一、《女娲庙碑》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三、《狄青碑》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书法艺术价值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二、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概念说明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分期与分类原因
        1.6.1 分期原因
        1.6.2 分类原因
第二章 城墙类砖石建筑遗产
    2.1 保护历程
        2.1.1 抢救补修时期—筹募经费、艰难维修
        2.1.2 曲折停滞时期—社会动荡、大拆大建
        2.1.3 探索恢复时期—原式原样、新旧有别
        2.1.4 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和谐、手法多样
    2.2 典型修缮技术
        2.2.1 基础加固技术
        2.2.2 局部增强技术
        2.2.3 裂缝修补技术
        2.2.4 植被清除技术
        2.2.5 地基勘察技术
        2.2.6 修缮材料应用
    2.3 本章小结
        2.3.1 技术演进小结
        2.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2.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塔幢类砖石建筑遗产
    3.1 保护历程
        3.1.1 艰难抢救时期—普遍保养、重点维修
        3.1.2 坎坷阻塞时期—技术受限、理念缺失
        3.1.3 转折恢复时期—社会安定、传统延续
        3.1.4 探索发展时期—小微介入、新旧协同
    3.2 典型修缮技术
        3.2.1 地基改良技术
        3.2.2 基础扩大技术
        3.2.3 主体维修技术
        3.2.4 局部连接技术
        3.2.5 涂层修理技术
        3.2.6 检测勘察技术
        3.2.7 表面清洗技术
        3.2.8 修缮材料应用
    3.3 本章小结
        3.3.1 技术演进小结
        3.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3.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四章 桥梁类砖石建筑遗产
    4.1 保护历程
        4.1.1 改建时期—满足需求、替换重修
        4.1.2 过渡时期—平澹无奇、进展滞碍
        4.1.3 进取时期—广泛重视、尊重原样
        4.1.4 保养时期—技术成熟、维持原貌
    4.2 典型修缮技术
        4.2.1 基础增强技术
        4.2.2 局部补换技术
        4.2.3 测量监控技术
        4.2.4 迁建工程技术
    4.3 本章小结
        4.3.1 技术演进小结
        4.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4.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五章 其他类型建筑遗产
    5.1 保护历程概述
        5.1.1 荒废时期—征用占据、改造破坏
        5.1.2 承接时期—整修加护、使用安全
        5.1.3 恢复时期—加固修补、原貌恢复
        5.1.4 完善时期—产权更替、风貌保护
    5.2 修缮技术概述
        5.2.1 宗教建筑
        5.2.2 民居、园林建筑
        5.2.3 牌坊
        5.2.4 墓葬
        5.2.5 运河纤道
    5.3 本章小结
        5.3.1 技术演进小结
        5.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5.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六章 修缮技术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6.1 演进分期特征总结
        6.1.1 萌芽时期—观念混沌、破旧立新(1912-1949)
        6.1.2 蛰伏时期—象征精神、暗中完善(1949-1978)
        6.1.3 成熟时期—百家争鸣、莫衷一是(1978-1999)
        6.1.4 互动时期—文化多元、真实完整(2000-至今)
    6.2 技术发展特征总结
        6.2.1 条件保障方面
        6.2.2 技术成就方面
        6.2.3 局限不足方面
    6.3 影响技术发展的社会人文因素
        6.3.1 社会经济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2 民族文化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3 法律法规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4 影响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6.4.1 地理气候与修缮技术
        6.4.2 地方材料与修缮技术
        6.4.3 地质地貌与修缮技术
    6.5 影响因素作用模式
    6.6 现代修复原则应用
    6.7 技术与保护的交织
        6.7.1 共存
        6.7.2 共生
        6.7.3 共建
        6.7.4 共享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采访实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6)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依据
    二、概念解析
    三、学术回顾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缘起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传统
        一、中国古代的档案文献保护措施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文献保护工作
        三、改革开放后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程
    第二节 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
        一、世界记忆工程概况
        二、世界记忆工程影响
第二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实践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工程组织
        三、工程任务
    第二节 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的构筑
        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
        二、多层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索
        一、整理研究
        二、宣传展览
        三、出版发行
        四、文艺创作及品牌塑造
第三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影响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影响
        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新平台
        二、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三、档案文献遗产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第二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缺憾与展望
        一、工程缺憾
        二、工程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的混淆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
    (一)三个概念:热点与混乱
    (二)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清理的理论意义及其档案学起点
二、国内概念混淆及错乱的形态例举
    (一)观点纷呈与概念混淆之别及混淆成因探究
    (二)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概念混淆与错乱
    (三)口述档案、口述历史档案及其他
    (四)看似“中立”的学科视角区分
三、概念混淆的国内成因分析
    (一)口述历史热的低门槛与口述传统领域的相对冷僻
    (二)国内学者对新领域的不熟悉乃至缺乏探究
    (三)语种差异及其不同的汉译表达
    (四)错误的翻译导致理解的偏差
    (五)学科鸿沟
四、概念混淆的国际成因分析
    (一)国外历史学界的混淆及其引进
    (二)国外档案学界的混淆
    (三)概念混淆探源
五、结语

(8)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陆画及水陆法会的源流
    一、水陆画的内涵
    二、水陆法会及水陆仪文的起源
        (一)隋唐以前的水陆法会
        (二)隋唐时期的水陆法会
        (三)隋唐以后的水陆法会
    三、《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的神只考证
        (一)佛教神只考证
        (二)道教神只考证
        (三)其他神只众考证
第二章 元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稷山青龙寺腰殿水陆壁画
        (一)青龙寺腰殿水陆画基本状况
        (二)青龙寺腰殿水陆画神灵排布及特点
        (三)青龙寺水陆壁画的艺术特点
        (四)青龙寺水陆画的密教因素
第三章 明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繁峙公主寺水陆壁画
        (一)公主寺水陆画构图及神灵排布
        (二)公主寺与青龙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列特点比较
        (三)公主寺水陆壁画存在的问题
        小结
    二、阳泉永清寺水陆壁画
        (一)永清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列分布
        (二)永清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永清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小结
    三、寿阳普光寺水陆壁画
        (一)普光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及特点
        (二)普光寺北壁“十大明王”像辨析
        (三)普光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四、繁峙县东文殊寺水陆壁画
        (一)文殊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
        (二)文殊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文殊寺水陆壁画的艺术特点
    五、繁峙沿山寺水陆壁画
        (一)沿山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
        (二)沿山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六、晋城南李佛堂水陆壁画
        (一)南李佛堂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征
        (二)南李佛堂水陆壁画存在的问题
        小结
    七、晋城武安惠济寺水陆壁画
        (一)惠济寺水陆壁画神只分布及特点
        小结
    八、长治屯留宝峰寺水陆壁画
        (一)宝峰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小结
    九、长治岳阳广化寺水陆壁画
        (一)广化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浑源永安寺水陆壁画
        (一)永安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二)永安寺水陆壁画同公主寺水陆壁画异同
        小结
    二、阳曲佛堂寺水陆壁画
        (一)佛堂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佛堂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三、晋城石室西寺水陆壁画
        (一)西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西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四、盂县青石寺水陆壁画
        (一)青石寺水陆画的构图特点
        (二)青石寺水陆画的人物关系特点
        (三)青石寺水陆画的艺术特点
    五、宁武万佛洞水陆壁画
        (一)万佛洞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万佛洞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六、灵石资寿寺水陆壁画
        (一)资寿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资寿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资寿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七、代县洪济寺水陆壁画
        (一)洪济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洪济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八、太谷圣果寺水陆壁画
        (一)圣果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圣果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九、太谷净信寺水陆壁画
        (一)净信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净信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净信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十、榆次法宝寺水陆壁画
        (一)法宝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与河北、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比较探究
    一、河北蔚县故城寺水陆壁画
        (一)故城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故城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故城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四)河北故城寺水陆壁画与山西永安寺水陆壁画异同
        小结
    二、陕西地区水陆画探究
        (一)佳县兴隆寺
        (二)佳县观井寺
        (三)榆林西长墕释迦庙
        (四)榆阳香严寺
        (五)山西与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之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0.1.1 抗日战争档案
        0.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和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
    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萌芽期(1978-1985)
        1.1.1 革命根据地档案编纂成果居多
        1.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较弱
    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成长期(1986-1999)
        1.2.1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明确
        1.2.2 国家级档案馆积极发挥其带头作用
        1.2.3 重视日本侵华档案的编纂
        1.2.4 政府公务档案编纂成果涌现
    1.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发展期(2000-2014)
        1.3.1 省市级档案馆逐渐重视抗战档案的编纂
        1.3.2 台湾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3.3 抗战损失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繁荣期(2015-至今)
        1.4.1 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1.4.2 编纂主体更为广泛
        1.4.3 编纂内容更为丰富
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
    2.1 中日双方交战人员
        2.1.1 中国抗日军民
        2.1.2 日本侵华军民
    2.2 战争活动
        2.2.1 中国抗日活动
        2.2.2 日本侵华行径
    2.3 政务文件
        2.3.1 共产党文件
        2.3.2 国民政府文件
        2.3.3 伪满政府文件
    2.4 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
        2.4.1 人口和财产损失情况
        2.4.2 财政状况
    2.5 犯人供述
        2.5.1 日本战犯自供
        2.5.2 汉奸自供
    2.6 其他
        2.6.1 历史事变
        2.6.2 战区受降
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
    3.1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纂选题
        3.1.1 选题依据
        3.1.2 选题特点
    3.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的命名
        3.2.1 题名的命名
        3.2.2 标题的命名
    3.3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的加工
        3.3.1 文字的校勘
        3.3.2 数字的着录形式
        3.3.3 档案内容的删减
        3.3.4 “错误”信息的处理
    3.4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排
        3.4.1 时间顺序排列法
        3.4.2 “主题+时间”排列法
        3.4.3 “主题+文种+时间”排列法
        3.4.4 “机构+时间”排列法
        3.4.5 “地域+时间”排列法
    3.5 辅文的撰写
        3.5.1 评述性辅文
        3.5.2 查考性辅文
        3.5.3 检索性辅文
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总结与展望
    4.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与特点
        4.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
        4.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特点
    4.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不足与对策
        4.2.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存在的不足
        4.2.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解决对策
    4.3 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展望
        4.3.1 编纂选材更加注重多馆合作
        4.3.2 编纂内容更广、更深、更精
        4.3.3 编纂队伍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档案馆
        2.1.2 公共服务
        2.1.3 档案馆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档案双重价值理论
3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3.1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公共服务方式传统
        3.2.2 公共服务内容单一
        3.2.3 公共服务保障落后
        3.2.4 公共服务人才不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3.3.2 档案馆内外部关注度不够
        3.3.3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4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举措
        4.1.1 英国:打造公众休闲的便民服务环境
        4.1.2 澳大利亚:建立丰富的档案服务网站
        4.1.3 美国:培育高度开放的档案服务理念
    4.2 国内其他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举措
        4.2.1 上海:完善档案馆大楼的主体服务功能
        4.2.2 武汉:开展“档案城市记忆”工程工作
        4.2.3 湘潭:构建“三位一体”档案资源体系
        4.2.4 海宁:创建地方特色档案开发利用体系
    4.3 经验借鉴
        4.3.1 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
        4.3.2 挖掘地方特色档案体系
        4.3.3 更新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5 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的对策
    5.1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5.1.1 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进程
        5.1.2 优化档案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建设
    5.2 多角度挖掘档案文化价值
        5.2.1 建立特色档案资源库
        5.2.2 丰富档案文化教育产品
    5.3 提升档案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5.3.1 完善档案馆整体布局
        5.3.2 夯实软硬件设施建设
    5.4 优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5.4.1 健全档案人才选拔机制
        5.4.2 培养复合型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山西档案》2003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D]. 郭鹏宇. 河北大学, 2021(02)
  • [2]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D]. 何义美. 湘潭大学, 2020(02)
  • [3]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D]. 高元宦. 河北大学, 2020(08)
  • [4]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D]. 朱希.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D]. 闵桃.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的混淆及其成因[J]. 张锦. 山西档案, 2019(02)
  • [8]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D]. 刘栋.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D]. 苏亚云. 辽宁大学, 2019(01)
  • [10]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公共服务研究[D]. 张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山西档案馆》2003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