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创新

简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创新

一、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创新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总纲,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就如何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常用到“首位”、“第一”、“统领”这些词语,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特别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持续推动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过程中,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明确提出过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要求等光辉的思想理论,是共产党人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指导俄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从建国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强调,都表明政治建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构成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依据。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也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政治关乎根本,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不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既要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觉的立场追求,又要将其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确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做人底线,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以贯之的,既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正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时代表现。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论述中,表现出对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政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对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突出、对国家机关政治属性的彰显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的特征,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统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与推动社会革命的统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从国际大历史视角来看,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利于各国政党在比较鉴别中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既是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要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网上作战能力、批判错误思潮以及发挥制度保障。唯此,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

隋芳莉[2](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李梦越[3](2019)在《“求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脊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求是”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立足于具体实际,坚持“求是”精神,弘扬“求是”精神。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重要渠道,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基于对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从而探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求是”精神培育效果与质量的可行举措。绪论部分,解读了研究“求是”精神的可行性。主要阐述了“求是”精神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求是”精神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求是”精神的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对“求是”、“求实”、“实事求是”进行了辨析,指出“求是”精神是立足于实际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将“求是”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感。“求是”精神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动力,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属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第二部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主要时间线,梳理了“求是”精神的历史变迁。中华文明发展历经民族大一统大繁荣的古代社会时期、救亡图存的中国革命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而“求是”精神的表现形式历经了由治学方法向“知行合一”的转变,由考据学要求向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转变,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转变。不同时期对“求是”精神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第三部分,提炼了我国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历史经验,剖析了面临的现实挑战。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主阵地,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求是”为校训,充分发挥校训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多课联动”奠定“求是”精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强化“求是”精神。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求是”精神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抬头、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大学场域自身脆弱等挑战。第四部分,提出了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夯实“求是”理论基础;坚持环境育人,打造具有“求是”文化的校园环境为主的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具体路径。并强调在此基础上,还要让科技为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助力,整合“求是”教育资源,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同时积极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培养大学生“求是”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只有将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语部分,归纳和整理本研究的结论、指出文章的不足并展望未来。我们发现,培育“求是”精神是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培育大学生“求是”精神的关键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更加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有所局限,但在今后还将持续跟踪研究培育“求是”精神的相关问题,关注新情况,提出新建议。

葛丽君[4](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领航者之一、党建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理论家,陈云以其卓越思想和实践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出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陈云提出了“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的科学论断,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陈云从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深得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堪称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的典范。陈云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特别是提出了体现唯物论观点的“国情与国力论”、体现宏观调控思想的“综合平衡论”、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构想的“主辅论”、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论”、体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理念的“内外交流论”、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政经统一论”、体现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方法论”,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灵活稳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稳健务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以自己的丰富思想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陈云的思想特色鲜明,体现出体系的完整性、内涵的层次性、内容的创新性、表述的通俗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等理论特色和前瞻性与唯实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开拓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策略性相协调、探索性与局限性相伴生等实践特色。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出重要贡献。陈云以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陈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陈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创新思想,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彰显出重要的当代价值。

位利平[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历程及意义》文中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理论提升和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践经验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遭受挫折。本文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内涵与特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时代背景,分析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深入阐述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及意义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首先,论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邓小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求真务实的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规律;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开拓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次,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取得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论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刘袁浩[6](2016)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哲学诠释学为研究工具,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直主张以“实践”的基本观点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辨证联系,进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之上,以“实践”本身为桥梁、纽带,不断在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与认识客体的“客观实在”之间建立辨证联系,从而实现了对“教条主义”的拒斥以及对“实事求是”的弘扬。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哲学诠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解释活动的本质是对理解、解释得以发生的条件进行的哲学反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在对反思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何以可能的过程中继承和创新的。以哲学诠释学为理论透视工具,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创新可以这样概括,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着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理解、解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解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过程中也同时实现着对实践本身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苏玥然[7](2016)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认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形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形成的最直接理论来源,同时,还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朴素和谐观念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其中。将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形成的国内外时代背景进行概括,以及邓小平的特殊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和思维方式等个人因素,对其价值思想形成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归纳。文章中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重要部分,也是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通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三个领域,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参考,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指明方向,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前途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单丹丹[8](2015)在《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1周年。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历经坎坷、不同寻常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践行了“我是人民的儿子”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回顾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事业做出的贡献,他创立的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成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阅历,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情况,对把执政党建设成什么样和如何建设成这样的执政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丰富、具体、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一步升华。无愧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称号。重温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我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对于我们继往开来、进一步提高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理论的经验借鉴,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归纳概括,进而提出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曾经发挥出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对于指导今天党的建设工作将大有裨益。

聂磊[9](2014)在《邓小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贡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在中国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确立、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角度阐述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贡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邓小平本人的言论、思想、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贡献,通过归纳总结,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积极的内容,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国情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既着眼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理论贡献研究,又在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启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更加深入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张富文,位雪燕[10](2008)在《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实事求是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开拓了实事求是的新境界,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和变革僵化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实事求是的内涵更为丰富。

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创新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创新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三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与特质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特质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第四节 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第三节 提升网上作战能力
    第四节 抵制错误思潮袭扰
    第五节 发挥制度保障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3)“求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
        2.研究的不足
一、“求是”精神的概念辨析与培育意义
    (一)“求是”精神的相关概念辨析
        1.“求是”
        2.“求实”
        3.“求是”与“求实”
        4.“求是”与“实事求是”
        5.“求是”精神的内涵
    (二)培育“求是”精神的重要意义
        1.“求是”精神是个人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
        2.“求是”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3.“求是”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型属性
        4.“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
二、“求是”精神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一)中国历史上“求是”精神的演变
        1.先秦时期“求是”思想的萌芽
        2.汉代“求是”的正式提出
        3.宋明时期“求是”思想向哲学方向转化
        4.清代“求是”思想的高潮
    (二)中国近代以来“求是”精神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传入
        2.“实事求是”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3.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求是”精神的深化
        1.将“求是”更好的与中华优秀文化结合,强调其历史性
        2.将“求是”进行更严谨的理论论述,强调其规律性
        3.将“求是”更多的融入实际工作,强调其实践性
        4.将“求是”赋予更高的历史站位,强调其重要性
三、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
    (一)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
        2.有利于树立大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务实的实践品格
    (二)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历史经验
        1.以校训为引领,指导“求是”精神建设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石,奠定“求是”精神理论基础
        3.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树立“求是”精神行为准则
    (三)高校培育“求是”精神的现实挑战
        1.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抬头
        2.国内外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
        3.大学场域关系自身的脆弱
四、“求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夯实“求是”理论基础
        1.教与学并举,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现实挑战
        2.习与思并重,坚定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3.知与行并进,培育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
    (二)实现环境育人,营造“求是”文化氛围
        1.以“大思政”为背景,明确学校组织分工
        2.以“求是”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3.以自我提升为要求,发挥教师带头作用
    (三)利用信息化优势,整合“求是”教育资源
        1.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结合,充实“求是”教育素材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创新“求是”教育形式
    (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拓展“求是”实践训练
        1.鼓励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2.扩大社会组织参与,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一般着作
        (三)论文类
        (四)报纸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关系的诠释
        1.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4.3 陈云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及历程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引领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识的凝聚
        2.1.3 反对主观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2.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锤炼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观条件
        2.2.1 在党内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
        2.2.2 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2.2.3 深谙国情党情
        2.2.4 坚持求实创新精神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
        2.3.1 萌发阶段(1925-1937)
        2.3.2 初具轮廓阶段(1937-1949)
        2.3.3 发展成熟阶段(1949-1966)
        2.3.4 深化拓展阶段(1966-1995)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
        3.1.1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唯物论
        3.1.2 “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方法
        3.1.3 彰显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
    3.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
        3.2.1 体现唯物论的“国情论”与“国力论”
        3.2.2 体现宏观调控思想的“综合平衡论”
        3.2.3 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构想的“主辅论”
        3.2.4 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论”
        3.2.5 体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理念的“内外交流论”
        3.2.6 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政经统一论”
        3.2.7 体现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方法论”
    3.3 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3.3.1 独具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3.3.2 灵活稳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
        3.3.3 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3.3.4 稳健务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主要特色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理论特色
        4.1.1 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4.1.2 思想内涵的层次性
        4.1.3 思想内容的创新性
        4.1.4 思想表述的通俗性
        4.1.5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实践特色
        4.2.1 前瞻性与唯实性相统一
        4.2.2 继承性与开拓性相结合
        4.2.3 原则性与策略性相协调
        4.2.4 探索性与局限性相伴生
5 陈云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5.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卓越贡献
        5.1.1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成熟提供重要素材
        5.1.2 以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5.1.3 以独具特色的观点阐发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5.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贡献
        5.2.1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5.2.2 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5.2.3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陈云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积累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6.1.1 遵循“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的前提条件
        6.1.2 把握“唯实求是”的根本原则
        6.1.3 贯穿“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
        6.1.4 坚持“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党性原则
        6.1.5 树立“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人民群众观
    6.2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重要现实启示
        6.2.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综合平衡、稳中求进的方针
        6.2.2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
        6.2.3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原则
        6.2.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历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
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在要求
        1.1.2 冲破“两个凡是”的内在要求
        1.1.3 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1.2 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阐述
        1.2.2 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阐述
    1.3 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1.3.1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3.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4 实事求是思想的特征
        1.4.1 时代性
        1.4.2 民族性
        1.4.3 世界性
2 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1 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
        2.1.1 邓小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 年-1992 年)
        2.1.2 江泽民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1992 年-2002 年)
        2.1.3 胡锦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2002 年-2012 年)
        2.1.4 习近平真抓实干的治国方略(2012 年以来)
    2.2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取得的经验总结
        2.2.1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取得的正面经验的总结
        2.2.2 违背实事求是思想的教训
3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1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
        3.1.1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2 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意义
        3.2.1 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3.2.2 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3.2.3 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3.2.4 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1.1 从“实践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1.2 从研究“实践”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路径
    1.2 论题的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创新之处
        1.3.1 探索“结合”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内涵的逻辑起点
        1.3.2 研究“结合”的理论路径
        1.3.3 展开“结合”的路径
        1.3.4 哲学诠释学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阐释
第二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哲学诠释学
    2.1 对辩证法的理解
        2.1.1 关于“辩证法”的一般表达
        2.1.2 理解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2.1.3 表达运动的形式:经验表达与概念表达
        2.1.4 概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现中介
    2.2 哲学诠释学作为理论工具的适恰性
        2.2.1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
        2.2.1.1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理念
        2.2.1.2 理解是为避免误解
        2.2.1.3 理解即是重构
        2.2.1.4 理解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2.2.1.5 狄尔泰对于诠释学的发展
        2.2.2 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的贡献
        2.2.3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第三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
    3.1 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革命实践以及民主革命纲领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2 中国革命基本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3 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4“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影响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6“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7 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3.8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产生、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四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
    4.1 思想路线确立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2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诠释因素
    4.3 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5.2 反思正反历史经验方法论中的诠释因素
    4.6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1“台阶式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6.3“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实施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1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2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改革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3 社会主义所有制方式变革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7.4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4.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五章 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
    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2 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5 党的建设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诠释因素
第六章 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6.1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6.2 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6.3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原因
        6.3.1 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解辩证法
        6.3.2 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解
        6.3.3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1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形成条件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影响
        1.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影响
        1.1.3 中国传统价值思想的影响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3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第2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国家层面
        2.1.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富强观
        2.1.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2.1.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明观
        2.1.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谐观
    2.2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社会层面
        2.2.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自由观
        2.2.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2.2.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公正观
        2.2.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2.3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公民个人层面
        2.3.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爱国观
        2.3.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敬业观
        2.3.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诚信观
        2.3.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友善观
第3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意义
    3.1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理论意义
        3.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思想
        3.1.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3.2 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现实意义
        3.2.1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指导思想
        3.2.2 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2.3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推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思想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二、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三、毛泽东党建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实践来源
        一、党的地位的变化
        二、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
        三、苏共丧权对执政党建设的严重教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理论
        二、关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三、关于执政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四、关于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理论
        五、关于执政党的法制建设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高屋建瓴的时代性
        二、实事求是的针对性
        三、严谨完整的科学性
        四、稳定规范的制度性
第三章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地位及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地位
        一、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意义
        一、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能够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二、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能够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能够指导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能够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邓小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4 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述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地位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2.2.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继续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邓小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
    3.1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1.1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2 恢复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
        3.1.3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4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政治制度
    3.2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2.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3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体制度的完善
    3.3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3.3.1 加强精神文明制度建设
        3.3.2 加强教育制度的建设
        3.3.3 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制定
    3.4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
        3.4.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3.4.2 坚持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
        3.4.3 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
    3.5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途径
        3.5.1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条件
        3.5.2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3.6 本章小结
4 邓小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价值及启示
    4.1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4.1.2 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1.3 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1.4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4.1.5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奠定理论基础
    4.2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启示
        4.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2.2 从实际出发,保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4.2.3 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4.2.4 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统一
        4.2.5 借鉴国外优秀成果,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把实事求是与从实际出发结合起来
    (一) 我们所处的“时”
    (二) 我们所处的“空”
三、把实事求是与变革僵化模式和超越许多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结合在一起
    (一) 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提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三) 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是”里面, 所求的“是”即规律的东西

四、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创新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周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3]“求是”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梦越.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陈云思想研究[D]. 葛丽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历程及意义[D]. 位利平. 辽宁大学, 2018(04)
  • [6]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研究[D]. 刘袁浩. 兰州大学, 2016(06)
  • [7]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研究[D]. 苏玥然. 河北大学, 2016(03)
  • [8]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D]. 单丹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02)
  • [9]邓小平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贡献研究[D]. 聂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10]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展[J]. 张富文,位雪燕.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标签:;  ;  ;  ;  ;  

简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