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明派”的文化思维

论“开明派”的文化思维

一、论“开明派”的文化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宗梅[1](2020)在《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文中提出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至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存续时间不过短短27年,却在中小学国文教材出版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且对当今语文教育仍有影响深远的成就。究其原因,与开明书店拥有一群既为文学家、又为教育家且皆有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精英人才分不开。支撑起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繁荣局面的中坚力量首推夏丏尊和叶圣陶,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开明系列教材在民国时期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是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典范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列教材,并未把迎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本立足点,而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为目标,在教科书编辑、教育理论引导,以及教材的选文安排、知识点导入和课后题设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完善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注重识字教育和阅读兴趣,因此开明书店小学阶段国语教材的选文偏重日常应用和口语化,以最大限度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国文教材则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尤重读写两级;高中国文教材在提升学生文言和语体素养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理论类阅读和写作教材的大量涌现,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开明人关心学生成长,力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良苦用心。从历时的角度看,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教材编写经历了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养成身心诸能力和侧重文章解读三个阶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和借鉴。

张扬[2](2020)在《《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杂志是开明书店在1930年创办的教育类综合月刊,它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以补足课堂知识、提供丰富的趣味、解答读者困惑、指导青少年前途和做便利的发表机关为宗旨,是“开明人”实践其教育救国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话语空间,对当时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本教育类杂志,1930—1937年的《中学生》因刊登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在同类刊物中极具特殊性,在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学生》刊载的文学作品类型丰富,为中学生的文学阅读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学生提供了多种与文学接触的渠道和方式,有助于中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杂志开辟的“读者之页”“青年论坛”“青年文艺”等投稿栏目,给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发表文学见解、刊登文学创作和讨论新文学作品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读者和新文艺工作者。因此,本文结合“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研究《中学生》杂志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传播,探讨《中学生》杂志在文学传播方面的实践、效果和意义。本文从文学传播者、文学传播内容、文学传播媒介(文学文本载体)、文学受众及传播效果等角度全面论述1930—1937年的《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和文学出版实践入手,梳理了《中学生》杂志的创办背景和基本概况,并初步探讨其文学立场。第二章论述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对其刊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出了《中学生》文学传播的倾向,强调《中学生》对青少年的文学启蒙和对其文学素质的培养。第三章论析《中学生》文学传播的策略,充分展现其传播优势,并对杂志中刊登的文学广告做了重点分析。第四章揭示了《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效果、行业影响及历史意义,突出了《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实践的重要价值。

李丽[3](2019)在《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研究(1926年-1949年)》文中指出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出版机构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发生重大变革。开明书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应势而生,并且在上海出版业繁荣景象的推动下,先后出版了我国教育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众多重要作品,也培植和发展了语文教育家群体。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通过出版的书籍将他们的语文教育理念具体化,随着书籍这个媒介的广泛传播,这些人的影响也随之扩大。研究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理论探索的经验成果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26年—1949年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将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首先概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其次是研究现状综述,然后是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从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形成背景入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开明书店的创立背景以及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形成。第二章分析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构建的中学语文文献体系(上),这一章是从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编写的教科书方面进行论述。主要以《开明国文讲义》和《国文百八课》为例进行讨论。第三章分析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构建的中学语文文献体系(下),这一章主要以《中学生》和《文心》为例对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编写的中学语文课外读物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语文教学与实践。在这章中分析了他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学实践特点。第五章探讨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影响及对当前中学语文的启示。本章节主要说明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影响以及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启示和对中学语文读物编写的启示,希望这些启示能有助于推动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可借鉴之处、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苏雷[4](2019)在《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及其以前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表明:基督教能否在中国扎根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的相继出台,“基督教中国化”正得到中国学界、宗教界和政界三方的共同关注和推动。本文在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以“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为研究起点,从“思想的初步形成”、“本色神学思想”、“本色教会思想”和“历史影响与意义”等层面,对这位民国时期基督教的着名文字传道人和本色神学家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展开个案研究,力图在全景式呈现其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特色的同时,亦对其历史影响与地位做出客观评价,并以此为契机,为当代基督教中国化运动提供重要的启发借鉴。并在指出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还需用辩证的态度客观地指出其思想上的历史局限,因为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积累,对于当下和未来的研究工作而言,都是宝贵而有益的。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在充分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对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本色教会思想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进行拓展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的写作思路和内容。第二章探讨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对在华基督教构成的种种负面刺激以及基督教对此做出的回应等入手,分析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初步分析其“本色神学思想”和“本色教会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特色。第三章从“文字传道思想”、“本色神学同中国民俗、儒家、道家、佛教、墨家的关系”等层面,系统探究了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出基督教“创造”、“更新”和“救赎”的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文字传道需要本色化、普适性的白话文字和效法耶稣与中国文化中“因时因地因人”的“无限”传道策略;虽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理性分析与“取舍”,并希望用基督教中有益的成分对其加以改造和更新,但同时也承认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存在“逻辑自洽”和精神上的“密切”关系,强调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上帝的作为,基督教应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文化中去。第四章从“本色教会思想的提出”、“本色教会与中国文明进步的关系”、“本色教会思想的发展”、“本色教会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等层面,探究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张亦镜以中国人所能理解或乐于接受的道家言道、儒家言仁的文化言语方式,通过对于“上帝国”、“上帝屋”的譬喻和诠释,初步提出了其本色教会思想,而“自立”是达到“本色”的必由之路,并由此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的“本色化”方案,其本色教会思想不仅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亦表明张亦镜希望通过教会自立和本色教会的创建以达到基督教中国化和国富民强的目的。第五章探讨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与意义。首先,基于张亦镜与他所处时代的广泛文字交流和当时社会各界对他的评议,探究他对于民国时期本色教会思想和本色神学思想的历史影响。然后,探讨了他对于当代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启发:启发当代基督教应主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对话与调适,以摆脱长久以来“洋教的丑号”和凸显基督教的“自我文化调适能力”;启发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爱国与爱教相辅相成、本质统一的观念和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履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的原则;启发在当代本色神学的架构中注意吸收和借鉴张亦镜本色神学思想中的“互具原则、白话文布道原则、爱国主义原则和改造国民性原则”。最后,分析指出张亦镜在文字布道上过于偏重“宣道与护教”以及在教会本身问题上缺乏自我批判与反省的历史局限,以及他以“《圣经》的权威无讹”为原则来评断中国宗教文化传统的基要主义立场。

方久月[5](2019)在《文学出版视野下的开明派》文中研究表明开明派是一个同人聚合较为松散的文学文化文人集合。开明派同人因具有相同的文化志趣和社会理想于20世纪20年代初聚集在一起,主要成员有经亨颐、匡互生、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朱光潜、顾均正、宋云彬、王伯祥、王知伊。纵观开明派同人的聚合离散,开明派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酝酿草创期(1919-1925):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到立达学园时期;发展繁荣期(1925-1949):开明书店时期;离散转型期(1949—1953):开明派同人走向其他岗位。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开明派同人始终以教师、作家和编辑的身份发挥作用,并依托浙江第一师范、春晖中学、立达学园等教育机构和开明书店这一文学出版机构,在文学出版实践中践行现代知识分子“启蒙民智”的社会理想,逐步形成“文教并重”和“编校合一”的特色出版理念,更在艰苦抗战期间为抗战文艺博得一方发展天地。开明派同人的职业身份选择影响了开明派独具特色出版理念的形成,开明派同人在这文学出版理念指导下进行文学出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深化理念。开明派文学出版助力了新青年阅读与写作,为新文学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促进了新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由此,可以从文学出版视野这一研究角度对开明派的发展进行完整地梳理,既重视开明派前期文学出版的经验积累,又将其为接力当代文学发展而作出离散这一现实选择纳入研究范围。

赵普光,方久月[6](2017)在《“开明派”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目前关于"开明派"的研究主要包括"开明派"命名合法性研究、载体研究、开明同人研究和流派内外部关系研究等。现有文献虽为后来者研究"开明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参考,但既往研究过分侧重于其合法性,忽视了"开明派"作为文学流派的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亦未对相关文学出版实践活动研究给予足够重视。一些研究者由于与"开明派"最初聚集地具有"同乡同城"的关系,便纷纷"抱团"为"本乡本城"进行合法性阐释,暴露出文学流派研究视野狭窄的问题。从文学流派的研究视角对"开明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当会为"开明派"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杜颖莹[7](2017)在《山的风骨,水的柔情 ——“白马湖作家群”文学现象与文化活动》文中研究表明“五四”退潮后,革命救亡的主潮中存在着一股股清澈隽永的潜流,例如白马湖知识群体。这支清流滥觞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汇聚于春晖白马湖畔,在立达学园茁壮成长,却终究消尽于抗战时期。以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为主要代表的“白马湖作家群”以温情的笔墨状写社会百态,以仁者的情怀关注民间,以智性的沉思关照未来,在文学、教育、出版领域独树一帜,为新文化的巩固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置于新旧思想的转型时期,这群知识分子以“思不出其位”“求进弗欲锐”的严肃品格在烽火年代开辟了别具魅力的文化之路。本论文通过回眸“白马湖作家群”的聚合离散,重新审视作家创作与文化实践,探讨其如何在政治漩涡、烽火连天的冲击中栖息宁静,又何以在出世的环境中投身教育、关怀民间、走向出版,实现创作—教学—编辑“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并试图探讨这一实践对八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文化生态中的知识分子的借鉴意义。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追述“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路径,从时空维度实事求是地记述这一群体如何“志同而道合”,领会其作为文化群体的精神品格。第二部分试以文学作品为内视角,聚焦作家身份,把握其文学艺术“集体共性”与“特殊个性”的统一性,阐述该群体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文学流派的内在特征,进一步论证这一知识群体置身平民立场、坚持“立人”的启蒙情结与智情反思。第三部分则以文化实践活动为外视角,阐释这一群体何以在急遽变化的时代浪潮中致力于现代教育、出版事业,发挥对教育发展、文化新生的价值。第四部分试图从现代文学运行机制转型的角度出发,阐明以“白马湖作家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何以在“五四”前后从“士”转向作家、教育者与出版人三者的“身份合一”,并尝试揭示“白马湖作家群”殊于政治变革中的左翼文人与市场环境中的知识人的独特文化品格,以期为当下的文化、文学建构提供参考。

姜建[8](2015)在《论开明派的文化出版实践——以面向青少年的出版物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明派的启蒙主义文化观念和平民主义文化立场,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自身的文化使命,决定了他们将文化出版实践集中于为青少年服务,着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方式、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和现代科学知识素养。本文主要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论述他们在中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青少年课外读物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和实践。

姜建[9](2015)在《再论开明派的文化建设——以期刊建设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开明派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在期刊建设方面,围绕着造就精神独立人格健全的现代青年的根本宗旨,确立了对中学生和中学程度的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办刊理念。这种理念,主要通过《中学生》来实现。在开明派看来,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完整比单纯的知识获得更重要。因此,在内容上,他们全面突破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背后隐含的脱离现实人生的立场,坚持教育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坚持将知识与价值、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在态度上,他们反对灌输教训而强调启发辅导。内容与态度,从价值论与方法论上,构成了开明派对中学生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完整系统。

姜建[10](2015)在《论开明书店的国文教科书编写——开明派的文化实践》文中提出开明书店在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中,围绕着国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体系建设、当前任务和重点难点等问题,着重思考和探索国文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主要在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白话与文言、读写与听说、教学与自修等方面展开。

二、论“开明派”的文化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开明派”的文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出版概况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五、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章 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教材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对生活教育的推崇
    第二节 丰子恺插图的生活化趣味
第二章 以养成身心诸能力为宗旨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思想上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二节 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三章 注重文本解读的初高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文白分编且注重文本解读的教材
    第二节 开明人文言教育观探源
第四章 注重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型教材
    第一节 《文章讲话》和《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观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文心》:故事性文本中的读写观念
    第三节 《文章例话》中的读写观念
    第四节 《文章作法》:训练类教材开山之作
结论
附录 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明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第一节 “开明人”的教育救国理念与实践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萌芽
        二、“开明”文学出版的兴起
        三、从事文学创作与译介
    第二节 “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下的《中学生》杂志
        一、创刊背景
        二、办刊方针及宗旨
        三、栏目设置与特色
    第三节 教育救国理念与《中学生》杂志的文学立场
        一、“爱与平等”的编辑观
        二、“文学+教育”理念
第二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与倾向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内容
        一、散文类作品丰富
        二、名家小说的刊载
        三、戏剧、寓言等作品
        四、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倾向
        一、关注青少年的前途和命运
        二、传达白话文创作观念
        三、为教育和政治服务
第三章 《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策略
    第一节 借助名人效应扩大传播
        一、聚集着名编辑
        二、邀请知名撰稿人
    第二节 “亦师亦友”的读者关系建构
        一、奖金激励与征文互动
        二、杂志社与读者的共情话语
    第三节 文学类广告的辅助
        一、文学类广告的刊登
        二、文学类广告的特点
        三、文学类广告的作用
第四章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与意义
    第一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效果
        一、读者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浮现
    第二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行业影响
        一、在同类杂志中脱颖而出
        二、对后期文学教育杂志的启示
    第三节 《中学生》杂志文学传播的历史意义
        一、“开明人”教育救国理念的宣扬
        二、助力新文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26—1949年开明书店文学书籍出版统计
附录2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作品类别统计(节选)
附录3 :《中学生》杂志1930—1937年文学广告统计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研究(1926年-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开明书店创立的背景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开明书店的诞生
        二、上海出版业的繁荣推动开明书店的发展
    第二节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一、相似的地域、文化背景
        二、共同的语文教育理念
        三、朴实严整的作风
        四、教育救国的忧患意识
第二章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构建的中学语文文献体系(上)
    第一节 失学少年的福音—《开明国文讲义》
        一、《开明国文讲义》的编写背景
        二、《开明国文讲义》的编写内容
        三、《开明国文讲义》的编写特点
    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科书的范本—《国文百八课》
        一、《国文百八课》的编写内容
        二、《国文百八课》的编写特点
        三、《国文百八课》的编写理念
        四、《国文百八课》的反响
第三章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构建的中学语文文献体系(下)
    第一节 课堂外的精神园地—《中学生》
        一、《中学生》的编写背景
        二、《中学生》的编写特点
        三、《中学生》的编写理念
    第二节 “为天下之至文”—《文心》
        一、《文心》的编写内容及特点
        二、《文心》的编写理念
        三、《文心》的反响
第四章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语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阅读教学研究
        一、阅读教学目的
        二、阅读教学方式:精读和略读
        三、阅读教学原则: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第二节 作文教学研究
        一、作文要求真
        二、作文要立诚
        三、作文要循法
    第三节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二、写作促进阅读
    第四节 教学实践特点
        一、以情为本,用爱温暖学生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第五章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影响及对当今中学语文的启示
    第一节 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的影响
        一、促进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
        二、开启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新风尚
    第二节 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读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育人先育己—教师的自我发展
    第三节 对中学语文读物编写的启示
        一、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二、对中学语文课外读物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创新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本文研究起点和创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对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全景式呈现
        二、对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地位的评价
        三、为当代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提供历史借鉴
    第三节 写作思路和内容
        一、中心问题与总体思路
        二、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缘起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国基督教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清末反洋教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刺激
        二、民初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刺激
        三、民初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冲击
        四、民国基督徒学者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
    第二节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张亦镜对基督教中国化运动的体验
        二、张亦镜对基督教中国化历史的反思
        三、张亦镜的文字传道和文字卫道工作
第三章 基督教中国化视角下的本色神学思想
    第一节 张亦镜的文字传道思想
        一、论开展文字传道的必要与目的
        二、论文字传道与本色神学的建立
        三、论文字传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四、张亦镜对白话文的态度问题
    第二节 论本色神学同中国民俗的关系
        一、张亦镜对中国民俗的基本态度
        1.人有“新”“旧”之别——中国民俗宜“去旧迎新”
        2.民俗有关“国运兴衰”——中国社会宜“移风易俗”
        二、论基督教对中国民俗的吸收与改造
    第三节 论本色神学同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儒之辨的时代背景
        1.晚清时期的激烈碰撞
        2.二十世纪初对话的开始
        二、张亦镜论耶儒思想的互异性
        三、张亦镜论耶儒思想的相通性
    第四节 论本色神学同道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道比较研究的前提和态度
        1.以澄清老子其人其事为前提
        2.以分别道家与道教为前提
        二、《道德经》与《圣经》的比勘互证
        1.道元始与上帝同在
        2.在“道性”上的相通
        3.在“修性培德”上的相通
    第五节 论本色神学同佛教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对耶佛关系的基本态度
        1.对“扬佛抑耶论”的回应
        2.基督教比之佛教更值信靠
        二、论观世音信仰与基督教的分歧
        1.在时空观上的批判与分歧
        2.在性别观上的批判与分歧
        3.在佛经逻辑上的批判与分歧
        三、对“佛化基督教”思想的否定
    第六节 论本色神学同墨家思想的关系
        一、张亦镜耶墨比较研究的思想缘起
        1.西学墨源说
        2.基督教墨源说
        二、耶墨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1.为墨学正名和平反
        2.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三、论基督教与墨家思想的契合
        1.在最高思想范畴上的契合
        2.在社会政治伦理上的契合
        3.在人际人伦理想上的契合
        四、论基督教与墨家思想之间的互异
第四章 基督教中国化视角下的本色教会思想
    第一节 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提出
        一、论上帝国存在的中国化诠释
        二、论上帝观之于中国人的意义
        三、论中国人之于上帝屋的信修
    第二节 论本色教会与中国文明进步的关系
        一、对中国社会进步事业的推动
        二、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促进
        三、对宗教理性的弘扬和对中国宗教末流的批评
        四、对中国社会恶习的改造
    第三节 张亦镜本色教会思想的发展
        一、论民族独立与教会独立的关系
        二、论建立本色教会的方法与途径
        三、论教会趋势与中国教会的自立
    第四节 论本色教会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
        一、论张亦镜在帝国主义问题上的态度
        二、论张亦镜在孔教问题上的态度
        三、论基督教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四、对“党教合一”思想的批判
        五、论基督徒的爱国与救国的关系
第五章 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基督教中国化思潮的影响
        一、对民国时期本色教会运动的影响
        二、对民国时期本色神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当代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启发
        一、对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启发
        二、对如何处理爱国与爱教之间关系的启发
        三、对建立中国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启发
    第三节 张亦镜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在文字布道事工及其本色教会思想上的局限
        二、在基要主义立场及其本色神学思想上的局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文学出版视野下的开明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开明派概念界定
    二、开明派相关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开明派同人的职业身份选择
    第一节 教师:教育实践身份
    第二节 作家:创作实践身份
    第三节 编辑:文学出版实践身份
第二章 开明派的文学出版理念
    第一节 启蒙民智
    第二节 文教并重
    第三节 编校合一
第三章 开明派文学出版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助力新青年阅读与写作
    第二节 促进新文学作品经典化
    第三节 接力当代文学
结语
附录一:开明派编年纪事
附录二:开明书店教科书出版一览表
附录三:开明书店新文学出版物(部分)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开明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法性研究:关于“开明派”的命名①
二、载体研究:关于其文学出版实践
三、成员研究:开明同人
四、关系研究:内部与外缘
五、结语

(7)山的风骨,水的柔情 ——“白马湖作家群”文学现象与文化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白马湖作家群”钩沉与辨析
    一、“白马湖作家群”界定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沉潜与前行:“白马湖作家群”聚散离合
    第一节 群贤毕至,“结庐”白马湖
    第二节 集结立达,海上升“开明”
    第三节 群星离散,烛炬照“孤岛”
第二章 审美与启蒙:“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貌
    第一节 君子情:话题相近,文质并美
    第二节 载新道:“艺术生活”,“道”在民间
    第三节 谈话风:淡在其色,浓在其味
第三章 有守与有为:“白马湖作家群”的教育理念与出版实践
    第一节 “为学”与“为人”:“学在民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开明”与“智民”:开明书店的出版理念与精神旨趣
结语 文学史价值、教育实验意义与出版史地位
    一、“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学史价值
    二、夏丏尊、匡互生的教育实验意义
    三、开明书店的出版史地位
    四、“身份合一”:现代知识分子、教育家与出版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开明派的文化出版实践——以面向青少年的出版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9)再论开明派的文化建设——以期刊建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0)论开明书店的国文教科书编写——开明派的文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开明派”的文化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D]. 赵宗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中学生》杂志的文学传播(1930—1937)[D]. 张扬.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开明书店语文教育家群体研究(1926年-1949年)[D]. 李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张亦镜的基督教中国化思想探究[D]. 苏雷. 武汉大学, 2019(06)
  • [5]文学出版视野下的开明派[D]. 方久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6]“开明派”研究综述[J]. 赵普光,方久月.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7]山的风骨,水的柔情 ——“白马湖作家群”文学现象与文化活动[D]. 杜颖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8]论开明派的文化出版实践——以面向青少年的出版物为中心[J].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6)
  • [9]再论开明派的文化建设——以期刊建设为中心[J]. 姜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论开明书店的国文教科书编写——开明派的文化实践[J]. 姜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论“开明派”的文化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