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

论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

一、论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论文文献综述)

白江涛[1](2013)在《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钢铁工业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其投入产出间的时滞较长,极易引发产能过剩。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与工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关,也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要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细化政策的针对性。

韩国高[2](2012)在《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能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但是当产能超过有效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以及非有效配置,而且产品供过于求会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库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倒闭,大批员工失业,银行坏账增多以及信贷风险增加,贸易摩擦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变化,消费品行业出现全面产能过剩现象。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产能过剩迅速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在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带动下,部分生产资料领域出现短缺,从而引发了投资热潮。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投资周期结束、巨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时,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建立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以及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了解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波动特征、监测行业的经济运行动态和产能利用状况以及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与产能过剩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利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的测度着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我国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来动态关注行业发展态势和产能利用状况。最后,针对如何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一、本文在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均衡理论基础上,借鉴Berndt和Morrison(1981)提出的成本函数法,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测度了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1999~2008年的产能利用水平,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的波动特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中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业、化学纤维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我国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动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国家采取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技术密集型行业,容易出现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本文建立了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能过剩形成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收效甚微这一现象,指出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储蓄率过高等是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二、本文在Lucas与Prescott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需求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对过剩产能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ynamic Panel Data Model)建立了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然后分别从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两个角度建立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重点对已形成的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并未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和产业信息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政府和企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投资膨胀现象。已存在的过剩产能也并未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资本的逐利性。产能过剩行业最初大多是盈利性较高的行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将在较高经济效益下实现的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管理考虑,对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惜贷措施。三、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测度了我国28个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作为各地区工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度量指标。进一步地,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全国以及不同区域内部工业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化。产能过剩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强了职工储蓄意愿、通过出口换取了大量外汇收入,这些都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内部,出现流动性过剩。我国东部地区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投融资渠道较广,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来的资金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适当的投资渠道。四、本文在市场结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市场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CRn、赫芬达尔指数HI以及熵指数EI,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偏低并且呈现出U型变动趋势。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在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钢铁企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导致大量民营企业纷纷涌入钢铁市场;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工作障碍重重,进展缓慢等。同样,我国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也都很低。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均较小,因此,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形成过度竞争,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展开价格战。另外,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多表现出“易进难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有效的进入壁垒;同时,由于落后产能退出涉及问题较多,大量落后产能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也很难从市场中退出,稀释了市场集中程度,都导致这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五、本文选取了十个既能够反映行业产能过剩特征、又能够反映产能利用状况的经济预警指标,分别构建了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结果表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下,2001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较2000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基础原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大幅上升。然而,2005年,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建成投产,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了大幅下降,并且钢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2006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愈加良好,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大幅回升。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低迷,需求萎缩,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发生大幅下降,并且钢铁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产能过剩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产能利用水平的测度、波动特征、产能过剩成因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产能过剩行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动趋势,而且对于工业企业进行理性投资、工业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缓解产能过剩进而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潘贻芳,路林兴[3](2011)在《国内外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比较》文中指出近10年全球钢材需求量大幅增长,但国外钢材生产大国并没有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致力于资源掌控,调整生产流程合理布局,使企业和装备大型化,进行品种研发及节能减排等。通过对国内外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应该在提高资源掌控能力、产业集中度、品牌优势、节能减排水平等方面有所作为,使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观点。

孔繁利,杜普政,舒威[4](2010)在《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研究——基于铁矿石谈判接连失利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铁矿石的供应,国际铁矿石谈判对我国钢铁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近年来我国钢企与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失利中,通过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和HI指数,准确地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存在的集中度偏低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马楠[5](2010)在《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钢铁产业具有显着的规模经济性,其前后向产业具有极大的关联度,寡头垄断的形成是该产业趋于成熟的标志。发达国家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钢铁产业向成熟阶段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相对集中趋势。近年,我国钢铁产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钢铁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但我国钢铁产业“小、散、乱”特点还十分突出,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因此,研究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探索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如何尽快地优化其市场结构、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在定性地分析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对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产业集中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确立影响因素指标:运用年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产业集中度的数量关系,使研究结果具有直观性、科学性。进而,根据对市场结构分析和对产业集中度回归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优化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焦国华[6](2009)在《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偏好及逆集中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加速,我国对钢材的需求急剧增加,直接推动了2000年以来钢铁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使钢产量由2000年的1.28亿吨,猛增到2007年的4.89亿吨。但是,自2000年以后,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急剧下降,逆集中化趋势十分明显。不少研究者认为市场集中度下降是产业组织恶化的表现,是盲目进入和过度竞争的结果。他们认为,钢铁工业是具有很强规模经济性的行业,我国钢铁企业规模过小,不能重复利用规模经济。相关政策部门以此为主要依据,在产业政策上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动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意图提升市场集中度。然而这种观点大多基于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的简单对比,其理论依据的严谨性和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对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性也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因此,对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及对产业组织政策的重新反思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简单与发达国家比较钢铁工业企业规模和集中度来判断我国产业组织合理性的方式是并不合适的:其一,这种简单对比缺乏现实一致性和理论一致性的基础;其二,鉴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立足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加以分析比简单对比更为有效;其三,对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状况,我们也必须从其发展历史和产业政策的演变这两个角度来加以全面衡量。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相对比较低与近年来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有其市场性因素,具有一定阶段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及历史分析表明,现阶段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的降低主要源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厂商产能扩张有限,从而涌现出大量新进入者。因此,这并非市场结构的恶化,乃是市场需求的体现。以有效竞争理论和最优竞争强度理论论证松散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优市场结构、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不合理产业组织形态的观点,是对有效竞争理论的误读,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由于①我国钢铁工业在规模上远比其他国家巨大,并处于高速增长期;②市场区域广阔,交通运不畅;③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④中小钢铁企业在利用本地区矿资源上具有优势。因此,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低下具有较强的阶段合理性。现阶段钢铁行业逆集中化趋势是我国钢铁市场规模急剧扩张、而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产能扩张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造成的阶段性表征,并不意味着产业组织的恶化,这一状况将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竞争性集中效应逐渐凸显而得到改善。从这一角度来看,现阶段逆集中化趋势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必经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采用DEA方法研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时,同时测算相对效率和规模有效性,并通过不同规模企业相对效率的比较进一步揭示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情况,结果表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效率并不显着,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基础。当前产业组织政策支持做大做强钢铁企业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在于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率,但本文经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现阶段的钢铁企业其规模效应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从现阶段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特点来看,一味追求大的规模并不能带来高的效率。因此以追求效率而扩大规模的逻辑就不能成立了。分别测算钢铁工业CR4、CR5-10、CR11-20、CR21-50的数值,详细分析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变化中的结构性变动因素。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只注意CRN的变化,不关注集中度的变化中的结构性变化因素,往往忽略了不同规模企业发展速度不同对集中度的影响。此前关于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多采用跨产业截面数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近30年以来钢铁产业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方法对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充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竞争理论以及学术界对产业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合意性进行全面探讨与反思。

楚序平[7](2009)在《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共分六章。研究紧紧围绕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展开。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钢铁产业强国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产业组织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合绩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Anmysis)分析了44家钢铁企业样本,运用MALM模型对36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进行了测试。运用博弈论方法对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在产量规模和市场规模急剧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相应的规模经济,钢铁产业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1940)。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激励不相容。中央政府由于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制度设计与实现规模经济激励不相容,产业规制与钢铁规模经济具有正负双向作用;地方政府在收入激励、政治激励下,与钢铁产业发展速度正相关,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负相关;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内在发展激励和动力,实现了工厂规模生产,而更庞大的组织规模部分抵消了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非公有制钢铁企业在多方作用的柠檬市场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但是发展的外部性严重,对实现规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个体理性选择和行为,在总体上形成了合成谬误,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规模不经济。不改善制度环境和规制政策,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进行国有钢铁企业产权、治理、管理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非公有制钢铁企业的产权、治理、行为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改革的政策选择方向是,按照激励相容原则,配套推进政府规制、财税体制、企业改革,才能推动、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本文六章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包括国外有关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规模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观点,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有关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观点。对钢铁工业最优规模进行了理论度量,初步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指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最优规模问题,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第三章,发达国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经验研究。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和韩国钢铁TAk规模经济特征、钢铁工业的市场结构、钢铁工业的制度环境,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佳规模的市场基准、行为基准和绩效基准。第四章,对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历史发展与规模特征,对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测量和评价,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新的评估。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绩效。运用DEA模型选择44家钢铁企业2004-2007年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MALM模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检验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有效性,进而检验不同钢铁企业的规模有效性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第六章,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对钢铁产业的规制政策,验证了规制政策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投资的激励诱因,验证了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国有钢铁企业的行为特征,并选择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论证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制度原因。并在博弈中通过给出制度变量,提出了帕累托改进路径。结束语。总结概述全文的基本结论。本文力求使每一个结论有所创新,主要是: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新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特殊现象——单体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量比例持续上升与整体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并存;提出“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的指标并进行了计算分析,较好地说明了集中度下降的原因,解释了中国钢铁产业的特殊现象,改进了原有市场集中度指标,对于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理性、客观、全面认识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钢材产品集中度”的概念,对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高端产品集中度高却消耗量小、低端产品集中度低却消耗量大”的特点;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市场绩效进行了新的研究评估,对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5年和2007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效率测算分析。发现、总结、归纳出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是规模有效或接近于规模有效、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与中小钢铁企业比较中没有显示出显着的效率优势、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非常大等8项结论;运用MALM模型对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得出影响M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因素,钢铁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关键;进而对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问题;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首钢搬迁典型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证明: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的不经济,是局中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钢铁企业博弈的均衡结果,局中人的个体理性选择,产生了集体谬误,导致了整个钢铁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在博弈分析中加入制度变量,分析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路径。

江飞涛[8](2008)在《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产能过剩此前被称之为“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或者“过度竞争”,它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并再次成为政策部门的工作重点。已有关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存在不少缺陷,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治理政策效果不佳,并导致许多不良效应,对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治理政策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也很缺乏。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一直是政策部门防治“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在钢铁工业实施的投资规制政策也一直是我国防治“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鉴于此,本文重新审视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从理论、实证两方面探讨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在研习相关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关于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理论,指出:(1)低集中度市场结构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产能过剩的观点,是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2)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产业特征导致重复建设的观点,在理论上存在根本性矛盾;(3)“过度进入定理”的成立实际上严格依赖于两个基本假设,即“商业盗窃效应”和规模收益递增,以此解释行业产能过剩,首先应该判断此行业是否满足这两个基本假设;(4)以保有过度产能可以促进企业间合谋来解释产能过剩形成的模型中,只考虑过度产能投资促进企业间合谋后产生的收益,而没有考虑过度产能投资所需要的成本,在理论上存在根本性缺陷;(5)试图通过证明企业进入与利润率无关来表明“盲目进入”导致产能过剩形成的实证研究,在方法上不严谨,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以及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企业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产权问题和金融机构的软约束问题,使低价土地等投资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措施成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主要手段。进一步的建模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低价供地行为、以及企业低价所获土地的抵押功能、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体系信贷等造成的投资企业自有资本投入过低,并进而导致严重的风险成本外部化问题,造成企业过度的产能投资和全行业产能过剩,并以此解释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本文就“过度进入定理”和“盲目进入”解释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形成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1)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是钢铁市场主要在位企业,其总产量一直呈现单边上升趋势,钢铁工业并不存在显着的“商业盗窃效应”;以数据包络法测算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采用线性回归研究规模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并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特征;过度进入定理不能用来解释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2)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钢铁工业行业利润率与企业进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润率对企业进入有显着的驱动作用,不能用“盲目进入”来解释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对于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合意性的理论探讨和借助于HP滤波方法的实证研究表明:(1)投资规制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钢铁工业产能过剩;(2)政策部门由于不可能获取和整合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也就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制定合意的投资计划;(3)这一政策由于阻碍市场的发现过程和自发调整过程,使得较长时间内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钢铁产品结构的迅速调整与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并引起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剧烈波动。从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形成机制来看,合意的治理政策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1)改革财税体制和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2)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使地方政府无法通过低价供地为企业投资提供补贴;(3)进一步硬化银行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本金比例,降低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沈军[9](2008)在《国际钢铁业并购背景下我国钢铁业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和升级。国际钢铁巨头为了确立各自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目的,不断掀起并购重组的浪潮,使全球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新的变化。面对规模空前的竞争对手,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分散,经营管理技术落后的劣势毕现无遗。众多中小钢铁企业力量涣散、人心各异,难以集中力量、以一个声音对外说话。如无法整合行业优势、确立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被大大削弱,并最终沦为世界巨头们蚕食的对象。基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和具体目标: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正是在国际钢铁企业并购风起云涌和国家新的钢铁产业政策出台的背景下,从2005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并购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钢铁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并购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国际钢铁业并购背景下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期望能够为我国钢铁业并购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这一思路出发,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首先对并购理论包括并购动因理论和并购绩效理论做了一番考察,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理论的比较,有助于分析我国国内企业并购的特殊性,有助于充分认识特殊国情和不完善市场体制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影响,寻找我们同发达国家在并购方面存在的差距;第三章分析国际钢铁业并购态势及其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第一节介绍了国际钢铁业的并购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分析了国际钢铁业并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球性重组、强强联合、长期战略布局、恶意收购以及并购筹资方式的转变等五个方面,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钢铁业并购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第四章研究我国钢铁业的并购现状。第一节从实际出发概述了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第二节通过对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企业规模、企业效率等几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在与国际其他钢铁企业竞争中存在的差距,进而提出并购重组是做大做强我国钢铁业,满足全球化竞争的重要途径,第三节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做了详细的考察,分析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动因、特点、并购采用的参考模式等,这部分的分析突出了我国钢铁业并购的特点,指出了我国与国际钢铁业并购的不同之处;第五章第一节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钢铁业并购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引入量化指标,分别从行业资源配置、产业技术进步、行业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第二节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并购风险,指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最后一章第一节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中国钢铁行业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并购重组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接着第二节从企业的产权制度及管理体制、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产业重组的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主要障碍。最后对我国钢铁业的并购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认为在推进国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进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重组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兼顾区域内重组和跨地区重组;将钢铁企业搬迁、新建与企业重组相结合,通过增量资产带动存量资产重组;积极推进省域范围内中小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特大型企业应考虑更大范围的联合,并关注纵向重组;借鉴成功重组案例的经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注意揭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特点,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进行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在对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历史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反映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因素行业集中度、企业规模、企业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中国钢铁行业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此外分别引入了两个具体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和投入产出率,以指标量化的形式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并购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笔者能客观对待我国钢铁行业并购的特殊国情,用扬弃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在提出突破当前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发展困境的建议中注意到了实用性。

许金菁[10](2007)在《基于集中度的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结构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集中度又是衡量市场结构最普遍的指标,钢铁产业集中度是当前以及将来钢铁产业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钢铁工业,作为一个规模效益显着、前后向产业关联度极大的产业,寡头垄断的形成是其成熟的标志。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钢铁工业要走集中导向的道路。因此,研究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别是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加入世贸后,中国钢铁产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如何尽快地优化其产业结构、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在定性地分析钢铁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的前提下,在核心部分,确立影响因素指标,运用年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产业集中度的数量关系,其结果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在论文的最后,根据回归结论,提出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措施。

二、论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
二、钢铁产能过剩的类型及原因
    1. 低水平结构性过剩
    2. 盲目投资型过剩
    3. 低集中度粗放型过剩
三、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几点建议
    1. 提高产业集中度
    2. 促进产品结构升级
    3. 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
    4. 细化政策的针对性

(2)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名称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际上产能过剩的发展和治理状况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我国产能过剩的微观经济背景
        1.3.1 各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
        1.3.2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特征
        1.3.3 竞争状况的分类与产能过剩
    1.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特征及成因研究
    2.1 产能利用率的理论模型
        2.1.1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分析
        2.1.2 利用成本函数法测度产能利用率CU
    2.2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2.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2.2.2 可变成本方程计算结果
        2.2.3 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计算结果
    2.3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波动性分析
        2.3.1 七大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大多数属于重工业领域
        2.3.2 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
        2.3.3 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收效甚微
        2.3.4 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
    2.4 我国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分析
    2.5 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2.5.1 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2.5.2 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行业过度配置资源
        2.5.3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
        2.5.4 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
        2.5.5 高储蓄率导致投资与消费之间严重失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过剩产能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3.2.1 Junankar的最优闲置产能模型
        3.2.2 修正的资本存量调整模型
        3.2.3 闲置产能模型
    3.3 我国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3.1 我国产能过剩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状况
        3.3.2 数据处理及检验
        3.3.3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3.3.4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1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2 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法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表现
        4.1.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4.1.2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
        4.1.3 “双过剩”条件下我国经济中的特殊表现
    4.2 流动性过剩与工业产能过剩关系的研究现状
    4.3 我国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4.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初步分析
        4.4.2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模型建立和估计结果
        4.4.3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5.1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5.1.1 市场结构的含义
        5.1.2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5.2 产能过剩行业市场结构研究现状
    5.3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现状
        5.3.1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5.3.2 我国钢铁行业低集中度的原因
        5.3.3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5.3.4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5.4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5 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6.1 经济预警方法及应用
        6.1.1 经济预警的应用范围
        6.1.2 经济预警主要方法
        6.1.3 国内外预警系统的应用
    6.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6.2.1 产能过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预警界限的确定
        6.2.3 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
        6.2.4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2.5 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3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3.1 变量说明
        6.3.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3.3 钢铁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3.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3.5 权重的确定
        6.3.6 测算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4.1 变量说明
        6.4.2 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4.3 有色金属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4.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4.5 权重的确定
        6.4.6 测算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5.1 变量说明
        6.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5.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5.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5.5 权重的确定
        6.5.6 测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国内外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国外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积极谋求资源掌控, 提高生产原燃料自给率
    2.2生产布局于沿海、资源产地和终端市场
    2.3产业高度集中
    2.4致力于品牌树立
    2.5政策与技术研发促进节能减排
3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1对资源的掌控能力差
    3.2生产布局不合理
    3.3产业集中度低
    3.4高端产品研发不足, 缺少优势产品
    3.5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4结束语

(4)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研究——基于铁矿石谈判接连失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
二、我国钢企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
    (一)回顾我国铁矿石谈判历程
    (二)我国钢企陷入“囚徒困境”的苦恼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分析
    (一)基于绝对集中度指标下的我国钢铁业集中度
    (二)基于HI指数下我国钢铁业集中度
四、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
    1. 加快钢铁业的横向并购,尤其是跨区域的横向并购。
    2 .设置行业壁垒,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3 .走一条由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起辅助功能的行业兼并道路。
    4. 落实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大型钢企的联合和重组。

(5)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市场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结构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市场结构的度量
第二章 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现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状况
    第三节 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第四节 中国钢铁产业产品差异化状况
    第五节 中国钢铁产业进入、退出壁垒状况
第三章 决定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各项因素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各项因素的定量分析
第四章 美、日钢铁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美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日本战后钢铁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优化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逐步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 实现中国钢铁行业规模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 提高钢铁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第四节 完善中国钢铁产业进入、退出壁垒的对策措施
    第五节 制定积极有效的钢铁产业政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偏好及逆集中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 结构与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述评
    2.1 理论研究基础及思考
        2.1.1 规模经济理论及其思考
        2.1.2 企业规模与适度规模及有关思考
    2.2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经济及集中度的相关研究
        2.2.1 最优企业规模估计的主要方法
        2.2.2 现有相关研究及其评价
        2.2.3 影响集中度的因素
        2.2.4 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的研究
    2.3 产业组织政策研究评述
        2.3.1 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批评
        2.3.2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比较
        2.4.1 西欧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2 日本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3 韩国钢铁产业组织政策特点及评价
        2.4.4 有关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的变化与现状
    3.1 如何看待企业规模与行业集中度
        3.1.1 规模与效率
        3.1.2 行业集中度
    3.2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3.2.1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变化
        3.2.2 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
        3.2.3 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变化
        3.3.1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规模
        3.3.2 大规模企业总体数量
    3.4 不同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1 2006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4.2 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3.5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3.5.1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
        3.5.2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份额分布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选择与方法的基本原理
        4.1.1 传统方法的缺陷与在中国钢铁工业实证的适用性问题
        4.1.2 生产前沿面技术的基本原理
        4.1.3 生产前沿面技术在规模效率测算中的优点
    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 模型选择与设定
    4.4 相关检验与实证结果
    4.5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4.5.1 实证结果分析
        4.5.2 我国钢铁企业最优经济规模
        4.5.3 我国钢铁企业规模上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工业的低集中度与逆集中化实证研究
    5.1 我国钢铁工业低集中度的阶段合理性
        5.1.1 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特点
        5.1.2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5.1.3 行业规模及市场分布
        5.1.4 小钢铁企业的特殊优势
    5.2 我国钢铁工业逆集中化趋势的阶段合理性
        5.2.1 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是逆集中化的主要原因
        5.2.2 发达国家钢铁工业集中过程中的经验
    5.3 我国钢铁工业市场规模对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方法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3 实证过程与结果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政策反思与政策建议
    6.1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回顾
        6.1.1 我国钢铁工业组织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6.1.2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6.1.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措施
    6.2 对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的反思
        6.2.1 现有理论依据的不合理性
        6.2.2 我国钢铁工业的特殊性
        6.2.3 现有产业组织政策的不良影响
    6.3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优化政策选择
        6.3.1 根本途径:竞争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6.3.2 具体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中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经济学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
        1.2.3 国内对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
        1.2.4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经济学观点
        2.1.1 古典经济学观点
        2.1.2 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2.1.3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2.1.4 其它观点
    第二节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2.2.1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分类
        2.2.2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第一节 美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1.1 美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2 美国钢铁企业绩效分析
        3.1.3 美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二节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2.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2.2 日本钢铁产业的演进和市场结构
        3.2.3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绩效分析
        3.2.4 日本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三节 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3.1 韩国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3.2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
        3.3.3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3.3.4 韩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四节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3.4.1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
        3.4.2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第四章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4.2.1 市场集中度分析理论
        4.2.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H指数分析
    第三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研究
        4.3.1 概念界定
        4.3.2 数据选取和计算
        4.3.3 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研究
        4.4.1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计算
        4.4.2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DEA指标分析
        5.1.1 DEA用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的可行性
        5.1.2 DEA模型介绍
        5.1.3 基于DEA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步骤
        5.1.4 中国44家钢铁企业2005年DEA指标分析
        5.1.5 中国46家钢铁企业2007年DEA指标分析
    第二节 MALM指标分析
        5.2.1 MALM模型介绍
        5.2.2 运用MALM模型对36家样本企业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指标的分析
        5.3.1 对DEA分析和MALM指数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5.3.2 对典型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X-非效率"的分析
第六章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诱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1.1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钢铁产业规制
        6.1.2 对中央政府主管部门1995-2005年钢铁企业调控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2.1 地方政府参与钢铁产业的诱因
        6.2.2 地方政府1995-2005年在钢铁产业投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有钢铁企业行为实证分析
        6.3.1 国有钢铁企业策略行为
    第四节 首钢搬迁的博弈分析
        6.4.1 首钢搬迁背景介绍
        6.4.2 博弈分析
        6.4.3 博弈的理想合作结果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1.1.2 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和合意性值得商榷
        1.1.3 治理政策的理论依据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1.1.4 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具有典型性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产能过剩研究文献述评
    2.1 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2.1.2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等概念的异同
    2.2 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相关文献回顾
        2.2.1 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相关研究
        2.2.2 过度竞争形成机理相关研究
        2.2.3 “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相关研究
    2.3 产能过剩相关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2.4 产能过剩治理政策讨论文献回顾
    2.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2.5.1 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已有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
        2.5.2 产能过剩相关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
        2.5.3 我国产能过剩相关治理政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5.4 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三章 钢铁工业发展现状与产能过剩
    3.1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3.1.2 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3.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
        3.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
        3.2.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3.2.3 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大大加强
    3.3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
        3.3.1 我国钢铁工业产能利用情况
        3.3.2 我国钢铁工业产能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3.3.3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
        3.3.4 钢铁工业市场预测与可能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
    3.4 我国钢铁企业显着的大型化趋势
        3.4.1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3.4.2 大规模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3.4.3 钢铁工业大规模企业产量占比决速增长
    3.5 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
        3.5.1 我国钢铁工业中的逆集中化趋势
        3.5.2 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变化中的结构性特征
        3.5.3 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是我国钢铁工业逆集中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3.5.4 低集中度和逆集中化不能作为重复建设的判断依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研究
    4.1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动机
        4.1.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的热情
        4.1.2 官员政治晋升体系与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的热情
        4.1.3 钢铁工业的特征与地方政府推动钢铁企业在本地投资的热情
    4.2 模糊产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体制基础
        4.2.1 土地“模糊产权”与地方政府对投资者的低价供地行为
        4.2.2 “软预算约束”与地方政府帮助本地企业攫取投资所需的金融资源
    4.3 政府不当干预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4.3.1 投资优惠政策与企业过度产能投资:一个简单模型
        4.3.2 投资优惠政策与行业产能过剩
        4.3.3 风险外部化与企业产能投资中的过度风险行为
        4.3.4 结论
    4.4 “铁本事件”解析——地方政府干预下的企业过度产能扩张的典型案例
        4.4.1 “铁本”事件始末
        4.4.2 铁本项目中的低价土地、低自有资本投入与过度投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度进入定理”在中国钢铁工业中的适用性实证检验
    5.1 我国钢铁工业商业盗窃效应存在性的实证性检验
    5.2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实证中存在的问题
    5.3 DEA方法用于规模经济实证的基本原理和模型设定
    5.4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
        5.4.1 方法选择和模型设定
        5.4.2 指标选取
        5.4.3 数据说明
        5.4.4 DEA计算结果
        5.4.5 对于计算结果的分析
        5.4.6 关于规模与效率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5.4.7 对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于盲目进入导致产能过剩观点的实证检验
    6.1 命题的提出
    6.2 本章所使用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设定
        6.2.1 本章用到的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
        6.2.2 本章计量经济分析的模型设定
    6.3 数据说明与单位根检验
        6.3.1 数据说明
        6.3.2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6.4 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6.4.1 本文所使用的协整检验方法
        6.4.2 本文的协整检验结果
        6.4.3 包含协整约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6.5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6.5.1 VEC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6.5.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5.3 方差分解分析
    6.6 实证结论
第七章 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治理政策的反思与重构
    7.1 我国历年来钢铁工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
        7.1.1 1994年以来我国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治理政策回顾
        7.1.2 投资规制政策是治理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
    7.2 我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反思
        7.2.1 投资规制政策合理性的理论探讨
        7.2.2 我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中持续显着的预测偏差问题
        7.2.3 投资规制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不良影响的实证研究
    7.3 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治理政策的重构
        7.3.1 财税体制改革和官员考核晋升体制改革
        7.3.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
        7.3.3 硬化银行预算软约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国际钢铁业并购背景下我国钢铁业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分析框架以及主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评述
    2.1 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1.1 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研究述评
        2.1.2 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企业并购绩效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企业并购绩效的国外研究现状
        2.2.2 企业并购绩效的国内研究现状
        2.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3 国际钢铁业并购现状特点分析及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
    3.1 国际钢铁业并购态势分析
    3.2 国际钢铁业并购的特点及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
4 中国钢铁业并购现状分析
    4.1 我国钢铁业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钢铁行业特征分析—基于并购视角
        4.2.1 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分析
        4.2.2 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规模分析
        4.2.3 我国钢铁企业的效率分析
        4.2.4 我国钢铁企业的投资主体分析
    4.3 我国钢铁业并购态势分析
        4.3.1 我国钢铁业并购历史及现状
        4.3.2 国内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特点
        4.3.3 钢铁企业并购模式分析
5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效应以及可能的风险分析
    5.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效应分析
        5.1.1 并购提高了行业资源配置
        5.1.2 并购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
        5.1.3 并购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行业组织结构
    5.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1.1 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中国钢铁行业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
        6.1.2 并购重组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6.2 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主要障碍
        6.2.1 在企业产权制度及管理体制方面的障碍
        6.2.2 在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障碍
        6.2.3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产业重组的压力不足
    6.3 对策建议
        6.3.1 推进国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6.3.2 联合重组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兼顾区域内重组和跨地区重组
        6.3.3 将搬迁、新建与企业重组相结合,通过增量资产带动存量资产重组
        6.3.4 积极推进省域范围内中小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6.3.5 特大型企业应考虑更大范围联合,对纵向重组也应关注
        6.3.6 要借鉴已经成功重组案例的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基于集中度的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2.1.1 市场结构的认识
        2.1.2 集中
        2.1.3 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的关系
        2.1.4 由集中度判定市场结构类型
    2.2 市场结构实证研究综述
    2.3 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现状
    3.1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状况
        3.1.1 产品差异化
        3.1.2 规模经济
        3.1.3 进入壁垒
        3.1.4 退出壁垒
        3.1.5 市场容量
    3.2 钢铁产业集中度状况
        3.2.1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状况
        3.2.2我国与外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
第四章 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因素的定性分析
        4.1.1 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进程
        4.1.2 我国钢铁产业资源自给能力
        4.1.3 我陶钢铁产业的发展周期
        4.1.4 我国钢铁产品消费结构
        4.1.5 市场区域划分
    4.2 影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因素的定量分析
        4.2.1 数据的筛选与模型
        4.2.2 回归分析
        4.2.3 检验
第五章 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措施
    5.1 推进国有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
    5.2 切实执行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5.3 提高钢铁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5.4 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与对策[J]. 白江涛. 云南社会科学, 2013(03)
  • [2]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 韩国高.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3]国内外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比较[J]. 潘贻芳,路林兴. 天津冶金, 2011(01)
  • [4]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研究——基于铁矿石谈判接连失利的视角[J]. 孔繁利,杜普政,舒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5]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D]. 马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6]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偏好及逆集中化现象研究[D]. 焦国华. 中南大学, 2009(04)
  • [7]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 楚序平. 南开大学, 2009(07)
  • [8]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江飞涛. 中南大学, 2008(12)
  • [9]国际钢铁业并购背景下我国钢铁业并购研究[D]. 沈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10]基于集中度的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研究[D]. 许金菁.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论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