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灌草三效并举

植灌草三效并举

一、种灌种草三效并举(论文文献综述)

任莲志[1](2010)在《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时至今日,快速城镇化引发了诸多重大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兵临城下,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能耗和环境问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纵观近年来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率不高,对生态设施与城市功能设施的立体复合欠考虑;街道空间系统立体设计不足,交通压力大,无法为公共空间提供低碳支持;城市建设侵占大量绿地,绿量严重不足,生态恢复及生态补偿的基本意识低下;绿地建设欠缺对生态格局的宏观把控,生态孤岛层出不穷,自身建设亦流于形式、好大喜功,生态效益低下;缺乏对地域设计和乡土物种保护的考虑,微观技术层面生态手法亦未能有效应用......因此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体系,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分别针对中心区以及城市生态设计的研究相当丰富,其中很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学习。但是专门针对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进行生态设计的研究专题较少,且各类型生态规划和设计大都仅采用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设计手法,鲜有将生态理念至上而下贯穿规划的整体系统实例。本文以“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中心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针对生态设计这一本体,从宏观规划体系到微观方法技术层面进行全面的资料筛选、提取分类及实地调研,初步探究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问题。文章从理论背景、实例分析、提出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文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界定了研究本体与范围、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概况,建构了课题的理论背景,并得出结论,认为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中心区土地空间资源的高度集约、立体复合;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的研究和建立;公共空间绿地系统(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生态研究;以及微观技术层面生态手法的应用等。其次,以深圳中心区公共空间为重点案例,以前文所述问题为研究关注点,分析从宏观生态格局规划、中观层面各系统要素的生态考虑、微观方法技术层面的生态设计过程和手段,总结其优点与不足。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分析,尝试整理搭建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构架,提出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优化建议和措施。

王学强[2](2008)在《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文中指出红壤地区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果园林下侵蚀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荒地土壤侵蚀普遍发生。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面状侵蚀、沟状侵蚀与崩岗侵蚀。面状侵蚀是本区发生面积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坡耕地与果园林下的水土流失主要以面状侵蚀为主。崩岗侵蚀是红壤地区特有的侵蚀最为严重、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其发生于红壤地区主要是由于本区的高强度且集中的降雨与深厚的土壤层具有节理构造等因素引起的。为了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综合效益与经济的偶合机制,本文对其中主要的治理模式进行了评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封禁治理、生态林草、经济林果、低效林改造、坡改梯等五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五种治理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并且由于治理模式的立足点不同,坡改地与经济林果以开发性治理为目的,因此其经济效益较高,而生态林草与封育治理以恢复性治理为目的,因此其生态效益较高。在对治理模式效益评价的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各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了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范式。1.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坡度坡耕地的配置由于不同的水保措施均有一定的最佳坡地适宜范围,耕作措施一般在0~5°能够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梯田措施能够在0~15°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而植物篱措施只要在<25°的坡耕地都能够发挥较高水土保持效益。从而建立了在0~5°、5~15°、15~25°三个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耕作措施、梯田措施、植物篱措施为主的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在>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红壤地区的坡耕地的治理优化配置方案。2.在不同出露层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花岗岩风化壳的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层次土壤出露时土壤侵蚀类型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治理措施也应随之变化:表土层与红土层出露时,主要是通过种草,提高土壤入渗率,从而减少土壤侵蚀量;砂土层出露时,修建排水措施,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作用为主;碎屑层出露时,以植被恢复为主。3.不同侵蚀级别区域治理模式的配置不同的土壤侵蚀级别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同的退化阶段。强度侵蚀级别以上的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阶段,中度侵蚀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中度退化阶段;轻度和微度侵蚀区域的生态系统处于轻度退化阶段。根据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当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阶段时应进行重点治理,中度退化阶段应边治理边防治,轻度退化阶段可应自然修复和预防保护相结合。

吴仁润[3](2003)在《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文中认为

杨富[4](2002)在《以“退”为进 “还”做文章》文中研究指明把长远生态效益与眼前经济利益结合起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退耕还林还草固然是一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长远大计,是当前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心,但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仍然是农

郝文秀[5](2002)在《德政工程惠万民——通辽市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地处科尔沁草原的通辽市,曾经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地方。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尤其是过度放牧开垦,如今,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尔沁沙地。为了让草原、森林生长在人间,让人继续生活在草原、森林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再造森林,再造草原,奋起抗争。最近几年,通辽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更加确定了生态建设走大思路、大战略、大任务、大目标、大产业、大市场的思路,把退耕还林还草做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造福百姓,惠及子孙万代的德政工程,使全市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有序健康快速地推进。

都凤学,郝文秀[6](2002)在《种灌种草三效并举》文中研究指明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全市总面积近9000万亩,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408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5.4%,沙害比较严重。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沙害、水土流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辽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和风沙侵袭,每年都有大面积农田毁种和减产。全市草牧场沙化、退化、盐渍化面积达1000万亩。二是加剧了贫困程度。全市有三分之二的苏木乡镇,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90%以上约3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沙山两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扩大了贫困面,而且加重了贫困和返贫程度,已成为"沙山两区"农牧民的心腹之患。三是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通辽市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由于

陆耀辉[7](1986)在《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畜牧业,即家畜生产的过程中,其生产力之高低,产品数量之多少,以及产品质地之优劣,是多种因素彼此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经常的、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具有遗传力的家畜本身,其它诸因素则属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断地改良和完善畜、禽品种,提高其遗传素质,才是取得“稳定、优质、高产、低消耗”发展畜牧

二、种灌种草三效并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灌种草三效并举(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兵临城下
        1.1.2 生态时代低碳城市发展诉求
        1.1.3 中心区公共空间良性发展诉求
        1.1.4 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专项研究深入的诉求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本体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2 论文结构框架
2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基本认识
    2.1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理论基础
        2.1.1 城市中心区概述
        2.1.2 公共空间概述
        2.1.3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概念界定
        2.1.4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类型
    2.2 生态设计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设计理论支持
        2.2.2 城市生态学理论支持
    2.3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发展
        2.3.1 国外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发展
        2.3.2 国内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相关研究与实践发展
    2.4 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存在问题及优秀案例借鉴
        2.4.1 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2.4.2 西方发达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建设经验借鉴
    2.5 小结——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的关注点
        2.5.1 中心区土地空间资源的高度集约、立体复合
        2.5.2 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2.5.3 公共空间绿地系统的基本生态研究
        2.5.4 技术层面生态手法的应用
3 重点案例——深圳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
    3.1 案例选择缘起
    3.2 深圳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的宏观背景
        3.2.1 区位及自然、社会概况
        3.2.2 深圳公共空间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3.2.3 规划发展状况
    3.3 基于生态发展策略的中心区特色定位
        3.3.1 深圳2030 城市发展策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
        3.3.2 基于“生态优化”的中心区特色定位
    3.4 宏观层面——体系完整的多级生态规划法律控制
        3.4.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多级规划控制
        3.4.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级规划控制
    3.5 中观层面——规划各系统要素的生态考虑
        3.5.1 影响中观层面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各要素分析
        3.5.2 中心区中观层面公共空间体系调研
    3.6 微观层面——生态技术设计
        3.6.1 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及借鉴
        3.6.2 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
    3.7 案例整体总结评述
        3.7.1 深圳中心区在中观层面的可借鉴之处
        3.7.2 缺陷和不足
4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对策
    4.1 基于生态发展策略的中心区定位、目标与特色
        4.1.1 基于“系统观”和“区域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定位
        4.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目标
        4.1.3 基于生态优化和景观协调的中心区公共空间特色
    4.2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优化原则
        4.2.1 生态为先的优化原则
        4.2.2 复合多样的优化原则
    4.3 宏观层面——体系完整的多级生态规划法律控制
        4.3.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多级规划控制
        4.3.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级规划控制
        4.3.3 国内外生态政策借鉴
    4.4 中观层面——规划各系统要素的生态考虑
        4.4.1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区公共空间影响要素
        4.4.2 可持续发展的各层级公共空间建构
    4.5 微观层面——生态技术设计
        4.5.1 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
        4.5.2 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治理措施的研究
        1.1.2 国内治理措施的研究
        1.1.3 国内治理模式的研究
        1.1.4 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研究
    1.2 研究涉及概念与方法
        1.2.1 范式的概念
        1.2.2 综合治理模式效益评价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关键问题与创新性
2 研究区的选取与概况
    2.1 研究区的选取
    2.2 研究区概况
    2.3 数据收集说明
3 区域水土流失状况
    3.1 区域水土流失特点
        3.1.1 果园林下侵蚀严重
        3.1.2 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3.1.3 荒地侵蚀普遍发生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气候
        3.2.2 母质
        3.2.3 地形
        3.2.4 土地利用
    3.3 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及其治理
        3.3.1 面状侵蚀
        3.3.2 沟状侵蚀
        3.3.3 崩岗侵蚀
    3.4 小结
4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
    4.1 治理模式与数据收集
        4.1.1 主要治理模式概况
        4.1.2 数据说明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层次单排序
        4.3.4 矩阵一致性检验
        4.3.5 权重结果的确定
    4.4 效益指标计算
        4.4.1 经济效益指标计算
        4.4.2 生态效益指标计算
        4.4.3 社会效益指标计算
        4.4.4 单项指标的数据标准化
    4.5 不同治理模式效益评价—灰色关联法
        4.5.1 参考数列的建立
        4.5.2 比较数列的建立
        4.5.3 计算各指标相关系数
        4.5.4 计算关联度
    4.6 结果分析
        4.6.1 经济效益
        4.6.2 生态效益
        4.6.3 社会效益
        4.6.4 综合效益
    4.7 小结
5 红壤地区治理范式的建立
    5.1 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
        5.1.1 生物措施的配置
        5.1.2 工程措施的配置
    5.2 坡耕地水保措施在不同坡度上的配置
        5.2.1 坡度对不同水保措施效益的影响
        5.2.2 治理措施的优化配置
    5.3 不同层次土壤出露水保措施的配置
        5.3.1 不同层次土壤出露的影响
        5.3.2 治理措施的配置
    5.4 不同侵蚀级别区域生态治理模式的配置
        5.4.1 侵蚀劣地的生态系统演替
        5.4.2 不同侵蚀劣地治理模式的配置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发表论文情况

(3)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草灌乔三结合
2 甘肃自然分区与种草种树
3 草灌乔三结合的具体作法

四、种灌种草三效并举(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 任莲志. 重庆大学, 2010(03)
  • [2]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D]. 王学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3]论草灌乔三结合在甘肃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展望[J]. 吴仁润.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3(S1)
  • [4]以“退”为进 “还”做文章[N]. 杨富. 山西经济日报, 2002
  • [5]德政工程惠万民——通辽市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纪实[J]. 郝文秀. 内蒙古宣传, 2002(08)
  • [6]种灌种草三效并举[J]. 都凤学,郝文秀. 实践, 2002(01)
  • [7]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J]. 陆耀辉.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86(03)

标签:;  ;  ;  ;  ;  

植灌草三效并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