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守主义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论保守主义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一、谈稳健性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竹颖[1](2020)在《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长城汽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制造业是国家自身综合力量的展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深度融合的新技术创新模式下,汽车制造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因此汽车制造业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成为各利益关联者关注的焦点。而研发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这使得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困难,此外准则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较低。所以,为了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了解汽车制造业的研发项目情况和研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效率,对汽车制造业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符合其行业特点的相关建议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上市公司在实体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比例,且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使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探索如何提升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本文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对汽车制造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介绍了汽车制造业的研发特点,对相关准则、指引及规定中涉及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了解读,通过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发现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并探讨了汽车制造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以长城汽车为案例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研究长城汽车研发投入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情况,发现长城汽车研发支出信息披露存在的典型问题;第五部分是结合前文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研究和长城汽车的案例分析,来探讨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并为我国现有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可供参考的优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本文对研发支出有比较完整的系统研究,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解决研发支出信息披露具体问题上。第二,本文以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长城汽车作为案例,深入探讨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的优化路径,对相关准则的制定完善提供该产业的理论背景和依据。

孙蕊[2](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朱俊荣[3](2019)在《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企业就必须增强自身实力,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并提高会计稳健性,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稳健性作为重要的会计计量原则之一,它要求公司对经济损失的确认要比经济收益更加及时,从而使公司外部投资者能够提前防范不确定的风险。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各种政策支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使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下,其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2012-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及其异质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调节变量,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不同内部控制环境下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二者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次,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相比,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更加显着;与境内机构投资者相比,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促进作用更大。再次,内部控制质量对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为提高公司会计稳健性、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子健[4](2015)在《我国IPO公司盈余稳健性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30日,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质量,明确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在股票发行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促进公平合理定价,限制发行人定高价,抑制上市后投资者盲目炒作新股,加强对“炒新”行为的约束。会计稳健性指会计人员确认好消息导致的收益比确认坏消息导致的损失时需要更高的可验证性。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会计原则,深刻影响着会计实务中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会计盈余具有稳健性特征也被视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评判标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和全面趋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的应用逐步强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随着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正积极探索股票发行实施注册制,强调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其中发行公司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经审计的历史财务报告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颇多的实证研究表明IPO公司在上市前操纵应计利润以增加会计盈余从而提高发行价格,但上市后由于应计项目的逆转使得会计盈余下滑,那么IPO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在这个上市过程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控股权性质、债务结构与审计师选择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但鲜有文献探讨控股权性质、债务结构与审计师选择对我国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影响,而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提高我国IPO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而找到路径;大量文献认为发行人与潜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全球各证券市场普遍出现新股超额回报率现象的主因,而盈余稳健性能有效缓解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能降低新股首日超额市场回报率吗?本文以我国新股发行核准制实施期间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检验了[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分析了控股权性质、债务结构与审计师选择对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及探讨了IPO公司盈余稳健性对其新股上市首日回报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IPO公司公开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的会计盈余具有显着的稳健性,且这种稳健性主要来自于非经营性应计项目;但IPO公司上市后,除了异常损益外,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稳健性并没有显着提升;(2)控股权性质影响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非国有控股的IPO公司比国有控股的IPO公司盈余稳健性更高;IPO公司的债务总额或流动负债越多其盈余越稳健,且这种稳健性需求受控股权性质的影响;因IPO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偏低即关系型融资较少,故未造成长期负债越多其盈余稳健性反而越低的效果;国际四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显着低于非四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但本土十大与非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不存在显着差异;(3)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对新股首日回报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即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能有效降低首日超额回报率。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考察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有助于厘清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检验了控股权性质和债务结构对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为管理当局力图提高我国IPO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其次比较了国际四大与非四大、本土十大与非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差异,为当前我国财政部、中注协推动的本土会计事务所的合并提供参考价值;同时,研究发现IPO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能降低新股首日回报率,这对当前证监会推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静[5](2014)在《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基于管理层激励的视角》文中指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两权分离引发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因此,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来促使管理层的经营行为符合股东利益。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都是缓解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其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从内容上涉及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等方面,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与考量都应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信息来源,为公司评估和评价管理绩效起着根本和关键的作用。稳健的会计信息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环境中可能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利于抑制企业管理层出于自利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决策相关性,缓解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公司治理旨在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必然对企业各项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企业的财务报告活动。会计稳健性源于会计活动是在一个以不确定性为永恒特征的环境中,在确认、计量与报告过程中受到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就是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研究有的是分别对公司治理和会计稳健性各自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有的是从公司治理的某个方面对会计稳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将公司治理状况综合起来分析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究在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公司治理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对稳健会计信息的影响机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企业财务报告行为,并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稳健会计信息的编制以及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一个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在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作为全文的起点,构建了全文的逻辑框架与体系。第二,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分别从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会计稳健性的计量以及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四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然后,回顾了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围绕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重点。第三,基础理论分析。分别从契约理论、信号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其一,从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出发,在不考虑对管理层激励的条件下,分析了公司治理强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运用变异系数加权法分别构建了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以及公司治理强度指数,进而检验了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强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其二,从公司治理的激励作用出发,在不考虑公司治理强度的条件下,分析了管理层激励效果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采用管理层激励的一致性水平指标来度量管理层行为与股东利益的一致程度,检验了其对盈余质量及会计稳健性影响。其三,在分别分析检验了公司治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后发现,公司治理的监督和激励的角色对会计稳健性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进而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对财务报告的控制力量和管理层激励效果对会计稳健性的共同影响。在分别控制了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及公司治理强度变量后,就其与管理层激励一致性水平对会计稳健性的共同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第五,提出了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归纳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从完善会计准则建设、培育对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提高公司治理质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明确了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研究结论:(1)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在2002-2011年期间,会计盈余总体呈现稳健性特征。(2)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及公司治理强度均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较强的公司治理机制会导致较高的会计稳健性,从而说明公司治理的监督力度越大,会计稳健性越强。(3)管理层激励一致性水平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说明公司治理的激励效果越好,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越低,因而财务报告表现出较低的会计稳健性。同时,当对管理层激励的一致性水平较高时,企业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4)在分别控制了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强度变量后,管理层激励一致性水平均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即当管理层行为与股东利益一致性较高时,会计稳健性水平较低,进而说明,对管理层激励的效果是理解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关键。

王清涛[6](2013)在《谈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文中提出在我国运用稳健性原则,虽然存在一些弊端,对我国的某些企业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但它毕竟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年来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企业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应该充分地看到这个原则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它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特性以及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使企业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让稳健性原则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原则。

刘珊珊[7](2013)在《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确定性是会计稳健性的前提,而天下最为确定的就是存在不确定性。FASB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集大成者和会计准则建设者合二为一的身份,在1983年颁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明确提出对会计稳健性的认可,指出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里,像对计量上可能的误差,宁愿少计资产和收益而不愿多记的会计稳健性(意为审慎性)这样的惯例是有地位的,因为企业和经济活动在到处都有不肯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但是近30年来,以投资者利益导向为首要指向的FASB一直认为,会计稳健性虽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地位,但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应不含有蓄意地、一贯地少计净资产和净利之意,否则有违中立性。2008年,FASB在其和IASB颁布的联合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中最终决定将会计稳健性(包括会计审慎性)彻底清除,但是争议并未因此而停止,因为会计稳健性悠久的历史说明,其并非因为正式制度的认可而出现,也就不会因为正式制度的否定而消失。当前有关会计稳健性话题是针对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财务会计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美国这样一个尽管具有难以撼动的经济地位但是会计历史却极为短暂的国家。从演化进程来看,美国的会计源自英国,而英国会计又可依次向前溯至荷兰、意大利会计,而这仅仅涉及复式会计的发展脉络,在复式簿记之前还有中世纪欧洲会计、四大文明古国会计、甚至会计的源头即原始计量记录。历史中的会计稳健性是经过上述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产生并演化至今,当前作为主流的英美会计理论所论及的会计稳健性仅仅是一个复杂制度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而言,会计稳健性一词完全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概念,了解会计稳健性究竟为何产生,又是如何演化至当前的状态极为迫切。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会计制度以来,被动地经历了会计稳健性从无到有(1983-1997年)、从弱到强(1998-2005)、从全面到适度(2006-至今)三个阶段。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因为旧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被动调整的代价极为巨大,中国不同于美国,后者是普通法系国家,其制度源自市场中的习俗与惯例,因此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化实质上是市场运行中的内部规则自发外化的结果,其制度调整所产生的后果完全由系统内部消化。但是中国不同,作为一种制定法国家,每一次制度的制定或者调整都会发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我国在移植会计稳健性制度时需要采取三思而后行的态度。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会计稳健性原则最初的运用完全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显着表现,制度建设者并未从历史的视角关注会计稳健性的来龙去脉。被移植的制度以是否适用作为接受标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制度建设被动适应结果。在中国,会计稳健性制度频频变动调整之际,FASB和IASB又作出其会计信息质量框架中彻底清除会计稳健性的决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者又一次面临是否跟从的挑战。会计稳健性究竟是什么?中西方迄今并无统一认识。在美国会计理论独步天下的今天,其观点对于各国会计界的影响颇深。在FASB的“目标-准则-实务”理论逻辑指引下的会计稳健性理论很难深入,因为目标是纯主观的产物,缺乏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逻辑起点来统领理论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目标与实务之间的分歧。会计稳健性在实务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对准则制定目的的偏离,促使理论研究的不足亟待解决。多样性是演化的动力,故而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理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制度演化视角对会计稳健性问题进行研究,试图重点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需要从制度演化视角进行会计稳健性问题的研究,二是如何进行演化分析,三是本研究成果如何弥补当前会计稳健性理论的不足。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借助于会计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会计研究文献来看,自现代会计理论产生伊始,演化思想就出现端倪,主要表现在早期会计研究者均试图从历史中寻找会计稳健性惯例的不同原因,采用“存在的就是适合的”标准完成准则构建,这种基于因果追溯的演化研究在新古典均衡范式占据会计研究阵地后就不复存在,将根本上是异质的、不可逆的会计稳健性惯例纳入统一的主观目的导向下的会计准则范畴,混乱的结果不言而喻。不同于制度均衡观所持的经验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制度演化观坚持批判实在论的本体论和个体群主义,假设制度主体具有认知理性、强调制度的累积因果和回溯法的运用。基于制度演化观,本文将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沿革置于“本能-行为-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之中,向上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是“至善”,向下因果探讨得出会计稳健性的多样性源自异质的能动主体与其所在社会结构间互动。当前会计准则制定者认为会计稳健性惯例是一种自动的、重复的、缄默的,“时间无涉”的“实在”,在这种均衡观指导下构建的会计准则无法完成链接主观会计目标和客观会计实务的任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研究者将视角从制度均衡走向制度演化:首先,将研究关注点从均衡观下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观下的“因果机制”,通过向上溯因分析制度形成的终极原因,向下溯因分析制度如何制约个体行为,实现因果累积链条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其次,重构会计稳健性理念,在当前“目标-准则-实务”的理论逻辑顺序中添加一个客观见之主观的“本质”起点,使主观的“目标”更具有客观的立论基础,从而不再游离于客观需要之外。第三,本文指出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权变地适应社会需要是会计稳健性的发展方向。

周冬华[8](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在近2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二项计提”到“四项计提”再到“八项计提”,以及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新实施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减值迹象的认定,规范了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标准,禁止了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后续期间价值恢复时的转回等等,而资产减值的这些规定和变更的目的在于压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活动(刘玉廷,2006)。那么资产减值准则的变更是否能如期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呢?实际上,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象主要是长期资产,对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因此资产减值变更能否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短期资产还是长期资产。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总体目标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那么资产减值信息作为整体会计信息的一部分,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新旧会计准则阶段是否也有显着的变化呢?不同期限和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否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呢?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本文首先研究分析资产减值的计提行为及计提动机,探讨不同期限的资产减值(短期资产减值、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及计提动机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从而分析资产减值准则的变更是否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其次,本文对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资产减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及结合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计提动机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的差异,随后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不同期限资产减值应计可靠性的影响,并结合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计提动机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应计可靠性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期间为2001年至2008年,研究对象为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会受到行业经济形式和公司自身业绩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外部经济环境好转、公司自身业绩较好时,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比例较低,反之亦然;同时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还会受到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会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达到扭亏的目的;而具有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亦会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活动,从而为来年扭亏做准备;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也会受到会计稳健性因素的影响,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越稳健,其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比例会越高;最后,资产减值计提行为还会受到契约成本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计提的资产减值比例越低;(2)由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扭亏活动的对象主要是短期资产减值,因此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扭亏活动;但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能够部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行为,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活动的对象包括短期资产减值和长期资产减值;(3)资产减值信息作为盈余的组成部分,具有减值前盈余之外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而言,具有扭亏动机和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弱于减值前盈利的上市公司;同时新会计准则阶段的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要高于旧会计准则阶段的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而这种价值相关性的提高一方面源于短期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4)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短期资产减值应计和长期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致使新会计准则阶段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高于非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对于不同期限的资产减值,长期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高于短期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资产减值应计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效果有限,但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总体目标保持了一致性,提高了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促进了资产减值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本文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的经验证据,尤其是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的比较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开展中国资本市场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工作。

冯娜[9](2010)在《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盈余稳健性一直是财务会计中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制度制定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在国外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实证研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则开始的更晚。本文以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作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会计盈余稳健性与其背后的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近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改革中,会计盈余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所参考的重要指标。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影响,为以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积累一些经验。基于这一思路,本文选取了1995-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了Basu(1997)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1、我国会计制度中是否存在盈余稳健性?2、我国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会计盈余稳健性如何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在1995至2009年期间是存在的;(2)各个期间的会计盈余稳健性并不相同。为此,本文把这段会计期间分为四个会计阶段:1995年至1997年我国初步提出实行稳健性原则,会计盈余表现的稳健性很弱;而1998年至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大;2001年至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迅速提高,稳健性原则成为会计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2007年至今,新的会计准则并没有继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反而比上一个期间有所降低。(3)盈余稳健性虽然可以帮助投资者尽量减少风险,但是却有可能低估企业的价值甚至从而失去许多好的投资机会。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本文试图分析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稳健性是否有影响并分阶段分析其盈余稳健性的变化,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国情,可以为其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一些经验。(2)不同学者对会计制度和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随意说哪个正确或是哪个不正确,但是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为自己认同的观点提供一些证据支持。(3)本文的研究对我国证券市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券市场中我们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盈余预测,本文所研究的会计盈余对以后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虽然我国会计制度自身发展还不成熟,有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盈余操控行为,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分析和盈余预测中的作用。

曾蒙爱[10](2009)在《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资产减值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世界各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为企业的资产减值行为提供规范指导。我国也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系统规范了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程序。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是由来已久的会计原则和惯例。在不确定的现实环境中,运用稳健性原则能够改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稳健性逐渐被明确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随着会计改革进程的推进,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得到明确和肯定。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性原则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对资产计价的具体运用。我国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强化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采用了严格的稳健性原则计量模式。本文从稳健性原则运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资产减值会计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关系。稳健性原则在准则层面上的强化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对资产减值会计实施效果的影响。同时严格的稳健性原则计量模式的运用,压缩了盈余管理空间,从而提高了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质量。总的说来,稳健性原则的强化运用为改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施效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文章对如何更好地在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运用稳健性原则提出一些建议。

二、谈稳健性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稳健性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长城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研究
        1.2.2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情况、重要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 汽车制造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内容概念界定
        2.1.1 汽车制造业
        2.1.2 研发活动与研发支出
        2.1.3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
    2.2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有效市场理论
3 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要求与现状
    3.1 汽车制造业研发的特点
        3.1.1 产业内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3.1.2 产业内研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
        3.1.3 研发工作复杂性强
        3.1.4 专业人才缺乏
    3.2 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制度要求
        3.2.1 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3.2.2 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3.2.3 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
        3.2.4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定
    3.3 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现状
        3.3.1 招股说明书中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
        3.3.2 年度报告中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
    3.4 汽车制造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4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以长城汽车为例
    4.1 长城汽车公司概况
        4.1.1 长城汽车简介
        4.1.2 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情况
    4.2 长城汽车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现状
        4.2.1 招股说明书中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
        4.2.2 年报中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
    4.3 长城汽车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
        4.3.1 信息披露过于简略且完整性不足
        4.3.2 信息披露格式不规范
        4.3.3 研发支出数据前后不一
        4.3.4 资本化界定不清晰
5 完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5.1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5.2 相关政策建议
        5.2.1 提升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
        5.2.2 建立持续动态且独立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体系
        5.2.3 加强对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监管
        5.2.4 构建自愿性补充披露的指标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二、现代决策理论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要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四、稳健性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回归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回归结果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会计稳健性文献综述
        2.1.1 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相关研究
        2.1.2 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 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文献综述
        2.2.1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相关研究
        2.2.2 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2.2.3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2.3 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文献综述
        2.3.1 机构投资者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
        2.3.2 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2.3.3 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会计稳健性
        3.1.2 机构投资者
        3.1.3 内部控制
    3.2 理论分析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公司治理理论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5 成本收益理论
    3.3 研究假设
        3.3.1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3.3.2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3.3.3 内部控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与说明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建立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分析
        5.1.1 全样本描述性分析
        5.1.2 分样本描述性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5.3.2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5.3.3 内部控制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我国IPO公司盈余稳健性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稳健性研究现状
        2.1.1 稳健性产生的动因
        2.1.2 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2.1.3 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2.2 国内稳健性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检验
    3.1 引言
    3.2 我国IPO制度的变迁
    3.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4 研究设计
        3.4.1 会计盈余的构成
        3.4.2 模型构建
        3.4.3 样本与数据来源
    3.5 实证结果与分析
        3.5.1 描述性统计
        3.5.2 多元回归分析
    3.6 进一步分析
        3.6.1 公允价值
        3.6.2 板块差异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IPO公司盈余稳健性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1 控股权性质
        4.2.2 债务结构
        4.2.3 审计师选择
    4.3 研究设计
        4.3.1 模型构建
        4.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进一步分析
        4.5.1 考虑控股权性质的债务结构
        4.5.2 自选择偏差、会计准则变更和会计师事务所排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IPO公司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首日市场回报率的度量
        5.3.2 模型构建
        5.3.3 样本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多元回归分析
    5.5 进一步分析
        5.5.1 未经市场调整的首日回报率
        5.5.2 控股权性质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基于管理层激励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会计稳健性
        2.1.1 会计稳健性的含义与分类
        2.1.2 会计稳健性的存在
        2.1.3 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2.1.4 会计稳健性的计量
        2.1.5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2.2 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
        2.2.1 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
        2.2.2 股权结构与会计稳健性
        2.2.3 管理层激励与会计稳健性
    2.3 研究文献述评
第3章 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基础理论
    3.1 契约理论
        3.1.1 契约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激励理论
        3.1.4 契约理论与会计稳健性
    3.2 信号理论
        3.2.1 信号
        3.2.2 信号传递、信号甄别与会计稳健性
        3.2.3 信号理论对会计稳健性的解释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1 利益相关者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公司治理
        3.3.3 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会计稳健性需求
第4章 公司治理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变异系数加权法
        4.2.2 公司治理强度指数
        4.2.3 实证检验模型
        4.2.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分析
        4.3.3 敏感性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管理层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管理层激励一致性水平的度量
        5.2.2 实证检验模型
        5.2.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3.3 敏感性检验
    5.4 小结
第6章 公司治理与管理层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共同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检验模型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结果分析
        6.3.3 敏感性检验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稳健性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要求
        7.2.2 培育稳健盈余信息的资本市场需求
        7.2.3 防止管理层滥用稳健性盈余信息
        7.2.4 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谈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稳健性原则的基本概念
    1. 当某一会计处理方法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时, 宁可选择对投资者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案。
    2. 某项费用本期预计可能发生时, 可以确认, 但对可能获得的收入, 宁可少计或不计。
二、稳健性原则的本质
三、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1.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 无形资产的摊销
    3.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
    4. 稳健性原则对企业在短期投资上的运用
四、稳健性原则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1. 抵抗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稳定, 持久发展。
    2. 保持企业财力, 维护投资人、债权人的权益。

(7)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4 章节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
    2.1 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
        2.1.1 通用科学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2.1.2 规范时期会计稳健性研究
        2.1.3 实证时代会计稳健性研究
    2.2 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
        2.2.1 早期的规范研究
        2.2.2 实证研究
    2.3 比较与评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制度经济学的演化
        3.1.1 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化
        3.1.2 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3.2 制度演化的基本理论
        3.2.1 演化的概念
        3.2.2 制度演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计稳健性历史沿革
    4.1 历史研究: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4.1.1 研究会计稳健性历史的意义
        4.1.2 研究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2 史前的会计稳健性
        4.2.1 原始计量和记录的产生与发展
        4.2.2 稳健思想及其与史前会计的碰撞
    4.3 文明古国与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4.3.1 文明古国会计稳健性
        4.3.2 中世纪会计稳健性
    4.4 近现代会计稳健性
        4.4.1 近代会计稳健性
        4.4.2 现代会计稳健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演化分析
    5.1 会计稳健性的层级分析
    5.2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分析
        5.2.1 会计稳健性的演化路径
        5.2.2 会计稳健性惯例:一个巨观层面的分析
        5.2.3 向下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多样化
        5.2.4 向上累积因果:会计稳健性的终极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计稳健性现状与困境
    6.1 会计稳健性与不确定性
        6.1.1 会计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来源
        6.1.2 会计稳健性的误差属性
    6.2 会计稳健性现状
        6.2.1 制度演化理论的惯例观
        6.2.2 FASB的惯例观
        6.2.3 FASB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6.2.4 会计稳健性现状分析:以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例
        6.2.5 会计稳健性在中西方的演化趋势
    6.3 会计稳健性面临的困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走出困境:从制度均衡转向制度演化
    7.1 重心的转移
        7.1.1 从关注均衡的“会计秩序”转向演化的“累积因果”
        7.1.2 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的契合
    7.2 理念的重构
        7.2.1 会计稳健性理论的逻辑顺序:本质-目标-准则-实务
        7.2.2 会计稳健性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7.2.3 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互补而非互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幵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结构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资产减值动机研究
        2.1.1 经济因素
        2.1.2 盈余管理因素
        2.1.3 稳健性因素
    2.2 资产减值的相关性研究
    2.3 资产减值的可靠性研究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3.1.2 国外资产减值会计历史变迁
        3.1.3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3.1.4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比较分析
    3.2 理论分析
        3.2.1 资产减值与稳健性
        3.2.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3.2.3 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计提行为分析
    4.1 资产减值会计行为分析
        4.1.1 资产减值行为描述性分析
        4.1.2 资产减值行为的公司特征分析
    4.2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行为案例分析
        4.2.1 资产减值的各种利用方式
        4.2.2 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计提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动机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检验与结论
        5.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3 实证结果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与结论
        6.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总结
第7章 资产减值信息可靠性实证研究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3 实证检验与结论
        7.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7.3.2 实证结果
    7.4 本章总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2 本文的政策建议
    8.2 本文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创新之处和结构安排
        1.3.1 创新之处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关于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关于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第3章 理论研究
    3.1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3.1.1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本动因
        3.1.2 技术发展是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
        3.1.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促进了会计制度的变迁
    3.2 盈余稳健性在会计制度变迁中的体现
        3.2.1 1992 年至1997 年,会计制度的逐步建立阶段
        3.2.2 1998 年至2000 年,会计制度的发展阶段
        3.2.3 2001 年至2006 年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阶段
        3.2.4 2006 年至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阶段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假设的提出
        4.1.1 盈余稳健性存在的假设
        4.1.2 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盈余稳健性的假说
    4.2 研究模型
        4.2.1 盈余-股票报酬关系计量模型
        4.2.2 盈余-股票报酬关系计量模型的应用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回归分析
        5.2.1 按期间进行回归分析
        5.2.2 按整体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背景与动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分析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健性原则分析
    一、稳健性原则的历史沿革
    二、稳健性原则定义的讨论
    三、稳健性原则作用的分析
    四、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二、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介绍和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稳健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会计中运用的分析
    一、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确认计量的不确定性
    四、盈余管理动机
    五、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质量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一、适度稳健性的要求
    二、相关的建议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稳健性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长城汽车为例[D]. 蒋竹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3]机构投资者、内部控制与会计稳健性[D]. 朱俊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我国IPO公司盈余稳健性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D]. 张子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5]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基于管理层激励的视角[D]. 徐静.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6]谈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J]. 王清涛.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1)
  • [7]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 刘珊珊. 南京大学, 2013(08)
  • [8]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D]. 周冬华. 复旦大学, 2010(11)
  • [9]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D]. 冯娜. 河北大学, 2010(11)
  • [10]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 曾蒙爱.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论保守主义原则在《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